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合集下载

9.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9.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ICD-10: J22. x00)o(二)诊断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第8版)及《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5T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ICD-10:J22. x00)o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L必需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病原学、感染性疾病筛查、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气管镜、血气分析、胸部CT、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对症治疗:可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盐酸氨澳索、澳己新、桃金娘油或复方甘草合剂等药物止咳化痰,必要时加用茶碱等平喘药物。

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

(八)出院标准。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L体温不退和/或呼吸系统症状没有明显缓解,需要鉴别诊断除外支气管异物、肺炎、哮喘、先天气道畸形、免疫缺陷等。

也需要注意鉴别合并鼻窦炎、鼻炎的支气管炎。

3.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其他系统病变,需要加用相应治疗方案。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诊断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诊断

• 有意义: 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 +++); ②合格痰标本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 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 拉菌); ③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
痰涂片和痰培养常同时进行,定量培 养能鉴别污染菌和感染菌,一般定量培 养细菌数≥107CFU/ml(集落生成单位/ml) 认为是感染菌。
血培养
血培养若发现病原菌,其特异性高。 1、首先应用抗生素取标本。 2、病人的体温不是血培养的标准,过去认 为体温超过38°C才抽血培养的观念是缺乏 科学依据的。轻中度CAP无需行血培养。 3、培养阳性率低,但敏感性仅为4-18%,使 用过抗生素阳性率更低
胸水培养
下呼吸道感染合并有胸腔积液收集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诊断
概 述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 ( CAP),院内获得性肺炎。 其中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 流行病调查资料,在美国因肺炎每年就诊1000万次,住院 50万例次。肺炎是导致儿童、老人死亡首要原因。
病原菌一旦明确,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将变得 简单化。 明确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对于指导抗生素 使用,减少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的副作 用,缩短病程,降低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气管内吸引 1 4 血培养 5 胸水培养
6 血清学检查和抗原检测
7 经纤维支气管镜的保护性毛刷 8 支气管肺泡灌洗 9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10经皮针吸肺活检
痰涂片革兰染色
优点操作简单,费用低,迅速判断结果
意义: 1.在痰培养前涂片作革兰染色,判断标本是否合格。
痰涂片革兰染色
2.另一个作用是某些情况下帮助快速确定下呼吸 道感染的致病菌。 首先可以确定是以革兰阴性还是阳性为主。对 于CAP,痰涂片镜检见到典型革兰阳性柳叶状 双球菌,如果每个油镜视野中超过10个,就可 以确定肺炎链球菌的诊断,这一方法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分别为62%和85%。痰涂片找抗酸杆 菌是确诊开放性肺结核病的主要手段。呼吸道 分泌物涂片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肺军团菌肺 炎的敏感性为25%-75%,特异性为99.9%。

医院感染诊断下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下呼吸道感染

案例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和控制
总结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主要与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 、气管插管等有关。
详细描述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减少交叉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需根据病 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加强护理和营养支持。
案例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与管理
总结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总结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患者感染的肺部炎症,通常是由于长期卧床、使用呼吸机、免疫功能 低下等原因引起的。
详细描述
医院获得性肺炎多发生于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 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患者通常在住院数天后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 炎症表现。
社区获得性肺炎
总结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患者首次感染的肺部炎症,通常由细菌、病 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
详细描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多发生于儿童、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群,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 染引起,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患者通常在出现症 状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如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结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患者感染的肺部炎症,是一种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详细描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发生在使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的患者,病原体通常为耐药细菌和真菌。患者在使 用呼吸机期间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表现,同时呼吸机 管道中的细菌培养可能呈阳性。
雾化吸入治疗
通过雾化吸入药物,直接作用 于呼吸道,提高治疗效果。

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学调查

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学调查

摘 要 :目的 了解住 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ct l e r p a r f t nA R ) aueo r e i t y n co , L I的病 毒感染 状况 , w s r o ie i 为临 床
儿 童 AL 提 供 病 毒 病 原 学 诊 断 依 据 。 方 法 RI 选择 20 0 8年 l o月 至 2 0 0 9年 5月 在 九 江 市 妇 幼 保 健 院 呼 吸 内科 住 l9例 送 检 标 本 , 性 7 阳 院 的 AL 患 儿 1 9例 , 其 入 院 当 天 静 脉 血 , 行 呼 吸 道 病 毒 IM 检 测 , 括 呼 吸 道 合 胞 病 毒 ( S 、 病 毒 RI 7 取 进 g 包 R V) 腺 ( V) 流 感 病 毒 (V)副 流 感 病 毒 ( I , 对 检 测 标本 阳 性 的 病 例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结果 AD 、 I 、 PV)并 3 9例 , 2 . ( 9 19 。在 3 例 阳 性标 本 中 , S 3 例 、 8 . , D 占 17 3 / 7 ) 9 R V 4 占 7 2 A V 1例 、 2 6 ,V2例 、 5 1 , I 占 . I 占 . P V 2 、 5 1 。R V 感 染 的 发 病 高 峰 在 1 1 例 占 . S 、 2月 份 , V 感 染 多 见 于 3岁 以 下 儿 童 , 、 发 病 比例 为 2 0 RS 男 女 . 9:1 。 结论 本 院 2 0 0 8年 1 O月 至 2 0 0 9年 5月 住 院 患 儿 中 , 起 AI I 引 的病 毒 病 原体 以 R V 为 主 ,V 和 P V 次 之 。 R S I I
实用临床医学 21 年第 l 卷第 7 00 l 期
P ata rcc i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报告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报告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报告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综述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实践,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本报告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实践指南。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治疗实践;病因学;临床表现1. 引言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指累及鼻咽部、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传染性,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本章节将介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2.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学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多种病原体。

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等。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

真菌感染常见的是念珠菌和曲霉菌等。

病原体的选择会受到环境、宿主免疫力和个体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

3.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理生理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侵袭的主要防御方式,免疫反应则是机体对抗感染的关键过程。

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涉及呼吸道的黏膜和纤毛上皮,病变程度与病原体的侵袭性和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4.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鼻塞和流涕等。

病情的轻重程度会影响到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

5.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对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测、血常规、病原体分离培养和病毒抗原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以及其药物敏感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针对病因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如止咳化痰、 平喘等。对于细支气管炎,还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
肺炎
01
症状
高热、咳嗽、咳痰,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
器官功能衰竭等。
02
病因
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
03
治疗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
04
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类型及其特点
普通感冒
症状
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 等,全身症状轻微。
病因
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 。
治疗
对症治疗为主,如解热镇痛药、 抗过敏药等。
急性咽炎和喉炎
症状
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时加重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喉 炎以声嘶为主要表现,伴有喉部疼痛 、咳嗽等症状。
止咳化痰等。对于重症患者,需及时给予氧疗、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中耳炎预防措施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避免耳部进水,定期清洁外耳道,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过度用力擤鼻涕
以免鼻涕中的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及时控制感染源,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鼻窦炎处理方法
药物治疗
明确病原体
通过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体类型 ,以指导抗感染治疗药物的选择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 生。
抗病毒治疗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 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注意预防和治疗继发性细菌 感染。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2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2

• 该方法为有创检查,有一定痛苦,最常见的不适为下呼吸 道异物感,这种不适可以通过气管内局部注入局麻药部分 解决,但是注入局麻药也有稀释和抑制病菌的副作用 • 并发症:1.粗针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出血,刺破气管后壁, 局部脓肿形成,皮下气肿等;2.导管在下呼吸道引起的并 发症:引起剧烈的刺激性咳嗽,有时产生缺氧和咯血;3. 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肌缺血。 • 禁忌证:咯血,不能配合,严重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 <60mmHg),出血倾向(血小板<100,凝血酶原活动度 <60%)。由于此项检查风险大,抗生素的使用可大大降 低致病菌检出率,因此先用过抗菌素应该列为相对禁忌。
关于采血套数
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建议(2007) 对于每位需要血培养的患者需要采取2至3套 对于成年患者的血培养,只采单一的血培养是不允许的,因 为单一的血培养的结果的临床意义很难解释。 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 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每次采集2~3套标本, 每套应包括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 采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血培养,因为治疗后 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感染细菌不会马上消失。
PSB也有其局限性:①PSB毕竟为一种有创检查;② PSB并非能绝对避免污染,尤其是麻醉不佳、采样不顺利; ③标本量0.01~0.001ml,需要很精确的标本处理技术,这
也是PSB比BAL敏感性低的原因;④PSB可能导致出血或气胸。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
(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
胸腔积液的培养
下呼吸道感染合并有胸腔积液收集胸水培养,但下呼吸道
感染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不到15%,且检测阳性极低,其价值
有限。胸水原因不明情况下,胸膜活检意义更大。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最新)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最新)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咽结合膜热临床疗效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咽结合膜热临床疗效比较
[4]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x±s,d)[4]
热毒宁组 100%
利巴韦林组 88.1% 71.8%
10 8 6 3.83
热毒宁组 5.77 5.16 4.12Leabharlann 利巴韦林组 6.73 4.99
80%
60% 40% 20% 0% 35.7% 20.5%
中耳炎
病原 常见细菌病原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通常 为不定型) 、卡他莫拉菌,较少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 杆菌、厌氧菌等。病毒和支原体也可能是中耳炎的病原
临床诊断

渗出性中耳炎(OME) 但无急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中耳有渗液、持续6周以上,

急性中耳炎(AOM) 部症状
中耳渗出伴有急性全身或局

治疗方法:
4月5日开始加用热毒宁注射液(20ml,1次/日) 4月8日停用热毒宁注射液;
4月9日结束治疗。
热毒宁注射液有效治疗治疗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 体温变化趋势[2]
症状体征变化
治疗前:发热咳嗽,干咳, 咳少白痰,两肺呼吸音低, 右下肺湿罗音。
咽结合膜热
病原是42型腺病毒中的两种类型—3型和7型,病毒是从口 进入小儿胃肠道的,游泳池水污染有此型腺病毒时也可能 导致咽结合膜热。
急性起病,高热、咽部充血,疼痛明显、眼睛发红显著
(医学上称睑结膜滤泡增生、充血、水肿)。 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高热时间比普通的感冒要长, 常可持续3~5天。
A组链球菌(GAS)性 >2~3岁,全身症状明显, 高热、咽痛、扁桃体脓性渗出物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MP/CP)性 气管支气管炎 常常合并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检测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检测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检测杨晓华;杨海霞;林锐明【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年(卷),期】2013(013)004【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患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毒分离状况,为临床儿童ARI提供病毒病原学诊断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在该院儿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ARI患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uA)、乙型流感病毒(IfuB)及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ara Ⅰ、Ⅱ、Ⅲ)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 459例患儿中,病毒检测阳性2 429例,检出率为25.7%,其中RSV阳性1 104例(45.5%),IfuA阳性411例(16.9%),ParaⅢ阳性316例(13.0%),IfuB阳性290例(11.9%),ADV阳性275例(11.3%),Para Ⅰ阳性29例(1.2%),ParaⅡ阳性4例(0.2%).RSV感染主要在冬春季节好发.不同年龄段RS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岁以上患儿RSV所占比率明显低于6岁以下患儿.2种或以上病毒混合感染57例(2.3%),其中49例(84.2%)为2种病毒混合感染,9例(15.8%)为3种病毒混合感染.7种病毒中混合感染率最高的是RSV,最常见的类型是RSV和ParaⅢ,16例(28.1%).结论 RSV是该院患儿ARI的主要病毒病原,RSV 感染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1岁以下婴幼儿.RSV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低.ADV检测的阳性率为11.3%,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可说明近年ADV感染在儿童ARI中可能有增多的趋势.【总页数】4页(P275-278)【作者】杨晓华;杨海霞;林锐明【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中心,广东中山5284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中心,广东中山5284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中心,广东中山528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2【相关文献】1.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检测情况分析 [J], 贺丰;张波2.郴州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基金项目:郴州市科技局资助重点项目(CZ2013065);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项目(N2013-005).通讯作者:范楚平 [J], 吴琼;陈礼娟;黄新泉;欧书腾;刘子菁;范楚平3.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J], 杨琴;马红玲;陈佳4.肇庆市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J], 陈雄毅; 岑丽莲; 苏玉婷; 黄天然; 吴小文; 莫燕芳; 蔡健梅; 李海珠5.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特征分析 [J], 何力宏;杨莹;王丹;姚敦瀚;曾琪璎;韩小舟;曹志强;徐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救中心急性呼吸道感染救治考核试卷

急救中心急性呼吸道感染救治考核试卷
1.急性呼吸道感染可能包括以下哪些类型的感染?()
A.上呼吸道感染
B.下呼吸道感染
C.胃肠道感染
D.肺炎
2.以下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
A.勤洗手
B.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群
C.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D.经常使用消毒剂
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A.咳嗽
B.喉咙痛
C.发热
D.胸痛
4.以下哪些情况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
C.鼓励患者多饮水
D.退热药物需连续使用3天
17.关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健康教育,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B.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C.定期注射疫苗,预防感染
D.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治疗
18.以下哪个不是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常见症状?()
A.咳嗽
B.咳痰
C.胸痛
D.头痛
19.关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C.咳嗽持续不止
D.疲乏无力
8.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包括以下哪些?()
A.利巴韦林
B.金刚烷胺
C.阿莫西林
D.磺胺类药物
9.以下哪些病原体可能导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肺炎链球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冠状病毒
D.结核杆菌
10.以下哪些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
A.早期诊断
B.对症治疗
C.抗生素滥用
8.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发热期间应多穿衣保暖,以防病情加重。()
9.健康人群无需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疫苗只适用于高风险人群。()
10.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病情观察中,心率变化不是重点观察指标。()

5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5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亚娟写在课前的话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疾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各病原的治疗原则各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具有显著意义,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保障。

一、概况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的常见疾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 岁以下儿童中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30万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占该年龄组死亡人数的30% ,其中肺炎占80-90% 。

在我国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它的发病率占儿科住院患儿的 24.5%-65.2% ,5 岁以下儿童中每年有 105 万人死亡,其中 30 万死于肺炎,为该年龄组的第一位死因。

由此可见,寻找有效的降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办法是必须的。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管理急性呼吸道感染项目,已成功地减少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致病原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有效地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明确病原是首要问题。

但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是非常复杂的。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非常复杂,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嗜血杆菌 A、B 型,副流感Ⅰ、Ⅱ、Ⅲ型,还有腺病毒,其他病原可以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由此可见,肺炎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十分复杂,给病原学的诊断带来了困难,尤其对细菌病原的诊断。

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A.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 流感嗜血杆菌A、B型,副流感Ⅰ、Ⅱ、Ⅲ型C.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D. 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正确答案:B解析: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非常复杂,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嗜血杆菌A、B型,副流感Ⅰ、Ⅱ、Ⅲ型,还有腺病毒,其他病原可以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呼吸系统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呼吸系统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238∙(TC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发热。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2106cfu∕ml°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21O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21O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 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 2 103cfu∕mlo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说明: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Wl:2. 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

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一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

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侵入下呼吸道引起的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肺部真菌感染等多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发热等症状。

其中,咳嗽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而咳痰的性状和量可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气促和胸痛则常见于肺部感染,而发热则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伴随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叩诊、触诊等方法来了解患者的肺部情况,如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叩诊音变化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以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肺部的情况,如是否有炎症、浸润、肿块等病变。

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肺部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

痰涂片、痰培养可以帮助确定病原体的种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等也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五、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是明确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等方法,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情况,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对于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还可以进行真菌培养、真菌抗原检测等检查。

六、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对于特殊情况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C— 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 CRP) 、 I g G、 I g A、 I g M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r a t e s c a t t e r e d n e p h e l o me t r y . T L y mp h o c y t e s u b p o p u l a t i o n wa s d e t e c t e d
1 Xhe Af f i l i a t e d Hos pi t a l o f Ch e ng d u U ni v e r s i t y , Che ng d u 6 2 00 8 1 ,Chi n a ;2. The Af f i l i a t e d Hos pi t a l o f Luz h o u Me d i ca l Co l l e ge , Luz h o u, Si c h ua n 6 4 60 0,Chi n a
【 摘 要 1目的 探 讨 本 地 区 引起 儿 童 急性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 ALR I ) 的病 毒 病 原学 特 点 。 方 法 2 0 1 0 年1 月一 2 0 l 1 年1 月在 泸 州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儿 科 住 院 患 ) L 5 4 5 例, 符 合 ALRI 诊 断标 准 , 采用E L I S A法 分 别 检 测 患 儿 急 性 期 血 清 中 呼 吸 道 合 胞 病 毒 ( RS V) 、 腺 病毒( AD V) , 甲 型流 感 病 毒 ( I F V A) 、 乙型 流 感 病 毒 ( I F VB) 和副流感病 毒 ( P I V1 、 P I V2 、 P I V3 ) 特 异性I g M; 用 速 率 散 射 比
v i r a l s p e c i f i c s e r u m I g M a n t i b o d i e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e n z y me - l i n k e d i mmu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 E LI S A) f r o m 5 4 5 c a s e s o f AL RI b l o o d .

急性呼吸道感染ppt课件

急性呼吸道感染ppt课件

对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2
指导临床实践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医生对急性呼 吸道感染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公共卫生策略制定
基于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控 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 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02
急性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
01
02
03
鼻炎
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 嚏等症状。
咽炎
咽部红肿、疼痛,常伴有 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
喉炎
喉部炎症,表现为喉痛、 咳嗽、声音嘶哑,严重时 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咳嗽、 咳痰、胸闷等症状。
急性呼吸道感染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急性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症状 • 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方法 • 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案 • 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及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急性呼吸道感染定义
急性呼吸道感染
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主要侵 犯呼吸道的一组急性炎症性疾病 。
常见病原体
THANKS
对个体的危害
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部分病原体感 染还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社会的危害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容易造成聚集性疫情,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同时,急 性呼吸道感染的医疗费用和社会经济负担也较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 酰胺酶抑制剂厄他培南
脓胸
❖ 脓胸大多由多种细菌所引起。常见的病原 菌在婴幼儿(<5岁)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在>5岁、继 发于急性肺炎后者,多为肺炎链球菌、A组 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在亚急性和慢性患者,多为厌氧 链球菌、拟杆菌属、肠杆菌科细菌。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糖肽类±磷霉素或利奈唑胺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糖肽类+利福平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敏感 青霉素 青霉素不敏感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A组溶血性链球菌 青霉素G或青霉素V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 孢菌素,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
肠杆菌科细菌
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 类
❖ 2.注意结合当地病原体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选用抗菌药物。
❖ 3.住院患者入院后应立即采取痰标本,做涂片革 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应 同时送血培养。
❖ 4.轻症且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可选用生物利用度 良好的口服药物;重症患者选用静脉给药,待临 床表现显著改善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10%~40%菌株产β 内酰胺酶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敏感 青霉素不敏感
青霉素 头孢曲松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青霉素不敏感菌株
氟喹诺酮类
10%~40%
卡他莫拉菌
SMZ/TMP,第一代、 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阿莫西 林/克拉维酸,氨苄西 林/舒巴坦
约90%菌株产β-内 -内酰胺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
❖ 1.可能由肺炎支原体或百日咳博德特菌引 起者,可采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或氟 喹诺酮类。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课件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课件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呼吸道湿润,缓解 咳嗽和痰多等症状。
吸氧治疗
对于严重缺氧的患者,可采用吸氧治疗,以改善 呼吸状况。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辅 助呼吸。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锻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感染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污 染物品或直接接触感染
者等途径传播。
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喉 咙疼痛等。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 感染者、注意个人卫生
等。
其他病原
常见种类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 。
感染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污染物品 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等途径传播 。
症状
发热、咳嗽、头痛、肌肉疼痛 等。
REPORTING
细菌性病原
01
02
03
04
常见种类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感染途径
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污染物品 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等途径传播

症状
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等。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个人 卫生、接种疫苗等。
病毒性病原
常见种类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 病毒、腺病毒等。
公共卫生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限制集会和旅行
在疫情高发期,限制或取消大型集会和旅行活动,降低传播风险 。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个人 卫生、接种疫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急诊;病原学呼吸系统在人体的各个系统中与外环境接触最为频繁,接触面积大。

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异种蛋白过敏源及有毒、有害气体等皆可吸入呼吸道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被称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也可由鼻咽喉等部位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而来;呼吸道介入性治疗也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

了解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分布有助于初步诊断,此外了解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学感染性指标的辅助检查,特别是病原学的检查也非常重要。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1 大部分下呼吸道疾病是由细菌以外的病原体引起的,其中以呼吸道病毒最常见,多见于7个病毒科10多类共239个型别的病毒[1]。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甲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博卡病毒和鼻病毒等。

2 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是另一类社区获得性肺炎。

2006年全国调查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46.9%未能检出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非典型性病原体,阳性率为20.7%;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0.3%,流感嗜血杆菌9.2%,肺炎衣原体6.6%,肺炎克雷伯菌6.1%,嗜肺军团菌5.1%等[2]。

3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中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为24.5%,排名前三位的细菌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常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比例在50%左右[2,4]。

4 医院获得性肺炎分离出的病原体中细菌较为常见,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前三位。

国内外报道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8.9%(国内数据)和67.3%(国外数据),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0.7%(国内数据)和27.2%(国外数据)[5, 6]。

5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0年收集的细菌分别有50.1%,49.2%,49.0%,49.7%,46.9%来自痰液等呼吸道标本,居各类标本首位。

6 分离自肺组织与肺泡灌洗液的细菌中,最常见的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7]。

其他病原体包括真菌,最为常见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其次是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而芽生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及球孢子菌较少见。

此外卡氏肺孢子虫、嗜肺军团菌、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及奴卡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病原学诊断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其次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及其他辅助性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下呼吸道标本的采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标本采集应特别注意时效性,正确的标本采集及恰当的运送条件也是提高阳性病原体检出率的先决条件。

由于经过咽喉及口腔排出的痰液标本中混有上呼吸道的共生菌,因而要注意区分病原菌和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

下呼吸道基本保持无菌状态。

通常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喉部拭子、鼻咽部拭子以及鼻涕等;下呼吸标本包括痰液(自然咳痰、诱导咳痰、负压吸痰、纤支镜下吸痰)、肺泡灌洗液、纤支镜下肺活组织活检、肺穿刺组织活检、开放性肺组织活检等。

采集呼吸道标本的原则为:采集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正确采集后的标本应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应冷藏保存。

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取气管吸出物,不可用痰液做厌氧菌培养[8]。

标本采集质量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病毒检测病毒培养是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金标准。

此外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或抗体、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扩增等方法有效地缩短了病毒检出时间。

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动物培养、鸡胚培养和组织细胞培养,其中根据培养目的病毒种类不同,常用的组织细胞有MDCK细胞,HEP2细胞、VEROslam细胞和LLC-MK2细胞等[9]。

免疫学方法包括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可以检测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和流感病毒;免疫荧光或酶联免疫方法可以用来检测抗原,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乙型流感病毒,1、2、3型副流感病毒等;此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既可以检测病毒也可以检测相应抗体。

成人感染呼吸道病毒多为再次感染,因此仅用IgM抗体检测进行病原学诊断应慎重。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升高4倍或4倍以上只能提供回顾性诊断,对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诊疗帮助不大。

由于呼吸道病毒种类繁多,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时需要提供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因此目前能够检测的病原体特别是对新发疾病的诊断仍然有限。

普通PCR、多重PCR、多重实时定量PCR及基因芯片等核酸扩增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

目前研发的几种多重PCR技术,可以同时检测12~15种病毒,逐渐成为呼吸道病毒检测的标准方法[1,9]。

基因芯片技术的高通量特点可同时检测多种呼吸道病毒,对未知新发病毒也可进行筛选。

细菌、真菌学检查1 涂片检查下呼吸道标本的涂片检查主要是对标本进行细胞及细菌数量、形态及比例的描述,从细胞学的描述中判断标本是否合格,以及炎性细胞的病理性改变;从细菌的着色、形态及排列描述中初步判断是否有病原菌以及病原菌的数量及其大致类别,有助于指导细菌培养及药敏等后续试验的选择及结果分析。

痰涂片中可以见到的革兰阳性菌有:奴卡氏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

可以见到的革兰阴性菌有: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属、巴斯德菌属、军团菌、梭菌属、不动杆菌属、奈瑟氏菌属、卡他莫拉菌。

同时也可查见酵母菌的菌丝及孢子。

此外应用姬姆萨(Giemsa)染色、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 nitrate stain, GMS)和亚甲胺蓝染色可见卡氏肺孢子菌,抗酸染色和金胺-O染色可见结核分枝杆菌等。

2 培养及鉴定试验当怀疑呼吸道有细菌感染存在时,建议先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经验用药,等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完成后及时调整用药。

通常选用的培养基包括哥伦比亚血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中国蓝或麦康凯等选择性培养基。

此外,还有许多具有针对性的选择性培养基,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同时接种,如真菌显色培养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培养基等。

当怀疑特殊病原体时应尽量使用针对性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如含L-半胱氨酸和焦磷酸铁的BCYE培养基培养军团菌、罗氏鸡蛋培养基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等。

血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是培养细菌病原体的基本培养基,建议接种。

细菌经初次培养、分纯后可用质谱、生化反应等方法进行菌种的鉴定[8,10]。

3 非典型性病原体检测引起肺炎的非典型性病原体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军团菌等微生物。

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免疫学方法进行检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此外尿抗原检测也方便可行。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检测检出。

Silvia等的研究显示,实时定量PCR检测肺炎支原体的灵敏性为93.7%,特异性为98.9%[11]。

利用成熟的试剂盒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对军团菌IgG抗体含量变化进行诊断仍是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当恢复期IgG抗体阳性或查见IgM抗体及 IgA抗体,且较急性期IgG抗体呈≥4倍升高,定义为双份血清抗体阳性,为急性感染[10,12]。

此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抗原进行诊断[13,14]。

4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造成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

检测技术有痰涂片抗酸染色或金胺-O荧光染色,微生物培养鉴定技术,TB-DNA检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T-SPOT技术或TB血清抗体等检测参考结核菌素实验(PPD)结果进行分析。

金胺-O染色较传统抗酸染色的敏感率高,但痰涂片染色的阳性率仍然低,也不能作为确诊的标志仍需其他方法学进行确认。

TB-DNA检测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75.9%和98.2%,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避免了假阳性的发生,已广泛开展。

T-SPOT-TB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62.4%和71.9%,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15],适用于肺结核以外的结核感染诊断。

5 血清学等辅助性生物标记素的应用当感染发生,可以参考一些血清学辅助性生物标记素。

如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绝对数量或比例、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快速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鲎试验及炎性细胞因子如中性粒细胞脂钙素(HNL)等;血清学检测特异性TB-抗体实验,真菌检测(1-3)-β-D-葡聚糖(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等。

6 分子生物学诊断平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各类病原学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对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时效性格外重要。

此外,许多疑难病例的标本取材除常规的痰标本、血样标本及尿样标本外,经CT、B超等引导下穿刺取得的原发病灶病原学标本数量有限,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满足检测要求。

普通PCR、多重PCR、多重实时定量PCR及基因芯片等核酸扩增技术均可用于检测包括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

许多细菌的耐药基因也可通过分子生物学进行快速检测如MRSA的检测,大大缩短了临床报告时间,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由于版面限制,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求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