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_美苏冷战的开始--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苏军总数达1140万 年产作战飞机40,000架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扩展了60万平方公里疆土
苏联克里姆林宫
强大起来的苏联,成 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导致同盟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战 爆发的原因)? 冷战的起因是双方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 的冲突,其根源则在于双方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对立。
美国的全面遏 苏联针锋相对的斗争 制 1947年“杜鲁 1947年,欧洲共产党和 门主义” 工人情报局 1947年,美国 1947年,莫洛托夫计划 “马歇尔计划”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 会 1949年,北约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对峙
资 本 主 义 阵 营
凯南报告 1946年,美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 办凯南向国务院提出建议:由于苏联 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对西方的 威胁,因此美苏之间不可能有持久的 妥协办法,美国必须对苏联实施遏制 政策。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 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 经降落下来。 „„ 这条线背 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所 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 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 制。——丘吉尔
拥有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 军队,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美国经济、政治、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 2/3 军事实力强大,成为资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本主义世界盟主。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控制操纵联合国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 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 界。” 美国欲称霸世界。
——孙颖 黄光耀 《世界当代史》
对东欧国家来说,经互会……起了积极作用,长期 以来,苏联向它们提供燃料和原料,吸收其难以打 进西方市场的产品……基本上解决了这些国家单干 所不能解决的困难。……此外,苏联还可以得到政
第8课:美苏冷战开始

战后对德国的占领
苏占区
英占区
柏林
法占区 美占区 西占区
法占区 英占区
苏 占 区
美占区
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毛泽东号召打败 美帝国主义的任 何挑衅。
毛泽东的儿子毛 岸英成了“第一 个志愿兵”。
盟友如何成敌人?----两大阵营的对峙 苏联为首的社 美国为首的资 会主义阵营 本主义阵营 情报局 (政) 冷战开始 1947,杜鲁门主义 (经)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冷战对峙: (军) 1955,华 约 1949,北 约 冷战激化: 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的对抗措施
2、经济: 经济互助委员会
1)成立:1949年1月 2)目的:迅速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 3)影响:
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
①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 济起了积极作用 ②苏联在与成员国的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 等互利的原则,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 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阅读材料、汲取信息: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
“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 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 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 美国的安全有关”。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 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称霸世界、遏制苏联 ——标志冷战开始
两极格局
资本:
展开: 社会: 殖民地 半殖民地: 美苏冷战开始 (核心) 殖民体系瓦解 第8课
第9课
(边缘)
苏联 美国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 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8.美苏冷战的开始ppt课件

6
冉冉升起的超级大国——苏联
苏联克里姆林宫
苏军总数达1140万,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年产作战飞机40,000架 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扩展了60万平方公里疆土
7
美苏同盟合作关系破裂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没有 比她更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说:有了这样强大的 力量,她有权取得全世界的领导权 。
3、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 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 此起彼伏。
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P36一
杜鲁门主义提出背景是“希土危机” 杜鲁门主义(内容和性质)是主张美国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领袖”的一种美国对 外政策。
17
1950年代美国麦卡锡运动的兴起。
美国对外推行杜鲁门主义遏制苏联,对内也在 推行提倡积极反共政策的麦卡锡主义,诸多知名人士 因被认为与共产势力有染受到政治迫害。
8
材料三: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 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 害美国的安全。
——1947年3月杜鲁门对国会做国情咨文
文中的“各国自由人民”中的“各国”是指什么国家? 文中的“极权政体”又是指代什么?
自由各国指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权 专制政体代表的是苏联。
——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二: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 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 ,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根据材料概括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的最主要原因
雅尔塔会议后,美国希望维持和巩固其世界霸权,苏联
第八讲美苏争霸史

修建柏林墙
柏林分裂的见证(1961——1989年)
古巴导弹危机
U-2飞机拍摄的古巴导弹发射场照片。
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飞机和军舰跟踪苏联货船
肯尼迪
赫 鲁 晓 夫
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 设置武器用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 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 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 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我们现在 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 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 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挑起致命 步骤的措施。 --赫鲁晓夫1962年10月28 日致肯尼迪的信 赫鲁晓夫在肯尼迪总统发出战争威胁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这表明了什么问题? 拆除导弹并运送回国。 优势在美国方面。
苏联收缩
美 国
苏 联
立足于打局部战 星球大战计划 裁减军备
全面收缩
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 略防御计划”( SDI: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 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 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 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请思考: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 境。
杜鲁门
杜鲁门主义 1、“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
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 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 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 我们头上。” 2、“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 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 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1947)
美国总统杜鲁门
——标志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
第八讲 美俄(苏)关系
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 二战结束前,世界的重心在欧洲
高考历史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冷战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全球性意识形态对抗和冲突。
以下是高考历史中与冷战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妥协和调和。
2.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冷战爆发的一大原因。
3.领土争端:苏联在二战后通过占领东欧和建立卫国战争的卫星国,这引发了美国对苏联地缘战略的担忧。
4.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苏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和军事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形成激烈的军备竞赛。
二、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战略1.列宁主义的传播:苏联试图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传播到其他国家,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援助来推动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分裂与柏林墙的建立: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作为一个重要国际都市,面临分裂的危险,1961年苏联在柏林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对抗。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时期,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代理战争,成为冷战爆发点之一,同时也是冷战全球范围内的热点冲突事件。
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引发了美苏之间的核导弹危机,双方差点发生核战争,最终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了危机。
三、冷战的结束与影响1.苏联的解体: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剧变以及苏联内部改革运动导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2. 和平转型: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多个东欧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成为了它的继任者。
3.全球化进程: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全球化更加加速,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2)

定使命观”,即美国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 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等思想,成为美国向全球扩张的 重要的内在动力。
——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一)多角度分析“冷战”原因:
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前,苏联一直坚持这 样的观点,即自己处境艰险、战争不可避免 等等,忽视或几乎不顾及二战以后世界所发
根据上题材料,分析在当今处理国际关系 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原则:克服民族利己主义, 树立平等价值观; 加强合作互信,减少误判对抗; 通过国际对话、解决彼此冲突等。
(二)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
是歇尔美反计国映划在的1了9名50马年作拍。歇摄影尔的片计一描部述划宣了有传一马个 法国利小于镇的欧战洲后生经活济。的最初恢,复在二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
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的二全、球扩深张度战剖略的析内
(一在)动多力角除度了分源析于“其冷强战大”的原因: “经吾济国因、拥军有事道义实、力政,治还、经和济其及军事各方面之力
量,故先自进然政负治有领文导明国产际社生会的之优责越任。”
感,要向全世界移植其 ---罗斯福 文明美之国民大.成主..的.制.天.及度生其优密历越切史感所相,孕以关育及的由自此认产为生美的国所集谓西“方天
冷战的开始(历史PPT教学课件)

马歇尔计划
1、从1948-1950年,共有16 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 了美国10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 90%是赠予,10%是贷制度;同时加 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2、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 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以对 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 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 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 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 尔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是不
• 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 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斯大林 •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 好似水牛闯进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 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 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 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 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 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 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缓和(60)、紧张(70)、再缓和(80中期) 冷战发展:
冷战结束: 1991年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杜鲁门主义 1、“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
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 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 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 我们头上。” 2、“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 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 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1947)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 ②西欧的衰落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美苏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美苏美苏冷战背景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和情报上的对抗。
这场对抗从1947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冷战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被二极格局所主导,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
然而,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存在巨大分歧,两者开始形成敌对关系。
2.苏联试图通过扩展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势力范围来推动世界革命,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推广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3.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军备竞赛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的经济重建,而苏联试图通过占领东欧国家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4.两国之间的间谍活动也是冷战背景的一部分。
美国和苏联都在对方的国内设置间谍,试图获取对方的机密情报。
美苏冷战的主要事件1.贝尔林围墙的建立(1961年):为了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德,苏联支持下的东德政府建立了贝尔林围墙。
这一事件象征着冷战中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分裂。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一场严重危机。
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苏联同意撤回导弹。
3.越南战争(1955-1975年):冷战期间,美国介入了越南内战,试图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
然而,美国最终在越南战争中失败,这对美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4.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试图维护其在中亚地区的利益。
然而,这场战争对苏联造成了沉重的损失,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美苏冷战的后果1.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导致了两国军事开支的巨大增加。
2.冷战中,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来推动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4.冷战的结束也为国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欲称霸世界。,没有比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 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说,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它有权取得全世 界组织的领导权.”
历史探源:盟友为何成敌人?
苏军总数达1140万 年产作战飞机40,000架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扩展了60万平方公里疆土
那一年的《时 代周刊》封面
1962年8月13日凌晨,在铁丝网网成的 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瞬间,一个参与 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跳跃铁丝网,投 奔西德一方。
著名的‘死窗户“ (1961)
美苏争霸三阶段
阶段 时间 特点 互有攻守, 优势在美国 美国领 导人 第二次柏林危机; 肯尼迪
古巴导弹危机
苏出兵阿富汗; 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苏出兵阿富汗; 越南战争 美国提出“星球 大战计划”
表现
第一阶段 50年代60年代
苏联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 赫鲁晓 夫 勃列日 涅夫 戈尔巴 乔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 苏攻美守
期-70年 代末
尼克松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攻苏守
里根
1983年3月23日晚,里根发 表“战略防御倡议”的演说
铁幕
1946年,英国
前首相丘吉尔访 问美国,在富尔 敦发表演说,称 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 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为冷战推波助澜
冷战的信号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 斯特,一幅横贯欧洲 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 下来,在这条线的后 面,座落着中欧古国 的首都华沙、柏林、 布拉格、维也纳、布 达佩斯、贝尔格来德、 布加勒斯特、和索非 亚——所有这些名城 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 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从1948年年到1950,共有16国家接受了美国 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 最慷慨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包含着美国鲜明的政治和经济目 的,要“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 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这笔钱是要在我国国内花掉的。它将用来购买农 民和工人生产的东西”。法案规定,接受援助的 国家,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监督,应撤消关税壁 垒,降低关税税率等。
3、两大阵营的形成
(1)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950年起,美国与拉美和亚太国家缔结一系列 集团性军事条约,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全球 性的弧形包围圈
3、两大阵营的形成
(2)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
“莫洛托夫计划” 经济: 1949年“经互会” 成立
——打破经济封锁
军事: 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 第17位 325艘
7艘 0架 22架
资本主义世界 第1位 765艘
30艘 2865架 11065架
军费开支
12亿美元
90多亿美元
材料二: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 资金250万英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 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时, 国债高达237亿英镑。 材料三: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一亿四千多万法 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 材料四:二战后,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打垮, 沦为战败国,国土为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 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也全部丧失。
材料一: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 拥有原子弹,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 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之 三。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业 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
军队 1939年 33· 5万人 1945年 1230多万人
陆军位次
海军战舰 航空母舰 超重型轰炸机 重型轰炸机
从“盟友”到“对手”
经济: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 地位 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说:
经济:“一五”后经济迅速恢 复
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他们有权取得全 世界组织的领导权 „„成吉思汗、恺撒、 军事:世界上数量最多、战斗 军事:一度垄断原子武器,最 拿破仑路易十四 „„ 所担负的责任,都 强大海军,480 多个海外军事 力最强的军队,掌握原子技术 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基地 拟。”(杜鲁门)
1948年,朝鲜分裂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们共和国 和大韩民国
38°N
二战后,北纬38度线成为朝韩军事分 界线。它全长240多公里,既是冷战 的产物,也是朝韩分裂的象征。
(3)朝鲜战争:1950-1953年
1948年,朝鲜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们共和国和大韩 民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7月,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干涉朝鲜内战 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7月,中、朝、美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 鲜战争结束
政治:称霸世界 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制度
政治:占据东欧大片土地,努 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
一、美苏冷战的背景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 突是美苏冷战的根源 欧洲的实力和影响力被进一步削弱,美苏成 为两大超级大国,具备了争霸世界的实力
二、美苏冷战的过程
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拉开 了冷战的序幕。
美国 “北约”组织
苏联 “华约”组织
两极格局形成
冰岛 中立国 北约成员国 华约成员国
挪 威
1955年,华沙条约 组织(华约)成立。
英 丹 麦 1949年8月,北大 国 联 民 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邦 德 成立。
德 国
苏 联
波 兰
法 国 瑞士 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西班牙
阿 尔 巴 尼 亚
土 耳 其
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4、美苏冷战初期的表现和产物
(1)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苏冷战初期的表现和产物
(1)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 (2)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 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
德意志民主共
德意志联邦共和
(3)朝鲜战争:1950-1953年
1950年9月14日, 美国军舰在仁 川港湾
三、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
美
苏
美苏争霸三阶段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 导人 第二次柏林危机; 肯尼迪
古巴导弹危机
表现
第一阶段 50年代- 互有攻守, 60年代 优势在美国
苏联领 导人 赫鲁晓 夫
古巴导弹危机中,导弹 公然摆放在战舰上
表现
第一阶段 50年代60年代
苏联领 导人 赫鲁晓 夫 勃列日 涅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 苏攻美守
期-70年 代末
尼克松
苏联经济实力上升,提出“全球攻势战略”,将势力范围 扩展到西亚、非洲、拉美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趋缓,深陷越战,转向战略收缩
美苏争霸三阶段
阶段 时间 特点 互有攻守, 优势在美国 美国领 导人 第二次柏林危机; 肯尼迪
历史探源:盟友为何成敌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 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 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 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 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
导致同盟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截然对立
为什么美苏对抗选择冷战方式 而非热战?
u-2高空侦察机拍摄出的古巴一个装 备就绪的导弹基地。这张照片本身就是摄 影史的奇迹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苏 什么态势?优势在 哪一方?
图中两个人物分 别是谁?
柏林墙大事记
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 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 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 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 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 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 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 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 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 墙者被打死。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 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 及其西方的盟国此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接 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2、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希土危机----杜鲁门号召援助希腊、土耳其
哈里· 杜鲁门(1945—1953年)
1947年3月12 日, 杜鲁门在国 会两院联席会议上 宣读了一篇咨文, 攻击苏联是极权国 家,要求国会批准 向希腊和土耳其提 供4亿美元的紧急 援助, 以抵制极 权政体强加于它们 的种种侵犯行动。
1946年2月,斯大林提出执行第四个 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要求石油、钢 铁等主要经济指标超过西方; 发表演说,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 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 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 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苏联克里姆林宫
美国称霸的障碍
1949年2月,美国一官员凯南给美国国 务院的电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 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它和美国之 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 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 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 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 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他认为解决 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