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清除机制:
健康宿主吸入口腔定植菌后常无临床症状,细菌 通常被粘液柱状纤维清除。
吸入能否引起肺部感染取决于: 吸入菌的致病性及数量; 患者免疫系统; 呼吸道功能等诸方面的因素。
2)吸入气溶胶肺部感染占第二位: 主因:使用了不清洁的呼吸机。
3)血液播散性肺炎占第三位:
感染通常造成双肺下叶肺炎。由呼吸道感染引发 的菌血症占12%,因此对肺部感染的高热患者送 检血培养,有利于发现肺部感染的病原菌。
3.1.3 血培养 注: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伴有高热症状时,送检血培养(具体参考血培养
标本采集和送检要求) 3.1.4 诱导痰(通常不用于细菌培养) 3.1.5 气管镜标本
3.1.5.1 采集气管镜标本注意事项 3.5.1.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BAL)
3.5.1.3 保护毛刷(PSB)
3.2 标本运送
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
注2:通常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诊断,也可在感染后期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 原体和军团菌属抗体确诊。由生物恐怖病原菌,如和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感染,血清学检测 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结核分枝杆菌可用罗氏培养基或快速结核杆菌液体培养仪培养,或分 子诊断方法检测。
注3:暴露在特殊气溶胶环境:与飞沫有关的结核分枝杆菌、与尘暴和鸟排泄物有关的双相真菌等。
胡继红 任健康 马筱玲 胡云建 王辉 徐英春 苏建荣 罗燕萍 李向阳
1 美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操作手册》(第3版).2007.
(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
2 美国微生物学会:《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及操作系列丛书.2004
类型/免疫状态
最常见病原菌
最新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相关临床知识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
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并提供有关抗菌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等信息,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细菌见表1表1呼吸道标本中的常见分离细菌二、标本米集本室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采集方法1 •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
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lml。
标本应尽快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w 2h o2•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相应操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3 •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
幼儿还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验收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下呼吸道标本验收与拒收见表2o三、实验室检查(一)肉眼观察 观察痰液的颜色、粘度、有无血丝和是否呈脓性,如见有颗粒存在,则应注意可能 与放线菌属及奴卡菌属感染有关。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规范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呼吸道标本培养和涂片检查。
3.标本采集与运送3.1 采集时间以晨痰为好。
3.2 采集方法3.2.1 自然咳痰法用清水反复漱口后从气管深部咳出痰,吐入无菌容器内。
3.2.2 气管镜下采集法在病灶附近用导管吸或用支气管刷直接取得标本。
3.2.3 气管穿刺法在环甲膜下穿刺抽取痰液,收集标本,适用于厌氧菌培养。
3.2.4 呼吸机采集法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利用呼吸机吸取深部痰入专用采集器内送检。
3.2.5 为了明确扁桃体炎、会厌炎、鼻咽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原体,可以采集拭子送检。
首先拭子用无菌生理盐水沾湿,然后用力在感染部位擦拭,采集标本与无菌管送检。
3.3 标本运送3.3.1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h。
3.3.2 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冰箱保存(疑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苛氧菌感染除外),以免杂菌生长,但必须在24h内处理。
3.3.3 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检验标本,在采集、运送及保存过程中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4.检验步骤4.1接种:用无菌拭子蘸取脓性部分,接种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第一区,再用一次性接种环分区划线接种。
4.2 涂片在接种的同时进行涂片。
用铅笔在磨砂部位编号,每片只涂一份标本。
4.3 培养: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置35℃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18-48h。
4.4 涂片染色镜检:涂片革兰染色,自然干燥后镜检。
先用低倍镜浏览整片,计数平均每个低倍视野WBC、上皮细胞的数量。
标本合格与否参考表1,合格标本再用油镜观察,主要观察片中主要细菌类型、WBC内吞噬什么细菌等,以作为看板时决定什么细菌要做的依据。
表1 痰液标本分级4.5 培养结果观察4.5.1 口咽部正常寄生的需氧菌主要是腐生的奈瑟菌、草绿色链球菌,4.5.2 有明确意义的病原菌: A群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流感嗜血杆菌(b型5y以下儿童急性会厌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链球菌(急性支气管炎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大叶性肺炎)、百日咳鲍特菌(咳嗽、支气管扩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军团菌(肺炎)、白喉棒状杆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细菌培养
01
02
03
04
培养基选择
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如血琼脂、巧克力琼脂 等。
标本采集
采集呼吸道分泌物、痰液、肺 泡灌洗液等作为培养样本。
培养条件
菌落鉴别
在恒温(35-37℃)条件下进行 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根据菌落的形态、染色特性、 生化反应等指标鉴别细菌种类 。
药敏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测
细菌学快速检测
采用自动化仪器和试剂盒进行细菌学 快速检测,如免疫分析仪、干式生化 分析仪等。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 体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的优点。
05
结果报告与解读
结果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检验结果
包括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结果, 应详细记录。
检验报告单
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送检标本类 型、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及结论等。
事故应急处理
制定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发 生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
对。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检验报告时间
应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检验报告,并 注明报告时间。
结果解读与临床意义
解读依据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细菌种类、耐药性及 感染部位等信息,指导临床用药 和治疗方案制定。
结果报告的注意事项
准确性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差和误报。
样本稀释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稀释, 以便后续的细菌分离和培 养。
样本预处理
对稀释后的样本进行预处 理,如添加抗菌药物,以 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

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规范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及操作人员:呼吸道标本培养和涂片检检查;检验科工作人员。
(三)支持性文件:《WST805-2022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四)标本类型:痰、咽拭、支气管肺泡灌洗吸出液、支气管冲洗液或刷子、肺穿刺液等。
(五)标本采集时间: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
(六)标本采集方法:1、咳痰:适用于肺部感染患者,特别是重病监护室(ICU)及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肺脓肿(咳痰非最适标本)、可疑细菌性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
咳痰前,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指导患者咳出深部痰,勿留取唾液和鼻咽腔分泌物。
2、气管吸出物:仅当气管插管的患者出现肺炎症状时(如发热或浸润),可采集气管吸出物标本。
从气管中吸痰,用无菌容器留取送检。
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向小支气管和肺泡中注入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在40mL~80mL回收的灌洗液中包含约1mL支气管末梢和肺泡中的分泌物;弃去前段可能污染的部分,收集其余部分后立即送检。
4、保护毛刷标本: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亚段支气管可疑感染部位,经支气管镜刷检孔推出双层套管中的毛刷(远端填塞聚乙二醇),刷取脓性分泌物,采样后将毛刷回收入双层套管并退出纤维支气管镜,用无菌剪刀剪断毛刷,置于含lmL生理盐水的无菌容器中(仅供需氧培养),快速送检。
5、气管穿刺法在环甲膜下穿刺抽取痰液,收集标本,适用于厌氧菌培养。
6、棉拭采集法用无菌棉拭子轻轻擦拭病人鼻咽部黏膜,留取标本,置无菌试管内送检。
(七)标本拒收标准:1、申请单姓名、科别、床号与标本的标签不符。
2、痰标本呈水样或唾液样。
3、痰涂片白细胞<10/低倍视野,上皮细胞>25/低倍视野。
4、标本容器溢漏,无瓶盖。
5、痰标本留取放置时间太长,超过2小时。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不断增加,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确保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和诊断,制定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将有助于提高检验水平和工作效率,本文将针对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检验前准备1. 确定样本种类:本次检验需使用的下呼吸道标本种类有:痰、咽拭子或喉拭子等。
2. 样本采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样本采集,采集时要求患者咳嗽并咳出深部痰液,若患者不配合,则可采用吸痰管等工具进行痰液采集。
同时也可以采用喉拭子或者咽拭子进行标本采集。
3. 样本处理:对采集的样本,应及时送到检验室进行处理,加工前需要做出相应的标签,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标本证号、病人基本信息等。
二、操作流程1. 样本处理(a) 痰液标本处理方法:对于痰液标本,先进行分液处理,即分离痰液中的黏液、脓液、红细胞和有机杂质等。
然后以0.9%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摇匀后进行离心(5000r/min,10min)。
(b) 咽拭子或喉拭子标本处理:将采集的咽拭子或喉拭子样本转移到含有0.9%氯化钠溶液的离心管中,然后离心(5000r/min,5min),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下一步检验。
2. 检测**(a) 涂片制备:将上述处理后的纯化液采用无菌钢丝圈或无菌载玻片刷取标本并均匀涂在两张干净的干燥擅菌片上,干燥后送至乙醇固定。
(b) 染色:采用Gram染色方法进行染色,首先用碘酒凝固后,将菌片在床头火上迅速脱色,用80%乙酸洗去多余的碘酒和颜料,再冲洗水清洗,细心观察染色质量,必要时要反复染色。
(c) 细菌形态观察:观察染色后菌的形态。
非典型革兰氏染色细胞如需观察需通过进一步检验的手段,如选择恰当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
(d) 培养:将涂片标本在含有相应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以进行分类鉴定。
常用的培养基及相应的菌种分类可参见《常用细菌分类鉴定表》。
下呼吸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讨论稿)

出芽酵母样孢子和假菌丝
通常提示鹅口疮或上呼吸道酵母菌感 染,不是肺炎,仅当其为主要所见菌 时报告
请高级医师进行确认,可能需要补充 实验如改良的抗酸染色
其他异常结构,如真菌,分枝的革 兰阳性丝状杆菌或奇特形状的细菌 (可能抗生素治疗的结果)
培养结果检查
观察24h后平板
继续培养平板24-48h,为检出霉菌、慢生长菌、 苛养的革兰阴性杆菌如博德特菌属
8
支气管 肺泡灌 洗液 BAL
保护毛 刷标本 PSB
库什曼 螺旋纤 维
术语及 定义
夏科雷 登结晶
弹性纤 维 纤毛柱 状上皮 细胞
9
肺泡巨 噬细胞
保护毛 刷(PSB) 支气管 肺泡灌 洗液标 本(BAL)
咳痰
分析前
标本采集
气管镜 标本
气管吸 出物
诱导痰 (通常 不用于 细菌培 养)
血培养
11
分析前下呼吸道标本检验
不要报告小菌落的beta-溶血链球菌或F群链球菌,
因为这些菌是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链球菌 Alpha-溶血链球菌 Optochin敏感实验 胆汁溶菌实验 (联合上述两个实验进行鉴定) 药敏实验,贴OP纸片确认纯度以检查药敏结果是否
有污染
苛养革兰阴性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卫星现象,ALA实验确认鉴定并 作beta-内酰胺酶试验。 百日咳博德特菌 触酶和尿素酶阳性,培养48h出 现肉眼可见菌落 巴斯德菌 吲哚和氧化酶阳性,动物口腔正常菌群
THANK YOU
报告“肠道革兰阴性杆菌”
报告“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报告“分离到上呼吸道细菌”, 注如果只存在肠球菌和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有或没有酵母菌), 报告“混合有革兰阳性微生物细 菌,或如果90%是培养物,则做 少量鉴定列出”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I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W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XX/TXXXXX—XXXX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StandardforBacterialCultureProceduresofL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发布XX/TXXXXX—XXXX1目次前言 (4)引言 (5)1范围 (7)2术语及定义 (7)2.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7)2.2保护毛刷标本 (7)2.3库什曼螺旋纤维 (7)2.4夏科雷登结晶 (7)2.5弹性纤维 (7)2.6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8)2.7肺泡巨噬细胞 (8)3分析前 (8)3.1标本采集 (8)3.1.1咳痰 (8)3.1.4诱导痰(通常不用于细菌培养) (8)3.1.5气管镜标本 (8)3.2标本运送 (9)3.3筛选并拒收下呼吸道细菌培养标本 (9)4分析中 (9)4.1痰及气管吸出物标本处理 (9)4.1.1标本处理要求 (9)4.1.2接种标本 (9)4.1.3培养 (9)4.1.4标本涂片及革兰染色 (10)4.1.5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结果 (10)4.2气管镜标本处理 (10)4.2.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定量培养 (10)4.2.2保护毛刷定量培养 (11)4.2.3接种其他培养基及培养 (11)4.2.4革兰染色标本处理 (11)4.2.5剩余BAL标本检测其他病原 (11)4.3连续培养并观察慢生长菌 (11)4.4分离并鉴定下呼吸道重要致病菌(参见附录C) (11)XX/TXXXXX—XXXX24.4.1链球菌属 (11)4.4.2苛养革兰阴性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难生长) (12)4.4.3革兰阴性双球菌 (12)4.4.4革兰阴性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生长良好) (12)4.4.5葡萄球菌属 (13)4.4.6肠球菌属 (13)4.4.7革兰阳性杆菌 (13)4.4.8鉴定丝状真菌 (13)4.4.9涂片时可见但培养不生长的细菌 (13)4.5质量控制 (13)4.5.1革兰染色 (13)4.5.4试剂 (14)5分析后报告结果 (14)5.1革兰染色报告 (14)5.1.1痰标本报告原则(见表1) (14)5.1.2BAL细胞离心涂片报告 (15)5.2报告有临床意义的微生物 (16)5.2.1报告的病原菌 (16)5.2.2培养和涂片相符合时报告的病原菌 (16)5.2.3有临床意义的数量 (16)5.2.4报告有临床意义数量的非优势菌 (16)5.2.5报告有临床意义数量的优势菌 (16)5.3对非致病菌的报告 (17)5.3.1报告“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 (17)5.3.2报告“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7)5.3.3只生长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7)5.3.4报告“分离到口咽部正常菌群” (17)5.4平板上无细菌生长 (17)5.5结果解释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类型及常见病原体 (18)附录B(规范性附录)支气管镜采集的标本适合诊断的病原体和检验项目 (19)附录C(规范性附录)常见可疑菌落形态及经典快速鉴定方法 (20)参考文献 (22)XX/TXXXXX—XXXX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V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V1正文: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一、前言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疾病,在临床中必要时需进行细菌学检验。
准确、规范的检验操作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规范是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理念,依据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及操作规程,对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进行规范。
二、样本采集1. 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应在晨起后采集,因为上呼吸道分泌物可能污染下呼吸道样本。
2. 检验前禁食禁水:样本采集前应禁食2-3小时。
3. 涂片制备:应该选择新鲜样本制作涂片,将样本从气管插管或支气管导管中采集,避免口咽部分泌物污染。
用无菌取样管采集后制作涂片,将涂片空气干燥并标记好患者姓名及编号。
4. 样本保存: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避免长时间储存,同时应保持样本的温度和湿度。
三、实验室检验1. 样本处理:接收样本后应先进行标本登记,然后进行样本处理。
将样本进行深部咳痰涂片和培养,同时进行革兰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等检验。
2. 培养条件:样本应在充足的氧气供应下进行培养,同时应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3. 培养基选择:根据感染细菌科类别,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4. 取样及分离:分离出完整菌落后,应进行鉴定。
不同菌种应进行适当的检验,如荚膜、氧化酶及糖发酵等试验。
5. 结果解释及报告:根据结果及时进行结果解读,避免结果误判和报告失误。
四、实验室质量控制1. 内部质控:实验室应制定内部质量控制程序及相应的质控标准,并按时进行检验。
2. 外部质控: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外部质量控制项目,及时反馈质量问题并进行改进。
3. 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相当重要,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保养,避免操作失误和仪器损坏。
五、安全措施1. 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规范操作,如戴手套、口罩,保证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
2. 避免细菌感染和交叉污染,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解读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解读引言:下呼吸道感染是指细菌侵入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和感染。
细菌培养是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确定感染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合理的抗感染治疗。
下面对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规范进行解读。
一、培养基选择:制备培养基是进行细菌培养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基有血琼脂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巴斯德培养基等。
血琼脂培养基适用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MacConkey琼脂培养基可用于选择性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巴斯德培养基则常用于痰液的培养。
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细菌培养的前提,因此操作规范的制定对准确采集样品至关重要。
下呼吸道采样的常见方法包括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痰液是最常见的样品,正确的采集方法是由患者自行深呼吸后,咳出痰液至少5mL以上。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肺泡冲洗液的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
三、样品运输:样品运输是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样品需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少数情况下可以在运输过程中使用冷藏剂保持样品的新鲜度。
样品应由医护人员妥善包装,标明患者信息、采集日期、样品性质等。
四、样品处理:样品进入实验室后,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细菌。
首先,将样品进行离心,然后用生理盐水洗涤,使样品含有细菌的液体分离。
接下来,可以进行细菌培养的操作。
五、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最关键的步骤,操作规范对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有涂布法、点菌法、渗透法等。
涂布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点菌法适用于分离杂菌,渗透法适用于培养一些特定菌株。
细菌培养需要进行一系列步骤,如选取合适的培养基,调节pH值,控制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
六、结果的解读:培养结果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判断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常见的痰液培养结果包括呼吸道常见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等)以及其他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培养基选择问题
总结词
培养基是细菌生长的媒介,不同的培养基适合不同的细菌,因此选择适合的培养 基是关键。
详细描述
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 ,应选择含有适量的血液、血清、抗生素和碳源的培养基。同时,培养基的pH 值和渗透压也要适宜,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药敏试验误差
增菌
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对样本 进行增菌,以促进细菌的 生长。
分离纯化
将增菌后的样本进行分离 纯化,得到单一菌落。
细菌培养
选择培养基
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以保证细菌 的生长和分离。
培养条件
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培养条件,保证细菌的 正常生长。
观察记录
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菌落形态、 染色特性等。
PART 02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 操作流程
样本采集
01
02
03
采集时间
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下呼 吸道感染的样本,以避免 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
采集方法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 采集方法,如痰液、支气 管肺泡灌洗液等。
注意事项
采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 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 染。
样本处理
预处理
去除样本中的杂质,如痰 液中的唾液、食物残渣等 。
药敏试验的方法包括纸片法、稀 释法和自动化仪器法等,应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药敏试验结果应准确、可靠,为 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抗生素选择
依据。
结果报告要求
结果报告应及时、准确,以便临床医 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结果报告应包括细菌种类、药敏试验 结果等信息,以便临床医生选择合适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检验前准备检验前要检查所需器材是否齐备,且有使用期限、试剂是否过期。
根据标本性质准备适当的试验室和器材,如培养基、消毒剂、培养皿、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2. 标本的采集下呼吸道感染标本需由医生经过特殊训练后采集。
标本采集应在患者用药前进行,避免影响细菌培养。
应采集晨起的第一口咳痰标本,或在空腹情况下采集医生所要求的标本。
标本采集应该避免因细菌其他来源被污染。
3. 标本的存储和运输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至检验室。
标本在送到检验室的途中应密封,并且避免被震动或过热过冷。
气管切开标本应立即进行培养,对于咳痰标本应在收到后的半小时内进行处理。
4. 标本的处理将留有量行的痰液用橡皮塞挤入干净的西门子杯内,有时也可采用锡制雾化器或喷雾器快速将痰液或分泌物喷在玻片上。
用火焰或消毒器对冷凝吸入性肺炎标本进行消毒,尽可能在细菌沉淀区进行采样。
迅速挤压蓝色鼻咽拭子并置入培养皿内。
标本处理时要注意避免散播细菌。
5. 涂片染色将涂片涂上标本,然后进行染色。
无需特殊之处,可以参照常规的涂片染色法。
6. 培养用普通、选择性和不同的富集培养基进行培养。
常用的培养条件和相关的检测菌株如下:a. 长链球菌–用5%的羊血琼脂培养,将其置于CO2孵育箱中。
b. 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用血精灵琼脂培养。
c. 肺炎链球菌–用富集培养基,如VP培养基、耐苯唑芥庚烷琼脂(PBG琼脂)等。
为了纯化不同类型的肺炎链球菌,还可以选择使用灭菌的吞噬细胞进行富集,例如照片长杆菌(F. tularensis.)。
d. 泡沫状微生物和厌氧菌–分别用PPLO或厌氧和普通琼脂培养。
7. 鉴定和鉴别根据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可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
在进行鉴定过程中,应遵循规范化的步骤,选择正确的API、鉴定手段等,并在鉴定手册中查找相关鉴定概念、流程、依据以及最近的病原学方面的知识,避免误判或漏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一、相关临床知识
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
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并提供有关抗菌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等信息,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细菌见表1
二、标本采集
本室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采集方法
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
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lml。
标本应尽快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2h。
2.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相应操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3.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
幼儿还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验收
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下呼吸道标本验收与拒收见表2。
三、实验室检查
(一)肉眼观察观察痰液的颜色、粘度、有无血丝和是否呈脓性,如见有颗粒存在,则应注意可能与放线菌属及奴卡菌属感染有关。
(二)显微镜检查下呼吸道细菌学检验的标本均需涂片进行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检查,其目的是判别送检标本是否适合做细菌培养,并初步判定有否病原菌、病原菌的数量及其类别,有助于初步报告、选择培养基(如真菌)和对培养结果的综合分析。
合格的标准见表3。
2.细菌涂片染色检查挑取痰液中脓性或带血部份涂成均匀薄片,革兰染色后镜检,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可初步推定菌属(或种),涂片中所见细菌的量及吞噬细胞内是否有细菌等。
如发现酵母样菌或菌丝或孢子,应做出相应报告和真菌学检查。
四、分离培养
1.痰标本培养前处理不含或含粘液很少的标本,可直接接种,遇有含大量粘液的标本,应加入等量的液化剂(如pH7.6的10g/L胰酶溶液等),放置35℃待充分液化再行接种。
亦可加液化剂后用旋转混匀器搅拌混匀,3000r/rain离心l0min,弃上清液,取沉淀物接种培养基。
2.一般细菌培养
(1)培养基选择
1)血平板适用于分离肺炎链球菌和其他细菌。
2)加抗生素的巧克力平板适用于分离嗜血杆菌。
3)麦康凯/中国兰平板适用于分离革兰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将处理后痰标本分别划区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中国兰平板,35℃孵育,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需置5%CO2环境,详见检验流程图1。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
肉眼观察及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学和细胞学显微镜镜检
↓↓↓
初步报告合格标本不合格标本
∣培养前处理∣
∣∣↓
∣∣拒收及建议重新采集合格标本
∣∣
∣↓↓↓
∣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中国兰平板
∣(5%C02环境) (5%C02,环境) (需氧环境)
∣↓
∣菌落观察涂片染色镜检
↓↓
结合涂片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综合分析
↓
↓↓
细菌鉴定药敏试验
↓↓
结合涂片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与细菌学培养鉴定、药敏结果综合分析
↓
结果报告(最终报告)
图1 痰及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的操作流程
(3)结果分析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易受到定植在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污染,进行细菌学检验时通常可从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确定哪一种分离细菌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这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也由于细菌生长速度不一,如肺炎链球菌可能被生长速度快的细菌(包括正常菌群)菌落掩盖,不仔细观察就会忽略检验。
当在同一培养基上分离出1种以上的病原菌(复合菌)时,应主动与临床医师联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痰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及近期细菌培养结果(如近期同一病人多次分离培养出同一种菌)等综合判断所分离的多种细菌中哪一种菌可能为致病菌,通常为优势菌,即分离培养的某一种细菌的相似菌落计数为多数或纯菌落。
当分离优势菌与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结果相符时,优势菌必需进行药敏试验。
若分离培养结果与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结果不相符时,可不进行药敏试验(以免误导),仅报告分离细菌鉴定结果。
五、报告方式
(一)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报告由于检验结果报告时效性,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结果分为初步和最终结果报告。
初步报告应包括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发现有诊断价值时及时可口头报告,但应按要求详细纪录);
最终结果报告应包括送检标本肉眼观察的结果、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的描
述性报告、分离致病菌的鉴定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和评述性意见(建议)等。
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的描述性报告
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如镜检见到排列成葡萄状的革兰阳性球菌,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球菌,形似葡萄球菌”;如见到瓜子仁形成矛头状端相背,成双排列,具有明显荚膜的革兰阳性球菌时,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球菌,形似肺炎链球菌”;如见到不易识别的细菌时则报告“找到革兰X 性X形细菌”;
细胞学显微镜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包括白细胞数/低倍镜、细胞内有否含有细菌和胞内细菌染色及形态学特性。
(二)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四种常见的结果报告形式:
L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未发现有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可不用初步报告),同时分离培养的细菌为定植的正常菌群,最终检验结果应报告“正常菌群”。
2.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发现有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及时初步报告),同时分离培养检出优势菌,对优势菌初步检验与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结果相符时,除及时初步报告外,最终检验结果应报告标本肉眼观察的结果、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与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的描述性报告、优势菌鉴定的规范细菌名称和药敏试验结果及评述性意见(建议)等。
3.标本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和细菌学显微镜镜检发现有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及时初步报告),细菌分离培养未检出优势菌,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与细菌分离培养结果不相符时,除及时初步报告外,最终检验结果应报告标本肉眼观察的结果、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与细菌学显微镜镜检的描述性报告和“未培养出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