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一轮复习课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温习第06课鸿门宴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6课鸿门宴·知识概览·【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先世为周朝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代太史令。
少时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后漫游全国。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年)参与历法改革,订太初历。
同年,在其父积累大量史料基础上,开始《史记》的编写。
天汉二年(前99年),因替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白,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除授中书令,更发愤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不久即归天,年约六十余。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改成《史记》,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等五种文体,共130篇,50余万字。
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重点理解】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超级..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成婚之事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产籍册或记录)目范增数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名作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他)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间.至军中(名作状,从小路)其他词类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交好)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使之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使之止)从.百余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特殊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今日之事何如?为之奈何?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擅长臣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一)
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一、二段【教学难点】同上【教法】讲读、讨论【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二、导入新课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1)王()关中(2)说()项羽(3)好()美姬()(4)为()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1)军()霸上王()关中(2)说()项羽(3)成()五彩为()龙虎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提示;(略)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1)古今歧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公岂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具告以事” “要项伯”“距关,毋内诸侯”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活用:“素善留侯张良” “臣活之”“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4)特殊句式:“具告以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提示:(略)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重点字词、文化文学常识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首⏹《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二十四史:中国的官方正史。
除《史记》外均为纪传体断代史。
前四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
⏹二十四史除《史记》外●补充: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为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联系二:“春秋三传”及儒家“十三经”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谦敬词:谦词: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不谷、不榖、孤:都是谦辞。
)(朕:人称代词。
秦以前指“我的”或“我”,如“回朕车以复路兮”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臣:秦汉以前,在一般人面前表示谦卑可以自称“臣”(男性奴隶;群臣百姓;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统治、役使;做臣子)敬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官职名称: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对手工业人的敬称;医生)联系:士大夫:(1)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2)军中的将士。
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3)士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文回顾练(十三)鸿门宴(2021年整理)
课文回顾练(十三)鸿门宴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拒守内同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3.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毫毛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早地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嫌隙7.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9.拔剑切而啗之啗同啖,吃10.沛公不胜桮杓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望错误!2.举错误!3.谢错误!4.为错误!5.过错误!6.善错误!7.如错误!8.之错误!9.因错误!10.为错误!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间3.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4.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5.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从小路6.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7.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9.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10.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11.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12.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1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使……为王14.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阻止16.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1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河北省;河南省4.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5.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说来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翻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鸿门宴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一《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真题与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②〈助词〉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 能复饮乎?”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 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 有种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 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 几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①〈介词〉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 “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 “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 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 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 《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 是。”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 意义相同。 考察点:重要实词 逆,①〈动词〉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泰。” 【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逆操。” ②〈动词〉预先;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 我怀。” ③〈动词〉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 逆强秦之欢。” ④〈名词〉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 为逆。” 【逆旅】客舍;旅舍。 选D。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鸿门宴》
⑤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使……为王
⑥吾得兄事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像翅膀一样
⑦籍吏民/范增数目项王/道芷阳间行 名词作动词,造册登记/使眼色/取道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标志词:为所/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以” 的宾语
③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孰与君少长
固定句式,孰与……
⑤此亡秦之续耳
无标志判断句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标志词:为
6.文化常识 (1)《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纪__传__体___通史,记载了黄帝至_汉__武__帝___ 共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_本__纪___(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 _世__家___(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_列__传___(记重要人物的言 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被列为 “二十四史”之首,与《__汉__书__》__《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多义实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1)胜 ③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③乃令张良留谢
(2)谢 ④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⑤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⑦及花之既谢(《芙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高一语文鸿门宴所有知识点
高一语文鸿门宴所有知识点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也被称为“韩信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场宴会的主要参与者有刘邦、项羽、韩信等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权谋斗争的经典之一。
通过对鸿门宴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首先,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权谋斗争。
刘邦和项羽是鸿门宴的两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汉朝和楚汉之间的矛盾与较量。
刘邦是汉朝的创立者,他以农民起义的方式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
而项羽则代表了楚国的利益,他是兵家大师,曾经是楚军的主帅。
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权谋斗争,是他们智慧和胆识的角逐。
通过对鸿门宴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权谋斗争的方式。
其次,鸿门宴对于了解古代人物传记也非常重要。
在鸿门宴中,除了刘邦和项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韩信。
韩信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才华和智慧在鸿门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利用了农民起义的机会,通过向刘邦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成功地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鸿门宴中的韩信形象丰满鲜活,对我们了解他的传记和人物形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再次,鸿门宴还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鸿门宴被多次描绘和引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汉代作家班固所著的《汉书》。
在《汉书》中,班固详细记载了鸿门宴的过程和事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邦、项羽和韩信等人的形象。
通过对《汉书》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并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鸿门宴的故事也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鸿门宴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多次诗词歌赋引用和描绘。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中就有“鸿门宴”的引用。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鸿门宴的内涵,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通过对鸿门宴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奥妙和博大精深。
《鸿门宴》内含实词一轮
•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 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 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知识点大归结
鸿门宴
11
一、词类活用: ㈠ 名→动: 1、沛公军霸上: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wànɡ,称王。 3、籍吏民:登记。 4、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杀。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范增数目项王:看,用眼暗示。
㈡ 名→状: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的翅膀一 样。 4、头发上指:向上。 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本课要积累的文言词语:
相()、幸()、望() 素()、善()、事()、亡() 、故()固()、安()、数() 起()、从()、谢()置()、 走()、若() 何、因、为
1、安
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 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 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 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 居安思危 之若素 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变法者因时而化。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பைடு நூலகம்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 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三一轮复习——《鸿门宴》课件
被动句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见笑于大方之家。
文言固定句式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即“……没有被……”
2、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3、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文言句式——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
今日之事何如?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今日之事如何? 客为何者? 大王来操何? 沛公在安? 不然,籍以何至此?
(二)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具告以事: 2.得复见将军于此: 3.因击沛公于坐: 4.长于臣:
以事具告。 得于此复见将军。 因于坐击沛公。 于臣长。
谢谢
基本词语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好像、唯恐)
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织》
万事如意(顺、随)——成语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战》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
(比得上)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要项伯 3.不敢倍德 4.不可不蚤自来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通“邀”,邀请) (“倍”通“背”,背叛) (“蚤”通“早”) (“郤”通“隙”,隔阂、嫌怨) (“坐”通“座”,座位)
一轮复习《鸿门宴》(2)(基础教学)
(辞别)
贵门
(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 饮之
(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 (告诉)
慎勿忘 7及花之既谢
(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 (请问)
可共载否"
苍松优选
4
• 暮春时节,春花谢( )。一日,杜
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
谢( )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
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
(
)。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
苍松优选
10
胜
• 1.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
• 2.刑人如恐不胜
• 3.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
• 4.一人之智力,不 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 众
• 5.予观夫巴陵胜状
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 (尽) • (胜利,战胜,取胜)
• (胜过,超过)
• (优美的,好的)
苍松优选
11
•胜
•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 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 ) 杯杓,至胜( )地,仍不能胜 ( )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 ( )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 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 )道 也哉!
12.兔起凫举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飞)
14.卒叫,函谷举
(动问)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 (攻占、占领)
之举
(举动)
苍松优选
15
•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 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 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 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 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
苍松优选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鸿门宴》课件
屡次 递眼色
状后
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沉默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
王为人不忍。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要求用剑舞蹈,趁机在座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位上袭击沛公,杀掉他,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协力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 同“隙”,隔阂
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批大郤,导大窾
同“隙”,间隙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 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今以钟磬置水中
备办 安排 放置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 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 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 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 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 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 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 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
同“邀”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
亲家
丝毫,一点点
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
学案4 必修三(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学案目标1。
作为高考考试重点考查的两个重点篇目,对其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
特别要掌握“所以……者,……也"句式的译法。
2。
重点掌握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特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缻..而事君者B.臣所以去亲戚..臣C.传之美人,以戏弄..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错误!B.错误!C.错误!D。
错误!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4.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④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名词活用为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活用有何共同规律、特点?①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__________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③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④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⑦(樊哙)头发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迁移练习: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的活用类型,并体会其活用规律。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编写人:付勇审核人:闻冲使用时间:2013年5月27日【复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把握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识记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默写名句,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3、理解并翻译句子,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一、文化常识1、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全书分为、、、、等部分。
被鲁迅称为“”。
2、与项羽有关的诗歌题乌江亭夏日绝句杜牧李清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与项羽有关的熟语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4、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
(2),大礼不辞小让。
(3),,何辞为?二、概括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课堂探究一、文言知识梳理归纳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皆为龙虎,成五采距关,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解释文中重要实词(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2)、卮酒安足辞.(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4)、旦日飨.士卒(5)、不如因善遇.之(6)、杀人如不能举.3、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而听细说..(4)、沛公居山东..时。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①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 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④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 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
A. ①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B. ①故遣将距关 (所以)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C. ①范增数目项王 (大王)
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使……为王) D. ①沛公军霸上 (驻扎)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军营)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A ) ①沛公军霸上 (驻扎,名作动; ) ②党以身翼蔽沛公 (象鸟的翅膀一样,名作状;) ③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名作动; ) ④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名作动;)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象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使动用法;) ⑦爽心悦目 (使……爽快,使……愉快,使动用法。)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5.意
•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料想) •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6.辞
•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推辞) • ②大礼不辞小让 (争,计较)
六、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籍吏民
3.范增数目项王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于是项伯复夜去
7.吾得兄事之 8.日夜望将军至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头发上指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12.从百余骑
13.素善留侯张良
14.此其志不在小
A.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 2.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3.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6.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7.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8.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9.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0.头发上指(向上)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
被宰割的地位。
三、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
“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3.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1.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即“……没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中“无 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老有所依)
2. 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 “……比较……哪一个……”
3. 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 么……呢”,“为”是语气词。
2.倒装句 具告以事( 状语后置 )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 状语后置 )
因击沛公于坐( 状语后置 ) 得复见将军于此( 状语后置 ) 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 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 今日之事何如( 宾语前置 ) 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 藉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律要前置
故事情节:
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报信——张良献计 沛公谢罪——项王留饮——范增示意——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项王赐酒——樊哙陈辞——沛公出逃 张良入谢——项王受璧——范增破璧——沛公除奸
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试结合课文评价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
范增 项羽 项庄
项伯
张良 刘邦 樊哙
4. 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可译作“没有……(可以)用 来”(项王未有以应)
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 C ) A. 妇女无所幸 (宠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 B. 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好)
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的) C.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人马)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人马)
宴席的四面座位为:以东向最尊,次为 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古代官职大多以右为尊。 乘车却以左为尊,“虚左”。
二、成语积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目,实
则想乘机害人。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张良: 老练多谋。 樊哙: 忠勇豪爽。
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 项羽: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
勇少谋。 范增: 老谋深算。
题乌江亭 杜牧
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辱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C动词使动用法 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2.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13.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E形容词用作名词 14.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七、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 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
5.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酒器。 6.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四、古今异义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不同寻常, 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结为儿女亲
4。沛公……约为婚姻
家 (今)男女结婚之
事
五、一词多义 2.如
• ①万事如意 (顺、随) •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好像) •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往)
曹无伤
写法分析
对比中写人物
(一)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 善用人、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范增——项羽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 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
(二) 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刘邦得力的谋士,忠诚不二,老练多谋。 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 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鸿门宴
司马迁
VS
《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 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 极其重要的贡献。全书130篇。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完成了新 型历史著作体制──。
3.举
• 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举起) •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 ③孙叔敖举于海
(被推举)
•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
•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4.谢
•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 (道歉)
• 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写法分析
对比中写人物
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 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 但不追究,反而 (三) 还“许诺”。
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 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四)
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 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樊哙——沛公手下武士, 张良意护沛公, 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 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鸿门宴知识归纳
古代礼仪
1。古代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至尊), 臣子面北(败); 2。宾主之间相对,则宾向东,主向西; 3。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