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推动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重庆发展飞地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重庆发展飞地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7d161b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c.png)
重庆发展飞地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作者:赵智廖明辉来源:《重庆行政》2021年第04期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飞地经济是各地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互补共进的重要尝试。
然而,由于缺乏适宜的先例遵循,重庆飞地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深入,如何凝聚更多重庆元素、探索重庆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等新问题日渐凸显。
在助力重庆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之时,进一步研究、解答这些问题并给出对策思路,就显得尤为迫切而紧要。
一、重庆飞地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发展水平不高,合作方式单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部分地区的发展观念、服务意识、开放水平、行政效率相对落后,对于发展飞地经济的认识不够,在思想、文化、制度等软件配套和园区基础硬件方面存在差距。
硬件问题集中表现在园区配套设施不足,尤其是排污、供气、路网等生产配套,以及商贸、教育、医疗等功能配套仍待完善;软件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化水平、行政审批效率、市民文明素质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软硬件差异容易让飞入企业产生水土不服,制约其经营效益与发展动力。
比如平台能级低,调地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优质企业落户,高端专业人才留存率低和吸引力严重不足,飞地经济的发展层次难以得到提升等方面。
此外,相较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的深度合作模式,目前重庆飞地经济还是以浅层次的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模式为主,如北碚(广东)对口支援巫山移民工业基地,经济产出并不高,园区影响力有限。
(二)顶层设计限制,协调管理困难飞地经济突破行政界限牵扯到两地政府,在行政管辖、政策对接、权责划分等方面存在横向协管瓶颈,可能造成飞出地与飞入地对接不畅、园区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市场作用发挥不足等弊端。
这些问题亟待省市级甚至国家层面作出反应,授予地方更多探索权限,用以消除飞地监管“盲区”、突破飞地发展“禁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2a22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2.png)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21 Total No.533第2021年第1期(总第533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杨波,李霖瑶(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连接点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然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持续高速发展,延缓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通过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国际环境纷繁错杂、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2020年1月3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岀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由此可见,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极为重视,成渝地区也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然而,在此大好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角度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岀对策建议。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发展问题1.双城经济圈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2020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岀:“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央重点培育发展的地区之一,加快其城镇化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仅为53.8%,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思考
![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7f074235727a5e9856a61dd.png)
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思考作者:陈国阶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9期成渝经济区是跨省域的经济区,他的建立是中央政府的决策。
四川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即四川盆地大部分都纳入成渝经济区之内,对提升四川在全国的整体战略地位和发展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渝经济区内成与渝,川与渝的竞争会大于协作,成渝经济区的产业一体化为期尚早,更多的是川内与渝内各自的发展安排。
就四川而言,也只能是在自己管辖区内的调控与运作。
因此,处理好、发展好成渝经济区内的四川区域,是当务之急,是现实的选择。
川内成渝区发展的思考就川内成渝经济区本身而言,他包括一个广阔的区域,几乎覆盖川中丘陵区和成都平原,某种意义上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集中区。
该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包括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空间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环境条件等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标志着经济区的发育程度还较差,内部的薄弱区域还较大,甚至还包括部分相对贫困的市县,这既说明川内成渝区与发达区还存在巨大差距,也说明经济高速增长还有空间和潜力。
结合川内成渝区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其战略选择建议如下:坚持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是经济、产业、人口聚焦的历史而不是分散、均布的历史。
这是由经济、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社会组织形态、产品、效益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市场发育的必然;政府虽可调控,但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聚集会带来环境污染集中与交通拥堵问题,但现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交通拥堵在立体交通网形成后也是可以缓解的。
而聚集带来节约土地、节约资源、水源、能源、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效益、提升教育、科技发展和民众文化享受的功效等却是无法替代的。
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大都市区不断出现,GDP的区域集中不断提高的原因。
成渝经济区的战略,不能回避这种产业极化、集中化的选择。
进一步强化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的增长极从成都经济区的发展空间、经济基础和国际影响上看,使成都经济区成为成渝经济区中与重庆城区相对应的两极对称是发展的选择,最佳的态势和目标是建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密集区。
双城经济圈论坛发言稿范文
![双城经济圈论坛发言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8ebbe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0.png)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参加双城经济圈论坛,在此,我非常荣幸地代表我们团队发表以下观点。
首先,我想谈谈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肩负着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引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
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充分发挥两地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方面,重庆、成都应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如重庆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
另一方面,两地应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新动能。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三、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二是推进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物排放;三是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四、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区域竞争力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五、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生福祉人文交流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是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民生福祉。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园区)发展及转型升级》试题及答案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园区)发展及转型升级》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f85c9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f.png)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今天平台化的组织模式对制造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因为它掌控了()。
A.货源B.市场C.数据D.人才正确答案:[C]2.推进电子产品产业化需要有工匠精神,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超前谋划,其中需要做的优化不包括()。
A.软件的优化B.硬件的优化C.工艺的优化D.集成优化正确答案:[C]3.仲恺高新区在()。
A.深圳B.东莞C.惠州D.广州正确答案:[C]4.要深化工业大数据挖掘应用,推动大数据和()融合,推动产品服务、产业合作内容管控等模式创新。
A.服务业B.消费C.制造业D.人工智能正确答案:[C]5.京东方等一些企业掌握了(),在全国大规模推进建设,使得我国企业在该产业链中和市场规模中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A.5G技术B.ICT技术C.LCD新型平板显示技术D.光刻胶工艺正确答案:[C]6.电子产品用塑料不用钢制作的原因是()的问题。
A.材料强度B.电子屏蔽C.成本D.耐磨度正确答案:[B]7.2009年到2021年,工信部共遴选了()批次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A.8B.10C.12D.15正确答案:[B]8.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的最终目的是()。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整合创新D.应用创新正确答案:[D]9.手机产业摧毁的传统电子信息产业链不包括()。
A.医疗器材B.照相机C.MP3D.收音机正确答案:[A]10.云、大、物、智协同推动各类电子智能终端服务提档升级,其中物联网负责()。
A.算力B.感知C.算术D.算法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
A.技术产品加速集成化B.材料技术加快跃升发展C.软件硬件趋向高度一体化D.产品服务趋于普遍通用化E.终端产品加快智能化正确答案:[ABCDE]2.在做服务化转型的智能电视机厂商有()。
A.小米B.海信C.创维D.爱立信E.海尔正确答案:[ABC]3.苹果手机的创新是()的集合。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https://img.taocdn.com/s3/m/7421484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c.png)
虽然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 临一些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加速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抓住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提升 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
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保 护与绿色发展,推动 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得
益彰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
合作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
和优质资源聚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成渝双城经济圈 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 业布局将迎来更加美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 的投入,严格落实环 保政策法规。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鼓励企 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环保设备。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5.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城市资本 、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 配置
在中国,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 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对于 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
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就成渝双城经济圈的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
深入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1
成渝双城 经济圈概 2
述
3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成都市和重庆 市主城九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发展经 济的良好基础
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分析
![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10dae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5.png)
江、南充、沪州、乐山、资阳、眉山、遂宁、广安、达州和雅安15 表1 成渝城市群三次产业GDP总值(亿元)及其占比、区域内
个城市,隶属川西北经济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
生产总值(万亿元)
羌族自治州,攀西经济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以及川 东北盆周山区的巴中、广元不包括在内。
1 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分析 成渝城市群的内部形成了以“两核两轴线”为主线的经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分析①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李诗涵 贺红林 蒋青苧
摘 要:如今西部地区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而川渝两地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主体,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
域。本文通过界定成渝城市群的相关概念,依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论述了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
城市群第二产业正处于工业化加速的阶段,第三产业虽然 3.1 川渝两地产业间合作困难
在努力发展,但基础仍薄弱。成渝城市群的三次产业若想由
由于政治体制和行政区划的阻碍,产业合作问题上的
“二、三、一”的模式演进为“三、二、一”,并推进至工业化的 协调和商讨会有较大障碍。川渝两地的产业布局趋向于相
后期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实现第一、二产业的调整升级及第 同性质,明显表现在IT产业这方面,两地都不希望放弃发展
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根据《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但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注重资本和技术的先进制造
所界定的成渝城市群的涵盖范围是:重庆市内部分包括重 业所占比例较低;第三产业产值不高,其发展相对滞后,并
庆主城区的渝中区、渝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北暗区、大 且多集中于批发、餐饮等低端的服务业,应加快发展地产、
2012 3252.59 10.63% 16202.75 52.97% 11133.43 36.40% 3.0589 2013 4371.34 11.23% 19869.97 51.06% 14676.15 37.71% 3.8918
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及经济影响研究
![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及经济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2a433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7.png)
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及经济影响研究摘要: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战略地位和经济影响,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存在带动西部产业集聚发展、为国家战略防御提供支持为西部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等经济影响和作用,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并提出推进区域间合作一体化发展、推进信息金融良性发展以及吸引金融管理科技人才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圈;双城经济;经济影响;经济增长;人才培养1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刺激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双城经济圈,融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金融、科技等的财政资源,都会受到经济圈发展的影响。
在这个一体化区域内,金融巩固有助于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区域一系列优势的基础上保持区域竞争力。
该地区的金融和经济综合体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对于该地区金融和经济影响分析研究很有必要。
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增加了金融中心内部和之间的竞争,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新阶段,如何提升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实力,以及外围地区辐射,以环节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情况,从而带动圈内经济发展,是一个需要长远解决的问题。
2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分析成渝两市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和四川盆地,是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化地区,是实现长江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双城经济圈是西部新海路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独特优势。
该地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城市人口密集,特色多样。
它是人口最多、产业基础最发达、创新最前沿、地理范围最广、市场最开放的地区,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外循环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这对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人口和经济负担;有利于建立国内开放战略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础,有利于形成国内外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促进欧美地区与东盟的互助;这有利于人口向城市群生态功能区集中,有利于长江上、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第016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第016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https://img.taocdn.com/s3/m/bac1d4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a.png)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第016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4.02•【字号】渝商务函〔2021〕114号•【施行日期】2021.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其他规定正文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第016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渝商务函〔2021〕114号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重庆市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168号)收悉。
非常感谢对我市开放型经济特别是服务外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重庆服务外包发展情况我市自2009年获批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来,通过开展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主体培育、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服务外包快速发展。
表:2016-2019年中西部城市离岸服务外包情况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商务部2020年,全市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是2010年1.05亿美元的21.7倍,位居中西部前列、全国第10位。
在商务部组织开展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重庆排名逐年提高。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服务外包逆势增长。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我市服务外包同比出现下滑,通过一揽子财税、金融、通关便利化举措,全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创历史新高。
其中,信息技术外包2.4亿美元,同比增长6.1%;业务流程外包2.2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 ;知识流程外包18.2亿美元,同比增长8.5%。
(二)新兴数字化服务外包快速增长。
2020年,我市数字化服务外包执行额2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服务外包总额的97%。
我市离岸服务外包已成为高度数字化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市场稳中有升。
全年承接中国香港、美国、印度传统三大市场离岸外包执行额分别为4.6亿美元、3.9亿美元和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4%、1.9%和7.4%,三大市场合计占比44.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的五个现实问题与相关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的五个现实问题与相关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cf0a00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c.png)
童廃轩吟2020.06重点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的五个现实问题与相关建议•李小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实施9个多月,总体推进顺利,成果不断结出。
但在推进过程中仍有一些卡点、堵点、痛点客观存在,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五个问题不容回避(一)认识&低不一陈敏尔书记指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情。
在区县实操中,往往分不清自己的事与合作的事,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把双城经济圈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种认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过于宏大、距离过远,是市委市政府和少数重要市级部门的事,特别是与四川不接壤的区县,一些部门、一些干部认为与本职工作毫不相关,只有自己的事,没有合作的事。
(二)温度冷热不均各区县对标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办公室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组分项实施的组织架构。
但从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到部门领导再到具体工作人员,压力和动力层层衰减,上热中温下冷,一些专项工作小组谋划工作态度上不积极主动,信息上不相互沟通,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习惯于见子打子,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三)行动一哄而上各区县第一时间积极开展结对活动,纷纷签署战略协议。
各领域各战线也都与四川、成都等方面互访,就本领域本系统的工作签署了不少合作协议。
但前期调研不扎实、对接不充分,一些协议形式大于内容,表态重于实操,究竟有多少协议能够真正落地,尚未可知"比如结对方面,各区县争先恐后,甚至出现主城多个区抢结成都同个区的尴尬。
现在对接又延伸到镇街一级,有无必要值得思考。
(四)政策互相防范在合作中,成渝双方都本着利己主义原则,希望扬长避短,更多利用对方的资源推动自身的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十分警惕对方的优势产业虹吸本方资源,在合作中相互保留底牌,由此产生博弈的囚徒困境。
(五)角色政强企弱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统筹用好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
目前市级层面和区县层面,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已广泛开展,据市发展改革委统计,签署的协议已达200多份。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https://img.taocdn.com/s3/m/a195c56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4.png)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伍卓敏 黄 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要求㊂全要素生产率是综合衡量经济发展水平㊁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其不仅能从数据上直观反映和比较经济发展的效率,也能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兼顾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的相互协调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既是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现实需求,也是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㊂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总结其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从推动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协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塑造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一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度通过DEA-Malmquist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在算法简化㊁误差较小㊁避免主观因素干扰等方面具有优势,且能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分解,应用更加广泛㊂因此,采用DEA-Malmquist的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4 2018年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解读㊂各指标关系如下:TFPch=Techch×Effch=Tech×Pech×Sech其中,TFPch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㊂TFPch>1说明该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上升;TFPch<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TFPch=1则说明无变化㊂Techch为技术进步指标,Effch为技术效率指标,Pech和Sech分别为纯技术效率指标和规模效率指标,是对技术效率指标的再分解㊂四个指标代表的含义与全要素生产率一致,当其大于1时,代表对应技术的改进或效率的提升㊂二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与特征(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趋势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DEAP2.1软件,采用DEA-Malmquist的方法,对2004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进行测算,结果如下: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4 2018年的TFP指数及其分解年份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TFP指数2004 20050.982 1.062 1.0020.980 1.043 2005 20060.974 1.0530.9890.985 1.026 2006 20070.998 1.0340.998 1.000 1.031 2007 2008 1.0390.994 1.025 1.013 1.032 2008 2009 1.0640.940 1.029 1.034 1.000 2009 2010 1.007 1.025 1.0110.996 1.032 2010 2011 1.015 1.0430.993 1.022 1.059 2011 2012 1.000 1.022 1.000 1.000 1.021 2012 20130.9930.993 1.0000.9940.986 2013 20140.9850.9950.9900.9940.979 2014 20150.9970.9770.997 1.0000.974 2015 20160.9870.9810.949 1.0410.96812年份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TFP 指数2016 20170.983 1.0170.9860.9970.9992017 20180.983 1.0570.981 1.002 1.039平均值1.0001.0130.9961.0041.013 如表1所示,2004 2018年间成渝地区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013,整体生产效率处于增长状态㊂其中技术进步指数为1.013,略高于1.004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和0.996的规模效率指数,说明2004 2018年间成渝地区整体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自技术创新的提升,但成渝地区整体技术效率的改善并未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化提升提供动力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个区域技术进步的提升得益于区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区内企业应用新技术㊁新工业等提升企业效益的结果,技术效率的变化更多源自区域内产业链的完善㊁信息交流渠道的改善以及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产出的增加㊂从当前测算的结果来看,成渝地区在改善技术效率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仍存在不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㊂(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变化结合2004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图1 2005 2018年成渝地区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均值趋势变化从时间变化看,成渝地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㊂第一阶段(2005 2011年),除2008 2009年外,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大于1,经济处于增长状态㊂此时的成渝地区整体TFP 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㊂第二阶段(2011 2016),成渝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对TFP 的拉动作用均不明显;第三阶段(2016 2018年),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开始共同发力推动TFP 的提升㊂总体而言,虽然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时期增长情况不同,但大多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改善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推动,由两者共同推动的情况较少,且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两指标中某一指标过低都会拉低全要生产率的水平㊂基于此,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指标,以两大指标共同进步推动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㊂(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特征根据上文的时期分段,分别计算成渝地区各城市在2004 2011年㊁2011 2016年㊁2016 2018年各自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可得以下数据:表2 成渝地区各城市不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城市20042011年20112016年20162018年20042018年重庆市 1.033 1.002 1.038 1.023成都市 1.056 1.032 1.034 1.044自贡市 1.0970.9940.992 1.043泸州市 1.0200.9410.9970.987德阳市 1.026 1.005 1.032 1.018绵阳市 1.0340.996 1.009 1.016遂宁市 1.052 1.009 1.043 1.034内江市 1.0410.959 1.003 1.005乐山市 1.0600.992 1.035 1.031南充市 1.0240.950 1.0160.995眉山市1.003 1.036 1.065 1.023宜宾市 1.0080.9590.9580.983广安市 1.0550.954 1.005 1.009达州市 1.0110.9570.9830.987雅安市 1.038 1.071 1.074 1.053资阳市0.9730.931 1.0380.967平均值1.0330.987 1.020 1.014 由平均值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最高的时期是在2011年以前㊂到2011以后,成渝地区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下降,甚至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87,小于1,区域整体生产效率未得到提升㊂2016年以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开22始实现增长,与上文分析一致㊂图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不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比较从区域分布上看,基于成渝地区各地区发展情况,成都㊁重庆两大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各创新要素加快在两地集聚,且两地产业布局较为完善,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相对明显㊂自贡作为老工业基地,前期工业增长带来的效益较大,使得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水平到达瓶颈,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下降,自贡应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㊂德阳㊁绵阳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中的两大城市,自身工业基础优越,同时受近年来成德绵一体化发展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逐渐实施的影响,成都一些制造业开始向两地转移,两地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大,但在技术效率上仍需改善㊂遂宁㊁南充㊁广安㊁资阳㊁内江㊁泸州㊁宜宾作为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参差不齐,遂宁凭借市内制造业发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泸州㊁宜宾等城市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还有所欠缺㊂三、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成渝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要充分创造科技创新引领氛围,推进发展要素深层次全面对接,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动力,也为探索新时代㊁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标杆㊂(一)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㊂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资源㊁价值体系在不断重构,成渝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也从要素协作阶段迈入基于产业链的多链融合发展分工协作阶段,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㊂为此,应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反哺激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㊂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这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将为更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实现产业从粗放发展向高价值转变提供动力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立足于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和产业的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分工和协作发展,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㊁新能源㊁汽车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打造出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重点产业对各类发展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队伍,形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在重塑成渝地区经济地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创新的联系度和活跃度,形成 科技+产业”双重赶超的新发展姿态㊂(二)探索 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当围绕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为核心,推动创新链㊁产业链有机衔接㊁融合互动,要充分把握创新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实现创新与产业点对点和点对面的融合㊂尤其是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创新升级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探索 政产学研”协同将更好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 双向融合”,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㊁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条完善㊁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㊂应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聚集 政产学研”创新要素,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探索创新创业新模式,梳理并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推动重大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产业集群崛起,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㊁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条完善㊁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㊂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应当积极协调各方共同打造 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聚焦产业创新发展瓶颈问题和 卡脖子”技术,明确年度重大技术攻关㊁储备科技成果转化㊁重大项目产业化㊁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任务和指标㊂同时应加快促进技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形成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支撑,进一步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活力,尤其是在当前传统人口红利加快消失㊁资本回报率32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打通技术转化转移的信息阻碍,完善技术要素流动的政策机制,完善技术要素价值市场化评估体系,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引入和培育国内外一流的创新资源要素,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保障㊂(三)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重要战略定位之一,从中央㊁地方等有关文件精神指示中不难看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要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成果高地和高科技创新发展载体,更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空间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塑造更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从而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㊂加快推进多领域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㊂立足于成渝地区三大科技城 创新金三角”发展,进一步整合成渝地区在核能开发㊁航空航天等国防重点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打造高水平的综合科学中心㊂进一步依托成都㊁重庆两地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联合两地人工智能发展优势,统筹成渝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在产品研发㊁产业布局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战略部署,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原始创新㊁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联合创新平台,促进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教融合㊁人才互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全国高水平区域创新平台的示范标杆㊂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反哺激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㊂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更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基础和水平,实现更高的创新价值提供了动力㊂(四)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新动能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数据要素的潜力和价值愈发明显,而成渝地区数据要素矛盾也逐渐凸显㊂2020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要求㊂顺应和把握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运作支撑,加强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新动能,对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㊂首先,要不断强化成渝地区数据要素流通的顶层设计㊂着力解决数据要素产权界定制度不完备㊁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不尽完善㊁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基础性问题,加快建立具有成渝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和政策体系㊂二是积极谋划推进支撑性项目㊂把握国家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机遇,同步建立覆盖成渝地区的区域数据中心㊂加快打造大数据交易中心㊁大数据区块链交易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成都市大数据集团等企业积极探索实体化市场主体组织方式,横向㊁纵向统筹发力,加快形成完备的数据交易㊁流通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产业生态㊂三是着力强化数据资源价值性驱动㊂坚持市场导向㊁应用牵引,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重点关注电子信息㊁装备制造㊁汽车及轨道交通等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深度开展数据价值的开发利用,努力实现数据资源配置程序合规化㊁效率最大化和效能最优化,高位推动成渝地区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㊂基金项目:四川省㊁重庆市社科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SC20ZDCY001)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㊁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管理世界,2020,36(07):15-29.[2]张跃.政府合作与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J].财政研究,2020(04):83-98.[3]盛来运,李拓,毛盛勇,付凌晖.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经济增长前景预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2):3-11.[4]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㊁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06):25-34.[5]邵明伟,金钟范,张军伟.中国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基于2000-2014年数据的DEA -Malmquist指数法[J].经济问题探索,2018(05):110-118.[6]王钺,刘秉镰.创新要素的流动为何如此重要?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7(08):91-101.作 者:伍卓敏,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黄 寰,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马 健42。
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招商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招商的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49568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e.png)
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招商的对策建议作者:周波来源:《重庆行政》2023年第05期招商引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端,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重要举措。
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有利于整合两地优势资源、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防止产业同质化竞争,对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意义重大。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招商投资(经济合作)系统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相关方案意见,签订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合作协议,协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知名品牌,着力优化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资环境和区域影响力。
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深度聚焦市委“一号工程”,围绕“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狠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工作,各项任务序时推进、成效显著。
一、双圈产业协同招商的经验和成效(一)加快完善协同招商工作机制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新格局,召开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工作联席会,签订《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共同发布协同招商重点工作。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战略支点——渝西地区,依托全市招商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渝西地区联席会议小组会议,先后召开渝西地区工作调度会、渝西地区小组会议暨“五个一体化”招商试点工作启动会。
2023年以来,储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补链强链目标企业55家,重点招商目标企业15家,“小三电”招商目标企业20家,推动投资18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落地潼南区,投资72亿元的巨湾技研项目落地江津区。
探索统一对外宣传工作机制,与四川方面共同制作并发布《双城》《川渝一家亲》等对外宣传片,“投资重庆”“投资四川”累计浏览量超3万次;设计并发布渝西地区投资LO GO 和“执子之手,共赴渝西”推介视频,品牌化打造渝西地区对外形象和投资标识。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将创新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e6460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a.png)
将创新共同体竹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華----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展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同应对区域重大挑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成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O关键词:创新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1)01-0013-05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点带面”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渝地区地处国家“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节点,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是我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f8a0c60508763231121252.png)
h stebs cm rh niecn ios h ae ksa d co fh ri o o gtntei ute dute t a et o pe es odt n.T ep pr h v i mae ni ut no et n ft u h i h d s sajs n n i t a h n r i m
摘要 :成渝 经济 区是我 国西部 大开发 的优 先发展 重点地 区之一 ,具有 西部 地 区最好 的综合 条件 ,发展优 势 明显。 通过对成渝 经济 区产业发展与城 市化 互动及 区域空 间结构 演 变分析 ,归纳 出成渝 经济 区产业 结构调整 优化 总体 战略思路 ,并有针 对性地提 出优化产业 结构对策与建议 。
件来 看 是西 部地 区最 好 的 。 1 2 自然人 文 条件优 越 .
渝经 济 区 是 中 国粮 食 、油 料 、蚕茧 、生 猪 和 多 种 经 济作 物 的主要 产 区 。 以成 都 为 中心 的蜀 文 化 和 以重 庆为 代表 的巴文化 ,源远 流 长 已有 50 00余 年 。成 渝 经济 区及 其所 在 的长 江 上 游 经 济 带 是 中 国水 能 资 源 最集 中 、最 丰 富 的地 区 ,除 水 电外 还 有 丰 富 的 天 然 气资 源 ,川东 天 然 气 田是 我 国 已探 明 的 天 然气 资 源 最多 的地 区。 13 拥 有 西部 最 大 的城 市群 . 成 渝 经 济 区 密 布 从 西 往 东 分 布 着 绵 阳 、雅 安 、 德 阳 、成 都 、眉 山 、乐 山 、 自贡 、内 江 、资 阳 、宜 宾 、泸州 、遂 宁 、南 充 、达 州 、合川 、永川 、江 津 、 重庆 、万 州 、涪 陵等 ,其 中 ,川 南 城 市 群 在 地 理 位 I 置上位 于 成 渝 两 地 的 中点 。川 南 城 市 群 的 自贡 、宜 宾 、泸州 、 内江 四 个 城 市 呈 现 出 分 工 与 合 作 密 切 、 相 互融 合 、共 生 互 补 的一 体 化 发 展 态 势 。该 城 市群 具 有工 业 化水 平 比较 高 、人 口密 度 较 大 、知识 资 源 丰富 、地 理 区 位 条 件 优 越 、交 通 相 对 便 利 、 自然 生 态环境相对较好等综合优势 ,通过提 高城市综合 承 载能力 ,发挥 聚 集 效 益 和 带 动 作 用 ,具 有 发 展 成 为 国际大 都 市 区的美好 前 景 。
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
![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35d72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b.png)
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作者:***来源:《重庆行政》2020年第06期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构建主城区都市圈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要求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协调发展。
根据重庆市主要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及统计方式,“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十一个区县。
以第二产业核心聚集、第一产业因地制宜、第三产业优化布局为总体思路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万达开”统筹发展新优势,实现功能错位、产业联动、特色突出的城镇群发展模式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依据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是建立在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各个城市各自为营、孤立发展已成为小概率事件,城市、城镇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通过分工合作开始走向集群协同发展模式已成定局。
有关城市群这种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现有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城市群概念讨论,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依据区位研究中关于产业协同的概述中提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
增长极研究中关于产业协同的概述提出,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沟通协调本质上是产业协同的结果,是产业间各要素流动、互补的结果。
流域经济研究中关于产业协同的概述提出,由于流域经济涉及的水域多存在生态敏感脆弱,产业布局因以“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为原则。
(二)现实依据通过长江中上游沿岸城市的发展,借助长江黄金水道,打通中西部城市群资源要素、人才要素的东出通道,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是中西部城市群快速协调发展的有力突破口。
沿长江经济带构建产业体系有助于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提升成渝城市群的国际化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形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为化解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8937f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6.png)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1.31•【字号】渝府办发〔2023〕15号•【施行日期】2023.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3〕15号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已经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月3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加快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破并举、系统协同、畅通循环、提质增效原则,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857df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1.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中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估,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发展趋势。
接着,本文从政策环境、产业基础、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业协同、强化人才支撑和激发创新活力等。
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
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耦合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的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质量。
为了深入剖析这一关系,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不仅考虑了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如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创新驱动等,还纳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如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
解读成渝双城
![解读成渝双城](https://img.taocdn.com/s3/m/0dfce21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a.png)
解读成渝双城:以新经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6年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再次对成渝地区发展做出明确指示,也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名称,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所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名称的变化,也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各自意味着什么?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设立直辖市以来,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之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重庆与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2001年,成都与重庆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时刻各自意味着什么?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就在于要突破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焦。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6bbe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5.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作者:李韶梅磊来源:《时代汽车》2023年第18期摘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形成,使成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区域内的工业合作。
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但仍然存在着行业结构同质化、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因此,本文从新的地域主义角度出发,就两地新能源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思考与研究1 引言成渝地区开展了十多年的跨地区合作,但成效并不明显。
即使是两省的支柱行业,汽车业也仍然面临着竞争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工业规模小等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成渝两市是否能够改变以往的模式,以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的主战场,积极谋求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了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2 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产业结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主要由"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设备组成,电池行业是最大的,也是最投入的。
而在电池材料、电池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方面,则是电池、组装、组装等行业[1]。
2.1 动力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分为三元材料、锰酸锂等。
其中,三元材料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是当前的主流产品。
成都市现有10多个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但是电池的关键技术隔膜、电池热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很少,与整车厂商的合作也不多。
2.2 驱动电机与电控系统目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使用最多的是永磁同步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等。
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异步电动机是主要的市场。
成都电机、电子控制领域的企业数量很少,与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也不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很小。
2.3 整车制造成都市是成都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坚力量,主要生产新能源客车、专用车和卡车。
现有汽车生产企业有十多个,其中有雅俊新能源,中植一客,成都银隆新能源。
发挥极核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发挥极核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eee3f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b.png)
发挥极核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作者:高宝华来源:《先锋》2020年第06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统筹全局的远见卓识。
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开放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要围绕“两级两地”定位和七项重点任务,着重从制度、交通、产业、协同、生态五个方面着手,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七项重点任务。
作为“双城记”的主角,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促进成都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时代使命。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和规划的陆续出台,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成渝地区协调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成渝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变化,既充分考虑了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又着重突显了成都在成渝地区协调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还及时赋予了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担当。
为此,成都要不负重托、乘势而上,深学细研、科学作为,有序推动成渝地区成“圈”扩“群”拓“区”发展,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向、南向开放、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支点,形成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交相辉印的重点区域发展增长极,以更大的作为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推动成渝电子信息产业
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
1.成渝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较东部地区尚存差距。
据最新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全国各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前10名中,四川省和重庆市分别位于第7名和第8名,在全国排名中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但相较于连续3年位于前5名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仍然具有一定差距。
图1: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排名
2.成都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成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作为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成都聚集了华为、中电科、腾讯、新华三等知名企业,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20亿元,位列全国第七位,销售过亿元企业300余家,在网络信息安全、游戏研发、数字内容领域营业收入约为重庆的2.6倍。
重庆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705亿元,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9家,软件产品应用集中在教育、医疗、政务等传统应用型领
域,而在系统软件领域企业研发实力相对较弱,在智能化、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市场占有率不高。
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活跃度更高。
据数据爬取结果显示,目前成都累计共有电子信息企业38990家,重庆累计共有电子信息企业23041家。
从招聘总数上看,成都电子信息企业招聘人数是重庆的1.5-2.5倍左右,成都人才需求远高于重庆,产业活跃度更高。
图2:2015-2019年成都、重庆电子信息企业招聘总数比较
4.重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略胜一筹。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重庆重要支柱产业,数据显示,重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全产业比重接近80%,规模约为成都的1.5倍。
重庆智能终端产品类型丰富,其中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笔电产品本地配套率远高于成都,达95%。
另外,重庆在智能终端领域打造了集品牌整机、方案设计、核心零部件、代工生产、物流为一体的智能终端产业体系,年产各类智能终端3.5亿台,将打造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二、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资源禀赋与问题分析
(一)优势条件
1.国家战略选择。
成渝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
回旋空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大战略轮流突出且协调演进过程中,培育“协调型增长极”意义重大。
当前正值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宝贵机遇期,以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进而提速西部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可极大增强我国经济回旋空间和能力。
2.投资基金保障。
据相关资料显示,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向设立了一支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产业基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重庆设立了总规模达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此外,为推动川渝两地产业领域深度合作,2020年4月,总规模3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设立完成,重点投资于两地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有力助推双城经济协同发展。
3.产业基础深厚。
成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约1.5万亿,其中硬件部分约1.1万亿,软件部分约4500亿。
从产业细分格局上看两地又各有优势,如京东方在成都建成的“高端柔性屏AMOLED 6代生产线”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批量生产柔性显示屏的国家,重庆笔记本总产量约占全球3
4.9%,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1.4%,可以说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存在问题
1.成果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深化。
成渝均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产业布局趋同,甚至存在产业“拼抢”、人才争夺、直接竞争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
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区域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所构成的市场一体化体系难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发挥。
2.两地高端产业人才供给不足。
成都虽拥有电子信息研发人员近10万,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存在数量或结构紧缺,据《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19)》,成都尤其缺乏高级嵌入式软件研发工程师、封装技术研发工程师、虚拟现实场景模型设计工程师等,需求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府新区和高新区。
重庆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整体人才需求量较大,预计2019年到2022年需求增量39740人,这类人才均存在培养难、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
3.供应链同城化配套水平尚待提升。
因成渝多数电子信息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覆盖全球,如在半导体存储领域,SK海力士和三星占据全球市场70%,在硅晶圆材料、靶材等重要的细分子领域日本企业所占份额多达50%以上,在疫情影响下,明显暴露出供应链短缺的问题。
4.亟需寻找新增长点。
目前全球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笔电市场持续萎缩,全球笔电出货量持续下行,笔电单价下滑明显,另外,随着全球主要IC制造商对12英寸芯片项目布局基本完毕、面板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电子信息产业传统领域竞争逐渐激烈,成渝亟需依托产业高端化发展寻找新增长点。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双城记”电子信息产业顶层设计
1.着力构建“各取所需”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在市级层面成立区域协调委员会等较高级别的协调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产业协调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
鼓励两地行业龙头企业及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管理类企业赴成渝区域内其他地区打造“双飞地经济”,研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2.成渝共同编制电子信息上位产业规划。
面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建议成渝双方在市级层面加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和电子信息产业专项规划对接,并争取将有关成果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并共商两地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全力夯实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体系。
3.制定新型产业用地政策。
成渝共同商讨制定电子信息产业用地管理机制,在合作示范园区内合理规划布局用于高端研发、创意设计、中试孵化、检测检验等的产业用地,可按新型产业用地类型管理,支持兼容配套一定比例的职住平衡生活性服务设施,推动科创空间功能复合和高效利用。
(二)做好成渝双城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要素保障
4.培育形成西部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高地。
成都可依托“蓉漂人才日”平台,举办电子信息产业专场招聘会,并设置重庆智能制造招聘专区和成都高端软件研发招聘专区,高效整合现有招聘渠道,形成“成都研发重庆制造”的人才科学引流,推动实现成渝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5.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
在市级层面统筹
用好成渝两地天使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资金,由成都发起设立1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风险补偿资金,引导两地银行、担保公司等形成一定资金规模的投融资风险资金池,并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化投资并购。
6.加速供应链同城化。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市级层面建立双城产业链互补机制,鼓励成渝根据本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及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专项招引计划,吸引更多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在泛成渝地区集聚发展,依托成渝双城区位优势形成由研发到生产、由成都到重庆的产业梯度转移。
7.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科技创新载体。
依托成渝现有研发平台与科创资源,建议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重点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等为一体的高质量、低成本科创空间,并以成都为主阵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中心,在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中打头阵、做先锋、挑大梁。
(三)培育双城电子信息产业良好生态
8.搭建成渝双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
建议由成都牵头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渝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抱团发展并协助企业对接市场。
两地轮流组织开展全国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论坛,并定期发布成渝电子信息产业百强榜单,推介电子信息领域头部企业、特色应用场景等优势资源。
9.搭建双城电子信息产业场景互动平台。
建议由成都主导,搭建电子信息产业场景实验室及软件测试中心,鼓励成渝相关企业积极提供或参与场景实验服务。
在两地常态化举办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协作机会清单发布会,定期发布成渝电子信息政企需求清单、产品供给清单,提振本地消费。
10.设立合作示范园区与组建合资公司。
建议成都高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共同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发展新园区,聚焦电子信息新兴领域,优先鼓励下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发展,以园区为试点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沿线新兴市场,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提升电子产品海外营销能力,助力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出海。
(四)构建成渝电子信息产业错位发展新格局
11.形成“成研渝造”错位协同发展新路径。
成都支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增加高端软件研发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研发保”为企业研发创新保驾护航,并与重庆共商推动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并设立技术池。
由成都牵头,根据清单定期收集、整理、采购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硬核技术、前沿技术,助力两地电子信息领域中小企业攻关克难。
12.“软”“硬”并重打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名片。
成都可重点聚焦高端软件与电子信息新材料研发,包括网络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以及射频芯片、高端滤波器、GaN(氮
化镓)功率放大器等重要元器件,率先打破“缺芯少魂”的行业痛点,并联合重庆加快其传统笔电、打印机等终端产品种类拓展和档次提升,立足两地区域优势分工合作,携手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