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2、赏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给学生播放《风居住的街道》这首曲子。

感受哀婉缠绵的曲调。

今天让我们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1.作者简介(多媒体播放)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可见,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但无实权,是虚职),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二、初步诵读,把握内容这首词的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三、批文入情,深入诵读(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词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联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四、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2、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南北朝时江淹写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能让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只有别离;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这“愁”字是在离人的心上加个秋合成。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为离别而悲伤。

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在一个萧索的秋天,有一位词人柳永要和他的红颜知己分别,在难分难舍之际,他写下了一首哀婉动人的离别曲——《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展示PPT)(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伤”(三)精读文本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赏析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晓风——”(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段滚动教学模式”,四段分别为:问题呈现---自我感悟---合作交流---评价提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及作者简介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导入:由宋祖英的歌曲《雨霖铃》导入新课设计说明: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字音、感情基调。

标出不理解之处。

采用学生自由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个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设计说明:我指3生来读,比较读的感情教师点拔:本次是宋词中经典写离别之情的词,很美,不只是要读顺,还读出味道来。

要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齐读,概括诗意,把握感情基调。

4、听名家朗读,领会其感情学生读完后,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比较,找差距。

以便加强诵读。

5、生再来模仿读,找出最能直接体现作者离别心情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拨:回忆古诗中写离别的诗句。

这么多离情诗句中,为什么柳词能流传那么广泛,有什么特别之处?品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直接点出离别伤感),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加渲染凄清冷落的环境)!为双重伤感这种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试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并勾画出意象;2、这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入折柳意象,提出问题。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解读意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读情感。

(三)走近作者(1)柳永生平;(2)婉约派词风介绍。

(四)诵读(1)试读:提问一学生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教学配乐朗诵。

标出断句。

(3)听读和比读:分男女生朗读,上下阙。

教师点拨情感。

(4)分部齐读:男女生分上下阙齐读。

(5)齐读:问题导入,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带入感情齐读。

(五)鉴赏(1)整体鉴赏:归纳词中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2)上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析,内容上:离别之情。

手法上:细节描写。

(3)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内容上:意象分析,解答导入时的折柳典故;手法上:意象组合。

(4)小结:清秋节里长亭别,泪眼无语千古绝。

注意结合作者生平分析。

(六)作业将词改写成诗。

《雨霖铃》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所在学期尾高一下学期,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的积累。

在古诗文学习方面,进一步接触了由《诗经》到“楚辞”、由汉乐府到唐诗的品读过渡。

特别是唐诗的积累和学习,对学习宋词很有帮助。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雨霖铃》效果分析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_《雨霖铃》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材依据:《雨霖铃》是高一语文必修四课本中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的一首宋词。

高一的学生对于欣赏宋词,理解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差,阅读方法欠较为缺。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的一首词。

本单元重点学习宋词中的婉约词,了解和熟悉宋词的分类以及流派风格的不同。

《雨霖铃》是婉约派词人柳永写的一首伤感离别之词。

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课堂流程流畅,通过合理、有序的问题设置以及巧妙的设问、适当的引导和幽默的讲解启示等环节基本上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的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是一门带有遗憾的教学活动”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我也不例外。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指导诵读过于粗糙,老师的讲的偏多。

三、反思再教设想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教完一节课后,我对当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我反思自己在教法上,在组织教学上以及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如果能更有效的提高预习效率,让学生课前将翻译完成的话,会生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或是当堂写歌词,这样一来,会让课堂更加充满生趣的。

除此之外,对诗词的诵读,是否可以考虑放在学习之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

总而言之,我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把课堂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感悟、概括事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能够规范而准确的掌握手法。

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不仅仅是学一篇课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更为有意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视频)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相看泪眼》(《雨霖铃》)导入。

(导入语)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这首词呢?(生:柳永。

)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歌,词句美丽,韵律优美,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聆听柳永的歌曲。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反复朗读,赏析意象,体味情感;3、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赏析意象。

2、体味情感。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柳永(?~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写歌伎愁苦和城市风光,犹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著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恋人的话别之作。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苦地离别。

此作是当时心境的体现。

【自主学习】1、朗读指导:哀婉缠绵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读出凄凉落寞之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初读:整体感知1、师生齐读:注意停顿、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读)(预设:生读完师点评,“大家读得流畅,但缺少一丝情感,怎样体会本词的情感呢”,出示学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体味感情基调。

高中语文_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2、品析诗词,把握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师生共同欣赏音乐,李叔同的《离别》,情景导入新课《雨霖铃》二、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作者有关常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老师总结补充,要求学生掌握作者的重要信息北宋词人。

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位专业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又称柳七,字耆(qí)卿。

词千首,多描绘城市风光、歌妓生活、羁旅行踪、下层市民生活。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师生共同积累字词,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同时把这些字词记在课本上。

3、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和整首词的停顿三、美读入音初读感知诗词基本思路和作者情感1、提示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词意2、生生合作,互相解答疑问3、通过师生、生生质疑,理清词的基本思路和感情基调4、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的诵读,体会词中恋恋不忘的情感,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在朗诵诗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字音、声调、快慢、轻重音等等。

5、一生读,师生同评四、精读入境再读品味,通过意象的分析,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

<一>思考问题1:这首词最为人称道的是词人选用了非常恰当的景物来寄托自己对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感,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景物。

1、分成两组,第一组负责上片,第二组负责下片2、一二组分别呈现自己的答案:寒蝉骤雨歇长亭烟波暮霭清秋节杨柳晓风残月3、师:在这些景物中,你觉得那个景物最能体现作者的离愁?联系语境,分析它的好处。

(此处为重点,引导学生多说多体会)4、分成四组讨论5、点明意象、意境等专用词语的含义,同时,明确这首词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作品中利用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手法。

6、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整首词。

五、乐读入情配音诵读体会感情1、词人把离情别绪通过具体的意象画面表现出来,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幅清冷的画面,配音,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柳永,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再吟诵这首词来仔细体会一下他此时的心情。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节奏朗读,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感知学生再读,细品情感。

再找学生朗读。

再齐读。

读出哀怨缠绵的情感。

(七)、三读赏语言、析手法(学生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全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鉴赏要求:1、表述格式:我最喜欢____________,因为我认为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2、所选词句不要重复。

(八)、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点评补充(备答)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晚”点明时间,“长亭”表现送别主题,整体渲染离别时的伤感凄冷氛围。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点明地点、事件、情绪“催”读出急迫,“留恋处,兰舟催发”尽显内心矛盾,不舍之情浓厚。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动作大胆直率,表现人物率真的个性,《诗经邶风击鼓》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里可以表达珍惜与不舍。

“无语凝噎”是情浓的表现,情到深处无言以表但终需有个出口,或转化为泪水或转化为动作:苏轼对妻子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焦仲卿对刘兰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黛玉看望被打的宝玉“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辛弃疾报国无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虽然表达情感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有关,但人类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是相通的,要具备大文思想。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由实入虚,“去去”读时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

“去去”有渐行渐远之感,“烟波”感觉渺远,烟雾弥漫,水波动荡,暗示前途暗淡,命运难测。

所以可以把某词换掉,对比感受原词的妙处。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问:我们现代人离别有这么伤感吗?如果是老师现在和你告别你会黯然泪下吗?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便,经年累月,归期难料,一去方为永别,于是古人“伤离别”,我们现在可以电话、QQ、视频,还可以直接飞过去,但也遗憾的失去了体悟深情的机会。

老师与同学们告别不至于伤感,因为我们不够多情,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而柳永则不然,因为细腻多情,受到了不知多少生离死别、牵肠挂肚的痛苦煎熬,更何况在清秋与恋人离别呢!这种恋人的离别大家受年龄限制感受不深,日后慢慢品味吧!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这个意象备受文人喜爱,古今多少情意浓于酒中。

酒不醉人人自醉,酒不伤人人自伤,例如:“醉不成欢惨将别”,“潦倒新停浊酒杯”,“三杯两盏淡酒”等。

“柳”与“留”谐音相关,挽留之意。

柳易于生长,希望漂泊在外者如柳一样随遇而安。

柳条细软纤柔,象征情意绵绵,摇摆不定的形体传达出依依不舍之情。

“残月”正应了那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加之天还未亮,凉风习习,陡增悲凉。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单纯的名词组合方式在现代诗理论里叫做“意象叠加”,可以增强解读的多元性,留下想象的空间。

(十二)、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词2、将《雨霖铃》改写成散文板书设计:离别之前——勾勒环境伤离别离别之时——描写情态离别之后——刻画心理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经背诵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必修一也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能够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

但诗歌鉴赏能力较差,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了解不多,他的这首代表作品情感深挚,学生虽能体会诗中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法,因此运用恰当的手法品味本词的情感应为教学重点,赏析艺术手法应为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应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情感,体会艺术技巧是我们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让学生明白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就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中,让学生多读多品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效果分析本堂课我根据课标和学情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诵读品鉴、体悟情感;二是掌握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教给他们一定的鉴赏方法。

我觉得目标设定合理,达成度高,效果不错。

在课堂一开始的导语设计,是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歌词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我认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他们带入到一个忧伤的情境当中,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个导演,是个引导者。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启发诱导法。

我耐习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者情感。

没有华丽的语言煸情,没有汩汩滔滔的解说。

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

于是,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初读识内容,再读品感情,三读析手法,从意象、意境、语言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比如,解读“寒蝉”,学生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

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

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

《雨霖铃》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因此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内涵。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 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

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评测练习关于柳永的《雨霖铃》这节课,在评测练习上我设计了三个点:一:我认为这首词需要大量诵读体会情感,但具体在赏析此首词之前与赏析之后,学生诵读是否有进步,这一评测上,我是这样设计。

在学生自主赏析完词句之后,学生对全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回过来再自由朗读一下此词,并找一个学生再试读一下,明显,愿意诵读的多了,而在读的效果比以前更好,尤其是在情感上。

二、只靠读情感,这首词感知形式又显得单一,还要让学生鉴赏作者表达感情的手法。

所以在让学生自主赏析词句时,设计了表达格式“1、表述格式:我最喜欢____________,因为我认为它运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