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答案)讲解学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一、导学背景在古代中国历史中,《论语》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子路第十九》中的一段对话。
二、导学目标1. 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含义;2. 探讨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方式;3. 理解并分析导语对于理解文本的重要性。
三、导学过程1. 学习原文《论语·子路第十九》曰:“子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于上也。
出则以其地制之,行则以其事制之。
夫骄,复自满也,而不用也。
其唯恶乎!人哉!’”2. 解读导语- 考虑为什么导语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孔子的弟子?- 探讨导语中的“纣之不善”是什么意思?- 分析“君子恶居下流”的含义是什么?3. 学习文本- 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背景;- 解读这段对话的含义并分析孔子的教育观点;- 探讨“夫骄,复自满也,而不用也。
其唯恶乎!人哉!”的意义。
4. 学习扩展- 研究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 思考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分析《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影响。
四、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我们扩展了对《论语》这一重要经典的了解。
从中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智慧与魅力。
他通过谈话和对话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的背景和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得到了一些关于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至圣”,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2.背景解读礼崩乐坏的局面,礼乐治国的理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子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
他所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3.相关知识《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4.文化常识【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 人,步卒72 人,称一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学案 (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1.了解孔子和《论语》,积累文化常识,落实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研读课文,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
3.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
1.重点: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感知《论语》对话的魅力。
2.难点: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感受孔子的精神格局。
第一课时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1.通读全文,结合注释,掌握下面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曾皙、饥馑、哂之、俟、礼乐、铿尔、撰、莫春、沂、舞雩、与点2.利用注释,疏通文本内容,找出参加这场对话的双方,完成下表。
提示:关注年龄差以及字和名的联系。
对话者姓氏名字年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课中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积累知识1.如果让你向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介绍《论语》,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介绍呢?2.结合注释,再读文本,落实字词,梳理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完成填空。
(1)通假字鼓瑟希莫春者(2)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浴乎沂,风乎舞雩三子者出,曾皙后鼓瑟希可使有勇赤也为之小(4)特殊句式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可使有勇课中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赏析形象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又极具特色的一章。
本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概括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场伟大的师生对话子路则何以哉?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求,尔何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公西华赤,尔何如?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亦各言其志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小结:2.研读“问志”“言志”两部分,思考:从师生五人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课中学习任务三比较鉴赏,四子之志1.四子之志各不相同,夫子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但“吾与点也”的喟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1)既然课文是围绕着“言志”展开的,那么,谁的“志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呢?(2)四子各言其志,夫子唯独“与点”,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曾皙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幅画面里有什么呢?可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也可以有自己个性化解读,都要说明理由。
(完整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魏县一中高三语文刘建兴教学目标:1、利用学案掌握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2、分析四弟子的性格及孔子的形象;3、了解孔子的“礼治”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的翻译教学难点: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讨论探究、点拨补充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语: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学生,“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学生说:“是快乐!”记者疑惑地说:“你是不是没有明白我的问题,我问的是人生理想。
"学生却说:“是你不明白人生的意义。
"看来关于理想,人们各有各的理解。
几千年前孔子也曾围绕“理想”这个话题问过他的学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点击图片1)孔子,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论语十则》.谁来说一下你所知道的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语录体,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关于教育的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点击图片2)二、展示教学目标:(点击图片3)教学目标:1、利用学案掌握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2、分析四弟子的性格及孔子的形象;3、了解孔子的“礼治”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的翻译教学难点: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三、教学过程:(一)解释题目:(点击图片4)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子路,姓仲名由。
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姓公西名赤。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班级:姓名: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以及孔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2.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一词多义的词语现象;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1.理解与落实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常用文言现象。
2.掌握一词多义的词语现象。
三、学习过程任务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空格部分,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
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2.作者简介:孔子,名,时期鲁国人,是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书》、《礼》、《》、《乐》、《》)。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他出身在没落地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
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2段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以()②毋()③以()④居() ⑤知()第9段“点!尔何如?”第10段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第11段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2.理解性默写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3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第4段)夫子哂之。
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率尔()②对()③摄()④师旅() ⑤因() ⑥饥馑()⑦比及() ⑧方() ⑨哂()5.理解性默写①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又率直的子路最先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5段“求!尔何如?”第6段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第7段“赤!尔何如?”第8段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方()②如()③足民()④如() ⑤俟() ⑥能()7.理解性默写①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物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专项练习和解析。
一、子路子路,名奚,字仲尼,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子路的生平子路是鲁国人,祖父是鲁穆公,父亲是鲁成公。
他出身贵族家庭,早年与孔子一同游学,后成为他的学生和助手。
子路性格坚毅,才智过人,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儒家思想家。
2. 子路的思想观点子路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孝道和社会公德,主张以德治国。
子路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服人。
3. 子路的学说子路在思想上深受孔子的影响,他把孔子的教导传承下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子路注重实践,他认为知识要与行动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儒学的精髓。
二、曾皙曾皙,字子思,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曾皙的生平曾皙是鲁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
他年轻时就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孔子的学生。
曾皙勤奋好学,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受到了孔子的赞赏。
2. 曾皙的思想观点曾皙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友好待人。
曾皙还主张依法治国,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需要依靠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3. 曾皙的学说曾皙在学术上致力于整理和传承古人的智慧和学问。
他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合和归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曾皙的学说强调实践和思考的结合,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三、冉有冉有,字子有,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冉有的生平冉有是鲁国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
学案答案问题探究1.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
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
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3.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
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
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
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
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
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
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课外拓展一、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中职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二十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与思考一、同一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而意义不同,是一词多义的现象,要读懂内容,必须弄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义。
且知方.也义,道理如.或知尔如果方如如.其礼乐至于方.六七十方圆如.会同或者二、本文中的人物语言各有特色,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各句分别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参考答案: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这句话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2.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参考答案:足,富足。
这句话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3.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参考答案:能,有能力做到。
这句话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4.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参考答案:童子,儿童、少年。
这句话表现了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三、朗读古诗文时,有时需要展开想象加深体验,例如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
试分析应如何朗读上题中的语句。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参考答案:朗读时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
2.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参考答案: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气也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3.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参考答案: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气也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4.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参考答案:朗读时要富于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出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整理积累1、词义理解(1)疑难字词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乘:车辆,;摄:夹、迫近。
宗庙之事,如会同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舍瑟而作作:起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伤:妨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2)词类活用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都为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最后出冠者五六人。
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吹。
风:名词作动词,乘凉。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形容词作动词,正道,是非标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都为形容词作动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富足。
(3)通假字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晚。
(4)一词多义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助词与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遂与外人隔绝和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以吾一日长乎尔比摄乎大国之间在乎异乎三子者之撰和、跟浴乎沂,风乎舞雩到、在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尔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相当于鼓瑟希,铿尔铿的一声,象声词尔何如你以吾一日之长因为以毋吾以也认为则何以哉用为国以礼用因之以饥馑接着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顺应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跟着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纵横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2.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不吾知也。
【指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吾也。
”毋吾以也。
【指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毋以吾也。
”则何以哉?【指津】正确的语序是“则以何哉?”由上面三个句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后习题及答案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千乘.之国()长.乎尔()饥馑.()夫子哂.之()端章甫.()铿.尔()风乎舞雩.()浴乎沂.()喟.然()2.判断下列句子解释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中的“以”字应解释为“用、拿”。
()(2)“异乎三子者之撰”在古汉语中属于宾语前置句。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俟”字读音为“yì”。
()(4)“浴乎沂,风乎舞雩”中的“风”字应解释为吹风,乘凉。
此处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5)“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中“希”是通假字,通“稀”,作“稀疏讲。
()3. 选择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
A. 按照B. 因为C. 用、拿D. 因此(2)“何伤乎”中的“伤”字应解释为()。
A. 伤害B. 伤感C. 妨碍D. 伤心(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属于()。
A. 助词B. 动词C. 介词D. 连词(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 方形B. 方圆C. 正当D. 辨别是非的道理(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 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B. 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C. 代词,相当于“你”D. 代词,相当于“你的”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浴乎沂,风乎舞雩。
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 不吾知也!D. 异乎三子者之撰。
6. 翻译下列句子。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非曰能之,愿学焉。
(3)唯求则非帮也与?(4)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 知识填空。
孔子名,字,时期国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孔子,名,字,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儒家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思想①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
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②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③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④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
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尔,舍(shě)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鼓瑟希( )2. 莫春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以吾一日长乎尔今义:一天古义:____________2.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今义:什么伤古义:____________3.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今义:儿童古义: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4)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培养阅读古文的习惯和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2)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2)句子结构的分析和翻译;(3)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1. 导入:(1)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要求学生划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2. 强调文章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 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2. 做好生僻词汇的积累;3. 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4. 写一篇关于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章的背景、词汇、句式和写作手法。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含答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火电之光,能照亮世间有形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精神领域中,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孔子位居第一。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那么,孔子理想中的人和社会是怎样的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晚年时和四位弟子畅谈志向的一个场景。
选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
本文背景补充: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
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
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导学案-一案三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校名称:河南省临颍一高课程名称:语文内容主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版本:人教选修古诗文教师姓名:教龄:12学习过程设计(第二课时)附件: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导读-评价单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解决-评价单参考文献:【1】韩立福:《韩立福有效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2】韩立福:《有效备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3】《新教材完全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导读-评价单高二年级语文组设计人: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14.【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有关孔子、《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以”、“如”、“因”等文言词语和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
过程方法:3.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合作讨论,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5.了解孔子教学思想,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关键问题】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学生的志向的?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课前完成结构化预习(采取“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解决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课中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分析文本,并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
【知识链接】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3.提高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文意,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一、【导入】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孔子的智慧。
二、【知识链接】1.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年龄分别是51、39、31、18,孔子当时60岁。
2.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
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3.关于“子”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
②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
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④地支的第一位。
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
地支与天干配合可以用来纪日、纪年。
4.宗庙之事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5.端章甫穿着礼服,带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三、【文化常识】——完成填空: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_____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重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搜集孔子的名言,理解你积累的名言的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4)翻译全文
要求:逐字逐句落实,并在书上标记知识点,适当扩展。关注书下注释。用红色笔标出译不准、译不通顺和无法落实的具体词语、句子。
【我的疑问】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简介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2.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3.了解孔子
孔子,期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班级:姓名:本课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彩描写,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自主学习1、复习回顾《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
师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