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是指太平洋西北地区。
西北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台风主要发源地之一,每年生成的台风约四分之一影响中国沿海地区。
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形成的热带气旋较世界上其它任何海区都多,年均约35个。
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
平均每年约有26个热带气旋达到至少热带风暴的强度,约占全球热带风暴数的31%,为其它任何地区的两倍以上。
西北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台风主要发源地之一,每年生成的台风约有四分之一影响到中国沿海地区。
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全年各月都有台风发生的地区。
从5-12月每月的台风数平均在一个以上。
台风出现的盛期为7-10月,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70%,其中又以8月、9月最多,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40%。
91%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源于5°N-22°N之间,即:南海到台湾-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包括马里亚纳、加罗林及马绍尔群岛所在海域。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时空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时空特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海洋风场时空特征是海洋环流、气候和海洋生态的重要因素,对于实现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海洋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具有海洋观测能力强、数据获取方便、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因此已成为海洋风场时空特征研究的重要手段。
西北太平洋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研究该地区风场的时空特征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时空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海洋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区域划分和数据处理。
将西北太平洋划分为若干子区域,利用遥感数据提取每个子区域的风场数据。
2. 时空特征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西北太平洋的风速、风向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季节性变化等特征。
3. 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大气环流、海洋温度、海洋流场等因素,探究其对西北太平洋风场时空特征的影响。
4. 建立数值模型。
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数值模型中,预测未来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变化趋势。
四、研究预期结果1. 揭示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时空特征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2. 探究影响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气象、海洋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3. 建立数值模型,预测未来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变化趋势。
五、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 结合大气环流、海洋温度、海洋流场等因素,全面分析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建立数值模型,预测未来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变化趋势。
3. 为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海洋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六、研究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我国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海洋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同时,该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也可以为其他海区的风场时空特征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现代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前沿学科 研 讨 会 的 论 文 集 “
[ ] 1 前沿与展望 ” 写祝词 , 他的这个倡议迄今仍然 得到
大气科学有关院校 、 研究机构和业务单位的支持 , 他 所提出的 中 国 大 气 科 学 重 大 研 究 方 向 还 在 继 续 发 在他仙逝之后又召开了第三 、 四届全国大气科学 展, 前沿学科研讨会 。 我作为聆听过谢义炳院士亲自授课的北大地球 物理系的一名学子 , 并长期得到他关心 、 指导和启发 的学生 , 我和我的学生从 2 致 0 世纪 8 0 年代中期起 , 力于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力变化及其对季风和台风活 动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 。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西 太平洋暖池热力作用下季风变异对台风活动年际变 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 而全球约三分之一 中国处于西太 平 洋 的 西 岸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 北京 , 1 0 0 0 8 0
摘 要
/ TWC 的热带气旋资料 、 N C E P N C A R 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 及 S c r i s海 洋 研 究 所 的 海 温 资 料 分 析 了 西 利用 J p p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 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 。 结果表明 , 西北太平洋 T T C) C 移动路径有明 显 的 年 际 变 化 并 西北太平洋上空 T 影响中 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 。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 , C 移动路径偏西 , 相反,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 西北太平洋的 T 影响日本的台风个数偏 国的台风 个 数 偏 多 ; C 移动路径偏东, 而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少 。 本研究以西 太 平 洋 暖 池 处 于 冷 状 态 的 2 多, 0 0 4年与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 的2 0 0 6 年的西北太平洋 T C 移动路径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这 一 分 析 结 果 并 从 动 力 理 论 方 面 分 析 了 在 西 太 平 洋 暖 季风槽对赤道西传天气尺度的 R 的 影 响, 池不同热状态下 , o s s b T D 型 波 动) y重 力 混 合 波 转 变 成 热 带 低 压 型 波 动 ( 以此揭示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对西北太平洋 T 当 C 生成位置 与 移 动 路 径 年 际 变 化 的 影 响 机 理 。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西北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时 , 季风槽偏西 , 使得热带太平洋上空 对 流 层 低 层 R o s s b D 型波 y重 力 混 合 波 转 变 成 T 动的位置也偏西 , 从而造成 T 并易于出现西行路径; 相反,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时, 季 C 生成平均位置偏西, 风槽偏东 , 这造成了对流层低层 R 以及 T 从 o s s b D 型波动的区域 , C 生成的平均位置 都 偏 东 , y 重力混合波转变成 T 而导致 T C 移动路径以东北转向为主 。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台风 , 移动路径 ,年际变化 ,西太平洋暖池 。
AMSU-A全空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台风“天鸽”的预报影响研究
AMSU-A全空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台风“天鸽”的预报影响研究张涛; 姜立鹏; 师春香; 周自江【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9(042)005【总页数】10页(P705-714)【关键词】资料同化; 全空辐射率; AMSU-A; 台风; 天鸽【作者】张涛; 姜立鹏; 师春香; 周自江【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同化方法、辐射传输模式、数值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不同平台不同探测方式的卫星资料同化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李刚等,2016a;钟亦鸣等,2016;夏宇等,2018)。
在全球大多数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中,卫星资料占据了所有同化资料的90%~95%(Bauer et al.,2010;钟亦鸣等,2016)。
然而由于云和降水的影响,超过75%的卫星资料在质量控制时被剔除掉(官莉和陆文婧,2016;Wang et al.,2018a)。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卫星辐射率资料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在数值模式中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李刚等,2016b)。
对于卫星观测资料来说,受到云和降水影响的资料信息很难从主要的观测量(如温度和湿度)中剥离出来(Bauer et al.,2011)。
云和降水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显示出一些天气过程的重要动力及热力特征,并且模式在预报过程中也对初始场中云水信息较为敏感。
开展对受云和降水影响的卫星资料的同化研究,实现卫星资料的全空同化,对提高资料同化水平,改善数值天气预报效果尤为重要。
2009年3月以来,SSM/I和地球观测系统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的全空微波辐射数据已经被直接同化到ECMWF的业务4DVar资料同化系统(Bauer et al.,2010;Geer et al.,2010)。
随着通用辐射传输模式(CRTM)和预报模式的改进,NCEP在全空微波辐射同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AMSU-A全空辐射率同化自2016年5月12日开始业务化运行(Zhu et al.,2016)。
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
2015年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题目: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参赛队员:方根深李瑞琪韩若愚指导教师:王勇智参赛单位:同济大学目录表格和插图清单 ------------------------------------------------------ 2 1、引言 ---------------------------------------------------------------- 41.1台风简介与建模背景----------------------------------------------------------- 41.2文献综述 -------------------------------------------------------------------------- 42、相关理论----------------------------------------------------------- 52.1大气流体动力理论-------------------------------------------------------------- 52.2随机过程相关理论-------------------------------------------------------------- 63、数据来源及研究路线-------------------------------------------- 63.1数据来源及描述----------------------------------------------------------------- 63.2研究路线 -------------------------------------------------------------------------- 74、建模过程与模型描述-------------------------------------------- 84.1西北太平洋台风对我国影响估计-------------------------------------------- 84.2台风特征统计与描述----------------------------------------------------------- 84.3台风起点统计与建模----------------------------------------------------------- 94.4台风路径统计与建模--------------------------------------------------------- 104.5台风终点统计与建模--------------------------------------------------------- 124.6 台风路径形成 ----------------------------------------------------------------- 135、模型检验与评价------------------------------------------------- 145.1 模型检验 ----------------------------------------------------------------------- 145.2 模型评价 ----------------------------------------------------------------------- 15参考文献 -------------------------------------------------------------- 16表格插图清单表1 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资料表 (7)图1 台风移动的平均方向 (6)图2 台风建模区域划分 (6)图3 基于统计理论台风风荷载评价过程 (6)图4 西北太平洋台风时间分布规律和对我国影响 (8)图5 我国主要受影响区域分布 (8)图6 历史台风中心压强与风速极值的回归分析 (9)图7 台风起点主要分布区域统计和模拟 (10)图8 各区域单位统计时间行进距离分布拟合 (11)图9 各区域转向角度分布统计 (12)图10 历史台风终点分布与累积终止频率 (13)图11 台风随机路径模拟 (14)图12 同一起始点影响区域检验 (14)图13 台风影响区域检验 (15)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征评价及其随机路径模拟【摘要】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是世界台风发生最多的区域,我国亦是遭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在每年8月受强台风的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浪数值模拟研究
2 0 1 5年 8月
海 洋 技 术 学 报
J OURNAL OF OC E AN T EC HNOL OGY
V 0 1 . 3 4. No . 4 A u g , 2 0 1 5
西北 太 平 洋夏 季海 浪数 值 模 拟研 究
5 E Y : 驹 1 { 2 , 齐琳琳 , 宋 攀 一 , 王 晓丹
精 细化 风 浪 预 报 , 实施好海洋水文保障 、 灾 害 预警 预防、 海洋 维权 等提供 参考 依据 。
海域内的各种波要素 , 具有稳定性好 、 计算精度较 高等 特点 2 ] 。其 中 , 梅 婵娟 等 分别 利 用 S WA N和
WA V E WA T C H模 式 对黄 海 海 域进 行 了理 想情 况 和 实 际浪 场 的模 拟 计算 ,结 果 显示 , S WA N模 式模 拟 较 WA V E WAT C H好 。胡 克林 等 l l 4 】 利用 S WAN模 式
动、 渔业生产等带来严重危害。 2 0世纪 5 0 年代初 , 基 于能谱概念 的分析模 拟成为海洋预报的主要途径 。
进入 8 0年代 , 海浪数值 预 报模 型 已经发展 到第 三代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能量平衡方程波浪谱模型。模
型考虑 了水深 变化 、 背景 流等 对波 浪传播 的影 响 , 同 时考虑 了包括 风摄人 波动 能量 、 白浪 耗 散 、 水 深变化 导 致 的波 浪破 碎 、 底 摩擦 耗 散 、 波一 波非 线性 相 互作
海 浪是 发生在 海洋 表面 的一种 波 动现象 ,可给
海 上 工程 、 海岸 工程 、 海上 运输 及 航 行 、 海上 军 事 活
台风浪分布 。陈希 ] 、 Q u ' q 等分别利用 S WA N模式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摘要】以美国联合台风中心的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1951-2015年65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中国所受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结论如下:①1951-2015年热带气旋频数、超强台风频数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热带气旋频数在1950年左右发生突变,由1950年以前的偏少期向偏多期转变,但只有在196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初期、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两个阶段增加趋势通过0.05的显著水平检验.②从1950年代初期至1950年代末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最大强度与年均强度呈现短期加强趋势,之后呈现长期减弱趋势.总体上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最大强度与年均强度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强度在1972年左右发生突变,说明在1972年以后平均强度减少的趋势显著.最大强度在1968年左右发生突变,说明在1968年以后最大强度减少的趋势显著.③从热带气旋最大强度(成熟)阶段,路径频数,观测强度线性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线性变化呈上升趋势的位置均向东亚大陆靠近,这也就意味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呈减弱趋势,但是登陆的频次、强度极有可能加强.也就是在整个东亚大陆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威胁会进一步加剧.④产生这样结果极有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西太平洋与中东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加大,从而导致walker环流的加强,正在加强的walker环流能够加强热带西北太平洋风垂直切变与相对涡度的变化,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时空变化.【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9(034)002【总页数】8页(P89-96)【关键词】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大尺度背景场【作者】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佳木斯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系,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X915.5;P444;P461在过去几十年,揭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一直是气象学所面临的挑战。
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分析
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分析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分析引言:东亚—西北太平洋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和气候系统,其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
一、东亚—西北太平洋气候系统的基本特征东亚—西北太平洋气候系统包括海洋和大气两部分,其中海洋主要指西北太平洋,大气主要指东亚地区。
该气候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东亚地区属于季风区,具有明显的季风变化;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复杂,包括风暴槽、热带漩涡等;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
二、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1. 季节变化: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为负异常,冬季为正异常。
这与季风气候的特点相一致,夏季低气压主要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冬季高气压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区。
2. 年际变化: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年际变化较为显著,表现为持续几年的异常状态。
这些年际变化与ElNiño和La Niña现象密切相关。
El Niño年份海平面气压场呈现负异常,而La Niña年份则为正异常。
3. 长期变化: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长期变化趋势目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西北太平洋的温度升高,从而改变了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海平面气压场。
三、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的动力机制1. 热力效应:热力效应是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气候系统的变化,热带海洋暖池的加热会改变大气环流,从而影响海平面气压场。
2. 季风效应:季风效应是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对海平面气压场产生影响。
夏季季风使得东亚地区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而冬季季风则使得东亚地区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
聚类相似法在西北太平洋台风预报中的应用
干个历史上发 生的台风 , 用查找到的历史台风 中某 时段的信息 , 代替被预报 台风在未来各时间段 上的移 向、 移速和强度变化情况, 从而得出预报结论。
关键 词 : 类 ; 聚 相似 ; 台风 中图分 类 号 : 4 7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30 3 ( 0 0 0 .0 90 P5 A 1 0 —2 9 2 1 )40 0 —4
不 同要 素 ,按 照 标 准 时 次 后 6h 2h 4h等 时 、1 、2
间 步长 分 别 求 出各 要 素 的平 均 值 ,这 些 要 素 的平 均值 就是 预报 值 。显然 ,筛 选 出 台风数 的多少取 】 决 于 要 素 阈 值 的 大 小 , 阈 值 越 小 ,相 似 程 度 越
技 术 的 落 后 和 观 测 网点 的 稀 少 ,有 可 能 遗 漏 样
本 ,本 文 认 为 尽 管 资 料 长 度 有 一 百 多 年 ,但 前
期 ,主 要 是 上 世 纪 二 战 之 前 资 料 的 可 信 度 较 低 , 故 本 文 只使 用其 后 5 年 的观测 资 料 。截 取 5 年 资 0 0
照 年 、月 、 日 、0 、0 、 1 、2 时 ( 京 时 ,下 2 8 4 0 北 同 )的 标 准 时 次 观测 的 位 置 、移 向 、移 速 、 中 心
收 稿 日期 :2 0 — 7 2 09。 。 0、 1。 5和 2 。 0等若干阈 值 ,然 后 根 据 一 个 或 多个 要 素 的 阈值 在 历 史 台风
第2卷 第4 7 期
2 1年 8 00 月
海
洋
预
报
Vo12 No. .7, 4 Aug.01 2 0
M ARI E FORECA STS N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耦合模态分析
LIChun ’
( .La o a o yo c a mop e eI tr cina d C i t ,O e nU i e s y o hn 1 b r tr f O e nAt s h r n ea t n l o mae c a n v r i f C ia,Q n d o 2 6 O ,C ia t i g a 6 1 0 hn ; 2 Ja g uKe a o aoy o t rlg c l ss r . in s yL b rtr f Me o oo i a t ,Na jn nv ri f I f r a i c n e& T c n lg Na jn 1 0 4 C ia e a Di e n igU ies yo n o m t n S i c t o e eh o y, n ig 2 0 4 , hn ) o
水偏多 。
关 键 词 :长 江 中下 游 ;降 水 ;西 北 太 平 洋 暖池 ;东 亚 夏 季 风 ;耦 合 模 态 ;E O NS
中 图分 类 号 :P7 2 6 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4 0 2 0 ) 40 3 — 7 0 957 (0 8 0 0 80
摘 要 :利 用 NO AA —E S T海 温 资料 、NC P NC RS E / AR再 分 析 资 料 和 中 国 1 0站 降 水 资 料 ,借 用 多 种 统 计 方 法 研 6 究 了夏 季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 降水 与 西 北 太 平洋 的耦 合关 系 。奇 异 值 分 解 ( VD 和 相 关 分 析 显 示 出长 江 中下 游 夏 季 降 S ) 水 与 西 北 太 平 洋 夏 季 海 表 温 度 ( 下 简 称 “ 温 ” 密 切 相 关 ,而 与 其 他 海 区没 有 明显 的关 系 ,并 且 这 种 关 系 主要 反 以 海 ) 映 年 代 际 变 化 ;夏 季 多 变 量 经 验 正 交 函数 展 开 ( — O ) 析 结 果 证 明夏 季 长 江 中下 游 降 水 、东 亚 太 平 洋 地 区上 MV E F 分
西北太平洋ENSO年地转流特征分析
(.总参气象水文 中心,北京 10 8 :2 1 0 0 1 .中国海洋大 学,山东 青 岛 2 6 0 : 610
摘 要:本文利用 WOA 1( h r ca t s 0 1 0 T eWol O enA l 0 )提供的 多年平均 1 。 1 。 d a2 / × / 全球温 、 4 4
象 较 为 明显 的 19 年 西 北 太 平 洋 动 力 高度 及 地 转 流 的 分 布 与 变 化 情 况 。 97 关 键 词 :西 北 太 平洋 ;动 力 高度 :地 转流 ;E O NS
中图分类号:P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71 0 3— 0 3 (0 83 — 0 8 29 20) 06— 0 7
盐 数 据 ,根 据 地 转 方 程 ,计 算 了 2。  ̄ 7  ̄ 0S 0N,1 0~ 10E 西 北 太 平 洋 区 域 的 基 态 动 力 高 o 。 8。
度 :利用 A OS ( NE )提供 的 T pxP si n 星高度计数据 ,计算并 分析 了 E O现 VI O C S o e/oe o 卫 d NS
r ’
() 5
0为一 标准 大气 压 ( = ) ,根 据实 用盐 度 () ) J 0下 p 和温 度( ,℃) 算 出 的海 水 密 计
度 。方程 的适用范围是:温度一 ̄4 " 2 0 C,实用盐度 0 -2 "4 ,海压 0 1 ,压力匹配系数 - ~ 0 , 0 。因 比容 即密度 的倒数 ,故 可得 比容 : 2 一 =1
22地 转方 程 . 地 转 方程 …:
0番 + 一
一
() 2
() 3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收 稿 日期 : 2 1-32 ;修 订 日期 :2 1-12 0 1 —2 0 0 10—8
资 助 项 目:国家重 点基 础 研究 发展 项 目(06 B 0 60;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0 7 03 ;教 育部 博 士点 基 金(0 8 24 02共 同资 助 2 0c 4 3 o) 4 7 54 ) 2 0 08 0 2) 通 讯作 者 : 江静 ,女 ,湖 南 省人 ,教 授 ,博 士 ,主要 从 事气 候 变化 与气 候 模拟 的 研究 。E m ij nj j. u n - al i g@nue . :a dc
文章 编号:1 0 —9 52 1)10 0 —1 0 44 6 (0 20 .0 11
西北太 平洋热 带气旋 迅速增 强特征及 其影响 因子
梅双 丽 ,江静
(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 0 9) 103
摘
要:选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C2 小时风速变化累积频率达 9% T )4 5 所对应的 1. m s 5 /作为迅速增 4
1 引
言
北 太 平 洋 上 充 足 的 水 汽 随 西 南 气 流 卷 入 T 内 C
部, 供给 T 能量 , C 使其迅速加强[e oa 等[ 3 s t ]B r ]
热 带气 旋 迅 速 增 强 ( ) RI 尤其 在 近 海 岸 加强 成 较 强风 暴后 登 陆 ,会 造成 严重 的生命 财产 损 失 。 目前热 带气 旋 强度 预 报远 没有 路 径预 报 准确 ,强 度 变化 特别 是 迅速 增 强 的预报 误 差很 大 ,主要原 因在于 对支 配 热带 气旋 (C 的 内核过 程 和 T 与 T ) C
2
热
带
气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度偏东、偏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如Lu 2004)),其中除了典型的副热带雨带(梅雨雨带)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对流等之外,涉及的大气环流系统分量还有中高纬环流(特别是东北亚阻高)、沿着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东传的大气准定常波(Lu等2002;E nom oto等2003;E no m otoZ oo4; Di ng an d W ang,2005)、西太平洋副高等。
这些因子所处的经度接近,均大体处在1100一160oE经度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如图1所示)。
州|叫ll s le e l!个1.川J图1一1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利用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正好可以把东亚季风系统的诸多分量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想掌握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包括这一系统如何对外强迫(如ENSO、全球增暖等)进行响应,我们必须对夏季东亚地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其中,副高与热带外环流的关系、副高与热带环流的关系、热带强迫影响副高的机理、副高在热带~热带外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中间环节作用等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
热带海温的影响大体局限在低纬地区,但东亚地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热带的影响向北扩展到中高纬地区。
因此研究西太副高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西太副高的变化不仅受到热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影响。
不仅如此西太副高的变化还应涉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目前的初夏850hP 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2.2方法介绍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
2.2.1单序列相关性T检验对于气候变量不同时刻的线性相关(自相关系数)和两气候变量的线性相关是否显著,即相关系数达到多少算是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必须进行统计检验。
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分析
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分析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是指东亚地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特征。
该区域的气压场主要受到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多变的动力特征。
下面将从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季风环流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
夏季时,季风环流形成,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向北扩张,季风低压系统形成并主导着该区域的风向和气压分布。
在夏季,东亚地区的气压呈现为低压中心,周围被高压环绕。
而西北太平洋地区则存在着热带气旋形成的低压中心。
当季风环流进一步增强时,东亚地区的低压中心将逐渐消退,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压中心则会有所加强。
其次,副热带高压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影响较为显著。
副热带高压指的是北半球夏季副热带地区的高大气压系统,一般位于20-30°之间。
副热带高压主要在夏季时向北扩张,对东亚地区的气压场产生显著影响。
在夏季,副热带高压使得东亚地区的气压较为稳定,形成了相对较低的气压。
而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压则往往形成了相对较高的气压。
因此,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压和低压中心的分布以及气压梯度的强弱。
最后,西风带的存在也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西风带是指位于纬度30-40°之间,从西向东刮的一系列强风带。
在西风带的作用下,东亚地区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压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在冬季,由于西风带北移,使得高压系统进一步扩大,充当了辐合带的作用,导致了东亚地区的气压较高。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风带的影响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压较低。
因此,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在冬季时出现了明显的高压和低压中心的差异。
综上所述,东亚-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的动力特征受到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范秀梅,唐峰华,崔雪森,等.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情预报模型构建[J]. 海洋学报,2020,42(12):34–43,doi:10.3969/j.issn.0253−4193.2020.12.004Fan Xiumei ,Tang Fenghua ,Cui Xuesen, et al.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for chub mackerel (Scomber japonicus )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J]. Haiyang Xuebao ,2020, 42(12):34–43,doi:10.3969/j.issn.0253−4193.2020.12.004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情预报模型构建范秀梅1,唐峰华1*,崔雪森1,杨胜龙1,朱文斌2,黄良敏3(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2.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3. 集美大学 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摘要:根据2014−2017年5−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生产数据,结合同期的环境遥感数据,分别基于捕捞量和作业次数,构建日本鲭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
选取海表水温、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a 浓度,采用一元指数回归拟合,建立各个环境变量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并利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从而提高日本鲭HSI 模型对渔场的预报精度。
利用2018年5−11月的实际捕捞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报准确率验证,在基于渔获量和作业次数构建的HSI 模型中,HSI 大于0.7的海域,渔获量平均占比分别为77.29%、76.79%,这表明基于不同权重环境因子的HSI 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中心渔场。
S坐标下西北太平洋海流、海温数值模拟的开题报告
S坐标下西北太平洋海流、海温数值模拟的开题报告
本文旨在探究S坐标下西北太平洋海流、海温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
与技术路线。
在研究区域的选择方面,选择西北太平洋海域,取其西北
太平洋的北纬27~45度,东经120~180度作为研究范围。
在选择模式方面,考虑到S坐标模式具有较好的垂直层分辨率以及可调节的坐标系,
因此选择采用S坐标模式,并且采用ROMS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以及Blumberg and Mellor(BM)湍流参数化方案进
行数值模拟。
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ERMINT(European Regional Seas Ecosystem Model)海洋环境数据系统获取大气、海洋、河流、气溶胶等各类数据,以及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的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海面温度和海表高度作为初值和边界条件。
在此基础上,采用海洋数据同化方法对初值进行修正,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
证和调整。
在模拟过程中,注意模式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适当进行模式参数
修正,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终的模拟结果将得到西北太
平洋海域的海流、海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深入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环
境变化规律,为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S坐标模式;ROMS模式;BM湍流参数化方案;数据同化;海洋环境保护。
两次冷空气过程对西北太平洋海况影响的对比分析
两次冷空气过程对西北太平洋海况影响的对比分析李庆;马卫民;王力群【摘要】利用NCEP FNL、ECMWF的预报资料、NMWW3(Multi-grid WAVEWATCH Ⅲ)模式的后报海浪资料和JMH气象传真,对2010年1月东亚的两次冷空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分析了天气形势和对西北太平洋海况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程度差异的本质.对比分析表明:长波槽在东亚大槽气候位置的维持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发生恶劣海况;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的增强,下游半个波长处副高脊增强,进一步加强我国东部地区500hPa上的西南气流,造成冷空气南侵减弱;ECMWF对两次冷空气过程高低空96 h和168 h形势预报准确,240 h的海平面形势预报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By using NCEP FNL, ECMWF forecast, NMWW3 hindcast data and facsimiles from JM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ases of cold air was carried out. By investigating the weather situation and impact o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intensively, the essential distinctions were reveal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long-wave trough holding in the climate position of East Asia major trough is in favor of the burst of poor sea condition in the WNP; (2) The Southern branch trough developing in the Bay of Bengal results in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enhancing and westward extending in its downstream half wave length position, which will strengthen the upper southwest airflow in Eastern China; (3) ECMWF provides reasonable 96- and 168-hour weather prediction for the two cases of cold air, and also the 240-hour surface sea level prediction was useful for the reference.【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冷空气;海况;副高;南支槽【作者】李庆;马卫民;王力群【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冬季东亚强冷空气的突然爆发常常会给我国近海带来灾难性的海况,因此,学者们对其关注较多[1—3]。
AMSU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研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NOAA/AMSU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研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Title)NOAA/AMSU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研究中的应用(Introduction)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频发,台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破坏力的地球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报和防范台风的影响,研究了台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机理至关重要。
而卫星遥感技术能够为台风研究提供大量观测资料,其中NOAA/AMSU资料是一种有潜力的工具,可以提供高空及低空大气环境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等多个参数。
本研究旨在探索NOAA/AMSU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
(Objectives)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1. 研究NOAA/AMSU资料在台风路径预测及强度预报方面的应用;2. 探讨NOAA/AMSU资料在台风内部结构研究过程中的应用;3. 分析NOAA/AMSU资料在定量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环境条件、演变状况和其它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应用局限性。
(Methods)本研究将利用大量NOAA/AMSU资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多个参数,结合传统气象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开展研究。
在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测研究中,将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比较NOAA/AMSU资料与传统气象数据在预测准确性上的差异与优劣。
在台风内部结构研究中,将利用NOAA/AMSU的横向剖面资料,分析风速、温度、湿度等多个参数随高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在分析NOAA/AMSU资料局限性方面,将比较其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噪声等与传统气象数据的差异并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Expected Outcomes)本研究预计可以探明NOAA/AMSU资料在台风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为提高台风预测和防范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本研究也有可能提出NOAA/AMSU资料在台风研究中的新思路,如何发掘和利用其他遥感资料,以及如何通过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卫星遥感技术来提升台风预测和防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PPT文档演模板
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的分析
•Chaba台风的路径及气压变化
•30日18时前后,气 旋原闭合的环流已演 变成为西风波动, Chaba进入西风环流 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 气旋发生变性,31日 00时在北海道附近演 变为成熟的温带气旋, 最低气压仍达 984hPa
• TC变性是一个复杂的四维演变过程,因观测资料缺乏, 相对成熟TC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变性TC的许多问 题至今仍是认识不清 。
• 微波温度探测(AMSU-A)资料应用于TC强度估算和 热力结构特征分析,更好地揭示TC内部暖异常的变化 。
• 运用AMSU-A探测反演的温度场资料,揭示TC发生变
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的变化。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结论
揭示出TC变性前后的热力结构及TC变性 发展过程的一些特征: 变性前TC暖核结构呈对称分布,在高空 存在一强暖心;变性后气旋暖核整体下沉, TC暖心的原对称结构破坏,呈现出倾斜的非 对称分布,在高、低层各形成一弱暖心,锋面 的斜压特性显著。
PPT文档演模板
•GMS-5红外云图的TBB等值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AMSU-A探测资料反演的温度距平剖面图(a)、NCEP资料计算的相对湿度剖面图(b) • (2004年8月31日07UTC)
•中心位置(43.7 ºN、143.4ºE),强度明显减弱,中心气压为988hPa,最大风速减弱为25m/s
用AMSU-A资料分析西 北太平洋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内容提要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台风变性前后热力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 •结 论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引言
• 热带气旋(TC)发生温带变性的问题受到了中外研究人 员的关注。
Rev., 128, 2613-2633. 朱佩君,郑永光,陶祖钰, 2003: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Vol 19,No 2,157-162. 李英,陈联寿,雷小途, 2005:Winnie(1997)和 Bilis(2000)变性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热带 气象学报, Vol 21, No 2,142-152. 谭锐志,梁必骐, 1990: 登陆台风变性过程的诊断研究. 大气科学,Vol 14, 422-431 徐祥德,陈联寿,解以扬等, 1998: 环境场大尺度锋面系统与变性台风结构特征及其暴雨的形 成. 大气科学,Vol 22, 744-752. 孙建华,赵思雄, 2000: 登陆台风引发的暴雨过程之诊断研究. 大气科学,Vol 24, 223-237.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诊断分析TC变性演变过程中还用到的高度场、湿度场 等资料,取自美国NCEP的1º×1º (经纬度)的再分 析资料。其中湿度场和垂直速度场有21层资料,高度 场和风场有26层资料。本文中还用到的TBB 资料是由 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5) 红外( IR1) 通道资料反演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运用2004年7-9月由美国NOAA/NESDIS(国家环 境卫星资料信息中心)反演的1º×1º (经纬度) NOAA-15 AMSU-A资料: 共40层(0.1,0.2,0.5,1,1.5,2,3,4,5,7, 10,15,20,25,30,50,60,70,85,100, 115,135,150,200,250,300,350,400, 430,475,500,570,620,670,700,780, 850,920,950及1000hPa)的温度场资料 。
(3)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是由于TC暖气团与冷空气相交发展形成斜 压过程的结果。相比其它区域,TC残留所在的区域,因为空气较 暖且存在气旋式环流,暖空气在东侧呈气旋式上升,与西侧高空 入侵下沉的干冷空气形成偶极,为温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 更有利条件,最终使正压结构的热带气旋逐步演变成斜压结构的 温带气旋。
得到的, 单位为℃,空间分辨率为0.2°(约22.4km) 。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资料和方法
2、方法
• 受AMSU反演资料的分辨率和卫星扫描范围所限,因 此本文对17号台风8月28日09时及8月31日07时2个时 次的样本进行分析,先得到各层温度距平场,绘制过 TC中心的纬向温度距平垂直剖面图,分析变性前后TC 中心区的热力结构变化特征。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PPT文档演模板
Matano, H., and M. Sekioka, 1971:Some aspects of the extratropical transformation of a tropical cyclone. J Meteor Soc Japan, 49,736-743. Brand. S., and C. P. Guard, 1979: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extratropical storms evolved from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J Meteor Soc Japan, 57,479-482. Klein P M, Harr P A, Elsberry R L., 2000: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Wea Forecasting, 15,
通过筛选,60个样本中,TC发生变性的样本仅有17号Chaba台风, 台风变性后经过卫星扫描的样本发生时间是8月31日07时(UTC) (1次),该台风变性前最后经过卫星扫描的样本是8月28日09时 (1次)。因此,本文取Chaba台风在变性前8月28日09时及变性 后8月31日07时共2个时次的AMSU-A资料样本进行TC变性过程前 后热力结构的对比分析研究。
12. Velden C S, Goodman B M, Merill R T., 1991: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estimation from NOAA polar-orbiting satellite microwave data. Mon Wea Rev, 119, 159-168.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演模板
2020/11/26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16. 王瑾,江吉喜, 2005: 用AMSU资料揭示的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热力结构特征. 应用气 象学报, Vol 16, No 2, 159-165.
17. 邱红,谷松岩,朱元竞, 2004: 星载微波估计热带气旋中心气压的研究. 电波科学学 报,Vol 19, No 4, 393-398.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用AMSUA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TC的路径和强度取自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每6 小时1次的最佳路径分析资料。
根据JTWC,2004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共发生了32个TC。由于 极轨卫星一天中对同一地区仅能扫描两次(约12h一次),因此, 在将6小时一次的最佳路径资料线性内插到1小时一次后,在这32个 TC的生命史中与卫星过境扫描相匹配的资料仅有60个时次。
15. Hui YU, Johnny C.L. CHAN, Yihong DUAN, 2006: Intensity Esti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 with AMSU-A Temperature Data. J Meteor Soc Japan, 84, 519-527
14. Kidder S Q, Goldberg M D, Zehr R M., 2000: Satellite analysi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s using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AMSU). Bull Amer Meteor Soc, 81, 12411259.
373-395. Harr P.A., and R.L.Elsberry, 2000: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Part I: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 Mon. Wea.
13. Merrill R T, 1978: Simulations of physical retrieval of TC thermal structure using 55GHz band passive microwave observations from polar-orbiting satellites. J Geophys Res, 83, 1857-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