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学观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92915 美学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

词曲中物象“藤、树、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因此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透过“形”看到“神”,挖出作品的主旨。

王国维论文人间词话论文

王国维论文人间词话论文

王国维论文人间词话论文:由《人间词话》中的引词看王国维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摘要: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

《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著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标准王国维著作《人间词话》中包含了他对词论、词品、词人、词史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四者交错,而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而以“真”为审美标准,提出了“隔”与“不隔”等美学观点,这些既是王国维评价古今诗文成就,判别文学真伪的基本准绳,也是他以“境界”说建立其理论体系,超越于前人“兴趣”“神韵”等论说的美学基石,可以说“境界”既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的归宿。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自唐代至清代的著名词人的近百首词句及众多词论著作中的名言名句,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或批评或褒奖,通过自己对美学独特的观点对这些词作进行逐字逐句的品评,大到时代的文学创作审美倾向,小到具体作家具体作品的具体字句,都有自己独到的标准和观点。

一、词论:“词以境界为最上”《人间词话》开篇名义,将境界视为核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不仅是词之“上”,而且是词之“本”。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有境界之词是时代之绝唱,词中之翘楚。

其著名范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通过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以及张先的《天仙子》中独特的用字用词,分别将沉郁和活泼的境界全盘托出。

“境界说”继承了古代传统文论的审美标准,同时又有所突破,王国维在提出“境界说”以后,不仅把境界当成艺术创作的根本,还当作判断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

此外,王国维对于“境界”,有其独创的观点“三境界”说。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淘研 金究 者
文 学 教 育 2008.12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 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 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 在 美 学 上 之 位 置 》、 《 人 间 词 话》、《 宋元戏曲史 》 等。 作为 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 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 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 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 在 以 下 几 方 面—— —生 活 的 本 质 是 “ 欲 ”、 “ 美 在 形 式 ”、 “ 悲 剧 美”、“ 古雅 ”观等。 其中,美 在古雅的观点是王国维有意的吸 收中国传统美学观的结果。仔细 研究不难发现,王国维的美学观 点是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 是王国维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了中 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结果。
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 当 人们 在捕 捉到 深远意趣的瞬间,往往摆脱了概 念,处在一种“忘言”的状态, 王国维称之 为 “ 境界 ”。只 有达 到这样一种境界,艺术作品才有 感染力,才能谓之上品。同时, 众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认为, 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 整体形象表现出来。从钟嵘的 《诗品》到刘熙载的《艺概》,都 有这种思想。到晚清时期,王国 维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这一传统 思想作了理论上的表述,并用 “古雅”这一美学命题来标示艺 术的形式美。
夏继先,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 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033Biblioteka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非常 注意审美观照和艺术形式美与艺 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庄 子 在 《 庄 子·外 物 》 篇 中 说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夏继先
得夫忘言之人而 与 之言哉 !” 庄 子的意思是说,“言”的目的是 为了表达 “意”, 因 此只 要得 到 这个“意 ”,“言 ” 就可 以舍 弃 了。魏晋南北朝时,王弼对庄子 的“得意而忘言”的观点作了进 一步的发挥,进而提出“得意忘 象”的命题。他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 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 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 意,故可寻象亦观意。意以象 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 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 意 , 得 意 而 忘 象 。” 为 了 得 到 “象”,必须否定“言”,为了 得 到“意”,又必须否定“象”。这 样一种美学命题,实际上是要求 人们在审美观照时,要不受有限 的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 的宇宙、历史和人生。由此,人 们从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感, 往往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宇宙感、 历史感和人生感。但同时,审美 观照又表现为对概念的超越,即 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 感,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 对于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 领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 的。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

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

读写频道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陈晨摘要:在我国美育思想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西方先进美育思想引进中国的是王国维,他从审美心理和社会需要出发,研究了美育的目的、功能、途径、理想以及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等,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体系。

梳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美育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上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审美境界王国维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启蒙的第一人,他开启了美学学科进入中国的大门,陆续将叔本华、康德、尼采和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并尝试运用西方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对美的基本性质以及美育问题都有自己的阐释与发挥,从而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

本文拟对王国维美育思想作简要论析。

一、美育的功能:“无用之用”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审美超功利性的思想,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活动,他说:“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

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1]因此他十分重视艺术美的特殊作用,即“无用之用”。

与“无用之用”相对应的是“有用之用”,所谓“有用之用”指的是官能欲望上的满足,是实现功利目的的用处,而“无用之用”指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对灵魂的净化,它是无功利不计较利害得失的。

“无用之用”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因此它是无形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长久而深远的。

“有用之用”即满足于当下的需求,常常是感官所能知觉到的,它是有形的但也是短暂的。

目光短浅的人只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的妙处所在。

正是由于缺乏这样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观,国民缺乏高尚的精神生活,没有适宜的消遣活动,因此会染上“感情上之疾病”。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认为当时国人远离纯粹的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政治和社会思潮,是中国社会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他说:“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2]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一种最神圣的事业,哲学和艺术所追问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等具有终极目的的问题,这些都是真理,与政治无关。

论王国维的美育思想

论王国维的美育思想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3 期 第 3 卷( 1 总第 19期) 2
河北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n l f b i ies y(hls p y n o il ce c ) o r a o e Unv ri P i o h dS ca S in e He t o a
王 国维 (8 7 97 ,字 静安 ,号观 堂 ,浙 江海 宁人 ,中国近 代学 者 。早年 因乡试 未 中而放 弃 科 17 —12 ) 名 ,转而 学 习新 学 。19 8 8年就 学 于罗振 玉创 办 的东文 学社 , 10 9 1年在武 昌农务 学堂 任译 授 , 同年 留学 日本 ,不久 回 国 ,为 罗振 玉主 持 的上海 南洋 公 学虹 口分校 执 事 ,兼 《 教育 世 界》杂 志主 笔 。10 、 10 9 3 94 年先 后任 南通 和苏 州师 范学 堂心 理 学 、伦 理学 教习 。辛 亥革 命爆 发后 ,随罗 振 玉 留居 日本五年 ,专 治 国 学 。11 回国后 在上 海 当编辑 、 9 6年 大学 教授 , 6岁 时经人 推荐 做 了末代 皇 帝溥 仪 的 “ 4 南书 房行 走 ” 9 1 ,12 年 受聘 为北 京大 学 国学 门通讯 导师 ,12 年 受聘 为清 华 学校研 究 院专任 教授 。12 95 97年 ,王 国维 留下 “ 经 此世 变 ,义 地再 辱 ”的遗 书 , 自溺 于颐 和 园 昆明湖 ,在其 5 0岁人 生学 术鼎 盛之 际 了却 了 自己的一 生 。 抛 开政 治 因素 ,王 国维被 誉 为 “ 近代 学坛 上 的大师 巨子 ”是无可 厚 非 的。他 以 自己的学术 研 究实 践 , 在历 史 、考 古 、哲学 、美学 、文 学等 学科 取得 了重 大成就 ,其 治学 精神 和 治学方 法堪 称 当今做 学 问之人 的典 范 。他 从 审美心 理和 社会 需要 出发 ,研 究 了美 育 的 目的 、特 点 、功 能 以及美 育 与智育 、德 育 的关系 , 独 创 性地建 立 了 自己的美育 理论 ,其 美育 思想 一方 面 以学者 的严 谨 散发 出理 性智 慧 的光芒 ,一 方面 又彰 显 其试 图为人世 求得 救赎 的人 性之 美 善 ,闪耀着 人 性主 义 的光芒 。

大学美育论文

大学美育论文

大学美育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姓名:朱永博学号:3110019030330中国美学代表以及简介1王国维2朱光潜3宗白华4李泽厚●什么是美、中外对美的理解●大学美育的感悟美学大家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宗白华是现代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可以说,宗白华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他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本身已成为一种道显而美的象征。

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论

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论

暮寒? ” ( 《欲觅》)“书 成付与炉中 火 , 了 却 人 间 是 与非。” ( 《书古 书中故纸》) 从 以 上 所 列 举 的 事 实 足以说明,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不同于叔本华的悲 观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纯学术研究的结 果 , 是 理 性( 逻 辑) 推 导 出 的 结 论 , 与 其 人 生 践 履 是不达界的。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 既有理性认 识, 又有对人生的生命体验, 理智与情感交织不 分, 是“知行合一”的 结果。他以自 杀 为 人 生 苦 痛 的解脱, 就是最有力地说明。
关键词 美 古雅 悲剧 意境
聂振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00732

王 国 维( 1877- 1927) , 浙 江 海 宁 人 , 中 国 现 代 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兴趣广泛而成就卓著, 哲 学 、美 学 、文 学 艺 术 、历 史 学 、文 字 学 、考 古 学 等 , 在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史 上 都 处 于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他 从事美学研究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美学思想在 他的学术成就中并不居主要地位, 但却是中国现 代 美 学 史 的 第 一 座 里 程 碑 。他 是 中 国 现 代 美 学 思 想的启蒙者, 美学学科的开创者。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 也是 中国现代美育的最早提倡者。1903 年, 他所写 的 《论教育之 宗旨》一文认 为 , 教育大 而 言 之 可 分 体 育 与 心 育 二 者 , 而 心 育 又 可 分 智 育 、德 育 和 美 育 三者, 并建议政府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宗 旨。其后又写了《孔子之美育主义》, 运用康德、叔 本华的美学观点, 论述美育的性质和功能, 然后 评 述 了 孔 子 的 美 育 思 想 。他 虽 然 没 有 撰 写 美 学 理 论的长篇巨制, 但美学思想还是比较丰富的, 他 是现代美学理论构建的开创者。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的论文

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的论文

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的论文[摘要]: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思想;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王国维是近代硕儒,学贯中西,在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美学思想也是博大精深,非一般人能够窥其堂奥,笔者这里不揣浅陋,想就其美学思想加以讨论,但愿能窥其一斑。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不论来自哲学方面,还是来自文艺批评方面,都与社会现实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现实的黑暗,使他向往光明,追求真理;光明、真理终不可得,他便放弃了这种追求,而到文学艺术中去寻求解脱。

王国维的一生,在思想上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他的兴趣志向,不仅与现实发生冲突,也常常与自己的天赋禀性不相适应。

“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寡,而知力苦多;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

”[1]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思想性格上的矛盾、苦恼,使他的研究志趣一变再变,最后连文学也放弃了,而去从事历史和考古的研究。

他的美学思想,只是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这一段时间的产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他一生的思想发展线索。

然而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对人生对未来进行了热烈的追求,对黑暗、腐败的社会千方百计追求疗救之法。

王国维的哲学、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特别是叔本华)的影响,他把康德、叔本华的一些结论照搬过来,作为自己讨论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启蒙者。

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近代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叶嘉莹女士将王国维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引用西方理论来评判中国古有文学的人物”。

[2]王国维对中国文学批评及中国美学之功绩,既在他引进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在与他身体力行,颇具潜在体系、规模,包括批评在内的整个人文—艺术美学为我国近代美学从无体系的思想形态走向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形态铺就了一级坚实的台阶。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

本文从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入手,探讨了他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认为美学不应被功利目的所束缚的观点。

文章也分析了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影响,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文章总结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独特的贡献,指出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王国维的美学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王国维,超功利美学观,美学观念,当代艺术,实践意义,个人生活,独特贡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国维(1881-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宗师”。

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桥梁。

王国维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强调艺术的内在境界和灵性追求,与当代功利主义浮躁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注重审美的高尚情操和内心的触动,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

他主张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引发思考和启发。

王国维批评功利主义对艺术的极端功利化,强调艺术应该超越物质利益和功利心态,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把艺术视为一种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启迪。

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物质享受,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王国维的美学理念提醒人们,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回归内心、感受灵魂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个人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迷失了内心的方向和情感的纯粹。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通过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启迪。

从“古雅”、“境界”理论论王国维与中国美学

从“古雅”、“境界”理论论王国维与中国美学

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涉及“雅”,在《体性》篇中归 从艺术创造而言“,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
文为八体,其一曰“:典雅”,并认为“典雅者 ,熔式经 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而其观艺
诰,方轨 儒 门 者 也。”Ol1 司 空 图《二 十 四 诗 品》有“高 术也,虽不能喻其优美及宏壮之部分,犹能喻其古雅
维之《人间词话》耶?
后的《人间词话》(1908 年定稿),再到后来的《宋元戏
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把康德、叔本华美学 曲考》(1912 年)等,无不深蕴着他那对中华文化的执
的一些结论照搬过来,作为自己讨论美学问题的出 着。
发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把康德、叔本华的美

学简单化了。”“尽管王国维美学的基本观点是来源
国维以“境界”之论来评词,正中要害,恰倒好处,高 其五曰“:朱子(朱熹后世称)《清邃阁论诗》谓:‘古人
屋建瓴,实为高论。
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诗
可以说,境界论思想贯穿与整个中国传统艺术 一日作百首也得。’余谓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
和体现在各个具体的艺术领域。叶朗先生认为,境 无句。如玉田(张炎)、草窗(周密)之词,所谓‘一日 界论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即为“境生于象外”,实为 作百首也得’者也。”OS9 可以看出,以上五段词话,都
转向“新学”,并不是为了“新学”而“新学”,而是在中 评论》的思路将他所体悟的西方美学(主要是叔本
收稿日期:2001 - 04 - 25 作者简介:宣庆坤(1972 - ),男,安徽省怀宁县人,滁州师专政教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 .
86
华、康德的美学)来沟通中国艺术体系的内在精神 像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专门论述”古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人"和"诗词意境"等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王国维主张"以美育人"。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提倡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认为,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能够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国维的"以美育人"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奠定了一种以美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

他认为,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求一种高度的意境,即通过表现特定的意象和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对诗词的解析,强调了表达意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还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有层次的,通过艺术的安排和选择,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高度的艺术整体。

他在批评古代诗词时,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种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其"以美育人"的思想和对"诗词意境"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他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1. 引言1.1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性王国维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国维提出的古雅与意境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一种经典的美感标准。

古雅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质感和情感,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古雅的审美特征在于温润典雅、深沉秀丽,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与古雅相对应的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意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意境的构建方式主要依靠语言的表现和形象的塑造,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氛围。

王国维美学思想强调古雅与意境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古雅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真正深刻的意境。

古雅与意境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思想性,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魂魄,为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古雅与意境的定义"古雅"一词源自《庄子》,描述一种古老而高雅的美感。

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古雅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美感,是一种既具有古代文化传统的沉淀,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美学特征。

古雅并非单纯地追求古朴、典雅,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内在品味的提升。

对于意境的定义,王国维将其理解为文学艺术作品所独具的一种抒情情境和心灵意趣。

意境是通过文字、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伦理维度

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伦理维度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留学日本期间,王国维接触并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伦理著作。

作为“中国近代伦理学史上睿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王国维传译并撰写了较多的伦理学论著,主要有《论性》《释理》《伦理学》《西洋伦理学史要》《汉德之伦理学及宗教》等。

从王国维的以上诸多论著与研究中,可以看出其对伦理学的关注,其伦理思想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王国维还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美学家,反观其美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伦理学也有着共通之处,其往往将美学问题放在伦理的维度进行讨论。

1901年自《教育世界》创刊以来王国维一直为其撰稿,《红楼梦评论》便最早刊登于此刊,此后才选入《静安文集》。

《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集中探讨《红楼梦》伦理价值,提出“故美学上最终之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2]16的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伦理维度文/李宛玲摘 要:王国维不仅在美学上颇有建树,而且对伦理学也有研究,其翻译并撰写了不少伦理学论著。

国内研究者往往侧重于关注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超功利性,忽视了其美学思想的功利色彩。

在其思想理论中,王国维看到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相似性,认为美学之目的与伦理学之目的合而为一,试图以情感为中介通过审美感知的超功利性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借助美术中对生活之欲的描述来实现现实生活中个人欲望的解脱。

同时,以美术来传达其对人生、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探寻,体现出其美学思想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思想;伦理维度们的夫人。

他们和笔者的妻子都喜出望外,特别是夫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亲切的笑容。

之所以如此,是笔者想通过情人节送玫瑰这一富有审美意义的仪式,让大家尊重爱情、呵护亲情,让爱情和亲情绵延不断,不要被世俗的污泥浊水席卷而去,不要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消失殆尽。

笔者的散文《情人节,那支永不凋谢的玫瑰》结尾说:“情人节早就过去了,我心中还有一支永远芬芳的玫瑰,也衷心希望大家的心中有一支永不凋谢的玫瑰。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王国维的时代开始接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而真正对王国维产生影响或者说被他所接受的只有叔本华一家之说,而对于康德、尼采等并未接受太多,基本采取了与叔本华一致的观念。

在接受叔本华思想中,王国维将重点落在了叔本华美学中,并与传统审美经验做论述,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叔本华美学的转化上,他主要将叔本华美学思想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在文学批判中展示美学主张,极少抽象地谈论美的概念、美的本质。

虽然王国维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曾两度以前清遗老身份投江殉情,但在对待传统审美趣味上,王国维大胆以西方美学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一切美皆形式之美”,并把美的形式分成“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

第一形式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客观现实中的美;第二形式指客观现实反映在各种艺术中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由客观自然之美的第一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并系统地将西方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综观历史,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日渐衰落,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每况愈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审美上的停滞、疲劳。

王国维感慨:"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长久以来,美学一直附庸于儒家的政治主张需要与伦理实际需求。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地位,致使艺术形式停留在如何生计、如何服务的层次,不能进入存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最终沦落为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工具,失去了更为纯洁、质朴的精神品位,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无意识伤害。

《红楼梦》的成书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似乎又回到了《山海经》的混沌缥缈、《诗经》的柔情浪漫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政治的一反常规地否认。

对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讲:“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一位具有超功利美学观的学者,他对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重塑,并反对了功利主义观念。

王国维认为,美并非只是功利性的追求,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

他深入探讨了美的真正意义,将之与当代的价值观念联系起来。

通过对美学观念的解构和重新定义,王国维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理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为人们审视美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王国维, 超功利美学观, 传统美学观念, 反对功利主义, 美的真正意义, 当代价值观念,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超功利美学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思。

王国维认为美学追求的是超越功利目的的纯粹美的境界,而非仅仅满足个人欲望或社会功利。

在他看来,美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使人超脱琐碎的现实,体验心灵的升华和净化。

王国维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他对“情感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等方面的独特诠释。

他认为美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鸣,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审美享受。

这种观点对当时的美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中国美学界的发展方向。

王国维也与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观念进行了坚决的对抗。

他认为美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的功利需求。

相反,美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独立于功利目的之上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通过探讨美的真正意义,王国维试图揭示美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精神的积极影响。

他认为美具有提升人的情感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力量,能够使人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神秘。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当代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2. 正文2.1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源自于他的美学著作《人间词话》,在这部著作中,王国维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念。

论王国维的“眩惑”

论王国维的“眩惑”

摘 要:“眩惑”是王国维立于中式语境下对叔本华“媚美”的阐释,它实际上是对于美感的界定,因而“眩惑”具有美学意味,是美学范畴。

此外,王国维关于“眩惑”的论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标榜着他崇尚典雅,推崇中庸,反对宣泄性情的诗学理念。

关键词:眩惑;媚美;美感;快感“眩惑”这个概念只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出现两次,都是作为审美的超利害性的对立物而提出的,并未作出多少理论上的分析,因此也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这个概念作为王国维的独创,拥有着独特的内涵,因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眩惑”的提出在王国维那里,“眩惑”得以存在的理论环境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眩惑”作为优美和壮美的对立面而存在;另一方面,“眩惑”与美都同“生活之欲”存在着十分隐秘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讨论“眩惑”,需要先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内在理论联系。

先谈“生活之欲”。

“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1]。

王国维认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2]。

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此外,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欲既终,他欲随之”。

这样,人就永远处于追求欲望满足的状态之下,“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者也……满足与空乏,希望与恐怖,数者如环无端……无往而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3]。

生活的本质即是欲望,而人的欲望在生活中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因此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痛苦之中。

这实际就是叔本华悲观厌世哲学的照搬。

在叔本华那里,人永远生活于永不停止的、没有边际的痛苦中。

因追求欲望的满足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此欲望满足,彼欲望又出现,人会陷入追逐欲望的“怪圈”之中。

一是欲望的满足会使人减少欲求,人自然而然地会觉得无聊空虚,“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4]。

所以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文/吴海明论王国维的“眩惑”聊之间来回摆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美学观研究论文精品文档王国维美学观研究论文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论使美学的研究由对对象的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认识,现代美学的诸多流派都离不开“审美态度”这一基本概念,而“审美态度”正是由“审美无利害关系”发展而来。

自然界的存在物可以说都和人的“利害”相关,都有着与人相关的目的,超出某种利害关系似乎是个人的事,不具有普遍性。

但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存在,尽管其本身的客观属性并没有改变,但是在人的观念中,它则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超功利的美学观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曾遭到一些批评,因为审美从广泛的角度上看,总是带有功利性的,即使是“休息身心”、“凈化心灵”,它毕竟也还是一种功利。

然而,康德所谓的超功利是有一定的指向的,他说: 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

因此,这种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或是作为它的规定根据,或是作为和它的规定根据必然地连结着的因素。

2也就是说,康德将“利害”仍然归结为夏夫兹博里所说的“价值和欲望”。

当然,价值——对于“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的“现实性”,与欲望是一致的,如黑格尔所说的: “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对欲望就不会有用。

同理,欲望也不可能让对象自由1/ 20精品文档存在,因为欲望的冲动就是要消灭外在事物的独立存在和自由,要表明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里,就是为着被消灭被利用。

”3 所以其关键在于现实的有用与无用。

无用之用“价值”问题对王国维来说也正是有用无用问题。

他不但在美学上坚定坚持“无用之用”,在其他学科方面亦是如此。

他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说: “况哲学自直接言之,固不能辞其为无用之学而自间接言之,则世所号为最有用之学,如教育学等非有哲学之预备殆不能解其真意,即令一无所用,亦断无废之之理,况乎其有无用之用哉〜”4 但是王国维在哲学之价值问题上还是持其有用的观点,而且“世人喜言功用,吾姑以其功用言之。

”5。

不过他的“用”亦是“无用之用”。

“用”对王国维来讲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功用”,如他在致罗振玉的信中说: “永再次动笔,题目意思只具而下笔乃甚枯窘。

盖我辈于政治本甚阔疏,思为有用之文则甚费斟酌,若为无聊之文则又不知所以下笔,故屡提笔而终辍。

”6 此种“用”已不同于人民生活所需品的“财用”之用,具体到学术上,便是“应用”、“实用”。

他评培根之学术曰: “实则彼之说,太偏于实用,彼盖纯以厚生利用为诸学问之目的者也。

”所以“倍根非大思想家也,乃大应用家也,大修辞家也。

”7在王国维眼里,这种具体的2/ 20精品文档“应用”是属比较狭隘的“用”。

而他所宣扬的“无用之用”则主要是源于庄子思想。

儒家不十分强调这种“应用”和“无用之用”,如其论“用”,则主要是指社会功用而言的。

如果说“用”带来的是“利”,那么它正是孔孟之所“罕言”的。

这与庄子的“用”是有很明显的不同的。

庄子论“用”与“无用”亦分两个层面,一是事物对人利用价值的转移,如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大瓠之利用价值便是盛水浆,由于过大,其价值便消失了,因而成了“无用”的东西,庄子的解决方法是将其原来的“用”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他说: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盛水是“瓠”之目的,但是如果将目的改换为作“大樽”,则是另一种合目的“用”。

象庄子所举的不成材的大树,“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但是如果“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那么它便是有用的。

树之目的是“材”,但如果不限于“材”,而当作乘凉的用具,即使其目的变化了,其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个层面便是对事物自身而言的,如“大树”之不成3/ 20精品文档材,所以就没人砍伐之,而对于它本身来说,正得以长寿。

王国维所论“无用之用”是与第一层面上的“用”相关的,即目的的转换,所不同的是,庄子所论之物之目的是“正常的”目的,也即人所普遍认同的,如瓠之正常目的便是盛水,树之正常目的是做木材,当其不能以“正常”目的来实现其价值时,就转移其目的,从另一种的目的来显示其更大的价值。

哲学本身的正常目的便是为学术研究提供方法论,但是张之洞等人则实际上将哲学当作如物理、化学之学,向其索要和它们一样的“用”,所以王国维指出,当前所求哲学美术上之目的质上是偏离了其正常目的,这不但不正常,而且还缩小了其“用”的范围,并且哲学也难以由此显现其真正的“用”,王国维的目的是让哲学美术回到其正常的目的上,让其提供其所应当提供的“用”,从这点上看,王国维之“无用之用”与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不同的。

王国维认为哲学之“用”是透过其他应用科学的“用”来实现的,但是如果直接求哲学之“用”,自然会以为“哲学无用”,所以他说: “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围故也” 8,而实际上从哲学本身的目的上看它并未“超出乎利用之范围”,因为“既言教育,则不得不言教育学; 教育学者实不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之应用。

心理学之为自然科学而与哲学分离,仅曩日之事耳”9。

哲学本来就不可直接应用于产品生产,其目的也不在于此,所以他是以哲学提4/ 20精品文档供方法论、满足人的求知怂的目的纠正在生活中直接求其“用”的理论。

就文学艺术的本身目的而言,王国维以为它并不一定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他说: 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

治一学,必质其有用与否; 为一事,必问其有益与否。

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矣。

故我国建筑、雕刻之术,无可言者。

至图画一技,宋元以后,生面特开,其淡远幽雅实有非西人所能梦角者。

诗词亦代有作者。

而世之贱儒辄援“玩物丧志”之说相诋。

故一切美术皆不能达完全之域。

美之为物,为世所不顾久矣,庸讵知无用之用,有胜于有用之用者乎,10审美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贱儒们以所谓“玩物丧志”诋文学艺术之无用,而“玩”正是文学艺术的正常目的,所以他推崇席勒的游戏说,他宣称: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在论《霍恩氏之美育说》中他对此联系到孔子的“文武之道”对“游戏”的价值作了分析:凡人于日日为事时,不可无休养。

审美的教育即为此之故,而于人间之智的生活中,诱导游戏之分子,而保持之者也。

审美的感动即对美之观念之快感吾人于纷纭万状之生涯中,而得技术以维持其游戏之分子,此所以增人间之悦乐,而因之占人类生存之胜利耳。

115/ 20精品文档所以如果回到文学艺术的正常目的上来,其“用”虽然在于“游戏”,但对人之心志,身心健康之“用”则是极大的,他在《释理》一文中曾假设一人: 今有一人焉,自幼时以来,深思远虑,求财产与名誉,以保其一身及妻子之福祉,彼捨目前之快乐,而忍社会之耻辱,不寄其心于美学及哲学等无用之事业,不费其日,于不急之旅,行而以精确之方法,实现其身世之目的,彼之生涯,虽无害于世,然终其身无一可褒之点。

12此种人虽无害于社会,但也“无一可褒”,此与王国维之“完全之人物”之理想人格相差甚远。

因而他告诫世人: “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

” 13所以,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正是文学艺术真正之价值,如果让文学艺术显示与其他学术相同的“用”,就自然会认为其“无用”,即使“有用”,也是缩小了的、非正常的“用”,这势必降低了文学艺术的地位,有损于文学艺术真正价值的实现。

反之,承认其“无用之用”才有可能让文学艺术发挥其“无用之用”,即“大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王国维的文学艺术超功利性超乎世人所求之功利,而文学艺术本身有着更为远大的功利性。

利害关系文学艺术之目的之所以是超乎世俗之“用”的,是因6/ 20精品文档为它本身之目的便是审美的,而审美之无利害既可让人摆脱苦痛,暂时得到休息,又可以使人的情性得以陶冶,成为“完全之人物”。

康德所谓的“利害”一词在德语中是“ Interesse ”,原义为“趣味”、“利益”,其形容词“ interessant ”是“有趣的”,动词“ interessieren ”是“感兴趣”,所以它基本上是与“欲望”相关的。

从对象本身上说是其价值问题,如果从主体的态度上去看待,便是有无“占有欲”的问题。

这点与中国的“利害”的部分意义是相通的。

但是,中国传统之文艺思想虽然并不强调审美与个人的利害得失,然而却将文学纳入到政治伦理学的范畴之内,原本是文学的“诗”亦被当做政治的“经”,所以中国的审美之利害关系论如果说存在的话,也主要是“社会的”利害得失,而非个人的,此与西方的美学观念本身就是不同的。

因而王国维在介绍西方美学的“审美无利害关系”的观点时,并不和中国固有的观念相冲突,他在分析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时说: 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何则, 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夫空间、时间既为吾人直观之形式,物之现于空间皆并立,现于时间者皆相续。

故现于空间、时间者,皆特别之7/ 20精品文档物也。

既视为特别之物矣,则此物与我利害之关系,欲其不生于心,不可得也。

若不视此物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观其物,则此物已非特别之物,而代表其物之全种,叔氏谓之曰“实念”。

故美之知识,实念之知识也。

而美之中又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 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

14这是既彻底又明确的美学观念。

至于审美的伦理、社会功能,王国维所谈不多,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审美是第一性的,美是最普遍之形式,“夫充足理由之原则,吾人知力最普遍之形式也,而天才之观美也,乃不沾沾于此,此说虽本于希尔列尔Schiller 之游戏冲动说,然其为叔氏美学上重要之思想,无可疑也。

” 15 而道德是第二性的,由审美而达完全之人物,达到善,从而社会大治。

如果不考虑审美与道德之关系,仅从道德之作用上看,王国维的观点是和传统儒家思想相一致的,即由个人之完善而达社会之完善。

尽管孔子亦重视“诗教”,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但是,其审美不是目的,而仅是通往善的路径。

王国维虽然不否定审美最终可以与善合,但是他认为审美本身就是目的,在此目的达到之后,才能成为沟通现实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津梁。

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他说:8/ 20精品文档又谓审美之境界乃不关利害之境界,故气质之欲灭,而道德之欲得由之以生。

故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

16当然此论仍是康德“判断力批判”和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之关系,然而其最终达到善之目的,不论是康德、叔本华,还是孔、孟都是承认的,尤其是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中提出: “道德状态只是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的状态发展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