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语基础知识积累及解题技巧
新高考成语积累常考知识点
新高考成语积累常考知识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新高考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而在新高考中,语文考试一直都是学生们最担心的科目之一。
其中,成语的积累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常见的成语,对于语文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高考中常考的成语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常见意思相同的成语在新高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成语,考生需要通过理解其语境来选择正确答案。
例如,常见的“开门见山”与“直捣黄龙”两个成语,都表示直接进入正题,不赘述废话。
这类成语的特点是拼音或字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含义略有不同。
考生应该理解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使用。
【二】近义词/形成反义词的成语在新高考中,也会出现一些近义词/形成反义词的成语,同样需要考生通过语境来理解词义。
既然近义词指的是意思相近的词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意思来辅助记忆。
例如,常见的“以毒攻毒”与“以毒治毒”,都表示用同样的坏办法对付坏人,但前者更偏向于消极负面的解决手段,后者更偏向于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通过对比识记来强化记忆。
【三】与数字相关的成语与数字相关的成语在新高考中也是常见的考点之一,考生需要掌握这些与数字相关的成语,并理解它们背后的寓意。
例如,常见的“四面楚歌”与“五体投地”,都表示众叛亲离,很孤单。
这类成语的特点是数字与具体情境相关联。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将这些数字与相关的成语用图像或联想来记忆。
【四】来源于典故的成语在新高考中,有一些成语是来源于典故的,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典故,并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例如,常见的“庖丁解牛”与“李代桃僵”,分别源于《庖丁解牛》和《李代桃僵》两个典故。
这类成语的特点是源自于古代的故事,通过典故来表达更深层的哲理。
考生在备考时应该了解这些典故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理解其含义。
【五】与动物相关的成语与动物相关的成语在新高考中也是常见的考点之一,考生需要掌握这些与动物相关的成语,并理解它们的寓意。
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
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在届中考的语文考试中,成语解题是一道重要的题型。
成语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和掌握。
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是获取高分的关键之一。
那么,该如何成为一名能够熟练解答成语题的语文高手呢?下面,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
一、掌握成语的含义要想正确解答成语题,我们首先需要掌握每个成语的含义。
成语的含义与成语字面上的意思往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语文课本、多看书籍和短篇文学作品以及积累平时生活中使用的成语,来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
在掌握成语含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成语联想网络来提高记忆效果,比如“杞人忧天”就可以联想到一位杞人患有严重的忧虑症,总是担心出事情,因而成为后来成语的代表。
二、理解成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语文考试中,有很多成语题是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并推断成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语文课文,加深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需要注意出现的成语,并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回过头来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注重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在解答成语题时,我们需要注重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成语虽然含义凝练,但用法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学习成语时,需要注重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这包括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词性、搭配的动词、状语等。
只有了解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从而在成语题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提高做题技巧在解答成语题时,我们需要通过细心分析来提高做题技巧。
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能够区分不同成语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对成语词语的构成方式和常见的语言搭配进行了解,这可以通过做一些语文题训练来提高。
经过不断地训练,我们可以提高从句子中提取成语的能力,并能更好的将成语应用到文章中。
五、多做题,多总结,多练习最后,要想成为一名成语高手,我们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多练习。
高考成语知识点专项
高考成语知识点专项高考成语知识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好成语知识点对于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成语知识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拓宽自己的成语知识。
一、成语解析与用法1. 画蛇添足【解析】比喻做多余的事情。
【用法】用来批评那些做事态度不明确,以致于做很多无用功的人。
【例句】明明他已经写完了这篇作文,可他偏要再加一段,真是画蛇添足。
2. 如鱼得水【解析】比喻处境得到了改善,得到了舒适、自在的感觉。
【用法】形容人处在自己熟悉或者有优势的环境中,如虎添翼。
【例句】对于他来说,这个位置简直是如鱼得水,他每天都在做他最擅长的工作。
二、成语用法辨析1. 画龙点睛 vs. 画蛇添足画龙点睛【解析】比喻在作品或计划的关键部分或主要事项上雕琢捷足先登,使事物锦上添花。
画蛇添足【解析】比喻做多余的事情。
【辨析】两个成语都带有“画”的意思,但意义完全相反。
一个形容做得恰到好处,锦上添花;另一个带有浪费精力,画了多余的,一般来讲,就不再需要多余的了。
2. 唇亡齿寒 vs. 手足无措唇亡齿寒【解析】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用法】形容两个事物的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情况。
【例句】两个小国家之间正因为经济问题出现纠纷,因为唇亡齿寒,所以很难独立生存下去。
手足无措【解析】比喻在困难、事变面前,无可奈何、无计可施,非常慌乱。
【用法】形容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例句】当老板得知公司倒闭,多年辛辛苦苦打拼的工人们都感到十分手足无措。
三、成语拓展应用1. 按部就班【解析】按照规定的步骤、计划来进行;一切按照原定的部门和班次去开展工作。
【用法】形容做事有条不紊,按照计划进行。
【例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按部就班,不能急于求成。
2. 举一反三【解析】举一个例子,推而广之,根据已有的东西推断未知的东西。
【用法】形容能从一个具体事物推知许多相类似的事物。
【例句】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可以举一反三,找到更多相似的案例来分析和解决。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总结(含35组近义成语辨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答题技巧一、技法“五注意”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注意一:形似神异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
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注意二:感情色彩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
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
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
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注意三:适用对象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
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
“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注意四:语境要求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
如: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临危授命”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换为“临危受命”。
注意五:整体意义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有其整体意义。
把握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是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
成语专项 答题技巧
成语题的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信很多同学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遇到成语题时会感到比较棘手。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用语,具有一定的固定搭配和表达特定含义的特点。
在答题时,我们需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准确地答题。
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听取老师讲解、查阅词典等方式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二、通过上下文推测成语的意义在阅读文本或阅读题目中,有时会出现我们不熟悉的成语,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成语的意义。
如“乘风破浪”的下一句为“会有所得”,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成语的意思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三、了解成语的古典典故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典故。
了解成语的古典典故,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成语,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精髓。
在高考中,有时会出现成语配对题或选配成语填空题,了解成语的典故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四、注意成语的使用场合和语境成语由于是语言中的特殊用语,其使用是有内容和语境限制的。
答题时要根据语境和使用场合准确选择成语,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对于多选题,注意莫听君解语,总结个人使用场合和语境,然后结合题目选答案。
五、注意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成语与其他词语一样,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很容易混淆。
在答题时要注意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免选错答案。
如“胸有成竹”与“自信满满”的意思相近,但“手足无措”与“从容不迫”则是反义词。
六、辨析成语的正误有些成语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或歧义,我们需要在答题时注意辨析成语的正误,以免选错选项。
如“一语中的”与“一语破的”表述是完全相反的,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会产生误解。
七、活学活用成语最后,成语不仅是考试中的要点,也是语文学习和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活学活用成语,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
行测备考:行测高频成语考点
行测备考:行测高频成语考点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成语的考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得分,对于逻辑填空等题型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行测中的高频成语考点。
首先,“一蹴而就”这个成语常常被考查。
它指的是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在具体的题目中,我们需要注意其使用的语境。
比如:“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这里就突出了成功的不易,不是一下子就能达成的。
“司空见惯”也是高频出现的成语之一。
意思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例如:“对于这种不良现象,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强调了对常见现象的习以为常。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例如:“学习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浮光掠影”常用来形容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刻。
如:“这次的旅行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些景点,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
”“走马观花”同样有粗略观察的意思,侧重于速度快。
“他在书市上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的书。
”“未雨绸缪”强调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比如:“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制定应对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居安思危”则侧重于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可能存在的危险。
“即使现在生活安逸,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有的放矢”指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我们做工作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行事。
”“对症下药”侧重于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找到根源所在。
”“脍炙人口”多用来形容好的诗文或事物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这部电影脍炙人口,深受观众喜爱。
”“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这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相得益彰”表示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他们两人的合作相得益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相辅相成”与“相得益彰”意思相近,但“相辅相成”更强调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更侧重于相互配合使优点更突出。
学习成语的技巧
学习成语的技巧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扩大词汇量,学习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在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有着丰富的含义,又能够提升作文或口语的语言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些学习成语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学习成语首先要了解它的来源和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故事,了解这些背景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且记忆起来更加深刻。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互联网搜索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二、学习成语的正确用法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地运用成语,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为了学习成语的正确用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 阅读:阅读名著、报纸、杂志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作者是如何运用成语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意思的。
2. 听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他人在谈话中如何运用成语。
通过聆听他人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并学会运用它们。
3. 写作:在写作中积极地运用成语,可以提升文章的水平。
可以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成语,但要注意成语的准确用法和适当运用。
三、背诵并运用成语背诵是学习成语的重要环节。
通过背诵成语,我们可以提高对成语的记忆力,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
在背诵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成语,比如“一帆风顺”、“如鱼得水”等,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成语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将成语嵌入到句子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语言的韵律感。
四、积累成语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学习成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成语的积累。
可以使用字典、记忆软件或者制作成语卡片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系统地积累成语。
在积累成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记忆。
比如,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想象一种场景,将成语与场景联系起来记忆。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成语。
学成语积累高考知识点
学成语积累高考知识点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源远流长,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高考备考中,掌握一定的成语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介绍学习成语的方法和提升成语积累的技巧。
一、听:听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环节,通过听力训练可以提升对成语的敏感度与理解能力。
1. 听名师讲解:高考备考阶段,可以通过听名师的课程或者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来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加深理解。
2. 听听力材料:有针对性地挑选带有成语的听力材料进行训练,加强对成语的辨识和理解。
二、说:口语交际是运用成语的重要环节,通过多次口头表达可以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1. 组句练习:针对备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进行成语组句练习,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情景表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成语的情景表演,增强对成语的记忆并培养成语的运用能力。
三、读:阅读是积累成语的常见方式之一,通过大量阅读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学习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1. 阅读名著经典:阅读中国古代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可以领略成语的魅力,并从中学习成语的正确运用。
2. 阅读高考真题:仔细阅读历年高考真题中的语言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成语和成语搭配,做到事半功倍。
四、写:高考作文中的使用成语可以提高文章的档次和语言表达水平,因此在写作中熟练地运用成语是必不可少的。
1. 写成语故事:通过写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可以巩固记忆成语,同时也可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2. 作文积累:针对高考作文话题进行成语积累,将成语灵活运用于作文中,提高作文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学成语积累高考知识点是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方位的训练,可以提升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并重视成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而思女侠老师的成语用法考试秘诀整理
学而思女侠老师的成语用法考试秘诀整理
学而思女侠老师的成语用法考试秘诀整理如下:
1. 理解成语的意思:首先要理解每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和用法。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阅读相关成语故事来加深理解。
2. 掌握成语的搭配用法:了解每个成语的常见搭配,特别是常与哪些词语搭配使用,以及在句子中的适当位置。
3. 注意成语的语义转化:有些成语的含义可能会有一定的转化,要注意理解和记忆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4. 多读多写多运用:通过阅读和写作,多次使用和运用成语,可以帮助巩固记忆和理解成语的用法。
5. 制定记忆策略:可以将成语按照主题、含义或拼音等分类,使用记忆方法和技巧进行记忆和复习,比如制作成卡片、制定成语接龙游戏等。
6. 利用辅助工具和资源:可以使用成语词典、考试相关资料以及互联网上的成语学习工具来辅助学习和记忆成语。
记住,成语的运用需要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理解每个成语的背后含义和文化内涵也是提高成语应用能力的关键。
同学们要沉下心来,在学习过程中勤加练习,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成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成语题答题方法
成语题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
1. 理解成语的意思:首先要明确每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其背后的故事或象征。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相关资料或者向他人请教来加深理解。
2. 掌握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起源和由来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有些成语是根据历史故事、寓言或文化传说而来的,了解这些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
3. 学会推敲成语的意义:成语往往具有比较抽象的意义,需要学会推敲和联想。
可以尝试将成语拆分成单个字,再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4. 多阅读多积累:多读书、多看文章可以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不断接触成语的使用场景和上下文,积累更多的例句和用法,可以更好地应对成语题。
5. 练习做题:做一些成语题来提高对成语的熟悉度和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专门的成语题库或者参加成语比赛,
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总之,成语题的答题方法主要包括理解成语的意思、掌握成语的来源、推敲成语的意义、多阅读多积累和练习做题。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好地回答成语题。
语文成语解题技巧
语文成语解题技巧
1、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看成语的各个方面和句子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
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否和句子的各个方面协调。
2、成语的考查着重于使用,“使用”意味着要动态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即必须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使用。
3、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二是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4、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
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中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6、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忽略另外的含义导致判断失误。
以前考过的,后来的考题仍然可以考,其他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试题中仍可能出现,所以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
成语用法知识点
成语用法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掌握成语的用法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一、成语的基本用法1.比喻与象征:成语通常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珠联璧合”比喻完美搭配。
2.惯用搭配:成语在使用时常常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拔苗助长”中的“拔苗”不可分开,表示过早地干预可能适得其反。
3.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有时可以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例如,“如雷贯耳”中的“如雷”形容声音之大,加强了形象的描述。
二、成语的常见用法1.用于修饰名词:成语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起到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
例如,“一针见血”中的“见血”修饰“一针”,形容直截了当。
2.用于比较、对立:成语可以通过比较、对立的方式来表达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例如,“才高八斗”中的“才高”和“八斗”形成了对比,强调才华出众。
3.用于警示、劝导:成语常常可以用来警示、劝导他人,通过成语的形象表达方式来加强语气和效果。
例如,“守株待兔”告诫人们要主动积极,不可过于依赖外在机会。
4.用于叙述、解释:成语也可以用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和解释一些现象或原因。
例如,“一曝十寒”的成语,可以解释一时得意忘形的后果。
5.用于标题、引语:成语也经常可以用作文章的标题或者引语,突出主题和点明观点。
例如,“忍辱负重”可以作为一个文章的标题,引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三、成语的运用技巧1.用多义成语:多义成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运用,增加语言表达的变化和丰富性。
例如,“兵强马壮”可以表达军队的实力,也可以用来形容身体健壮。
2.陈述与反问:在句子结构上,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加强陈述的语气,也可以用于反问,增强反讽的效果。
例如,“一败涂地!”表示完全失败,“一事无成?”表示事情没有任何成果。
初中语文复习 掌握成语题个关键 (一)
初中语文复习掌握成语题个关键 (一)
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掌握成语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成语涉及到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在文章阅读和理解、写作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初中语文复习中掌握成语题的关键。
一、掌握常见的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其形式简洁、寓意深刻、表
达精练,因而在汉语中应用十分广泛。
在复习初中语文时,掌握一些
常见的成语是很有必要的,如“一马当先”、“一毛不拔”、“大海
捞针”等等,这些成语在经常出现的阅读材料中也可能被用到。
二、学会理解成语的意义
学习成语不仅仅是暗记成语,更需要理解成语背后的含义。
因为成语
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大多数成语都是因为
其蕴含的情感、哲理等价值,才会被人们所传颂。
例如,“风雨同舟”这个成语,指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要相互扶持,是一种互相支持、团
结协作的情感。
三、加强实践训练
最后,为了更好地掌握成语题,还需要加强实践训练。
可以通过做语
文练习题,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等,来加强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写作方面,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成语,来提升文章的含义和表达
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掌握成语题的关键是加强理解和实践
训练。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常见的成语,理解成语背后的含义,进而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成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使用且深受人们喜爱。
因此,在考试或日常生活中,成语题是一种常见的测试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成语运用题,避免失分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些解题技巧。
背好成语是前提成语之所以存在于语言文化中,是因为它们能够简单、准确地表达某种观念或情感。
因此,在解决成语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掌握大量的基本成语。
如果没有过硬的成语基础,那么在解题时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建议大家可以通过背诵、观看成语故事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成语水平。
加强理解能力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确定成语的正确含义。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题目所给出的上下问、语境等信息,以此来识别正确的成语。
此外,同时需要分清不同的成语含义,因为有些成语含义可能多种多样,如果不加以区分很容易误判。
熟记固定搭配除了成语本身的含义,很多时候还要注意成语的固定搭配。
在解决成语题时,如果能够掌握好成语的常用搭配,那么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正确地解答题目。
比如,一些常用的成语搭配如下:•守株待兔•牵强附会•应运而生•移花接木•不屈不挠专项练习为了更好地解决成语运用题,我们还需要进行专项练习。
可以利用教辅书或相关考试的历年真题来进行针对性练习。
通过多做题,我们就能够更加熟悉成语的应用场景,更快速地发现成语的错误使用或误解。
在做完题后,我们还需要仔细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加以纠正。
成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掌握。
在解决成语运用题时,我们需要加强固定搭配的记忆,加强理解能力,提高判断问题的能力,加强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成语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成语运用题,避免丢分。
成语题 解析
成语题解析
解析成语题,首先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题类型和解析方法:
1. 解释成语的含义:需要对成语的出处、含义和用法进行准确的解释。
2. 辨析近义成语:需要对近义成语的语义、用法和语境进行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成语运用正误判断:需要根据语境和语义,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4. 综合运用:需要根据语境和语义,将多个成语联系起来,形成有逻辑的表述。
解析成语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不要望文生义。
2. 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 注意区分近义成语,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避免使用不当。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手册成语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手册成语(实用版)目录1.成语的定义和重要性2.成语的分类和用途3.如何有效学习和运用成语4.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文一、成语的定义和重要性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韵味。
它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成语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炼、生动和富有表现力,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对于提高人们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语的分类和用途成语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内容上看,成语可以分为道德品质、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山水风光等类别;从形式上看,成语又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成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如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文艺创作等,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和表现力。
三、如何有效学习和运用成语要想有效地学习和运用成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累:多读书、看报、听广播,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成语使用,增加接触成语的机会。
2.理解: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寓意,掌握成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3.记忆:通过联想、对比、归类等方法,提高对成语的记忆效果。
4.运用: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影响随着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成语的运用可以展现汉语的美感和独特魅力,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成语也是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汉语水平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对于提高人们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成语知识积累一、成语不可貌相俗话说:“人不可貌相” ,其实,有许多成语也是如此,不可以“貌”取其词,望文生义,否则,将要贻笑于大方之家。
高考试题中曾考过的“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炙手可热”“莘莘学子” “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
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下面梳理出在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例,供大家复习。
同时,大家中依此思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
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贬指。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表面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精品文档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
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与“景物”无关。
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
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
另有“举案齐眉”。
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
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
易理解相反。
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安之若素: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精品文档34、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
易误指吞吞吐吐。
35、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
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37、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
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
41、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重”在这里解释为“难”。
42、五风十雨,形容天气风调雨顺,而不是刮风多、下雨多。
43、不刊之论,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不能刊出的错误观点,实际是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 意为“消除、修改” 。
44、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45、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联想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6、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47、差强人意,以“貌”来“相”是不让人感到满意,恰恰相反,它指勉强让人感到满意。
48、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请不小心谨慎。
49、独具只眼,不可理解为只有一只眼,其实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50、二三其德,语出《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51、非异人任,不能取义为一般人物就可担任,而是表示某事应由自己来承担责任。
52、妇姑勃奚,其中“妇”指“儿媳”,“姑”指“婆婆” ,妇姑勃奚指婆婆同儿媳吵架,后来比喻为无关紧要的细小事而争吵。
53、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景,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54、更仆难数,“更”再这里指“换” 。
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55、河东狮吼,万不可理解为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
56、加人一等,并非指给予的比别人多一等,而是形容学问、才能等出众。
57、金针度人,语出《桂苑丛谈•史遗》,其中记载郑侃的女儿采娘,织女给她一根金针,叫她缀于纸上置于裙带中,三天不能说话,就会具有奇巧。
此后采娘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
后来“金针度人”比喻为把秘法、诀窍传给别人。
58、敬谢不敏,不是指不及时感谢,而是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
59、久假不归,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归,其实指长期借用,不归还。
60、具体而微,不指具体到细微之处,而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
61、明日黄花,语出苏轼的诗“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明天黄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来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62、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
63、七月流火,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火”这里指火星,而不是指大火。
64、人言啧啧,其中的“啧啧”与“啧啧赞叹”中的“啧啧”不同义,而是指不满意的议论纷纷。
“人言啧啧”是指人们不满地纷纷议论开来。
65、日长一线,不是指每天增长一线,而是指冬至后日昼渐长。
66、如坐春风,很容易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实际上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67、身无长物,并非指自己没有特长,而是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68、师心自用,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并非指学习老师的方法来运用。
69、拾人牙慧,“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拾人牙慧”比喻袭取、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70、弹冠相庆,并非指所有的人取得成绩而相互庆贺,而是专指坏人因即将作官而相互庆贺。
71、万人空巷,从表面来看人们都在家里,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其实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72、无能为役,表示不能做好某一件事,而不是指不能被人驱使。
73、无所不至,不能理解为没有不到的地方,应理解为没有不干的坏事。
74、先入为主,不能看成先进来的做主人,而是指以先听见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后再也听不进不同的话或意见。
75、一寒如此,并非指如此寒冷,而是形容穷愁潦倒到了极点。
76、一定不易,好象指一定不容易,其实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77、一日之雅,是指短暂的交往,“雅”,交往。
78、糟糠之妻,不是指长得丑陋的妻子,而是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79、文不加点,“点”是涂改之意。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呵成。
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80、危言危行,“危”:正直。
成语的意思是正直的言论或行动。
貌似而义不近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精品文档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贬义。
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
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
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1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1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义近尚需细辨析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2、如虎添翼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
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3、养痈遗患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4、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5、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后者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
6、迫不及待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
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
7、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
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
8、披肝沥胆肝胆相照: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二者都有“坦诚”意。
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
9、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
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10、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