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检验要求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
在检验科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检验科中最常用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通过将患者标本(如血液、尿液等)接种于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使病原微生物得以生长和繁殖。
然后,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形态、颜色以及菌落的特征,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典型的细菌培养方法主要有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粪便培养等。
在实验室操作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标本类型、处理方法和培养条件来进行。
同时,培养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交叉污染和误判。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核酸探针等。
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它通过扩增病原微生物的特定DNA片段,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PCR还可以进行多重扩增和实时扩增,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果。
DNA测序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通过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准确地确定其序列,进而进行比对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对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新病原体的发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酸探针是一种利用亲核反应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它通过将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序列的亲核核酸标记上特定荧光物质,通过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三、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免疫组化法、免疫电镜等。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的方法。
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准入制度
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准入制度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准入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根据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1. 本制度适用于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参观(访问)及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等的人员管理,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聘用人员、学生、进修生、协作人员、访问学者和参观(访问)人员以及其他因工作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
2. 参观(访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外来人员(包括外籍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或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在实验室负责人或其委托人陪同下方可参观(访问)实验室。
3. 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且工作时间在两周以内的临时工作人员,必须达到以下要求,方可获得准入资格:(1)参加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①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考核;②了解该实验室的工作职能、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③熟悉该实验室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内容、潜在危险及防护措施;④熟悉该实验室每个工作区域及注意事项;⑤熟悉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符合进入该实验室的有关规定,并经主管部门同意,取得临时出入证。
(3)一般情况下临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4. 对于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且工作时间在两周以上的外来人员,除符合第3条第一款条件外还需达到以下要求,方可获得准入资格:(1)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科学严谨。
(2)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相关业务背景。
(3)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4)身体健康,签订生物安全责任书。
(5)留取本底样本,如血清等。
(6)从事一般病原(微)生物活动的人员,须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独立开展实验活动。
(7)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并登记备案。
(8)取得临时上岗证。
5. 对于本单位实验人员(包括聘用人员),除符合第3条第一款条件外且必须达到以下标准,方可获得准入资格:(1)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科学严谨。
微生物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时的注意事项对微生物进行检验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检测环境一定要非常干净,同时实验室的器具也需要保持洁净,进行操作的有关人员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性,操作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1.微生物检验概述微生物检验指的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借助检验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将病原体检测出来,让临床诊断变得更加准确和科学,同时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思路,给接下来的用药提供科学指导,防止出现感染扩散。
2.培养基的灭菌及使用2.1在每一次进行配置前,都要保证生产日期在保质期的时间之内,检查开瓶日期以及瓶口的密封度是否完好,不可以出现变质和受潮等现象。
2.2在进行培养基的配置时,要保证称量非常准确,并且分装的盐水准确无误。
2.3必须做到现配置现灭菌,不能长时间没有灭菌地配好培养基,坚决不允许出现过夜的情况。
2.4灭菌的时候要保证恒定的温度,同时保证在恒压环境下进行,对灭菌时间也要有严格的要求,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灭菌。
2.5进行灭菌处理的培养基要放在冰箱中进行保存,时间最长可以保存一周,但是原则上不能超过三天。
并且要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则,优先使用最先培养好的。
2.6使用的时候也要对使用量有着严格要求,先使用水浴锅把培养基溶化到液态,紧接着迅速调低水浴的温度,培养基一定不能长时间接触高温环境。
2.7对产品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时候,将培养基温度保持在四十五度左右,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过高的温度容易将菌烫死,过低的温度则会造成培养基结块凝固,给观察结果制造麻烦。
2.8每瓶培养基都需要做空白。
2.9在集中的时间做样,对同一瓶培养基的打开不要过于频繁,造成培养基的污染,减少误差结果的出现。
2.10当培养基的数量很少时,可以先把少量的培养基倾倒成空白用板。
3.维持检测环境3.1检测室3.1.1进行检测的时候,要管好检测室的窗户和空调,用医用酒精对检测室进行消杀,避免检测室内的空气流动对超净工作台的内部环境产生影响。
微生物检验学之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一、葡萄球菌属(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本属菌革兰染色阳性,呈圆球形,直径0.5~1.5μm,不规则成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在脓汁、肉浸液培养物中,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
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通常在肉浸液及肉浸液琼脂或加入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为35~37℃。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5℃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并且不透明的菌落,直径为2~3mm。
可产生不同的脂溶性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
在血琼脂平板上,几乎所有的葡萄球菌可产生α、β、γ和δ溶血素。
在液体培养基(普通肉浸液)中生长迅速呈均匀混浊状。
3.生化反应本属菌触酶试验阳性,对糖的发酵反应不规则,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气。
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
4.抗原葡萄球菌水解后,用沉淀法可获得两种抗原,即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存在于葡萄球菌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有三种:①A型多糖抗原;②B型多糖抗原;③C型多糖抗原。
5.分类(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6)据DNA相关性表型特征等将葡萄球菌分为19个种。
继之,各国学者又相继从人和动物中检出数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新种,共27种。
(2)古典分类法:根据其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的不同色素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
1965年,国际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分类委员会将葡萄球菌分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CNS常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和家畜葡萄球菌。
6.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体外诊断检测系统病原微生物检测和鉴定用的核酸定性体
《体外诊断检测系统病原微生物检测和鉴定用的核酸定性体外检验程序第1部分:通用要求、术语和定义》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写明任务来源(文件、文号及项目编号)。
国标委发函〔2018〕83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项目编号20184840-T-464 。
本标准归口单位是SAC/TC 136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是由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2、工作过程:至少包括起草阶段、验证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等重点时间节点。
2019年04月04日,在北京召开2019年SAC/TC136归口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会。
T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初步安排后期的起草工作及时间;2019年4月05日--5月27日通过微信、电子信件方式等就标准的草案进行了起草小组内的讨论沟通,形成了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稿;2019年5月29日在北京召开工作组讨论稿讨论会,来自企业、审评、检测机构、医院等单位的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讨论,参会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
北京301医院戴朴主任、郑州大学精准医学中心汤文学主任、北京医院肖飞主任以及国家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李红然、陈慧毅2位老师等专家参加了本次标准讨论会。
与会专家及代表对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了全面讨论,尤其对第三部分术语定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会议决定,起草小组对工作组讨论稿进行进一步完善,包括对标准的结构、引用文件、翻译的准确性进行更加细化的修改2019年6月25日起草小组在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召开小组讨论会,对草案进行第三次修改,成形此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标准制定的意义、原则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的需要,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水平的检测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产品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也更广泛的应用此类产品,然而分子诊断的质量问题也随之凸显,其中有关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制定管理水平滞后,影响、制约着相关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参考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负责人 开展上岗前培训,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制定有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实验室布局合理,分区明显(污染区、清洁区)。 实验人员有饮水和休息的场所,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衣橱)
环境布局、基本设施设备 明显位置有生物危险标示和警示语等相关信息 洗手设施符合要求 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地面、实验台面、实验架等设施符合要求 实验室内有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能被回收),定期检查,校验、维护和检测并有 记录 配备有效的空气消毒设备或设施 安全防护情况 重要设备有使用、检测记录 配有足够的与风险水平相的洁净个体防护设备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实验操作时有关防护符合要求
Hale Waihona Puke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 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 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 用要求》(GB19489-2008)、《 山东省生物安全一级(BSL-1)和 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基 本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承担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 建立并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有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免疫计划,并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保存免疫接种记录 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等消毒产品合法有效 有消毒记录,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从事的实验活动与实验室防护级别相适应 实验室感染控制 配有大小适宜、符合规范要求的废弃物专用包装物和承装容器,分类收集 有废弃物处置专职管理人员;从事废弃物收集、运送、贮存、管理等相关人员接受 过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有相关记录 对从事废物收集运送、贮存的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废弃的培养基、组织、体液和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就地进行消毒灭菌 有废弃物转运、交接记录,并保存登记记录 实验室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采取控制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 例》、《山东省病原微生物实验 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 物医学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 法》
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有哪些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有哪些你知道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有哪些吗?你对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一、血液标本收集血液作培养时,须特别小心。
因为有许多微生物,易污染。
消毒应先酒精一碘一酒精,由内到外消毒。
1、抽血部位的消毒常被忽视,如消毒不当,将导致血液培养瓶的污染。
2、抽血培养的次数:对全身性或局部感染的菌血症的菌血症患者,血液培养次数建议如下:1对怀疑患有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急性化脓症及急性肺炎患者,开始用药前先进行2次血液培养。
2对不明原因的发烧(如:脓肿、伤寒)先进行2次血液培养,24小时后在预期病人温度上长(通常是下午)时刻,再进行2次血液培养。
3对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急性患者,治疗前先进行3次血液(1-2小时内操作完毕),若为亚急性患者,则第一天每隔15分钟左右收集血液,共进行3次血液培养;若病原菌尚未被诊断的病人已进行抗生素治疗1-2星期,则病人连续3天每天进行血液培养。
3、血液标本量:抽取5~10ml 。
二、尿液标本以无菌导管收集尿液(特别是女性患者)的方法,除非必要,否则应避免此项操作,因其易引发尿路感染。
收集方法必须在检验单上注明;同时,是否曾以抗生素治疗亦应说明。
三、粪便与直肠拭子标本作微生物检查的粪便,由病人排出后,可直接装入一个有盖且无菌的塑料容器内,要特别注意运送与接种的迅速性,如有拖延,可能一些非病原性的肠内细菌的生长速度会超过病原力,而使病原菌的分离发生困难。
一般来说,粪便中含有粘液的部分,最适合作微生物检查。
四、痰标本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
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1ml。
检验科院感检查标准
检验科院感检查标准一、引言感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危害性。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检验科院制定了感染检查标准,以确保感染病的及时发现、有效控制和预防。
二、检查范围感染检查标准适合于检验科院内的各个科室,包括但不限于临床检验、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等。
三、检查目的1. 早期发现感染病病例,避免疾病蔓延。
2. 减少感染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3. 提高感染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4. 加强感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四、检查要求1. 严格遵守感染病的检查操作规范,包括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环节。
2. 保证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查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4. 建立健全感染病的检查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安全性。
五、检查内容感染检查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临床检验: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的常规检查和病原体的检测。
2. 微生物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3. 免疫学:包括抗体、抗原等免疫指标的检测和免疫功能的评估。
4. 病理学:包括组织、细胞等病理标本的镜检和病变的鉴定。
六、检查结果与解读1. 检查结果应及时准确地报告给相关科室和医生,以便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检查结果应根据标准化的参考值进行解读,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病。
3. 检查结果应与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相结合,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
七、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建立感染检查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
2.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及时纠正和改进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
八、风险管理与安全保障1. 加强感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2. 建立相关感染病的报告和通报制度,及时汇总和上报疫情信息。
检验科微生物学常见病原体鉴定与检测方法
检验科微生物学常见病原体鉴定与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及其活动的一切规律,包括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殖方式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
微生物学在医学检验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病原体的鉴定与检测。
本文将介绍检验科微生物学常见病原体的鉴定与检测方法。
一、细菌的鉴定与检测方法细菌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其鉴定与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生物化学测试、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血清学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通过将样品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形态、菌落特征以及生理代谢等,进而进行鉴定。
2. 生物化学测试生物化学测试是通过检测细菌在特定条件下的生化反应,从而进行鉴定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化学测试包括氧需求量试验、酶活性测试、碳源利用能力测试等。
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用于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常见的试验方法有纸片法、稀释法和电化学法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了解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4.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来确定细菌感染的方法。
包括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细菌感染。
5.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高效的细菌鉴定与检测方法。
包括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DNA测序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可以准确鉴定细菌种类及其数量。
二、病毒的鉴定与检测方法病毒是一类微生物,其鉴定与检测方法相对复杂,常见的方法包括免疫学检测、核酸检测、电镜观察等。
1.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病毒感染的方法。
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病毒进行快速检测,但对检测样本的要求较高。
2.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病毒鉴定与检测方法,通过提取病毒核酸,利用PCR技术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方法进行扩增和检测。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病原微生物得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
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与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与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瞧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病原微生物得检验主要就是检测与l临床患者致病性有关得病原性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得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与医院内感染得发生。
基础知识1、什么就是微生物?什么就是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就是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y:显微镜放大观察到得结构简单,个体微小得生物得总称。
微生物得种类很多,医学微生物尤其就是临床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与自然界其她生物共生共存,绝大多数对人类与自然界就是有益得,只有少部分可以引起人类与动植物发生疾病,这部分微生物才称为病原微生物,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痢疾杆菌可以引起痢疾等。
2、什么就是细菌?细菌分哪几种?细菌就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得有机体,就是大自然物质循环得主要参与者。
其体积微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无色半透明,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细菌得轮廓及其结构。
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得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根据形状则可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与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3、什么就是病毒?病毒分哪几种?病毒就是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纳米)得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得一种物质形式,其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含有单一种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得基因组与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
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
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病原微生物具有种类多,变异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验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目前,用于临床检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包括:分离培养、基因芯片、血清学反应、PCR技术等,本文通过对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进行分析,对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的进展做一阐述。
标签:病原微生物;生化反应;基因芯片;临床检验技术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人或者动物患上多种传染病,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可以为治疗疾病和调查新型传染病提供有效依据。
由于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而且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利于实现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病原学诊断不仅仅局限在病原体水平,已经逐渐达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多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并且被应用于临床检测,其中基因芯片、PCR技术等检测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检验周期短、结果精确度高的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定病原微生物。
1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染色、培养以及生化鉴定,研究人员将病原微生物标本直接进行涂片染色镜检验,或者将病原微生物置于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检测的主要方法。
1.1将病原体微生物直接涂片镜检由于病原微生物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大部分为无色或半透明状,因此,将病原微生物标本进行染色后可以直接使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大小、形态以及排列顺序等。
将病原体微生物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的检验速度快,而且能够鉴定形态、排列顺序特殊的病原微生物,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淋球菌等。
因为直接涂片镜检只需要显微镜等基础实验设备,所以目前许多基层实验室仍然使用这种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
1.2将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将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主要应用于临床标本培养或者病原微生物标本中有多种细菌时需要对某一种细菌进行分离。
因为培养细菌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分离培养的检测用时较长,不能够对大量病原微生物样本同时进行处理。
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
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近年来,随着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流行,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越来越重要。
其中,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
为确保实验室能够独立完整地开展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实验室基本信息要求实验室必须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机构设置的独立的实验室。
实验室应当处于独立清洁的空间内,与病房、药房或其他非卫生服务型设施隔离,实验室区域要有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通风条件的设施。
实验室应当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且符合安全、仪器时间效应、稳定性、归零校准,以及记录形式等规定。
二、实验室人员要求实验室工作必须有专职或兼职的医学或生物学专业人员负责,负责人应为具有主治医师或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医务人员。
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医学和生物学专业工作人员须持有相应执业证书。
三、实验室操作要求实验室操作应当按照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
每个试剂、仪器的使用前必须做好检查,确认检测项目、样本标识和所用的生物安全载体符合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实验室必须配备完整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固定医学垃圾的生物安全器具应单独设置。
四、实验室管理要求实验室必须制定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内检测质量保证、标本采集、传递的质量保证和验收等环节,同时加强对实验室数据记录和质量控制的管理,进行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价和管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规定了实验室的基本信息要求、实验室人员要求、实验室操作要求和实验室管理要求等方面,对于病原微生物核酸扩增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室必须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实验室空间的医学影响力和检测质量。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及检验方法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及检验方法关于微生物检测,大家可能都只是听说过,但是对于这个方面并没有一个正确或者是科学的认知,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微生物检测的相关知识,主要从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和相关检验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第1点,微生物检测的必要性在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会侵犯人体,在人体中生长繁殖并且释放毒性物质,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机体病理变化。
病原微生物检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等。
关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并非是一个新的领域,而基于病原学证据的抗感染治疗一直都是临床上开展诊疗的金标准。
通过尽早识别致病病原微生物从而采取合适的抗感染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重症感染患者而言,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感染的判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医院感染与微生物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通过加强医院的微生物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空气作为微生物传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合适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相对密闭的室内空间为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通过检测微生物含量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避免人的身体不受微生物的危害。
第2点,微生物检验方法关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染色、培养分离、免疫学技术、核酸检测等,还有基于先进技术而诞生的二代测序技术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能够正确选择利用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并做到对检测结果的正确解读才是临床中的重点。
(1)涂片技术:该技术是细菌、真菌检查中最经典的方法。
这种检验方法其操作简单且快速,还具有一定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涂片技术作为形态学检查的一种,对于临床中判定感染,快速获得病原学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病原培养分离:在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病原培养分离仍然是其核心方法之一。
虽然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且检出阳性率较低,获得病因证据也相对困难,但是其优势也十分明显。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标准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标准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标准通常由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机构、疾病控制中心以及国际卫生组织等制定。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对于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进行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标准:
1.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国际组织可能发布了
一些有关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指南和标准。
这些标准可能
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等。
2.国家标准: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由国家卫生部门、疾病控制中心或相关的标准化
机构制定。
例如,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可能发
布了一些与传染病检测相关的指南。
3.欧洲规范:欧洲标准化组织(CEN)可能发布了一些有关传染
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的规范。
4.实验室安全标准: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通常需要在专门的生
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实验室的设计和操作可能受到生物安全
标准的指导,例如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生物安
全级别(Biosafety Level,BSL)。
5.ISO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可能发布了一些有关实验
室检测和生物安全的标准,其中包括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的
相关内容。
这些标准和指南的具体内容会因具体的传染病、检测方法和实验
室条件而有所不同。
要获取特定疾病或微生物检验的最新标准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国家或国际卫生机构发布的文件。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指标
d)
保存区域应有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检查、交接、包装的场所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
5.4
样本使用
a)
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在使用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入库、出库及销毁应记录并存档。
√
b)
实验室应当将在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生产等实验活动中获得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类菌(毒)种或感染性样本送交保藏机构进行鉴定和保藏。
√
4
实验室活动的管理
4.1
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
4.2
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三级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
不开展
4.3
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文件。
a)
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
√
b)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标准操作程序;
√
c)
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说明和具体管理要求;
√
d)
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
√
e)
实验室日常监督、定期自查和管理评审制度;
√
f)
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
g)实
实验室用于标识、警示、指示、证明等的图文标识,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如“污染”、“消毒中”“设备检修”等。
√
没有
3.5
BSL-3实验室配备的设施和设备及参数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对BSL-3实验室的要求
√
不开展
3.6
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病原生物检验要求
第二章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实验室条件和基本要求实验室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
实验室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
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
病原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
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
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
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实验室应至少划分成三个区。
一、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休息室、培养基配制室、试剂储藏室。
此区域禁止带入细菌检验标本。
二、操作区1.整洁:微生物操作区是各种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减少粉尘流动,防止交叉污染,操作区应与外界分开。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换鞋,送标本人员不进入操作区,操作区地面用专用拖把每天拖一次,每周用消毒剂擦洗一次。
每天早上工作前,用紫外灯照射30,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下午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
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整洁。
2.光线:细菌培养的细小菌落及血清试验凝集颗粒观察,都需要有充足的光线。
操作室除设置常规照明灯外,还必须安装操作台灯,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判断。
3.通风:由于各种病原菌集中,空气污浊,实验室要求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必要时应配备抽风机。
4.温度和湿度:由于无菌操作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酒精灯,因此,微生物实验室不能安装吊扇,为了达到实验所需的适宜温度,尤其是某些仪器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实验室应安装空调。
5.电源:实验室应该要求提供稳压、恒频的电源,根据仪器设备要求,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实验室条件和基本要求实验室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
实验室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
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
病原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
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
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
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实验室应至少划分成三个区。
一、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休息室、培养基配制室、试剂储藏室。
此区域禁止带入细菌检验标本。
二、操作区1.整洁:微生物操作区是各种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减少粉尘流动,防止交叉污染,操作区应与外界分开。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区换鞋,送标本人员不进入操作区,操作区地面用专用拖把每天拖一次,每周用消毒剂擦洗一次。
每天早上工作前,用紫外灯照射30min,对整个操作区进行消毒,下午工作结束后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
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整洁。
2.光线:细菌培养的细小菌落及血清试验凝集颗粒观察,都需要有充足的光线。
操作室除设置常规照明灯外,还必须安装操作台灯,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判断。
3.通风:由于各种病原菌集中,空气污浊,实验室要求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必要时应配备抽风机。
4.温度和湿度:由于无菌操作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酒精灯,因此,微生物实验室不能安装吊扇,为了达到实验所需的适宜温度,尤其是某些仪器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实验室应安装空调。
5.电源:实验室应该要求提供稳压、恒频的电源,根据仪器设备要求,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
6.水源:实验室的操作区内须设置水源,用于标本处理(如细菌染色)的水槽与工作人员洗手用的水槽不能混用。
7.污染物处理:实验室操作区须备有消毒缸,以处理沾有活菌的玻片等污染物品。
检验剩余的标本及微生物使用过的平板、试管均须集中地点放置,经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洗涤或丢弃。
三、无菌区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
2、进出无菌室至少要经两道门,中间隔有缓冲间。
3、无菌室与外间设置一个可开闭的窗口,用于传递器具。
无菌室必须保持整洁。
4、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换专用鞋、专用衣。
5、无菌室使用前须用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结束后清洁台面,再用紫外线消毒30min。
6、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彻底消毒。
7、无菌室仅用于培养基分装等无菌操作,不能进行有菌标本的操作。
8、操作人员操作时应严格关门,并戴好专用的口罩、帽子。
9、无菌室内应有空气过滤装置,并安装空调。
四、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预防医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所从事工作的风险。
自觉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和要求。
在身体状态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健康管理规定。
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
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个人状态。
如果怀疑个人感染,应立即报告。
不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违反管理规定。
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
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即报告。
1、所有处理血液、体液或其他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包括接触病人的黏膜或有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的工作人员都应戴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或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微生物时,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
一次性手套不得重复使用,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不能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或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门柄等)。
2、工作台面应铺垫一块具有吸收性能的材料,以防止液体滴落或溅落造成的感染性物质扩散,使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3、所有可能产生气溶胶或飞沫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实验室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
禁止用手直接处置注射器及其他锐器,以防止损伤;使用后或废弃的锐利物品都应放入专用容器内,并及时运走处理。
4、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警告标签。
5、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6、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要及时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
7、一般临床实验室应按BSL-2的要求。
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安全操作规范程序﹑安全防范制度和废弃物处理制度等。
第二节实验人员要素与设备一、人员要求在微生物检验中,几乎从标本处理到结果解释的每一步都需要高度的主观判断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出微生物学评价。
所以,要求每个技术人员都需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每个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和训练,并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固定,不应随意变换。
2.微生物检验是一个连续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或判断结果才有意义,要求微生物实验室能够保证节假日也能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工作。
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处理各类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能力。
3.工作人员必须通晓实验室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
并经常阅读微生物方面的资料。
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了解微生物专业的新进展,并尽可能把新知识新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每位工作人员均应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实验室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已知结果的标本混入日常标本中考核工作人员的检验水平,提高质量意识。
5.工作人员应加强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
可通过开展对临床医师的讲座,解答临床科室的咨询,参与临床查房等方式。
以促进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的提高。
二、基本设备和要求保持仪器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实验室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的设备有孵箱、冰箱、水浴箱、高压灭菌器、二氧化碳培养设备、厌氧箱培养设备、天平、pH计、显微镜、玻璃器皿、接种器具、离心机等。
每一台精密仪器均应有专人负责,定期维修和保养,并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仪器设备名称、仪器型号、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地址、仪器编号、购置日期及使用日期、保修期、电源要求、操作手册、使用记录、故障出现及维修记录等,以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三、实验室基本设备的质控要求1.孵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可调温度范围应由室温至60℃。
孵箱温度允许的波动幅度为设置温度±1℃,如一般细菌培养,孵箱温度应为35℃±1℃。
应每天记录孵箱温度,定期加水,每月清洁内壁和架子。
2.冰箱、低温冰箱普通冰箱允许温度为4℃±2℃,每天记录温度,并定期清洁。
尽量减少冰箱开启次数,减少温度的波动。
低温冰箱控制温度-20℃±5℃,每天观察温度并记录,每隔三个月除霜一次。
一旦温度失控,及时调整。
3.水浴箱水浴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温度允许的波动幅度为设置温度±0.5℃,每日检查水位,记录温度。
每月擦拭内部并换水。
4.高压灭菌器高压灭菌器控制温度121℃,每次使用前观察并调整水位,记录使用时间,温度或压力。
每周用嗜热芽胞杆菌检测灭菌效果,每月清理内部及换水,并定期检测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5.二氧化碳培养设备常用的有二氧化碳箱和蜡烛罐,要求CO2浓度为5%-10%,箱内或罐内保持湿度,并用淋病奈瑟菌作效果监测。
6.厌氧培养设备主要有厌氧箱、厌氧罐、厌氧袋。
混合气体组分要求CO2 10%、H2 10%、N2 80%。
厌氧箱、厌氧罐要每周清洁内部,定期更换催化剂。
每次使用培养设备都应用美兰指示剂或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厌氧效果。
7.天平实验室用天平要保持光滑、清洁,并定期进行自校或定期外校,保证其处于最佳状态。
将天平置于稳定的工作台上避免振动、气流及阳光照射。
在使用前调整水平仪气泡至中间位置。
电子天平应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预热。
称量易挥发和具有腐蚀性的物品时,要盛放在密闭的容器中,以免腐蚀和损坏电子天平。
8.pH计一般pH计要求精度达±0.02,并定期校正。
9.显微镜实验室最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应注意保护油镜。
每次使用后,应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镜油。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用含少量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拭油镜,再用洁净擦镜纸擦干。
另外还用到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均应按程序清洁和保养。
10.玻璃器皿微生物实验室所用试管、吸管、平板等应洁净无菌,不残留酸碱。
11.接种器具分为接种针和接种环两种。
应选用传热散热快,耐用,不生锈的材料,早先使用的白金丝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多用比较经济的镍铬丝代替。
一般要求接种环长5cm-8cm,环直径2mm-4mm,定量接种环要定期校正其容量,接种针长5cm-8cm。
表1-1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要求设备控制标准保养及监测高压灭菌器≥121℃每次用前换水,每月清洁一次孵育箱35℃±1℃每天记录温度;每月清洁内壁和隔板水温箱37℃±0.5℃每周第一天记录温度;每月檫内壁和换水冰箱4℃±2℃每周第一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定期除霜低温冰箱20℃±5℃每周第一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除霜二氧化碳培养箱5%-10% 每天记录温度;换水;淋病奈瑟菌监测效果厌氧培养箱10% H2、10% CO2、80% N2每次使用时用厌氧指示剂监测效果第三节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一、实验室安全措施1.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制度,并定期检查。
2.进入实验室要穿操作服,工作服应放置在指定的地点,并经常消毒洗涤;生活用品不能带入实验室,必要的书籍带入后要和操作面远离,带离实验室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3.实验室内不得高声谈笑,不准吸烟、饮食,不要用手触摸头、面等部位以免造成污染。
如有传染物污染手部,要立即用2%-3%来苏尔或0.3%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再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干净。
如有传染物吸入口中,应立即吐出,再用大量清水漱口,并根据需要服用相应的药物以防感染。
4.如有传染物污染桌面或地面应立即用2%-3%来苏尔或5%石碳酸溶液覆盖其上,经30min后方可抹去。
如工作服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应立即脱下,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5.实验室应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并定期检测;接种环(针)使用后应立即在火焰灯上烧灼灭菌;沾有活菌的玻片、吸管等物品应立即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消毒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