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Word版含答案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课件(上课用)1 人教课标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课件(上课用)1 人教课标版

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 (2)离铁矿区较近 (3)充沛的水源
法国东北部铁矿
来自国外的铁矿
莱茵河、鲁尔河
(4)便利的水陆交通 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5)广阔的市场
德国、西欧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衰 落 的 原 因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 铁过剩
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2
必修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地理2 必 修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高出生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高 低 No 低 低 Image 高 低
B.水果罐头生产 C.家具生产基地
D.家用电器的装配 E.有色金属冶炼 F.精密光学仪器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
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发展基础 工业部门 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 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 大型工业企业
生产规模
工业分布
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市中心空洞) Ⅲ城市 →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 Ⅳ农村和小城镇 →市区: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1.我国南方降水丰富,可种植水稻;北方降水少,种耐 旱的小麦。西部内陆降水稀少,发展牧业。 气候(降水) 2.珠江三角洲二季稻,糖料作物甘蔗;松嫩平原一季稻, 糖料作物甜菜。青藏高原耐寒的青稞。 气候(热量) 3.南方酸性红壤适合种植茶树、马尾松等。 土壤

高中地理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课程标准要求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人世界60亿人口日:——年—月——日口 时 农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 10万年以来人口增长 农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自 间 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人 然 近100年来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口 增的 长 空 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间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数 人口 人口 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量 增 增长 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变 长 模式 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模化 式 发达国家:———型及 分 发展中国家:———型其 全球:———型向———型的过渡转 布 中国:基本实现从———型向———型的转变变三、重点解析(一)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上图反映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

2.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可能位于_______洲: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关键在于明确读图方法,纵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横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样就可以比较出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③,它可能在欧洲;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现状。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文并茂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知识拓展:介绍国内外典型交通运输布局案例,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拓宽学生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2.练习类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交通运输事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情感教育,价值观引导: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7.课后实践,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如调查家乡的交通运输状况,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8.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报告、课后实践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3.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GIS等技术手段,展示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讨论,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1.增强学生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2022年高中优秀教案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2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

2022年高中优秀教案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2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

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我的疑问】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典型例题】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回答1~3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知识补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a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b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c多核心模式:城市中心区因地价高工资高,交通、居住拥挤,在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以同样的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

【巩固练习】网红餐饮店是通过网络获得知名度或者在已有基础上大幅提升吸引力,并且在网络上有较高关注度以及较优口碑的餐饮门店。

下图示意上海市普通餐饮店和网红餐饮店的比重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

据此回答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四章一、教学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一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 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1)任务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这都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

(2)目的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就是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对交通运输布局的要求①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②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③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④要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⑤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3.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①依据运输需求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②适度超前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③因地制宜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④尽量少占土地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⑤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⑥甚他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 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了交通运输线的标准和场站的规模2. 交通运输布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3.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4. 交通运输布局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2.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单元一:人口与城市1. 研究目标:- 能够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 掌握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研究重点:- 城市化的定义和过程;-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3. 研究内容:-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建议:-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术语;- 注意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 总结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形成自己的观点。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题,检验对研究目标的掌握程度;-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完成一篇研究笔记,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单元二: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研究目标:- 理解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分析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了解和评价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2. 研究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3. 研究内容:-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4. 研究建议:- 研究课本内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注意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思考解决办法;- 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关注新闻和研究报告,了解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形势。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练,检验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一种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办法;- 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的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全集(vip专享)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全集(vip专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学案汇总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 很高出生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A、农业革命以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业革命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家之间的差异1、构成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分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 变式训练例: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 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巴西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第七步: 当堂检测1、图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 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第二阶段的是()A. ② B.③ C. ① D.④2、四个国家中, 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A. ③④ B.②③ C. ①④ D. ①②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例: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据此回答4~5题.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模式现代型传统型原始型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 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 因此, 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尝试练习: B C变式训练:(1)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严重(2)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3)C当堂检测: C A C B B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 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重点: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难点: 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该城市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 )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 、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往往起着作用.3.其他因素: 如政治、文化因素, 其中政策、社会变革、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天津高考)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 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 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 该城市 ( )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扩大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民工流动 B .道路建设C .水利工程建设D .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 .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 .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人口的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自然环境 其他因素社会经济 个人因素(2011·合肥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2011·诸城模拟)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尤其是山东人,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 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 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5~6题.5.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东人多地少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力低下④关东地广人稀, 沃野千里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尝试练习: D B变式训练: A B当堂检测: CDDADD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重、难点:重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难点: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11·天津六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A.约15~16亿B.15.1~16.6亿C.约8~9亿 D.约14~15亿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环境承载力实质: 环境能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的影响.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的和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3)谋求措施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1·潍坊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完成(1)~(2)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 000、10 000、6 000、4 500,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11·南京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尝试练习: C变式训练: D C 当堂检测: C D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3、 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4、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5、 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 重、难点: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浙江高考)读图, 完成(1)~(2)题.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 正确的选项是( )A .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 .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 .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 .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 应分别布局在(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 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 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和 .②商业区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形状: 主要为点状或中心商务区(CBD): 特殊的商业区, 可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③工业区特点: 其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之间有很强的 .分布: 靠近河流、、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与 ,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模式、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 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09·上海高考)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 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回答3~4题.3.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a>b>c B.a<b<cC.a=b>c D.a>b=c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5.(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B 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什么?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尝试练习: D A变式训练: C B当堂检测: C B A B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 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 需位于城市外缘; 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 历史原因.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掌握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差异.2.结合实例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重、难点: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难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09·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1)~(2)题.(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城市化1.概念: 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2.动力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3.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 能够带动 .(2)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的变化, 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它是一个地区的必然结果, 是的表现.4.世界城市化进程(1)特点: 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曲线.(2)表现发达国家: 大都进入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处于和阶段知识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减少水质、水量和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出现城市“热岛”现象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1)要发展低污染的和 , 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保持协调,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 回答第(1)~(2)题.(1)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2)据图可以推断, 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1.有关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就是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B.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城市人口的多少C.城市化水平高低用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作为标志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读图, 据此回答2~4题.2.图中四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3.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4.有关图中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曲线代表的国家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B.②曲线代表的国家大部分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C.①曲线代表国家的城市化所出现的问题都已经随经济的发展自行消除D.①②两曲线代表的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5.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 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6.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 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 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 增加城市空间尝试练习: B A变式训练: C A当堂检测: D D D D C A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 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3.结合实例掌握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重点、难点: 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广东高考)1980年以来, 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 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土壤肥力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D.降水总量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1)构成自然因素: 包括、、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劳动力、、政策、科技等(2)变化: 因素比较稳定, 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知识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 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在自然、、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 农业生产的条件、、、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 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2)特点: 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3)区位因素分析: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 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读某国农业布局示意图, 回答1~2题.1.影响图中牛奶和蔬菜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市场 C.土壤 D.技术2.若上图表示美国的农业布局, 其蔬菜的生产转向南部“阳光地带”, 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②交通条件的改善③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④地形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 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3~4题.3.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4.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下图是某地农业土地地租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5.影响X、Y、Z三地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B.劳动力 C.水源D.气候6.如果在X、Y、Z三地发展花卉种植、乳牛饲养、小麦生产, 最合理的是( ) A.X地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最高B.距城市20千米~60千米远的地方适合饲养乳牛C.Z地应发展花卉种植D.小麦生产应位于距城市80千米~100千米处尝试练习: B变式训练: (1)有开阔的谷地; 有河流灌溉系统; 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 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2)突出变化: 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 从多年平均状况看, 春季持续增温, 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 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 主要影响: 春耕期间气温偏低, 播种期推后; 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 并在短时间内融化, 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当堂检测: BBBAAB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掌握世界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区位因素.2.掌握我国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结合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和生产经验, 理解对我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重、难点:重点、难点: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 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 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 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 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A.①③④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季风水田农业1.概况分布: 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作物: 以为主最大生产国: _______2.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课件+(共62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课件+(共62张PPT)
对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
(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
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 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 业土地资源。
不利:
造成人才流失。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回答下题。 8.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 总人口数将达到最高峰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与人口问题
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现代型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外部 城 市 个 体 城市 城 市 群 体 城市等级 概念、标志 城市化 进程、特点 对环境的影响 内部 城市形 区区区
分布 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 模 式 影 响 因 素 形 成 与 变 化
80年代中期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自发迁移为主 内地经济欠发达 地区向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 农村向城市
80年代中期之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 国家有组织地调动 东部各种人员,支 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战前:
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国家
环境人口容量: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 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 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教案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教案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教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课2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课2
新课标导学
地理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单元复习课
1
网络构建
2
方法规律
3
真题演练
·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网络构建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方法规律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材料二 左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右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 化示意图”。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该 地 区 城 市 化 主 要 表 现 为 __城__市__数__量__增__加__;__城__市__用__地__规__ _模__扩__大__;__城__市__人__口__比__重__上__升__;__城__市__间__联__系__加__强___。
返回导航
·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二、常见地租曲线图及其判读方法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概 念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所 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类型
图形示意
判读方法
坐标图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纵 坐标表示地租水平;曲线上的某点 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 数值
必 导致该城市收缩。故选CD。第7题,结合上题解析可知,资源枯竭、产业萎缩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课件

05
CATALOGUE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运输方式的特点
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以 便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运输成本与运输距离
分析运输成本与运输距离的关系,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效益。
运输需求与运输能力
根据运输需求合理配置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
03
04
总结词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 趋势,涉及到城市化的过程、
特点、影响等方面。
城市化过程
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发展阶段 和特点。
城市化特点
分析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和 差异,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影响
探讨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 境等方面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总结词
地域文化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涉及到文化传承、文化景观、文化 交流等方面。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的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及解决 措施。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介绍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即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 平、社会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阐述形成区域发展差异 的原因,如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制度等。分析 区域发展差异对地区间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提出 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措施,如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 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社会因素
文化、环境、安全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
由于相同或相关工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 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
以传统工业为主,如钢铁、机械、纺织等,具有 较长的历史和较大的规模。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_word版有答案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课3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课3
新课标导学
地理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
1
网络构建
2
方法规律
3
真题演练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构建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方法规律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水源、土壤
××,昼夜温差大;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
乏);地形××,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
经济 条件
市 场 、 交 通 、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 劳动力、科技 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
化水平高(低)

修 ②

社会 因素
国家政策、种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分析我国云南省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自然原因。说明影响
云南橡胶生产不利的气候条件。
_原__因__:__纬__度__低__,__光__照__和__热__量__资__源__丰__富__;__受__北__部__高__原__、___
必 _山__地__阻__挡__,__冬__季__不__受__寒__潮__影__响__;__地__处__内__陆__,__地__形__封__闭__,__夏___

返回导航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云南省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自然原因主要结合橡胶生长习性从气 候角度分析,结合材料即可作答。不利条件主要从低温方面考虑,据图文分 析,1月和12月温度低,橡胶树不能正常生长,1月和12月极端低温会造成冻 害。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复习课[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单元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单元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单元复习课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

【我的疑问】课堂探究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典型例题】(2020·全国卷Ⅱ)竹排江是某某市主要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

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

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拓展延伸】那考河治污通过PPP项目过程实施完成,这种形式也是一种创新,示意图如下:【巩固练习】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合作探究】静脉产业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最终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

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故将其比喻为静脉产业。

我国传统的静脉产业多是将垃圾在废品收购站和垃圾场分拣后,运至下游环节处理,垃圾处理厂分布较为分散。

建设静脉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图为我国某静脉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链条。

据此回答1~2题。

1.与传统静脉产业聚集区相比,静脉产业园区( )2.符合图示产业链条流程的是( )A.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B.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垃圾填埋场C.污泥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渗滤液处理厂D.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渗滤液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典型例题】(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某某省某某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2022年高中优秀教案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1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

2022年高中优秀教案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1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

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综合分析人口分布及迁移的影响因素。

2.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温度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合作探究】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在地图上确定“胡焕庸线”。

观察并说明“胡焕庸线”与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以及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界线的关联性。

2.观察并说明“胡焕庸线”与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分布的关系。

3.评述我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

4.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5.我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的现状有可能改变吗?【巩固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坡和北坡人口垂直分布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A.阴山山脉B.天山山脉C.秦岭D.南岭2.北坡的人口分布,海拔1 500~2 000米较1 000~1 500米地带多,其原因是( )A.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B.气温高,降水多C.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D.矿产资源丰富【典型例题】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巩固练习】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拉力。

(3)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6.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表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环境的改变①合理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②过快城市化,使得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3)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

2.农业地域的形成(1)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

(2)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气候区。

(2)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

(2)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5.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发展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6.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7.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1)饲料因素: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2)市场因素: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科技、动力等。

2.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1)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产地。

(2)市场导向型:接近市场。

(3)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5)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4.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包括产品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等。

(2)工业集聚①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近距离聚集的现象。

②意义: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

5.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②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2)适宜分散的工业类型①轻、薄、短、小型产品的生产企业。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的生产企业。

(3)工业分散的结果: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

6.工业的地域联系(1)主要方式: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7.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①代表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②代表性工业部门及特点: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等,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新工业区①代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②代表性工业部门及特点:主要是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等部门,以中小企业为主。

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2.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包括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和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

(2)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①表现: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以此为主要发展轴。

②实例:株洲沿铁路发展,武汉沿江分布。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①原因: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即交通最优原则。

②表现a.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b.大城市中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c.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①当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②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会形成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③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基本国情: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面临的挑战①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

②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较低。

③自然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5.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①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污染,减少工业污染来源。

②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的调整。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①方式: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②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易错易混辨析]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不一定下降()提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总量就增加。

2.发展中国家都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提示:(×)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处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但有些发展中国家则已经进入到“现代型”,如古巴、中国等。

3.“现代型”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都比“传统型”的国家低()提示:(×)许多传统型国家,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而现代型的发达国家,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人口死亡率往往比传统型的发展中国家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