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一直都在探索贸易合作的机会和挑战。
这两个国家在人口、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合作上的障碍。
然而,只要双方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合作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一、机遇:1.人口红利:中国和印度拥有超过20亿的人口,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双方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满足人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2.产业互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印度则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主导。
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加速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金实力,可以帮助印度改善其基础设施,并提升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
二、挑战:1.边境争端:中印边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两国关系的敏感议题。
由于边境争端的存在,使得两国间的贸易合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双方需要通过外交途径和对话解决边界问题,为贸易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2.贸易壁垒:目前中印之间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双方需要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放宽市场准入,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相互机会。
3.文化差异:中国和印度在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对双方的商业合作产生一定的困扰。
为了促进贸易合作,双方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增进互信。
三、合作前景:1.扩大贸易规模: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规模正在逐年增长,双方都有意愿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中国可加大对印度商品的进口,而印度则可提升对中国的出口,以实现贸易的均衡发展。
2.贸易多元化:目前中印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化工和农产品等领域。
双方可以进一步推动贸易多元化,扩大合作的领域,降低单一领域风险。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与前景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与前景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亚洲地区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由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现状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两国的商贸往来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近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迅猛,双方逐渐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根据相关数据,目前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
中国对印度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纺织品和电子产品等,而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是铜矿石、石油和化工产品。
二、挑战尽管中印贸易规模庞大,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印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比较明显,中国对印度的出口远远超过对印度的进口,这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增加。
此外,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的影响也对中印贸易关系造成了困扰。
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也对贸易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双方边界问题的存在,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了限制,这影响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印度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贸易的不均衡。
三、前景尽管中印贸易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其潜力仍然巨大。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的相互开放,贸易前景非常乐观。
一方面,中国和印度都致力于扩大贸易和投资,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的“制造印度”政策为两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两国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改善,中印之间的贸易壁垒有望逐渐减少,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
两国可以通过加强经贸合作、制定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以及加强双边投资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市场,减少贸易壁垒。
此外,中印之间在新兴领域的合作也将为双边贸易带来新机遇。
例如,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两国可以加强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
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
浅析中印经贸合作
张 文 倩
摘 要 : 中国 与 印度 同作 为 两 大新 兴 经 济 体 以及发 展 中大 国 ,加 之 中 印地 理 位 置 较 近 , 两 国经 贸往 来 密切 ,合 作 领 域 广 泛 。本 文 通 过 分析 中印双边的贸易现状及投 资现状 ,了解 中印双边经贸合作 的重点领域及其存在的风险 ,提 出相 应的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加强 中印双边 经 贸合 作 建 言 献 策 。 关 键 词 : 中印 ;经 贸合 作 ;风 险
( 一 ) 双 边 贸 易现 状
务 业 发 展 ,还 可 以 加速 中 国企 业 的成 长 。 ( 三 ) 能 源领 域 合 作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 ,对 于能源 方面的消费也在加速 ,尤其是对 于石油 的海外依赖程度都很高 。而面对 这些能源价格的波动 ,两国不仅需要在能源采购方面进行合作 ,还应该 积极寻求新能源的开 发利用 ,尤 其对于 可再生 能源 如太 阳能 的利 用方 面 ,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 四 )帝l 造 业 产 业 固 区建 设领 域 合作
中印两国都是 对方重要 的 贸易伙伴 国。据 统计 ,2 0 1 3年 ,中印双 边的贸易额 达到了 6 5 4 .7亿美元 ,其 中印度对 中国出 口达 1 4 5 .6亿美 元 ,占其出 口总额的4 .7 %。中国是 印度 的第一大进 口来源地 级产 品和 矿产品 ,而中国主要 向印度 出口电话 机等 工业制 成 品。就 服务 贸易 而 言 ,两国服务贸易起步 晚,但 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印度对 中 国的服务 贸
( 一 )投资环境风险 由于印度基础设 施条 件如 电力 、通 信设备 等较 差 ,投 资环境 不完 善 ,使得外资对 印度的投资成本以及 经营成本都较 高。此 外 ,印度对外 国投资项 目 审批程序繁杂且严格、耗时较长 , 操作较 困难 ,且征地常遇 到争端等导致对 印度投资面临较大的投资环境 风险。此外 ,由于两 国对 对外投 资相关环境 的较大差异也给双边投资带来一定 的风险 。 ( 二 ) 政 治 文 化 法 律 风 险 国外 资本对 印度 的投资存在当地繁琐的管制以及严重 的官僚 主义 和 腐败现象 , 造成 了投资 的政治风险 ;且印度教育体制 不完善 ,基础教 育 落后 ,使得较高水平 的人力资源缺乏 。此外 ,双方 的社会 文化 以及风 俗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印两个发展中⼤国是世界瞩⽬的新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印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民的共同利益,⽽且有利于亚洲乃⾄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下⾯是店铺为⼤家推荐的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供⼤家参考。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范⽂⼀: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中印友好关系的黄⾦时期。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个⾮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主权、互不侵犯、互不⼲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个⾼潮。
1954年6⽉,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年10⽉,印度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之后接待的第⼀位⾮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脑。
在4个⽉内实现了两国互访。
尼赫鲁到达北京当天,⽑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陪同会见。
4天后,⽑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如此⾼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度重视。
1956年11⽉,周恩来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民群众隆重⽽热烈的欢迎。
在⾸都新德⾥等地,有上百万⼈欢迎周⼀⾏。
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民是兄弟)的⼝号声和欢呼声。
周发表讲话说,我们两⼤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互相⽀持和配合。
在1955年召开的亚⾮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逆转。
浅谈中国与印度经济贸易中的摩擦及竞争
区域经济中印同为近二十年崛起的贸易大国,两国的经济都发展迅速,出现了“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之争,但双边贸易额却始终不大。
尤其是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同时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聚焦在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关系上,关心两个“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是否会加剧。
中国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国,又同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近十年的贸易增幅巨大,所以研究中印在贸易活动中所发生和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双方的贸易争端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只要中印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的贸易关系,乃至两国的整体关系也会有更好的未来。
一、中印的历史关系与贸易现状五十多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可以说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印度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就实现了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但是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同时,中印双边贸易也随之中断了14年之久。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出现转折,高层之间的互访也开始渐渐的增加,但是好景不长, 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
直到九十年代末开始,双方关系的逐渐回暖,中印贸易才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依访华,标志着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坚冰已被打破,中印的政治、经贸关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后中印之间的经贸活动越趋频繁。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
根据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然而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我国目前己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内容摘要:与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两个伟大的国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印度有恒河,中国有黄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
与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两个伟大的国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印度贸易的发展与中国贸易之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在世界贸易中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都是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被影响者。
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
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印度中国经济贸易一印度经济现状印度经济现状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工手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
印度凭借资讯科技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援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
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
国内经济贸易:(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最新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对我国的影响1论文
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对我国的影响(1)论文论文摘要: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主要体现在印度——东盟贸易投资区、孟印缅斯泰组织以及湄公河——恒河组织等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上。
我国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和印度、东盟主要的贸易伙伴也必将受到印度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影响。
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深化对中国对外贸易既提出挑战,又带来机遇。
对此,我国应构建多极区域贸易合作框架,同步加强中印与东盟经贸合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三方贸易良性互动,打造和谐共赢的贸易合作新平台。
论文关键词:印度;东盟;贸易合作影响印度独立后一直把东盟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但由于印度长期实行内向型经济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加之受到政治关系的牵制,印度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一直进展缓慢。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经济改革取得较大成效,贸易政策逐渐自由化、全球化,并针对发展东盟关系提出了“东向政策”,印东的贸易合作进入了快车道阶段,其主要形式包括建立印度——东盟贸易投资区、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湄公河——恒河经济合作组织等。
一、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的主要载体 (一)印度——东盟贸易投资区自2003年起,印度与东盟正式开始了自由贸易区谈判,但由于双方在关税减让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而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向印度提出减让棕榈油关税后再次提出更大幅度的减让要求,这使印方不能接受。
直到2008年8月28日,经过近6年艰苦谈判的印度——东盟货物贸易协定文本才最终敲定。
根据该协定,双方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分阶段实施减税措施,到2012年12月31日,使71%的商品关税降至零,到2015年,使另外9%的商品关税降至零。
并且,印度与东盟将很快启动服务与投资谈判,并有望于2009年底达成一个涵盖货物、服务和投资的印度东盟全面经贸合作协定,从而将构建中的贸易投资区得以真正落实。
印度和东盟在构建贸易投资区(RTIA)时借鉴和参考了一些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作法。
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分析
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分析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一、贸易关系发展历程1.早期贸易关系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早在古代就有了贸易往来。
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两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丝绸、陶瓷和印度的香料、木材等商品在古代就进行了频繁的贸易。
2.现代贸易关系20世纪以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也逐渐增长。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猛。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与印度的服务业优势互补,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二、贸易关系现状分析1.贸易规模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数百亿美元的规模。
然而,与两国的经济规模相比,贸易额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尽管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但贸易结构尚未完全优化。
2.贸易方式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方式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但双方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也有增长的趋势。
双方在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都存在合作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展贸易渠道。
3.贸易不平衡尽管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增长,但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依然较大。
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印度市场占据较大份额,而印度对中国的出口规模较小。
双方应该共同努力,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
三、贸易关系前景展望1.潜力巨大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潜力巨大。
两国都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强贸易合作,探索新的增长领域。
中印两国可以加强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2.合作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合作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这将为两国贸易带来新的增长点。
3.挑战与风险虽然中印两国贸易关系前景光明,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国际贸易论文:中印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国际贸易论文:中印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又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分析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整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仅在“量”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从“质”的角度来讲却远不如印度。
总体来说,与印度相比,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基数较为庞大,但近年来印度服务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处于快速上升期,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以传统服务为主,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发展较为缓慢,巨额的贸易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
相反,印度新兴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均高于我国,表明印度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所占比重比我国大,其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要优于我国。
第二,未来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上的关系是竞争与互补并存,并且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两国间服务贸易的关系互补性将要大于竞争性。
首先,从中印服务贸易竞争性的分析中发现,印度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不仅高于我国,甚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从中印两国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与印度出口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我国在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印度竞争力较强的却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部门,这也更加说明我国与印度存在较大的贸易合作潜力与发展空间。
第1 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地不断调整,服务贸易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程度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与传统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具有附加值高却资源消耗低的特点,发展服务贸易有助于提高本国的就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一国的经济増长。
如今,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加快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速度,降低了服务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推动了世界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2017 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进一步扩大到5.3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4%左右,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也提高到23.16%。
中印贸易摩擦分析——基于印度方面的分析
中印贸易摩擦分析——基于印度方面的分析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得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双边贸易更是以几倍的速度增长。
但是,中国对印度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特别在制造业方面的贸易。
本文将尝试从印度方面的角度分析中印之间贸易摩擦的原因,并尝试给出相应对策分析。
一、前言在过去,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但是这些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时常发生。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的两大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相互竞争。
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开始针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例如禁止进口、配额、许可证等贸易限制措施。
鉴于国内文献对此已有大量分析,本文将从印度方面的角度来分析,印度方面对于中印贸易摩擦的真是想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认为中印贸易摩擦的原因?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中印贸易历史回顾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直以来都是贸易伙伴,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有自己的贸易优势。
中国的传统优势是纺织和瓷器,印度的优势是香料制作,以前的贸易主要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实现的。
两国都是固守自己的优势领域,因此在贸易上并没有什么竞争,中国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随着中国在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印度在1991年实现改革开放,两国的贸易实现了飞速增长。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跨国公司由于认识到中国和印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因此对两国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得两国成功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中国和印度在各自优势领域埋头发展,最终,中国在制造业上取得了较大优势,而印度在服务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源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因为中国在两国贸易之间保持着顺差地位。
而且,中国要发展服务业,印度要发展制造业,导致两国在这两个领域竞争不断;另外,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也不可避免的要导致摩擦。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与印度贸易现状及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印度经济的日益崛起,这使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使得中印贸易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从中印两国的产业结构来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互补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印两国的贸易关系,将有助于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进而提升我国的影响力。
对此,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印贸易关系,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印两国的贸易现状,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分析了影响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的经济因素,接着分析了影响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的政治因素;最后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与印度的贸易关系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印关系贸易关系。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国家,而且也同属于亚洲国家,对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来说,如何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关系,不仅对于各自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亚洲也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对国际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应当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印贸易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各自的经济层次和水平。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不断加强高层互访,而且双边贸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成倍增长的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国之间经济贸易的依存度在不断提高,只有站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深入分析两国的贸易关系,才能更有利于推动两国贸易关系的合理化,特别是对于中国更好地加强与印度的贸易往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 中印两国的贸易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规模、还是贸易速度以及贸易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使得中印两国在贸易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从贸易规模和速度来看,中印两国在90年代初的贸易额只有区区2亿美元,但1990年以后的双边贸易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快,1990年~1999年的10年时间里,贸易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了1999年的总贸易额达到了20亿美元。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和印度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消费品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但双边贸易额很小。
影响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关系、文化因素等,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
吴建伟(1999)对中、印1984-1995年的贸易数据分析后发现,两国还没有出现类似发达国家间的比较活跃的产业内贸易(注:所谓产业内贸易,是“可贸易品产业”的产品在国与国间的双向贸易,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基本上相同的产品。
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汽车。
)。
Anderson(1999)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和净贸易比NTR[,i]对1993-1995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已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仍处于比较优势地位(注:其中,X[,i]是i产品的出口额,M[,i]是i产品的进口额。
)。
Wadud(1998)计算了中国和印度1980-1996年纺织品与服装制品的RCA[,i]指数。
他认为,两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制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竞争能力是非常相近的。
对于中国和印度,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模型更能合理地解释两国双边贸易额较小的现状。
但是,由于NTR[,i]的取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标准的不同,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会得出大小不同的NTR[,i]值,甚至会得出正负相反的取值,因此,通过单个NTR[,i]的值,分析某个产业的竞争能力是有失公平的。
本文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该理论框架下的净贸易比这一定量分析指标,计算出它们的相关系数,以此研究两国贸易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出口制品附加价值分布图对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呈现的贸易关系做一个案例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研究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研究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和贸易合作。
本文将对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进行研究,探讨双方的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背景及现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体系。
印度则是具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和资源。
双方贸易合作的背景和互补性促使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增长。
截至2020年,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的贸易额稳步增长。
然而,印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对中国商品的贸易逆差,这是导致两国贸易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模式1. 商品贸易中国与印度之间进行最多的是商品贸易。
中国向印度出口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制成品,而印度则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石油气、药品和纺织品等商品。
2. 投资贸易中国企业在印度进行的投资也是贸易合作的重要部分。
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制造业、电子商务、铁路等领域,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3. 服务贸易除了商品和投资贸易,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服务贸易也逐渐增长。
印度的IT服务和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等领域存在互补性,两国在服务业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存在的问题1. 贸易逆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对印度的商品贸易逆差一直存在。
印度对中国的商品依赖度较高,贸易逆差导致了印度国内产业受到一定冲击。
2. 贸易壁垒与争端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一些贸易壁垒,如关税限制、非关税壁垒等。
此外,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贸易争端,如知识产权纠纷等。
3. 地缘政治因素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缘政治争议也对双方的贸易合作造成了不确定性和阻碍。
比如中印边界争议,以及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对印度的影响等。
四、中国与印度贸易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政策沟通中国和印度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和协商解决贸易争议,减少贸易壁垒,并积极营造稳定的贸易合作环境。
中国与印度的外贸关系
(二)中国应对印度贸易壁垒
由于印度对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中国低价产品,所以 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中国的企业还应该自觉抵 制低价出口行为,减少印度反倾销的诱因,防止印度抓到 中国的把柄。而抑制低价出口的措施就是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品牌意识,摒弃以廉取胜的战略 ,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另外,还应注重开拓国际新市场 ,加 快实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 ,力求分散市场 ,改变市场过于集 中的状况和降低由此所带来的风险 , 采取开拓、巩固和扩 大外销基地和市场的出口战略 , 尽可能降低我国出口产品 遭到印度反倾销指控的可能性。
年份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出口额(万 美元)
进口额(万 美元)
2004 2005
1361404 1870050
593601 893428
767803 976622
2006
2007 2008
2485875
3862856 5184427
1458127745
1461710 2025889
中印双边贸易浅谈
前言
为什么选择印度作为与中国贸易 关系探讨的对象,因为两国之间实在 有太多的共同点。
前言
•
• • • •
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
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
基于两国存在的诸多共性,通过分 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析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我们可以从 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两国人口之和接近全球总人口的40%; 对方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相互学习, 化解矛盾,共同发展。 众多人口给两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相似:
中印贸易存在互补性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从 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印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 于劣势。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 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己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 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 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 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 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 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 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
试论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及其未来走向
试论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及其未来走向【摘要】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增长相当的迅速,如今双方可以说已经是彼此不可缺少的重要贸易伙伴。
虽然双方在贸易活动中还会遇到问题,尤其是双方的贸易争端问题,但是只要中印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的贸易关系,乃至两国的整体关系也会有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贸易现状贸易争端竞争和互补一、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现状(以下简称中印贸易)五十多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可以说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直到九十年代末开始,双方关系的逐渐回暖,中印贸易才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依访华,标志着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坚冰已被打破,中印的政治、经贸关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边经贸活动越趋频繁。
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
根据最新的中国外贸统计数据,2006年印度首次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国家。
通过官方统计2005年1-12月,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额为187.1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37.64%。
在华投资企业超过150家,项目上千。
中国在印度中资企业和办事处有40多个,承包了十几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两国经贸合作正在步入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这和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有直接的关系。
这被誉为“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访问”。
在访印过程中,双方一致认为中印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往来,建立信任与理解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迅速增长,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
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政府在战略对话、商贸、文化和青年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多项机制,发表了发展经贸关系的五年规划,商签促进贸易与投资的保护协定,举行双边企业峰会、展览等活动。
目标是使双边贸易额在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
届时中国将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关于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的论文报告一、前言中印两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两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印经济合作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缘等方面,分析中印经济合作的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中印经济合作的概况自2000年中印关系得到普遍改善以来,中印合作进展迅速。
2014年,中印贸易额已经达到了最高纪录——近1000亿美元。
而且两国还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投资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此外,两国将”互联网+”和“制造业+”战略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协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合作。
三、中印经济合作前景1.政治和地缘因素的影响中印两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成为影响两国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使得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可能受到影响。
未来中印之间的合作需要克服这些障碍,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展示自己的实力,吸引更多国家的投资。
2.经济结构互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的差异非常明显,两国的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拥有广泛的经验。
而印度则主要是以服务产业为主导,并在本土电子商务和IT领域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力。
同时,两国在能源、建筑材料和农业等领域也存在互补性,这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3.人口红利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拥有的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产品销售和经济增长都非常重要。
另外,由于两国的大量劳动力以及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也能有效地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
未来,中印之间可以加强人力资源的流动,让更多人的技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4.经济改革和开放推动合作中印两国分别正在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
中国正在致力于深化改革,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及印度的贸易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书禹班级34080201学号20二○一五年十二月【摘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开展中的大国,近些年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双边贸易额仍然很小,不过增长速度却有所提高。
这两个国家同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开展中国家。
它们都曾为亚洲及世界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作为邻邦,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
其间也有不少曲折。
新世纪,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被世界称为“龙与象〞之间的开展与合作。
两国都在快速的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中国以供给全球的制造业与对外出口取胜,而印度那么以信息产业与高科技效劳著称于世。
经济快速开展的中国和印度两国,正在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使世界经济活动中心逐渐从西方向转移。
关键词:中国印度南亚战略贸易关系竞争与合作中国和印度都是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以源远流长的文化而著称的国家,同时又是邻邦。
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而且,从古至今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
据历史记载,印度的天文、数学、医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还有炼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的蚕丝、茶叶、瓷器、印刷术、音乐,还有改良的炼糖技术等也传入印度。
两国还互派使节,交通和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最为重要的就是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为著名的是5世纪的法显、7世纪的玄奖和义净三位高僧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到印度取经求法的故事。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取自玄奖赴印度求经研究佛学十载的传说。
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殖义侵略,18世纪开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也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两国人民都生活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因此而中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才得以缓解,此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才渐渐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1],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
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1979年印外长瓦杰帕伊(V ajpayee)访华,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之后高层互访开始渐渐增加。
随着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之后双边关系渐渐恢复和改善。
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月二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温家宝总理访印并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贸易强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愈加明显。
我国作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成为印度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之一。
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快速发展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
2001-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
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2、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向多元中国目前已同世界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截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
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
与东盟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9.8%,与“金砖五国”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6.9%。
2010年,对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进出口贸易皆呈上升趋势。
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更多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
3、顺差规模有所减少,贸易平衡逐渐改善1990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对外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顺差。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8年达到2986亿美元历史高点。
此后顺差逐渐收窄。
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分别为1961亿美元和1831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下降34.4%和38.6%。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出口总值之比为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在全球贸易差额最大的10个国家中,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属中下水平。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源于美国、欧盟等终端消费市场,而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生产国的贸易则长期为逆差。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4、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仅带动了自身经济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成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的唯一国家。
中国因素支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价格止跌趋稳,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增进了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印度经济贸易的现状1、印度被认为是亚洲经济奇迹的象征。
自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一度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6%左右。
有报告称,到2020年,印度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
目前,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3、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
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4、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
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5、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
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
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
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三、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2003年,两国建立了联合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并制定了经贸合作计划。
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18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18亿美元。
2010年12月,中印两国同意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并确立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新目标。
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从印度的各个方面来看,印度的发展始终给金砖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合作共赢中求得发展,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印贸易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从上面对中印贸易发展的特点、背景、发展趋势等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首先,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去了解印度的投资和合作环境。
尽量避免中印贸易中的重叠性,促进互补性产品的开发,减少贸易摩擦;其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通过高层互访来增强政治上的互信,修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构想其他通道,为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准备条件。
总之,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性的良好发展阶段。
从中印贸易和产业结构比较来看,两国明显在许多领域拥有非常大的贸易发展潜力。
虽然中印两国在某些外贸程序和政策法规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印度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导致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但通过对中国贸易救济的措施、政策法规的改变等等一些相应的对策,两国今后将能够在贸易和产业合作方面创造更大的贸易发展前景,而其对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也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双边经济合作典范。
参考文献:1.《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谢琳.《生产力研究》[J]2.《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障碍及对策》.崔炳强.《经贸论坛》[J]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杨逢珉.中国商务出版社4.张铁鹰,中印经贸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年07期5.李铁峰,李军,中印贸易问题透析及解决[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摘要:自2008年辛格总理访华以来,中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经贸快速增长,两国经贸互补性不断增强。
经贸关系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相互投资和技术合作等领域。
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很多贸易摩擦,例如,中印互信问题,贸易平衡问题以及能源、信息技术合作等问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问题,双方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分析中国和印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诸多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印经贸合作进程。
关键词:中印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对策一、中印经贸合作现状中印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领导人以及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发展,贸易额逐年增加,2007年11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印度2007—2008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1]。
但是贸易总额和规模相对于两个人口大国来讲是极不相称的,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辛格总理访华期间在与温总理会谈时说,印度把与中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列为优先考虑的重点,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
两国经贸关系正在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相互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在内的广泛经贸合作领域。
有印度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在未来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很多中国投资家认为,中国将是印度企业投资的理想地区,印度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
二、中印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印两国进行合作,协同发展,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增强中印政治互信、保持贸易平衡、促进信息技术合作以及能源合作是现阶段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政治关系直接影响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国和印度在边界问题、西藏等问题上存在的摩擦致使两国政府及企业间的互信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
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之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互信程度低,“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仍有一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