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4 物质的比热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4 物质的比热

夯实基础·巩固练
8.在生产和生活中,常用液体作“散热剂”和“冷却剂”,正确 的选择是( C ) A.散热剂用比热较大的液体,冷却剂用比热较小的液体 B.散热剂用比热较小的液体,冷却剂用比热较大的液体 C.两种都用比热较大的液体 D.两种都用比热较小的液体
夯实基础·巩固练
9.如图甲是用水来冷却热牛奶的示意图,图乙是记录牛奶、 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中曲线Ⅰ表示的是 __牛__奶____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你根据图像判断, 热牛奶和水达到热平衡时的水温约为___1_8__℃____;此过程 中,___牛__奶___放出热量, 温度__降__低____,___水___吸 收热量,温度___升__高___。
__一__定__时__,__风__速__越__大__,__双__层__陶__罐__的__降__温__效__果__越__好_______ ②_双___层__陶__罐__的__降__温__效__果__与__空__气__相__对__湿__度__有__关__,___风__速____
_一__定__时__,__空__气___相__对__湿__度__越__小__,__双__层__陶__罐__的__降__温__效_____ _果__越__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夯实基础·巩固练
【点拨】从表中得知,液体的比热容不是都比固体大。 【答案】D
夯实基础·巩固练
6.在生产生活中,下列事例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 特性的是( A ) A.在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D.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点拨】在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是利用水的机 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比热》。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比热的概念、物理意义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的差异,理解比热在物质吸放热过程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数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的数据,评价学生对比热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数据的习惯。

4.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热水变凉、加热物体等)引出比热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详细讲解比热的概念、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的差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热的作用。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记录,对比各组的实验数据,找出差异及原因。

6. 总结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反馈,强调比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作业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比热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任务,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整理实验记录。

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科学4.4物质的比热(1)教学设计课题 4.4物质的比热(1)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4节的内容,《物质的比热》共分2课时。

本课时为第1课时,主要讲热传递和热量,学生首先要掌握热传递的条件以及热传递的方向,其次要掌握热量的定义、热量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在研究影响物质吸热(放热)大小的因素时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掌握同一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同一种物质温度升高t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t所放出的热量相等。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熟悉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明确影响同种物质吸热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的分析,明确影响同种物质热量多少的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态度责任: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了解探究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盛夏的烈日之下,当你赤脚在河滩上行走时,会感觉河滩上的沙石灼热难熬。

但当你涉入河水中时,却感觉河水凉爽宜人。

而到了傍晚,情况却又大不相同。

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沙石和水的温度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呢?跟着教材学新知!导入新课讲授新活动: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

1)分别用手触摸一下两林烧杯和小烧杯的外壁,感受一下两杯的冷热情况,再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分别填入表中;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分钟,再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填入表中。

3)再过3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填入表中。

4)6 分钟后,试着用手触摸一下大烧杯和小烧杯中外壁,感受一下温度变化情况。

浙教版课科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

浙教版课科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情分析:《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第4章-物质的特性-科学新教案

第4章-物质的特性-科学新教案
科学
七年级全一册
新课标版(ZJ)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第2节 质量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7节 汽化与液化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本章总结提升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射的。当飞船进入轨道运行时,轨道上没有空气(气压为零),据 实 验 数 据 可 知 , 此 处 水 37℃ 就 可 沸 腾 。 飞 船 向 阳 面 温 度 可 达 100℃以上,而阴面却在-100℃以下。完成任务后,飞船返回大
气层,与大气层摩擦,温度可达2000℃以上,足以熔化任何金属。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2)物质能有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 (3)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加快,分 子之间的距离也一定增大。( ) ( )
(4)由分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答案] (1)对
(2)对
(3)错
(4)错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6 .由 26 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空隙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 。
[注意]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 2 .扩散现象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扩散
现象。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3.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汽化过程 蒸发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离 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物质的比热【知识与能力】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0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4 .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5 .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重点:什么是热量。

难点:比热的概念的建立。

T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近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

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

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讲授】热量的概念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IoO克冷水。

1 .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 .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时间(分)O0.51.5小烧杯里的水温(C)大烧杯里的水温(C).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

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一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4.4物质的比热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4物质的比热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熟悉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3、明确影响同种物质吸热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热量1、热量是指;用符号表示;2、热量的单位是,符号是;3、低温物体会热量,高温物体会热量;知识点2、热传递1、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称为热传递。

2、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的物体传向的物体。

高温物体放热,温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3、实验还表明,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还跟的大小有关。

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

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放出的热量越多。

二、例题讲解例题1、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的热量高B. 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C. 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高D.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得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例题2、质量相等的铁块和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把铁块投入水中,则( )A. 热量从铁块传到水B. 铁块与水间不发生热传递C. 热量从水传到铁块D.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例题3、关于热量与温度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热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的越多时,吸收的热量越多B. 一个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 高温的物体一定比低温的物体吸收热量多D. 一个物体的热量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例题4、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

杯内各放一个同样的电加热器,且通电时间相同。

由此可知()A.煤油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吸收的热量B.煤油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吸收的热量C.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D.煤油升高的温度等于水升高的温度(例题4图)(例题5图)例题5、如图甲所示,把10℃牛奶放在初温60℃的热水中加热,每隔 1 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曲线E 表示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B.牛奶吸收热量,温度上升C.水放出热量,温度下降D.温度高的水把热量传给温度低的牛奶,是由于水含有的热量多三、随堂练习:1、热量的单位是()A. 米B. 千克C. 千克/米3D. 焦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A. 温度B. 热量C. 质量D. 温度差3、质量相等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A.初温不知,无法判断B. 吸收的热量一样多C. 热水吸收的热量多D. 冷水吸收的热量多4、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停止时,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A.温度B.热能C.热量D.能量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水的温度有关B.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质量有关C.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温度有关D.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温度降低的度数有关6、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A. 一定升高B. 一定降低C. 一定不变D. 可能不变7、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热量的单位是。

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浙教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复习大纲第一节、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只是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

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水平直线。

当全部熔化完成液体说明:所有的晶体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3、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图1 图2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

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

(见图2)4、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

5、几点说明: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5、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学习科学概念得出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得出比热容概念的探究过程及运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方法】问答法、学生实验探究。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探究比热容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大屏幕投影三峡水库照片。

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完全建成后,你认为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生(甲):变得比原来凉快。

生(乙):变得比原来热。

生(丙):三峡库区将变得冬暖夏凉。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甲):与水的质量(m)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t)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让学生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2浙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2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2 (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物质的比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放热量对温度的影响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比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通过对比热容的定性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引入:渐入深秋,天气转冷,人们常用搓手的动作来取暖,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来重温对热的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体会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两烧杯的水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在热传递中,那杯水放热,那杯水吸热?热传递过程:高温物体 (放热)降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热等温升温低温物体 (吸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 kJ1 kJ=1000J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用电水壶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2)用电水壶烧水时,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生:………温度升高多少(温差)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牛刀小试:学生思考与讨论(ppt),让学生加深对温差和质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理解。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课件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课件 (新版)浙教版

15.水的比热容是_4.2×103J/(kg·℃) _,它表示的
物理意义是_ 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_
(jiàngdī))1℃所以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_ 4.2×103J
_。
16.现有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铝块、铁块和铜块,
其比热容大小为c铝>c铁>c铜,它们(tā men)吸收相
等的热量后,末温最高铜的是____块,末温最低铝的是
一个不变的定值。物质的状态(zhuàngtài)改变了,比
热容也水随变之成改冰变。如__
__。
6.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被利
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 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_冷却(lěngq_u_è,)(冬降季温也) 常用__热__水取暖。
第四页,共25页。
热量(rèliàng) 1.(4分)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
A.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冬季,晚上向稻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第十六页,共25页。
13.在各种液体中,通常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因为 ( C)
A.水的密度(mìdù)较大 B.水的性质很稳定 C.水的比热容较大 D.水的成本较低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图所示,它们(tā men)的初始温度为____ ℃; 20
(2)在同样条件下分别给水和油加热,如果在
__
__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
__
加热(jiā rè)时__间来比较它们(tā men)比热容的大
小。温度升高的多少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18.为了比较水和干沙子(shā zi)比热容的大小,实验装 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中若两个酒精灯相同,加热相等时 间可认为它们吸收的___热_相量等(rè,lià水ng和) 干沙子(shā zi)的质 量相等,通过比较__ 温度(wēndù_)_的就变可化以判断出水的 比热容较大。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观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 了解比热与温度、热量等观点的干系。

3. 学会运用比热知识诠释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比热观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与温度、热量等之间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用具,如温度计、天平、热源等。

2. 准备相关例题和习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3. 制作PPT,列出需要讲解的内容和问题。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课本,并准备一些相关实验器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什么是比热?让学生回答。

2. 引入物质比热的观点,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是描述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1. 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准备: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热水,再分别放入两个质量不同的水和砂石。

(2)实验观察:记录下水和砂石的质量、初温和末温,以及加热前后温度的变化量。

(3)实验分析:比较水和砂石的质量,得出结论: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比热越大吗?(4)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多少与物质的比热有关。

2. 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1)实验准备: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再分别放入两个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

(2)实验观察:记录下不同液体和金属块的温度变化情况。

(3)实验分析:比较不同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不同。

(4)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说明物质的比热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3. 总结物质的比热大小的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物质的比热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质量有关。

一般来说,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小的物质温度变化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观点,掌握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比热观点,掌握比热单位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将比热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常见物质的比热表格,供学生参考。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用于学生实验和探究。

4. 搜集一些与比热相关的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什么是比热?什么是热量?2. 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值表,让学生观察,思考表中的数据,找出一些规律。

3. 引入课题:物质的比热。

(二)实验探究1.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热量和物质质量、温度变化的干系。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课本要求,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测量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值。

3. 实验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比热值,并与其他同砚交流结果。

4. 讨论与总结: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三)新课教学1. 物质的比热观点教学:教师讲解物质的比热观点,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2. 比热单位教学:教师讲解比热的单位及其换算干系。

3. 比热的应用教学:介绍比热在平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等。

(四)教室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物质的比热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

2. 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质的比热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比热的观点和应用。

(六)作业安置让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一些关于物质比热的新知识,下节课与同砚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热的观点,掌握物质的比热与温度变化的干系,能够计算物质的比热。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1浙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1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1 (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1 (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1 (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4。

4 物质的比热教学目标: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教学重难点:1、热量概念教学2、物体吸热或放热多少与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怎样让一杯冷水变成热水?你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用酒精灯加热、放在阳光下照射、放入热水………展开1。

热量概念活动:那同学们想不想来实践下,把一杯冷水变成热水?老师这里有2个烧杯,一大一小,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下,大烧杯里的水感觉到温度低为冷水,小烧杯里的水感觉暖和点,相对来说为热水,那怎么样使这杯冷水变成热水呢?而使热水变成冷水呢?学生思考: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里进一步设疑:大家想出来这么好一个办法,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知道小烧杯里的热水变成冷水,而大烧杯里的冷水变成热水了呢?眼睛又观察不出来,用手来摸也不准确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用测量工具-—温度计,回忆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我们再来探讨,具体方法有了,而且我们考虑到用温度计来帮助我们判断,那具体我们什么时候用到温度计呢?学生讨论: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前、小烧杯放入大烧杯后,可以隔几分钟多测几次,比如放入后每隔2分钟测一下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浙教版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浙教版

课题:物质的比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水的比热最大,了解水的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比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比热容的概念;2.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实验探究“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5^6人一组)、ppt、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温度计、水、砂石、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秒表(手表)等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见过河滩吗?在炎炎烈日下,同样的阳光照射下,河滩和河水升高的温度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针对老师提的问题,请你来猜测一下生1:河滩升高的温度比较高生2:河水升高的温度比较高师: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实验。

师:我们在教室里进行实验,到哪里弄河水和河滩呢?生:我用水代替河水,用砂石代替河滩。

师:你真会想办法。

师:水和砂石取一样多。

师:那阳光呢?生:用酒精灯,代替阳光提供热量师:同样的阳光,是不是意味着需要同样的热量?那如何选择酒精灯?生:同样的酒精灯,酒精灯的火焰相同师:使用酒精灯时还要注意什么?酒精灯的加热时间呢?生:也应该相同师:好,我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保证水和砂石吸收的热量相同。

师:我们的探究计划已经初具模型。

用相同质量水和砂石,让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观察他们升高的温度。

假设: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砂石升高的温度大。

师:对于探究问题,建立合理的假设后,我们该做什么呢?生:制定计划师:出示计划,请你仔细阅读,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想到答案了,举手示意。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实用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实用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质的构成1.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在学生学习物质的构成,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再学习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对于比热的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比热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本节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可以紧密联系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比热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偏低,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比热的概念只提出定性的要求,不作为定量分析。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具有一定动手能力。

但科学术语的表达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问题的关注时间较短,实验观察的目的性不明确。

三、学习要点提示初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理解力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并且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新利用科学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

在学习物质的比热的教学中,教师用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原知识,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和采用控制变量法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科学的言语进行表述。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目的明确,测量方法正确。

三、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响物质吸热(放热)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知道比热的定义和解释用水的比热较大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来解决。

实验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4 物质的比热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4 物质的比热  学案

物质的比热【学习目标】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2.知道热量与物体温度的关系;热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热量的概念,热量与物体温度和质量的关系难点:热量与温度和质量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活动1:小烧杯里装着40毫升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毫升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温度;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1分钟,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3.再过1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时间(分)0 2 4 猜测15分后小烧杯水温(℃)大烧杯水温(℃)(1)分析表中数据有什么变化特点:(2)分析引起两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有,高温物体,温度;低温物体,温度。

热从物体传向物体。

【知识链接】我们把物体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简称,符号。

焦耳是一个比较小的热量单位,更大的热量单位是,符号。

1KJ=1000J。

二、拓展探究1.热量与温度的关系图2(1)如图2中乙杯中的水所含热量较多对吗?(2)如果让它们的温度都升高到50℃,哪杯水吸收热量多?乙中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和降低到10℃放出的热量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到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为:练一练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想泡方便面吃,又没有热水,于是准备拿热水壶烧水,如果正好有温水,他应该取温水烧还是凉水烧呢?为什么?2.热量与质量的关系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想泡方便面吃,又没有热水,于是准备拿热水壶烧水,他应该烧一壶还是半壶呢?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一壶水和半壶水升高的温度是(填“相同”或“不同”),半壶水所需加热的时间,说明半壶水烧开所需吸收的热量。

由此你能总结热量与质量的关系:练一练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三、课堂检测1.甲、乙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甲物体吸收热量,乙物体放出热量,则()A.甲物体的热量多 B.乙物体的质量大C.甲物体的温度低 D.乙物体的热量多2.为了探究同种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三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
浙教版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近来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

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
(二)新授课
1.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

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
去?
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

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

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

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

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

我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

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J)。

(板书: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千焦)
2.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

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

那接下来就应该怎么做?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常见的吸收热量的情况,以在家里煮东西为例。

大家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一下,建立假设并提出你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
三个假设的提出。

好,前两个假设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那我们先针对第三个假设来进行实验设计。

先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怎么判断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同一热源(酒精灯)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

注意:使用两盏酒精灯时,尽量控制两者火焰大小相同。

关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为了便于没有带手表的同学定性地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我们利用两盏酒精灯做同步实验。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控制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这样才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

老师在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我们提到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当实验中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个量不同?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规定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50克),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20℃),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有手表的同学可以计时,如果没有手表的话,我们只要定性记录所需时间长短就可以了。

实验前老师介绍一下实验仪器,两个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加热烧杯时我们垫上石棉网,是为了让烧杯受热均匀。

上面的装置可能会有不同,但它们的用途都是为了固定温度计。

同学们安装整个实验装置的时候,注意调整好高度,按从下到上的方法进行安装。

开始实验前先记录初始温度(即初温)。

实验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有问题的也可以举手。

学生实验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只需要一个达到末温就可以了。

实验一: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快/
慢)
水50 20
砂石50 20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一组同学展示实验成果。

可以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前针对另两个假设做了研究并进行记录。

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实验表格,判断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假设是什么吗?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实验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
水30 15 35 20 2分30秒
水50 15 35 20 4分12秒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 实验三: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综合这三个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对概念进行拓展:事实上,物体除了吸收热量,也可能放出热量,那我们对我们的实验结论,该进行怎样的拓展呢?
(三)课堂小结与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能来讲一讲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