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

合集下载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作者:林贵云指导老师:曹建玲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

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

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

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

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作者:程缨淇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1期摘要:老舍(1899-1966)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地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也是一名“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离婚》等都为人所熟悉。

他以独特的平民视角和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展开细腻描写,借助文化的尺度将社会分层定型,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图卷。

本文试从老舍的身世背景分析他文化观念的由来,以及由此展开的他笔下独特的市民世界,还有形式上独具风味的语言和“以笑代愤”的幽默,和他对文化批判和国民性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感悟老舍作品特有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趣味。

关键词:中西视角平民意识文化批判京味儿幽默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2一、“文化过熟”的挽歌和两种文化的关照老舍文化批判的独特視角与他的身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他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父亲靠做满清皇城的护军艰难的维持着生计,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侵华的炮火中后,老舍一家人的生活愈发艰难,全靠母亲给人缝洗衣裳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

大杂院里艰难的童年生活为老舍提供了与广大市民阶层的接触机会。

正是这样特殊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同时,老舍“满族”、“旗人”的身份在他的创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舍的祖上属于满族的正红旗。

清末,“八旗比丁”等严苛的旗族制度以及八旗生计问题像枷锁一般沉重地束缚着当时的旗族弟子,“苦楚”与“压迫”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辛亥革命提出的“种族革命”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推翻少数民族政权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热潮,风行于市的“排满”情绪使得旗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降低,满人大多靠拉车、做小生意甚至沿街乞讨来度日。

老舍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动荡局势现实中泡大的。

“文化过熟”的痛心也时时刻刻在老舍作品中出现。

满族从先前的贵族阶级迅速沦为社会底层,巨大的文化衰落与落差导致底层的旗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官样文化。

【推荐下载】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推荐下载】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以下为为您编辑的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敬请关注!! 论文摘要:平民作家老舍广泛细致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本文围绕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市民文化情惊,从形成原因、内容层次及建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小说,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因其小说中体现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建立在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成了说不完的老舍,至今魅力长存。

 传统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因此探索作家外在环境,可以阐释其内在心里及其潜意识依据。

 老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源于幼时的生活环境。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旗人家庭,父亲是一名下级旗兵,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父亲死后,一家六口人靠母亲为人拆洗缝补,艰难维持生计。

老舍曾这样谈到他的家庭情况: 我还不到两岁,父亲即去世,一家更穷了,天天吃棒子面与咸菜。

因为穷,九岁才在宗月大师资助下得以上学,这样贫穷的身世经历一开始就将老舍置于底层社会物质匾乏中。

正如《昔年)诗中写道: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对他前半生忧患经历形象的写照。

这些艰辛和不幸正是老舍一生写作的感情切入点,他将笔触伸到城市底层的贫民领域,他所提供的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无人堪与比拟的,他描绘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诸如车夫、老人、暗娟、巡警、教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画,都市古风、市井俗态无不穷描极绘。

一老舍作为小说家最杰出的贡献,就以他广阔的审美事业,提供一部古都社会新旧更迭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

 其次源于母亲的影响。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谈到: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很义气的女人。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老舍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主题。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思考,老舍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的关怀。

一、揭示社会现实在《茶馆》中,老舍通过描绘鸦片茶馆里的各色人等,揭示了清末民初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正如曹禺所说:“用鸦片茶馆来揭示各级从皇帝到黄毅破产的新旧统治者的腐败封建的政治制度。

”而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则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困境。

祥子作为一个农民工,通过不懈努力,只为了能够买下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最终却因为社会的不公和自身的软弱而陷入困境,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二、对社会的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社会批判是一个主要的表现手法。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计,暴露了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等问题。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随同公子夜游,亲身体验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矛盾,这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旨在批判社会的道德风貌和社会秩序。

同样,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直观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堕落。

茶馆作为封建社会鸦片流通的场所,不仅体现了特权阶级的腐败,更体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剥削。

三、人文关怀的呈现除了批判社会现实,老舍的作品中也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在《骆驼祥子》中,虽然祥子最终没有如愿买下自己的车,但他的奋斗过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他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老舍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崇敬。

同样,在《茶馆》中,老舍通过富有人性和善良的茶馆掌柜王利发等人物形象,展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同情。

王利发尽管处在贫困环境下,却依然坚守着对人的关爱和帮助,他的善良和正直感染着周围的人。

总结:老舍的作品中,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相互交织,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现象,同时呈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老舍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了富有独创性的市民世界的图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探讨、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都是发人深省的。

1.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老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并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从而批判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方面。

诸如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二马》),知足认命、墨守成规、敷衍平庸的张大哥(《离婚》),回避政治、保守苟安、谨遵祖传礼教、逆来顺受的祁家老太爷(《四世同堂》)。

2.新派市民形象:通过给他们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谨慎以至批判、排拒的态度。

3.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子》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三、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一)“京味”作为老舍的风格特征,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其注入的文化趣味。

论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

论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
独特的艺术价值。
[ 关键词 】 老舍 ; 小说 ; 文化 批 判 ; 社 会 批 判 [ 中圈 分 类 号 ]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5 8 5 6 . 2 0 1 3 . 0 1 . 0 1 5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0—3 0 [ 作者简介】 张永 东( 1 9 7 7一) , 男, 陕西安塞人 , 讲 师, 硕士,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 究。
第 1期
张永东 : 论 老 舍 小 说 创 作 中 的文 化 批 判 与 社 会 批 判
7 9
消极 成 分 和 负 面 影 响 。在 此 期 间 , 他 发 表 了
2 0世 纪初 , 中西 文化 的不 断 碰撞 在 中国这 片古 老的 土地上 留下 了鲜 明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记 。在英 国的 几年 生 活 中 , 老舍 以敏锐 的 观察 力 审视 了中英 两种 文 化 , 他深 深 地感 受 到 了 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
作 的许 多方 面 趋 于 一致 。他 与 左 翼作 家 一 样 ,
第3 4卷
第1 期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HARB I N UNI VE RS I T Y
Vo 1 . 3 4 No .1
2 0 1 3年 1 月
J a n . 2 0 1 3
[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O 1 —0 0 7 8 —0 4
老舍 站在 世界 先 进 文 化 的 高度 , 多 维度 地 比较 了中西文 化 。在批判 中国传统 文化 自身缺 陷 和 国 民 自身 弱点 的 同时 , 也 镂 析 了代 表 世界 先 进文 明体 系 的西 方 文化 , 渴 望 通过 西 方 文化 改 造 国 民性格 , 但 也 揭 露 和批 判 西方 文 化 的弊 端, 突显他 对西 方文 化理 性 的审视视 野 。 他 的理性 审视 中首先 注意 到西方 人有 严重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摘要:本文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方面探求老舍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

分析了他对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二者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引言老舍传承新文学启蒙精神,继续弘扬鲁迅开拓的“国民性批判”的宏大主题,其小说最终精神指向落在“人”身上。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的丧失,老舍怀着复杂的心情,惋惜、无奈;但更多的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中金钱、物欲对人的心灵的腐蚀。

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远远大于文化认同,从而使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作家。

老舍对市民的批判是通过发掘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来达到的,文化在老舍那里是充当精神批判的武器。

文化批判不过是手段,而通过批判揭示市民性格,并进而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才是最终目的。

老舍的这种文化批判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但这两种文化批判的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曾经哺育了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并常常在民族、历史的严重危机关头转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

但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断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在传统文化中加进去许多糟粕。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于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也毕竟显出“老相”,逐渐丧失阐释当代问题的能力。

老舍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审视:(一)、饮食文化的弊端和病态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关于“饮食”的民情风俗颇具民族特色。

不仅“食”的制作方法繁多复杂,不厌其精,而且关于“食”的礼仪内容也十分讲究。

中国人的吃一直是老舍不吝笔墨之处,从老舍对北京人饮食风俗的一篇篇速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食存在的种种弊端。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视角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视角


幽 默 蕴含 的文 化 意 蕴
杏儿茶 的声音 , 我都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 就是 完整 的 , 像一张
彩色鲜 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 中。我敢放胆描绘它 。它是条清 溪, 我每一探 手 , 就摸上条 活泼泼 的鱼儿来。”] / 4
人 物 形 象塑 造 的 文 化视 角
老舍在创作小说 时 , 一般都 采用 幽默的笔调 , 使其产生一种
幕幕震撼人心的现实 ,一次次打破 了祁老人几 十年 的平
中咒骂黑暗的旧社会 。 老舍的语言看似幽默 , 可就是这种 幽默 的
背后足 以揭示出令人作 呕的心态 ,在轻松愉悦 的气氛 中体会蕴
静生活。通过这些残酷的现实 , 老舍想告诉世人的是 , 封建守 旧 传统文化中的善 良软弱 、胆小 怕事 等弱点对 国家和 民族 的生存 和发展正产生着严重威胁。 当祁老人发现 自己老一套行不通时 , 也终于勇敢地站起来捍卫 自己的尊严 、 民族的尊严 。至此 , 老舍 的笔挖掘出老派市 民身上所蕴涵 的传统 文化 中的精华 ,让人们
21 0 7 8期 2年 —
蕨 iJioyu・高教 . oj o San a hax Ga i a
化艺 术
【 要】 摘 独特的文 化视角 使得老 舍丰富的文学 作品别具 特色, 吸引了大 读者和评论家。 批的 作品
蕴含的幽默与“ 味” 京 十足 的 个性 化 语 言 、 型 化 市 民形 象的 塑 造 以及 文 本 所 蕴 涵 的 满 族 素 质 等 都 鲜 明 类 体 现 出老 舍 文 学 创作 中 的 文化 视 角。 。
范 萍
【 键 词 】 舍 语 言 人 物 塑 造 满 族 素 质 关 老
老舍 的作 品在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中有 着十分 突出的地位 , 堪称是庶 民文学的高峰 。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 累、 坚实 的语言功底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学年论文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姓名:王艳班级:120901学号:120901124学院:人文学院指导老师:藏文静2014年6月30日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

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

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

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

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1,老舍的人生经历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皇城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

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

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

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王晓琴老舍是个非激情状态的文化型作家。

他认为文化乃民族的命脉,是立国之本,提出“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因此,他总是从文化视角探讨民族的命运。

文化批判成为贯穿老舍创作的精神纲领。

老舍创作中的文化批判精神,主要特征为:其一,以全球眼光,通过文化比较,进行多元文化的互识互证。

他一方面反对封建复古派的中国中心论,以充满竞争活力的西方现代文明为参照,深刻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反进化倾向。

他以笔下的“老民族中的老分子”,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一生下来就“出窝老”,走出国门,就只能“给外国人当笑话用”,遇到危险,便只会闭目受死,“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

另一方面,他又反对全盘西化派的西方中心论,以追求和谐圆融的东方文明为参照,敏锐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弊端。

他通过作品中“没人性”的洋鬼子和“失了根”的假洋鬼子,卑鄙自私,散发铜臭的灵魂,指出西方文化的偏狭冷漠,倚强凌弱,“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是狗”,痛感这样的文化模式正使人异化为商品,变成金钱的奴隶。

这样经过多元文化的互识互证,老舍提出文化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造成民族的落后挨打;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崇尚物质,而失其精神,则导致人的异化。

两种文化各有偏至,都存在危机。

因此,他在创作中,以双向逆反心态,进行双重批判,既反中国传统文化的窠臼,又反西方现代文明弊端。

其二,以人类意识,通过多元文化的互补融合,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

老舍在考察中外历史文化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能激发人类的灵感和创造性。

因此,他在20年代,通过一个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梦境,预言了多民族和谐发展的花园城市远景。

在40年代初创作的戏剧《大地龙蛇》中,又进一步勾画了实现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蓝图。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作者:林贵云指导老师:曹建玲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

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

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

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

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摘要:本文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方面探求老舍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

分析了他对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二者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引言老舍传承新文学启蒙精神,继续弘扬鲁迅开拓的“国民性批判”的宏大主题,其小说最终精神指向落在“人”身上。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的丧失,老舍怀着复杂的心情,惋惜、无奈;但更多的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中金钱、物欲对人的心灵的腐蚀。

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远远大于文化认同,从而使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作家。

老舍对市民的批判是通过发掘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来达到的,文化在老舍那里是充当精神批判的武器。

文化批判不过是手段,而通过批判揭示市民性格,并进而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才是最终目的。

老舍的这种文化批判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但这两种文化批判的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曾经哺育了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并常常在民族、历史的严重危机关头转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

但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断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在传统文化中加进去许多糟粕。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于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也毕竟显出“老相”,逐渐丧失阐释当代问题的能力。

老舍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审视:(一)、饮食文化的弊端和病态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关于“饮食”的民情风俗颇具民族特色。

不仅“食”的制作方法繁多复杂,不厌其精,而且关于“食”的礼仪内容也十分讲究。

中国人的吃一直是老舍不吝笔墨之处,从老舍对北京人饮食风俗的一篇篇速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食存在的种种弊端。

文化批判——老舍小说创作的给力点

文化批判——老舍小说创作的给力点

文化批判——老舍小说创作的给力点摘要:老舍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贫民视点下,他既坚持启蒙理性,又努力审视人性中潛藏的病态,建构起了多维度的批判话语体系,也彰显了他文化批判精神的独特和深邃。

关键词:老舍文化批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载着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 ,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贯穿其一生,老舍始终坚持以“文化”作为理解人类世界的出发点,坚持将文化批判奉为创作的逻辑前提和归宿,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

一、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原因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无疑与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运动分不开。

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便艰难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那时的思想先驱们外鉴西方列强的先进富强,内审国家的积弱积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努力探索并推动着中国迈向现代化。

在先后历经“技术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道路探索失败之后,他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在思想文化层面上,试图从中找到阻碍我们民族现代化的深层病根和推进我们民族现代化的新的动力资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近现代思想家们这一思想行为的显著体现。

这场运动高扬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精神大旗,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否定。

并以“民主”与“科学”为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以更新国民的价值准则和伦理道德观念,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提起五四对他的影响,老舍反复强调:“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如果没有五四,我也不会想起跟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有所不同的题材”,“我也不敢对老人老事有任何的批判,五四运动送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

家居北京的老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处在同一个时空,近距离地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耳濡目染,常见习闻,自然而然从中获取到思想话语资源,并由此形成他文化批判的思想视角和话语表述的基本形式。

二、文化批判精神的特性老舍来源于民间的底层,这种独特性直接影响了老舍小说的叙述策略和价值立场的选择。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北平文化;老舍小说论文摘要:老舍始终关注着“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的批判,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学科,对“文化”的界定各有不同。

总体来说,文化应该包括社会风俗、个体趋同性的行为习惯、个体内在的心理以及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物质形态。

文化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物态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他的小说在表现北平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作品中,老舍真实地描摹世态,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老派市民”的精神惰性与病态。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1 饮食文化物态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饮食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市民文化心理——存在是为了饮食,似乎生存仅仅是为了吃的实现,生命中许多时光虚掷在“食”上。

这种畸形心态带来了种种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现象。

老舍在小说中尽情地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解剖批判了仅仅以“吃”为人生目的的饮食文化观。

在老舍笔下,与“食”相关的东西可谓洋洋大观。

例如,《离婚》中令老张沉醉的“羊肉火锅,打卤面,年糕”;《老张的哲学》中饭店的“老字号的酒,冬天的黄瓜绿豆,隔岁的炸年糕,压阵的烧鸭或焖鸡”;《四世同堂》中的“小白梨,白海棠,海棠木瓜,香槟,枕形西瓜,……肥嫩的羊肉,高粱红的河蟹”;《正红旗下》写到“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一点黄花的王瓜……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的大樱桃”。

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物质性的东西最能从侧面反映这种文化的特征。

从北平底层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个群体似乎全沉浸于吃的构思制作品尝当中,生活的粘糊迷住了他们的双眼,心脑中除了这些俗而下的东西,就再也看不见其它。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

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

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

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

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文化的批评与重建:重读《四世同堂》

文化的批评与重建:重读《四世同堂》

文化的批评与重建:重读《四世同堂》【摘要】《四世同堂》的出版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2017 年9 月,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才得以以其全貌与读者见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经典地位。

近十年以来,《四世同堂》在读书界与评论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点可以从其原版不断被补充、小说再版发行量以及不断涌现的文献批评中得以确认。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从文化的视角,以审视、批判、重建的眼光,以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的人物形象为载体,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群众的文化心理。

《四世同堂》是我们了解老北京人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状态不可或缺的读本。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文化近几年的研究学者更喜欢称老舍是一位“文化型作家”[1]这在《四世同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正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构建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每一类人物都是一个文化符号的代表,他们共同建构了老舍的文化观。

一、文化审视——东西文化观审视《四世同堂》实际上是对老舍笔下的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探究。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还刻画了不少外国人,其中最为鲜活的就是英国人——福善先生,它是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的代表,是一个“中国化了的英国人”[2]。

既然是“中国化了的英国人”,在他身上必然保留了某些英国人的本质特征又沾染了些中国人的习气。

他仰慕中国文化,痛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但他不曾有一刻忘记他代表的是英国人的立场。

“他为中国人着急,也为英国人着急,但是,他又以为英国到底是英国,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不肯承认中国与英国一同立在危险地位”[3]。

这其中包含着富善先生作为一个英国人满满的西方民族主义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可见富善先生骨子里的英国人的文化内涵不曾改变。

老舍在富善先生身上所倾注的情感恰恰体现在这里,他是本着一种东西方文化开放的姿态去展现东西方的文化观念的。

老舍对于外来的文化观念绝非全盘接受,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观念有一种天然的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姓名:王艳班级:120901学号:120901124学院:人文学院指导老师:藏文静2014年6月30日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

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

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

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

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1,老舍的人生经历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皇城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

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

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

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可以说母亲对于老舍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等到老舍9岁时遇到了“阔善人”刘寿锦,并借其帮助走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结识了刘寿锦的女儿,彼此心生爱慕。

但不幸的是,刘寿锦后来因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也因为此出家做了尼姑。

后来刘姑娘遭人践踏,多次打胎。

这些在老舍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他后来的出国,远赴英国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经历后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都被展现了出来。

可以说,老舍先生的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都与北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八国联军侵华,父亲去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事件,他都是亲身经历和目睹过的,在这些经历中他看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国民形象,发现了在民族国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弊病,并因此而深受打击。

因此,与其相比,国外的生活也只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得以成熟的催化剂。

其实,不管是国内生活抑或是国外生活,这些都为他以后文化批判视野下的文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2,老舍的文化批判视野“文化批判”是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老舍就是历来被学者作为以文化批判视野进行文学创作的研究对象之一,老舍通过站在文化批判视野的角度对民族国民性进行批判,从而揭露国民性中所存在的弊病,所谓的民族国民性是指民族性格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普遍的,共同的东西。

老舍是一位独具个性与魅力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立而又深刻的思维能力,在认识事物方面总能得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早年进入英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与熏陶。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受外国文学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生涯的四分之一是在国外,有二分之一的长篇是在异域。

早期受荷马,狄更斯,康拉德,托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影响。

”○1在不断的学习和认识后,他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文学观点,并在创作上得以应用。

最终,在不断的探索中使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定型并在中国文坛上独具一格。

他是一位执著于写“城与人”关系的作家,因而在他才能构建出如此一个包罗万象的“市民世界”。

在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都是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来进行创作和研究的,其所谓的阶级剖析方法就是说作家进行创作时,是站在阶级的立场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及人物进行阶级的定位和刻画的,有作家所赋予的阶级思想。

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2在老舍看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在于阶层的划分,而在于“‘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2因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的文化批评观点的运用。

不管是在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还是在个人文化审美趣味方面都可窥见一斑。

二,老舍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个人文化审美趣味1,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老舍对于语言创作风格提出过这样几点:“(一),无论说什么,必须真诚,不许为炫弄学问而说。

(二),晦涩是致命伤,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

(三),风格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

(四),风格的有无是绝对的,所以不应去模仿别人。

”○3在他的小说中他也确实这样做到了。

他是一位执著于写北京文化的作家,他塑造的北京文化下生存的人,都带有一种京味儿和幽默感,语言比较轻松、简洁、深刻、明快,是纯正的北京口语,笔调中往往是诙谐而又带有讽刺的味道。

他塑造人物,是将人物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人物身上的民族国民性进行典型化的刻画与揭露。

“老舍的语言风格是统一的,就是写警句的时候,也都是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其中没有装腔作势的东西,有真意,无雕饰,不做作,不卖弄,一清如水,一目了然。

”○3比如,小说《同盟》中的一段对话:“天一,老没见哪?别太用功了,得个学时就够了,何不非考留洋不可呢?”子敬独唱。

“不是,不用提了!”天一叹了口气:“家里闹狐狸。

”“呦!”子敬的脸落下一寸。

“家里闹狐狸还往这儿跑干吗?”玉春说:“别往下说,不爱听!”天一的头一炮没响,心中乱了营。

“大概是闹完了?”子敬给他个台阶:“别说了怪叫人害怕!我倒不怕,小李你呢?”“晚上不大爱听可怕的事!”小李回答。

○4在这段对话当中,老舍就以及其简练的语言将人物的表情,心理以及话语所传达的意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又比如,小说《断魂枪》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王大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

放下鞭,没向四围作揖,叉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拳打无路英雄。

”○4这段话语言简洁明了,将人物的身份,工作,性格以及当时的环境都描写到位。

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其所表达的效果正是老舍所特有的,幽默,诙谐,简洁而又不失内涵。

2,老舍个人的文化审美趣味老舍是一位始终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作家,他不怎么参与政治但却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有着自己的思维见解。

他很爱国,然而面对国家积贫、积弱,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时,他感到彷徨、痛苦与无助,他想通过自己的笔来唤醒民族国民性,揭露国民性中落后的一面。

因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显现出来的个人文化审美倾向是立足于对文化批判的位置上,通过塑造国民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运用轻松、幽默、滑稽而又不失尖锐的语言,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一些典型的、落后的、需要被批判的国民性格,以此达到他所要揭露的目的。

可以说,老舍的个人审美趣味就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批判民族文化中落后腐朽的部分,从这些方面去追寻文化中被掩藏的美好,这也就是从病态中去发现本来的美好,并将美好的东西进行宣扬。

这便是老舍的个人文化审美趣味。

三.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城市底层贫民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不管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抑或是城市底层贫民,作者都将其放置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混乱时期,在他们身上都有着时代所塑造出来的悲剧性特点,老舍对这些市民形象都进行了性格,外貌,性别以及地位上的特殊塑造,将他们的形象与现实社会,民族文化进行密切的关联,用一种批判的观点来揭露他们身上的腐朽堕落的国民性,进而对民族国民性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1,“奴化、愚昧”的老派市民老舍小说中的老派市民大都是北京城里人,但却如同未经启蒙和教育的某些“乡下人”一样,愚昧无知,不管是在骨子里还是表面行为上都透着奴性思想。

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社会政治巨变以及思想文化巨变的冲击下,仍然表现麻木,抱希望于封建统治阶层。

比如1929年在英国创作的小说《二马》,其中的主人公老马是一个愚昧、迷信、中庸又透着奴性的老派人物,老马年轻时在英文学校念过书,接触过西方文化,但却有着东方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他是广州人,自幼出生在北京。

他永远告诉人他是北京人,直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价值增高,广东国民政府的势力扩大的时候,他才在名片上印上了‘广州人’三个字。

”○5可见他思想上的愚昧以及行为上的势力是何其严重!当他的妻子去世后,她要选择一位女性作为他的续弦妻子。

然而,在这方面,他竟然将其作为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一个台阶,“凡是能做官的机会,没有轻易放过去,续弦也是个得官儿的机会,自然也不能随便的拍拍脑袋算一个。

假如取个官儿老爷的女儿,靠着老丈人的力量,还不赖份差事?”○5在他的骨子里,有着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以及封建家族观念,认为婚姻是政治事业的发展手段,他的思想是奴属于封建王朝的,因此,他的奴性在社会的发展中是一种可笑的表现。

同样的,在《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亦是如此,固守自己是皇城根下的人,战争永远只是一时的闹腾,只要自己备好三个月的口粮,在战乱之际,关上家门便可躲过祸乱。

当日本人攻进北京时,自己就要当亡国奴了,却依然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6这是一种可悲、愚昧、麻木的人性,让他失去了国家将亡的耻辱心和忧国、爱国之心。

《离婚》中的张大哥坚持他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上去,”○4在他的性格中,“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又负于礼教”。

○4因而,每当他遇到挫折时竟至毫无所为。

他将礼教做为他生活所信奉的绝对准则,他知足认命、墨守成规,以至于害怕一切“变”的东西,认为离婚是对秩序的一种破坏,因此“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

”○42,人格扭曲、异化的新派市民老舍笔下的新派市民带有一种人格上的极端化倾向,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并热衷于西方文化,以至于极力的的隐藏自己身上的民族文化,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全盘接受西式生活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民族国民性虚伪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