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3.5《力的分解》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说课课件
4
知识储备
对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力的合 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论基础
思维特点
思维还是比较形象的,对于抽象的力学不能立刻掌握 和理解
学习兴趣
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对兴趣加以正向引导。
理解难度
力的作用效果在寻找上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
03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直对角线,求出邻边
05
教学过程
总
结
提
升
力的分解是 力的合成的 逆运算
力的分解遵 循平行四边 形定则
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具体步骤 1.根据实际寻找 效果 2.根据效果确定 方向 3.根据平行线四 边形定则做出分 力 4.利用三角函数 求出力的大小
谢谢观看
•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 示时间 变化的 句子、 表示动 作的词 语,了 解课文 内容。
•
7、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 、雨、 雹子、 雪等自 然现象 都是水 的变化 形成的 。
•
8、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 的收获 就在哪 里。纽 扣第一 颗就扣 错了, 可你扣 到最后 一颗才 发现。 有些事 一开始 就是错 的,可 只有到 最后才 不得不 承认。
•
9、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 有一件 是太晚 的。要 始终保 持敬畏 之心, 对阳光 ,对美 ,对痛 楚。
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
关于 教材
目录
板书 设计
关于 学生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关于教材
01
关于教材
教材 选取
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从容说课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力的合成规律也是力的分解规律.所不同的是已知两个分力求合力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求出的合力也是唯一的;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也就是说有无数组解,所以在对力进行分解时,要加上限制条件.本书通过例题的教学来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和需要对力进行分解,可以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实例,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对于矢量相加的法则,可引导学生复习第一章第2节有关位移的合成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理解位移合成的三角形定则与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深刻认识二者的一致性;二是定义矢量.对于具体力的分解,一定要分清哪个是合力,哪个是分力,二者不能混淆.另外除了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之外,还可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来对力进行分解.如果课上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增加一节习题课,介绍正交分解的方法和练习力的分解的具体题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明辨是非、格物致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3.正交分解法.教学难点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钩码、砝码、细绳、薄板钢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起一个重物和用两根细线同时提起这个重物,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展示问题.师:是一根细线容易断还是两根细线容易断?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细线容易断.实际演示,当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两根细线中的一根先断通过实际实验,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师:我们学习完这一节课“力的分解”之后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新课教学]一、力的分解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师:如果对角线确定了以后,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它的两条邻边是不是就唯一确定了呢?生:不是,当对角线确定了以后,它相邻的边有很多组.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作这条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看能够做多少条.学生练习,体验不加以限制的话,一个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生:有无数组解.师:这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生:可以放在具体受力环境中进行解决.【演示实验】参考实验,可以进行实物投影(图3-5-1)图3-5-1师:一个水平放置的薄木片,在它的上面放置一个小物体,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师: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生: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师: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用一根橡皮筋代替绳子,当木片竖直放置时(图3-5-2),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也就是受到了弹力;木片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图3-5-2继续演示实验师:仔细观察木片竖直放置时,木片的受力形变情况和橡皮筋的受力形变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生:木片不发生弯曲,说明木片没有受到物体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了,说明橡皮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师:使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力是什么力?生:原因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使橡皮筋发生了形变.师:如果既不竖直放置木片,也不水平放置木片,而是让木片与地面成一角度(图3-5-3),我们再来看一下橡皮筋和木片的形变情况.图3-5-3生:木片和橡皮筋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多媒体投影例题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应该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师:大家可以讨论探究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应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师:由几何关系可知,这两个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F1=G sinθ,F2=G cosθ.师:由刚才那位同学推导出的公式知,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斜面倾角θ有关,有什么关系?生:斜面倾角θ增大时,F1和F2都减小.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实验验证】通过抬高木片的一端使木片与地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量来看F1的变化,通过观察木片的形变程度的观察来看F2的变化.(注意:如果物体是一个木块的话应该让木块和木片之间的摩擦很小,也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来做实验,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动画模拟刚才实验的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投影展示桥梁的引桥,引发问题师:我们知道,桥梁建设得越长,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为什么桥梁的引桥还要建设那么长呢?生:增大引桥的长度的目的是减小桥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汽车的重力沿桥面方向的分力减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为了加深对力的分解的认识,我们看以下的练习题.【课堂训练】1.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5-4所示,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呢?图3-5-4解析:因为钢索的斜向拉力会对塔柱产生两个效果:一方面竖直向下压塔柱,另一方向沿水平方向拉塔柱,故可以把两个斜向的拉力各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要使一对钢索对塔柱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如图3-5-5所示,只要它们的水平分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了,即F 1x =F 2x ,而F 1x =F 1sin α,F 2x =F 2sin β图3-5-5所以有F 1sin α=F 2sin β,即αβsin sin 21=F F . 结论:两侧拉力大小应跟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弦成反比.2.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 =20 N 的光滑圆球,如图3-5-6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图3-5-6答案:3320 N 3340N 解析: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个重力总欲使球向下运动,但是由于挡板和斜面的支持,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根据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分力:(1)使球垂直压紧斜面的力F 2;(2)使球垂直压紧挡板的力F 1.由几何知识可得F 1与F 2的大小.如图3-5-7所示,三个力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图3-5-7由几何关系得,球对挡板的压力F 1=G tan α=3320 N , 其方向与挡板垂直.球对斜面的压力F 2=3340cos =αG N , 其方向与斜面垂直.(注意:以上两个例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第一个难度大些,可供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使用,第二个和我们的例题类似,可以在例题之后直接进行,如果再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挡板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求解在这种情况下重力的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分析动态变化的问题的能力)二、矢量相加法则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不能简单地进行力的代数加减,而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或者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前面我们学过的矢量还有位移,位移的相加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吗?我们来看教材69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仅适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师: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生:位移的合成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什么叫三角形定则?生: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师:什么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量还是矢量?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在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之外,我们所学过的速度、加速度等都是矢量.师:什么是标量,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些物理量是标量?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减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质量、体积、距离、密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标量.【课堂训练】举重运动中保持杠铃的平衡十分重要.如图3-5-8所示,若运动员举起1 800 N 的杠铃后双臂保持106°角,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运动员两手受力各为多大?(sin53°=0.8,cos53°=0.6)图3-5-8答案:1 500 N解析:方法一:取杠铃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两手对它的作用力,如图3-5-9所示,为方便起见,把三个力画成共点力.将两个F N 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力x F N 和y F N ,如图3-5-10所示,则有G =2y F N =2F N cos53°,可解得F N =1 500 N.图3-5-9 图3-5-10方法二:将它们移到同一点,再把两个F N 合成,得图中所示的菱形,加一条辅助线后得到四个直角三角形,所以F N = 53cos 2G =6.0900 N=1 500 N. [小结]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并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对于正交分解的掌握,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正交分解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节习题课,增加学生对力的分解知识的理解.[布置作业]教材第70页问题与练习.[课外训练]1.将一个已知的力分解,下列情况中一定具有唯一解的是A.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并且不在同一直线上B.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C.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D.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2.如图3-5-11所示,用绳索将重球挂在墙上,不考虑墙的摩擦.如果把绳的长度增加一些,则球对绳的拉力F1和球对墙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图3-5-11A.F1增大,F2减小B.F1减小,F2增大C.F1和F2都减小D.F1和F2都增大3.两位“大力士”在比力气,聪明的紫珠说,我一个人就可以拉动你们两个人,只要拿一根结实的绳子来.请你想想看,她说的可能吗?如果能行,该怎么办?4.如图3-5-12所示,重力为500 N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为200 N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图3-5-12参考答案1.答案:AB提示:联想数学中确定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注意力是矢量,要考虑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方向确定时,可以画线标出力的方向,在大小确定时,可以选定合适的标度,然后根据力的大小以相应长度的线段为半径画圆.2.C3.能行.提示:让两位“大力士”拉住绳子的两头,让他们把绳绷紧,紫珠只要拉绳子的中间就行.4.解析:如图3-5-13所示,将绳的张力正交分解得:图3-5-13水平分力:F x =F cos60°=200×21 N=100 N 竖直分力:F y =F sin60°=200×23 N=1003 N 在x 轴上,与F x =100 N 平衡,即摩擦力F ′=100 N. 在y 轴上,由三力平衡得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F N =G -F y =(500-1003) N.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主题:桥梁中的力学知识。
《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说课ppt课件
关于学生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02
关于学生
1
学情 2 分析
3
4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知识储备
对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力的合 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论基础
思维特点
思维还是比较形象的,对于抽象的力学不能立刻掌握 和理解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05
教学过程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总 结 提 升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力的分解是 力的合成的 逆运算 力的分解遵 循平行四边 形定则
Education experience
概念建立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05
教学过程
难点突破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具体步骤 1.根据实际寻找 效果 2.根据效果确定 方向 3.根据平行线四 边形定则做出分 力 4.利用三角函数 求出力的大小
3.5《力的分解》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 必修一 说课课 件(20 张PPT )
谢谢观看
03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
观察示意图,讨论: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可以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
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
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总结:
1、F可以用F1和F2来代替,F1和F2就是力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
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
教材分析
︵
重点难点
︶
重点: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民教育版高中物理“3.5力分解”教学计划要求1,学习目标:分力的理解和概念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将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来分解力,掌握分解力的明确解的条件。
将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为图解法来计算分力,并将使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计算分力。
理解的正交分解法使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来计算分力。
学习焦点:理解的分解是力量合成的逆过程。
平行四边形用于分解力。
学习难点:力分解的确定解条件主要内容如下:1 .分力被称为该力的分力(该力被称为这些力的合力),如果它们的组合效果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同。
注:分力和合力是等价的替代关系,它们的相似性是相同的效果。
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不能同时发生,并且不能在力分析或相关力的计算中重复考虑。
第二,力的分解找到一个已知的力的分量叫做力的分解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类似地,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力的规则:如果已知的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邻边与力f共享相同的点代表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2.力的分解的特征在于,如果没有其他限制,相同的力可以分解成具有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多对力(因为对于相同的对角线,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通常,只有根据力的作用,力的分解才有实际意义。
3.根据力效应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1)根据物体(或节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效应;(2)根据力效应确定两个实际力分量的方向;(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平行四边形;(4)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利用所学的几何知识找出两个分力的大小根据数学知识也可以使用计算方法。
,例如,当一个物体重量为g并放置在倾斜角度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通常被分解为向下分力F1=Gsinθ(表显示重力对沿斜面向下滑动的物体的影响)和向下分力F2=Gcosθ(指示重力对压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影响)[例1]在斜面上有一个垂直放置的挡板,其倾斜角θ= 30°,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置一个重量为G=20N的光滑球。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 教案 含解析
o
G
进行
G (甲)
G (乙)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 3.矢量相加的法则(如何统一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⑴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位移矢量相加时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次位移的始端重合,来观察。 ⑵什么是三角形定则? 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⑶什么叫做矢量?什么叫做标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 量叫做矢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⑷阅读说一说,画出表示速度变化量 v 的有向线段。
v2
v
教学反思
v1
教学过程(设计) 1.力的分解 ⑴阅读教材第一、二段体会为什么说可以用力 F1 和力 F2 代替拉力 F 的作用? 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研究耙的运动情况和它在泥土中陷入的深 度,就要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讨论。就可以用水平方向 的作用力 F1 和竖直方向的作用力 F2 来代替拉力 F 的作用。 (等效思想) ⑵什么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什么关系? 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⑶讨论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当合力一定的情况下,两个分力夹角越大,分力越大。故越锋利。 2.如何进行力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多少个 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无数个。 ⑵已知一个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 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⑶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物体受到重力,大小为 G,方 向竖直向下,现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的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对物 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该如何建立坐标系, 重力 G 的分解?两个分力 G1 和 G2 各是多少? 沿斜面: G1 G sin 垂直斜面: G2 G cos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为什么一座大桥要造很长的引桥? 一座大桥的引桥就是一个斜面。上桥时,车辆所受重力的分力 G1 与运 动方向相反,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分力 G1 与运动方向相同,使车辆 运动加快,为了便于行车,造引桥,减小斜面的倾角。 ⑷如图所示,图甲中挡板与斜面垂 直,图乙中挡板与水平面垂直。在 图甲、乙两种情景中,重力为 G 的 光滑球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和挡板之间,思考两图中球所受的重力产 生了什么作用效果,并将甲、乙两图中光滑球所受重力按照力的作用 效果进行分解,并求出每个分力的大小。 (5)常用的力的分解的思路有哪些?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对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遵循的原则以及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合成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力的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在心理方面,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验和探究。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
(3)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 3.5《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
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明确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那么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正确确定分力的方向。
求解分力大小的数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问1:为什么帆船可以逆风行舟?〔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趣味实验:“四两拨千斤〞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要清楚地解释以上现象正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展开设问2〔回顾、铺垫〕: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合成遵循什么法那么?合成遵循的原那么是什么?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设问3: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分解遵循什么法那么?1.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材及学情分析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设计思想(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
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
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五、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5 力的分解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一、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学点(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已知力;(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点(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体验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习惯;(2)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把欣赏科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分享实验体验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根据等效替代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求出分力;2、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解决办法:细致分析具体情况,通过演示实验、问题引领来学习力的分解。
四、教学器材塑料板、砝码、细绳、米尺、小车、头发丝、多媒体图片、视频、Powerpoint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流程图常州最好的学校,每年有很多人考上清华、北大,所以希望大家积极配合,让我们一起渡过这美好的45分钟,好吗?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小游戏:我需要一位女生和两位男生,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拔河”比赛?第一回合:如图所示,猜猜谁会赢?第二回合:同学们,想想办法啊?怎样做能让这位女生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二、新课知识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几个力变成一个力”,叫做力的合成板书1:几个力→一个力1、既然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那么一个力能否分解为两个力呢?板书2:几个力←一个力(今天我们只介绍在共点的情况下,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
说课稿
科目:物理
姓名:王敏
《力的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同时它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去分解作图并计算出分力
2.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是: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与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既能突破难点,同时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处于水平台秤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时,学生观察称的示数变化情况。
让学生感知,称的示数减小,物体沿水平面运动,说明斜向上的拉力同时产生了向前向上拉的效果。
并进一步阐述,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的,一个水平力F1 使物体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 把物体向上提,F 可以用 F1 和 F2 来代替,力 F1 和 F2 就叫做 F 的分力,从而引入什么叫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因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力的分解遵守的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计意图:我从这个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一个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前一节的合力、分力,以及合力分力间等效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学氛围。
(二)深化问题,重点解决
(1)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请同学们作图:以一条确定的线段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
(同学们通过作图可发现:同一个F 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3)例题:
图(1)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一个分力F1,
图(2)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两个分力的方向,
图(3)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方向的大小
图(4)中已知力F 和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
分别用作图法画出未知的分力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作平行四边形分解力的方法,题后还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什么情况下分解力有唯一解。
(三)应用巩固、深入理解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一个具体的力应该如何分解。
1.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2.设问: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那些效果?
(设计实验,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物体放在斜面上,可以观察到:斜面被压弯,同时物体沿斜面下滑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使物体压紧斜面,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分解重力,并计算分力的大小。
可以找几个学生板演。
题后让学生体会“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
对本知识加深理解。
联系实际:两个题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意图。
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
(2)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
3. 为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做探究实验。
第一组:利用身边的器材细绳、铅笔。
第二组:请同学们将手撑在腰间,另一同学向下拽该同学的肘关节。
待实验探究结束之后每组请同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感受。
接着让全班同学利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并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利用展示台展示给大家看,对各种不同结论逐一分析给学生听讲解错误了原因、正确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对于物体具体的受力分解一般按照实际的作用效果去分解。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布置作业:70页的第2、第3题
五、课堂练习
(1)如图,力F=50N 作用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F 与水平成37°角,如果根据F 的作用效
果将它分解成两个力,那么较小的的分力F1=________N,较大的分力F2=________N。
(要求画出力的分解图,已知sin37° =0.6,cos37°=0.8)
(2)如图,某同学把放在斜面上的木箱的重力分解为F1 和F2 两个力,F1 平行于斜面向下,F2 垂直于斜面向下,下列关于这两个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1 是木箱受的力
B、F2 是斜面受的压力
C、F2 是木箱受的力
D、F1、F2 均不是物体受的力,也不是斜面受的力
板书设计
①力的分解的概念
②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③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过程设计自我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