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走进分子世界

基本

环节

基本内容组织教学

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智慧碰撞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为

⑵一切物体的分子

①扩散:。

②扩散现象说明:A 。B 。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

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

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分子间有。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

难被压缩是因为: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

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1、镇江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以下描绘能说明分子在作

无规则运动的是()

A.塔影湖,湖面波光闪烁 B.南山林,林中雾霭弥漫

C.恒顺醋,醋香阵阵扑鼻 D.锅盖面,面汤上下翻滚

2、下列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运动引起的是()

A、春天,柳絮纷飞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落叶

飘零 D、冬天、雪花飘飘

3、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1、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

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

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左/

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2、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

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

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

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

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

填标号)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

实验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如果小明

在夏天和冬天都做这个实验,整个实验持续时间较短的是

(冬天/夏天),这是因为。

反思

心得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