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学提纲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掌握《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三、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帮助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象和借景表达方式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节:导入1.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联想月亮和家乡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第二节:学习诗歌1.讲解《月是故乡明》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柳永的生平2.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要求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第三节:理解诗歌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借鉴诗歌中的意象描写自己家乡或亲人第四节:诗歌创作1.编排学生创作《我的故乡明月》的小诗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美好祝愿2.学生赋诗后,进行同学欣赏和点评,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之美、月亮之明,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希望同学们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美好,热爱家乡,珍惜文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4. 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和背诵。
(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的赏析。
(2)学生运用课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体会作者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6. 表达自己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故乡明思念思念明亮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欣赏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案:《月是故乡明》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互动讨论、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诗歌朗诵音乐。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故乡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故乡的美好。
同时,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
2. 诗歌学习(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停顿和语调。
然后,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互动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故乡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关于诗歌的疑问。
4. 诗歌朗诵(5分钟)挑选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感情去演绎诗歌,让其他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或者回家后向父母朗诵诗歌,分享学习成果。
《月是故乡明》这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互动讨论、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本课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适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
3.学习赏析古诗《静夜思》。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能够欣赏古诗《静夜思》,感悟其中的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家庭和家乡的幸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
2.赏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古诗《静夜思》。
难点1.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2.对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感受家乡的气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段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讲解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并尝试朗读。
2.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古诗,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月亮的情感之情,可以写成小段落。
第三课时1. 情感演练(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写的关于家乡和月亮的情感表达段落,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同学们的表达。
2.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鼓励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课文《月是故乡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和情感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加深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引导。
b.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b.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a.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a.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精美教案(统编版)
《月是故乡明》精美教案(统编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本课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来理解。
2. 情感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夜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
四、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创作和文学创意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思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感知、观察和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月是故乡明》2.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音乐与素材:背景音乐《月光曲》。
2.教具与材料:《月是故乡明》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诗歌欣赏1.老师朗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老师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比喻、修辞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步骤二:理解诗歌意境1.引导学生思考:在《月是故乡明》这首诗中,月亮是怎样的?2.学生串读这首诗,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朗读中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步骤三:观察与描绘1.学生外出校园,在夜晚观察月亮。
鼓励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亮度和所处的环境。
2.学生回到教室,用笔和纸描绘他们观察到的月亮。
鼓励学生用色彩和线条表达他们对月亮的感受。
步骤四:艺术创作1.分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月亮描绘作品。
2.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艺术材料和技巧,创作出自己的月亮作品。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月亮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2.全班评价和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诗歌的欣赏技巧和艺术创作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
同学们对月亮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也更加懂得欣赏和表达美的能力。
此外,分组合作和展示分享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建立起良好的班级氛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教学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仍需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3.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入课文《3-月是故乡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课本朗读
•课文解析
•作文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掌握部分高级词汇和句型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掌握部分高级词汇和句型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教案和课本
•班级进行课前讨论
2.课堂内容
2.1 课本朗读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月是故乡明》课文
•学生自读或小组内读
2.2 课文解析
•了解词汇和句型
•学习生字和词语
•学习有关日常生活和家乡风景的词语和句型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旨
2.3 作文训练
•按照课文主题和情节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
•预习下一课程内容
六、教学评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回答问题的情况
•作业情况的评估
七、教学反思
•本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多参与、多互动
•课程设置也很合理,师生互动性强,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
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对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运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检查。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和诗意;2.能够发掘出诗歌中的比喻和暗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3.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诗歌主题和诗意;2.能够发掘出诗歌中的比喻和暗示。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PPT、录音设备等;学生:教材、笔、纸等。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张月亮照片,引导学生回忆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对于月亮有哪些描述。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月亮之歌》音乐,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
2.展示诗歌教师出示《月是故乡明》的全诗,让学生自由阅读。
3.整体感知教师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有哪些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描写?3.诗歌有几首五言诗?有哪些押韵的字?4.诗歌中暗藏哪些比喻和暗示?4.诗歌分析1.主题内容:诗歌写的是月亮,但主题并不是仅仅是月亮。
诗歌中通过把月亮比作故乡、家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记忆的怀念和思念。
2.描述方式:诗歌用五苯、押韵的形式,流畅优美;用熟悉的场景、形象描写月亮。
如“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丽。
3.表达意义:诗歌中的“故乡”若是理解为一个人的心灵故乡或者文化根源,那么诗人是在表达对文化、对民族的思念。
4.比喻和暗示:诗歌中蕴含很多比喻,如将月亮比作故乡,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将“青山”“流水”“星星”、“竹子”等看作暗藏的比喻,能够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5.赏析环节教师让学生朗读全诗,感受其中韵律、语调以及诗歌内在的意境与情感,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6.体验环节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整首诗,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能力。
特别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诵,体验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诗词背诵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背诵,让学生了解到古诗词的诗意美和文化价值,同时学生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精读全文,感悟诗歌内涵,口头说说自己的感受;2.选择一句话进行背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散文的意境、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同时,他们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文字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增强对故乡的认知和归属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引导学生思考对故乡的认知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是故乡明》诗的背景及内容。
2.对诗句进行理解、活学活用,领会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热爱家乡。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培养其优美的背诵语音和形象化的表达能力。
4.阅读力: 阅读短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推断文中隐含意思;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诗的背景及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家乡。
2.难点:通过实际体验,感受诗人怀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观看雪山山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多想,寻找自己熟悉的家乡长相,介绍水乡
的特色、民俗等情况;
2)通过观察,以问答形式进一步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课文并完成课内活动
1)听老师读诗,并观看相关图片,感受诗人故乡之情;
2)完整地朗读诗文,小组讨论诗文中难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3)精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怀乡之情。
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情景,让学生
发表对诗文的看法和感悟。
3.完成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书上的配套练习;
2)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评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故乡的美丽和感受到诗人怀乡之情,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加强了学生口头表达及阅读能力。
四、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了解了诗人怀乡之情,也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并通过配套练习加强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部编本五年级
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
4.学习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5.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
6.学习第四部分。
(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
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
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