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帕金森病基因

合集下载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

1.现代的帕金森是一种什么病?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

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最早系统描述这种疾病的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中脑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黑质神经元,它们通过合成一种“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

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达80%以上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

而对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易出现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约有四分之一的帕金森病人因过分担心疾病而伴有抑郁症状。

2.得了这种病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病因仍不清楚。

目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损伤大脑神经元等综合因素有关。

帕金森病的起病缓慢,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注意。

但出现以下病状老年人,要及时到神经科就诊,以确定是否得了帕金森病。

震颤大约60% 75%的患者首发症状就是震颤,而且这种颤抖是缓慢的、有节律性的和静止性的震颤,大约每分钟4到6次。

当肢体处于安静或静止时震颤明显,运动时反而减弱或消失。

震颤通常从手或脚开始,手抖起来就像在搓药丸;这种颤抖经常在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姿势时出现,变换姿势后就会消失。

此外,这种震颤还会在病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会完全消失。

肌肉僵直浑身发紧,关节活动不灵活,甚至翻身都困难。

例如在早期时,前臂和手指的肌肉僵直,写字歪歪扭扭,而且越写越小。

此外,脸上的皮肤因肌肉僵直而缺乏正常的表情,很少眨眼睛,眼神发直,显得很呆滞(即“面具脸”);患者还不知不觉地流口水。

另外,患者还会出现类似猿猴的姿势,就是两个胳膊紧靠身体,双腿的关节弯曲。

帕金森(机制)

帕金森(机制)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汇报人:
目录
01.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0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03.帕金森病
PART 01
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殊形式,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辅助脑成像技术,它
阿里: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拳击赛
巴金:当一支笔在他手里有千斤重
.
陈景润:没能战胜医学界“哥德巴赫猜想”
邓小平:晚年患帕金森病十几年,最终因并 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逝世。
谢谢观看 欢迎指导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汇报人:
PART 02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解剖
基底神经节可能参与运动的策
1
划和程序编程
2
参与肌紧张的调节以及本体感
3
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过程
4
将一个抽象的策划转换为一 个随意运动
参与自主神经的调节、感觉 传入、心理行为和学习记忆
PART 03
帕金森病
1.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 paralysis agitans)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817年首先由英 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描述了该 统的作用在 于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的作用,当黑 质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后,对纹状体内胆碱能 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乙酰胆碱递质 系统功能亢进,进而影响新纹状体传出神经 元的活动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因此,黑质多巴 胺系统与纹状体乙酰胆碱系统之间的功能 失衡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百度百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百度百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病友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分析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帕金森病症状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老的帕金森病患者。

原发性震颤麻木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局部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内伤、甲状旁腺功效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愁剂(甲胺氧化酶强迫剂等)作用等都可惹起类似帕金森病的浮现帕金森分析征。

该病起病缓慢,呈举行性减轻,浮现有:(1)姿势与步态面容死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焦虑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昭彰,手指浮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

震颤早期常在运动时出现,作恣意运动和睡眠中消灭,心思激动时减轻,早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生硬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主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与肌肉生硬相关,如发音肌生硬惹起发音穷困,手指肌生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穷困)。

(5)其他易激动,偶有阵发性鼓动感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消沉。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淘汰,乙酰胆碱功效绝对亢进相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消沉胆碱能功效,用法如下:(1)多巴胺替代休养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还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反作用尚轻为度。

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跨越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中国帕金森病指南

中国帕金森病指南

中国帕金森病指南一、背景简介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大脑神经细胞的变性和死亡所引起的。

该病最常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休息性震颤、肌肉僵硬和姿势不稳等症状。

目前,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其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该疾病。

二、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的标准,诊断帕金森病需要满足以下主要条件:1)进行性运动障碍,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和巴金森姿势、2)至少存在两个以上的附加症状,例如姿势不稳、运动迟缓、痛觉异常等,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治疗原则四、药物治疗常用的帕金森病药物包括多巴胺类药物、多巴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和抗胆碱酯酶药物等。

多巴胺类药物是首选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多巴胺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如运动功能波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五、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和认知疗法等。

这些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六、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考虑。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深脑刺激术和胶质前腔造影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药物需求量。

七、疾病管理除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帕金森病的患者还需进行全面的疾病管理。

这包括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发展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预防措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保持身体活动和认知刺激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人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充实的思维活动。

结语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名人对抗病魔的故事

名人对抗病魔的故事

名人对抗病魔的故事巴金:当一支笔在他手里有千斤重巴金(1904.11.25-2005.10.17)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被誉为“人民作家”的巴金,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塑造了觉慧、鸣凤、梅表姐、曾树生、汪文宣等经典人物,用诚挚且朴素的语言勾勒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传递着对“希望”“光明”与自由的追求。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巴金晚年一直在和帕金森病做抗争。

1991年5月,巴金在《家乡孩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此时,巴金已经患病8年了。

正是这种疾病,让提起笔这样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困难无比。

然而,顽强的巴金,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即使帕金森病让巴金的动作变得迟钝,握笔的手开始颤抖,他依然保持着创作热情,完成了《再思录》《巴金全集》的写作与编著,还校完了10卷本的《巴金译文集》,并为每卷写了激情洋溢的《代跋》。

编好了所有译稿,交出了10篇《代跋》,巴金觉得心中的话还没有说完。

于是,他又拿起了笔,写下《告别读者》一文。

这是他直接表露与读者感情的最后一篇文章。

尽管帕金森病一直控制的不错,但巴金晚年还被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纠缠。

除了身体的痛苦,失去工作能力,不能再为读者写些什么,对巴金来说是更大的痛苦。

他曾经充满激情地这样说:“士兵常常死在战场上,我为什么不可以拿着笔死去?”但即便如此,住了这么多年的院,他从来没发过脾气,没埋怨过什么。

无论病痛和治疗给他带来多少痛苦,他都是默默地忍受。

2005年10月,巴金病逝,享年101岁。

陈景润:没能战胜医学界“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1933.5.22-1996.3.19)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对于数学,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勤奋。

身居陋室,依然专注于数学难题,在艰苦的年代,终于完整证明了”1+2”,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被公认为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p38 MAPK通路和帕金森病

p38 MAPK通路和帕金森病
a r n s mo g p may c r h s i si co a B wae e s a n r r ae p y i a Vit r , C, i cn n i Ca a a Agn l n d . i g Mae,2 0 0 6;9:2 5—2 0 1 2
5 J n iiE 4 a nn A, C rs aoa E, Ros S e 1Agig a d mae si ta. en l n
纹状体 多 巴胺 ( A) 能神 经元 变 性 缺失 以及残 存 D 神经元 D A生物合 成 能 力下 降 所 导致 的纹 状体 D A
缺乏从 而引 起 的神 经 系统 疾病 。P D的病 因 迄今 尚
不清楚 ,大量 研究表 明 ,不 同因素 引起 的 P D最终 都表 现为黑 质 致 密部 D 能神 经 元 的 凋亡 ,即 P A D 的发 病有一条 共 同 的通路 一细 胞 凋亡 -] 3 2。p8丝
a d o e sa d h r n e e d n ie s . v ri F u d n r g n n o mo e d p n e td s a e No a t o n s S mp,2 0 y 0 2;2 2:6 4 6—7 7
5 P mmevU J Z k s . n rp ue: k o e g a d 3 o rie P , a u P A do a s n wl e n d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 ,帕金森病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有关 ,而 p 8丝裂原激 活蛋 白激酶 3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 ;p 8丝裂原激活蛋 白激酶 3
信号传 导途径参与了细胞 凋亡 的调控。本文主要对 p8与帕金森病之 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 3 关键词

多病缠身的巴金如何活到101岁

多病缠身的巴金如何活到101岁

龙源期刊网
多病缠身的巴金如何活到101岁
作者:沈尔安
来源:《放学后》2018年第05期
晚年的巴金体弱多病,患有包括帕金森病、晕厥症、骨折等病症,但他仍顽强地活到了101岁,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从晚年开始,巴金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饮食、生活习惯上都有一些改变,戒了烟酒,开始喝茶。

常喝云南下关沱茶,偶尔换换口味,复又回头喝沱茶。

患病前的几年里,巴金基本上能自理起居。

早晨一般6点前醒来,自己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广播约一个半小时。

早餐是他一天中吃得最好的: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饭,再加一两个小点心,佐以豆腐乳、牛肉松或酱瓜。

早餐后在轮椅上斜躺一会儿,避免血压下降影响脑部供氧。

吃了药再休息一阵后开始锻炼:扶着老人专用助步器走上几十米或100多米,视精力状况而定。

接着再休息,听人念书报、信件等。

午饭吃得少,一碗米饭或面条,菜不能辣,亦不能太清淡,否则没胃口。

饭后午休至3点左右,下午血压低一些,精神也相对差些,但巴金仍坚持口授复信、校改作品等,总之要做点工作,不然就难受。

晚饭后看《新闻联播》,看完电视后吃药,9点左右上床。

有人向巴金请教长寿秘诀,他笑而不答。

巴金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我的愿望绝非‘欢度晚年’。

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

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称它为‘生命的开花’。


(摘自《保健时报》)。

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一,帕金森生平简介1,生平英国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著名时评作家,民众行政理论家2,职业与工作经历曾担任新加坡大学教授、马来西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客座教授等职2,代表性作品《帕金森定律及关于行政的其他研究》二,帕金森定律释义帕金森定律是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帕金森在组织机构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他认为,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由一个规律性的动机所导致的,亦即“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时可资利用的时间”帕金森把他提出的帕金森定律概括为两条(作为动机要素的)法则:其一是增加部属的法则,其二是增加工作量的法则。

三,帕金森定律1,帕金森定律的第一法则当行政官员感到自己的工作量过重时,对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受动机规律引导,即“一个行政官员想增加的是下级而不是对手”,其目的在于减少组织中的竞争对手,同时增加部下也可以提高官员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法则---增加部下的法则。

2,帕金森定律的第二法则所谓帕金森第二定律是指:“开支的自己只是为了抵消进款。

”例如,大多数人非常熟悉,家庭在丈夫的收入自己后常常出现的那种现象。

他认为,这种现象在政府部门中也同样普遍存在。

不过,政府部门与家庭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开支额将增加到一个并不存在的限度,而家庭则不然。

四,帕金森定律简评帕金森定律基本上指明了臃肿组织机构低效能与组织机构表面上的“低伪应症”是直接相关的。

因此,在组织机构的设置鱼管理中,应严格遵循以事定值、以值选人的原则,奉行职责合理分工的准则,防止无依据地增加工作量;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组织机构的目标实现标准,使政府管理处在一种“抑制膨胀”的状态之中。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尚有肌肉僵直、写字越写越小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所以建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50%~80%的病例起病隐袭,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手部的4~8Hz的静止性"捻丸样"震颤.这种震颤在肢体静止时最为显著,在肢体执行活动时减弱,在睡眠中消失;情绪紧张或疲劳能使震颤加重.通常震颤在双手,双臂与双腿最为严重,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最迟、下颌、舌头、前额与眼睑也能出现震颤,但发声不受影响,许多病人只表现僵直;不出现震颤,僵直进展性加重,动作变得愈来愈慢(动作缓慢),愈来愈少(动作过少),愈来愈难发动(动作缺失).僵直再加上动作过少可能促成肌肉酸痛与疲乏的感觉.面无表情,成为面具脸,口常张开,眨眼减少,可能造成与抑郁症相混淆.躯体姿势前屈.病人发现开步很困难;步态拖曳,步距缩小,两上肢齐腰呈固定屈曲位,行走时两上肢没有自然的摆动.步态可以出现并非有意的加速,病人为了避免跌倒而转入奔走,出现慌张步态(festination).由于姿势反射的丧失,病人身体的重心可发生移位而出现前冲(propulsion)或后冲(retropulsion).讲话声音减弱,出现特征性的单调而带口吃状的呐吃.动作过少加上对远端肌肉控制的障碍可引起写字过小症(micrographia)以及执行日常生活活动时日益加重的困难.大约50%的病例有痴呆症状,而且抑郁症也属常见。

感觉异常帕金森病患者还会有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异常的温热或是寒冷的症状,出现异常温热感觉的病人多一些。

这种异常的温度感多出现在手、脚。

还有患者的异常感觉在身体的一侧或是出现在体内,如感到胃部或是下腹部不适。

病人中出现异常发热感的情况比较多见,身体的某些部位甚至会出现一种烧灼感。

一个得了帕金森病十多年的老年妇女有严重的腰部烧灼感。

当药物失效时,其烧灼的感觉会更加严重,但当调整病人的用药有效地控制病情时,其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丧失和在旁中部神经束中的丝的积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本文将探讨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经多年的研究逐渐明晰。

虽然绝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是与环境因素有关,但遗传变异也被认为是导致部分帕金森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帕金森病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在非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环境因素和其他未知的风险因素起主导作用。

而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已知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1. 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突变多种研究表明,SNCA基因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SNCA编码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其异常聚集与帕金森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多个突变体已与早发性遗传性帕金森病的发病相关。

2.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基因突变LRRK2基因突变是遗传性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突变体之一。

该基因以其G2019S、R1441G等突变体的出现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LRRK2编码蛋白激酶,其突变形式可能通过对突触功能的影响,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3. 帕金森相关基因(PARK)家族PARK家族包含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如PARK2、PARK7、PARK8。

其中,PARK2编码的蛋白质Parkin的突变形式与早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PARK7编码的DJ-1蛋白质在帕金森病的发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PARK8则编码了蛋白质LRRK2,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突变频率较高。

三、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但这些突变与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沉默的杀手”——帕金森病

“沉默的杀手”——帕金森病

“沉默的杀手”——帕金森病作者:黄金武来源:《祝您健康》2013年第04期拳王阿里、数学家陈景润、科学家巴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被“沉默的杀手”、“慢性癌症”——帕金森病带走的。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

由于起病和发展都很缓慢,患者会误认为是身体的正常衰老,故容易忽视,延误病情。

随着社会老龄化,帕金森病这种大脑衰退性疾病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国外专家对帕金森病这个老病种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为何这样难?早期诊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何好处?能否避免该病的发生和进展?及早诊治“迫在眉睫”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

目前,帕金森病病人已经高达200万左右,占老年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100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帕金森病病人。

预计每年新增病患10多万人,到2030年患者将达到500万。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

受工农业污染、室内装修污染,手机、电脑辐射等综合因素影响,知识分子、青少年患该病的风险正大幅提高。

目前主流认为,蛋白质、水果、乳制品等摄入不足,嗜酒、外伤、过度劳累及某些精神因素等,均可能是致病的危险因素。

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早诊断、发现该病,刻不容缓。

在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在中国,患病2年以上才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为13.6%。

这往往是由于患者对早期症状容易忽视,未及时就医所致。

四肢无力、小碎步行、手抖、表情呆板的“面具脸”、肌肉僵紧……当发现这些症状时,应警惕患帕金森病的可能,尽快到正规医院找专家确诊。

这样才能为尽早干预、延缓疾病进展赢得时机。

一旦确诊,就要立即治疗。

目前,长期应用抗帕金森病药物,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与耐药性。

而神经核团毁损术、神经组织移植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手术治疗,又存在易复发、并发症多、疗效不明确等不同缺点。

巴金森 法则

巴金森 法则

巴金森法则巴金森法则,也被称为帕金森定律,是指“工作会膨胀以填满给定时间的所有可用时间”。

这个法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西西尔·诺斯埃的著作《帕金森定律》中提出的。

这个法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有多少时间去完成一项任务,我们总是会用完它。

如果我们不做好时间管理,我们很容易陷入时间浪费的陷阱中,而没有时间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那么,如何应对巴金森法则呢?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

每天只有24个小时,而且时间是无法回溯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明智地选择如何利用我们的时间。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优先级。

我们需要识别出哪些任务是最重要的,然后把它们放在我们的任务清单的顶部。

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我们首先完成这些重要的任务,而不是被容易消耗时间的琐事所分散注意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日程表或待办事项清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我们的时间。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跟踪我们的任务和进度,以及提醒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如番茄钟法或四象限法。

番茄钟法是指将工作时间划分为25分钟的块,并在每个块之间休息5分钟,以增强集中精力和提高效率。

四象限法则是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将任务划分为四个象限,并着重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最后,要想有效地应对巴金森法则,我们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克服拖延症,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避免过度承诺,以及学会说“不”。

总而言之,巴金森法则提醒着我们不要滥用时间或浪费时间。

通过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制定优先级,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和技巧,以及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个法则,提高我们的效率和生产力。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管理时间,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帕金森

帕金森

帕金森病一、概念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外不稳为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认为PD非单因素引起,应为多因素共同参与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年龄老化本病多见于老年人,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高达1%,而4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年龄老化可能与发病有关。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

3、遗传因素本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报道10%左右的PD病人有家族史,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炎、外伤、中毒、基底核附近肿瘤以及吩噻嗪类药物等所产生的震颤、强直等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症。

三、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常为6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

首发症状多为震颤(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

2、临床症状与体征(1)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开始,呈现有规律的拇指对掌和手指屈曲的不自主震颤,类似“搓丸”样动作。

具有静止时明显震颤,运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等特征,故称为“静止性震颤”;随病情进展,震颤可逐步涉及下颌、唇、面和四肢。

少数病人无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2)肌强直:多从一侧的上肢或下肢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和全身的肌肉。

呈折刀样肌强直、铅管样肌强直、齿轮样肌强直。

(3)运动迟缓:病人随意动作减少、减慢。

多表现为开始的动作空难和缓慢,如行走时启动和终止时均有困难、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4)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走路拖步,迈步时身体前倾,行走时步距缩短,颈肌、躯干肌强直而使病人站立时呈特殊屈曲体姿,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的联合动作减少或消失;晚期由坐位、卧位起立困难,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有时迈步后碎步、往前冲,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步,称为“慌张步态”。

帕金森综合症的简介

帕金森综合症的简介

帕金森综合症的简介摘要帕金森综合征,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

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郁剂(甲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等都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帕金森综合征.关键词震颤麻痹、中毒、感染、帕金森综合症分类、诊断方法正文一、名称由来帕金森病的英文原名为Parkinson’s Disease.因为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在英国发现此神经综合症。

因此,在中文,帕金森病中的帕金森一词由Parkinson翻译而来。

帕金森综合征则是由于脑炎、颅脑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基底节肿瘤或钙化,锰、汞、氰化物、利血平、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中毒、均可产生与帕金森病类似的临床症状或病理改变。

这些情况统称为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

二、引发原因1。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在北方煤气中毒较多见.患者多有中毒的急性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弥漫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度的震颤。

2.感染:脑炎后可出现本综合症,如甲型脑炎,多在痊愈后有数年潜伏期,逐渐出现严重而持久的PD综合症.其它脑炎,一般在急性期出现,但多数症状较轻、短暂。

3.药物: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如酚噻嗪类和丁酰类药物能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停药后可完全消失。

4.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

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合并明显痴呆。

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并非单一因素,多种因素可能参于其中,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只有与环境因素及衰老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而发病。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

既往史:无一氧化碳中毒史、脑炎病史、重金属中毒史、农药 中毒史、脑出血脑梗塞病史,家族有类似病史,无长期大量应 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多巴胺耗竭剂病史。 专科查体:体温:36.5℃,呼吸:18次/分,脉搏:76次/分。 平卧血压120/ 80 mmHg,立位血压120/ 80mmHg;神清,面具脸, 流涎较多、颜面躯干皮脂分泌增多。双眼各向活动无障碍;四 肢肌力V级,肌肉无明显萎缩,肱二头肌、膝腱反射无明显亢进, 双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阴性;指鼻准;双侧肢体3~5Hz粗 大搓丸样静止性震颤,四肢肌张力高,呈齿轮样强直,左侧重 于右侧。屈曲体态,慌张步态,小写征明显。 辅助检查:MRI(外院)未见明显异常。
思考题?
诊断? 依据? 帕金森病 中老年起病 缓慢起病 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 姿势异常 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作业及思考题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治疗? 什么是静止性震颤? 什么是铅管样强直? 什么是齿轮样强直? 病例分析:男,56岁,双手抖动伴运动障碍2 年。体检:记忆力稍差,拇指与食指呈搓丸样 静止性震颤,铅管样肌强直,手指扣钮扣、系 鞋带困难,写字越写越小。 患者的诊断,诊断依据,治疗?
特征性表现
特征性表现
4.姿势步态异常
站--屈曲体姿
行--步态异常 转弯--平衡障碍
早期下肢拖曳;之后小步态、启动 困难、行走时上肢摆动消失
“慌张步态”:迈步后碎步、往前
冲,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步
“冻结”现象:晚期由坐位、卧位
起立困难,有时行走中全身僵直, 不能动弹。 (起身困难动不得,走路慌张停不了)
帕金森病分期(Hoehn和Yahr分期-平均病程)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2009年 0期 =无症状 1期 =单侧受累 早期 1.5期=单侧+躯干受累 2期 =双侧受累,无平衡障碍 2.5期=轻微双侧受累,后拉试验可恢复 中期 晚期 3期 4期 5期 =轻~中度双侧受累,某种姿势不稳定,独立生活 =严重残疾,仍可独自行走或站立 =无帮助时只能坐轮椅或卧床

世界帕金森病日!关注帕金森病

世界帕金森病日!关注帕金森病

世界帕金森病日!关注帕金森病 关爱长者健康帕金森病友网 世界帕金森病日!关注帕金森病 关爱长者健康不停颤抖的双手、僵直的身板、迟缓拖沓的步态……看见这些症状,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会认为这是人老之后就必然出现的现象还是会意识到这可能暗示着某些可怕的疾病?其实。

上面所提及的正是帕金森病最典型的症状。

这种曾经侵袭过什么是帕金森氏病、巴金、霍金、拳王阿里等诸多名人的疾病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使很多患者在遭遇这种疾病时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方法。

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今年4月11日是第13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是“全面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帕金森病人生存质量不容乐观。

关注帕金森病.关注长者健康。

防范疾病于未然,同样要关注与关心身边的帕金森综合症人群。

老年人神经“第二杀手”“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号称老年人神经‘第二杀手’.年龄越大。

病人越多。

”帕金森病专家邵明医生介绍说。

我国帕金森病患者高达200万左右,占老年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每100个长者中就有一个是帕金森病人,居全球第一.而且每年还要增加10万新发患者。

在患者当中.老年人占最大比例.其中55岁的占1%,70岁的约占2%。

其次为中青年患者。

占帕金森病发病率整体患病人数的10%。

帕金森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据资料显示。

帕金森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脑萎缩、中风、偏瘫患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脑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什么是帕金森氏病,轻则造成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言语不利、手脚颤抖、失行等,重则导致二便失禁、瘫痪、重度痴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的原理

帕金森病的原理

帕金森病的原理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帕金森病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帕金森病啊,就好像身体里有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捣乱。

咱正常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运行的机器,各个零件都配合得好好的,可帕金森病一来呀,就开始给一些零件使绊子啦!想象一下,大脑里有一些细胞,它们本该好好工作,指挥着我们的身体行动自如。

可帕金森病这个小捣蛋,让这些细胞慢慢变少了,就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里,不断有人掉队一样。

这一少,麻烦可就大了呀!我们的手脚就开始不那么听使唤了,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就像在寒风里冻得瑟瑟发抖似的。

走路也变得困难起来,不再是以前那大步流星的样子,而是变得慢吞吞的,好像脚上绑了沙袋。

这还不算完呢!说话也可能变得含糊不清,就像嘴里含了块糖似的。

咱平时说话多顺溜呀,可被帕金森病这么一折腾,想好好表达个意思都费劲。

这多让人着急呀!那为啥会得帕金森病呢?这可真是个复杂的问题。

就好像生活中有些事情,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因为啥。

可能和遗传有点关系,就像有些家族里有个特别的“传家宝”似的,只不过这个“传家宝”可不太好。

也可能和环境有关系,比如接触了一些不太好的东西。

那得了帕金森病咋办呢?咱可不能被它吓倒呀!就像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一样。

医生们就像英勇的战士,会用各种办法来帮我们对抗这个小捣蛋。

有药物治疗,就像给身体派去了一支支援部队;还有康复训练,就像给身体重新上紧发条,让它能尽量恢复正常的运转。

咱自己也得加油呀!不能光指望医生,自己也得努力。

就像跑马拉松,医生在前面带着跑,咱自己也得迈开腿使劲跑。

保持积极的心态多重要啊,别整天愁眉苦脸的,要相信自己能和帕金森病这个小捣蛋斗一斗。

该锻炼就锻炼,别偷懒,哪怕走得慢一点,那也是在前进呀!咱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得多多支持。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大家要齐心协力。

多给患者一些鼓励,一些帮助,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总之,帕金森病虽然讨厌,但咱可不能怕它!咱要鼓起勇气,和医生一起,和家人朋友一起,和它抗争到底!咱的生活还是要继续,而且要过得精彩,不能让这个小捣蛋给搅和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巴金森病的症状和综合治疗

巴金森病的症状和综合治疗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相关疾病
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森病相关
诊断流程:初步 诊断、进一步检
查、确诊
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而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认知 障碍。
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患者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 锥体外系症状。
帕金森病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眼球运 动障碍和吞咽困难。
恩他卡朋: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 状,但可能会引起嗜睡和口干等副作用
药物治疗方案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用于改 善运动症状,但可能引起直立 性低血压
多巴胺激动剂:用于改善运动 症状,但可能引起冲动控制障 碍
左旋多巴:主要药物,用于 改善运动症状
抗胆碱能药物:用于改善运动 症状,但可能引起口干、便秘
等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用于改善抑郁症 状,但可能引起体重增加、性
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抗焦虑药物:用于改善焦虑症 状,但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等
副作用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是巴金森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主要包括药物疗效、副作用、耐药性等方面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
巴金森病的药物 治疗
常用药物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 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
不听指挥……”
“……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
重……”
上面几句话,摘自1991年5月15日一封
《给家乡孩子的信》。

写这封信的是一位当
时年已87岁的老人。

他写完那封信后又活
了14年,到101岁才去世。

这位老人就是我
国文学巨匠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
2005年10月17日病逝于上海。

他自1921年
的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的最后一篇文章,
78年间共完成了1000多万字著作和400多万
字译作。

他结集出版的小说集和散文集共
116种、译文集有32种。

1986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着手编辑《巴金全集》,1994年出
齐,共26卷;2009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又启动《巴金全集》的修订工作,力争五
年之内完成并出版。

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着手编辑《巴金译文全集》,1997年出齐,共10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金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伟大作家。

巴金早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家》,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家庭的腐朽丑恶直至最终崩溃的过程,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和反抗,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

他晚年在散文集《随想录》中呼喊“讲真话”,今天已成为我国知识分子的重要追求和价值标杆。

巴金视写作为生命,他提笔写作,同他热爱的读者讲心里话、讲真话。

可以想象,一贯思维活跃、笔耕不辍的巴金有一天不能提笔写字了,不能与人交流了,那该有多么痛苦。

实际上这种症状早在1983年就已开始,但巴金仍坚持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作,直到1999年才被迫停笔。

命运真是不公平,像巴金这样一位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完美人格力量的老人,竟无奈地受这种病痛折磨了22年,尤其是完全无法与读者交流的生命最后6年。

巴金和帕金森病基因名人基因档案——□ 高翼之
2010年3、4月号巴金
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相对于正常基因而言为显性基因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时,控制某一性状的1对基因中只要有1个是突变致病基因,个体就会表现出疾病症状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是:患者的子女各有50%的几率也患该病。

帕金森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有:PARK1、PARK3、PARK4、PARK5、PARK8、、型。

其中,有五型的致病基因已被鉴定,例如PARK1和PARK4。

这两突触核蛋白gene,SNCA)发基因指导合成突结构上相关的、白家族。

突触前
凯瑟林•赫本
的早发型帕
致病基因是
帕金蛋白作为一种泛素-蛋白质连接酶(ubiquitin-protein ligase)参与蛋白质的降解。

 PARK2位于6q25.2-q27,全长1300000个核苷酸对,已查明有20种突变方式,包括10种单个核苷酸对置换,9种基因片段缺失
和1种核苷酸对插入。

PARK6、PARK7
和PARK也都已被鉴
定,它们都位于1p36。

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相
对言为隐性基
因者,其遗传方式为X连锁
隐性遗传。

简单地说,X连
锁隐性遗传的特点是:男性
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男性
患者的致病基因是由其母亲
传不是患者,
但却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男
性患者的同胞兄弟各有50%的几
率也患者的儿子都
不是患者,女儿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
者,再把致病基因传递给她的儿子,呈现交叉遗传的现象。

帕金森病表现为X连锁隐性遗传的有PARK12,其致病基因是PARK12,位于Xq21-q25。

4. 线粒体遗传。

现代遗传学的“主旋律”是在细胞核内奏响的,确认基因是细胞核内染色体DNA分子的一个片段;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细胞质里有没有基因呢?1950年,我国遗传学家陈士怡(1912~1994)在世界上首次报告酵母菌的细胞质基因;到20世纪60年代,该基因被确认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内,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线粒体基因。

人线粒体内有一个环状DNA分子,全长16569个核苷酸对,包括37个基因。

它与人细胞核DNA的3万至3.5万个基因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突变也会导致几种严重的疾病。

线粒体遗传的最显著特征,是母系遗传。

这是因为,成熟的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
N&S 拳王阿里
2010年3、4月号
5. 
成阿里患帕金森病的原因。

头部长期遭受多次重击,当然是一种环境因素,然而,同样环境下的其他拳击运动员为何不是个个都患帕金森病?遗传学的解释是: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是有差异的。

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由
基因决定,环境因素与个体的易感性基因共
同作用,才能表现为疾病的症状。

现已
鉴定出有8种基因,发生变化后能成
为帕金森病的易感性基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说诊断。

目前临
床医生确诊帕金森病通常没
有什么困难,但还不能很方
便地诊断出是哪一型帕金森
病。

要诊断出哪一型,可以
通过基因诊断。

关于基因突变
的一般检测方法,虽然从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已逐步发展起来,但
目前应用于帕金森病的基因诊断尚有
困难,因为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实在太复
杂了。

要建立一套能应用于临床的帕金森病基
因诊断体系,还需要时间和智慧。

其次说治疗。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用药物治疗直到用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探索和尝试,遗憾的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随着对帕金森病的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的逐步深入,或许能找出一项新的治疗方案。

在科学普及宣传方面,似乎应该防止帕金森病的扩大化。

不要一看见颤抖,就一律称之为帕金森病。

有人甚至列出患帕金森病的名人录,包括了20多位现代史上的各界名人,其中有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凯瑟林•赫本(Katharine Hepburn, 1907~2003)。

凯瑟林•赫本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 至今无人超越,被誉为“不朽的电影女神”。

她演电影演到87岁,活到96岁。

她晚年确有头部颤抖的现象,但她依据医生的结论,断然否认自己患帕金森病的传言。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