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合集下载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范文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范文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其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建议。

二、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1. 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如经常发生争吵、暴力等,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可能导致其产生反社会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过度严厉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过度严厉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叛逆、对抗的性格,而放任自流则可能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性,这些都可能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三、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影响1. 模仿与学习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暴力、欺凌等不良行为,孩子很可能会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使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价值观形成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如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可能使孩子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如何改善家庭环境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学会有效沟通,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暴力等行为。

同时,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 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家长应采取适度的教育方式,既要避免过度严厉导致孩子叛逆,也要避免放任自流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性。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推荐5篇]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推荐5篇]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推荐5篇]第一篇: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现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

在英国青少年犯罪为3%、美国为5%、日本为1.6%。

如此大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问题少年”一再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而有关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现状带来了警示。

除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不计后果、追求哥们意气的多等等这些长期以来所固有的原因和特点外,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

应当说,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不完善的原因,最主要的应当家庭对青少年影响。

家庭影响,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

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所产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

家庭教育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

家庭环境一般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行为等因素。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子女为逃避这种不祥和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1. 社会经济压力:当前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加剧,许多家庭生活负担沉重。

一些青少年受到贫困、失业或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影响,缺乏物质享受和尊严感,通过犯罪活动来获取物质需求。

2. 教育水平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一部分青少年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个人发展的机会。

这些青少年可能会感到自卑,面临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选择犯罪活动。

3. 社会价值观扭曲: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良价值观如物质主义、暴力倾向等在社会中泛滥,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犯罪。

二、家庭因素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和关心,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追求刺激和快乐的冲动推动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2. 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紧张:虐待和暴力在家庭中的存在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种不稳定和暴力的环境中,青少年可能学习到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他人的不尊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3. 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差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家庭可能会驱使青少年选择违法犯罪手段来改善生活状况。

三、个人因素1.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抵御错误的诱惑。

他们往往冲动、好胜,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从而选择犯罪行为。

2. 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过度自信等。

这些个人因素增加了他们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3. 良好社交能力缺失: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使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社会,无法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以便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且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理解家庭教育方式是了解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第一步。

在有益的家庭环境下,父母通常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相反,缺乏有效沟通和指导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反常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家庭矛盾与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影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安全感和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寻求其他途径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快感或满足感。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关系至关重要,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 家庭支持和监管家庭支持和监管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缺乏家庭支持和监管的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约束,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

相反,得到家庭支持和监管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犯罪。

4. 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对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也有所影响。

贫困家庭往往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和种种困境,这给青少年带来了犯罪的诱因。

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限制家庭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加了青少年陷入犯罪的风险。

5. 父母的行为范例父母的行为范例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作为最主要的家庭成员,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本身参与犯罪行为或者缺乏道德约束,那么青少年很可能会模仿他们的样子。

因此,父母应该充当良好行为的榜样,积极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寻找解决之道。

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方式,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支持和监管,提供社会资源,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良好行为示范引导孩子。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一个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其背后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家庭教育为背景,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积极的解决途径。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然而,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的不当,却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首先,家庭教育中忽视情感关怀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或经济状况,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他们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理解,不妥善解决孩子的情感问题,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挫败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犯罪的动机。

其次,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引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孩子对正常社会规范的认知模糊。

比如,家长对权利和义务的解释模糊不清,孩子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容易陷入迷惑和困惑,从而选择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中存在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使孩子感到无助和不安全,进而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和反抗的心理,选择犯罪行为作为一种宣泄或逃避的方式。

青少年犯罪心理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发展。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加强亲子沟通、经常关怀问候孩子的生活情况,以及尽量陪伴孩子等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次,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倡导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要懂得责任、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一、本文概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视角出发,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旨在帮助家长和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首先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包括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随后,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和不当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以期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贡献力量。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课堂。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从家庭视角出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影响。

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

然而,在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或冲突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关爱和约束,从而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家庭内部的争吵、暴力等行为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和反社会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着深刻影响。

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摘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全的家庭结构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反之,就会潜伏下青少年犯罪的危机。

本文试从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行为、家庭经济因素等方面阐述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并在最后提出了从家庭着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家庭因素;青少年犯罪;家庭成员行为;家庭结构;经济因素一、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青少年犯罪已经突破了严格的刑事法学的犯罪概念,形成了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扩大了的非刑事法学“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这个扩大了的“青少年犯罪”,在行为上不仅包括法定犯罪,还包括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等等,在年龄界限上也不限于现行刑法关于限制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家庭作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和中介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社会生育和抚养了有生命的个体,也不仅在于它以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形式为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种种条件和保障,更重要的是,家庭将为社会培养出有情感、有道德、有理性的经过初级社会化的成员,通过家庭建立起个人与社会在道德、情感、理性上的联系。

这可以认为是现代家庭的基本功能或家庭基本价值的功能体性特征。

但一旦现代家庭的基本功能、基本价值不完全,培养出来的初级社会化成员在情感、道德、理性、社会责任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比在功能完全的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大的多,并且最终演变为犯罪的可能性要大。

据司法部门的调查,60%~70%的犯罪少年来自破损、不和睦或教育不当的家庭。

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密切关系,有的专家学者甚至将家庭因素作为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的因素。

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密切关系。

(一)管教方式不当教育不仅仅是只传授知识,同时它还传授和灌输道德观念,并且指导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等。

父母的管理教育对于青少年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心理态度的养成、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等至关重要。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涉足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更应该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原因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首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破裂的家庭关系、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因素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发展。

许多犯罪青少年背后都存在着家庭不和谐的问题,他们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

父母冷漠、对孩子的忽视、溺爱等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一些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比如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丧失了耐心和理解。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尊和自信,进而走上不良的犯罪道路。

此外,缺乏有效的家庭沟通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孩子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和情绪不稳定,最终产生冲动行为。

再次,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生活保障。

他们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参与犯罪活动以获取物质上的满足。

与此同时,一些富有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物质过度的呵护,各种草率地满足子女的一切需求,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过度的依赖感与自私的价值观相互作用,使得青少年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路径。

最后,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的关爱、支持和陪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其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一)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离异、丧偶或一方长期外出等情况导致的单亲家庭、隔代家庭或寄养家庭,容易使青少年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和有效的监管。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独、自卑和无助,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增加犯罪的风险。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1、溺爱型教育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其要求无条件满足,导致孩子养成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当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专制型教育部分家长过于严厉和专制,对孩子要求过高,动辄打骂体罚。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压抑的心理,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与家长对抗,甚至逃离家庭,在外寻求不良群体的支持,从而陷入犯罪的泥潭。

3、放任型教育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孩子在缺乏约束和规范的情况下,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最终走向犯罪。

(三)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经常争吵、互相指责,会使青少年长期处于焦虑、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中。

这种不良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四)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有赌博、酗酒、吸毒、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认为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而降低对犯罪的警惕性。

(五)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使其渴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同时,经济困难也可能导致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众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和价值观,其中家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首先,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充满争吵、冷漠甚至暴力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比如,长期目睹父母争吵打架,孩子可能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在处理问题时也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

而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父母之间相互尊重、关爱,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孩子便能感受到爱与支持,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具备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他们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都会被孩子模仿和学习。

如果父母自身存在不良行为,如赌博、酗酒、违法乱纪等,孩子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认为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而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者,家庭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也至关重要。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一旦遇到外界的诱惑或压力,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过于溺爱和放纵的教育方式,则会让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缺乏自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规则和约束。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既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又要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此外,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也不容忽视。

有些家庭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的孩子可能会为了追求高分而不择手段,甚至作弊、抄袭。

而一个注重培养孩子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等价值观的家庭,能够让孩子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会轻易被金钱、权力等外在因素所迷惑,从而降低犯罪的风险。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行为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缺乏家庭教育、父母长期缺席、不负责任的家庭环境,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产生。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可能会导致青少年逐渐产生犯罪倾向。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塑造青少年行为的重要一环。

如果学校教育缺失,没有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产生犯罪行为。

二、解决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增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向他们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责任心和自律能力。

4. 提供帮助和机会对于已经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应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机会。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并通过各种社会资源,如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

5. 加强社会监管和参与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和关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加强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参与度,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三、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和机会,加强社会监管和参与,我们有望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为青少年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马学成【内容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世界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本文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造成的几种不良影响,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更新教育观念、讲究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克服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因素,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教育预防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表现青少年犯罪的定义?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其严重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倾向明显。

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

三是青少年暴力型违法犯罪增多,恶性化程度加重。

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团伙化、成人化倾向。

五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反复性、顽固性。

六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手段的智能化,例如伪造证件、电脑黑客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近年来,受社会影响,离婚率不断上涨,很多家庭经常冷战,互相不理不睬,每天硝烟弥漫,剑拔弩张,一言不合就引发战争。

对家庭成员的情感、表现、委屈或者愤怒等熟视无睹,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等成为影响家庭稳定的不健康因素。

很多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不管怎么样,缺乏关爱和了解的家庭对孩子学习、生活、情感、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1、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形成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反之,一个长期处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

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极易形成孤僻、内向和自卑的性格。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联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联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联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愈发引起各界的关注。

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严重影响到犯罪者本人的未来。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那么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是否存在关联呢?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之间的联系。

首先,犯罪行为常常与家庭教养的缺失有关。

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然而,如果家庭环境缺乏温暖和稳定,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孩子们就容易迷失方向,从而陷入犯罪的泥淖中。

其次,不良家庭环境也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往往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使其情绪不稳定,进而发展出攻击性或其他不良行为。

家庭环境不良还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从而远离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第三,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防范与干预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父母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充分的关爱,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父母要提供适当的监护和引导,制定合理的家规,约束孩子们的行为,以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积极的家庭教育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社交技巧。

通过家庭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会合理处理冲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他们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尊重,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家庭环境固然对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社会环境、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也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预防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发力。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

良好的家庭教养、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为青少年塑造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预防犯罪的发生。

同时,家庭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场所,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青少年犯罪更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来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现象。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形成、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二、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分析1.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念。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稳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会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 亲子关系影响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构建青少年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减少犯罪倾向。

然而,亲子关系的疏远、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可能会使青少年感到失落和孤单,从而诱发违法行为。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教育方法1. 提供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家庭成员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提供爱和关怀。

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通过陪伴和参与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家庭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

父母要积极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授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犯罪的发生。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涉及的犯罪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社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在中国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特征首先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未成年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少年属于未成年人范畴,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年龄、心智发育不完全以及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

其次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多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倾向,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次青少年犯罪的形式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传统的暴力犯罪,如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还包括网络犯罪、贪污贿赂等新型犯罪形式。

这些犯罪形式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给司法机关的打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青少年犯罪的后果严重,青少年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还对社会治安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青少年犯罪者在服刑期间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长过于溺爱、放任或严厉管教,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例如过度溺爱的家长可能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严厉管教的家长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探寻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时,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基石,它对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首先,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充满争吵、冷漠甚至暴力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心理上容易产生扭曲。

比如,父母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将孩子卷入其中,会让孩子对家庭失去信任和依赖。

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敏感、易怒,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时,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他们的一切行为,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骄纵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而另一些家长则过于严厉,采用体罚、责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种高压式的教育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导致他们逃避家庭,在社会上寻找“温暖”和“认同”,从而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影响和引诱。

再者,家长自身的行为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果家长自身存在违法犯罪行为,或者道德品质低下,孩子很可能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例如,家长经常小偷小摸、欺诈他人,孩子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长如果对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也会影响孩子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另外,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也是一个问题。

试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探讨

试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探讨

试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探讨[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青少年犯罪凸显出来,这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通过对前人在青少年犯罪方面相关数据的研究与整合,得出了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意义的解决措施。

以此来保证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犯罪危害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青少年犯罪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社会学家将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然而,我国当今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青少年犯罪成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潜在威胁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以,对于青少年犯罪类似的事件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以便能够制定出更好的方案来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从而降低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率,保证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为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现状(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行为是犯罪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

“青少年”是青年与少年的总和,其中,“青年”是指年龄在十五、六岁与三十岁之间的人,而“少年”则是指年龄在十岁到十五、六岁之间的人。

根据前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过程来看,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1.狭义青少年犯罪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学者们站在刑事法学的角度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一般情况下,它是指年龄在十四岁至二十五岁之间的人所实施的按照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2.广义青少年犯罪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学者们站在犯罪学的角度上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他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十岁至二十五岁之间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经过调查研究,分别在中国“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向社会发布了我国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犯罪是一种人类行为,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在青少年身上,犯罪行为往往会受到自身发展和环境影响的共同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的教育、感情等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到位,可能存在惩罚与奖励失衡,过度溺爱,惩罚不得当等情况,这些都可能会让孩子不受控制地展现出暴力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因此,建立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的抚慰、引导和鼓励,对于避免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成长不仅受到家庭的影响,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有很大影响。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教育不充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和逆反心理,并且可能导致对文化、制度、权威的抵抗。

此时,青少年会产生侵犯他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反社会行为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和支持青少年,关注他们的问题和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减少他们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的可能性,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重要因素。

一些青少年发育不完全,认知水平低,心理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他们在年龄、性别、性格、个人偏好、行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和价值观。

有些青少年自觉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采取了暴力手段。

因此,对于青少年,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发掘自身的潜力和独特性,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因素的复杂交织,家庭、社会和个体三个方面的原因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犯罪预防和防范受害人的身体和财产安全,培养健康、快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活力,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的建构原则1.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意图而进行的一种思想上的政治宣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化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拥政爱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建构原则必须符合上层建筑的政治意向,并为之服务。

其次,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构建教学评价机制的建构原则中,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客观、科学、具体地表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根本主旨,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的认知和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和科学理念,为教学评价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使评价机制实现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2.动态与静态相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的建构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它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统一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机制就目前而言是一个不成熟的评价系统,由于对该评价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一个探讨的研究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是不稳定的,且没有规律可循,随着评价机制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因子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它的这种变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变化着。

因此,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有效监控,不断调整,在内容和时间上不断更新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突破原来的“以教评教”的思维定式,渗透发展性的理念。

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老师根据评价机制的内涵和建构原则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自我评价,形成评价机制的常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社会学课程论文题目:试析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姓名: 金凌云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班级: 102班学号: 103937218指导教师: 张倩老师2013年12月9日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制试析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摘要:家庭环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

预防青少年犯罪年在家庭领域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应关心帮助缺损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与健全家庭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影响;教育前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正处在人生的青春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心理、智力和自制力尚未发展成熟,并且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诸多因素会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

家庭是人生的启蒙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监控等家庭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以及同伴和社区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都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又由于青少年这一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

1 形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生活环境因素家庭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至关重要作用和影响程度,一般地说,家庭的生活环境是指家庭成员行为、家庭气氛、家庭经济地位等间接作用于青少年个体自身,使其产生并影响青少年的潜在意识和心理模式。

1.1 家庭结构的缺失家庭结构的缺失主要以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离婚。

夫妻双方不和睦选择离婚,使得形成单亲家庭;二是由婚外情、分居、配偶一方出走或服刑等问题形成的“隐性”的残缺家庭;三是父母离世。

父亲或母亲离世而形成的单亲家庭。

家庭结构的改变对青少年心理上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

当前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上升趋势明显,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生活在破裂家庭或残缺家庭中的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有时甚至处于被遗弃状态。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提供温饱方面的生存、成长需求,还要给予思想上的关爱。

从生存、外围成长环境来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足以说明家庭居住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家庭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孟母能够从孩子的成长出发,择良而居,而在社会环境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不考虑孩子的成长,夫妻从和睦走向反目,给予孩子的关爱和重视不够。

这些孩子很容易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从而对家庭及周围一切产生猜疑、蔑视和仇恨的态度,同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乃至基本人性的异化、变态,甚至会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和社会上,以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很大,青少年一旦失去家庭温暖或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其心灵蒙上了很大的阴影,极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以求父母关爱以外的刺激与慰籍,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有一些家庭形式上是“完整”的,但实质上的责任与义务名存实亡。

在这些家庭中,有的经济条件很优越,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孩子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或迷恋QQ 聊天,而QQ 聊天功能设计的朴素性比较差,孩子还没有形成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样健康的心理及免疫系统,这样由眼球受到的污染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坏的,加之,有些爷爷奶奶对现代高科技的东西不熟悉,对传统教育手段及技巧的不懂、淡化,以致不能对这些污染予以甄别,受孩子所谓在电脑上学习、查资料的托词蒙骗,导致孩子发生网恋或痴迷于电脑(暴力、武侠)游戏,脱离现实世界,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私自利。

1.2 不和睦家庭有些家庭由于夫妻关系不和,造成“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局面。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化程度较低,经常相互吵骂、指责、揭短,更有甚者将孩子当作吵架后的“出气筒”和“发泄对象”,使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生活在恐惧、忧虑和失望之中。

久而久之,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攻击敌视方向发展。

青少年罪犯的案例中双亲感情失和、争斗不断以及他们与父母间关系紧张的比重远高于父母离婚的概率。

这类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害的,青少年得不到关注和照料,情感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抑制了青少年的成熟成长。

青少年情绪的不成熟和被忽视构成了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基础。

敌对、仇视、争吵会使青少年感到不安全和不满。

长期的家庭紧张会削弱家庭的凝聚力并影响家长营造教育青少年的氛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家庭的经济状况现今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发案率高的有两类:一是家庭成长在环境优越的孩子。

家庭环境优越,家长疏于教育忙于工作。

这类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自由式的成长容易受社会复杂的因素从而走向犯罪。

二是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致富的技能、门路谋生艰难。

这主要存在于城市失业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或部分脱贫又返贫的家庭。

这些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藏有自卑的心理,性格孤僻,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有些孩子因为贫困中途辍学,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以至误入歧途;还有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差,孩子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出现了攀比、嫉妒心理,而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及时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最终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享受,走上了偷抢乃至仇恨社会而不惜枉杀无辜的犯罪道路。

2 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关系极大,它决定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前途、命运。

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义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都有密切的联系。

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法定权利、义务等重视,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则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大,子女在家庭外实施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小。

然而,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

2.1 常见的家庭教育缺陷的主要方面2.1.1 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当(1)娇惯溺爱。

娇惯溺爱对家庭子女无原则地、过分地迁就溺爱,使子女养成娇横、任性、自我中心等不良个性品质,造成这些子女社会适应困难。

(2)简单粗暴。

这种教育方法使子女缺乏得到科学教育的机会,经常会受到莫名的责骂甚至体罚,它也最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低下和无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体罚的唯一功效在于只能暂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其成为在家长或其他权威人物面前老实而背后放任的表里不一的人;同时一味地体罚,只会疏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增加孩子的孤独感和判离性。

在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生长的孩子,心灵会遭受创伤,倍感家庭的冷漠,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被迫到家庭以外寻求同情与温暖,有时因此被坏人引诱而违法犯罪。

另外,父母的简单粗暴还会使子女从中学习、模仿暴力,容易使他们变成一个冷酷的、残忍的、好打斗的人。

一些暴力犯罪案件中的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就是在父母的暴力性管教下离家出走,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情绪不稳、残暴、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

(3)两种方式交叉使用,开始娇惯溺爱,后转为简单粗暴,用拳头取得暂时的“效果”,一旦发现无济于事,则丧失信心,索性放任不管。

如张某,从小受父母的百般宠爱,对其在物质上的任何需求父母均无条件地加以满足,使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后来他迷上了网络游戏,开始偷拿家里的钱。

父母发现后,十分恼火,父母也曾对他讲道理晓之以利害,劝其改掉恶习,但不见效果。

其父“恨铁不成钢”,就采取粗暴的方式,经常吊打、体罚,结果适得其反,终使其弃家而去,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这时,父母已对其无可奈何,索性放任自流,最终因犯抢劫罪而被判刑。

可见,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无论是溺爱型、粗暴型,还是放任型,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犯罪学家洛斯·英格里斯在其论文《父亲的罪恶——对孩子的生理心理虐待之研究》中指出:“家庭面临的压力使很多父母对孩子异常的残酷,虐待或遗弃在美国已相当普遍,遭受虐待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并影响了以后的生活方式。

大量的事实说明,对孩子的虐待与他们以后的行为及侵犯性行为有很大关系。

”吉尔德·帕特逊和玛格德·斯达哈迈在《家庭管理实践和青少年犯罪的相互关系》一文中指出:“大量的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惩罚与青少年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自行调查和官方统计均表明,极粗暴和极松懈的家庭都蕴含着青少年犯罪的倾向。

”2.1.2 家庭不良行为的影响父母仅重“言教”,口头上遵循正确的准则,但自己行为倾向上所示范的都与社会公认的准则不协调,行为不端,生活不检点,结果“言教”败于“身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教师”。

家长及家庭成员的各种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使他们对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产生怀疑,使正常的规则内化过程遭遇障碍而出现偏离。

西方学者对于父母行为不良与子女犯罪关系的专门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自身都有犯罪行为。

英国教育家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少年问题是父母的产物。

”大卫P法林顿在经过对365名青少年犯罪进行调查研究后指出:“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而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37%。

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八个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调查按照社会学抽样方法进行,样本取自监狱、少年犯管教所、劳动教养所、工读学校,共2000 人。

调查的结果显示,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占20.5%,其中正服刑的占10.7%。

在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记录的青少年中,约有50%的人认为,犯罪家庭成员对他们有意识地传授犯罪,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亲属犯罪后的处境又会使他们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和无所谓的心理。

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与子女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 小结综上所述,家庭结构缺损、家庭教育失职,使家庭不能或不完全能给予子女最基本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正常社会化教育,由此导致家庭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出现障碍、社会规范的内化产生偏离,这是直接或间接促成其反社会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