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1.(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读标题,探内容

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休暇日”交代“访”的时间,“侍御”暗示友人的官员身份。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隐者”点明了友人的身份。

(2)读正文,明主旨

第一首:该诗关键“情语”是“空”字和“怪”字,表达了作者访友不成的怅惘之情和对友人居住环境或诗思的欣赏赞叹之情。

第二首:该诗的隐性情语句子是日暮归来雨满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鉴赏韦诗第一句叙写作者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第二句写作者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把作者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作者(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根据诗歌标题及“九日驱驰一日闲”可知,作者是乘兴前往的;而根据“不遇”“又”和“空”可知,作者是很失望的;根据最后两句可知,作者对王侍御的品格是欣赏和叹慕的。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

对应考点:D—(2)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中有“识者稀”,也就是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知其住所在深山,并且居室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可知其与渔樵为伍。以上都可以暗示“隐者”的身份。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题型归类:概括形象题

对应考点:D—(1)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题要求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既然要赏析“表达效果”,就少不了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又与内容理解分不开。先说韦诗结句,它是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描写,是个写景句,写景角度有视觉(雪满山)、触觉(寒流),两个角度都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以此暗示友人品性的高洁、诗风“清骨”的原因。再说李诗结句,它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想象作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作者与隐者的友情;二是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隐者与自然相融之深。无论哪种理解,手法都是想象,都是突出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达感情。答题步骤为:先理解内容,再点技巧,后说效果。“效果”中的“情感”是个难点,需要通过景物好好挖掘其中的情感。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

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三是暗含对友人的欣赏叹慕之情。(编者加)]

第二首诗的结句,(从作者角度)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作者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从隐者角度)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

对应考点:D—(1)

2.(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缘由:友人乔迁新居。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的“情语”是“开颜”“认得”两个词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新居的祝贺和赞美之情和对友人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鉴赏这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窦员外是地方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诗歌首二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的心情;三、四两

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写出了宾主的志同道合。概括起来,就是:事(贺新居)、景(新居周围景色)、人(新居主人)、情(作者心情)。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联系全诗”的提示,才能答全要点,否则,可能只答出“事”“景”两点原因,而“人”“情”两点原因可能被忽略。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

对应考点:D—(2)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怀。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题干要求“赏析”,自然包括“点技巧、说效果”两大步骤。可惜答案给得太简略,不能不令人遗憾。可把答案修改为:①铺陈,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写出了友人新居周围环境的优美;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角度,使得描写富有层次和立体感;③由实而虚,由眼前的碧松想到“通月朗”,由红药想到“待春还”,写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④借景抒情,突出了首联中的“爱”“开颜”。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

对应考点:D—(1)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理解时要抓住“莫言”“认得”两个词语,尤其是“认得”一词,情感尤其丰富,要好好玩味。所给答案过于简单,如果这样表述更为合理:①对新居风景的热情赞美,②对窦员外新居的羡慕之情,③与窦员外有志趣相同之感,④抛却纷繁事务的轻松。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

对应考点:D—(2)

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联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有层次。颔联写院外远景,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水面泛着清光,隔着墙头可以看见远山的秋色;颈联写院内近景,几棵松树,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春天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颔联是实景,颈联由实而虚。

3.(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读小序,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小序交代了写作原因(读《李广传》、约友人居山间)、写作内容(戏用李广事)和写作目的(赠友人)。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的显性“情语”有“恨”“落魄”“慷慨”“闲”四个,隐性“情语”有“残”“寒”两个,抒发了作者对李广一生际遇的同情和对友人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亮节的赞美,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

(3)读注释,挖暗示

注①的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交代了朋友关系。暗示了情感指向——关涉朋友。

注②的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处用典。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两位友人亲爱自己之意。

鉴赏作者写此词正值他被谗罢居上饶之时。小序中作者说自己“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此就引用有关李广的典故写了这首词,寄给约他同居山间的友人。

词作上阕概述了李广的两件事。其一是李广罢职家居时受辱于灞陵醉尉;其二为李广某次出猎误以为草中石为老虎而射击,矢发裂石。作者叹息像李广这样有大功于国家的名将,却不得封侯,还一度被罢黜而家居。作者对此也是深有感触的,从而引出下阕词意。下阕抒发感慨。“谁向……过残年”化用杜甫的诗句,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进退不疑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借汉言宋,感慨极深,讽刺极强。最后以景作结,隐喻奸佞之臣的阴险和卑劣。

本词借古讽今,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意在言外,富于艺术感染力。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上阕共九句话,前五句说的是李广灞陵受辱,第六、七句说的是李广射虎,第八、九句说的是李广的人生结局。九句三层,分点提取、概括即可。第二问问的是“选材”的“表达效果”,别忘了题干中的“这样”一词,“这样”选材究竟是“怎么样”选材的?要答出选材技巧。技巧一:用典(选古事)。技巧二:记叙敷陈(表达方式)。其次,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即作者写英雄其实是在写自己。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赏析艺术技巧题

对应考点:D—(2) D—(1)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题不仅要答出什么感情,还要“分析”,要分析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是结合情感表达的方式分析。下阕共十二句三层,其中前三句为一层,第四至九句为一层,后三句为一层,然后逐层分析。前三句化用了杜诗,表达作者学李广射虎的豪情,隐含表达对晁、杨邀约同居山间的友情的赞美。第四至九句表面上说的是李广,实际上说的是自己,表面上轻松,暗含激愤。后三句是写景,但景中含“寒”情,说出自己的凄凉之情。答题时应先分层,再概括,后结合手法作分析。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

对应考点:D—(2)

请赏析“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景结情(融情于景),将内心的苦闷诉诸景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阵轻寒”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

4.(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秋兴”是指因秋而感兴,点明了写作缘由:因秋而兴。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的“情语”即诗眼是“愁”,表达了作者因理想、壮志而无法实现的愤懑、无奈之情以及归隐的愿望。

鉴赏这首诗写于1183年八月,早在此前,淳熙五年,也就是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后被任命为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淳熙七年(1180),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愤然辞官,重回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开头一句点明自己年老,“萧萧”,白发稀疏的样子,快要弄得满头苍白。“归来三见故山秋”一句,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淳熙七年十二月,陆游由江西抚州辞官东归返回故乡山阴。转眼就是三年,所以,家乡的山水历经了三个春秋。言下之意,陆游在家乡山阴闲居已经有三年了。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凭栏高阁之上,作者空怀满腔愤懑,只得借酒浇愁。“乾坤迮”中的“迮”意为狭窄,为什么作者觉得天地狭窄呢?结合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事实,“乾坤迮”一词,用其字面意思,指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金瓯残缺。从深层次讲,这里的“迮”,不仅指有形的国土残破,更有深层含义。此前,陆游多次被贬,反映了仕途蹭蹬,官场险恶。正因赵汝愚等人的弹劾陷害,陆游在官场上屡遭排挤与打击。此后陆游经过

几度起用和罢免,便开始了基本上闲居的在野生活。所以,这时的陆游不免感叹,天地之大,竟不容他施展才华。“迮”难道是写天地的狭窄么?不是,陆游曾在二十年中遭到多次贬谪,“乾坤”这里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出了仕途的险恶,以及朝廷的腐败,引起了作者的无奈与感伤。“病入中年日月遒”,写《秋兴》这首诗时的陆游已经59岁,由于作者年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无限伤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遒”作“迫近,尽”“完了”讲较妥。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一个“空”字,点明了陆游空怀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感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滕王阁序》中的王勃,以及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们壮志难酬,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都表现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辛酸。所以说,爱国是陆游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梁启超读陆游诗时曾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的确是对陆游的极高赞誉。“五更画角”用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的典故,陆游诗中的“五更画角”指军营报晓声,这里代指军营或者战争。窃以为,作者当时退居山阴,身经百战的将士,以及五更时分,军中吹奏的画角,这些或许是作者梦中或是想象的情景,或许是实写,点明了山河破碎、战争不息的现状。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末一句笔锋一转,作者面对中年多病、宦海险恶、报国无门的种种失落与无奈,只能从江南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只能在这满眼霜枫的秋天,效仿汉代严光,垂钓于桐庐富春江畔,去寻求那份超然物外的寄情渔樵的归隐生活之趣。从字面意思上讲,作者向往的是在烟雨江南垂钓的生活,“明朝”一词显然说的是想象中的虚景,而眼前的是秋天的满眼丹枫,却是实景,虚实相生,以景结情,令诗篇颇有意境。结句之妙,卓然大家手笔!

总而言之,陆游《秋兴》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近于杜诗,此外,作者的爱国热忱于此可窥一斑。所以,陆游的好友刘应时曾说“放翁前身少陵老”“平生一饭不忘君”(《读陆放翁剑南集》)。陆游爱国忧民的情怀与老杜相近。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可以说,这是陆游七律诗中的翘楚。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题意可知,要求概括“愁”的原因,且范围明确:颔联、颈联。另外,因分赋点,6分题要点至少3个。作答时应细读两联,概括原因。“五更画角只生愁”,交代了“愁”因之一,“五更画角”是指五更时分,军营仍吹奏画角,说明战争未息,河山未复;“百战铁衣空许国”中的“空许国”点明“愁”因之二,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病入中年日月遒”点明“愁”因之三,中年生病,时光日迫(“遒”意为迫近)。三个原因找到了,概括说明即可。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

对应考点:D—(2)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审题:“赏析”,意谓要答出艺术技巧,一般的思考角度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等;“尾联”交待了诗句的结构特点;“表达效果”,意谓结合艺术技巧从内容、情感和结构等方面说明作用。

再阅读思考:尾联表示的是“明朝”在“烟雨桐江岸”“丹枫”树下垂钓。据此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明朝”表明是想象(虚写手法);“烟雨桐江”“丹枫”是写景,融情于景;结尾写景,从结构上讲是以景结情;“桐江”暗用汉代严光不肯入仕而归隐桐江的典故。运用这些技巧,一是表明想归隐的愿望,往深处想,这是内心无奈之举;二是结构上有照应标题、首联中的“秋”字之妙;整体表达显得内容充实丰富,语言委婉含蓄。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赏句题)

对应考点:D—(1)

(1)“醉凭高阁乾坤迮”,乾坤本是宏阔无边,这里为什么说乾坤狭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作者醉酒时的感觉;②暗含宋朝江山破碎;③陆游一生志在报国,但却屡遭打击、迫害、贬谪,以致天地之大,竟容不得他施展才华,因此方觉乾坤狭窄。

(2)请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联紧接上联写现状的可悲,更深一层写自己理想破灭,壮志难酬;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战事未息、国土沦丧的现实。

1.在完成上面真题训练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江苏卷选诗有何特点?主要题型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选诗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以唐诗宋词为主。

②从体裁上看,诗选近体诗,词为小令、中调。

③从题材上看,以送别怀友思亲诗为主,兼及咏史、边塞和即事抒怀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未涉及。

④从作者看,多选名家作品,或名家名作,或名家不出名作品。

⑤从难易程度看,内容浅显易懂,主题明确。

(2)主要题型及其特点:

①把握诗歌思想内容题。通过解释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意,信息筛选和内容概括等形式考查对内容全面、准确的理解、把握。

②赏析艺术技巧题。a.所考的艺术技巧为常见常用的,重点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b.采点的阅读区间小,通常只就一句、一联设题,不考全篇的艺术技巧。c.既重艺术技巧的准确判定,更重表达效果的赏析。d.题型以“暗考型”为主,要求“赏析”,不直接问艺术技巧。

③领悟思想感情题。多要求直接说出情感,少数情况下要求分析;重点要求概括分析景中情;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理解、领悟,且理解求全求深;答题设置多点化、层面化。

2.根据江苏卷古诗鉴赏题的命题特点,我们应如何复习古诗鉴赏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归文本,重在读懂。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越来越突显,而逐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鉴赏的考查。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认认真真、仔细地阅读,要舍得在“读懂”上花时间。而且要抓住“读懂”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语法和文本意思。今后,必须养成“先读懂、再答题”的良好习惯。

(2)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江苏卷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

(3)力避误区。

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以下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

误区一: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考生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

山水、参禅说理等等。

误区二: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关于“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

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

(4)加强审美积累。

诗不仅要读,更要赏。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一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

2019江苏省中考专题测试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初三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 1)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2019 年栖霞区一模卷) 【古诗阅读】 陪润州 ①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宋〕 杨蟠 试上蓬莱 ②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 ③,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 ④月,独倚牙旗 ⑤坐浪头。 (选自《宋诗三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4月版) [ 注释 ] ①润州:宋朝时润州行政区域为现在的镇江市。②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喻指金山。③北固:指 北固山。④金陵:唐宋时,金陵也指润州。⑤牙旗:旗杆顶上饰有象牙的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 , 亦用作仪 仗。 1. 本诗前两联写金山胜景, 首联用“长云漠漠鸟飞愁” 写出金山山势的 ,颔联用“ “ ”两个动词性短语写出金山被江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 2 分) 2. 这首诗尾联对江中明月的描写非常别致,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3 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3-4 题。( 2019 年鼓楼一模卷) 剑客行 [南宋]陆游 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 ① 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 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7 年版) 注]①正 昼:大白天。②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3. 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 A. 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B. 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C. 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D.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4. 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意?( 3 分) (三)古诗阅读。 (4 分)(2019年浙江金华、丽水卷) 遣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 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 5.古诗讲究对应, 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 ,“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 2 分) 6.《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剑池》) (《琴剑》)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 )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 ,诗人所遣何“意”?( 2 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在本诗中。山是泰山。“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 二十阿房宫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 ..(古义是遮蔽)天日。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 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面)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 斗角 ....(名词作状语,像..(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蜂房,像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波涛之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复道横伸在半空之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 宫之间,而气候 ..(古义指天气)不齐。 ②妃嫔媵.(音yìnɡ,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 于秦;朝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奏乐),为秦宫人。明星 ..(古义是明亮的星光)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 缦立 ..(久立)远视,而望幸.(皇帝驾临)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 ..(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运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土块,把珍 珠当碎石),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指重量单位,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承担)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音yǔ,露天的谷仓、仓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 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陈涉率领的戍卒发起了呐喊,接着刘邦指挥的军队夺取了函谷关,楚霸王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偌大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只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但又不引以为戒,就让更后的人又为他们哀叹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形容词,全,都)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掩冬蛰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旷: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⑴遮; zhé ;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分析】(1)“独”意思是独自,孤独。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落花时节,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饮酒作诗,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和几个知己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无奈与落寞。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路上徘徊。因此,“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因此这两句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故答案为:⑴“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⑵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⑵本题考查探究古诗蕴含哲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分析时一定要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中,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必修2)

四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副词,互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古义是使唤),徒.(副 词,白白地)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偏义复词,偏指“姥”,婆婆),及时相.(副词,偏指一方,我)遣归。” ④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迷信的人从一个人的相貌,就 可以断定他的命运)),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 ..(古义是在一起过日子)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招致、招来)不厚?” ⑤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 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怎能由你自作主张)!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 ..(古义是可爱)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⑥府吏长跪告:“伏惟 ..(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偏指一方,你)从许!” ⑧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只是,仅)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⑨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偏指“作”,工作),伶俜萦.(缠绕)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尽,终)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偏指一方,我)忘!” ⑩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 ..(古义是教养),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退出来)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偏指一方,我)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偏指一方,你)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感谢你忠诚专一的情意)!君既若见录 ..(记着我),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通“韧”,柔韧而坚固)如丝,磐石无转移。我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与狐谋皮① 周人②有爱裘而好珍羞③,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⑤。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注释】①与狐谋皮:和狐狸商量剥它的皮做裘衣。②周人:周地的人。③珍羞:珍奇贵重的食品。④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猪和羊称为“少牢”。⑤一牢:一只羊。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与狐谋.皮聚室而谋.曰 B.周人之谋失.之失.道寡助 C.五年不具一牢.亡羊补牢. D.言未卒.士卒.多为用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C.出让看火.伴 D.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3.填空。(8分) (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成语比喻 (2)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 (3)描写狐、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 (4)点明周人没有制裘,食“珍羞”的句子是 4.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文: 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6分) (二)指鹿为马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也。”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以臣言不然 B.言师采药去 C.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填空。(3分) “丞相何为驾鹿”一句式的特点是。其中应为的倒装。 3.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4.“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比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丞相何为驾鹿? 译文: (2)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译文: 6.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6分) (三)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仁时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译文: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5分)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6分) (四)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8分) (1)天不妄.与也()(2)入咽.而死() (3)采山而得.菌()(4)其大盈.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译文: (2)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译文: 3.阅读第一段,对粤人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采得毒菌误以为是神芝 B.以为自己有成仙之分 C.“沐浴,齐三日” D.烹食毒芝 4.既然粤人已烹食毒芝而死,为什么其子及同室者仍然“食其余”?(5分) 5.阅读这则寓言,你吸取了哪些教训?(6分) (五)岑参立节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之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②畏人予人者骄人③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④其节也。” 【注释】①致邑:给(他)一块领地。②受人者:接受别人东西的人。③骄人:傲视别人。骄,动词,对人“骄”。④全:保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臣闻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辍耕之.垄上 B.怅恨久之. C.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D.孔子闻之.曰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 3.下列与“不我骄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何以战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曾子衣敝衣以耕译文: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 5.鲁君派使者送领地给曾子,曾子为什么不接受?(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6.请用一句俗语概括曾子的“立节”含义。(5分) (六)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茸,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①,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注释】①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武汉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后面题目。 过故友旧居 [唐]许浑 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 高竹动疏翠,早莲飘暗香。 珠盘凝宝瑟,练席递华觞。 今日皆何处,闭门春草长。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公子宅”即题中的“故友旧居",点明了往年宴会举行的地点。 B.从“夜宴"“疏翠”“早莲”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举行于初夏的夜晚。 C.本诗领联描绘了夜宴环境的优雅,颈联则突出了夜宴陈设的华贵。 D.往年夜宴快乐难忘,今日春草生机勃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D(“往年”“今日”为时过境迁,繁华不再之感。由“闭门”可知,“春草长”体现的是冷清萧条。) 课外古诗词阅读过关方法 认真阅读古诗词,读懂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落日、绮霞、远山、青草等景物。 B.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C.诗人在诗中说"不是望乡时",说明诗人在本诗中并未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D.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二.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B.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C.“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 D.“千里”与“片时”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对飞鸟的热爱之情。 三.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B.诗的三、四句的意思是: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C.这是一首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航行时焦急的感受。 D.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既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又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四.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C.“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D.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景物表现了秋天特点。 五.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C.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②瑟:古代弦乐器。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共5分)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 杜甫 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8.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 ①。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 意与彷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等词语可以感受到。(3分)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 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 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地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 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箱”“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 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8.答案示例:①高大巍峨②昂扬向上③无归路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9.答案:D(2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共5分)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前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浮沉,既有苦读经书后的仕途成功,又有国难当头时的①;后四句先巧用双关描述自己曾经的苦闷煎熬,再阐明心志,以②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10.从下面两幅画中选择一幅,用《过零丁洋》中的一联为其题诗,请结合诗句和图画内容, 说明用此联题诗的理由。(3分) 【甲】【乙】 选择:【】 题诗: 理由: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xx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 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 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完整)初中初三中考诗歌鉴赏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初中中考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6分) (江苏省盐城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4分) (江苏省无锡市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 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完成时,根据题意,应抓住题干中的“微寒”一词,所以应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人手。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

答案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应思考为什么酒拳消,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以及此题的分值。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6分) (江苏省无锡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 (3分)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3分)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6分) (江苏省淮安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4分) 答案写“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2)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最新中考古诗阅读专题训练与答案教学提纲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 你的理解。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 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之情的自然流露。 ⑵.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 为 。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 时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七、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题长安壁主人 [唐]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①暂相许,终是悠悠②行路心③。 【注释】①然诺:许诺。②悠悠:平淡隔膜的样子。③行路心:路上行人的心理。 1.“”是信义的标志,而“”是欲望的化身。本诗体现了后者对人情世态的“污染”。(用诗中词句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