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由潜水艇模型制作所想起的 人教新课标版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进一步弄清各类实验的特性和作用,并把它们和谐起来,使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最佳功能,我认为应做做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
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
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
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
因为单纯的讲实验,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学情评估 附答案 (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综合素质评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如图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A.气球受到重力B.帽子质量大于气球质量C.帽子密度大于气球密度D.空气对物体有浮力作用(第1题)(第3题)(第4题)2.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8 N;当它浸入水中时,示数为3 N。
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为()A.3 N B.5 N C.8 N D.11 N3.如图所示,压在杯底的乒乓球,上浮时会弹离水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始终不变B.乒乓球弹离水面后上升,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C.乒乓球上浮过程中,水对杯底的压强始终不变D.乒乓球上浮过程中,水对杯底的压强先不变,后减小4.如图,碗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也可以沉入水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碗沉入水底时比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大B.碗沉入水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C.碗沉入水底时比漂浮时所受的浮力大D.碗沉入水底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小了5.小明在“造船比赛”中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往小船内放入不同质量的物体,它们均能漂浮在水面上,如图所示。
针对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只小船受到的浮力相等B.三只小船底面受到的压力相等C.小船所装物体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D.小船所装物体越轻,受到的浮力越大(第5题)(第6题)6.如图是“寻梦”学习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通过胶管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或上浮。
若从烧瓶中吸气,使其从图示位置下沉(胶管在水中的体积忽略不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潜水艇”所受的浮力逐渐变小B.“潜水艇”排开水的重力保持不变C.“潜水艇”顶部受到水的压强保持不变D.“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浮力的大小来实现下沉的7.某同学取一个空牙膏皮,一次将它挤瘪,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桌面上同一杯水中,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浮力》论文(人教课标版 九年级上)
如何挖掘浮力题中的隐含条件学习了浮力知识以后,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同学都知道,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该节知识容易拓展延伸,有关浮力问题变化多端,有些学生由于对知识理解不透,概念混淆、审题不仔细,受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隐含条件或中间的重要环节,抓不住解题的关键,加上已有的感性认识中的错觉起作用,往往容易出现差错。
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
本文就如何挖掘浮力题中的隐含条件作一例析。
一、从关键词中挖掘隐含条件在浮力题题中,常见的关键词有:漂浮、悬浮、下沉、浸没、几分之几露出液面、质量相等、体积相等、同一物体、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等等,扣住关键用语,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解题灵感顿生。
例1:将木块轻轻放入盛水的容器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溢出的水重0.2N,则木块重 ( )A. 大于0.2NB.等于0.2NC. 小于0.2ND. 可能大于0.2N也可能等于0.2N分析:本题有两个隐含条件:一是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二是盛水的容器,题中没告诉我们是否盛满,如果盛满了,则有G排=G溢,未装满的话,G排≥G溢。
故本题答案应有两种可能,应选D。
例2:“远征号”潜水艇在东海某地执行完任务后,返回长江某基地.潜水艇在海面下和江面下悬浮时,所受浮力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哪种情况所受的重力大呢?分析:本题潜水艇在海面下和江面下都是悬浮,故都有浮力等于重力这个隐含条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V排相同,而液体的密度不同,故浮力不等,海面下的浮力大于江面下的浮力;又因为悬浮,浮力都等于潜水艇的重力,所以潜水艇在海面下的重力大。
二、从物理学常识中找隐含条件有些题目几乎没有条件,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条件其实全部隐含于物理常识中,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发散性思维,努力挖掘相关知识,如果是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则应根据常识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不足。
初中潜水艇研究报告
初中潜水艇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与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潜水艇作为海军重要装备之一,其技术发展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在潜水艇领域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关于潜水艇知识的教育却相对匮乏。
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以初中生为对象,开展潜水艇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
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视,以及潜水艇科技在国防与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
研究问题提出: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地进行潜水艇知识的教育?研究重要性体现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以及对潜水艇科技人才的早期发掘与培养。
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适合初中生的潜水艇知识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潜水艇科技的兴趣与认识。
研究假设为:通过系统性的潜水艇知识教育,初中生能够掌握潜水艇的基本原理与构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范围限定为初中阶段学生,以某一地区为样本进行实验研究。
本报告将简要概述研究过程、发现、分析及结论,以期为我国初中潜水艇知识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同时,受到时间与资源的限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与优化。
二、文献综述针对潜水艇知识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科技教育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潜水艇科技教育的主要发现方面,研究表明,通过科技教育活动,学生能够显著提升对潜水艇科技的兴趣与认识。
此外,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未来潜水艇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然而,现有研究在潜水艇知识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与不足。
一方面,关于教育方法的选取,部分学者认为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另一部分学者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潜水艇知识教育的普及程度仍有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初中潜水艇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 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2.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 学知识,学会反思。
钟
呢?
(利用压强计 U 型管的左右两侧液
面高度差来展示液体压强)
1、对于方案一:如果薄 1、在侧面也开一个孔,同样蒙上一 这几个实验
膜装在底部的话那只说 层薄膜,装水进去,那也可说明液 的设计深入
明液体只是有向下的压 体对侧壁也有压强。
浅出由简单
强,是否实验装置还不
到复杂,符
够全面?还可怎样改
2、通过薄膜的形变程度说明液体压 合学生的认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 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 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 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 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 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 是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亲身感受塑料袋装 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起表面, 会感到有压力。
学生回忆后回答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 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思考,分组讨论,写学案,画实验 装置图。 方案一: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水 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 来。(橡皮薄膜的形变说明了液体 压强的存在)
这个设计是通过什么来 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 呢?
这个设计是通过什么来 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 呢?
方案二:在瓶子上打洞,然后往里 面装水(水射出来则说明了液体内 部存在压强)
三、设计思路
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第1篇】【“浮”与“沉”的探究】科学无处不在,今天,我就做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制作潜水艇。
一、科技实验目的了解“浮”与“沉”二、实验材料潜水艇骨架(内含气球)、橡皮导管、注射器、水三、实验过程1、将潜水艇骨架内装上气球。
2、将橡皮导管连接到气球嘴上,并将橡皮导管的另一端连接到注射器上,再将注射器里装满水。
3、最后,将潜水艇放入水池,将注射器里的水注射到气球里,潜水艇就可以沉下去了。
四、实验结论只要某物体重量大于浮力,那么,它就会下沉,如果某物体重量小于浮力,它就会上浮。
【第2篇】【旧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摘要:旧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皮鞋的亮度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皮鞋越擦越亮的原因。
生活中原来处处充满了学问。
今天我和妈妈在家擦皮鞋,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呢?我问妈妈,妈妈让我自己动手寻找答案。
于是我决定和妈妈一起研究皮鞋越擦越亮的原因。
我找来同样码号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
我先用手触摸了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光滑得多。
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亮了许多,但仍然无法和新皮鞋相比。
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有关呢?我又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显得凹凸不平的。
然后,我把一只鞋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另一只不涂鞋油做空白对照。
我发现第一只皮鞋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多了,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另一只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经过从网上的搜索,我得知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什么光泽。
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的凹坑中。
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更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
我终于知道了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了。
原来生活中的“问号”还真不少呢!【第3篇】【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一位12岁的小姐姐在路上看见一名老人跌倒了,她主动过去扶起了老人,结果老人却抓住她,说她撞到的。
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
初中科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作者:阮丽萍葛元钟来源:《天津教育·上》2024年第04期本文以浮力的核心知识点“物体的沉浮条件”为例,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制作潜水艇模型与竞赛”活动,尝试让学生在微项目化学习中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设计“潜艇掉深”新情境,深入研究,引发知识的迁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模型构建,以及迭代更新,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而通过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问题提出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提倡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项目化学习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完成项目任务。
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学习方法,认识到学习的价值。
(一)初中科学项目化学习面临的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会经常开展项目化学习研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方式“依然如故”,项目化学习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第一,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项目化学习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践和探究,教师担心项目化学习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不能按时完成授课内容。
第二,受教师能力和经验的制约。
部分教师设计能力不足,知识的学习与项目活动之间出现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敢尝试项目化教学。
第三,受考试压力的影响。
教师担心项目化学习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愿意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微项目化学习突破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科的核心概念中遴选出学科知识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微项目化学习要素,构建基于学科重难点突破的微项目化模型(如图1所示)。
微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模型是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确定核心概念,从中提取出重难点知识,建构微项目任务,通过实践活动聚焦重难点知识,最终贯彻课程标准。
物理科技小论文优秀5篇
物理科技小论文优秀5篇文档初三物理科技小论文篇一暑假中学校布置要做一个叫“塑料瓶潜水艇”的小制作,我做了一个,效果还不错。
这个“潜水艇”制作起来很容易:先准备一个塑料瓶,两根塑料管,橡皮泥和卡纸少量。
需要的工具也很常见:剪刀、刀片和小锥子。
对了,还有必不可少的塑料绝缘防水胶带(橡皮胶布)。
用刀片将塑料瓶的瓶底整齐地切下来,在瓶内放一小块橡皮泥并用塑料绝缘胶带(橡皮胶布)固定,作为压舱物。
再在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将一长一短的两根塑料管插入,胶布固定。
然后用胶布把刚才切下的瓶底固定在原处(注意密封)。
之后用卡纸做一个“指挥塔”,并用蜡笔在两面涂上颜色(防水)。
最后装饰下就好啦!我找来一个长些的盆子,盛了大半盆水,手拿“潜水艇”慢慢放入水面,水从下面的塑料管流入瓶内,当瓶内装满水后,潜水艇就沉在水底。
这时,嘴从上面的塑料管中慢而均匀地吹气,就会发现浸在水中的下面的塑料管口会往外冒一长串的水泡,然后开始往外出水。
潜水艇慢慢地前进,一边航行一边上浮。
停止吹气的话,水又会流入瓶内,潜水艇又下沉了。
而当你在吹气的过程中用手指堵住另一根漫在水里的塑料管管口,水就会从你吹气的管中流出呢。
如果拿出灌满水的潜水艇,倒过来,让两根塑料管管口都朝下,你又会发现,只有一根管往外出水,另一根管却在往瓶里送空气。
堵上出水管,另一根管就改为出水管了,而原来的出水管又变为出气管。
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后,你一定有许多疑惑吧。
第一,潜水艇为什么在吹气的过程中会一边向前航行一边上浮呢?因为空气进入瓶内后,瓶内的水受到空气的压力会从另一根管中流出,瓶里的水排出了,潜水艇自然会上浮,至于航行,是因为排出的水有一股反作用力,会推动它慢慢前进。
第二,为什么堵住漫在水中的塑料管管口,水会从吹气的管中流出?因为瓶内的水由于空气的压力必须通过塑料管这惟一可以出水的通道排出,如果堵上了,水失去出去的通道,自然会选择吹气管往外排出,压力大就可促进水向气体进入的地方流。
制作潜水艇模型
制作潜水艇模型:用一个钻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塞紧废弃的100ml输液瓶的瓶口,在两个小孔中各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并在其中一个玻璃管的一端接上一根长度适当的软胶管,软胶管再与50ml注射器相连。
试验时,先在输液瓶里装入适量的水,用注射器往里面注入气体,里面的水被排出,输液瓶上浮,用注射器抽气,里面的水增加,输液瓶下沉,适当控制里面的水量,输液瓶可以悬浮在水中。
该教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潜水艇的基本构造,还真切的把握了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自制了气体浮力演示器,用来演示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浮力作用。
用质量较小的木质杠杆取代铁质杠杆,可以使杠杆转动更加灵活;杠杆上增加指针可以把现象进行放大;用半透明的垫板做刻度盘,教师在背面操作时可以看到指针是否对准刻度盘的中央红线,不影响学生的观察;在气雾杀虫剂喷口处用502胶水固定一段输液管,并在输液管另一端的乳头处套扎一个气球,用细铁丝固定,在气球的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弹簧夹夹住,可以解决直接在气雾杀虫剂喷口处套扎气球不好操作、容易把气球扎破、再次实验非常麻烦的问题等等。
液体压强的应用,自制了一个锅炉水位计:用空矿泉水瓶模拟锅炉,在矿泉水瓶的下端开一个小口,装入一小段玻璃管,再竖直一根细玻璃管,两管之间用橡皮管连接,为了醒目,在矿泉水瓶里装入染成红色的水。
通过该自制教具,让学生既了解了锅炉的简单构造和原理,又巩固了连通器的相关知识,并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到物理有用,物理对生产生活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自制重垂线,并用自制的重垂线来测定教室的黑板安装的是否竖直,门框是否竖直,班级的宣传画是否挂正等等;用自制的重垂式水平仪判定课桌表面是否水平,教室的窗台是否平整;用硬纸板与重垂线配合测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等等。
初中物理 潜水艇 塑料瓶 原理
初中物理潜水艇塑料瓶原理潜水艇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航行的特殊交通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入水下进行科学研究、资源勘探、海底救援等任务。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潜水艇的原理,其中一种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塑料瓶的浮力来实现潜水艇的浮沉控制。
塑料瓶是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它由聚乙烯等塑料制成,具有轻便、坚固、耐用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塑料瓶,并将其底部密封。
然后,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而细的管子插入其中,确保管子能够延伸到瓶内。
接下来,在瓶的侧面钻几个小孔,以便水能够进入瓶内。
当我们将这个装置放入水中时,塑料瓶会因为其密度小于水而浮起来。
此时,瓶内的空气被压缩在瓶底,使得瓶底受到压力,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与瓶底受到的压力有关,而压力的大小又取决于瓶内空气的体积。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管子的长度来调节瓶内空气的体积,从而控制潜水艇的浮沉。
当我们将管子的一端拔出水面时,水会进入瓶内,瓶底受到的压力减小,浮力也随之减小,潜水艇便会下沉。
相反,如果我们将管子重新插入水中,水便会被挤出瓶内,瓶底受到的压力增大,浮力也随之增大,潜水艇便会浮起来。
通过这种简单的原理,我们可以实现潜水艇的浮沉控制。
当然,现实中的潜水艇要比这个简易模型复杂得多。
在真实的潜水艇中,通常会使用多个水密舱来控制浮沉,同时还需要配备推进装置、能源供应系统、导航设备等。
潜水艇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持。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浮力、压强等概念,这些概念为潜水艇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有关力、能量、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也在潜水艇的设计和操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潜水艇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科学研究方面,潜水艇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海洋,观测海洋生物、地质、化学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认识海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在资源勘探方面,潜水艇可以帮助人们在海底寻找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潜水艇工作的原理初中物理
潜水艇工作的原理初中物理1. 潜水压力:当潜水艇下潜时,海水的压力会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处于水下的潜水艇受到更大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水的压力。
根据帕斯卡定律,水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潜水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2. 海水的浮力:潜水艇的浮力是潜水艇在水中受到的向上推的力。
浮力大小与潜水艇的体积和所处水深有关。
潜水艇主要通过控制浮力的大小来实现潜水和浮出水面的过程。
当潜水艇的浮力大于其重力时,潜水艇将浮在水面上;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潜水艇将停留在某一深度;当浮力小于重力时,潜水艇将下沉到更深的水域。
3. 调节潜水深度的原理:潜水艇内部装有一些可以调节浮力的装置,通常是通过舱室内注水或排水的方式来改变潜水艇的浮力。
当潜水压力增大时,潜水艇会注入水,增加重量以增加浮力,使潜水艇能够浮起;当潜水压力减小时,潜水艇会排出水,减小重量以减小浮力,使潜水艇能够下沉到更深的水域。
4. 潜水艇的动力系统:潜水艇通常装备有电池或核动力等动力系统来提供推进力。
潜水艇在水中前进的原理与普通船只基本相同,都是通过推进器来推动潜水艇前进。
电动潜水艇的电池通过驱动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来实现推进,核动力潜水艇则通过核反应堆发电,再由电动机驱动螺旋桨来推进。
5. 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稳定性:为了保持潜水艇在水中的稳定性,潜水艇通常配备有舵和平衡装置。
舵可以控制潜水艇的航向,确保潜水艇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平衡装置可以调节潜水艇的倾斜角度,保持潜水艇的水平姿态,提高航行的稳定性。
结语:通过理解和掌握潜水压力、海水的浮力、调节潜水深度的原理、潜水艇的动力系统以及航行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潜水艇工作的原理。
这些物理原理的运用使得潜水艇可以在水下进行航行和执行任务,为人类的探索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新人教版八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2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节(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2、了解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制造——发觉,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出现象的乐趣,猎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到达高级的思维水平打算认识根底。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开展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感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特长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开展积极探究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施教策略: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商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援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商量、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教学策略)课堂组织策略:采纳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相互尊重、信托、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论文(5篇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论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论文:探究实验创新和自制教具【摘要】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和策略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特别是对自制教具的作用和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实验创新是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有独到的解释方式,对实验方法有新的改进。
实验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而实验者则要求开拓思维,潜心观察,才能有创新灵感,创新实验与普通实验根本区别在于创新实验的目的不是在验证和重复教材中的方法,而是在发现新的方法,所以研究创新型实验关键在于要在特定环境中自主发现“新”问题,也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对出现的问题不要回避,特别是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地方,就是创新的亮点。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外实践和小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渗透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教育。
自制教具就是实验创新的一个方面的应用。
如“电流做功演示器”,巧妙地把几个功能同时制作在一个教具上,一具多用,以提高教具的利用率,该教具能演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磁能、光能等实验,玩具电动机,线圈小灯泡的一端在制作时先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如将电池的正极接通,电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可以看到铁锤敲打动作和听到撞击发出的声音(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当电池的正级接通线圈,可以看到悬挂在线圈上方的小磁铁泡沫塑料块在跳动(电能转化为磁能),再把电池的正极接通小灯泡时,就能看到灯泡发亮(电能转化为电能),这个实验从多个方面逼真地演示了电流做功现象,对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实验的设计与探索 人教新课标版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探索——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课程目标。
分析这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是结果,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手段,是初中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
原因之一: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即教与学的方法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提供了可能。
原因之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功感是初中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把抽象的问题化为具体的知识、把难懂的理论变为易接受的事实。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实验并在实验的趣味性、可视性、可操作性上巧设计,勤探索,便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使学生从被迫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进而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质的飞跃。
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持续地发展。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在实验方面的设计与探索。
一、增强实验可视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热传递知识的教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其中热传导,热辐射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但对于热对流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个大玻璃缸,在缸里装满清水。
再取一个墨水瓶,在墨水瓶里盛满热水,在热水里滴几滴红墨水,然后用薄塑料膜把瓶口封住并放在大玻璃缸水底,用钢针把墨水瓶口的塑料膜刺开一个洞。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瓶内的红色热水迅速向外扩散。
一旦冒出瓶口后,就向上腾起,像一座喷发的火山,红色“火焰”形成一朵蘑菇云,然后徐徐下落。
该实验有趣、生动,好像水下在冒“火”,整个对流过程一目了然,可视性、趣味性极强,既达到了学生对知识的解疑,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对实验的开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水杯倒置实验”,学生已倍感惊奇,学完本节并在学生解疑后,教师进一步设计出以下实验并让学生根据有关知识分析、讨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透彻。
基于项目的初中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以“制作潜水艇模型”项目为例
2、项目实施:首先,教师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和推进 力原理。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潜水艇模型的设计方案。在方案中,学生需 要考虑潜水艇的尺寸、结构、推进系统和浮力系统等方面。最后,学生根据设计 方案进行模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项目评价:在项目完成后,学生进行了展示和评价。评价包括物理原理 的应用、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价,教师 发现学生在项目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物理原理的应 用和工程设计方面还有待提高。
通过评价和改进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参考内容
引言
潜水艇是一种神秘的水下交通工具,它能够在水下探寻宝藏、研究海洋生物、 甚至执行特殊任务。那么,能否让初中生通过一个项目来了解并亲手制作一个潜 水艇模型呢?本次演示将以“制作潜水艇模型”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将初中物理 与工程跨学科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
三、项目评价
完成潜水艇模型制作后,学生需要进行项目展示和评价。评价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
1、物理原理的应用:评价学生在项目中是否正确应用了相关的物理原理, 例如浮力原理、推进力原理等。
2、工程设计能力: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了潜水艇的 各个方面,例如尺寸、结构、推进系统等。
3、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材料的选择、加工技巧等。
4、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的表现,例如沟通能力、协作能 力等。
四、项目案例分析
下面是一个潜水艇模型制作的案例分析:
1、项目背景:在八年级的科学课上,教师计划组织一次潜水艇模型的制作 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浮力原理和推进力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 能力和动手能力。
物理潜水艇实验论文
物理潜水艇实验论文实验名称:自制潜水艇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沉与浮中,有一些小实验来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
由于课本中的动手做小实验中试管是透明的,做为演示实验不太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明显。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想到了利用气球来完成沉与浮的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气球一个,注射器一个,自行车气门芯一根,吸管两根,橡胶塞一个。
铁钉一根,大烧杯一个,清水。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个橡皮塞,用铁钉在橡皮塞上打两个孔。
2、取两段一定长度的吸管,插入橡皮塞的两个孔中。
3、将气门芯的一端套在注射器上,另一端套住橡皮塞上的一根吸管。
4、将气球套在橡皮塞上,和橡皮塞一起放在盛有适量清水的大烧杯中。
5、从注射器中抽气,观察气球怎样运动。
6、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又会怎样运动。
由此可清晰地知道怎样控制沉与浮。
实验创新点:1、带颜色的气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材料易得:实验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易获得,并且价钱便宜。
3、实验简便:通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时间较短。
实验注意事项:1、橡皮塞上打的孔不要太大,以免漏气。
2、避免吸管与气球接触,以免扎破气球。
3、气球要套紧橡皮塞,防止漏水。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猜想 1:液体 压强的大小可 能与液体深度 有关;
培养学生根据 实验和生活经 验进行合理猜 想不是胡猜、 瞎猜
和蓝色的盐水,同时撕开堵在小孔的透明带,可
看见红色的水和蓝色的盐水喷射的远近不同。
探究液体 内部压强 的特点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 能与深度有关。
猜想 2:液体 压强的大小可 能与液体密度 有关;…
教
让学生体验液体压强特点的科学探究过程,更易于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
突破重点
学
的认识,有利于突破本节重点。
重
难点
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难
通过演示固体实物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液柱模型,再分析
点
突破难点 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理解抽象的理想化模
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本节课的难点将得以突破。
生的创造潜能
新
侧壁是否
得出结论:液
方案二:向上端开口的塑料瓶中加水,并在侧壁
得到最好的发
课 有压强
扎上小孔,观察是否有水从小孔流出
体对容器侧壁 挥
教
现象:水从侧壁小孔喷出
有压强
学
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有压强吗?有什么样的特
点?为了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一个
探究液体 内压强的 特点(提 出问题)
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学生的手上套上塑料袋深入水中,请同学们说 出感觉(塑料袋紧贴手上有压力的感觉) ②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饮料瓶同一侧同一水平线上 扎一个孔并用透明胶带封住,分别装有红色的水
首尾呼应。 让学生感受到 简单的物理原 理解决问题的 成就感。 体现“从生活 走向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 会”的理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由潜水艇模型制作所想起的 人教新课标版
由潜水艇模型制作所想起的当我们学习《浮力的应用》一节时,我播放了一段我国轮船的发展和潜水艇发展的视频,尤其是播放夏商级、唐级094核潜艇资料时,学生看到中国核潜艇吓走美国航母的有关视频资料时,学生沸腾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的发展而兴奋、欢呼。
趁着学生的势头,我提出了“我们是否自行设计一个自己的潜水艇模型呢?”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
我们便自我组合,几个人都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制作。
以一星期为期限,看哪一组能制作成,并演示给大家看。
一星期后,各组的方案和模型都汇聚在了一起,真可谓五花八门,方案和取材各有特色,按方案和取材我大致分了以下几类。
方案一:重力不变,改变体积材料与组装:两个套在一起的气球,内层的一个装满水和适量小石子并扎住口,一根输液管的一端接一硬管从口处通入外层气球并轧紧,另一端通入大针筒。
演示:将装有水的气球一端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球沉入水中,用针筒经输液管向外层气球中充气,外层气球体积膨胀,球向上浮起;针筒活塞外拉,向外抽气,气球下沉。
辩论:学生提问:在书上和电脑中查的资料说,潜水艇不是靠改变自身的体积而改变浮力,而是体积不变,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你们的设计不符合潜水艇的原理。
演示的学生低下了头无言以对,忽然,这一组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潜水艇用了我们的方案,便可以缩小体积,或许阻力还可以减小呢?也可以在现在的潜水艇外面包一层有弹性的可以收缩的东西,用时充气,不用时放气来实现浮沉。
”面对如此敏捷的思维,大家不由得鼓起了掌。
我也沉不住问了起来。
老师:你们为什么会考虑到用两个气球套在一起呢?学生:外面当时用一个气球时,气体充入气球的水中,升到了上面,没有办法抽出气球中的气体,使球沉入水中实现浮沉,所以另加一个气球套在外面,两球之间只有气体,膨胀收缩自如,球才可以实现浮沉。
方案二:体积不变,改变重力材料与组装:输液瓶一个,输液管两根,针筒两个。
输液瓶内装入半瓶多水,两根输液管插入输液瓶(进气口封闭),使瓶倒立入水桶中,输液瓶沉入水中,用两根针筒向外抽水,输液瓶变轻向上浮起,把水充入输液瓶中,输液瓶沉入水底。
自制潜水艇的原理
自制潜水艇的原理潜水艇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航行的特殊船只,它能够潜入水下并且在水下保持稳定的状态。
自制潜水艇的原理是基于水的浮力和压力原理以及艇体结构设计。
我们来看一下水的浮力和压力原理。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也就是说,只要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就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而浮在液体中。
在潜水艇的设计中,我们需要确保潜水艇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样才能保证潜水艇能够浮在水中。
为了实现这一点,潜水艇通常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如轻质金属或者复合材料来构建艇体。
这些材料的密度相对较小,因此能够确保潜水艇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让潜水艇能够浮在水中。
潜水艇还需要考虑水的压力对艇体的影响。
随着深度的增加,水的压力也会增加。
为了保证潜水艇在水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艇体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压能力。
因此,在潜水艇的设计中,通常会采用加强结构和厚实的壁厚来增加艇体的强度和耐压能力。
潜水艇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设备和系统,如潜水艇的动力系统、操纵系统、通信系统等。
这些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到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以确保潜水艇能够在水下稳定运行。
为了确保潜水艇能够在水下进行航行和导航,潜水艇还需要配备相应的导航设备和控制系统。
这些设备和系统可以帮助潜水艇确定自身的位置和方向,并且能够在水下进行导航和航行。
总结起来,自制潜水艇的原理是基于水的浮力和压力原理以及艇体结构设计。
通过确保潜水艇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和艇体的强度和耐压能力,潜水艇能够在水下保持稳定的状态。
此外,潜水艇还需要配备特殊的设备和系统,以实现在水下的航行和导航。
通过这些原理和设计,人们可以自制潜水艇,并且在水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其他各种活动。
潜水艇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拓宽了人类的认知和视野,也为海洋科学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希望未来潜水艇的技术和应用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潜水艇模型制作所想起的
当我们学习《浮力的应用》一节时,我播放了一段我国轮船的发展和潜水艇发展的视频,尤其是播放夏商级、唐级094核潜艇资料时,学生看到中国核潜艇吓走美国航母的有关视频资料时,学生沸腾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的发展而兴奋、欢呼。
趁着学生的势头,我提出了“我们是否自行设计一个自己的潜水艇模型呢?”学生很兴奋,跃跃欲试。
我们便自我组合,几个人都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制作。
以一星期为期限,看哪一组能制作成,并演示给大家看。
一星期后,各组的方案和模型都汇聚在了一起,真可谓五花八门,方案和取材各有特色,按方案和取材我大致分了以下几类。
方案一:重力不变,改变体积
材料与组装:两个套在一起的气球,内层的一个装满水和适量小石子并扎住口,一根输液管的一端接一硬管从口处通入外层气球并轧紧,另一端通入大针筒。
演示:将装有水的气球一端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球沉入水中,用针筒经输液管向外层气球中充气,外层气球体积膨胀,球向上浮起;针筒活塞外拉,向外抽气,气球下沉。
辩论:
学生提问:在书上和电脑中查的资料说,潜水艇不是靠改变自身的体积而改变浮力,而是体积不变,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你们的设计不符合潜水艇的原理。
演示的学生低下了头无言以对,忽然,这一组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潜水艇用了我们的方案,便可以缩小体积,或许阻力还可以减小呢?也可以在现在的潜水艇外面包一层有弹性的可以收缩的东西,用时充气,不用时放气来实现浮沉。
”
面对如此敏捷的思维,大家不由得鼓起了掌。
我也沉不住问了起来。
老师:你们为什么会考虑到用两个气球套在一起呢?
学生:外面当时用一个气球时,气体充入气球的水中,升到了上面,没有办法抽出气球中的气体,使球沉入水中实现浮沉,所以另加一个气球套在外面,两球之
间只有气体,膨胀收缩自如,球才可以实现浮沉。
方案二:体积不变,改变重力
材料与组装:输液瓶一个,输液管两根,针筒两个。
输液瓶内装入半瓶多水,两根输液管插入输液瓶(进气口封闭),使瓶倒立入水桶中,输液瓶沉入水中,用两根针筒向外抽水,输液瓶变轻向上浮起,把水充入输液瓶中,输液瓶沉入水底。
学生提问:输液瓶中的水被抽出来,输液瓶中气压变小,在深水中,瓶子外部所受到的海水的压强非常大,会被压扁的。
需要的材料应该非常好才行。
方案三:体积不变,抽水法改变重力
材料与组装:两支针筒,一根输液管,胶带。
一支针筒装满水,连着输液管,输液管缠绕在另一支充满水的针筒上,用胶带固定好,输液管口伸出一段。
演示:将缠绕着输液管的充满水的针筒放入水槽中,使输液管口伸出水面外,针筒浮在水面上,另一支针筒通过另一个管口向内注水,输液管中充满水,水面针筒重力增大沉入水中,针筒活塞外拉,水被抽出,水中针筒重力变小,浮出水面。
辩论:
学生提问 1:在水中竖一根管子进气,会让敌舰发现的,另外,如果碰到了什么东西,碰弯了怎么办?
演示的学生组陷入了沉思。
方案四:体积不变,向外压水,改变自身重力
组装与材料:两个饮料瓶,一根输液管,一个长气球,几根铁钉,细线。
长气球口套在饮料瓶口,长气球塞入瓶中,细线将铁钉固定在饮料瓶的一边,在饮料瓶上有铁钉的部位扎了几个孔,输液管从瓶盖上的孔伸入气球中,输液管的另一端和另一个饮料瓶相连。
演示:扎孔的输液瓶放入水中,瓶中充满水而沉入水中,挤压外面的饮料瓶,将空气压入气球中,水中饮料瓶中的水被挤压出去,瓶子浮出水面,松开手,瓶子恢复原状,气球变扁,水进入饮料瓶,瓶子下沉。
提问:方案三和方案四一个向内压气,一个向外抽水,改变的都是自身的重力,哪一个更好呢?
学生辩论:方案三也会和方案二一样,只是比方案二多了一个大气压而已,一
个大气压对深海水压强还是比较小的。
方案四把水挤压出去,内部压强应该等于大气压和海水产生的压强和,所以应该是比较好的。
演示学生:我们查了电脑,真正的潜水艇是利用压缩空气把水挤压出舱的。
通过我们学生的方案设计和潜水艇模型演示,以及学生间的提问和辩论,学生对现实潜水艇的原理理解的更透彻了,对浮力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且对第一种方案的大胆想象学生充满了更多的幻想。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我们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物理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学策略的确定,都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增加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三维教学目标共重。
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能否理解和长久记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能否真正确立、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否使学生获得“做科学”的体验,不仅可以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世界和科学技术的理解,更能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的源泉,满足学生一些心理的需求,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现行教材的设计也更多的注重了这一点,设计了许多探究试验,让学生体验“做科学”的乐趣。
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不但注重学生对课本已有物理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对科学本身、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多一些思考,而且对有些不能探究获得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在心里打一个为什么?即是否真的这样?这样做能否行?我要用实验去验证一下这个道理是否正确,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
从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只唯权,只唯书,只唯上”的死板教条的接受主义。
这样学生可以在设计、操作的过程当中,体验“做科学”的乐趣。
在潜水艇模型的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检验了潜水艇工作的具体原理,并对浮力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体验了发明和创造的艰辛和快乐。
“交流与合作”也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一个要求。
现在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创造了
条件。
在潜水艇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的学生负责设计,有的学生负责寻找器材,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又不断地发现问题,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尤其是第一种模型两个套在一起的方案和最后一种方案学生对现行潜水艇原理的查寻理解,都付出了学生的智慧和艰辛,学生也体会到了快乐。
在辩论阶段,更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思维的电波在这里激荡,碰撞,灵感的火花在这里跳跃。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对知识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尤其是对第一种方案的辩论过程中,学生的辩解不失为新潜艇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学生也为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总之,实验是物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也是约束我国学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享受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同时提升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