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哲学是行所讲的运动和我们平常理解的运动是不一样的,它指的是宇宙见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和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内容,并思考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运动是绝对性的,静止是相对性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探究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之所以能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关键就在于元素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另外就是人类认识并掌握了元素排列的规律。(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认识和掌握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人类如何才能掌握和利用规律呢?那么,我们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通过预习下节课:《意识的本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些内容了。

九、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方法论要求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唯物论的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教师归纳讲解1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运动

B、运动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

D、客观实在性运动

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