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多孔型
多孔硅
四、展望
由于多孔硅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应用 目的,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1、发光机理 2、色彩
五、应用
多孔硅的应用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生物物递送等领域。
二、发展历史
1、1956年Uhlir首先制备并报道了多孔硅, 随后多孔硅作为绝缘材料,即做成 SOL(Silicon on insulator)结构被应用于硅 集成电路; 2、1984年Pickering等首先在低温(4.2K) 下观察到了多孔硅的可见光致发光现象, 但当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1990年Canham 首次报道了多孔硅在 室温下具有强烈的可见光致发光现象后, 多孔硅的研究才得到较大的进展,人们相 继发现了多孔硅多种颜色(红、蓝、绿、紫、 黄、紫外、蓝绿以及黄绿等)的光致发光和 电致发光.鉴于硅基发光材料在光电子学 领域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有关多孔硅的 制备、光致(电致)发光特性以及发光器件等 方面的研究便迅速成为当今国际凝聚物理 和材料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多孔硅
一、定义及特点 二、发展历史 三、制备方法 四、展望 五、应用
一、定义及特点
1、定义
多孔硅是一种新型的 一维纳米光子晶体材 料,具有纳米硅原子 簇为骨架的“量子海 绵”状微结构,可以 通过电化学阳极腐蚀 或化学腐蚀单晶硅而 形成。
2、特点
多孔硅具有良好电致发光特性,在光或电的激发 下可产生电子和空穴,这些载流子可以复合发光, 在电场的作用下进行定向移动,产生电信号,也 可以储能。多孔硅在光学和电学方面的特性为全 硅基光电子集成和开发开创了新道路,并迅速引 起了国内外对多孔硅的研究热潮。由于多孔硅具 有比表面大,易氧化的特点,因而被用作集成电 路中的结构隔离层
多孔有机硅材料
多孔有机硅材料
多孔有机硅材料是一种以有机硅材料为基础的多孔材料,其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低介电常数等特点。
多孔有机硅材料可以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和材料组分来调节孔隙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对其性能的定制化。
多孔有机硅材料可用于吸附、催化、分离、传感等领域。
例如,在吸附方面,多孔有机硅材料具有很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可以用于处理废水、气体或吸附有害物质。
在催化方面,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隙结构,多孔有机硅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此外,多孔有机硅材料还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领域。
由于其孔隙结构可以调控,可以选择性地分离不同大小或性质的分子,用于纯化药物、分离混合物等。
同时,多孔有机硅材料还可以用于传感器领域,利用其高比表面积和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和监测。
总的来说,多孔有机硅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在环境治理、催化、分离、传感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硅炭负极材料 多孔炭 -回复
硅炭负极材料多孔炭-回复何为硅炭负极材料?硅炭负极材料是一种炭材料,特点是含有硅元素并具有多孔结构。
由于其良好的电导率和高比表面积,硅炭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储存装置中。
本文将以硅炭负极材料中的一种多孔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制备方法、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
第一部分:多孔炭制备方法多孔炭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模板法。
模板法利用有机或无机物作为模板,在高温下通过炭化制备多孔炭材料。
首先,选择合适的模板物质,可以选择聚苯乙烯、溶胀炭、纳米颗粒等作为模板。
这些模板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相对较好的溶解性。
然后,将模板物质与硅源(如硅烷、氢气硅烷等)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活化剂或助剂。
混合物经过搅拌均匀后,通过炭化反应将其加热至高温。
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模板物质将被炭化,形成多孔炭材料。
最后,通过去除模板物质,可以得到纯净的多孔炭材料。
去除模板物质的方法可以采用热解、酸洗、溶解等方式,具体取决于模板物质的性质。
这种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炭负极材料具有均匀且可控的孔隙结构,孔径可调,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分解反应。
第二部分:多孔炭性能特点多孔炭材料的性能特点决定了其在能源储存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多孔炭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
首先,多孔炭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多孔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导电路径,促进了锂离子在电极中的迅速传输,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其次,多孔炭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高比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利于锂离子的吸附和嵌入,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第三,多孔炭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多孔结构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使得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变形或损坏。
第四,多孔炭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多孔炭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使其能够耐受高温和极端环境,适用于各种能源储存系统。
第三部分:多孔炭应用前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特点,多孔炭负极材料在能源储存装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EV以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目前锂电池的商业化程度较高,作为锂电池的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之一,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负极材料种类如图1所示。
目前市场上锂电厂商主要选择石墨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属于碳负极材料中的一种,包括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
图1.锂电池负极材料种类石墨是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优异的导电性且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嵌锂空间,被广泛用于锂电池中。
随着国家对于锂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克容量低(372mAh/g)、循环次数较多时层状结构容易剥离脱落等,限制了锂电池比能量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碳负极材料的材料。
由于硅可以和锂形成二元合金,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而备受关注。
另外,硅还具有低的脱嵌锂电压平台(低于0.5VvsLi/Li+),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图2.石墨与硅的结构比较但是硅作为锂电池负极具有致命的缺陷,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出嵌入硅晶体内部晶格间,造成了很大的膨胀(约300%),形成硅锂合金。
放电时锂离子从晶格间脱出,又形成成了很大的间隙。
单独使用硅晶体作为负极材料容易产生以下问题:第一、在脱嵌这个过程中,硅晶体体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体积效应极易造成硅负极材料从集流体上剥离下来,导致极片露箔引起电化学腐蚀和短路等现象,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第二、硅碳为同一主族元素,在首次充放电时同样也会形成SEI包覆在硅表面,但是由于硅体积效应造成的剥落情况会引起SEI的反复破坏与重建,从而加大了锂离子的消耗,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
结合碳材料和硅材料的优缺点,经常将两者复合来使用,以最大化提高其实用性。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核壳型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核壳型碳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碳质负极材料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另外,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二者能紧密结合,因此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随着时代的需求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每年7%~10%的速率提升。
2016年,我国发布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硬性指标,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50W·h/kg。
为满足新一代能源需求,开发新型锂电负极技术迫在眉睫。
硅在常温下可与锂合金化,生成Li15Si4相,理论比容量高达3572mA·h/g,远高于商业化石墨理论比容量(372mA·h/g),在地壳元素中储量丰富(26.4%,第2位),成本低、环境友好,因而硅负极材料一直备受科研人员关注,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膨胀(~300%),巨大的体积效应及较低的电导率限制了硅负极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为克服这些缺陷,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采用复合化技术,利用“缓冲骨架”补偿材料膨胀。
碳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碳质负极材料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另外,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二者能紧密结合,因此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在Si/C复合体系中,Si颗粒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储锂容量;C既能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又能改善Si质材料的导电性,还能避免Si颗粒在充放电循环中发生团聚。
因此Si/C复合材料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表现出高比容量和较长循环寿命,有望代替石墨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从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出发,可将目前研究的硅碳复合材料分为包覆结构和嵌入结构。
其中,包覆结构是在活性物质硅表面包覆碳层,缓解硅的体积效应,增强其导电性。
根据包覆结构和硅颗粒形貌,包覆结构可分为核壳型、蛋黄-壳型以及多孔型。
【精品文章】一文认识锂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一文认识锂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锂容量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关键因素,目前,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类应用潜力巨大的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
不同制备方法以及复合结构会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开发具有强附着性、紧密电接触、耐用的新型硅/碳复合材料,对促进硅/碳复合材料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小编介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结构性能。
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概述
碳与硅相近似的化学性质,为两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硅通常与石墨、石墨烯、无定型碳和碳纳米管等不同的碳基质制备复合材料。
在硅碳复合的体系各组分作用为:
(1)硅:主要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容量;
(2)碳材料:一般作为分散基质,限制硅颗粒的体积变化,并作为导电网络维持电极内部良好的电接触。
多孔纳米硅碳复合材料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示意图
理论上,硅/碳复合材料储锂容量高,导电性能好,但要成为可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面临着两个基本的挑战:循环稳定性差和可逆循环容量保持率低。
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目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高温热解法、机械球磨法和水热合成法。
1、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多孔纳米硅碳复合材料问世
普 通 硅 材 料 用 于 电 池 , 经 过 几 次 充 电 放 电 后 体 积 会 膨 胀 为 原 来 的3 4 , 造 成 电 池 ~ 倍 破 坏 和 安 全 事 故 , 根 本 无 法 继 续 使 用 。 而 硅 颗 粒 表 面 包 着 一 层 碳 膜 , 这 层 膜 厚 度 是 纳 米 级 别 的 ( ~2 h ) , 在 这 层 膜 上 粘 附着 碳 1 0 Om 纳米管 。这样碳纳 米管填充 于硅颗粒之 间 , 既 起 到 导 电 作 用 , 又 能 起 到 吸 收 硅 颗 粒 体 积 膨 胀 的 作 用 。 最 后 将 这 些 粘 附 着 碳 纳 米 管 的 硅 和 碳 的 复 合 材 料 , 用 喷 雾 干 燥 的 方 式 制 造 成 一 粒 粒 的 小 球 , 这 些 小 球 的 粒 径 在 1 B 左 0m
仃 业 1 思 青 i 疆 { ; j》 V
《n ,
纳 嘞 赣
橱
据 悉 , 近 日 , 大 连 丽 昌 新 材 料 有 限 公 司 在 北 京 国 际 展 览 中 心 隆 重 推 出 其 最 新 开 发 的
“ 活 塞 高 性 能 低 成 本 铝 含 硼 铸 铁 镶 圈材 料 ’ ’ 通 过 专 家 鉴 定
据 有 关 媒 体 报 道 , 由 山东 日照 双 港 机 械 电 子 有 限 公 司 与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联 合 完 成 的 “铝 活 塞 用 高 性 能 低 成 本 含 硼 铸 铁 镶 圈 材 料 ” 项 目近 日 通 过 由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材 料 专 业 权 威 胡 壮 麒 带 领 的 专 家 组 的 技 术 鉴 定 。 鉴 定 委 员 会 一 致 认 为 , 该 材 料 的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已 达 到 同类 材 料 国 际 先 进 水 平 。 鉴 定 委 员 会 认 为 , 该 新 型 铸 铁 材 料 能 适 合 内 燃 机 活 塞 耐 磨 镶 圈 的 生 产 , 材 料 成 本 低 ,铸 冶 工 艺 性 好 ,生 产 工 艺 相对 简 单 ,在 不 增 加 投 资 的 前 提 下 , 就 能 形 成 批 量 化 生 产 。 在 工 艺 上 可 直 接 用 镍 铁 合 金 作 为 主 要 原 材料 ,避免从镍铁 中提炼纯镍 再加入熔化 , 节 省 重 复 循 环 利 用 成 本 , 符 合 国 家 提 出 的 低 碳 环 保 要 求 。 目前 ,该 材 料 已 申请 国家 发 明 专利 。 ( 第3 期 ) 0O 卷 期 总 7
cvd 硅碳 多孔碳 沉积
CVD 硅碳多孔碳沉积什么是CVD?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CVD)是一种常用的薄膜制备技术。
它通过在高温下将气体或蒸汽中的化学物质转化为固态材料,从而在基底表面上形成薄膜。
CV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电子、陶瓷、涂层等领域。
硅碳薄膜硅碳(SiC)是一种由硅和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硅碳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硅碳还具有优异的电子特性,可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
硅碳薄膜可以通过CVD技术制备。
在CVD过程中,通常使用硅源和碳源气体,如二甲基硅烷(DMS)和甲烷(CH4),通过热解反应在基底表面上沉积出硅碳薄膜。
CVD制备的硅碳薄膜具有均匀的化学组成和良好的结晶性能。
硅碳薄膜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半导体行业中,硅碳薄膜可用作隔离层、衬底材料和电极。
在涂层领域,硅碳薄膜可用于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此外,硅碳薄膜还可以用于制备光学器件、传感器和生物医学材料等。
多孔碳材料多孔碳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的碳材料。
它通常由有机前驱体(如聚苯乙烯)通过炭化或热解制备而成。
多孔碳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如低密度、高孔隙率、优良的吸附性能和导电性能等。
CVD技术可用于制备多孔碳材料。
在CVD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前驱体和反应条件,通过热解反应形成多孔结构,并在基底表面上沉积出多孔碳材料。
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前驱体的选择,可以控制多孔碳材料的孔隙结构和形貌。
多孔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能源存储领域,多孔碳可用作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在环境保护领域,多孔碳可用于吸附和去除有害物质。
此外,多孔碳还可用于催化剂载体、分离膜和传感器等。
沉积过程CVD沉积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基底预处理:将基底表面清洗干净,并进行表面活化处理,以提高薄膜的附着力。
2.反应气体供给:将反应气体引入反应室中,通常需要通过气体流量控制器来控制反应气体的流量。
硅碳负极用多孔碳
硅碳负极用多孔碳
硅碳负极通常使用多孔碳作为其负极材料。
多孔碳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高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的碳材料。
在硅碳负极中,多孔碳可以作为硅的载体,提供良好的电子传导性,从而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多孔碳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等。
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球磨法、等离子体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化学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碳化法、活化法等;生物法则主要包括微生物合成法和植物模板法等。
在硅碳负极中,多孔碳除了作为硅的载体外,还可以作为硅的缓冲剂,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此外,多孔碳还可以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
总之,硅碳负极使用多孔碳作为其负极材料可以提供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是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锂离子电池多孔硅_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_黄燕华
第30卷 第4期 无 机 材 料 学 报Vol. 30No. 42015年4月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pr., 2015收稿日期: 2014-07-07; 收到修改稿日期: 2014-09-0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6050, 2123300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61176050, 21233004) 作者简介: 黄燕华(1980–), 女, 讲师. E-mail: yanhuahuang@ 文章编号: 1000-324X(2015)04-0351-06 DOI: 10.15541/jim20140352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黄燕华1, 韩 响2, 陈慧鑫3, 陈松岩2, 杨 勇3(1.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 厦门 361021; 2. 厦门大学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厦门 361005; 3. 厦门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 361005)摘 要: 以商业化多晶硅粉为原料, 采用金属银催化剂诱导化学腐蚀的方法制得三维多孔硅材料。
通过优化腐蚀条件, 得到孔径约为130 nm, 比表面为4.85 m 2/g 的多孔硅材料。
将多孔硅和PAN 溶液混合球磨并经高温烧结后在多孔硅表面包覆上一层致密的无定形碳膜, 从而制得多孔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3D 多孔硅结构可以缓解电化学嵌/脱锂过程中材料的体积效应, 无定形碳膜层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该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电池在0.4 A/g 的恒电流下, 首次放电容量3345 mAh/g, 首次循环库伦效率85.8%, 循环55次后容量仍保持有1645 mAh/g 。
并且在4 A/g 的倍率下, 容量仍维持有1174 mAh/g 。
该方法原料成本低廉, 可规模化生产。
关 键 词: 化学腐蚀; 多孔硅/碳; 锂离子电池 中图分类号: TM911; O613 文献标识码: AInvestigation of Porous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as Anodes forLithium Ion BatteriesHUANG Yan-Hua 1, HAN Xiang 2, CHEN Hui-Xin 3, CHEN Song-Yan 2, YANG Yong 3(1. College of Chengyi,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2.College of Physics and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3.College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Abstract: 3D porous silicon was synthesized by metal-assisted chemical etching process using commerciallyavailabl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owders. After chemical etching in optimized solution, 3D porous silicon structures with pore size of about 130 nm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about 4.85 m 2/g was obtained. Subsequently, the 3D porous silicon powders treated with ball milling and heat carbonization processes were coated with amorphous car-bon and utilized as the anod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3D porous structure and a carbon coating layer can accommodate large mechanical strains by providing the empty space of the pores to alleviate the volume change, and by increasing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ith the carbon layer. The electrodes achieve an initial charge capacity of 3345 mAh/g with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85.8% as well as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645 mAh/g after 55 cycles at 0.4 A/g. And it is capable to retain a capacity of 1174 mAh/g even at 4 A/g. Thus, this work introduces a novel and easy potential industrial method for fabrication Si/C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y.Key words: chemical etching; porous silicon/carbon; lithium ion battery352 无机材料学报第30卷锂离子电池具有储能密度大、开路电压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 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
第49卷第1期2020年1月应㊀用㊀化㊀工AppliedChemicalIndustryVol.49No.1Jan.2020收稿日期:2019 ̄07 ̄27㊀㊀修改稿日期:2019 ̄08 ̄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04044)作者简介:黄玥(1992-)ꎬ女ꎬ湖北孝感人ꎬ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生ꎬ师从许明标教授ꎬ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方面研究ꎮ电话:18086457322ꎬE-mail:ceilingking@foxmail.com通讯联系人:许明标(1962-)ꎬ男ꎬ湖北潜江人ꎬ教授ꎬ博士ꎮE-mail:xmb62@163.com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黄玥1ꎬ徐鹏1ꎬ张旭红2ꎬ王鼎1ꎬ许明标1(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100ꎻ2.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ꎬ湖北荆州㊀434000)摘㊀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LIBs)中使用的硅/碳(Si/C)复合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ꎬ从结构设计原理㊁材料合成方法㊁形态特征和电化学性能方面进行了总结ꎬ并分析了各种结构设计对改善性能的作用机理ꎮ讨论并提出了合理的Si/C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以实现商业化的其余挑战和前景ꎮ关键词:锂离子电池ꎻ硅/碳负极ꎻ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Q152ꎻTM912.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3206(2020)01-0185-05Advancesinthedesignandresearchofsilicon/carboncompositeanodematerialsforlithiumionbatteriesHUANGYue1ꎬXUPeng1ꎬZHANGXu ̄hong2ꎬWANGDing1ꎬXUMing ̄biao1(1.SchoolofPetroleumEngineeringꎬYangtzeUniversityꎬWuhan430100ꎬChinaꎻ2.JingzhouJiahuaTechnologyCo.ꎬLtd.ꎬJingzhou434000ꎬChina)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latestresearchprogressofsilicon/carbon(Si/C)anodematerialsusedinlithiumionbatteries(LIBs)ꎬandsummarizesthestructuraldesignprinciplesꎬmaterialsynthesismeth ̄odsꎬ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electrochemicalpropertiesꎬandanalyzeseachthemechanismofac ̄tionofthestructureonimprovingperformance.TheremainingchallengesandprospectsforrationaldesignofSi/Canodematerialsforcommercializationarediscussedandpresented.Keywords:lithiumionbatteryꎻsilicon/carbonanodeꎻstructuraldesign㊀㊀在过去的20年里ꎬ锂离子电池(LIBs)已经成功地主导了便携式电子市场ꎬ并为汽车电动化展示了巨大的前景ꎮ该技术发展迅速ꎬ能量密度以每年7%~10%的速度提高ꎮ然而ꎬ仍然远远低于电动汽车的特殊能量要求[1]ꎮ石墨作为商用锂电池的负极材料ꎬ其理论比容量已接近372mAh/gꎬ只能提供约150Wh/kg的比能量ꎬ不足以满足电动汽车对媲美燃油车的比能量的要求ꎮ此外ꎬ目前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定ꎬ到2020年电动汽车的比能量目标必须达到350Wh/kg[2]ꎮ因此ꎬ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是高性能锂电池应用的迫切需要ꎮSi/C复合材料由于其超高理论比容量和高导电性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ꎬ其结构设计的选择及其综合性能突破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及诸多企业的首要目标ꎮ本文从基础科学的角度和工业的角度总结了硅碳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ꎬ主要涵盖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㊁合成路线和电化学性能ꎮ1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现状Si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590mAh/g(基于完全合金化形式的Li15Si4)和较高的工作电压(~0.4Vvs.Li/Li+)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商业用石墨的负极之一ꎬ且资源丰富ꎬ环境友好[3]ꎮ然而ꎬ目前Si负极的实际应用受到多重阻碍ꎮ主要原因是Si在完全脱锂后体积变化较大(约300%)ꎬ在反复的嵌锂/脱锂过程中产生膨胀/收缩应力ꎬ导致Si材料发生严重断裂[4]ꎮ这导致Si表面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ꎬ不断消耗电解质ꎬ从而导致快速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和较低的初始库仑效率ꎮ此外ꎬSi固有的低电导率(10-5~10-3S/cm)和低锂离子扩散系数(10-14~10-13cm2/s)ꎬ也显著影响Si电极的倍率性能和库伦效率[5]ꎮ这些问题必应用化工第49卷须在硅电极的实际应用之前得到解决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ꎬ人们致力于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ꎮ通常是将硅的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或者具有非晶结构特征时ꎬ这样可以释放由于体积变化过大而引起的结构应力[6]ꎮ然而ꎬ纳米硅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能ꎬ容易发生团聚从而导致容量的衰减ꎬ从而抵消了纳米颗粒的优势ꎮ除此之外ꎬ仅通过Si纳米化对导电性差的问题也无明显改善ꎮ因此ꎬ将Si与其他材料通过合适的制备方法进行复合得到硅基复合材料ꎬ利用其他材料的物理特性来改善单质硅的电化学性能ꎮ其中ꎬ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将纳米硅颗粒与结构稳定且导电性能优异的基体材料复合ꎬ在充分发挥硅材料高容量的同时ꎬ用基体材料缓解硅的体积膨胀效应并提供电子和锂离子的传输通道ꎮ硅基复合材料是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ꎬ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硅/金属复合材料ꎬ硅/碳复合材料以及二者的有效结合上[7]ꎮ目前ꎬ无论惰性金属还是活性金属作为基体材料与硅复合ꎬ对整体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提升的效果均不明显ꎬ且大部分金属的价格较高ꎮ碳类材料具有优异的柔韧性㊁导电性㊁机械强度和循环稳定性ꎬ且来源丰富㊁成本低ꎮ大量研究工作表明ꎬ石墨㊁碳纳米管㊁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等碳材料ꎬ均可以通过不同制备方法与硅复合ꎬ有效地缓解硅的体积膨胀效应ꎬ并提高锂离子和电子导通性ꎬ有效改善其电化学性能[8]ꎮ因此ꎬ硅/碳复合材料一直是硅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ꎮ2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构设计硅/碳复合材料通常是在各种硅源和碳源的基础上通过高温烧结处理制备而成ꎮ硅碳耦合可以实现硅的高比容量与碳的高导电性的良好结合ꎬ减小硅在循环时体积变化ꎬ有利于保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9]ꎮ基于Si/C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一般分为四类ꎬ即核壳结构㊁蛋黄结构㊁多孔型结构和嵌入型结构等ꎮ2.1㊀核壳结构在研究初期ꎬ硅和碳源的复合手段非常有限ꎬ主要是将Si粉和各种碳质材料混合然后通过球磨的方式获得包覆型Si/C复合材料ꎮ采用导电碳壳层完全包覆固体硅芯ꎬ合成了核壳Si/C复合材料ꎮ核壳结构具有以下优点:①提高了电子导电性ꎻ②提供机械支撑ꎬ以适应锂嵌入/脱出过程中Si的体积膨胀ꎻ③隔离Si与电解液ꎬ从而减少与电解液副反应的发生稳定SEI膜ꎬ提高首次库伦效率ꎮ碳材料中氮掺杂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电性能和储能能力[10]ꎮ因此ꎬ采用氮掺杂石墨烯基材料包覆纳米硅将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ꎮ二维碳材料在改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ꎮMu等[11]以柠檬酸㊁三聚氰胺和SiNH2为原料ꎬ通过羧基和氨基之间的自组装ꎬ合成了一种石墨烯结构的富氮碳硅复合材料(NRC/Si)ꎮ具有二维结构的NRC/Si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地缓冲硅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ꎮ同时ꎬ富氮的掺杂提高了材料的电子导电性ꎬ有利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荷转移ꎮNRC/Si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ꎬ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ꎬ在2A/g和5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分别保持有1000mAh/g和572mAh/g的可逆容量ꎮ此外ꎬNRC/Si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具有成本效益高㊁环境友好㊁工业可扩展性强等优点ꎬ是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方法ꎮSu等[12]通过两步原位碳包覆法ꎬ将纳米硅粉和酚醛树脂分散到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中高温热解制备出硅/碳/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ꎬ该复合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均具有较高的充电容量ꎬ并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ꎮHe等[13]以低成本可再生的马尾草为硅源ꎬ通过气相沉积法热分解聚吡咯合成N杂的硅碳纳米复合材料ꎬ表现出较好的长循环稳定性ꎬ在0.5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50周后仍具有1047.1mAh/g的比容量ꎬ在更高1A/g电流密度下循环760周后容量维持在750mAh/gꎮ纳米硅的高容量和纳米碳的长周期稳定性的协同作用ꎬ使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ꎮ由于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成本低㊁来源充足等优点ꎬ因此制备的掺硅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ꎮ2.2㊀蛋黄壳结构在Si/C核壳结构的基础上ꎬ通过在硅核与碳壳之间引入额外的内部空隙ꎬ开发了一种具有蛋黄壳结构的新型Si/C多相纳米复合材料ꎮ蛋黄壳结构由硅颗粒组成ꎬ硅颗粒完全由一层薄薄的碳保护ꎬ这层碳有利于锂离子与电子的转移为粒子间良好的接触提供了稳定的界面ꎮ蛋黄壳结构内部的空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缓冲体积膨胀ꎬ并允许硅芯自由膨胀和收缩而不粉碎ꎮ这种巧妙的设计将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SEI层ꎬ保持电极的完整性ꎮ具有蛋黄壳结构的Si/C复合材料通常通过基于模板的方法制备ꎬ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①模板的合成ꎻ②在模板上沉积碳ꎻ③通过溶解侵蚀或煅烧除去模板ꎮ其中ꎬSiO2是最常见的模板ꎮZhang等[14]报道了一种由碳包覆刚性SiO2外壳制成的新蛋黄壳结构的高密度复合材料ꎮ该材料681第1期黄玥等: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用嵌入的Fe2O3纳米颗粒(NPs)限制多个SiNPs(蛋黄)和碳纳米管(CNTs)ꎬ获得的高振实密度和优异的导电性可归因于有效利用了含有多个Si蛋黄ꎬFe2O3NPs和CNTsLi+储存材料的内部空隙ꎬ以及通过CNT高速导电通道在内部Si蛋黄和外壳之间的桥接空间ꎬ有效地提高电极的整体电导率ꎮ以该材料为负极的半电池可以获得3.6mAh/cm2的高面积比容量和450次循环后95%的容量保持率ꎮ配合富Li的Li2V2O5为正极构造的全电池在300次循环后ꎬ仍保留有260mAh/g的高可逆容量ꎮ与胶体模板相比ꎬ不稳定聚合物作模板可以在不进行酸碱腐蚀的情况下形成用于无机纳米颗粒膨胀的空隙ꎮ同时ꎬ它可以包封单个无机纳米颗粒ꎬ防止其聚集ꎮ此外ꎬ不稳定聚合物是一种理想的自牺牲模板ꎬ它占据了一定的空间ꎬ防止了热解过程中的空隙坍塌ꎬ从而保证了纳米尺度上完美的空隙空间ꎮMi等[15]使用聚乙烯亚胺(PEI)在碳酸化过程中形成空隙ꎬ合成了蛋黄壳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ꎬ在电流密度为0.2A/g的情况下ꎬ经过200次循环后容量为854.1mAh/gꎮ2.3㊀多孔结构采用多孔结构设计来改善Si/C负极性能的原理与蛋黄壳结构相似ꎬ即引入的孔隙空间为Si在Li ̄Si合金化过程中体积膨胀提供了足够的空间ꎬ相应地减小了颗粒接触损失和界面应力ꎬ使得多孔Si/C复合材料的电极在循环过程中具有非常稳定的结构[15]ꎮ此外ꎬ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分布的通道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ꎬ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反应活性ꎬ从而提高了倍率能力ꎮ因此ꎬ多孔Si/C复合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快速充电的潜力ꎮ多孔Si/C结构通常包括两种类型:①多孔硅基质碳层包裹ꎬ表示为p ̄Si/Cꎻ②SiNPs分散在多孔碳基质中ꎬ表示为Si/p ̄Cꎮ目前ꎬp ̄Si/C结构通常是由SiO2经镁热还原合成ꎬ且易于放大ꎮ在复合材料中引入多孔碳层作为导电基体采用硅芯ꎬ以获得更大的容量和稳定性ꎮ碳层独特的多孔结构为硅芯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ꎮ此外ꎬ还可以促进发光和电子的传输ꎬ从而降低电荷转移电阻ꎮShao等[16]以葡萄糖为碳源ꎬ多元F127为成孔剂ꎬ在SiNPs存在下ꎬ采用水热法和软模板法制备了纳米结构硅/多孔碳球形复合材料(N ̄SPC)ꎮN ̄SPC复合材料具有纳米级的多孔碳壳层ꎬ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ꎮ这种多孔结构有利于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以及电子和锂离子的输运ꎮ因此ꎬ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ꎬ在0.4A/g时ꎬ经过100次循环ꎬ稳定容量为1607mAh/gꎬ保留容量为85.0%ꎬ即使在10A/g的高电流密度下ꎬ可逆容量为1050mAh/gꎮ同样ꎬ以黑色素甲醛树脂为碳源的硅多孔氮掺杂碳球负极在0.1A/g的高电流密度下的可逆性容量1579mAh/gꎬ在循环300次后的保留率为94%ꎮTang等[17]以硅藻土为原料ꎬ氯化钠作为清热剂ꎬ采用机械球磨和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ꎬ一种可伸缩制备多孔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新方法所得硅保持了硅藻土的多孔结构ꎬ比表面积为288.5m2/gꎬ平均孔径为9.6nmꎮ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速率能力ꎬ在200mA/g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为1116.7mAh/gꎬ循环200次后放电容量为200mAh/gꎬ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扩散和足够的空隙空间来缓冲硅的体积变化ꎮ2.4㊀嵌入结构嵌入型硅/碳复合材料是指硅嵌入在连续的碳基体中ꎮ研究发现ꎬ以不同碳质基质作为硅的缓冲介质ꎬ调节硅在嵌锂/脱锂过程中的体积变化ꎬ释放硅的机械应力ꎬ可以有效地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ꎮ嵌入结构的空隙可以缓冲锂离子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严重的体积膨胀和收缩ꎬ为锂离子的迁移提供通道ꎮChen等[18]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薄片状石墨/等离子体纳米硅碳复合材料(MFG/PNSi@C)ꎬ该材料在室温和高温(60ħ)下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ꎮWang等[19]采用球磨 ̄喷雾干燥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可控㊁可扩展的硅 ̄片状石墨/非晶碳(Si@FG/C)微球ꎮ多孔Si@FG/C中的孔可以在循环时缓冲Si的体积变化ꎮ无定形碳为Si提供导电效应并在循环期间将Si纳米颗粒固定在片状石墨上ꎮ这种独特的结构导致电极的结构稳定性ꎬ从而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ꎮLiang等[20]采用电喷雾法制备了含有硅纳米粒子㊁碳纳米管和炭黑的聚苯乙烯 ̄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聚合物溶液ꎬ并对其进行热处理ꎬ得到了具有离子和电子导电骨架的硅嵌孔碳微球ꎮ在复合微球中ꎬ硅颗粒被嵌入由相互交织的碳纳米管㊁填充的炭黑和聚合物衍生的相互连接的非晶态碳组成的多孔碳框架中ꎮ这种笼状多孔碳微球不仅可以容纳硅的体积膨胀ꎬ而且保证了电子和离子的良好电接触和快速传输ꎮ因此ꎬ经过60次循环ꎬ硅/碳负极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时表现出1325mAh/g的高容量ꎬ在5A/g的大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为925mAh/gꎬ表现出优异倍率能力ꎮ781应用化工第49卷2.5㊀氧化亚硅/碳(SiOx/C)类石墨结构SiOx(0<x<2)是硅基负极的一种形式ꎬ具有比容量高(~1600mAh/g)㊁充放电电位低㊁体积膨胀率低等优点ꎬ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负极材料ꎮ这种结构的SiOx是由纳米Si(2.5nm)均匀分布在具有玻璃状结构的SiO2基质中组成ꎮSiOx负极相对优异的循环性能与Si O键强度高(Si Si键强度的2倍)以及Li2SiO3和Li2O的形成有关ꎬ可以减轻体积膨胀的影响ꎮ然而ꎬ由于低电导率高刚度Li2O层的转变及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体积膨胀ꎬ使得SiOx的电导率和速率能力仍然很差[21]ꎮSiOx/C复合材料由于存在氧元素作为锂离子脱嵌过程中的体积缓冲剂ꎬ相比纯硅负极材料展现出更优的体积效应和循环性能ꎬ再结合炭素材料的复合优势ꎬ氧化亚硅复合材料成为目前应用领域最广泛的高容量负极材料[22]ꎮ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简单的合成方法来制备这种SiOx/C复合材料ꎮLiu等[23]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SiOx/C微球ꎬ该微球粒径可调(300~1000nm)ꎬ碳含量可控(20%~60%)ꎮ实验选择硅和碳前驱体(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间苯二酚/甲醛)合成均匀的SiOx/C(x=1.63)复合材料ꎬ其中SiOx主要以超细纳米结构域(<2nm)存在ꎮ合成的SiOx/C微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ꎬ表现出高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ꎮ在电流密度为100mA/g时可以达到999mAh/g的可逆容量ꎬ在150次循环后保持853mAh/g的可逆容量ꎮ在电流密度为500mA/g时ꎬSiOx/C提供689mAh/g的首次充电比容量ꎬ4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1.0%ꎮSiOx/C与LiFePO4组装的全电池具有约372Wh/kg的能量密度ꎮ多组分碳材料有利于解决硅氧基负极的缺点ꎬ特别是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间相ꎬ保持电极材料的结构完整性ꎬ提高电极的导电性ꎮXu等[24]通过对人造石墨原结构的修复ꎬ合成了具有石墨状结构的高性能SiOx/C复合材料ꎮ在高质量负载(3.5mg/cm2)和高压实密度(1.3g/cm3)下ꎬ合成的SiOx/C负极具有645mAh/g的高可逆比容量ꎮ在电流密度为0.5C的条件下ꎬ经过500次循环ꎬ仍能保持初始充电容量的90%(580mAh/g)ꎬ是人造石墨理论容量(372mAh/g)的1.57倍ꎮ即使在高压实密度(1.3g/cm3)下ꎬSiOx/C负极由于具有高攻丝密度和电极材料的结构完整性ꎬ仍然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优异的循环性能ꎮ该合成方法也可用于解决其它导电性能差㊁体积变化大的负极材料ꎮ3㊀结束语Si/C复合材料结合了Si(高容量)和C(优异的容量保持率ꎬ高导电率和低体积变化)的优点成为最有希望用于实际应用的高性能负极材料ꎮ本文总结了Si/C复合负极材料核壳结构㊁蛋黄结构㊁多孔型结构和嵌入型结构等结构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ꎬ这些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缓解体积变化问题ꎬ促进稳定SEI膜的形成ꎬ改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ꎮ构建SiOx/C复合材料也是实现可逆容量㊁高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的良好平衡的一种潜在途径ꎮ考虑到材料的实用性ꎬ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同时考虑Si/C电极的重量和体积容量ꎬ还应考虑具有成本效益的原材料和可扩展的制造路线ꎬ以实现低成本生产和高商业利润ꎮ同时ꎬ应继续研究开发新型电解质添加剂和聚合物粘合剂ꎬ以保证坚固的电极结构和稳定SEI膜ꎮ将来ꎬ通过同时引入材料合成和结构设计的新概念ꎬ对实现高性能Si/C复合负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KovalenkoIꎬZdyrkoBꎬMagasinskiAꎬetal.Amajorcon ̄stituentofbrownalgaeforuseinhigh ̄capacityLi ̄ionbat ̄teries[J].Scienceꎬ2011ꎬ334(6052):75 ̄79. [2]CasimirAꎬZhangHꎬOgokeOꎬetal.Silicon ̄basedanodesforlithium ̄ionbatteries:Effectivenessofmaterialssynthe ̄sisandelectrodepreparation[J].NanoEnergyꎬ2016ꎬ27:359 ̄376.[3]高鹏飞ꎬ杨军.锂离子电池硅复合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ꎬ2011(2):264 ̄274.[4]李振杰ꎬ钟杜ꎬ张洁ꎬ等.锂离子电池硅纳米粒子/碳复合材料[J].化学进展ꎬ2019ꎬ31(1):213 ̄221. [5]AshuriMꎬHeQꎬShawLL.SiliconasapotentialanodematerialforLi ̄ionbatteries:wheresizeꎬgeometryandstructurematter[J].Nanoscaleꎬ2016ꎬ8(1):74 ̄103. [6]LiuLꎬLyuJꎬLiTꎬetal.Well ̄constructedsilicon ̄basedmaterialsashigh ̄performancelithium ̄ionbatteryanodes[J].Nanoscaleꎬ2016ꎬ8(2):701 ̄722.[7]ZhuJꎬWangTꎬFanFꎬetal.Atomic ̄scalecontrolofsili ̄conexpansionspaceasultrastablebatteryanodes[J].ACSNanoꎬ2016ꎬ10(9):8243 ̄8251.[8]孙威.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ꎬ2017:13 ̄15. [9]ShenXꎬTianZꎬFanRꎬetal.Researchprogressonsili ̄con/carboncompositeanodematerialsforlithium ̄ionbat ̄tery[J].JournalofEnergyChemistryꎬ2018ꎬ27(4):1067 ̄1090.[10]ReddyALMꎬSrivastavaAꎬGowdaSRꎬetal.Synthesisofnitrogen ̄dopedgraphenefilmsforlithiumbatteryapplica ̄881第1期黄玥等: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tion[J].ACSNanoꎬ2010ꎬ4(11):6337 ̄6342. [11]MuTꎬZuoPꎬLouSꎬetal.Atwo ̄dimensionalnitrogen ̄richcarbon/siliconcompositeashighperformanceanodematerialforlithiumionbatteries[J].ChemicalEngineer ̄ingJournalꎬ2018ꎬ341:37 ̄46.[12]SuMꎬWanHꎬLiuYꎬetal.Multi ̄layeredcarboncoatedSi ̄basedcompositeasanodeforlithium ̄ionbatteries[J].PowderTechnologyꎬ2018ꎬ323:294 ̄300.[13]HeYꎬXuGꎬWangCꎬetal.Horsetail ̄derivedSi@N ̄dopedcarbonaslow ̄costandlongcyclelifeanodeforLi ̄ionhalf/fullcells[J].ElectrochimicaActaꎬ2018ꎬ264:173 ̄182.[14]ZhangLꎬWangCꎬDouYꎬetal.Ayolk ̄shellstructuredsiliconanodewithsuperiorconductivityandhightapden ̄sityforfulllithium ̄ionbatteries[J].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ꎬ2019ꎬ58(26):8824 ̄8828. [15]MiHꎬYangXꎬLiYꎬetal.Aself ̄sacrificetemplatestrate ̄gytofabricateyolk ̄shellstructuredsilicon@void@carboncompositesforhigh ̄performancelithium ̄ionbatteries[J].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ꎬ2018ꎬ351:103 ̄109. [16]ShaoDꎬTangDꎬMaiYꎬetal.Nanostructuredsilicon/por ̄ouscarbonsphericalcompositeasahighcapacityanodeforLi ̄ionbatteries[J].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ꎬ2013ꎬ1(47):15068 ̄15075.[17]TangXꎬWenGꎬSongY.Novelscalablesynthesisofpor ̄oussilicon/carboncompositeasanodematerialforsuperi ̄orlithium ̄ionbatteries[J].JournalofAlloysandCom ̄poundsꎬ2018ꎬ739:510 ̄517.[18]ChenHꎬHouXꎬChenFꎬetal.Milledflakegraphite/plas ̄manano ̄silicon@carboncompositewithvoidsandwichstructureforhighperformanceaslithiumionbatteryanodeathightemperature[J].Carbonꎬ2018ꎬ130:433 ̄440. [19]WangHꎬXieJꎬZhangSꎬetal.Scalablepreparationofsili ̄con@graphite/carbonmicrospheresashigh ̄performancelithium ̄ionbatteryanodematerials[J].RSCAdvancesꎬ2016ꎬ6(74):69882 ̄69888.[20]LiangGꎬQinXꎬZouJꎬetal.Electrosprayedsilicon ̄em ̄beddedporouscarbonmicrospheresaslithium ̄ionbatteryanodeswithexceptionalratecapacities[J].Carbonꎬ2018ꎬ127:424 ̄431.[21]LiPꎬZhaoGꎬZhengXꎬetal.Recentprogressonsilicon ̄basedanodematerialsforpracticallithium ̄ionbatteryap ̄plications[J].EnergyStorageMaterialsꎬ2018ꎬ15:422 ̄446.[22]高春辉.锂离子电池硅基纳米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ꎬ2019:18 ̄20.[23]LiuZꎬGuanDꎬYuQꎬetal.Monodisperseandhomogene ̄ousSiOx/Cmicrospheres:Apromisinghigh ̄capacityanddurableanodematerialforlithium ̄ionbatteries[J].Ener ̄gyStorageMaterialsꎬ2018ꎬ13:112 ̄118.[24]XuQꎬSunJKꎬYinYXꎬetal.FacilesynthesisofblockySiOx/Cwithgraphitelikestructureforhigh ̄performancelithium ̄ionbatteryanodes[J].AdvancedFunctionalMa ̄terialsꎬ2018ꎬ28(8):1705235.(上接第184页)[14]KimHꎬYangSꎬRaoSRꎬetal.Waterharvestingfromairwithmetal ̄organicframeworkspoweredbynaturalsunlight[J].Scienceꎬ2017ꎬ356(6336):430 ̄434.[15]CadiauAꎬBelmabkhoutYꎬAdilKꎬetal.Hydrolyticallystablefluorinatedmetal ̄organicframeworksforenergy ̄ef ̄ficientdehydration[J].Scienceꎬ2017ꎬ356(6339):731 ̄735.[16]HorcajadaPꎬSerreCꎬMaurinGꎬetal.Flexibleporousmetal ̄organicframeworksforacontrolleddrugdelivery[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2008ꎬ130(21):6774 ̄6780.[17]HartliebKJꎬFerrisDPꎬHolcroftJMꎬetal.Encapsula ̄tionofibuprofeninCD ̄MOFandrelatedbioavailabilitystudies[J].MolecularPharmaceuticsꎬ2017ꎬ14(5):1831 ̄1839.[18]YangSJꎬKimTꎬImJHꎬetal.MOF ̄derivedhierarchical ̄lyporouscarbonwithexceptionalporosityandhydrogenstoragecapacity[J].ChemistryofMaterialsꎬ2012ꎬ24(3):464 ̄470.[19]AleziDꎬBelmabkhoutYꎬSuyetinMꎬetal.MOFcrystalchemistrypavingthewaytogasstorageneeds:aluminum ̄basedSOC ̄MOFforCH4ꎬO2ꎬandCO2storage[J].Jour ̄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2015ꎬ137(41):13308 ̄13318.[20]Al ̄NaddafQꎬAl ̄MansourMꎬThakkarHꎬetal.MOF ̄GOhybridnanocompositeadsorbentsformethanestorage[J].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ꎬ2018ꎬ57(51):17470 ̄17479.[21]JiaoLꎬWangYꎬJiangHLꎬetal.Metal ̄organicframe ̄worksasplatformsforcatalyticapplications[J].AdvancedMaterialsꎬ2018ꎬ30(37):1703663.[22]YangDꎬOrtunñoMAꎬBernalesVꎬetal.Structureanddy ̄namicsofZr6O8metal ̄organicframeworknodesurfacesprobedwithethanoldehydrationasacatalytictestreac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2018ꎬ140(10):3751 ̄3759.981。
多孔炭材料简介
多孔炭材料简介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络结构的多孔炭材料在具备炭材料性质(如化学稳定性高、导电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的同时,还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可控、孔径可调等诸多特点。
因此,多孔炭材料可应用于分离净化、色谱分析、催化、光学器件、能量存储、生物分离薄膜及纳米反应器等领域。
由三维网络结构形成的大孔结构使多孔炭材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
目前,随着多孔炭材料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加快,在制备多孔炭材料时,不仅需要控制介孔材料的介观结构、孔径及孔道排列,而且对其微米级的宏观形貌也有具体要求。
现已经成功合成了球、纤维、棒、单晶和体材料等多种形貌的介孔炭材料。
一、多孔炭材料类型多孔炭材料根据孔直径大小分为三类:微孔炭材料(Micropore,<2nm)介孔炭材料(Mesopore,2~50nm)和大孔炭材料Macropore,>50nm)。
其中微孔炭材料又分为极微孔(<0.7nm)和超微孔炭材料(0.7~2nm)。
根据多孔炭材料的结构特点,又将其分为无序多孔炭和有序多孔炭材料。
其中,无序多孔炭材料的孔道不是长程有序,孔道形状不规则,孔径大小分布范围宽。
无序微孔材料中很重要的一类是分子筛型微孔炭,具有均一的微孔结构,孔直径在几A之内。
图11为模板法制备的有序多孔炭及无序多孔炭的流程图5A为不连通孔道模板制备的无序多孔炭,B为相互连通空隙模板制备的有序多孔炭。
多孔炭的微孔材料适合于吸附小分子化合物,而介孔炭材料则适合吸附分子直径较大的染料、维生素及高分子化合物等。
二、制备多孔炭材料的原材料理论上,只要能得到炭都可用作合成多孔炭的原料。
因此,制备多孔炭材料的原料种类繁多,主要有生物质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废弃高分子材料、焦油与煤炭材料等四类。
1、生物质材料可用作炭材料前驱体的生物质材料,既可以是植物的枝、干、叶、果实与果壳,也可以是动物的骨头和粪便,也可以来源于海洋生物(如海藻)。
枝干类材料有木材、竹、树皮、玉米芯和茎;果壳类材料有稻麦壳、核桃、椰子壳、果核、栗子壳、棉子壳等;还有蔗糖、糖蜜、咖啡豆、甘蔗渣、甜菜渣、木质素等。
多孔碳骨架 纳米硅
多孔碳骨架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材料,常用于催化剂载体、电池电极材料 等领域。它的孔隙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表面,增加反应物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反应 效率。
纳米硅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硅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纳米硅常用于催化剂、能源存储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它的纳米级尺寸可以提供更多的活 性位点,增加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多孔碳骨架 纳米硅
需要注意的是,多孔碳骨架和纳米硅的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设 计和优化。此外,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在实际 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效果。
多孔碳骨架 纳米硅
将多孔碳骨架与纳米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复合材料,具有更大的应 用潜力。多孔碳骨架可以为纳米硅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支撑结构,增加纳米硅的稳定性和可操 作性。同时,纳米硅可以填充多孔碳骨架的孔隙结构,增加复合材料的活性表面积。
多孔碳骨架和纳米硅的复合材料在催化剂、电池、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 如,在催化剂领域,多碳骨架可以作为载体将纳米硅负载其中,增加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和 稳定性,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在电池领域,多孔碳骨架可以作为电极材料,纳米硅可以提 供更多的储能位点,增加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
硅碳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纳米材料,其结构与性质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G14多孔碳结构是硅碳材料中的一种重要结构类型,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也备受关注。
G14多孔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模板法、溶剂热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其中,模板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制备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温下将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通过去除模板后留下多孔结构。
溶剂热法则是将前驱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经过热处理后得到多孔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气体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多孔结构。
G14多孔碳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优异的催化性能等特点,因此在能源存储与转换、环境保护和催化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以将G14多孔碳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也可以将其作为光催化剂用于环境治理和能源转化等方面。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 -回复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回复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改进材料工业的未来希望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材料工业也逐渐向着高性能、高稳定性等方向迈进。
其中,碳材料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高温稳定性、化学惰性等优异性质。
在碳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材料: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这一材料的研发将为材料工业带来新的希望。
1.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是什么?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是一种由硅和碳组成的材料。
与传统的碳材料相比,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具有更高的机械稳定性和导电性能。
其特点在于具有大量的微孔和介孔结构,这些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储存空间,因此可以用于吸附、储能等应用领域。
2.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的制备方法是什么?目前,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热处理法、模板法、气态碳化等。
其中,溶剂热处理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首先将硅和碳的前驱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混合溶液,然后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混合溶液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得到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
此外,模板法和气态碳化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的制备过程。
3.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的应用前景是什么?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储能领域,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可以作为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库仑效应,可以实现高效能量存储和释放。
其次,在吸附方面,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因其大量的微孔和介孔结构,可以用于吸附有机物、金属离子、气体等,具有很大的潜力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废水处理。
此外,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催化、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的挑战与未来展望是什么?尽管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硅碳估计g14多孔碳结构的制备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制备效率和控制结构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多孔型
碳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碳质负极材料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另外,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二者能紧密结合,因此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在Si/C复合体系中,Si颗粒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储锂容量;C既能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又能改善Si质材料的导电性,还能避免Si颗粒在充放电循环中发生团聚。
因此Si/C复合材料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表现出高比容量和较长循环寿命,有望代替石墨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从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出发,可将目前研究的硅碳复合材料分为包覆结构和嵌入结构。
其中,包覆结构是在活性物质硅表面包覆碳层,缓解硅的体积效应,增强其导电性。
根据包覆结构和硅颗粒形貌,包覆结构可分为核壳型、蛋黄-壳型以及多孔型。
多孔型
多孔硅常用模板法来制备,硅内部空隙可以为锂硅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预留缓冲空间,缓解材料内部机械应力。
由多孔硅形成的硅碳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具有更加稳定的结构。
研究表明,在多孔型硅/碳复合材料中,均匀分布在硅颗粒周围的孔道结构能够提供快速的离子传输通道,且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材料反应活性,从而展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在电池快充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Li等通过可控还原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方法,合成出3D连通的多孔硅碳复合材料,该材料在2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时容量保持在1552mA·h/g,且在2000mA/g大电流充放电下循环50次后仍保持1057mA·h/g的比容量。
Bang等通过电偶置换反应,将Ag颗粒沉积于硅粉(粒径10μm)表面,经刻蚀除去Ag后得到具有3D孔结构的块状硅,再通过乙炔热解进行碳包覆,制备出多孔型硅碳复合材料,在0.1C倍率下具有2390mA·h/g的初始容量以及94.4%的首次Coulomb效率。
在5C倍率时的容量仍可达到0.1C倍率时容量的92%,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此外,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