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叙、议、评经典语段例析

一、方法例说:

不同性质的语段,该作怎样的分析说理,下面举例说明之。

其一,对陈述原因或结果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作结果或原因的探究说理分析。也即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因果对举”。

例如语段: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的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改文如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处添加的分析文字,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并构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因为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力度,气势充沛,这样,就使结句的论点顺利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其二、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

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

例如语段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

的反面进行假设,即如果达.芬奇从师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画画基础,那他会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不就从反面证明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这一论点吗?经过如此的一假设,说理显然深入了许多。

添加假设议论如下: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其三、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辨证分析。这样可使说理全面、深刻,而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

例如语段③:

杭州的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跪着四具白铁铸的人像,那是南宋的卖国投降派秦桧、王氏、万俟和张俊等四人。游人来到这里,总要在跪像前吐唾液甚至甩鼻涕、撒尿来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这一语段表达的是游人对卖国投降派秦桧等人表示憎恨之情的方式,属对事物的“贬”。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游人“贬”的情感、“贬”的方式、“贬”的效果重新审视,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引申分析如下:

【唾面,是古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唾面不一定要吐口水,更不用说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象小说和戏里“哗啦一声”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太过分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也有碍精神文明了。所以,人即使是要表示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

这段追加的议论文字对游人的憎恨表达方式作了辨证的“一分为二一”的分析:先肯定了游人“贬”的情感是可以理解、无可非议的;然后用一“但”字引领,对游人“贬”的方式作了否定,因为有碍精神文明;最后又对游人“贬”的效果谈了自己的看法——用文明的方式也可达到表表示憎恨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人即使是要表示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的目的,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使人信服。运用辨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其四、对于事例和结果间跳跃性大的叙例语段;或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

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可引导学生作解说分析。前者是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

果的关联;后者是让读者明了你强调的是哪一角度。

例如语段④: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改文如下:

……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处补充的解说分析文字表达了二层意思:第一层,茶香的原因:即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冲泡”次数越多,茶越香醇;第二层,人生的历练与泡茶的关联: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历练越多,人生的曙光越璀璨。这样就揭示了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原因。如此,“理”透了,“文”也通了。所以,这里的解说性分析文字必不可少。

那么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根据论点证明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小马过河”,是个典型的多角度的事例。仅从对象分析,就有“小马、马妈妈、牛大伯小松鼠三个角度。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例,一定要用解说性文字让读者明白你要强调的是哪个角度例如此例,倘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结。倘证明的是“教育孩子”的观点,那就应从“马妈妈的角度”补充解说——马妈妈深懂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倘证明的是“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大伯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如此的分角度解说分析后,读者才会明白你用这一事例的目的意图。相应的你也达到了“证”的目的。

相关语段链接:

(1)总—分—总式。举例简略,讲究内容的分类概括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