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合集下载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同济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区段站课程设计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专业班级:交通运输系学号: 081251 学生姓名:吴忠伟指导教师:叶玉玲完成时间: 2011年1月3日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1、原始资料1、 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2、 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甲、乙、丙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850米 。

3、 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内燃机车牵引,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机车交录如下4、 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5、 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电气集中。

6、 铁路等级:‖7、 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甲 乙丙到甲乙丙本站合计自甲5+11+0+0 3+5+0+0 0+0+2+2 8+16+2+2乙5+9+0+0 0+5+0+0 0+0+2+2 5+14+2+2丙3+7+0+0 0+3+0+0 0+0+1+1 3+10+1+1本站0+0+2+1 0+0+2+2 0+0+1+1 0+0+5+5合计8+16+2+1 5+14+2+2 3+10+1+1 0+0+5+5 16+40+10+10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列流图如下图所示:Array8、本站作业车:货场取(送)两次。

两台调车机每昼夜各正被交接班2次。

9、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

2、分析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

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

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

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

由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

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虑机务段和货物取送车及调车机车入段整备。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车站类型确定有原始资料得知单线枢纽区段站,到发线有效长850,可确定为横列式。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功能。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运营管理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单线铁路区段站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优化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运行图,提高运输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认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但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了解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 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定义与功能- 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2.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 线路布局与设施配置- 列车运行与调度3. 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 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含义- 运营管理要求与制度4.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 运行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运行图设计原则与方法5. 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解决方案与优化措施6. 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与总结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第2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第3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第4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第5周: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第6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依据铁路运输专业教材中关于单线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铁区段站课程设计

地铁区段站课程设计

地铁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铁区段站的基本概念,掌握区段站在地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铁区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包括站台、轨道、信号系统等。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铁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列车在不同区段站之间的调度和运行规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铁区段站的空间布局和线路规划,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铁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功能和影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地铁区段站运行方案,提升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铁区段站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地铁区段站相关知识,培养对城市规划和交通工程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与交通知识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地铁区段站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城市交通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其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铁概述- 地铁的发展历程- 地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2. 地铁区段站基础知识- 区段站的概念与分类- 区段站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区段站在地铁系统中的作用3. 地铁区段站运行原理- 列车在区段站之间的调度规则- 区段站信号系统及其作用- 区段站运行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4. 地铁区段站规划与设计- 区段站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区段站线路规划与换乘设计- 区段站设施设备配置与优化5. 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 分析典型地铁区段站的运行模式- 设计一个简单的地铁区段站运行方案- 讨论地铁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影响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铁概述,了解地铁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第二课时:地铁区段站基础知识,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和分类第三课时:地铁区段站运行原理,学习区段站的调度规则和信号系统第四课时:地铁区段站规划与设计,探讨区段站的布局设计和线路规划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分析典型地铁区段站运行模式,设计简单运行方案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以上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城市交通、地铁系统和区段站的相关章节紧密相连,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d区段站站课程设计

d区段站站课程设计

d区段站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d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和运行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d区段站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其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的作用。

3. 学生掌握d区段站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d区段站的位置、线路及运行情况。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合理的d区段站运营方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d区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预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d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d区段站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d区段站功能与结构:分析d区段站的主要功能、设施布局及其运行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d区段站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探讨d区段站与周边环境(如城市规划、交通网络等)的相互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d区段站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理:学习d区段站的安全规定、隐患识别及应急处理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d区段站运营方案设计:以小组合作形式,设计合理的d区段站运营方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d区段站,实地了解其运行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区段站设计专业:铁道运输年级:姓名:学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绪论第一章原始资料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1.1车站类型的确定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3.1.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3.2客运设备的确定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5.1 咽喉设计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1确定股道间距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5.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5.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5.3.2咽喉道岔组确定5.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5.4.2 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5.6 绘制CAD平面详图第一章分析原始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

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

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

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了解其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提出优化区段站运行的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区段站相关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区段站案例研究,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知识,培养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交通运输专业素养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概述- 区段站的概念与功能-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3. 区段站运输组织-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 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区段站运输组织案例分析4. 区段站优化- 区段站运行存在的问题- 区段站优化方法与策略- 区段站优化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以《交通运输》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周:区段站概述- 学习区段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特点第二周:区段站运行原理- 掌握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及运输组织基本方法第三周:区段站运输组织- 学习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设计简单的运输组织方案第四周:区段站优化- 分析区段站存在的问题,学习优化方法与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合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一、引言枢纽区段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其作用是实现不同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为繁忙、复杂的区域之一。

因此,对于枢纽区段站的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枢纽区段站的特点、课程设计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枢纽区段站的特点1.客流量大由于枢纽区段站处于不同地铁线路之间,因此其客流量非常大。

在高峰期,每天可能会有数万人次通过这些车站。

2.换乘方便枢纽区段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换乘方便。

在这些车站,乘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出入口直接进入不同地铁线路,从而实现快速换乘。

3.安全性高由于客流量大,因此枢纽区段站在设计上也非常注重安全性。

例如,在车站内设置了多个出入口和紧急疏散通道等设施,以确保人员疏散时能够顺畅进行。

三、课程设计目标和内容1.目标(1)了解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其设计原则和要求;(2)了解不同类型的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技巧;(3)掌握枢纽区段站的安全管理、客流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2.内容(1)枢纽区段站的概述:包括枢纽区段站的定义、特点、作用等方面。

(2)枢纽区段站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包括客流量预测、空间布局、出入口设置、紧急疏散通道设置等方面。

(3)不同类型的枢纽区段站:包括交叉换乘型、分离换乘型等不同类型车站的特点和差异,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4)枢纽区段站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

(5)枢纽区段站的客流管理:包括客流监测、疏导措施等方面。

(6)设备维护:包括设备检修保养、故障排除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其中,实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手段(1)讲义:编写详细的讲义,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

(2)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题目
区段站站场设计
二、设计目的
1、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
3、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
4、初步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
5、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工作能力。
三、设计资料
1、车站在线路上的位置及衔接方向(见附图)
2、运量,见附件。
5、绘出车站平面示意图(不是比例图)
(1)车站线路编号,道岔编号,到发线进路,超限股道;
(2)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及进站信号机的位置;
6、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
(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2)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3)确定最终通过能力。
五、交付文件
1、设计说明书一本
2、区段站平面布置示意图一张
(1)货物运转设备的确定
①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
②牵出线数目的确定;
③调车线数目的确定;
④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
(2)客运设备的确定
①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
②客运其他线路的确定;
③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
4、咽喉设计
(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
(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
3、各项作业时间标准
作业项目
技术作业时间( )
直通列车
解体列车
自编列车
摘挂列车
客车
货车
客车
货车
占用时间
3525ຫໍສະໝຸດ 3540108
8
6
货场
机务段
车辆段
15
18
30
30
3
4
5

最新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最新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绪论 (1)1。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1)2.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1)3.车站作业及设备 (3)车站作业 (3)车站设备 (3)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3)1、站型选择 (3)2、第三方向的引入 (4)3、编制D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5)第三章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6)1 客运设备配置 (6)2 货运设备配置 (7)3 机务设备配置 (7)4。

车辆设备 (7)5。

运转设备 (8)第四章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12)1 线间距 (12)2道岔、渡线的布置 (12)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14)第五章通过能力计算 (14)1到发线使用方案 (14)2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5)3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20)4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21)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23)第六章自我评价 (24)第一章绪论1.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该站衔接的A和B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衔接的C方向则在A和B 的垂直方向上。

(如图)车站的作业量不大,主要包括客货运业务、货车的解编作业、列车的技术作业以及机车车辆的整备等等。

车站三个衔接方向的接发列车数量不均衡,A和B 方向的较多,C方向的较少。

2.车站作业流程分析为了合理地确定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以及相互联系,就必须正确掌握列车及机车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认真分析该站各项作业间的相互联系.(1)旅客列车:接入到发场靠旅客站台的到发线后,一般不需要换挂机车,旅客乘降及行包装卸完毕后,即可向相应的方向发车;(2)无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后,需要进行如下作业:本务机车入段、车列进行技术检查,本务机车换挂,然后发车;(3)到达解体列车:接入到达场后,机车入库、车列经过技术检查后,由调车机车解体,解体后车辆在调车场集结待编或者待送;(4)自编始发列车:的车流,在调车场集结成列,经过编组有调车机车牵出转线至出发场,进行技术检查后,挂上本务机车出发;(5)本站作业车:解体完成后,在调车场集结成组,由调车机车送到货场,装卸完毕后,由调车机车自货场取回调车场,然后编入列车;(6)站修所扣修的的车辆:也由调机自调车场送到站修所,修好的车辆再由调机取回调车场。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并分析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区段站案例,提高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学会使用图示、表格等工具,对区段站信息进行整理和展示。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优化方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相关知识,增强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激发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交通运输学科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激发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的概念与分类- 区段站定义-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区段站在运输网络中的作用- 区段站对交通运输效率的影响3.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的作业流程- 区段站的调度与管理4. 实际区段站案例分析- 我国典型区段站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讨论5. 区段站优化方案设计- 区段站优化原则- 优化方案设计方法与步骤6. 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趋势- 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发展- 未来区段站规划与建设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性地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区段站的概念、分类、作用、运行原理以及优化方案设计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并关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趋势。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附录1: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已知资料1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2200米,正线设计行车速度小于100km/h,车站岔枕采用混凝土岔枕,其中12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98的道岔,9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51的道岔。

3A、B、C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货运机车:“DF4客运机车:“BJ5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79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二、设计要求123,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5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指示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1)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座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21)2)车站比例尺平面图(1∶2000)3)二、设计方法1、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2、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1)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

2)各项确定各项设备(即指区段站的五项设备)的合理位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3)区段站第三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折角直通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列车的作业,第三3、1)在计算到发线数量时,尽头式正线按到发线计算。

本站为两个方向以上线路引入的区段站,考虑列车的同时到发,根据《站规》,本设计增加1条到发线。

列车到发线的数量按书中查表的方法进行确定,上下行到发场的线路数目可按该站接发2)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其有效长应按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并设计为双进路。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区段站站场的基本布置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区段站站场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3)熟悉常见的站场布置方案及其优缺点。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区段站站场进行合理布置。

(2)具备对站场布置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区段站站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3.常见的站场布置方案及其优缺点。

4.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5.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区段站站场布置方案及评价。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区段站站场布置实际情况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程内容。

4.实验设备:联系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验的机会,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根据作业质量给予评分,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区段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

区段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绪论1.1 车站的位置D 站为线路中位置重要的一个区段站,其上行方向与之邻近的车站依次是区段站C 、编组站B 和区段站A ;下行方向与之邻近的的车站依次是区段站E 、编组站F 和区段站G 。

线路的平面图如下:1.2 车站的性质D 站是一个双线横列式区段站,上、下行到发场平行布置于正线的一侧,调车场的位于到发场的一侧,同时担当货运作业和客运作业。

1.3 主要设备为了完成本站的货运作业和客运作业,主要的有以下设备: (1)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和跨线设备; (2)货运业务设备:货场配线、场库设备、装卸设备等;(3)运转设备:到发线8条,调车线9条,牵出线2条,小能力驼峰一座,机车走行线和机待线各一条,机车出入段线两条,专用线两条;(4)其他设备:机务设备、车辆设备以及为保证停车安全和提高行车效率所装设的信号、通信、照明设备等。

1.4 主要任务(1)客运任务:办理较大数量的旅客乘降和行李、包裹的收发与保管;(2)货运业务:办理货物的承运、装卸、保管与交付;(3)运转作业:办理旅客列车的接发,无改编中转列车的接发,直通列车和摘挂列车的解体和编组作业,同时还办理向货场专用线取送作业。

(4)机务作业:更换货物列车和乘务组,还办理一些旅客列车机车和乘务组的更换。

(5)车辆作业:办理列车的技术检查和车辆的技术检修作业。

第二章 确定车站的工作量2.1 编制D 站车流汇总表(见附表1)2.2 D 站车流分析车站的分析工作中车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车流分析的目的在于对车站到发流的动态实行经常的监督,掌握车流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调整车站技术设备的运用方案,制定相应的作业组织方法,保证运输生产的顺利进行。

根据车流汇总表,作出如下车流特征分析:(1)车站办理车数( 办)办 重空接重空发式中:重空接为接入重空车总数; 重空发为发出重空车总数。

(2)中转重车数( 重中)重中重有调重无调式中:重有调为有调中转重车数;重无调为无调中转重车数。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姓名:肖露学号:20072741班级:07交运4指导老师:李雪婷设计说明书一.站形的选择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形的优缺点是: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省,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作业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

其缺一个方向的列车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站房同侧工业企业线接轨不方便。

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形的优缺点是:作业的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少,上下行方向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都短,与站房同侧的支线或工业企业线接轨比较方便。

这种布置图形的缺点是:站坪长度长,占地面积大,设备分散,投资大,定员多,管理不方便,一个方向的货物列车的机车出入段要横切正线。

由任务书上的列流表可以看出:该区段站的旅客列车较少,且主要货源货站在站房对侧,C方向引入的运量较小。

因此,在满足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为在建设初期少占用土地、节省投资,管理方便,所以采用横列式布置图。

二.第三方向的引入为是车站两端咽喉的负荷趋于平衡,所以在引入第三方向车流时,主要考虑无改编车流对两端咽喉的影响。

当C在A端引入时:A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37对,B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19对;当C在B端引入时:A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24对,B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32对。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得出C宜由B端引入。

三.主要设备的位置和数量1、客运业务设备(1)将站房设在靠近城镇一侧,以利于客运业务的组织和旅客出入车站。

(2)设置基本站台,为便利旅客乘降和摘挂列车停靠站台装卸货物,且由于本站B端咽喉接发两个方向的列车,旅客乘降及零担货物作业较多,为保证上下行旅客列车和零摘列车分别停靠站台,因此应设置中间站台。

基本站台长550米,高0.5米,宽14米。

中间站台长550米,宽8.5米,高0.5米。

这种站台造价低,便于列检和不摘车检修作业;不影响超限货物列车和高速旅客列车通行,并在站台上修建550米长的雨棚。

(3)跨线设备因为该区段站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但若设置天桥的话,遮拦行车视线,占用站台面积较多。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附录1: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D 城市A BC2该站站坪长度为2200米,正线设计行车速度小于100km/h ,车站岔枕采用混凝土岔枕,其中12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98的道岔,9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51的道岔。

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 ”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往 自 ABC本站合计 A3+15+0+02+7+0+0 0+0+4+1 5+22+4+1 B 3+14+0+ 0 1+5+0+00+0+3+1 4+19+3+1 C 2+8+0+0 1+5+0+0 0+0+1+13+13+1+1 本站 0+0+4+1 0+0+3+1 0+0+1+1 0+0+8+3 合计5+22+4+14+20+3+13+12+1+10+0+8+3 12+54+16+6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 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二、设计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5编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指示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座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2要求课程设计必须按时完成,并提交下列文件:1)车站平面详图;2)车站比例尺平面图(1∶2000);3)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方法1、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区段站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铁路区段站布局方案,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豪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培养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兴趣,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铁路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铁路区段站定义、分类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概述”2. 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讲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原则、主要设施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3. 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分析铁路区段站在列车运行、调度、换乘等方面的运行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4. 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探讨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5. 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铁路区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优化措施。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南大学区段站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站点布局、功能区域及交通换乘方式。

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安全知识和文明乘车的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线路图查找中南大学区段站及相关站点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分析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及优缺点。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乘车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行为。

3. 激发学生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本课程旨在通过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简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知识点一: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站点布局、功能区域及交通换乘方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站点设计与布局3. 知识点二: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4. 知识点三:轨道交通的安全知识及文明乘车要求。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文明乘车5. 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中南大学区段站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章节:第五章 轨道交通线路评价与优化6. 拓展延伸:探讨中南大学区段站在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未来发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引言,知识点一第二课时:知识点二第三课时:知识点三第四课时:实践活动第五课时: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相关知识。

群山区段站课程设计

群山区段站课程设计

群山区段站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群山区段站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等,培养学生对山区段站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群山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交通状况等基本知识;掌握山区段站的功能、构造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山区段站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使用测量工具、绘制简单的地形图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群山区段站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山区段站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群山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交通状况等基本知识;2.山区段站的功能、构造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3.山区段站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方法;4.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如使用测量工具、绘制简单的地形图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群山区段站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2.讨论法:分组讨论山区段站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山区段站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运营管理情况;4.实验法: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群山区段站概论》;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群山区段站的相关内容;4.实验设备:如测量工具、地形图绘制工具等,用于实践操作训练。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考试:安排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同济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区段站课程设计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专业班级:交通运输系学号: 081251 学生姓名:吴忠伟指导教师:叶玉玲完成时间: 2011年1月3日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1、原始资料1、 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2、 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甲、乙、丙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850米 。

3、 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内燃机车牵引,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机车交录如下4、 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5、 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电气集中。

6、 铁路等级:‖7、 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甲 乙丙到甲乙丙本站合计自甲5+11+0+0 3+5+0+0 0+0+2+2 8+16+2+2乙5+9+0+0 0+5+0+0 0+0+2+2 5+14+2+2丙3+7+0+0 0+3+0+0 0+0+1+1 3+10+1+1本站0+0+2+1 0+0+2+2 0+0+1+1 0+0+5+5合计8+16+2+1 5+14+2+2 3+10+1+1 0+0+5+5 16+40+10+10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列流图如下图所示:Array8、本站作业车:货场取(送)两次。

两台调车机每昼夜各正被交接班2次。

9、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

2、分析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

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

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

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

由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

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虑机务段和货物取送车及调车机车入段整备。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车站类型确定有原始资料得知单线枢纽区段站,到发线有效长850,可确定为横列式。

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旅客列车到发线要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其一端应接通机务段,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另一端与牵出线要有直接通路,以便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客车车辆。

到发线与站房之间要留有适当距离,以便将来发展需要。

2.2货物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设在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相对应的正线的另一侧并于正线接通。

为了方便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从到发场经由牵出线在调车场解体,本站编组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要进行编组并经由经牵出线送往到发场,因此调车场要靠近到发场。

调车场与到发场有通路,调车场两端与牵出线相连,两者与驼峰组成整套调车设备。

调车场两端还应该与正线相连通,以便在必要时直接由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考虑本站是三方向肩回交路的单线铁路,只设一个到发场,为了方便折角列车作业及到发线的灵活使用,均设置为双进路的到发线。

除了正线可以通过超限货物列车以外,在单线区段站上应设有一条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到发线,为了不影响邻线列车运行,这条线应设在靠近调车场位置。

2.3机务设备因为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所以应设置机务段同时配有机车整备设备。

本站是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上,上、下行到发场混用,机车出入段与上、下行两个方向列车到达、出发进路所产生的交叉性质相同,考虑车站远期发展和车站两端咽喉能力的均衡,因此机务段设在站对右。

考虑三方向肩回交路,机车出入段的次数较多,为减少货物列车到发与机车出入段的交叉,在到发场内应设有机车走行线,供下行货物列车本务机车出入段走行用。

2.4货运业务设备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为了平衡两端咽喉区的负荷,货场设在甲端。

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同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扰,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2.5车辆设备根据原始资料设置车辆段和站修所。

列车检修所宜设在到发场一侧,靠近运转室。

该站列车检修所应该设在站房附近,以便于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调度员或值班员的工作联系。

站修所要靠近调车场,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车程。

同时站修所所承担车辆辅修、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范围以外。

3、第三方向引入位置甲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3+5+3+7=18(列);乙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0+5+0+3=8(列)。

甲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乙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大,为了减少折角车流,丙方向从乙端引入。

4、根据以上分析,绘出车站原则性配置第三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1到发线的数量由公式N [N +N N N N N ]/2ααα=中中区到区发摘到摘发换算客客+(+++)得:N 甲=(5+5+3+3)/2*0.5+(11+9+5+7)*1+(2+2+2+2)/2*2=28N 乙=(5+5)/2*0.5+(11+9+3+5)/2*1+(2+2+2+2)/2*2=24.5N丙=(3+3)/2*2+(5+7+3+5)/2*1+(1+1+1+1)/2*2=15.5 可知左端N 甲=28有段N 乙+N 丙=40 换算对数=(28+40)/2=34 查表得知到发线数量为6条1.2客运设备设计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个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所以设3条客运列车到发线,并设计为双进路,紧靠站台设置。

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中间站台。

1.3机车走行线本站为三方向均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该站机务段设在站对右的位置,从甲方向到达本站的货物列车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入段,往乙、丙方向出发的货物列车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出段,乙端调车机车每昼夜需要入段整备,其出入段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

每昼夜有机车经由机车走行线的次数为:(16+2+1)+(14+2+2)+(10+1+1)+2+2=53(次)每昼夜机车走行次数大于36次,小于100次,所以本站设一条机车走行线,且设在到发线之间。

1.4机待线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上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段的咽喉区,应设机待线。

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摘挂机车,本站采用尽头式机待线,有效长为45米。

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

1.5机车出入段线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当出入段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各方向的货物机车到达本站列车机车入段一次(共49次);货物列车从本站出发到各方向机车出段一次(共49次);每昼夜机务段取送两次,每次取送经由出、入段线各一次(共4次);每昼夜车站两端的调车机车个入段整备两次(共8次)。

49+ 49 + 4 + 8 =110(次)110大于60,所以本站设处、入段线各一条。

1.6调车线本站有解编作业,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各一条,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

所以本站设5条调车线。

调车线有效长按该线上所集结的最大车辆数确定。

1.7牵出线区段站的调车场两段应各设一条牵出线。

如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不超过7列时,次要牵出线可缓设。

本站每昼夜解体编组16列,所以本站需要设两条牵出线。

考虑甲方向端设有机务段,为平衡咽喉能力将次要牵出线设在甲方向端,将主要牵出线设在乙方向端,并设有简易驼峰,牵出线有效长均为1050米。

2、咽喉设计2.1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选择一幅单线横列式、到发线6条、调车线7条、机务段在站对右、尽头式机待线、第三方向线路从站房对侧非机务段端引入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2.2确定每个咽喉端的作业项目甲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出(入)段,调车机车出入段,改编和自编货物列车的编组,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向机务段取送车,向货场取送车,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乙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入)段,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的解体,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2.3确定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数量按《站规》规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应保证不少于必要的平行作业数目。

横列式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18对及以上的车站,机务段端和非机务段端均需要3个平行作业,其作业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调车。

甲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机车入段;调车。

乙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或入段;调车。

2.4确定线路间距1)Ⅱ道是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与1道线间距取5米;2)Ⅱ道和3道中间有9米宽的站台,站台建筑限界按1.75米计算,所以线间距为 9+1.75*2=12.5米;3)A端机车出入段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4)B端3道(正线部分)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5)12道到发线与13道调车线的线间距为 6.5米;6)站修所与调车线线间距为8米(省略)。

7)B端简易驼峰迂回线与调车线线间距为8米。

8)其他线路间距为5米。

2.5到发线路的分组确定到发线的使用到发场内线路分组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调整线路的有效长。

此外,分组所行成的隔开进路,有利于保证作业的安全。

本站共有到发线7条,分组如下:1道单独为1组,3为一组,4、5道为一组,6道为机车走行线,7为一组,8、9道为一组。

1道、3道为客货混用到发线,4、5道接发直通货物列车,7、8、9道接发各方向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9道可接发超限货物列车。

2.6道岔、渡线、梯线的布置《站规》规定,用于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9号。

则A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0号、22号、24号、26号。

B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1号、23号、25号。

其余道岔皆为9号道岔。

渡线与梯线的布置详见区段站设计详图。

2.7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本站道岔操纵方法为大站继电集中,所以站内线路均有轨道电路。

本站所有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道岔,到发线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300米,1/12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400米;调车线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250米。

2.7.1咽喉区相邻道岔间距计算:A端:106.35)25.6(276.45sin 276.45sin 678.27)0(678.27)0(276.45sin 106.35)25.6(678.27)0(106.35)25.6(5.585.6*9678.27)0(106.35)25.6(950.36)0(964.39)25.6(605*12106.35)25.6(678.27)0(678.27)0(455*9936.33)25.6(455*95854585456545250544454445048504844424240424040124012383638363634341434143230323030223022282628262220241824181816181610810886646442=+∆+=+======+∆+=+==+∆+=+====+∆+=+==+∆+=+==+∆+=+=====+∆+=+==+∆+=+==+∆+=+==+∆+=+=====+∆+=+==+∆+=+==+∆+=+=====+∆+=+====---------------------a f f b L S L SL a f f a L a f f a L S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b L NS L a f f a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a L NS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a L NS L a f f a L NS L αααB 端:276.45sin 678.27)0(106.35)25.6(401.72sin 276.45sin 276.45sin 106.35)25.6(117sin 678.27)0(214.46)25.6(455*9*950.33)25.6(5.585.6*9*5.585.6*9*106.35)25.6(67.27)0(455*9*5.585.6*9*936.33)25.6(455*9*555151495149473941394947454347353533353343332715271525232523232121172117151319113319331933733711975535331===+∆+=+==+∆+=+========+∆+=+====+∆+=+==+∆+=+=====+∆+=+========+∆+=+==+∆+=+========+∆+=+====--------------------αααααSL a f f a L a f f b L SL SL SL a f f b L SL a f f a L a f f a L S N L a f f a L S N L S N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N L S N L a f f a L S N L2.7.2道岔中心、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尽头式机待线车挡坐标的计算 基点计算说明坐标基点计算说明坐标4 原点 0 1 原点 0 2 NS -45 3 NS45 6 64L -33.936 5 3∠+53L -78.936 86∠+86L -78.93675∠+75L-137.4361 08∠+108L-106.614911∠-119L-128.4361 210∠+1210L-151.614117∠+117L-173.4361 410∠106.614337∠+337L-165.1141 614∠151.6141933∠+1933L-200.221 816∠+1816L-179.29213 19∠200.222 418∠+2418L-214.3981719∠+3319L-258.722 024∠214.39815 17∠258.722 624∠+NS 274.3982117∠+2117L-295.672 226∠274.3982321∠+2321L-340.672 826∠+2826L-314.3622523∠+2523L-385.8843 022∠+3022L-311.3482715∠+2715L-286.3983 230∠+3230L-*cosa 346.2314333∠-4333L-48.1143 414∠-3414L-78.9363533∠+3533L-*cosa200.0053 634∠-3634L-20.4364735∠+4735L-*cos2a244.178336∠+3836L-55.37 2498 542 .5944 012∠+4012L-179.2924543∠+4543L-*cosa92.8394 240∠+4240L-*cosa 214.3874947∠+4947L-*cos2a314.1524 442∠+4442L-*cos2a258.3564139∠+4139L-*cosa354.2174 644∠-4446L-*cosa 213.6315149∠+5149L-*cosa341.6564 846∠+4846L-258.905351∠+5351L-*cosa384.9315 048∠+5048L-*cosa 286.4095551∠+5551L-*cos2a385.5585 250∠+5250L-*cos2a330.44○2121∠+警L348.856754 44∠+5444L-*cos2a 280.351S 3○21+3.5 352.35756 54∠+5654L-*cos2a 329.531S 125∠+信L458.57158 54∠+5854L-*cos3a 318.548 S Ⅱ S 1 458.571S 128∠+信L370.541○29 29∠+警L407.904○28 S 1-3.5 367.041S 6 ○29+3.5 410.904SⅡS 1370.541S 7 S 6 410.904○30 30∠+警L350.279S 8 S 6 410.904S3387.006S1255+信L441.746S1 1386.217○55 S12-3.5438.246S1 3395 .90 42.7.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线路编号运行方向线路有效长控制点X坐标共计各线路有效长之差各线路有效长左端右端1 上行方向367.549458.571826.12018.143868.143下行方向370.985458.571829.55614.643864.643Ⅱ上行方向367.549458.571826.12014.643864.643下行367.5455.0822.618.14868.13 上行方向350.279352.357702.636141.627991.627下行方向387.006348.857735.863108.4 958.44 上行方向399.426441.337840.7633.5 853.5下行方向402.926441.337844.2630 8505 上行方向402.926441.337844.2630 850下行方向402.926437.837840.7633.5 853.57 上行方向383.506410.904794.41049.853899.853下行方向387.006410.904797.91046.353896.3538 上行方向383.506410.904794.41049.853899.853下行方向387.006407.404794.41049.853899.8539 上行387.0410.9797.946.35896.3下行方向 387.006 348.149 735.155 109.108 959.108 10上行方向 382.217 441.618 823.835 20.428 870.428 下行方向 385.717 441.618 827.335 16.928 866.928 11上行方向 385.717 441.618 827.335 16.928 866.928 下行方向 385.717 438.118 823.835 20.428 870.428 12上行方向 392.416 442.246 834.662 9.601 859.601 下行方向 395.916 442.246 838.162 6.101 856.101 13上行方向 395.916 442.246 838.162 6.101 856.101 下行方向 395.916438.746834.6629.601859.601左端咽喉长度:935.417926.402009.1544=+=+=S b L 左端右端咽喉长度:176.455839.13337.44141=+=+=S a L 右端站坪:111.1723176.455850935.417850=++=++=右端左端L L L第四章 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本站有两个到发场,到发场1设有三条到发线(3、4、5道),到发场2设有3条到发线(7、8、9道),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