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1)

合集下载

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学设计1

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学设计1

一、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1)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三、新课部分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能够描述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时,教师展示分子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子理论的应用。

例如,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等。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为什么冬天室内空气中会有水珠?为什么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6. 板书设计: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7. 作业设计:1.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2.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3. 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分子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分子理论,探索更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4.了解科学家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奧 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 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难点
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
用具
玻 璃管、水、酒精、铅块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后感
学生阅读章首引入本章
二.新课教学
1.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在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物质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物质的微小结构的呢?
按课本活动7.1实验
小实验l是说明物质是由小颗粒组成的,
小实验2、3说明小颗粒之间有间隙.
教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物质结构的模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并尝试解释活动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借助于下列模型类比,获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图像.取两个小球,中间用压缩弹簧和拉伸橡皮筋连在一起,两球 相隔一定距离时,弹簧的压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两球处于平衡位置.当两球间距离大于这个平衡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两球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当两球间距离小于这个平衡距离时,两球间相互作 用表现为斥力.
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再用同样大小透明杯取l/4的纯水.
(4)倾斜盛纯水的玻璃杯,把绿色盐水慢慢沿杯壁倒人杯内。
(5)用一硬纸片将其盖上,让玻璃杯静置几天.
(6)每隔一段时间(2 h为宜)观察一下,记录观察观察到的现象.
(7)你 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活动7.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演示课本图7-6实验
两金属圆柱的接触面必须非常光滑.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
(一)分子模型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被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到一半的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标记。

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台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混台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小结: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l: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你选择(二)、阅读课本p25,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可看到微小的细胞。

2、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获得了碳化硅分子的结构图。

3、科学研究还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4、常见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
有。

(三)分子的运动1、看P25图7-4、7-5、7-6.观察图上现象,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幺结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2、结论:分子处在中。

3、的现象,叫做扩散。

五、。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

一、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的观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5.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三、教具学具炭素笔、白纸、高锰酸钾、红墨水、放大镜、烧杯、长玻璃管、酒精、水、香水、内聚力演示器、针筒、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四、设计思想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教学任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质疑能力。

五、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活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极小和极大的世界?◆投影:极小和极大的世界引入课题:§7.1走进分子世界(二)主要教学过程1、分子模型(1)分子模型的建立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问题: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什么构成呢?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物质可分吗?具体一点:你知道一支笔、一张纸是有什么构成的吗?◆学生活动:分粉笔◆投影:研究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演示实验:吸管中的水从外观上看是连成一片的,现将它挤出,你看到什么?◆学生活动:用放大镜对炭素笔迹观察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问题:这些微小的粒子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宏观上的连续体的呢?请想象一下!◆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投影:模型照片◆得出结论:物质由不连续的微粒构成,微粒间有空隙,微粒在运动(2)分子概念的建立◆投影:分子的定义◆投影:认识分子(分子的大小)◆投影:显微镜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在超级电子显微镜下分子的图片。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1.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2.学生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物质和分子有关的实物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模型等;2.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实物,如水、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中有什么?2. 探究分子(15分钟)教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分子,并让学生估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3. 实验探究分子(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酒精分子的扩散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酒精; 2. 在容器的另一侧放置一片纸巾,并滴上几滴食用香精; 3. 观察并记录纸巾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分子的扩散规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以及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分子模型和相关实验器材,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交流,深化学生对分子世界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2.搜集更多有关分子世界的资料。

以上是教学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详细内容的文档,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漉漉的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分子模型,向学生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3. 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如热水的温度升高,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 作业设计:(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试着用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做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运动现象以及相互作用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的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教学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讲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我的教学案:我设计的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什么,分子有哪些特性。

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教学重点是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特性,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具和学具。

一、情景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我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观察:我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结构。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四、课堂练习:我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分子的概念、特性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我关注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特性,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分子的概念和特性:分子的概念和特性是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模型,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的基本特性,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要涵盖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3. 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通过实例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问题。

3.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详细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分子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膨胀、溶解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阐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分子的基本特征;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2. 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3. 请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子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尽量将抽象的分子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举例和实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作用。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引导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体积和质量,能够解释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它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决定了物质的宏观特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过程,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际物质性质变化来帮助大家理解。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阐述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分子概念,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总结: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活动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强调要将表面刮光滑,且要用力挤压。)
交流:①1nm=10-9m
②纳米材料有很多的特殊性能,如高强度、高韧性等【小结】
五。【效果检测】
1.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地面扬起的灰尘D.喷洒的消毒剂刺鼻难闻
2.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说明()
A.分子间有引力B.分子间有斥力
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宏观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D.两小滴水银接触会变成一大滴水银,说明分子不停运动
7.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很难被拉断,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力.“破镜不能重圆”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力.
8.小心地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会看到_____杯中的墨水扩散快.这个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扩散就越快.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了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动向,引导他们正确操作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对于学生的讨论,我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

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会对分子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分子概念的引入,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子的概念。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的形态,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这对于他们建立分子观念非常重要。

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走进分子世界
基本
环节
基本内容组织教学
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智慧碰撞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为
⑵一切物体的分子
①扩散:。

②扩散现象说明:A 。

B 。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

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
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分子间有。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
难被压缩是因为:。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
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1、镇江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以下描绘能说明分子在作
无规则运动的是()
A.塔影湖,湖面波光闪烁 B.南山林,林中雾霭弥漫
C.恒顺醋,醋香阵阵扑鼻 D.锅盖面,面汤上下翻滚
2、下列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运动引起的是()
A、春天,柳絮纷飞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落叶
飘零 D、冬天、雪花飘飘
3、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1、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
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
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左/
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2、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
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如图所
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
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
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
填标号)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
实验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如果小明
在夏天和冬天都做这个实验,整个实验持续时间较短的是
(冬天/夏天),这是因为。

反思

心得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a.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