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服装
民国服饰简介
民国 服饰
民 国 服 饰 简 介
中山装 The Chinese tunic suit
Health Convenient for movement Easy to economy Strong in view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 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 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 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 式’,本着‘适于卫生,便 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 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 式样‛。
• Some other clothing
• Some other clothing
• Some other clothing
Some other clothing
Some otheongsam 旗袍
Originated from the Manchu women's traditional costum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Han female improvement 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 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 族女性改进
• Slim • beautiful beauti ful curve • line succinct smooth • simple elegant s tyle
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 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 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 美,而线条简洁流畅、 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 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 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 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 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 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 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 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 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 命力。
民国服装礼仪_个人礼仪_
民国服装礼仪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装。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服装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民国服装礼仪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延续明代特点,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为主,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袄裙,《活色生香》中唐嫣的服饰就是以袄裙居多,亮色系的服装带来十足的华丽感,袄裙的设计或俏皮,或贵气。
而电影《大魔术师》中的演员服装,周迅身着的袄裙,表现了民国初期女子的服饰特点,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
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
学生服也是一种独特的袄裙,它带有鲜明的记忆点,虽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但却又非常中国特色。
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
如今的影视剧中,这一时期的学生服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民国时期学生服,出现在脑海的就是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袄裙高领、窄袖;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
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
另外这时的袄裙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旗袍,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此时,人们无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一种飞跃性的历史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受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在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工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家庭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经济独立的职业妇女。
早期的丝质手工旗袍是清代贵族妇女身份表征的服饰,至民国早期旗袍开始普遍流行起来,被广大的妇女所喜爱至今。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女性服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女性的服饰也逐渐转变,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在民国初期,女性的服饰还相对保守,注重的是稳重和庄重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受到西方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比如长裙、高领衬衫、小礼帽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仍然存在,并与西方元素相互融合。
此时的女性服装色彩以素雅为主,大多采用深色调,以体现出女性的成熟和稳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她们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和自由。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
在民国中期,女性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时尚元素,并开始以“时尚”为导向。
这个时期,宽松的蓬裙和吊带设计的上衣成为时尚的代表。
颜色上,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蓝色,到浅粉、米黄等明亮的色彩都在女性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到了民国晚期,女性的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女性的形象更加年轻、活泼,服装也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时尚的短裙和迷人的花纹成为潮流,女性开始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个性。
同时,背心、无袖和半裸露的设计成为女性服饰的亮点,体现出女性地位提升后的自由和自主。
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服饰的转变。
从保守到时尚、从素雅到多彩,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的女性,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还通过服饰来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的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化和活力,也为后来的时尚潮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是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女性服饰从保守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展现了女性地位转变的历程。
这个时期的女性通过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个性,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民国时期婚礼服
民国时期婚礼服在民国时期,婚礼服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既代表了新娘和新郎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民国时期的婚礼服装多样且独特,结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
一、新娘婚礼服装在民国时期,新娘的婚礼服装通常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同时融入了西式的款式和设计。
以旗袍为例,这是一种非常盛行的婚礼服装。
旗袍的修身款式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高领和长袖则彰显了女性的端庄和贞节之美。
旗袍的面料通常选择绸缎或丝绸,配以精致的刺绣和蕾丝装饰,使整个婚礼服装更加华丽和典雅。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花轿服”的婚礼服装,它是专门为新娘在花轿上穿着设计的。
花轿服通常采用大量红色绸缎,以象征喜庆和吉祥。
外面加上金线、银线的点缀,产生丰富的层次感。
同时,花轿服还常常配以华丽的珠宝饰品,如项链、耳环和手镯等,使新娘更加光彩照人。
二、新郎婚礼服装与新娘的华丽服装相比,新郎的婚礼服装更加简约而庄重。
一般来说,新郎会选择西式的黑色或深色套装,搭配白色的衬衫和黑色的领带。
这种传统的婚礼服装凸显了新郎的成熟和稳重,符合当时婚礼的庄严氛围。
在某些特殊场合,如有高官出席的婚礼,新郎可能会穿着中式的礼服。
这种礼服通常是由锦缎或丝绸制成,上面绣有龙、凤等传统纹样。
中式礼服的图案色彩斑斓,蕴含了对吉祥和繁荣的祝愿,彰显了新郎的尊贵身份。
三、婚礼服装的配饰婚礼服装除了外观的设计和面料的选择外,配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民国时期,新娘常常戴着传统的头饰,如凤冠和挽花。
凤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头饰,它由金属和珠宝装饰而成,长时间佩戴的凤冠将会给整个婚礼添加独特而华丽的氛围。
挽花则是新娘头发上的装饰物,采用真花或者人工花朵制成,可以搭配新娘的发型,更加突出其美丽动人。
至于新郎的配饰,通常会佩戴一枚口红,这是一种象征着男子身份和权力的传统饰品。
口红通常是由黄金或银质制成,饰以珠宝和贵金属,如玛瑙、珊瑚等。
佩戴口红不仅能够显示新郎的财富,还能够增加其仪表的气质和魅力。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服装的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服饰
精品教育-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教育民国服饰变化-可编辑-(一)官方礼制制度。
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
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
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
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可编辑-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中山装的介绍范文
中山装的介绍范文中山装,又称为中国民国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传统服装。
它以中山先生(孙中山)为名,是他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倡倡导的一种民族民主服装,代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化的程度。
中山装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广泛的普及程度,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中山装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中山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凝聚国家民族的精神,他提倡将西式的外衣与中国传统的中山甲胄相结合,以此建立一种独特的内外统一的民族服饰。
据悉,中山装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追求实用与舒适并兼顾庄重与典雅。
它主要由中山装衣服和长裤组成,材质以棉布为主,款式简洁大方,通常有四个口袋,分别为两个大的扣袋和两个小的装饰性口袋。
此外,中山装的领口袖口和侧面都采用双口双扣设计,整体外观简约大方,彰显了一种现代化的格调。
中山装有四个基本特点。
首先,中山装的设计风格独特简洁,凸显了中国传统服装设计的优点。
其次,中山装的面料选用棉布,轻便透气,耐穿耐磨,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穿着。
再次,中山装的剪裁合身,穿着舒适度极高。
它的设计注重了人体工学和身体比例,能够将衣物与人体的结构紧密结合,增加健康舒适的感觉。
最后,中山装受到了西方服饰的影响,尤其是西装的剪裁和细节处理。
因此,中山装在时尚感和挺括度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山装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普及开来,成为了当时男女青少年和士人学生的主要装束。
这主要得益于中山装在传统服装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平衡。
在1930年代,汉族男子每人至少要有一套中山装,而长衫正式被逐渐取而代之。
此外,中山装还被广泛地用于军队、学生组织及各个教职工、工人和市民社会团体的工作制服中。
无疑,中山装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标志性服饰,在表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了中国的解放后,中山装进一步向全民化发展。
新中国的革命热潮以及中山装的代表性地位,使得中山装成为了新政权下的全民装束。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文明新装【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ppt课件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ppt课件
高领窄袖长袄-394
低领、彩绣、圆-彩ppt课件
近代穿旗袍-的妇女【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ppt课件
旗袍一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
大襟长袖旗袍一二十世纪初期的样式
烫器现美厅在中式-20世纪30年代短发的少女-20年代的发式
20什纪30年代青年女子的耳饰-星国时期的者年妇女头饰-20册幻?0年体亡生阿由品毛的和扩饰的羊女-民国前 的耳饰、头饰
影响民国服饰的主要因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即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满清帝国近三百 的统治。服饰形-制-一变,这是中国服饰上最重要的变革。服饰-的改变,二方面标志了满清帝国的终结和共和政体建-立;另一方面中国几芊年的传统服饰形制受到-洋服饰的巨大影响-运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解除了封建-带来-新文 的种子。“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思想、-观念,同承认个人价值、一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格-和智力的自由发展密切相 。这些为人们服饰观室-的改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环境。(表-现安难曲线美的改良旗袍
高领中袖旗袍一二十年代中期的样式
曲襟长袖旗袍一二十年代末期的样式
无袖、前开-衩紧身长旗-袍
衬垫肩装-袖旗袍【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ppt课件
无袖旗袍-48【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ppt课件
短袖网眼旗袍【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ppt课件
彩绣大襟长-银绣云龙纹高领-袖旗袍-中袖旗袍
发式:发式有螺髻、舞凤、元宝髻等,在民国初年-流行一字头、刘海儿头和长辫等。-20年代时兴剪发,以缎带扎起 或以珠宝翠石和鲜-花编成发箍。-30年代时烫发流传到中国,烫发后别上发卡,身穿-紧腰大开衩旗袍,佩项链、胸 、手镯、手表,腿-上套透明高筒丝袜,足蹬高跟皮鞋,也成为这一时-期中西结合较为成功的女子服饰形象。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在政治方面,推翻了传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开始出现并且逐步发展。
在中国形成的新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外资、中国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相互矛盾、相互融合的局面,但它们都表现为封建传统经济的对立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在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发展中发生新的变化。
文化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在西方思想及技术影响下引起了许多变革思潮。
二、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一)文明新装文明新装是民国前十年最为受欢迎行的服装款式,它的服装款式是上衣下裙式的。
并在当时有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人们受到日本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影响更加明显。
在穿衣风格上开始向日本女性的穿着靠近。
上身是在腰部略微收紧的短袄,袖子为宽大并露出手腕,这样的服装被称之"倒大袖"。
同时,发型也是清爽齐耳或齐肩的短发,没有多余的饰品,这样的穿着打扮几乎就是当时的时尚标杆,并且延伸到第一代民国旗袍之上。
(二)旗袍旗袍相信在每个女性心目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那么就要说说马甲旗袍了,在整体的服装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它跳出以往大胆去掉旗袍的衣袖成为一种无袖设计,并且将下摆拉长至裙摆。
款式是依旧是A型廓形,保留清代旧式旗袍原来平直和松弛的特点。
后来减少穿衣层数为其更方便,马甲旗袍转变为“倒大袖”形态,由此倒大袖旗袍出现。
30年代的初期,旗袍也从一开始松弛向苗条过度,开始注意女性曲线,服装贴合身体曲线。
3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影响,“改良旗袍”问世,改良旗袍与原来的旗袍有明显区别,注重服装对于人体装饰性,开始展现女性的曲线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一跃成为了当时极具潮流和魅力女性的服饰,经典旗袍基础结构完善。
(三)西洋服饰西洋服饰也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服装种类,其中西式连衣裙最受民国女性欢迎。
20世纪20年代,长至脚面的古典裙式显示淑女的端庄,并到30年代。
民国男子服饰及色彩研究价值
民国男子服饰及筋研究价值一、研究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这个时期,服制法令的出现摒弃了清朝遗留下的等级制度,服饰法令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穿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简称《剪辫令》,下令二十日内剪除辫子,否则以违法论。
1912年颁发《服制》,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公布被制定为法定制服。
二、民国男子服饰2.1 长袍马褂2.1.1 长袍马褂的款式民国统治期间颁布了许多关于长袍马褂的服制法令。
1912年的《服制》规定男子乙种常礼服为褂袍式。
袍式为立领、连袖、大襟、长至脚踝,面料为本国织品,色为黑;褂式为立领、连袖、对襟,色为黑。
民国初年长袍马褂的服装样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1929年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为蓝袍黑褂,袍样式为立领、连袖、前襟右掩、左右下端开衩、长至踝上二寸;褂样式为立领、连袖、长至腹、左右后下端开衩。
无论是民国初期还是民国中期,长袍马褂服饰都占据一定位置。
1939年的《修正服制条例草案》规定男子常礼服乙种为长袍马褂。
袍式为立领、连袖、左右下端开衩、长至脚踝;褂式为立领、连袖、左右后下端开衩、长至腹。
长袍马褂从民国初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作为便服被人们穿着,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1.2 长袍马褂的色彩色彩,在古代有明显的限制,等级制度无不体现在色彩运用上,不同等级的社会职位色彩运用不同,了解色彩代表的含义对我们理解服饰、社会、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
在1912年《服制》中,规定长袍马褂的颜色为黑,黑色作为大众常用颜色,沉稳大气,具有神秘感;在1929年《服制条例》中,规定长袍为蓝色、马褂为黑色,1929年的《服制条例》长袍颜色改为蓝色,长袍马褂色彩有了对比,突出服饰的质感;在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中,规定马褂色黑、长袍色蓝。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5、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修改完善:文章完成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具体包括: 1、检查逻辑是否清晰:确保文章的逻辑结构合理,从引言到结论环环相扣;
2、设计创新
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不断创新。例如, 旗袍的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剪裁和审美观念。这种创新还体 现在面料选用和工艺制作上,如丝绸、麻布、毛料等多样化面料的运用,以及刺 绣、钉珠等精湛工艺的体现。
3、工艺特点
民国时期服饰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和剪裁上。刺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工艺,民国时期的服饰刺绣图案既有传统寓意,又有时尚元素。剪裁方面则充分 借鉴了西方的立体裁剪技术,使得服饰更加合身、优美。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族服饰文化也面临 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发扬中 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感谢观看
三、整理资料: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 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江南婚俗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 地区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
1、历史演变: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3、艺术创作
民国时期服饰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作都将民 国服饰作为表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如《色戒》、《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 品通过服饰展现出民国时代的风貌与情调,深化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四、现代启示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民国服饰
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近代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
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流行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上衣下裙的女装后来一直流行,但裙式不断简化。
20世纪20年代,长袍马褂或西服,中山装等,都是这一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
开始的时候传统的痕迹还比较重,后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男子也开始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原来的服饰,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礼帽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
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
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民国初期的中式裤子,大多比较宽松,裤脚用缎带系扎。
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一度去除扎带,裤管也比较宽大。
至20年代后期,裤管逐渐收小,并恢复了扎带的方法,带子都是以本色质料缝制在裤脚上的。
中山装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
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以衣服的结构寓意“礼、义、廉、耻”,“以文制国”,“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等。
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中山装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
中山装夏用白色,其它季节用黑色;外观轮廓端正,线条分明,有庄重的美感。
连衣裙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的女士穿着连衣裙,至30年代穿者渐多。
连衣裙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裙相连,收腰或束腰带,能够显示腰身的纤细;连衣裙多为直开襟;袖子也有长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等变化。
民国服饰
24
25
◦ 传统面料 传统型 传统改进型面料 ◦ 机织洋布 花旗布、毛兰布、阴丹士林布、印花布
26
27
28
1)上海流行(时称“摩
登”)与巴黎仅有2-6月
时差,逐渐接轨,成
为中国甚至远东的时
尚中心,号称“东方
巴黎”。
29
时装:西式外套
西式套穿裙
文明新装 1910年代,传自日本 的短衣长裙,少有纹 饰 半长倒大袖、园下摆 上衣 长至脚踝、套穿裙
37
38
A. 起源 ◦ 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学生 男装袍的广泛使用为背景,旗袍马甲为衣身、 文明新装的袖型、西式连衣裙的配伍的结合
39
•旗装女袍
40
•1920年代的文明新装
41
42
◦ 与清代旗装袍无直接关系
旧式的旗装袍或旗袍马甲内必须穿裙或裤,将下肢完全遮盖, 岂有将臆念中女人的腿线在人前晃动?
4
北方多于南方,内地多于沿海,城市少于农村,青年 少于长者。
马褂一般用于礼服 长袍(衫)作为礼服和部分有一定社会地位男性便服 短衫(袄)作为便服和劳动者的常服 中式裤主要在农村和城市的长者和儿童 围裙主要出现于农村及长者
5
◦ 程式化的传统式样和裁剪 ◦ 对襟(短衣)、斜襟(长袍)、一字襟和琵琶 襟(马褂、背心) ◦ 两截长衫 长者及文人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 1989):“上半截和小褂相同,下截另接一种 材料,共成一件大褂,尺寸和普通长袍相同, 上半截用夏布,下半截用纺绸、洋绉、罗等, 以时令及穿着年岁为别。”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是 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腰 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略了, 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平 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部内 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国服装
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
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
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
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其经典的款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青年学生们因此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
以女学生为例,民国初年的女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公开化掌握知识的女性,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然令民国的女学生装具有不同的意味。
时人竹枝词对他们有贴切的描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
衣常素朴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女学生化淡妆或者不化妆,她们朴素淡雅的精神风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风,学生装也成为了“知性”、“高雅”、
“文化高”的代名词,一时间成为这个时代女性的标准形象,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民国男生多穿长衫。
长衫又称长褂,起源于满族的旗服,仿马褂之形,延用对襟立领,斜襟小领、窄袖口的特点,衣身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福田、百纳之意。
长衫一如君子,有着“和而不同”的大家风范,文人、武将皆适宜穿着。
一袭袭长衫成为民国时期一道独特的景观。
彰显着民国男子谦恭、内敛、含蓄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