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教案)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link animal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察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虽然从“观察水螅”就开始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单,个体又小,学生对其又不熟悉,兴趣性不高。
环节动物教案
环节动物教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第二节《环节动物》教案青岛64中学安会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尝试利用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利用比较法学习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教学难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三、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感性认识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充分的观察、讨论与思考,归纳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亲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进行交流,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微视频2.实验材料用具准备:活蚯蚓、镊子、糙纸(报纸)、放大镜、棉球、装有清水的小烧杯、培养皿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观察讨论法、例举法、实验探究法七、板书设计环节动物代表动物: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八、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蚯蚓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关于蚯蚓的呼吸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微视频并认真阅读教材来进行教学的。
根据本节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结果看,课前的设计比较合理,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由于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利用复习上节基本知识,使得在教学本课时内容时学生比较易于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蚯蚓认识它的适于在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在学生交流他们对蚯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环节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分析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2. 教学材料:学生工作单。
参考资料和书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特点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探究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或实物,记录它们的主要特征。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强调它们的适应性,并联系实际生态环境进行说明。
5.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工作单上的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宠物或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尝试判断它们属于线形动物还是环节动物,并记录其特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工作单:检查学生完成的工作单,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或社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中。
2.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水族馆,实地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加深学生对这些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本节主要从形态结构层面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选择环节动物中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代 表性动物——蚯蚓,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体验入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 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环节 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特意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眼观——手摸——耳听”,通过这三个活 动贯穿整节课。
(4)最后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与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生物是发 展和进化的。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视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现象分析与讨论来提高归纳、综合思
展示问题 1.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2.蚯蚓身体背部与腹部颜色深浅一样吗? 3.蚯蚓体表有何特点? 4.怎样区分蚯蚓的头和尾? 师生总结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仔细观察 然后同组写出观察的结果。 小组代表回答。
活动 2.手摸
谈感受:你触摸蚯蚓有什么感受? 小组讨论: 1.蚯蚓体表的黏液对 蚯蚓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2.蚯蚓身体有许多体节,有何意义? 3.腹部的突起在运动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二课时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南靖四中 黄向阳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的内容,是这一学期 中安排的第一堂实验教学内容,他为之后的动物的运动、行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习生物的分 类、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进化埋下伏笔。本节内容多、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并且学生不具备一 些物理中的摩擦力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要大胆尝试利用活体、课件、 模型,强化直观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 到收获的快乐,从而对以后的生物学习充满期待,必有助于以后的生物教学。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第一部分:引入环节动物概念(100字)在引入环节动物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引人入胜或激发兴趣的问题,比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环节动物吗?” “你们能列举出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吗?”接着,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定义和简单的解释,以确保他们对环节动物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环节动物特征与分类(400字)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环节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谈论一下蚯蚓和蜈蚣,它们都属于环节动物,但在身体结构、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环节动物类群,如双翅目昆虫、蜘蛛目节肢动物等,并解释它们的分类特征。
第三部分:实践活动(600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节动物,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节动物观察野外实习,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收集环节动物样本。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工具来观察环节动物的细节,并尝试使用分类键来鉴定它们。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以加深他们对环节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四部分:讨论与总结(300字)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环节动物的理解,并对它们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对整个环节动物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对环节动物或其他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结语(100字)通过这样一套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同时,他们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并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对环节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热爱生活、关注个人与家庭卫生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比较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教学重难点(1)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二、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知道蛔虫病,也认识蚯蚓,但对蛔虫、蚯蚓的主要结构和生理特征没有深入观察了解,还不清楚。
(2)能力储备: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从视频中提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心理特征:有较丰富的合作学习经验和较成熟的表达能力,表现欲较强烈。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线性动物》预习任务和《环节动物》预习任务及《环节动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蛔虫病吗?(1)展示“蛔虫”图片(2)提问:蛔虫是腔肠动物或扁形动物吗?过渡:有位小朋友得了蛔虫病,请带着问题观看是怎么回事?(1)蛔虫生活在哪里?(2)蛔虫有什么特点适合寄生生活?活动2【活动】(二)线形动物.(1)展示“蛔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蛔虫的体形、体色,及雌雄虫形态区别,交流。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3. 能够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了解环节动物的分类;2. 认识环节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物或图片展示环节动物的种类;3. 钓虫器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二、讲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包括环节动物体长,身体柔软,身体分节等;2. 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
三、探究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15分钟)1. 教师用钓虫器材示范如何捕捉环节动物;2. 学生观察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探究它们的行为特点。
四、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分钟)1. 讲解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土壤中的作用和食物链中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环节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节动物的重要性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节动物,撰写一篇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实物展示和实地观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教学重点:
1. 环节动物的特点;
2. 环节动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
1. 环节动物的生态地位。
教学准备:
1. 讲义、PPT等教学资料;
2. 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讲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
1. 讲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可以包括身体呈环节状、节肢动物中的一类等内容;
2. 讲解环节动物的分类,包括各类环节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3:学生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Step 4: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几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测自己对环节动物的了解程度。
Step 5: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环节动物的简介,包括特点、分类和生态地位等内容。
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环节动物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_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其次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说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构造和生理特点;举例说出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2.描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构造、生理等特征。
3.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力量目标】进展观看蚯蚓的试验,培育观看力量和试验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学习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构造、生理特点,认同“生物体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蛔虫和蚯蚓的形态构造特点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蚯蚓的运动及呼吸过程。
三、课前预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师预备视频材料3.教师预备蚯蚓等试验材料八、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猪肉绦虫等扁形动物适于寄生的构造特点,引出本课课答复:线形动物题:上章我们学习了腔肠动物和环节动物引言和扁形动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征。
这节课就来学习比它们更高等的两类动物。
依据学生答复的状况,给出本课课题。
线形动物一、依据磨牙病症引出蛔虫这种典型的线形动物。
引导学生观看蛔虫构造。
二、阅读课本 8—9 页查找以下问题的答案:依据问题自学,小组争论,1.蛔虫的消化管构造与涡虫的答复以下问题。
相比,有什么特点?2.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培育学生的自主点有哪些?学习力量、观看能3.蛔虫对人类有哪些危害?该力和表达沟通能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力。
4.还有哪些与蛔虫相像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三、引导学生答复课前问题并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思考:猪肉绦虫与蛔虫同环节动物为寄生虫,它们各自与寄生生全班和教师共同总活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异同?结出示蚯蚓图片,学生观看其与线形动物的不同,引出环节动物,让学生自学 P10 的小资料,了解环带的作用,引导学生区分蚯蚓的前后段:环带靠近身体的前端。
初中生物《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分类依据。
-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对动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动物分类依据及各类群动物特征的理解。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
2.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一组生动的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基本特征。
-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动物》这一章节,了解动物的分类、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其功能。
2.实践探究:
-调查身边的动物资源,了解当地动物多样性的现状,并撰写调查报告。
-分组进行动物分类游戏,通过游戏形式进一步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3.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搜集关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或PPT,与同学分享。
-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环境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节动物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对环节动物的基本认识。
3. 启发学生保护环节动物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环节动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节动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环节动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2. 环节动物的分类:以常见的环节动物为例,进行分类讲解,如蚯蚓、蜈蚣、毛虫等。
3. 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了解不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如捕食、繁殖等。
4. 环节动物的生态功能:讲解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土壤改良、食物链调节等。
5. 环节动物的保护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环节动物的保护意义,提倡保护环节动物的观念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采用课堂讲授、实物观察、图片展示和小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过程如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环节动物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环节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授:教师简要介绍环节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环节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3. 实物观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实物环节动物,进行体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4.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让学生了解环节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 小组探究: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探究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节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生活习性和保护意义。
6.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发现和体会。
7.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次教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反思环节动物教学对他们的影响和启发。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_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举例说出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2.描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
3.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学习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认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蚯蚓的运动及呼吸过程。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视频材料3.教师准备蚯蚓等实验材料八、教学过程《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学生特点】1.学习习惯方面:初中生物学科不像语数英科目,学生关注度不高,对生物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重视度不够,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学多少算多少。
2.认知结构方面:通过六、七年级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学习对本学期其他生物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3.心理思想方面:初中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尤其是学生对动物最为感兴趣,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效果分析学习动物学生的兴趣最为高涨,观察到蛔虫学生很好奇,这种生物在人体内如何生活,它如此细长有何结构特点,带着这些好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资料分析并顺利总结出线形动物的特征。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强,有高涨的热情,能较好完成任务;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动手实验摸到蚯蚓的刚毛,观察蚯蚓的运动,与观察相结合思考蚯蚓的呼吸,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效果好。
环节动物2023教学设计
学科组
生物
主备人
李远萍
执教人
课 题
环节动物
课 时
1
时间
课时
教学
目标
核心
素养
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思政教育
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
重点
重点
教学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C、将蚯蚓放在糙纸和玻璃上观察蚯蚓的运动,及身体粗细 长短变化。
(思考:蚯蚓运动是如何完成的?)
D、触摸体表,感觉粘液的存在。
(思考:体表粘液的作用?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事项?)
(2)通过观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蚯蚓的相关知识:
A、体型:身体呈圆筒形,两侧对称。
B、身体分节:利于转向。(环带靠近身体前端)
F、体表粘液:保持湿润,利于呼吸。
三、环节动物的特征:
(1)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2)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学科教学反思
思政目标达成情况反思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指导总结)
六、作业布置:
1、举例常见的环节动物:
2、环节动物的特征有哪些?
七、板书设计: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
二、蚯蚓:
A、体型:身体呈圆筒形,两侧对称。
B、身体分节:利于转向。(环带靠近身体前端)
C、刚毛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蠕动。
D、生活习性:土壤穴居,腐生。
C、刚毛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蠕动。
D、生活习性:土壤穴居,腐生。
F、体表粘液:保持湿润,利于呼吸。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能够识别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形动物的特征及分类2. 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分类3. 常见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举例4. 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图片5. 分析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常见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举例。
2. 教学难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2. 利用图片、标本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3. 实例讲解:讲解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如蛔虫、钩虫、环节虫等。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图片,分析其特征。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常见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识别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标本或模型。
2. 相关教学课件、PPT。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标本或模型。
2.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PPT。
优秀教案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优秀教案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3.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4. 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难点:1.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鉴别2. 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意识的确立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2. 显微镜等观察设备3. 实验材料(如线虫、蚯蚓等)4. 教学PPT或黑板5. 小组讨论指南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
2. 讲授: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讲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3. 观察与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它们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和保护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了解。
2. 实验:进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3. 讲授: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实验结果,分析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生态作用。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识别和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能够区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线性,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
2.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有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
难点: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并能运用到实际观察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模型、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新课导入: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并通过实物或模型进行展示。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如蛔虫、丝虫、蚯蚓、沙蚕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区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线性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有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六、教学拓展1. 拓展知识: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举例说明:线形动物中的钩虫、钩端螺旋体等可以引起人类疾病;环节动物中的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对农业有益。
七、课堂小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顾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
2. 强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2.通过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教育。
3.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对环节动物中沙蚕水蛭的了解,认识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过程与方法
以蚯蚓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沙蚕、水蛭的作用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五、重点、难点分析
1.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环节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呈圆筒形②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③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教学反思:。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力量目标:通过观看蚯蚓的试验,连续培育观看力量和试验力量;通过对观看到的现象分析与争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连续培育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育“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看蚯蚓”的试验,并通过试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试验观看让同学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索问题是符合同学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同学仔细做好试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看的过程就是同学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看同学自己可以发觉很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看也使同学在爱好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看→发觉问题→提出见解(假说)→试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试验虽然从“观看水螅”就开头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洁,个体又小,同学对其又不熟识,爱好性不高。
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看则大不一样。
首先是同学对蚯蚓很“熟识”,有着极大的爱好;其次是试验的过程对同学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看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同学提出疑问等等。
这样认真地观看蚯蚓即使是对那些特别“熟识”蚯蚓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引导同学做好试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特别重要的。
假如同学是仔细根据试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由于在试验中,同学会观看到很多好玩的现象并提出很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学问。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以蛔虫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二、新课讲授(一)线形动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提出问题)雌蛔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学生通过观察总结。
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25 cm,雌虫较大,体长15~35 cm。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展示蛔虫和蚯蚓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中的动物同学们认识吗?它们是不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引导学生观察蛔虫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观察蛔虫$-时5一□押[门£一刚就1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观察,获得知识。
使f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有重点:1.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2.通过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五、教学策略选择(说明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设计等)“探究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认知过程,掌握学习生物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从而达到弄懂、记住、会用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教学的环节、具体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及其主要环节设计意图)的外部形态。
任割](1)蛔虫寄生在人类的小肠中,你能找到或推测出它们的其他特征吗?如内作业:1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性动物?2举例,哪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哪些是线性动物?八、板书设计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九、课后反思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九年级生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察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虽然从“观察水螅”就开始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单,个体又小,学生对其又不熟悉,兴趣性不高。
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察则大不一样。
首先是学生对蚯蚓很“熟悉”,有着极大的兴趣;其次是实验的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察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提出疑问等等。
这样仔细地观察蚯蚓即使是对那些非常“熟悉”蚯蚓的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是认真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因为在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并提出许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当然,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有关蚯蚓的,其更多的知识可能是有关生物实验方面的。
例如,“将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棉球浸多少醋?浸什么样的醋?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是近一点好还是稍远一点好?……等等。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会在实际操作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
也许有些学生会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实验操作方法,它可能会与教材或老师的要求有差别,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更简练,更精确。
所以,重视实验,尤其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是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决不能以讲述为主,而要以学生实验为重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其一是实验方面的,例如,在实验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步都要求学生得出结论,但由于实验材料的个体差异,每条蚯蚓的运动和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在实际观察中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做为老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及实验操作两个方面,而把握这两个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准备实验,随机地从学生的实验材料中选取一条或二条蚯蚓,按实验步骤认真进行,从中既可发现在学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另外,在学生观察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予以纠正,例如:抚摸蚯蚓身体腹面,应该感觉到比较粗糙,因为腹面有较多的刚毛,但可能会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感觉。
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首先要从颜色上分辨蚯蚓的背腹面(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然后在抚摸时要稍用力才能感觉到粗糙。
这些细节,在准备实验时都应充分想到,否则,学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其二是有关蚯蚓结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
这里有二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蚯蚓的体腔,前几章内容都没有提及体腔问题,是不是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没有体腔呢?学生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
作为老师应该做科学的解释,但不宜展开,对初中生应充分注意量力性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将水螅、绦虫、蛔虫和蚯蚓做一简单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蚯蚓的结构比前几种动物要复杂,从而得出蚯蚓比前几种动物更高等的结论。
由于蚯蚓出现了真体腔和身体分节的现象,所以,蚯蚓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是蚯蚓索状神经结构的功能特点。
这里出现了“神经节”的概念。
教材中说明:“神经节是由许多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那么,由神经节和其发出的神经所构成的索状神经系统与前面学习过的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有何不同呢?神经细胞集合成“节”与分散成网相比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
但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神经节的功能。
这就是实验中对蚯蚓身体不同部位进行刺激,然后看其反应的步骤。
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到蚯蚓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的表现与水螅是不同的。
而其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蚯蚓有了神经节,神经系统是索状的。
可见,索状神经系统会使动物对刺激的反应不仅灵敏而且准确,不像水螅那样对刺激的反应慢且无方向性。
所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蚯蚓神经系统结构的功能特点要比讲述解释容易得多,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加深和扩展,使学生直观地去理解那些教师难于讲清的生理功能。
教具准备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参考课时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引言的设计:本课要学习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蚯蚓,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引入本课主题也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多种方法。
例如:从实物引入,即拿一条蚯蚓向学生展示,当然要设计一些引入的话题。
不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就不必了,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蚯蚓,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然后问学生有何感觉,进而提问:“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谁能说说蚯蚓的背腹面有何区别?”“谁能学一下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初中生的特点,但在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老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将话题展开:“大家对蚯蚓了解得很多,但是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如有些同学看到蚯蚓洞穴口常有一些粪便状泥土就认为蚯蚓是吃泥土的,蚯蚓果真是吃泥土吗?再有,刚才有同学抚摸了蚯蚓体表后感觉不同,有的认为蚯蚓体表是光滑的,有的觉得是粗糙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对蚯蚓做一番认真的研究。
”这是以实物引出的方法。
还有传统的复习引入法,即先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提问。
然后板书“第五章环节动物门”,这样引入的最大缺点是平铺直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蚯蚓感兴趣,但对什么是环节动物却是陌生的,所以应避免在引言中出现环节动物这个概念性词,最好将其放在学习蚯蚓体节中自然地提出,让学生自然地把蚯蚓这个具体动物与环节动物门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
因为此课是讲述与实验同步进行,学生一来到准备好实验的实验室就会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堂内容。
此时应用简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本课主题,而尽可能避免庸长的引言,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课的引言设计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以3到5分钟为好,否则就会使下面的时间过于紧张而完不成教学计划。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1)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实验室上课。
课前教师除了备课之外,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很重要的。
一般在大城市,很难一下捉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蚯蚓,通常都是向专供实验材料的部门订购。
然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这样的方式就行不通了。
那么,发动学生去准备实验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了。
在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任务他们是乐于完成的,但教师应讲清注意事项:如不许毁坏菜地、农田;不要捉太多,保证每组一条即可等等,强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至于其它实验用具教师也应充分准备好:玻璃板、棉球和醋不应成问题,手电筒不必每组一支,如果学校没有,也可以让学生自带。
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小镜子反射阳光来替代手电筒的作用。
总之,要将教材中要求的实验步骤全部完成,这样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2)上课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
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例如: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同时提出问题:“这样做是为什么呢?”预习过本课内容的学生会正确地答出:“是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蚯蚓是怎样呼吸的。
学生的叙述对他自己来说会比听老师讲述后的印象深刻十倍!所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而教师不应在此耗费过多的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从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老师的话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小结:一节课完成这样多的内容,时间是很紧张的,但做3~5分钟的小结还是必要的。
小结的内容应包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和通过实验仍没有弄清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做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并在下一节课上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其它环节动物及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活的水蛭、沙蚕)或标本,若有困难,准备水蛭和沙蚕的挂图也可以,总之是要有直观教具。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先对实物或挂图进行分析研究,当学生对水蛭和沙蚕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了解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将内部结构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上进一步了解水蛭和沙蚕,并与蚯蚓相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此,教师要注意,教材中归纳出的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前几章动物而言的。
所以在课的最后,应该以列表的方式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及环节动物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动物越高等,其身体结构就越复杂,从而有一个以进化为主线的、完整的动物学知识结构。
第五章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是比较多的,在两课时内完成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有些内容在课上可以不讲或只提一下即可,因为教材中描述得很详细了,学生自己阅读完全能够了解,如蚯蚓对人类的益处等。
所以,备课时认真处理好教材,明确重点及难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对年轻教师是很重要的,对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