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浙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

浙教版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近来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

(二)新授课

1.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

去?

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

我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J)。(板书: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千焦)

2.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应该怎么做?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常见的吸收热量的情况,以在家里煮东西为例。大家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一下,建立假设并提出你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个假设的提出。

好,前两个假设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那我们先针对第三个假设来进行实验设计。先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怎么判断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同一热源(酒精灯)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

注意:使用两盏酒精灯时,尽量控制两者火焰大小相同。关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为了便于没有带手表的同学定性地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我们利用两盏酒精灯做同步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控制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这样才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老师在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我们提到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