我国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特点及改进策略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策略与举措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策略与举措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策略与举措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校领导、行政管理部门、学术部门、教师队伍和学生组成的,这些部门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密切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稳定。

下面将从问题策略和举措两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举措。

一、问题策略1.校领导集权过于严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之一就是校领导集权过于严重。

校领导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中拥有巨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限制了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部门的自主权,同时也影响了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策略:建立高职院校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选举和议事等方式增强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自治和参与能力,逐步减轻校领导的权力。

2. 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并不明确,导致一些重要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策略:建立行政管理部门的明确职责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

同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3. 学术部门的独立性不足高职院校的学术部门包括教务处、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等。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往往受到校领导的影响,缺乏独立性。

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学术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策略:建立学术部门的独立工作机制,通过学术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学术部门的自主权,同时加强学术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4. 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导致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

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策略:建立教师队伍的长期规划机制,制定教师招聘、培训和考核等相关政策,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校校内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高校校内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高校校内布局调整实施方案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的布局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科研的效率。

因此,制定高校校内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对于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要求1. 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合理规划教学区、科研区、生活区和公共服务区,提高校园功能区的利用效率。

2. 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提高教学科研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3. 提升校园环境品质,改善校园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二、具体措施1. 教学区(1)建设现代化教学楼,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区布局,合理规划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方便师生的教学活动。

2. 科研区(1)建设科研楼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条件,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

(2)规划科研区的功能分区,包括科研楼、科研中心和科研园区,便于科研人员的合作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 生活区(1)完善生活设施,包括食堂、宿舍、体育馆和医疗保健中心,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2)规划生活区的绿化和休闲设施,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4. 公共服务区(1)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包括艺术馆、博物馆和文化广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包括图书馆、信息中心和校园网站,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三、实施步骤1. 制定校园规划方案,明确校内各功能区的布局和建设标准。

2. 开展校园设施建设,包括教学楼、科研楼、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工程。

3. 加强校园管理,保障校园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4.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对校园布局调整的理解和支持。

四、预期效果1. 提高教学科研效率,优化校园布局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

2. 提升校园环境品质,改善校园绿化和景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3. 提高师生满意度,完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有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受到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公众的传统思想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此,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在办学方向上偏离了技能教育,走上了学历化的办学道路,如此一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效用大打折扣。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并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上并未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把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性不足。

一方面,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在产学研层面,科研产出效率较低,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方面的效用。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出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职工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然而,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在企业员工职业教育中的投入的精力还不足,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的资源投入和支持。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欠发达区域。

欠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办学资金支持,导致办学的软硬件基础较差,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在技能劳动力培养和供给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样一来,会带来恶性循环效应,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

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

总 的 来 看 . 各 专 业 大 类 的 发 展 规 模 极 不 平 衡 。规模 最 大 的财经 大类 招 生数 达 3 . 4 1万 人 。 而
水 利 大 类 仅 招 生 07 万 人 , 者 相 差 4 . 二 8倍 : 经 财
模居首的财经大类合计招生数超过 3 4万 人 . 在
校 生 超 过 8 万 人 , 当 于 交 通 运 输 、 游 、 律 0 相 旅 法
度 较 慢 。其 中 水 利 、 源 开 发 与 测 绘 两 个 大 类 , 资 平 均 每 个 专 业 招 生 数 不 足 3 0人 . 在 校 生 数 少 于 5
9 0人 。 0
各 大类 招生 规 模 都在 2 2万 人 以 上 .合 计 招 生 数
达 19万 人 . 其 余 1 个 大 类 招 生 数 总 和 的 1 0 是 5 . 7
合 计 招 生 数 4 万 人 , 是 当 年 毕 业 生 数 的 28倍 。 0 .
在 校 生 规 模 均 在 1 万 以 下 这 1 大 类 的 招 生 规 0 0 模 都 小 于 4万 人 .合 计 招 生 数 仅 为 2 . 38万 人 :0 l
1财 经 、 子 信 息 、 造 、 化 教 育 4个 大 类 . . 电 制 文
在 校 生 规 模 均 超 过 5 万 人 4 个 大 类 的 在 校 生 总 0 数 为 2 4万 人 , 1 个 大 类 在 校 生 总 数 的 6 % : 7 占 9 4
高 等 教 育 司 《 国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指 中
导性 专 业 目录》 所 设 的 1 中 9个 专 业 大 类 . 在 校 按 生 规 模 可 分 为 以 下 i个 层 次 :

职教园区布局规划方案-更新版

职教园区布局规划方案-更新版

职教园区布局规划方案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为了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各地纷纷建立职业教育园区。

本文将针对职教园区的布局规划方案进行探讨。

职教园区的区域布局规划分区划分对于职教园区来说,区域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职教园区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常见的分区包括:•教学区:用于开展各类职业课程教学活动,包括设施完善的教室、实验室、工作坊等。

•实训区:用于学生实践操作以及实习、实训活动,包括各类实训室、实习基地等。

•生活区: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住宿区。

•办公区:教育园区统一管理的区域,包括教育行政服务、后勤服务等部门。

设施建设每个分区都需要有相应的设施建设,以实现职教园区布局规划方案。

常见设施包括:•教学区建设要配有完整的课程设置和设施配备,如电子白板、智能教室、网络教学设施等。

•实训区要配备真实性强、实质效用好的设备工具,包括各类机床、模具工具等。

•生活区的建设要注重舒适、防盗等安全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做好绿化,营造生态化的环境。

•办公区的建设要考虑人性化布局,同时也要考虑内部办公环境,如网络通讯配套设施。

交通便利建设要让职教园区良好运转,交通便利建设也很重要。

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网络已逐步成熟,园区交通建设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文化氛围建设:建立有园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吸引大量的学生、工作人员、专业企业等到园区来发展。

•交通系统建设:落实园区顺畅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地铁、公交、摆渡、步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老师等走出门口,尽可能以自行车、特别是“共享自行车”代步。

•设施规划:园区内建立不同层次的步行、自行车、机动车道路,并在园区内间通过桥梁、隧道等连通起来,尽可能减少车辆的拥堵,同时鼓励绿色低碳出行的行为。

结论经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职业教育领域,职教园区的布局规划更加关键,其规划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

然而,为了实现职教园区布局规划方案,任重而道远。

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深度地开展,不断完善职教园区的布局规划方案。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姚双良 【摘 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在资 源分配过程中还存在区域间高校分布差异过大、教育资金分配不均、教育资源缺少 共享等问题,其主要形成原因是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自然与人 文环境的差异过大和国家政策、制度调整的影响。 均衡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需 要以系统论、结构论等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区域资源均衡的调 整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资源;区域配置 【作者简介】姚双良(1980-),男,福建建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主要从事高校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技术研究项目“基于云计算城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与公共 服务模式研究”(2013-R-27095)。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14 年第 11 期
合理流动分享。 不能让资源过于集中,浪费经济效 益,也不能过于分散而达不到所需效益。 同时政府 对于高等教育区域资源的调整也不能简单的模仿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调整方法和模式。 这种模仿式调 整不一定能使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有效 的改善, 还有可能因为违背了当地区域的实际情 况,而变得越调整越糟糕。 在高等教育区域资源的 配置上,无论是增加新的资源或提高、减少原有的 资源都应该一步步的试探,循序渐进地调整。 ( 二 ) 合理搭配资源配置的结构 结构功能论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结构或 组织形式而形成。 社会各种不同部分有序组成在一 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该理论注重社 会运行以及社会发展的稳定、平衡秩序的机制。 同 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相互关联、 依存、制约、配合的形式,则形成了高教资源配置系 统的结构。 按照结构功能论的观点,结构、功能之间 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 高等教育区域资源只有协调 整个结构中各种要素和其他社会中的组织、 结构、 系统的关系,才能保证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需要 各级地方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结构进行科学 的调配。 同样道理,各级地方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资 源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制定按部就班, 不能操之过 急,否则有可能因为改变过于剧烈而造成局部区域 高校资源的混乱或引起被调整对象在短期内的不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中职学校已经成为培养技能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基地。

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专业设置滞后,导致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受到了较大影响。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布局不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就业率不高等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率,需要对中职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这不仅是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需要的顺应,更是对适应时代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为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探讨,旨在提出适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中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总结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中职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优化专业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调整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校区布局思路及措施方案

校区布局思路及措施方案

校区布局思路及措施方案引言校区布局是一个学校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校区布局能够提高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学习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校区布局的思路,并提出一些措施方案。

思路1. 满足学生需求校区布局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学生是学校的核心群体,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学校的使命。

因此,在校区布局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学生中心思想。

学生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应该合理设置,方便学生使用,提高学习效果。

2. 便捷的交通系统一个校区的交通系统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职工的出行体验,也关乎校区整体的运行效率。

校区内应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条道路连接教学区、实验区、宿舍区等重要功能区域,提供公共交通线路,确保师生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3. 分区合理校区内有多个功能区域,如教学区、实验区、宿舍区、文化娱乐区等。

合理的分区设计有助于提高校区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果。

例如,教学区应与宿舍区相对独立,实验区应建立在相对较安静的地方,文化娱乐区的设置则应尽量远离学习区域。

4. 绿化环境校区的绿化环境是提升学生学习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压力,增加学习效果。

因此,在校区布局中要注重绿化设计,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合理规划花坛和草坪,打造校园的景观特色。

5. 环保建筑现代社会对建筑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在校区布局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环保型建筑材料,建造低碳环保的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

同时,要合理利用自然光,设置透明玻璃窗,减少人工照明的需求,降低能源消耗。

措施方案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以下是几个校区布局的具体措施方案。

1. 学生宿舍学生宿舍的布局要根据学生的居住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宿舍区应该便利于学生社交活动,提供公共休闲区、自习室和洗衣房等设施。

此外,可以设置导师制度,将教职工分配到各个宿舍楼,既方便学生交流求学问题,也能创造更好的学生导师关系。

2. 教学楼教学楼应该合理分配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功能区。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

同时,它又是大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与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其他系统有着密切联系,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宏观层面分析,高职教育结构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特点;构成;优化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

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实际上,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省市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5%,提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基于这种认识,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解读1.结构在我国,关于“结构”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当时主要用于房屋的构造,如土木结构、砖瓦结构等。

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使人们逐步意识到,只有把握事物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事物,从而更好地利用它来为人类发展服务。

有了这一认识基础,研究物质结构的学科开始孕育,而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经济结构、教育结构等一批新兴学科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学科体系基本成熟。

2.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又是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受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就高职教育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因此,其结构又有相对的稳定性、明显的层次性和高度的开放性。

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t e c m pu p rtofc t r li no a i n. h a s s ii ulu a n v to K e r s: gh r v a i a o l ge y wo d hi e oc ton lc le s;m u t— a pu lic m s’m a a e e ;m u t— a pu ’ m a g m e n g m nt lic m s na e nt
Pr b e s a u t r e s r s o u t— m pu ’ o l m nd Co n e m a u e n M liCa s M a a e e n H i h r Vo a i n lCo l g s n g m nti g e c to a le e
总第1 4期 21 O 2年 6 月
重 庆航 天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 报
o ong n e os a e Pol e hni fCh qig A r p c ytc c
( c c a O 1 ; n r lN . 4
J n 2 u . O1 2
高 职 院校 多校 区管 理 的 问题 与 对策
i p e nto he hir r hia n ge e ce iia l . By wa f bu l he Di t lCa m l me f t e a c c lma a m nt s i ntfc ly y o id t gia mpu s,s r ng he te t n t xc n r s ur e e we n c mpus s,s r n h n t e c ns r to f c m pu c t r he e ha ge of e o c s b t e a e t e gt e h o t uc i n o a s ulu e,e mph sz a ie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优化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不均衡、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施滞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需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高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分析1.资源不均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在地域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大部分高职学校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高职学校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使得学生在选择高职教育时面临着地域差异的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2.质量参差不齐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教学质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部分高职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当,导致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高职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3.教学设施滞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设施和设备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学设施与时代发展脱节,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针对高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高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吸引优质师资力量和学生资源去中西部地区高职学校工作和学习,以弥补地域资源差距。

2.建立健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评估机制为了提高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应建立健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估机制,对高职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排名。

通过评估结果,对教学条件优良的高职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和支持,对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高职学校进行整改和改进。

3.加强高职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分散,学校间缺乏合作共享的机制。

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作者:任志安韩永强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4期【摘要】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的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优质高等学校和高校规模分布较为不均,存在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差异较大的状况,而研究1999年和2011年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可以发现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在不断加剧。

【关键词】高等学校区域布局现状变动分布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优化院校设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区域布局的不平衡现状,国内出现了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是,大多数学者是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肖玲,2002;王清莲,2009;姜晓坤,2010;刘六生,2011;张平安和宿金勇,2012),探究了省级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布局差异及其问题;部分学者以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这三大区域之间高校布局的显著差异(戴井冈等,2005;李晓霞,2008;沈鸿敏和刘求实,2008;高军慧,2011;张茂龙,2012)。

但是,目前很少有文献以市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

本文在搜集1999年、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对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校区域布局以及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差异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政策建议。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数量的区域布局。

2011年我国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城市达到24个,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极发达的地区,共计1241所高校,占全国288个城市高校总数的比重为52.45%。

这24个城市覆盖了东、中部的所有省会城市(除海口外)和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4个西部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昆明、南宁)、1个直辖市(重庆)和东部港口城市大连。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征、问题与优化方略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征、问题与优化方略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征、问题与优化方略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8期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化非均衡发展、体现產业融合发展趋势、面向高端产业、专业设置紧密贴合区域产业布局特点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但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部分专业群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群内组群逻辑结构关联度低、对接高端产业需求的专业群建设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专业群设置调整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为促进“双高计划”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优化专业群专业布局,提升异质性核心竞争力;遵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逻辑向度,打造深度融合的高水平专业群;顺应高端化趋势进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布局,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产业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8-0031-06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我国“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1]。

在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第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名单中,共有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首轮141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全样本分析,总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情况与特点,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优化方略,以此增强高水平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双高计划”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情况(一)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共141个,从省级区域层面来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数量的整体趋势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渐减少,见表1。

由此可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

在此次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中,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分档,其中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为26个、B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为59个、C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为56个,其经济区域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学校布局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本文将提出一套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一、教学区域的调整教学区域是学校的核心,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我们建议对教学区域进行以下调整:1. 更加灵活的空间使用传统的教室往往只有讲台和课桌椅,没有多余的空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学校需要创造更加灵活的教学空间。

因此,我们建议在教室内增加一些多功能家具,例如可折叠的桌椅、移动式黑板和投影屏幕等,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分享更大的空间。

2. 注重教室的通风和采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是提高学生学习、健康的重要保证。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在设计教室时,应充分考虑窗户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此外,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安装遮阳板或百叶窗来控制教室内的光线,减轻室内的热量。

3. 增加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空间除了传统的讲授和听讲,学校还应该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因此,可以在教室附近设置休息室、自习室等场所,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二、公共活动区域的调整公共活动区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在设计公共活动区域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 增加文体设施除了学习以外,学生还需要适当的运动和休闲,因此学校的公共活动区域应该增加一些文体设施,如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供学生进行锻炼和放松。

2. 增加音乐室和艺术展览区音乐和艺术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学校应提供足够的音乐室和艺术展览区,供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以及音乐。

3. 增加户外活动区域户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在校园内增加户外活动区域,如校园花园、露天剧场等等,以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并通过活动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职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探讨中职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职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职学校布局调整1. 实施智慧校园,提升教学水平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任务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建设智慧教室、数字图书馆、实践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2. 强化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品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第二个重点是强化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品质。

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就业导向的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3. 发展产教合作,促进校企互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第三个重点是发展产教合作,促进校企互动。

通过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技术人才,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

二、专业结构优化1. 优化专业设置,强化相关性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优化专业设置,强化相关性。

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开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型专业,同时淘汰一些滞销或者过剩的专业,确保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

2. 结构合理,提升办学水平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第二个重点是结构合理,提升办学水平。

通过整合资源,扶持优势专业,强化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职业学校区域布局结构的变化分析——基于2009—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

我国职业学校区域布局结构的变化分析——基于2009—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1]。

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交互关系,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供需高度匹配的重要问题[2]。

因此,在研究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时,本文参考我国经济区域划分方式,即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方式将中国内地(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黑、吉、辽)、北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地区(沪、苏、浙)、南部沿海地区(闽、粤、琼)、黄河中游地区(晋、蒙、豫、陕)、长江中游地区(鄂、湘、赣、皖)、西南地区(桂、渝、蜀、黔、云)、西北地区(甘、青、宁、新、藏)[3]。

本文基于2009—2019年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探究我国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结构在这十一年间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在校生数量结构的变化分析一般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基本限于当地,但由于中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较强流动性,中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当地,而是会向周边区域辐射。

根据2014年教育部相我国职业学校区域布局结构的变化分析◎柳超,赵益枢,李兴洲摘 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为区域产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2009—201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均大幅下降;高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均有显著提高,且区域布局结构趋向合理;2019年以来,职业本科院校数量稳步增加,但暂未实现省级全覆盖,区域发展较不均衡;“双高计划”学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并呈现由此向中部内陆、西部边远地区阶梯递减的分布特点。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和职责。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加快,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以实现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革新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问题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有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受到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公众的传统思想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此,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在办学方向上偏离了技能教育,走上了学历化的办学道路,如此一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效用大打折扣。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并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上并未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把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性不足。

一方面,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在产学研层面,科研产出效率较低,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方面的效用。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出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职工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劳动生产力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新配置,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城乡中小学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小学阶段学生以每年4.66%的速度递减,初中阶段学生以每年2.3%的速度递减;二是生源快速向城镇流动,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空壳”学校,这就使得教育布局与生源变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显突出。

为有效推动全省正在进行的城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近期省委办公厅与省教育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对全省面上情况进行网络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到庆阳、平凉、武威、金昌、酒泉5个市的10个县区4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实地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教育布局调整现状我省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始于本世纪初,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探索阶段(2001年—2003年)。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据此我省各地开始探索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是分片试点阶段(2004年—2008年)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省上于2004年开始按区域分片进行试点工作。

经过2004年的酒泉试点、2007年的庆阳试点、2008年的陇南试点,逐步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酒泉模式”、“庆阳模式”等。

国务委员刘延东对庆阳市西峰区剩余校舍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是全面展开阶段(2009年至今)。

去年省政府提出全省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四个集中”的指导原则,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由此布局大调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

目前,庆阳、金昌、酒泉、嘉峪关4市已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工作。

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全省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比情况如下(见表1):布局结构调整情况对比表表1二、调整初显的成效经过三个不同阶段的持续调整,我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均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均显良好成效。

高职院校机构设置

高职院校机构设置

高职院校机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一个合理的机构设置则是高职院校有效运转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机构设置的相关问题。

一、概述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机构设置,以协调和管理各项教育和教学工作。

二、主要机构1、教务处:负责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管理。

2、学生处:负责学生事务,包括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

3、科研处: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与企业的合作。

4、后勤处:负责校园设施管理、维护和更新,以及食品、医疗等后勤保障。

5、校办: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包括文件处理、会议组织等。

三、辅助机构1、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在线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2、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3、艺术中心:提供艺术类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体育部:提供体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健康和活力。

5、校友会:和组织校友,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合理配置资源在机构设置中,高职院校还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理资源等。

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师和资金。

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投入。

五、结论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是学校运转的基础,它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通过合理的机构设置,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机构设置,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院校机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一个合理的机构设置则是高职院校有效运转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机构设置的相关问题。

一、概述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特点及改进策略李小娃【摘要】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不均衡是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区域布局结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省际间不均衡,各省高职院校数差距大;二是地区间不均衡,高职院校主要聚集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数较少,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三是城市间不均衡,中心城市依然是高职院校分布比较密集区域,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位于各省的中心城市。

为推动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应配套政策安排,省级及以下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协调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s a key problem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mainly embodi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imbalance among 31 provinces, such as the numbe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31 provinc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secondly, the imbalance among four economic regions, such as much m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and there are a little polytechnics lying in the western China, in which there are less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rdly, the imbalance between cities, such as much more polytechnics lie in center cities, especially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ying in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are much more in central c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de mechanisms about adjusting the polytechnic structure of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should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pecially the private polytechnics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the resources to promot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策略;区域差异性【作者】李小娃【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顺德,5283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佛山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2015-BZ51),主持人:莫玉婉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不均衡是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本研究参照教育部2015年5月21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对各省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归类与分析(下文表格中数据及未明确注明数据来源的数据均根据该名单统计),通过对省域及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基本状态及差异程度的比较,以期为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借鉴参考。

我国高职院校初步实现了从普通高等院校体系的补充角色到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

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以下简称高职)133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其中,民办高职306所,约占33%,占民办普通高校的比例约为42%。

但是,不同省区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普通高校中的比例并不相同,省域布局结构不均衡依然比较明显,见表1。

(一)基本情况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各省份普通高等院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省域分布呈现为三个特征:第一,高职院校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现象。

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较多的省份,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多,但高职院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则相对较少。

这与普通高校较多省份本科院校的数量有关,如江苏省有高职院校85所,其所占比例为52.5%,广东省有高职院校80所,所占比例为56.3%,湖北省有高职院校56所,其所占比例仅为45.5%。

第二,高职院校占普通高校比例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于普通高校总数较少的中西部地区。

有7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超过60%,除中部的安徽省高职院校数较多、海南省为东部省份外,其余5省均属于中西部省份。

部分中西部省份由于学校数较少,其高职院校所占比例则比较大。

如青海省高职院校所占比例为66.7%,但其普通高校12所,高职院校8所。

第三,部分本科院校数较多的省份,其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低。

统计结果显示,9个省份高职院校所占比例低于50%,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及东北省份占据了50%。

与其本科院校数相比,这些省份高职院校的相对数量较少,如北京市有高职院校25所,本科院校66所。

这些省份多属于本科院校聚集地,本科院校绝对数量较大。

总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的省际差异悬殊,但与本科院校相比,省际差异较小,见表2。

其中,我国不同省份高职院校的标准差为22.8,本科院校为20.6;但是,从其变异系数来看,其变异系数比本科院校低22%。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不均衡与相对均衡的现实,都应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区域结构调整与改革需要重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省域布局结构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普通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所占比例达到了40%。

独立学院划归民办普通高校之前,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

随着独立学院转型为民办本科院校,民办本专科院校的院校数量扩张进入均衡发展阶段。

截至2015年,我国民办高职达量到了306所。

民办高职院校依然是民办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办高职院校的分布情况来看,省际分布差异较大,民办高职院校集聚现象比较明显。

第一,从绝对数量来看,民办高职院校较多的省份其高职院校绝对数量也相对较大。

如粤、苏、闽、豫四省民办高职院校数量都超过20所。

民办高职院校较少的省份,其高职院校总数较少。

如,津、藏、宁、青四省没有民办高职院校,甘、贵、新等省区民办高职院校不足5所。

这些省份高职院校的数量一般都在30所以下。

第二,从所占比例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大的省份,高职院校总数相对较少。

如民办高职院校占普通高职院校的比例超过40%的省份包括琼、沪、渝,其高职院校总数分别为11所、29所、38所,分别位列28位、22位、16位。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与民办本科院校的区域分布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如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前十位的省份中,有8个省份与民办本科院校数量前15位的省份一致。

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分布具有比较明显的省际差异,东中部省份依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集聚地。

从省际间差异程度来看,民办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总体分布状态呈现出相似的特征,见表2。

从变异系数来看,民办高职的变异系数比本科院校低22.2%,高职院校省际分布差异较小。

但是,各省高职院校布局存在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如江苏省有高职院校85所,而西藏自治区则仅有3所,江苏省有民办高职院校27所,而有4个省份没有民办高职院校(包括天津市)。

(三)省域中心城市高职院校布局结构我国高职院校分布具有明显的城市聚集现象,尤其是中心城市,一般会成为各省高职院校的主要集中地。

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与之相反,非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为了部分非中心城市最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但高职院校的中心城市聚集现象依然比较明显。

针对此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

各地从本区域实际出发,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布局结构。

……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其办学目标,立足地方实际,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本研究按照高职院校所在地属于中心城市或非中心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本研究中的中心城市是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外,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及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五个计划单列市。

各省的中心城市是高职院校主要聚集地,但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的数量在不断扩大。

我国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为1280所,其中50%分布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1]。

至2015年,我国有高职院校1334所(除四个直辖市外共1216所),位于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数为592所,51.4%的高职院校分布在非中心城市。

其布局结构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从各省位于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数量来看,各省间差距比较大,见表3。

粤、皖、湘、鄂、豫5省位于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数超过了30所,藏、琼、青、宁4省不到10所;其中,广东与西藏位于中心城市高职院校数之差为46所。

位于中心城市的民办高职院校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如粤、川、闽3省中心城市的民办高职院校超过了10所,但藏、青、宁3省则没有民办高职院校。

第二,从所占比例来看,位于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大的省份,其高职院校总数相对较少。

如超过50%的省份有粤、鄂、云、黑、辽、陕、琼、浙等12省份,除广东、湖北、江苏3省高职院校总数比较多之外,其他省份高职院校数都比较少。

民办高职院校位于中心城市的比例偏大,但低于民办本科院校的比例。

位于中心城市的民办高职院校总数为158所,占民办高职院校总数的比例为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