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
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
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
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
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
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
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最后一个学生自己发掘并改写的环节由于时间问题草草收场实在可惜。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范本 (3)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经典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一、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
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二、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三、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四、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建议: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2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
《认识乘法》评课稿十五篇
《认识乘法》评课稿十五篇《认识乘法》评课稿1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
课堂当中谢老师利用探秘单精心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达到课堂的有效性:1.这幅图能表示4个3吗?简简单单地一个问题引出一组3个,有4组,也就是有4个3,让优等生带动中下学生获取4个3。
2.两次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次对比4个3,3+3+3+3=12,4×3=12,问: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第二次对比3个4,4+4+4=12,3×4=12,问: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个4,而加法中有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通过这两次对比提炼出乘法含义的本质。
3.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我有两个困惑:1.竖着看表示3个4,横着看表示4个3,而他们都可以用列算式4×3=12,这两个算式中4和3一样吗?有必要对比吗?度把握到哪里?2.这节是乘法的第一节课,是否还要增多一些基础题,如看图列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认识乘法》评课稿2《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 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5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9篇)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
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建议: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集锦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1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
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
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
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
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
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
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优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本节课一开始X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
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
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基本练习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X老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课的引入到课后活动,都用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秋千图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产生乘法运算的必要性,理解乘法运算与按群数数的关系。
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让学生计数数法多样化,算式写法多样化,还通过比较,让学生类比加数相同的求和、加数不相同的求和与乘法的关系,更加深对乘法意思的理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篇一」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
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
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经典(3篇)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经典(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
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
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
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实用12篇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实用12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一、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
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二、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三、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四、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建议: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
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
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
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
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
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
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最后一个学生自己发掘并改写的环节由于时间问题草草收场实在可惜。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3篇)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各位老师,同行们: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
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
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
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精选4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精选4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1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
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
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
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
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4篇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各位老师,同行们: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
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
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
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8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
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
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
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
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
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
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各位老师,同行们: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
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
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
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
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
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有感《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二、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三、怎样用乘法表示。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汪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汪老师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汪老师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列法,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教学中符老师分三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是师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第二层次学生同桌同学互相讨论,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第三层次,学生自己看加法算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
这样,老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倒主体地位。
老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的5个3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
学生回答:4+4+4+4。
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
这时符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
“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汪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公开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虞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9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
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
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4、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虞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结题报告一、研究的基本信息学科:数学年级(册):五年级上册课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例结题报告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是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必要条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
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
但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更好的进行了融合,优化教学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与本节教学相关要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思考目标是“初步形成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目标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情感态度目标是“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二)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分析解读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行为动词中描述结果目标的是“会”、“掌握”“运用”,描述过程目标的是“经历”“体验”等,核心目标是“掌握长方体和正面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具体剖析如下:核心知识体系知识地位分析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学生经验情况行为要达到的表现程度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重点会、掌握观察、操作有平面图形的面的经验体验、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展开图重、难点会、掌握观察、操作无前备经验体验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般掌握观察、操作有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六个面)的计算重、难点经历、体验操作无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并应用不完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计算重、难点运用操作无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并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般体验观察有感性经验体验应用【教材分析】本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材提供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并总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由于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从“立体——立体中的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逐步构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数学模型,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长方体纸盒两个,长方体模型一个,完整正方体一个,5个面正方体一个,火柴盒式长方体的模型。
学具:练习纸2张,长方体模型同桌两人一个(长方体:10×6×4共25个) 【评价设计】1.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中的练习反馈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2。
3.通过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灵活运用表面积,完成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目标。
4.通过课堂中的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活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切入主题。
1.讲台上摆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师:熟悉吗?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2.(谈话)师:看来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我来考考你!(课件出示)一个标有长、宽、高的长方体图形,问:(1)你能求出它的前面的面积吗?(2)你还会求哪个面的面积?学生思考并回答,完成旧知的复习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完成学习新知的铺垫。
特别是对于提问学生每一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习后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得求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谈话)师:真不错,看来还真难不倒大家!我还想再考考你!(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你知道老师做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纸板吗?同学们,我们在在解决一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那就是求什么和怎么求(板书)。
想一想,要求用了多少纸板就是求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中如果出现了表面、面等词语可以继续问,师:(拿起一个长方体教具)哦,表面积,都包括那些面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师:刚才她指了几个面?(学生回答)师:是6个面,我们拆开看一看。
(教师将长方体纸盒拆开后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 师:数一数,是6个面吗?师:(用手指其中一个面)这是哪个面?这个呢!看来长方体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他的表面积!师: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师: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说的?翻开课本,大声读出最下面一行字!(学生齐读: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