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8a8f1f5f0e7cd1842536a1.png)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f3e0b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7.png)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c1f4a469eae009591becb4.png)
2 提供曲线
(3)贸易均衡及贸易条件的决定
2 提供曲线
(4)提供曲线的弹性 ❖ 进口需求弹性 ε=OR/OS (>1 =1 <1) ❖ 出口供给弹性
e=SR/OS = ε-1 ❖ 提供曲线弹性
η=ε/(ε-1)=(e+1)/e
作业
• 1名词解释: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 • 2阐述国际贸易标准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
收入贸易条件 Ti=PX×QX/PM
单要素贸易条件 TS=(PX/PM)×ZX
双要素贸易条件
TD=(PX/PM)×(ZX/ZM)×100
2 提供曲线
(1)概念:在所有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进口某 一商品的数量和愿意出口另一商品的数量的组合轨迹
(2)提供曲线的推导
2 提供曲线
(2)提供曲线的推导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模型的区别
(1)从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转向相对价 格的比较优势
(2)从机会成本不变转为机会成本增加 (3)福利水平的提高体现在社会无差异
曲线上 (4)国际分工不完全化
2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 社会无差异曲线
4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
5标准贸易模型的图形分析
6 两国生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偏好不同的国际贸易
7 贸易利益的分解
二、国际贸易均衡
1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
1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2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1 贸易条件 2 提供曲线
1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 T贸易模型 二、国际贸易均衡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一、标准贸易模型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 的区别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e146aa284ac850ad024234.png)
第五节 服务外包理论
一、外包的概念
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 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并利用企业外部的 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 在讲究专 业分工的二十世纪末,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核 心能力,摆脱组织人力不足的困境,将组织的 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 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 满意度。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 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第三节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 的服务贸易理论
一、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背景:科技进步便服务生产成本趋于下降,服 务价格变得越来越低廉,这一变化导致了服务 生产的分散化、迂回性。将生产过程分散在不 同地点,增加了生产方式的组合,从而导致对 服务链更为强烈的需求。由此,国际服务链得 到了更为频繁和大量的使用而成为生产过程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凯茨考斯基:寡头垄断模型
与马库森观点相反,基氏运用寡头垄断模
型,解释了取消国内服务贸易管制的国际
影响。 认为取消国内管制可以促进厂商为获取规 模经济效益而进行国际竞争,因此政府最 好的政策是创造自由的国内市场。
四、垄断竞争模型
马库森借助于垄断竞争理论,对熟练劳动力的服 务贸易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结论是:即使单纯发挥要素禀赋的作用也能从贸 易中获利;由于多种熟练劳动投入能够提高该部 门的最终产出,小国比大国获利更多;由于一些 专业化受到限制,仅有货物贸易并不能实现生产 的帕累托最优,而引入服务贸易可以导致最大程 度的专业化和帕累托最优;即使存在垄断的力量, 关税也不能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而且可能因削 弱全球的专业化潜力而使福利水平降低。
2.要素密集度不同的服务类型也具有不同 的比较优势
03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08
![03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08](https://img.taocdn.com/s3/m/719b6a3e0912a216147929fa.png)
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推广
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多个国家、 多种产品的情况下是否成立?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李嘉图的比 较成本原理是否成立呢? 注意:比较在机会成本不变和递增条 件下两者有何相同与不同? 一、机会成本递增 二、机会成本递增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三、机会成本递增下的比较利益说
17
总体均衡分析
Y
Y A国 A2 P=4 B国 B1 出 口 进口B
B2 P=1
进 口
A
出口
A1
P=1/4 P=1 X
X
18
二、分析结论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贸 易理论仍然有效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贸易原理仍然有效。只要存在生产 技术的相对差异,就会产生商品的生产成 本和价格的相对差异,存在比较优势商品, 一国生产并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 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参加贸易的国家仍 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 1、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李嘉图的比较优 势贸易理论的成立问题 2、两国商品的交换比价问题 3、需求偏好贸易理论
2
3.1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 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 品的数量或价值。
P
ES
美国 S E m am
a
ac E
ac D ED
D Q Q
31
Q
二、进出口国的获利
由上图可知: 中国出口大米使国民福利增加了ac 美国进口大米使国民福利增加了am 问题:如何得到福利增加的结果? 问题:自由进出口贸易中谁获得了更大的 利益? X是A国价格变化率;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d4eb4e767f5acfa1c7cdc6.png)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b1ed64a98271fe910ef9cd.png)
3、知识外溢
马歇尔在其论著中曾写道:当同行业中 的许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业务 中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会在人群中流 传„„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机器、生产流程,以及业务组织上的 发明与改进也能够得以迅速论证——如 果某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它将被其 他人采纳并揉入他人的想法。这就是新 构思的源泉。”
第三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 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排得更有效率。 第三,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 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节省成本的经验 。更好的和更专业化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降 低成本。 第四,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 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 传递给该企业。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A
美国计算机出口价值450亿,进口550亿,计算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X=M时,A取极大值,A=1,表明全部贸易 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工最高。 当只有X,M=0时,则A=0,表明完全出口专 业化 当只有M,X=0时,则A=0,表明完全进口专 业化 完全的出口专业化和完全的进口专业化表示水 平分工最低,垂直分工最高,进行产业间的贸 易。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 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 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 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 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 (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 (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 (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a5b8751711cc7931b716ba.png)
葡萄酒 呢绒 (单位) (单位) 90 100
100
120
由于使用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两国在两种产
品上的产出量是不同的,从直观可以看到,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说明生产成本高),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说明生产成本低)。按照斯密的观点,这 两国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现在我们看看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国内 相对生产成本(或叫机会成本)
由于假定A或B分别都是生产等量的两种产品。根据计算,即 144/ (3+6)=16;144/(12+4)=9。 可知,在封闭条件下:(1)A国生产16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 (2)B国生产9个单位的X,9个单位的Y。 全世界有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根据各自的绝对成本优势,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
劳动成本相对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 产交换哪种产品。 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 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或优) 相权取其重、两弊(或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 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 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 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 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 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
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如果全部资 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产量是Q1或Q2。 (1)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1/L÷Q2/L= Q1/ Q2 (2)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 L/Q1÷L/Q2= Q2/ Q1 (3)Q1产品的相对价格 =W.L/Q1÷W.L/Q2= Q2/ Q1(这是用不同产 品的产量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1df139733d4b14e85246898.png)
Y0
E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
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T
O
X0
X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贸易条件衡量一国(或地区)贸易利益的变化,它说明 贸易利益的相对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系纯物物交换 条件,不牵涉货币和物价因素。
以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就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 指数之间的比率。其中,出口/进口价格指数是由出口/ 进口价格平均数除以基期的出口/进口价格平均数从而得 到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生产与贸易模式
国两 要国 素要 价素 格禀 不赋 同不
同 , 导 致 两
国际贸易的 根本原因
差要 异素
价 格 差 异 导 致 生 产 成 本
品生 在产 两成 国本 的差 价异 格导 差致 异同
种 产
的同 差种 异产 导品 致在 国不 际同 贸国 易家 发价 生格
国际贸易的 直接基础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2.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1)贸易条件的定义 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又叫国际交换价格、相对价格、物物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用途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理论模式中,贸易条件解释国 际贸易条件发生的原因。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86232ff46527d3240ce0c0.png)
资本价格 劳动价格
利率(r) 工资率(w)
( PK PL
)I
( PK PL
) II
r
r
( w ) I ( w ) II
?
应为<
结论:Ⅰ国为资本富裕的国家,Ⅱ国为劳动富裕 的国家。
18
请问:用实物法和价格法定义要素丰裕度会不会出 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以 哪种方法为依据?
实物法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第一节 标准理论 第二节 H-O理论——贸易的基础
3
第一节 H-O理论——贸易的基础
4
1、国际贸易基础; 2、贸易对国内的影响;
2、有关概念 (1)要素禀赋 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造成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差异 决定产出差异
8
(2)要素比例 指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商品属性特点决定 (3)其他概念
9
一、 H-O理论概述
A、等产量线
例:在X、Y两种产品中,生产一单位Y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是 3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12单位,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需 投入的资本是2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2单位,试判断X、 Y是属于类型的产品。
X
资本密集型
Y
劳动密集型
注意:要素密集度是个相对概念
14
例题2:
假设在A国,生产食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l)为1, 生产服装的这一比率为1/4;在B国,生产食品的 k/l=4,而生产服装k/l=1。请问,A国、B国分别 在哪种要素上较为便宜?为什么?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f365482b160b4e767fcfb7.png)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一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再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3.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人、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第三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1ad68998762caaedd33d440.png)
第一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
上一章中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实 际上都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一系列假定 前提的修正,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确能够部 分地解释里昂惕夫悖论。但是,终不能解释里昂 惕夫之谜所产生的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疑问。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认为,应赋予国际生产要素 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 仅仅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劳动,也不仅仅是要素 禀赋理论中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 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
二、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重叠)论,是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斯坦· 林德在1961 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在该书中,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 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 象进行解释。
林德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 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 移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商品 需求偏好也不同。 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初级 产品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这是因 为前者的贸易模式主要是由供给要素决定的,而 后者的国际贸易模式是由需求决定的。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有国内市场 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尔后再拓展国 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 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 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
1967年,格鲁伯、弗农和梅达发表了一篇 题为《美国工业中的国际贸易研究开发要 素与国际投资》的论文。 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部门的有关 资料,统计分析了研究开发费用、科学家 和工程师人数与出口的关系,得出了与基 辛基本相同的结论,即研究与开发要素和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与开发 要素比重大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强。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01860f49649b6649d74766.png)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国相同,此 时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
H
15
(3)比较优势与货币工资
美国生产率(单位/劳动力小时) 英国(单位/劳动力小时)
小麦 6
1
布匹 4
2
上面按劳动生产率表示美国在小麦上,在英国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设美国工资水平6美元/劳动力小时,小麦价为1美元,布匹为1.5美元 英国1英镑/劳动力小时,则英国小麦价为1英镑,布匹为0.5美元
Y3
C
X1 X2 X3 X
图3.1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1
(4)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odity indifference curves)CIC:
表示给予整个社会相同满足水平的两 种商品消费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 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y/ △x= MUx/MUy,表示一国为维持一定 的福利水平以X代替Y时,一单位X所替代的Y
英国可供消费:1.2单位呢绒+1单位酒
(增加0.2单位呢绒)
法国可供消费:1单位呢绒+1.125单位酒 (增加0.125单位酒)
H
13
利益表现为: 1. 总产量增加 2. 消费水平提高 3. 劳动时间节约
H
14
(2) 比较优势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这两种产品 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 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 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通过专 业性分工和国家贸易,双方仍可从中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c10fa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a.png)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国际贸易的概念与特征1. 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居民和企业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跨越国界的方式进行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的间接交换。
2. 国际贸易的特征(1)跨国界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易双方跨越国界进行经济活动。
(2)交换性: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涉及到价值的转移。
(3)风险性: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国际贸易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
(4)规范性:国际贸易需要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
(5)复杂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的货币、文化和法律体系,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国际贸易(1)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最早的贸易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2)奴隶社会的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封建社会的贸易:封建社会时期,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2. 近代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的探险活动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币体系。
3. 现代国际贸易(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受到战争影响,出现萎缩。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关贸总协定(GATT):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4)WTO时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1. 按照商品流动方向分类(1)出口贸易:本国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2)进口贸易:外国生产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057e857ad51f01dc281f1c5.png)
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2A 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 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
思考:为什么要引入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它比固定机会成本更接近实际情况呢?
(1)引入目的:更接近经济现实 (2)机会成本递增是由于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或资源: ①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完全相同或具有相同的质量; ②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也 意味随着一国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它必须使用越来越低效或并不完 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这就使得机会成本递增。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所得
06
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07
附录
3.1 引言
本章我们将把简单贸易模型扩展为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更接近 现实的模型。我们将引入需求偏好理论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接着,我们 将揭示在成本递增且无贸易的情况下,需求和供给因素如何决定一国 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从中我们也可以确定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意义:决定了交?
一组特定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国内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另一种不同的 收入分配会导致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而它很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交。 当一国开始贸易或扩大外贸规模时,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确实会发生,出口商会获 益,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者将会蒙受损失。这也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同的 冲击,这种冲击取决于个人消费模式是更倾向于X还是Y。这样一来,贸易就会改 变该国国内真实收人的分配,从而使无差异曲线相交。
解决无差异曲线相交的办法: ①补偿原则:在这个原则中,如果一国贸易中的获利方在完全补偿了损失方的损失后仍比贸易 前有所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进行这种补偿的一个办法是政府对贸易获利方征收足够的 税以补贴损失方,或对损失方进行减税。 ②限制性假设:制定一系列对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的限制性假设以防止社会无差异曲线相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具体内容见P56-57 • 通过分工与 贸易,每国都可消费生产可 贸易, 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 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即突破了贸 易前PPF对消费的约束 对消费的约束, 易前PPF对消费的约束,获得更大的福 利。 • 3。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就是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相对 价格。 注意 注意: 价格。(注意:需求状况会影响价格的确 定和利益的分配) 定和利益的分配)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从机会成本不变到机会成本递 增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三种情况 机会成本不变( 形状?) • 1。机会成本不变(PPF or PPC形状?) 机会成本不变 形状 • 2。机会成本递增 。 • 3。机会成本递减(PPF形状?) 形状?) 。机会成本递减( 形状
•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机会成本不变的
• 1。A、B两国分别在 和Y的生产上具有 。 、 两国分别在 两国分别在X和 的生产上具有 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分别作出两国的 PPF。 。 • 2。边际转换率(MRTxy): 每多生产一单 。边际转换率( 而少生产的Y数量 位X而少生产的 数量。也是 的边际成 而少生产的 数量。也是X的边际成 其大小用PPF上点的斜率表示。 上点的斜率表示。 本。其大小用 上点的斜率表示
七、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
• 1。贸易所得分为 贸易所得分为: 贸易所得分为 交易所得:生产组合不变,单纯由于 (1)交易所得 交易所得 贸易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利益 (2)分工所得 分工所得:完全由分工带来的利益。 分工所得 (P59) 2.一般不作区分,直接分析总的贸易所得
八、两国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封闭条件下的总体均衡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P*c/P*w) (Pc/Pw) 小麦数量 W A C
F
E CIC3 D
CIC2 B 0 C CIC1 布数量
• 4。均衡相对价格和比较优势 均衡相对价格和比较优势 • A国PX/PY=1/4, B国PX/PY=4, 国 国 所以A国和 国分别在X和 上有比较优势 国和B国分别在 所以 国和 国分别在 和Y上有比较优势
问题1: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 什么?
• 所有要素都同质吗? 所有要素都同质吗? • 商品中要素投入比例都固定吗? 商品中要素投入比例都固定吗?
问题2:两国的PPF为何不同?
• 两国拥有资源一样吗? 两国拥有资源一样吗? • 两国生产技术一样吗? 两国生产技术一样吗?
三、社会无差异曲线(CIC)
五、成本递增下的贸易基础与 所得
• 1。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表现了两国 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表现了两国 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 不同的比较优势 不同的比较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 互利贸易。 互利贸易。 • 2。作图分析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所得 分析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所得。 分析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所得
D
Q
作业
• 生产每单位 需投入2L,6K;每单位 需 生产每单位X需投入 , 每单位Y需 需投入 每单位 投入4L,2K。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 投入 。国际贸易前, 国每单位劳 动价格为100$,每单位资本价格 动价格为 ,每单位资本价格20$;B国 国 每单位劳动价格为60$,每单位资本价格 每单位劳动价格为 , 20$。 。 • 1。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国将如何分工? 。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国将如何分工?
• 1。分析:两国有相同的PPF,但有不同 。分析:两国有相同的 , 可以通过贸易获利? 的CIC, 是否 可以通过贸易获利? • 作图分析见黑板。 作图分析见黑板。 • 可知,即使两国 可知,即使两国PPF相同,但只要偏好 相同, 相同 不同,仍可产生互利贸易。 不同,仍可产生互利贸易。
• 思考:如果两国CIC相同,但PPF不同, 思考:如果两国 相同, 不同, 相同 不同 是否还有互利贸易呢?作图分析。 是否还有互利贸易呢?作图分析。
图3.2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 小麦
P1=1
中国
美国
100
S1
50 30 25
P0=1/2
70
C1
C0(S0)
C1
65
CIC1
P0=1.25
CIC1
C0(S0)
S1
0 50 70 100
CIC0
0 28
CIC0P1=1100布30 80二、相关概念和图形
需求方面: 需求方面: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CIC)
– 无差异曲线 (复习) 复习) 复习 – 社会无差异曲线
小麦
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CIC3 CIC2 CIC1 布
问题:为何MRSxy递减?
• 与边际效用递减有关(如何解释?) 与边际效用递减有关(如何解释?)
四、孤立均衡(封闭条件下)
• 1。A、B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在无 、 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 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 外贸时,生产组合点与消费组合点重合, 外贸时,生产组合点与消费组合点重合, 达到均衡状态 • 2。此时,生产(消费)点正是PPF与能达到 的最高CIC的 切点 公切线斜率就是国 切点,公切线斜率就是国 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 作业
判断 • 1、一个产品不可能同时既具有绝对优势,又 、一个产品不可能同时既具有绝对优势, 具有相对优势。( 具有相对优势。( ) • 2、单纯从贸易利益来看,小国参与国际贸易 、单纯从贸易利益来看, 通常获利更多。( 通常获利更多。( ) • 3、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 、 斯·孟。( ) 孟 • 4、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货币差额论。( )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货币差额论。( • 5、只要给定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条件,双方 、只要给定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条件, 必定形成互为有利的国际分工 ( )
• 1.与个人的无差异曲线比,有相同的四个 与个人的无差异曲线比, 与个人的无差异曲线比 特点(哪四个?) 特点(哪四个?) • 2。作用:表现国家福利的变化 。作用: • 3。 MRSxy: 保持同样满足程度(在同一 保持同样满足程度( 。 条CIC上)的前提下,多消费一个 而必 上 的前提下,多消费一个X而必 须放弃的Y数量 数量。 须放弃的 数量。其大小用线上点的斜率 表示。 表示。
小麦
布
•
小麦
机会成本递增的PPC 机会成本递增的
布
•
小麦
机会成本递减的PPC 机会成本递减的
布
一、总体均衡分析
• 供给方面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or PPF) 供给方面:
小麦数量 W
A B C D
0
R 大米数量
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总体均衡分析(ppc--机会成本不变) 总体均衡分析(ppc--机会成本不变): (ppc--机会成本不变
六、完全专业化和不完全分工
• 1。固定成本条件下 固定成本条件下 (1)两国规模相当,可以完全分工 )两国规模相当, (2)小国和大国之间:小国可以专门生 )小国和大国之间: 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大国两种产品 都要生产
• 2。递增成本条件下 。 无论国家大小,都是不完全分工。 无论国家大小,都是不完全分工。 原因:随着一国生产更多的X, 的机会成 原因:随着一国生产更多的 ,X的机会成 本不断提高;另一国生产更多Y则 的机 本不断提高;另一国生产更多 则Y的机 会成本不断提高(所以X的机会成本在不 会成本不断提高(所以 的机会成本在不 断下降), ),这样两国的相对价格就不断 断下降),这样两国的相对价格就不断 接近,直到相等。 接近,直到相等。
二、局部均衡分析
(一)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图3.3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A)中国大米市场 (B)国际大米市场 (C)美国大米市场
P(千元)
P(千元) Sx
P(千元)
S
1.0
出口
S
1.5 1.0
1.5 1.0 DM 进口
0.5 0.5 D Q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