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力学“二级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 +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5.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6.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V2/t =221VV+=TSS221+7.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Sn-1=aT2.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22 22 1VV+, 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S 212+, a=212TSS-, a=2)(TnmSSnm--8.自由落体:V t(m/s): 10 20 30 40 50 = gtH总(m): 5 20 45 80 125 = gt2/2H分(m): 5 15 25 35 45 = gt22/2 – gt12 /2g=10m/s2 9.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10.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11.“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12."S=3t+2t2”:a=4m/s2,V0=3m/s。
(s = v0t+ at2/2)13.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450时时间最短t有最小无最大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212m m m +F,(N 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高等考试物理常用的“二级结论”
高考物理常用的 “二级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T S S V V V V t 2221212+=+==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212222=+, V V S t 22>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T 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通过各段时间比1∶()12-∶(23-)∶…… 5.自由落体: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02m v h g = 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l 中的 g
g
由重力和电场力的矢量和与摆球的质量
m 比值代替;若单摆处于由位于单摆悬点处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
或磁场中,周期不变。
度: V 1
Rg , V 1
GM , V1 =7.9km/s
R
五、 动量和机械能中的“二次结论”
1.求机械功的途径:
( 1)用定义求恒力功。
(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v0
2g
平抛物体运动中,两分运动之间分位移、分速度存在下列关系:
v y : v x 2 y : x 。即由原点( 0, 0)经
平抛由( x,y )飞出的质点好象由( x/2,0)沿直线飞出一样,如图 1 所示。
(x/2,0)
O
x
(x,y)
v
y
图1
v水
v船 θ
v合
(a)
图2
v合
v船
θ
v水
(b)
另一种表述:合速度与原速度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合位移与原速度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的
则合外力 F= m 1 a1+m2 a2+m 3 a,则支持力 N 为 m(g+a);
12、用长为 L 的绳拴一质点做圆锥摆运动时,则其周期同绳长
L、摆角 θ、当地重力加速度 g 之间存在
T2
L cos 关系。
g
13、若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则有:
系在绳上的物体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
v高
gl ,绳改成杆后,则 v 最高 0 均可,在最高点
Gm=gR2 。
22、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行星的半径为 R,则环绕其表面的卫星最低速度
均密度为
,则卫星周期的最小值 T 同 、 G 之间存在
高中物理常见二级结论定稿
高中物理常有二级结论“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有的物理情形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因为这些情形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琐,所以,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便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一定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可以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需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能够简化计算和提升思想起点,也是实用的。
做题中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习和记着某些“二级结论”,做到“成竹在胸”,提升做题的效率和正确度。
温馨提示、“二级结论”是常有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能够推导的。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常用于解选择题,能够提升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几个力均衡,则一个力是与其余力协力均衡的力。
2.两个力的协力: F(max)-F(min)≤F合≤F(max)+F(min)。
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合成时:F合=2Fcos(α/2)个力合成:F1+F2+F3+FN≥F合≥0(F(max)<其余N-1力之和)≥F(max)-其余N-1力之和(F(max)〉其余N-1力之和))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均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协力都不是真切的力,求协力和分力是办理力学识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均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照一下正弦定理)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均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余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
6.两个一同运动的物体“恰巧离开”时:同床异梦,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快度相等,今后不等。
7.轻绳不行伸长,其两头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视,其拉力能够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轻弹簧两头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可以发生突变(条件:两头有约束时)。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一.力 物体的平衡: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tg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5.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6.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7.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 二.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T S S V V V V t 2221212+=+==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中间位置的速度:V V V S212222=+,纸带处理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1:3:5:……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3.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下4.“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5.“S=3t+2t 2”:a=4m/s2 ,V0=3m/s.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 三.牛顿运动定律: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超重: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
(完整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 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F ≥F ≥F -F 。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大小合大小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 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S S 221+3.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 -Sn-1=aT .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V s/2>V t/222221V V +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 a=, a=T S S 212+212TSS -21)1(T n S S n--4.自由落体: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 /2g=10m/s 25.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 V 上= -V下6.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
8."S=3t+2t 2”:a=4m/s 2,V 0=3m/s 。
(s = v 0t+ at 2/2)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F,(N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212mmm+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复习考纲要求1、动能定理 (Ⅱ)2、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Ⅱ)3、机械能守恒定律 (Ⅱ)知识归纳1、动能定理(1)推导: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S ,速度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W=F ·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V 22-V 13=2aS ,即aV V S 22122-=。
可得:W=F ·S=ma ·2122212221212mV mV a V V -=- (2)定理:①表达式 W=E K2-E K1 或 W 1+W 2+……W n =21222121mV mV - ②意义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所有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ⅰ、如果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则E K2>E K1 ,物体的动能增加;ⅱ、如果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则E K2<E K1 ,物体的动能减少;ⅱ、如果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则物体的动能不发生变化。
(3)理解:①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W 总=△E K =E K2-E K1 。
它反映了物体动能变化与引起变化的原因——力对物体做功的因果关系。
可以理解为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增加,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减少。
外力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力,但物体动能的变化对应合外力的功,而不是某一个力的功。
②注意的动能的变化,指末动能减初动能。
用△E K 表示动能的变化,△E K >0,表示动能增加;△E K <0,表示动能减少。
③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则分解,故动能定理无分量式。
(4)应用:①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恒力作用且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减速运动、曲线运动和变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②动能定理对应的是一个过程,并且它只涉及到物体初末态的动能和整个过程中合外力的功,它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时间和中间状态的速度、动能,因此用它处理问题比较方便。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高三物理——结论性语句及二级结论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静力学(1)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 1-F 2|≤F ≤F 1+F 2.(4)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个共点力平衡时也有这样的特点.(5)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图1(6)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2.运动和力(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 =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μcos α) (4)沿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m 1上,则m 1和m 2的相互作用力为N =m 2Fm 1+m 2,与有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 =g tan α.(7)如图5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10)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 x x x x a m a m a m F 332211++=∑(整体法——求系统外力) y y y ya m a m a m F 332211++=∑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直线运动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时间等分(T ):①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x n =1∶3∶5∶…∶(2n -1).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aT 2,进一步有x m -x n =(m -n )aT 2,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a =Δx T 2=x m -x n m -n T 2. 位移等分(x ):通过第1个x 、第2个x 、第3个x 、…、第n 个x 所用时间比: t 1∶t 2∶t 3∶…∶t n =1∶(2-1)∶(3-2)∶…∶(n -n -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①v =v t 2=v 0+v 2=x 1+x 22T.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v 1+v 22.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2v 1v 2v 1+v 2.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v t2=v =v 0+v 2,v x 2=v 20+v22. 4.如果物体位移的表达式为x =At 2+Bt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 0=B (m/s),加速度a =2A (m/s 2).5.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t =2h g. 6.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t 上=t 下=v 0g =2Hg ,同一位置的速率v 上=v 下.上升最大高度202m v h g= 7.追及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追不上的关键:v 匀=v 匀减. 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时间相等,位移相等.A 与B 相距Δs ,A 追上B :s A =s B +Δs ;如果A 、B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 B =Δs .8.“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 0,如果题干中的时间t 大于t 0,用v 20=2ax 或x =v 0t 02求滑行距离;若t 小于t 0时,x =v 0t +12at 2. 9.逐差法:若是连续6段位移,则有: 21234569)()(Tx x x x x x a ++-++=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小船过河(1)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则小船过河所用时间最短,t =dv 船.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s =d . (2)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 =dv 船.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 =d ×v 水v 船.2.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分解不沿绳那个速度为沿绳和垂直于绳三、圆周运动1.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F =mg tan θ,方向水平,指向圆心.图14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图15(1)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为gR ,最低点最小速度为5gR ,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为6mg .(2)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v min =gR ,如图16所示,小球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 .图16(3)竖直轨道圆周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绳上拉力F T =3mg ,向心加速度a =2g ,与绳长无关.小球在“杆”模型最高点v min =0,v 临=gR ,v >v 临,杆对小球有向下的拉力. v =v 临,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 v <v 临,杆对小球有向上的支持力.图17四、万有引力与航天1.重力加速度: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R ): g =GMR2.距离该星球表面h 处(即距球心R +h 处):g ′=GMr 2=2)(h R GM . 2.人造卫星:G Mm r 2=m v 2r =mω2r =m 4π2T2r =ma =mg ′.速度 GM v r=,周期 32rT GM π=,加速度2GMar =<g 第一宇宙速度v 1=gR =GMR=7.9 km/s ,211.2km/s v =,316.7km/s v = 地表附近的人造卫星:r =R =6.4×106 m ,v 运=v 1,T =2πRg=84.6分钟. 3.同步卫星T =24小时,h =5.6R =36 000 km ,v =3.1 km/s.4.重要变换式:GM =gR 2(R 为地球半径)5.行星密度:ρ=3πGT 2,式中T 为绕行星表面运转的卫星的周期.6. 卫星变轨: 2143v v v v >>>7.恒星质量: 2324r M GT π=或GgR 2=8.引力势能:P GMm E r=-,卫星动能 2k GMm E r =,卫星机械能2GMmE r =-同一卫星在半长轴为a =R 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的机械能,等于半径为R 圆周轨道上的机械能。
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4.匀变速直线运动,=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5.自由落体(取):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上抛运动:对称性:,,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tantan F ==F αμ。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1212222t/s s T++===v v v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s/=v ,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1222t/s s T +=v ,212s sa T -=,()121n s s a n T-=- 4.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1……5.自由落体(取210m/s g=):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gt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212=gt 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2211122n n-=at -at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m 2h g=v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动能定理二级结论
动能定理二级结论1. 动能定理的概念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力的关系。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而力则决定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改变其动能的方式。
动能定理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为:ΔKE=W net其中,ΔKE表示动能的改变量,W net表示物体所受的净外力所做的功。
这个定理表明,物体的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它所受的净外力所做的功。
2. 动能定理二级结论的推导为了推导动能定理的二级结论,我们需要先从动能定理的一级结论开始。
动能定理的一级结论可以表示为:ΔKE=12mv f2−12mv i2其中,ΔKE表示动能的改变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 f和v i分别表示物体的终止速度和初始速度。
我们可以对动能定理的一级结论进行进一步推导,得到二级结论:根据泰勒定理,我们可以将v f和v i展开成t的多项式。
假设物体在起始时刻t1的速度为v(t1),在终止时刻t2的速度为v(t2),我们可以将v f和v i展开如下:将上述展开式代入二级结论的推导中,得到: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上式进行展开和变换,得到:其中,Δt=t2−t1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 物理意义解释从推导的过程可以看出,动能定理二级结论中的第一项∫v t2t 1(t 1)a (t )dt 表示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的积分。
这一项的物理意义是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所做的功。
而第二项∫a t2t 1(t )2dt ⋅Δt 则表示了物体在运动中加速度的平方与时间的积分的乘积。
这一项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加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损失。
综上所述,动能定理二级结论可以解释为物体在运动中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所导致的能量转化和损失。
由于动能定理是一个守恒定律,其二级结论告诉我们,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4. 应用与实例动能定理二级结论在解决物理学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应用与实例: • 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通过动能定理二级结论,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所做的功,进而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能量转化过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tan tan F ==F αμ。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1212222t/s s T++===v v v v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s/=v ,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1222t/s s T +=v ,212s s a T -=,()121n s s a n T -=-4.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1-……5.自由落体(取210m/s g=):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gt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212=gt 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2211122n n-=at -at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m 2h g=v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一.力物体的平衡: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tg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5.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6.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7.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 二.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T S S V V V V t 2221212+=+==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中间位置的速度:V V V S212222=+,纸带处理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1:3:5:……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3.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下4.“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5.“S=3t+2t 2”:a=4m/s2,V0=3m/s.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 三.牛顿运动定律: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超重: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
牛顿第二定律积分形式之二动能定理
= F(x) dx + F(y) dy + F(z) dz
F = F(x) i + F(y) j + F(z) k r = xi + yj + zk dr = dx i + d y j + dz k
dA = F . dr
= F(x) dx + F(y) dy + F(z) dz
F = F(x) i + F(y) j + F(z) k r = xi + yj + zk dr = dx i + d y j + dz k
dA = F . dr
= F(x) dx + F(y) dy + F(z) dz
A =∫ F . dr =∫ F(x) dx +∫ F(y) dy +∫ F(z) dz
A = F Δ r cos α
F
F
α
Δr
一. 功 功率 1. 恒力的功
A = F Δ r cos α = F .Δ r
F
F
α
Δr
一. 功 功率 1. 恒力的功
A = F Δ r cos α = F .Δ r
2. 变力的功
F
F
α
Δr
一. 功 功率 1. 恒力的功
A = F Δ r cos α
= F .Δ r
∫r B r
F(r) dr =∫率vvB vm(vrdBv)=。mvB 2/2 - mvA2/2
. ∫ L A
• 定义: 功
A
v
B
A = F(r) dr
Work
v
•
动能 Ek= mL vA2/2 Kinetic Energy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F小 F合 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4.自由落体:V t(m/s): 10,20,30,40,50H总(m):5、20、45、80、125H分(m):5、15、25、35、455.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V上= -V下6.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8.“S=3t+2t2”:a=4m/s2,V0=3m/s。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与有无摩擦(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注意角的位置!光滑,相对静止弹力为零弹力为零6.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最低点最小速度,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二级结论”集物理概念、规律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一级物理知识”,此外,有一些在做题时常常用到的物理关系或者做题的经验,叫做“二级结论”。
这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或者解决某类习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在做题时出现率非常高,如果能记住这些二级结论,那么在做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时就可以直接使用。
在做论述、计算题时,虽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是记得二级结论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一般地讲,做的题多了,细心的学生自然会熟悉并记住某些二级结论。
如果刻意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那么二级结论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常说行人“心中有数”,二级结论就是物理行心中的“数”。
运用“二级结论”的风险是,如果出现冠戴,那将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提出两点建议:1.每个“二级结论”都要熟悉它的推导过程,一则可以在做论述、计算题时顺利列出有关方程,二则可以在记不清楚时进行推导。
2.记忆“二级结论”,要同时记清它的使用条件,避免错用。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5.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7.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8.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用运动定律求加速度、求功、算动量)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几个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则其中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即二力平衡。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即合力大于两力之差,小于两力之和。
2.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正弦定理: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三力汇交原理)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物体沿粗糙斜面不受人为的拉力,或推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a=0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与质量大小无关,加速度一定为a=gsin θF 1F 2的最mF 2的最F 2的最物体沿斜面粗糙斜面下滑,则一定有θμθθμcos sin ,tan g g a -=<与质量大小无关。
物体沿斜面粗糙斜面上滑,则一定有θμθcos sin g g a +=与质量大小无关 物体在水平皮带上加速或减速,一定有g a μ=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下滑,物体速度小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有θμθcos sin g g a +=,物体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为θμθcos sin g g a -=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上滑,物体无初速度或初速度小于皮带速度,一定有θθμsin cos g g a -=,物体初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为θμθcos sin g g a +=5.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定理二级结论
动能定理
一、引言
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物体运动时动能的变
化与力学功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推导过程以及应用。
二、基本概念
1. 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是一个标量,通常用符号K表示。
根据经典力学,一个质量为m、速度为v的物体的动能可以表示为:
K = (1/2)mv^2
其中,m为质量,v为速度。
2. 力学功
力学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它也是一个标量,通常用符号W表示。
在常见情况下,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施加,则力学功可以表示为:
W = F·s
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物体在力作用下所移动的距离。
3. 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运动时动能的变化与力学功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
定理,在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外力不断改变该物体速度方向和大小时,
该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所做的功将等于该物体所获得或失去的总机械
能(即动能与势能之和)的变化。
三、推导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功的定义来推导动能定理。
1. 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F = ma
其中,m为质量,a为加速度。
2. 功的定义
根据功的定义,力学功可以表示为:
W = F·s
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物体在力作用下所移动的距离。
3. 推导过程
将牛顿第二定律代入功的定义中可得:
W = ma·s
由于加速度可以表示为v^2/2s(其中v为速度),因此上式可改写为:W = m(v^2/2s)·s
即:
W = (1/2)mv^2
根据动能的定义可知上式右边恰好是该物体所具有的动能K。
我们得
到了动能定理:
W = ΔK
其中ΔK表示动能变化量。
四、应用举例:动能定理二级结论
在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来求解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以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动能定理二级结论。
假设一个质量为m、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力F作用,沿着恒力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s后,速度变为v2。
求力F所做的功。
根据动能定理二级结论,力F所做的功等于该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W = ΔK
我们需要计算出该物体的初、末动能,并求其差值。
初动能K1 = (1/2)mv1^2
末动能K2 = (1/2)mv2^2
ΔK = K2 - K1 = (1/2)m(v2^2 - v1^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功的定义可知,
F·s = ΔK
代入ΔK的表达式中可得:
F·s = (1/2)m(v2^2 - v1^2)
F = (m(v2^2 - v1^2))/(2s)
这就是力F所做的功的表达式。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推导过程以及应用。
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