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的生成和生油层、储集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早期有机成因论
2.晚期有机成因论
可编辑版
5
二、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古生物、有机质、酐酪根
元素% C H O S N
主要特征
类脂 76 12 2 化合物
/ /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生油母质。
蛋白质 53 7 22 1 17 氨基酸聚合物,较利于生油。 ——低C数烃和含N化合物主要来源。
厌氧细菌将有机质分解,产生相应的有机化合物,这
些有机化合物又相互作用,进一步分解、聚合,可形成酐
酪根。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生成甲烷等气体。
细菌作用主要发生在沉积盆地水体的下部、未固结的
沉积物及埋藏较浅的沉积岩中。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加大, 地温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100℃后,细菌作用就消失了。
可编辑版
11
于有机质保存的低能、还原性环境
——海相:浅海封闭环境、前三角洲、海湾
、泻湖;
——陆相:半深-可编深辑版 湖
9
(二)油气生成的物化条件
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条件(物理、 化学、生物化学条件)主要有:
热力作用、细菌作用、催化作用、 压力、放射性作用、还原条件等。
1.热力作用
主要体现在温度和时间两个方面,大量的油田实际和实
甲烷气、腐植煤
标准腐泥型 (Ⅰ1) 含腐植腐泥型(Ⅰ2)
中间型(Ⅱ)
可编辑版
含腐泥的腐植型(Ⅲ1) 标准腐植型(Ⅲ2) 8
三、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
(一)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
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转化的地质环境
大地构造条件: 长期稳定下沉的盆地(V沉积≈V沉降)
岩相古地理环境:
深度适当、面积较大、有机质丰富的水体;利
可编辑版
16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深度:>7000m 主要特征:高温高压
温度:>250℃ 作用因素:热变质 主要产物:干气、碳沥青或石墨
可编辑版
17
五、生油层
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 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或 烃源岩、生油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 层称为生油(气)层。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相同岩性和沉积相特征的 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称为生油层系。
可编辑版
1
第二节 油气的生成
可编辑版
2
一、油气成因学说:
油气成因问题,在原始物质、客观环境及转化 条件等方面,长期存在争论。
根据在生油气原始物质问题上观点 的差异,石油成因理论分:
无机成因说 有机成因说
可编辑版
3
无机成因说:
认为在高温条件下,石油是由碳、
氢元素或这些元素的无机化合物通过化
学反应合成,与有机物质无关。
碳水 44 6 50 / / 糖类(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化合物
——易水解难保存,非主成油物质。
可成煤、气、芳烃。
木质素 63 5 31.6 0.1 0.3 芳香族化合物,抗腐能力强,来自高等植物。 ——主成煤。另:天然气、芳烃。
石油 84.5 13 0.5 1.5 0.5 可编辑版
6
酐酪根、沥青、原油化学元素组成表
有机质种类 元素 组成%
原油
沥青
酐酪根
C
84
83
79
H
13
10
9
O
2
4
5
S
0.5
2
3
N
0.5
1
2
可编辑版
7
酐酪根类型
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不同,分:
酐酪根类型
原始生物
主要成矿方向
腐泥型 富含类脂的孢子和 石油、油页岩、
(Ⅰ型) 水生浮游生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腐泥煤
腐植型 (Ⅲ型)
富含木质素、纤维 素的陆生高等植物
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向石油转化过程中,温度是最
持久和有效的作用因素,温度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
高温短时间的热力作用与低温长时间的热力作用可以产
生同样的效果。
可编辑版
10
2、细菌作用
三类:喜氧细菌、厌氧细菌、通性细菌
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细菌本身是生油的原始物质,
另一方面厌氧细菌可以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
可编辑版
18
(一)地质研究
1.岩性、岩相特征
决定有机质的含量,即丰富程度、类型和 生烃潜力
2.厚度和分布范围
决定有机质的总量,也决定排烃效率
可编辑版
19
•岩性特征
一般为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 石,并且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分散状黄铁矿,偶 尔可见原生油苗。
按其岩性特征,可分为:
泥质岩类生油层
两种类型
主要包括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
碳酸盐岩类生油层
主要包括暗色石灰岩、生物灰岩、泥
灰岩及可编礁辑版灰岩等
20
•岩相特征
一般为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且有利于 生油岩发育的环境。
浅海、前三角洲、海湾、泻湖 半深-深湖
可编辑版
21
(二)地球化学研究
1、有机质丰度指标 如,有机碳含量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4、有机质转化指标
碳化说 (门捷列夫,1879) 宇宙成因说(索可洛夫,1889) 火山起源说(考斯特,1904) 岩浆说 (库德梁采夫,1949) 高温生油说(切卡留克,1971)
可编辑版
4
有机成因说:
油气是在地球上生物起源之后,在地 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保存在沉积岩中的 生物有机质逐步转化而成。
生物有机质→油气
主要产物:生物成因气、酐酪根、少量油
可编辑版
14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深度:1500~2500m
温度:60℃~180℃
作用因素: 热力作用和粘土的催化剂的作用
主要产物:大量石油 原油伴生气 残余酐酪根
可编辑版
15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度:4000~7000m 温度:180~250℃ 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主要产物:凝析气、湿气、酐酪根残渣
12
沉积有机质转化成油气,是还原 条件下上述各种地质、动力条件在漫长 的地质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地区,在油气生成的不同阶 段,某种因素可能起主导作用。
经历一个加氢、去氧、富集碳的过程。
可编辑版
13
四、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埋深:0-1500m 温度:10~60℃
作用因素: 细菌生物化学作用和有机催化剂作用
可编辑版
22
第三节 储集层
可编辑版
23
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 层称为储集层。
油(气)层:储集层(岩)中含有工业价值油(气)流。 产层:已投入开采的油(气)层。
3. 催化剂作用
无机盐类:无机催化剂,它能加速沉积有机质向
油气转化。 最主要的是粘土矿物,蒙脱石催化能力最强,高岭石
最弱。成岩中晚期。
有机酵母:是一种有机催化剂,能加速有机质的
分解。催化作用强,不耐高温。成岩早期。
4.压力作用
高压可以阻止液态烃裂解为气态烃。
5.放射性作用
可以提供游离氢的来可源编辑版
2.晚期有机成因论
可编辑版
5
二、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古生物、有机质、酐酪根
元素% C H O S N
主要特征
类脂 76 12 2 化合物
/ /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生油母质。
蛋白质 53 7 22 1 17 氨基酸聚合物,较利于生油。 ——低C数烃和含N化合物主要来源。
厌氧细菌将有机质分解,产生相应的有机化合物,这
些有机化合物又相互作用,进一步分解、聚合,可形成酐
酪根。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生成甲烷等气体。
细菌作用主要发生在沉积盆地水体的下部、未固结的
沉积物及埋藏较浅的沉积岩中。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加大, 地温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100℃后,细菌作用就消失了。
可编辑版
11
于有机质保存的低能、还原性环境
——海相:浅海封闭环境、前三角洲、海湾
、泻湖;
——陆相:半深-可编深辑版 湖
9
(二)油气生成的物化条件
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条件(物理、 化学、生物化学条件)主要有:
热力作用、细菌作用、催化作用、 压力、放射性作用、还原条件等。
1.热力作用
主要体现在温度和时间两个方面,大量的油田实际和实
甲烷气、腐植煤
标准腐泥型 (Ⅰ1) 含腐植腐泥型(Ⅰ2)
中间型(Ⅱ)
可编辑版
含腐泥的腐植型(Ⅲ1) 标准腐植型(Ⅲ2) 8
三、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
(一)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
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转化的地质环境
大地构造条件: 长期稳定下沉的盆地(V沉积≈V沉降)
岩相古地理环境:
深度适当、面积较大、有机质丰富的水体;利
可编辑版
16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深度:>7000m 主要特征:高温高压
温度:>250℃ 作用因素:热变质 主要产物:干气、碳沥青或石墨
可编辑版
17
五、生油层
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 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或 烃源岩、生油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 层称为生油(气)层。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相同岩性和沉积相特征的 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称为生油层系。
可编辑版
1
第二节 油气的生成
可编辑版
2
一、油气成因学说:
油气成因问题,在原始物质、客观环境及转化 条件等方面,长期存在争论。
根据在生油气原始物质问题上观点 的差异,石油成因理论分:
无机成因说 有机成因说
可编辑版
3
无机成因说:
认为在高温条件下,石油是由碳、
氢元素或这些元素的无机化合物通过化
学反应合成,与有机物质无关。
碳水 44 6 50 / / 糖类(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化合物
——易水解难保存,非主成油物质。
可成煤、气、芳烃。
木质素 63 5 31.6 0.1 0.3 芳香族化合物,抗腐能力强,来自高等植物。 ——主成煤。另:天然气、芳烃。
石油 84.5 13 0.5 1.5 0.5 可编辑版
6
酐酪根、沥青、原油化学元素组成表
有机质种类 元素 组成%
原油
沥青
酐酪根
C
84
83
79
H
13
10
9
O
2
4
5
S
0.5
2
3
N
0.5
1
2
可编辑版
7
酐酪根类型
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不同,分:
酐酪根类型
原始生物
主要成矿方向
腐泥型 富含类脂的孢子和 石油、油页岩、
(Ⅰ型) 水生浮游生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腐泥煤
腐植型 (Ⅲ型)
富含木质素、纤维 素的陆生高等植物
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向石油转化过程中,温度是最
持久和有效的作用因素,温度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
高温短时间的热力作用与低温长时间的热力作用可以产
生同样的效果。
可编辑版
10
2、细菌作用
三类:喜氧细菌、厌氧细菌、通性细菌
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细菌本身是生油的原始物质,
另一方面厌氧细菌可以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
可编辑版
18
(一)地质研究
1.岩性、岩相特征
决定有机质的含量,即丰富程度、类型和 生烃潜力
2.厚度和分布范围
决定有机质的总量,也决定排烃效率
可编辑版
19
•岩性特征
一般为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 石,并且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分散状黄铁矿,偶 尔可见原生油苗。
按其岩性特征,可分为:
泥质岩类生油层
两种类型
主要包括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
碳酸盐岩类生油层
主要包括暗色石灰岩、生物灰岩、泥
灰岩及可编礁辑版灰岩等
20
•岩相特征
一般为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且有利于 生油岩发育的环境。
浅海、前三角洲、海湾、泻湖 半深-深湖
可编辑版
21
(二)地球化学研究
1、有机质丰度指标 如,有机碳含量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4、有机质转化指标
碳化说 (门捷列夫,1879) 宇宙成因说(索可洛夫,1889) 火山起源说(考斯特,1904) 岩浆说 (库德梁采夫,1949) 高温生油说(切卡留克,1971)
可编辑版
4
有机成因说:
油气是在地球上生物起源之后,在地 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保存在沉积岩中的 生物有机质逐步转化而成。
生物有机质→油气
主要产物:生物成因气、酐酪根、少量油
可编辑版
14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深度:1500~2500m
温度:60℃~180℃
作用因素: 热力作用和粘土的催化剂的作用
主要产物:大量石油 原油伴生气 残余酐酪根
可编辑版
15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度:4000~7000m 温度:180~250℃ 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主要产物:凝析气、湿气、酐酪根残渣
12
沉积有机质转化成油气,是还原 条件下上述各种地质、动力条件在漫长 的地质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地区,在油气生成的不同阶 段,某种因素可能起主导作用。
经历一个加氢、去氧、富集碳的过程。
可编辑版
13
四、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埋深:0-1500m 温度:10~60℃
作用因素: 细菌生物化学作用和有机催化剂作用
可编辑版
22
第三节 储集层
可编辑版
23
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 层称为储集层。
油(气)层:储集层(岩)中含有工业价值油(气)流。 产层:已投入开采的油(气)层。
3. 催化剂作用
无机盐类:无机催化剂,它能加速沉积有机质向
油气转化。 最主要的是粘土矿物,蒙脱石催化能力最强,高岭石
最弱。成岩中晚期。
有机酵母:是一种有机催化剂,能加速有机质的
分解。催化作用强,不耐高温。成岩早期。
4.压力作用
高压可以阻止液态烃裂解为气态烃。
5.放射性作用
可以提供游离氢的来可源编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