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学习专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全唐诗五言诗

以下是唐朝五言诗100首:1.《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4.《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6.《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7.《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8.《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2.《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5.《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6.《送上人》——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7.《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8.《听筝》——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9.《新嫁娘》——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0.《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3.《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2.《唐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嗜酒,能饮五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崔颢(?-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此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渡荆门送别》为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心怀四方的李白,从清溪,经三峡,下渝州(见《峨眉山月歌》),又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即此诗描绘的情形。
3.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唐诗五首完整PPT课件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诗的含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 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转而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 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 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 铿锵,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观赏美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 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 面早已是一片凄迷,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到此情此景,不免心 生思乡的愁绪。
2.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 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的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 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 茫。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 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 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 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 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 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 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崔颢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 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气中欲坠,触景生情,写作了《黄鹤楼》这一千古一绝的七 律诗。
人教版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 带着几 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 色中的山 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 心情。
结构图示
野望 合
合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 字,八句
共五十六字。
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 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 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望
作者介绍
黄鹤楼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1),汴州 (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 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 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 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 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 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 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 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 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 它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 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 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吟诗 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史料记载,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 建和维修了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再次 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振奋。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PPT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野望
王绩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 传》,撰《酒经》《酒谱》。
课文讲解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望
ɡāo
王绩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qín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结构梳理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黄鹤楼
崔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
傍晚。 徘徊。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
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五首十二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五首十二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小学生来说,背诵一些经典古诗词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陶冶情操。
以下是五首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以及七首额外推荐的作品。
必背古诗词五首: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推荐古诗词七首:6.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1.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2.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古诗词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情感、哲理思考等多个方面,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极佳素材。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ppt课件

2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 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 领悟其意境。
3
课件PPT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
作者档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 遍野, 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9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 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 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指大雁北飞。
25
生难字词
课件PPT
【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 即黄河。 【萧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 唐代边陲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 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 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 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 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 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 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 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 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皋 子集》 (一名《王无功集》)。
39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又以唐代的诗歌创作最为辉煌。
作为一名八年级的中学生,唐诗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下面,我将根据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五首重点唐诗。
一、《登高》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是一首名篇。
这首诗以山川的美景为背景,描写了杜甫的脚步幸福地登上了众山之巅。
其中,“俯冲浦”“翻落雾”等描写动态具象形象的描写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这首诗以正大光明的心态望着前方,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坚持真理的情感。
二、《夜泊牛渚怀古》唐代大诗人杨炯所作的《夜泊牛渚怀古》是一首沉浸在古代思想的诗篇。
这首诗以古代故事为背景,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表现出了诗人对古代历史的向往之情。
诗歌中提到:“艰难苦恨繁霜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杨炯对古代历史的信仰与敬畏。
此外,“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描写为这首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情趣。
三、《江雪》唐代诗人潘耒所作的《江雪》是一首以雪景为背景的诗歌。
这首诗以形象直观的描写方式,使我们沉浸在雪中的美丽。
潘耒利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描写,表现出雪景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诗的结尾,诗人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表现出童话般的画面,使我们沉浸在雪中的美妙体验。
四、《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是一首短而精美的诗歌。
这种形式简洁的诗歌常常被广泛传颂,成为许多人学习唐诗的门户。
这首诗以一个人独处的情景为背景,赞颂了幸福和富足的生活。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清楚地表现了人与月光的关系。
这首诗的简单、清新、悠远的声音使得它在中国文学中得到认可。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以游牧民族为背景的诗歌。
在诗歌中,白居易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下一站的渴望。
这首诗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描写为背景,使我们感受到小草虽然悠远而历久,但它们的生命却是易逝的。
这种情感极具感染力,同时也给了现代人的生活以启示。
唐诗经典50首必背全文

经典50 首必背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明月的光洒在床前,诗人起初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望见明月,不禁低下头来沉思,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诗中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听到处处鸟儿的啼鸣。
回想起夜里的风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吹落。
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
四、《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解析: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它会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因为它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诗中以红豆为寄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乡雪景图,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清高。
……(以下依次对另外45 首唐诗进行整理,由于篇幅限制,暂不一一列出全部内容。
)六、《悯农二首·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六、《悯农二首·其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唐诗五⾸》选⼊五⾸唐朝律诗,有五⾔,有七⾔。
《野望》写⽥园风光,抒发诗⼈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点染西湖早春⽓象,表现诗⼈内⼼的喜悦之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使⾄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钱塘湖春⾏》 ⽩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教案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学⽣古典诗歌⽂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导⼊ 中国⾃古以来就是⼀个诗的国度,从最古⽼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刻碰撞出智慧的⽕花。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学指导+自学检测一:熟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比喻隐居不仕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词大意
日暮时分,我站在东皋村头远望,惆怅徘徊,不
知所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看到每一棵树都枯黄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
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 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 飘荡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的平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 芳草长得密密麻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面对烟波渺渺 的大江,实在令人发愁啊!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 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 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 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 心绪。
当堂训练一(2分钟): 1.诗人对眼前景观进行粗线条的描绘,使人 感觉到山野间光与色的强烈辉映的句子是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2.“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完
自学指导+检测 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
(6分钟)
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教案王绩《野望》教学设计【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12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 传》,撰《酒经》《酒谱》。
课文讲解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 望 xǐ yǐ 王 绩 ɡāo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qín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 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 (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 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 联)。“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 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律诗是 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鹤 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使至塞上
王 维
作者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 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 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 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 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 黄河。 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 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 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12唐诗五首共43张精品PPT课件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 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 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 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 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 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 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 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 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 山水画。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 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唐诗五首
教学过程
自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学习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
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
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使之塞上》:开兀二十五年(737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
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环节一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自
3.文体知识
主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学
环节三
环节三
学习《黄鹤楼》
、词语积累
合崔颢(h co)千载(zai)萋萋(q 1)
学习《使至塞上》 、词语积累 征蓬(p en g ) 单车:一辆车,表明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 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环节三
居延:地名。
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轻车简从去边塞慰问察看,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三、深层探究
1.诗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而后一句说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
边塞荒凉,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
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
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去卩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
“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
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
豁达情怀。
学习《渡荆门送别》
、词语积累
渡(d u) 荆门(jn g) 仍怜(li印)
I . I I . I .
环节三
平野:平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结:凝聚。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渡荆门送别
环节三
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 表达了诗人出 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 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诚挚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 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心情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L 叙事:时间、地点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人去楼空 鹤
楼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环节四
野 望 「树、山(静态) 占
八
、
、 文 早 主 旨 教 学 板
书
使
至
塞
上
r首联: 出使经过
颔联: 边塞形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教学板书颈联:落日所见抑郁孤寂的内心尾联:到达边塞
环节四
占八、、
拨归纳
渡
荆
门
送
别
「首联:荆门外一一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颔联:山尽,江流一一写景(远)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一一写景(近)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钱
塘
湖
春
行
"孤山寺
游踪L贾亭西
白沙堤
「云水生春图
喜爱热爱
春踪莺燕争春光
花草竞春荣
1.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