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经验总结与启示一、引言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立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本文旨在总结这些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以期向其他地区提供启示,促进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农村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注重规划。
示范区在建设之前,就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措施。
规划考虑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农田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力推动农村道路、水电气、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注重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示范区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示范区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提供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助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五、强化农村人才培养与教育为了提高农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示范区注重农村人才培养与教育。
建立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村党建和农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六、促进农村社会事务发展示范区还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务。
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农民养老、医疗、婚姻等方面的保障。
同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扶助,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不可或缺的一环。
示范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森林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水源保护等,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八、加强农村治理和法制建设示范区注重加强农村治理和法制建设,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农村管理模式。
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农业产业发展与提升
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农业产业发展与提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
农业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乡村振兴工作计划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探讨农业产业发展与提升,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农资供给保障农业产业要实现发展与提升,农资供给是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确保农民能够获取到高质量、可靠的农资。
同时,建立健全的农资检测机制,提高农资的质量安全。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提升农业产业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科研机构建设等,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三、农田管理与整治农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保证良好的农田管理和整治对于提升农业产业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农田管理,推行农田整治工程,提高农田的质量和产能,保护农田的环境和生态。
四、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品牌是提升农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发展与提升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鼓励农村发展多种农业产业,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扶持措施,帮助农村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业产业发展与提升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覆盖面,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八、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产业发展不能忽视农业环境的保护。
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采用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发展的建议
城乡发展的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仍存在一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同时,要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水平,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服务。
2.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应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民的经济获得感。
3.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农村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发展空间有限。
应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4.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要加大力度解决农村住房、饮水、医疗等基本生活条件不足的问题。
通过农村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其对乡村生活的满意度,减少农民流失,促进城乡人口的良性互动。
5.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对乡村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6. 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差距,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
应通过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互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只有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城乡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和现代化的城市。
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愁观念与文化融合
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愁观念与文化融合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受到广泛的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乡愁观念的转变和文化融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
一、乡愁观念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乡愁是指个体对于家乡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在传统观念中,乡愁常被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使人寻根溯源,他乡异域回归故乡。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愁观念发生了转变。
人们开始意识到发展农村经济是乡愁的一种体现,只有经济的繁荣才能使农村富裕起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进而吸引城市人口回归农村。
因此,乡愁观念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融合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融合尤为重要。
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通过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比如,将乡村民宿与传统村落文化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另外,将农产品加工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可以提升产品价值,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融合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作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撑。
文化融合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村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此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以带来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如传统手工艺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四、乡愁观念和文化融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愁观念和文化融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乡愁观念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加意识到农村的价值,培养他们对乡土的热爱,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保持对家乡的记忆和关注,为未来回归农村奠定基础。
而文化融合则可以提供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活动,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价值1. 提高居住条件:改造农村房屋,提供洁净、安全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2. 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舞台交流的平台,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交通便利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三、农村产业发展的价值1. 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耕观念,倡导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2. 发展农村工业:通过建设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形式,培养农民创业意识,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3. 壮大乡村旅游业:将乡村特色、农业观光等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旅游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农民就业增加的效益1. 提供新就业机会: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就业的增加,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2. 增加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就业可以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丰富了农户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五、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1. 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新农村建设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改善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完善农村医疗体系,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六、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1. 推动农民身份认同: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身份感增强,增加了农民对社会的归属感。
2. 增加农民幸福感: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七、新农村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1. 减少城市负担: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吸引部分农民留在乡村发展,减少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城市资源矛盾。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城市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和新思潮,这种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农村地区,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农村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这种转变带来的第一个显著变化是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形式的娱乐和文化活动,如电影、音乐会、购物中心等。
这导致了精神需求的变化,农村居民对于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不再满足。
此外,农村居民也开始追求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方式,比如网络购物、外卖等。
这些新的生活方式与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城市化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城市化倡导独立、自由、个性和物质需求满足。
这种价值观与农村地区传统的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城市化推动了个人主义的兴起,农村居民开始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利益追求。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现代教育和媒体的普及,这进一步促使城市价值观念在农村地区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农村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等。
虽然农村地区的人们在接受城市化影响的同时,也在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平衡,但不可否认,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使大部分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和生活,这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老一辈的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同时,城市化也为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城市的繁荣为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平台。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消失的传统习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与农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农村传统习俗逐渐消失的现象。
长期以来,农村的传统节日、传统婚嫁、祭祀等传统习俗一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传统习俗逐渐被遗忘。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无暇顾及这些传统习俗,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
对策:要保护和传承传统习俗,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设立农村文化展览馆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在城市中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农村文化的展示活动,让城市居民也能够了解和认同这些传统习俗。
二、知识与技能的流失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
农村的传统知识与技能也随着这些人才的流失而逐渐失传。
例如,许多传统农耕技术、手工艺技能等正在逐渐消失,这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对策:为了保护农村的传统知识与技能,我们应该鼓励农村人才回归农村,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激励他们传承和发展传统知识与技能。
同时,农村学校应该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自己的文化,逐渐培养出一批懂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三、生活观念的冲击城市的现代化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往往与农村的传统观念存在冲突,这导致了农村生活观念的逐渐转变。
例如,在农村农田被城市化进程席卷的情况下,农民的生存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他们逐渐接受了城市里的现代化生活观念,抛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策:为了保护农村的传统生活观念,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传统观念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可以将传统观念的教育纳入课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认同和传承。
中国的城市化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城市化与农村改革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速度最快的城市化之一。
城市化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和解决农村问题,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
本文将从城市化与农村改革的关系、城市化的影响以及农村改革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与农村改革的关系城市化与农村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化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村改革的推动力量。
城市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改革则是城市化的基础,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等,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土壤。
因此,城市化与农村改革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二、城市化的影响1. 经济发展:城市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劳动力储备,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促进了城市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
2. 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城市居民社会救济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也需要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3. 文化冲击: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农耕观念和社会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削弱,农村的传统文化方式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取代。
这对于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农村改革的措施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和解决农村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措施。
1. 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推进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分离开来,激发了农村土地的活力,提高了农民的土地利用效率。
2. 农业产业化: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国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城市化进程下的家乡变化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
城市化进程下的家乡变化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的变化正在发生。
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经济变化城市化进程下的家乡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家乡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传统的手工业,收入来源单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缩小和农业产值的下降。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许多新兴产业涌现,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这使得家乡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家乡的产业结构,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第二部分:社会变化随着家乡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家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变革。
人们住在高层建筑中,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
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社交圈子更加多元化,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更加广泛。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社会资源的丰富,为家乡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第三部分:文化变化城市化进程对家乡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家乡的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和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家乡,使得家乡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家乡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城市文化,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思想,这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形成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部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家乡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过去的务农生活到现在的城市居民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乡村振兴内容概述
乡村振兴内容概述乡村振兴是中国近年来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均衡。
该战略涉及广泛的领域和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
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在近年来积极推动农村改革,致力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
这也是乡村振兴内容的核心。
首先,乡村振兴注重农业现代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农业产业逐渐转变为多元化、专业化的经济活动。
中国政府通过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推广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建设、农业保险等措施也得到了重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这些设施的完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外,乡村振兴还关注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农村学校的改善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不仅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培养农村青年人才、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对于乡村振兴内容的理解,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的支持下,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实现乡村整体发展。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均衡。
乡村振兴的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
通过推动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
我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合作与支持,实现农村整体发展。
乡村振兴 意识形态整改问题及措施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意识形态整改问题及措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识形态整改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乡村振兴的意识形态整改问题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足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乡村振兴中的难点和痛点。
因为长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和衰败的风险。
这不仅让乡村失去了自身的根基,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变得曲折和艰难。
2.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建设。
然而,由于乡村地区的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导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贫乏,道德风气混乱,这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3. 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乡村地区的居民仍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事物抱有排斥和怀疑的态度,这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一些农民对于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不愿尝试,对于技术创新不敢于接受,这些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障碍。
二、乡村振兴的意识形态整改措施1.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2)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推动学校课程设置中融入乡村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2.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1)加大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完善乡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素质。
(2)积极引导和鼓励乡村居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生活,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获得感。
3. 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1)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乡村振兴观念,鼓励他们拥抱变革,接受新事物。
(2)开展宣传教育,宣扬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疑虑。
乡村振兴的意识形态整改问题及措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
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是指将农村地区转变为具有城市特征的地域,包括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内容。
乡村城市化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一、城市乡村化的背景和意义城市乡村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乡村城市化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乡村城市化的意义在于:1.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通过乡村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产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转变,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乡村城市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城市化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4. 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
乡村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传承和宏扬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实现乡村城市化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制定规划和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明确乡村城市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引导和推动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2. 建设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提高农村的交通、生活和生产条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 发展农村产业。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4.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范文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范文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经济遇到了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在不同地区寻找典型案例,发现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本文将以典型案例为基础,探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成功策略。
案例背景某省是中国典型的农业大省,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开发,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人口外流和农田荒芜等。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政府启动了“新农村”计划,旨在推动乡村振兴。
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农民收入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地政府推动农民转变种植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
在某乡村,政府鼓励农民合作社成立,通过合作社集体经营,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此外,政府还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科技和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多元收入来源。
优化农村环境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水和供电等基本条件。
同时,政府还鼓励村民参与乡村环境的美化和保护工作,通过组织村庄美化活动和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等方式,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发展乡村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政府支持乡村文化的传统和创新融合。
例如,在某个乡村,政府鼓励村民开设传统手工艺品培训班,传授传统技巧,促使当地手工艺品业发展。
同时,政府也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农村教育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学校,改善教育设施的硬件条件。
此外,政府还鼓励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和开设农村学生奖学金等措施,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成功经验总结以上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振兴必须注重以下要素:1.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至关重要,只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才能取得持久的成功。
农村消费观念转变与消费结构调整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村消费观念转变与消费结构调整的意义和现实意义农村消费观念转变与消费结构调整的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调整的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农村消费观念以生存为主,消费主要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目标,以低消费水平为特征。
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开始从“填饱肚子”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
农民开始更加注重消费品的品质和品牌,追求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选择。
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消费需求的扩大,这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推动作用。
农村经济必须适应消费观念的转变,在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消费结构以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为主,消费比例偏低,而现代农村消费结构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已经从温饱型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转变,农村消费品种和消费水平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消费结构的调整促使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民开始注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大对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投入。
消费结构的调整使农村消费更加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农村消费观念转变与消费结构调整对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农民对于品质、环保和安全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开始注重个人际遇提升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培养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提高了对经济运作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识别和选择产品的能力,提高了消费自主权。
农民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民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农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分析其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
首先,农民的生活理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了转变。
在传统农民的眼中,农业是生活的基础,是利益的来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农业的地位逐渐减弱,农民开始逐渐认识到现代化农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渴望拥有更好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农民的生活理念逐渐从重农抑商转变为重视教育和创业,追求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其次,在生活方式方面,农民也在适应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农村逐渐接触到城市生活的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正在悄然改变。
许多农民开始关注时尚、购物、旅游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汲取灵感和享受新鲜感。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
农村的网络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购物、了解信息和进行交流,打破了传统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此外,农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的生活理念转变为注重教育和创业,为农村教育和创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并积极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农村的创业氛围也逐渐兴起,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
其次,新的生活方式的接受使农村发展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
传统的农耕生活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生活的需求,农民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注入活力和新鲜感。
最后,农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动力。
农民对现代化极具向往,并开始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价值观
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价值观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价值观。
首先,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传统农村发展模式以农田耕作为主,农民靠土地为生。
而新农村建设则摒弃了这种狭隘观念,提倡多元化发展。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手段,让农民有更多的致富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是促进农村社会文化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文化越来越受到冲击。
新农村建设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礼堂等场所,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学习机会,让农民有更多的文化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生活。
第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自然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品质,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常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新农村建设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也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第四,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群体。
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转型,让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经济主体。
同时,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第五,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传统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新农村建设提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和城市一起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是推动社会公平与民主。
在农村有一种现象,就是土地权益分配不公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棘手。
乡村振兴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描述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缺乏合理布局和规划。
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限制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2.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问题:由于传统农业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环节相对较弱,降低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体系也制约了农产品销售。
3. 人才流失与产业结构单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导致乡村人才流失。
此外,传统以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乡村经济单一,不利于乡村发展多元化。
4.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原因分析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乡村振兴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来引导和推动。
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重视并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投入不均衡:由于城市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需求,许多资源都倾向于流向城市,导致了乡村投入不足。
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3. 农民意识观念转变缓慢:部分农民仍然依赖传统农业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
他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意识觉醒水平,积极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
4.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由于乡村地区市场规模小、消费能力有限,很多企业对于在农村地区建设厂房和扩大生产的投资意愿不强。
这使得乡村振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
同时,要优化布局和规划,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2. 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新农村城市化进程
新农村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农村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产生了新农村的概念。
新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指在农村地区实施城市化的过程,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新农村城市化进程。
一、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农民工外出打工会带回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还会带回来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农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交流。
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设施。
例如,农村公路的建设连接了农村和城市,方便了农民出行;学校、医院的修建提高了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三、农村产业升级新农村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升级。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取代,新兴的农村产业不断涌现。
例如,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获得更好的收益;农村可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吸引城市人民来农村旅游和休闲。
四、农民收入增加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
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外出打工获得更高的工资;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对城市化进程的支持和参与。
五、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新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服务,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待遇,减少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六、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机会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新农村城市化进程应该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城市化与农村传统观念的变革分析
为 非 农 业 人 口 , 村 地 域 转 化 为 城 市 地 域 , 业 活 动 转 化 为 就 是 农 民身 上 那 种 满 足 于温 饱 和 勤 俭 节 约 的 经 济 生 活 态 度 。 乡 农 非 农 业 活 动 的过 程 。 在 此 过 程 中 , 市 基 础设 施 和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不 断 提 高 , 城 在 理 财 方 面 , 国农 民 的 传 统 观 念 有 以 下 几 个 误 区 不 中 同 时 城 市 文 化 和 城 市 价 值 观 念 成 为 主 体 , 不 断 向 农 村 扩 利 于 经 济 发 展 和 农 民 收 入 的 提 高 : 是 节 俭 生 财 。 节 俭 是 并 一 散 , 未经历 城市化过程 的农村 社区产 生 巨大冲击 。总之 , 对 种 美 德 , 如 果 现 在 还 秉 持 节 俭 德 理 财 习 惯 , 在 是 滞 后 但 实 城 市 化 就 是 生 产 力 进 步 所 引 起 的 人 们 的 生 产 方 式 、 活 方 于时代发展 。节俭本身 并不生 财 , 生 并不 能增大 资产 规模 , 而
城 市 是 人 类 文 明 的标 志 , 人 们 经 济 、 治 和 社 会 生 活 是 政 的 中 心 ,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必 然 产 物 , 市 化 则 是 人 类 进 步 是 城 必然要经 过 的过 程 , 社 会 发 展 对农 村 提 出 的必 然 要 求 。 是 《 市 规 划 基 本 术 语 》 城 市 化 定 义 为 :人 类 生 产 和 生 活 方 城 将 “ 式 由 乡村 型 向城 市 型 转 化 的 历 史 过 程 , 现 为 乡 村 人 口 向 表 城 市 人 口转 化 以 及 城 市 不 断 发 展 和 完 善 的 过 程 。又 称 城 镇
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摘要】现代社会,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农村环境;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畅通发展路径,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农村环境;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畅通发展路径,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转变思想观念、农村振兴、社会参与。
1. 引言1.1 新农村建设是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农村建设是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关乎农村经济发展,更关乎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路径。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式,将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村城市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
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部分大中城市的郊区,正向着城镇化、城市化的方向迈进。
农村城市化,向成人教育发出了新的呼唤。
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要求将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外来民工教育、征地工的上岗培训及一部分劳动力的转岗培训放在成人教育的重要工作议程。
与此同时,还有一项教育任务需要引起成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就是转变农民的观念。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是全方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民普遍接受了城市文化,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城市化进程的需求相适应。
为了减少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羁绊,成人教育在开展文化技术培训、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应该将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二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给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必然与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猛烈的碰撞,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非农产业的比重增大,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伴随着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大发展,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农业劳动者实现了产业的转移,他们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他们从事的已不是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小农从业方式的劳动,而是大量采用机械化操作,大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化劳动。
即使依然从事农业的人员也告别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开始从事都市型农业的各种生产活动。
这一切,迫切要求从业人员学习更多、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强烈的求知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角色转换的需要。
然而,传统农民所从事的小型、分散的小生产活动使他们形成了观念上的保守、目光上的短视。
他们囿于生产活动的限制,比较安于现状,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
他们认为学技术既费时又花钱,担心又未必能学成。
不少人对未经亲自实践所证实的经验和技术,往往持怀疑态度,他们对教育培训抱有一种厌学情绪。
一些致富后的农民,家用电器、高档家具一应俱全,惟独缺少一个书柜;每月不低的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自身文化教育的支出微乎其微。
这种学习上的惰性与求知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乡村非农化的特点,使一大批农民开始从事农业领域以外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搏击,这就需要树立一种竞争观念和信息观念,敢冒风险,勇于开拓前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手段收集和传递信息,按照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竞争中取胜。
而传统农民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经受不起任何一点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存有一种谨慎行事、怕担风险的心理,不求创新,小富即安,习惯于守业而不肯创业。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或城市集中,居住方式已由传统的分散村落向城镇和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发展,农民开始向市民转变,其交往已不再以简单的血缘、地缘关系为主要对象,而是需要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往方式。
生活方式的变化需要农民树立一种加强社会交流的观念,扩大交往范围,冲破自我封闭的藩篱。
然而,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乡村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环境,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他们闭塞于农村一隅,较少与外界联系。
这使一部分农民的眼光变得狭窄,最多只考虑家庭亲属之间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性特征。
一旦离开乡村而进入一个城市化的社区,往往显得难以适应。
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明也通过多种渠道传递到了农村社会,城市的价值观和新风俗开始影响农民,这又对农民传统的观念发起了冲击。
城市生活呈现一种快节奏的状态,城市居民的时间价值观、时间效率观较强,注重时间的运筹和时机的把握。
而传统农民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生活的影响,时间观念淡薄,松散拖沓,不讲效率。
“一壶茶,一包烟,小茶馆里泡半天”的慢节奏的田园式的悠闲松弛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益。
城市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各项规章制度,而传统农民的生活往往显得散漫无序;城市文明重视信息,使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同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联系在一起,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而传统农民注重直觉,不重信息,狭隘的思维圈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不相适应。
另外,农村生活中的种种落后观念,又与城市文明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一些农民的新楼装潢讲究,但室外却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进门换拖鞋,出门穿套鞋”。
有的农民竟将新村楼前的绿化地带当作了自留地,挖去花草种上蔬菜。
至于相信命运,接受迷信,习惯于用自然的力量来解释社会和人生的陈旧观念,更是在相当一部分农民中存在。
当然,从总体上看,城市化地区的农民已远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旧式农民,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批科技致富户、企业家和一大批具有现代观念的职工。
但也不可否认,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正处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之中,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旧观念依然存在。
因此,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能不重视做好农民观念的转化工作。
三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革能够带来观念的转变。
正如斯大林所说的:“社会生活是思想的泉源,因此社会生活是社会意识藉以建立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精神的力量,通过宣传教育,对转变农民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其思想观念往往能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是已被许多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
因此,在转变农民观念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
一是广泛开展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科学知识的贫乏,制约着农民思维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的狭窄,是造成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二要注重科普宣传,三要开展有关
现代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
这方面的教育除了可开设讲座外,要有机地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农民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二是积极组织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是树立典型,开展现场教育。
要大力宣传当地的科技致富户、艰苦创业者、现代企业家的事迹。
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有着许多良好的品德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他们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勤奋刻苦,敢冒风险,敢于创新。
农民有较强的崇实观念,榜样有着极大的说服力。
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文艺宣传队、科研组织等农民自愿组织的团体,倡导新观念、新风尚。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民的自发组织正在蓬勃发展,如“科技示范户联合会”、“家庭经济协作会”、“妇女禁赌队”、“采风摄影小组”、“文艺宣传队”等。
这些自愿组织的团体,能够发挥群体智慧的功能,宣传崇尚科技、崇尚知识、文明生活的观念,对农民转变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开展社区教育,创造有利于农民转变观念的社会环境。
社区对人发展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了职业类型和劳动、生活的方式,而且为社区成员准备了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律准则。
社区生活的这种特征使得社区成员必须按规定的模式和法则去行事。
因此,开展社区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农民转变观念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发达地区农村目前的行政权限、组织体制、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空间等诸多因素来分析,大致可以乡镇作为一个基本的社区范围。
社区教育的载体是各类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其一是指学校,其二是指文化娱乐、技术推广、广播电视图书等机构与部门。
乡镇成人学校应该利用其固有的教育网络,在社区教育中发挥核心作用。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文明市民教育为中心,帮助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角色转换。
乡镇成人学校可以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家长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新婚学校、文明市民学校等;文化站、图书馆可以组织读书辅导讲座、读书知识竞赛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家庭文明活动,如开设家庭广播学校,举办家庭文化节,评选具有时代特色的“开拓进取型”、“勤劳致富型”、“科学文化型”、“移风易俗型”的家庭,从优化社区的每一个细胞抓起,使社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农村城市化,需要有工业区、住宅群和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
就目前而言,许多地区这一条件已基本具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农民的观念转变显得滞后。
农村城市化要由高素质的农民来支撑,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成为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