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的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形成与演化、月球的表面特征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
本节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拓展阅读,既有图片展示,又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月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答案。
但同时,学生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表面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月球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表面特征。
2.教学难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月球表面特征的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a.月球的基本概况:介绍月球的名称、位置、直径、自转周期等基本信息。
b.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讲解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忒伊亚星的撞击等。
c.月球的表面特征:介绍月球的地形、地貌,如环形山、月海、月溪等。
3.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4.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拓展文章,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分析苏教版
一、学段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从探究对象上看,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为主,把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一步;从探究水平上看仍然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研究;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在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搜集证据,懂得假设的必要性和搜集证据的重要性,适当地融入一些解释与建立模型,使学生逐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概念,科学地想事情、做事情。
1、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3、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由“冷和热”、“地球、月球与太阳”、“昆虫”、“繁殖”、“生物与环境”五个单元以及“专项学习”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5.2《预测》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5.2《预测》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5.2《预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以及简单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预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中的预测环节,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预测,但往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预测环节,知道预测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通过预测活动,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预测环节,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预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预测活动,引发学生对预测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预测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4.交流:各组汇报预测结果,交流预测的方法和经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6.拓展:布置课后预测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科学探究中的预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预测活动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一套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与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相接轨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新型教科书.教材全面、忠实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基本落实丁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教材能够用先进的课程理论、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教材的编写指导,使新教材较充分地体现了国内外最新课程理论以及科学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方面,体现了既有鲜明的中国科学文化特色,又能够紧密追踪国际科学教育理论前沿.一、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主要特色1、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原教材“知识点+验证性实验”的模式,而是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条课程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注意到激发并呵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热情,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采用了单元式的结构框架,一个学期一个大的背景--即科学方法的训练,一个单元一个内容,形成了单元之间既然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结构.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促进思考与探究,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单元的构建上,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合各相关领域的知识,打破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作为框架的常规.如《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空气,从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几方面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和关注,并以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爱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和责任心。
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背景,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产生对科学的亲近感.2、在活动的设计上,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探究作为逻辑主线之一螺旋上升式地贯穿全部教材并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实践后提炼、先操作后内化,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少年儿童科学教育理念--强化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弱化掌握学科知识在学习和评价中的地位.努力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的方法理解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科学方法,体验形成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因素--情感.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首先以创设适合儿童特点的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3、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亲切可掬、优美亮丽的文字和画面,用了大量的图片代替了生硬的语言,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版式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审美情趣,努力展现了与国际接轨的、面向现代化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教材风采.教材语言简练,表达方式多样,图文并茂,充满意趣,使学生有兴趣学,也一定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方法。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一. 教材分析《庞大的家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分类的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知道生物分类的依据。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生物分类的资料。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类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如何分类的吗?”让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物分类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根据生物分类的依据,对所选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过程与方法: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一档栏目,叫做《分秒必争》,你看过吗?想一想也来体验一下?游戏的名称是筷乐玻璃球。
游戏规则:本游戏要求选手在30秒内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桌子另一端小盘中,放入10个即可获胜,谁想来挑战。
师:挑战即将开始:3、2、1开始——停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进行挑战咱们来听听挑战者的感受——太滑了筷子遭遇玻璃球,筷子一定也是一脸的无奈,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生:(想办法)师: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这样的东西,你放上试试,准备好了吗?欢迎你再次接受挑战。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祝贺你,请你分析一下这次成功的秘诀。
师:你知道什么叫摩擦力吗?(生谈)二、感受摩擦力1、请同学们双手合起搓一搓,由慢到快,然后将双手放在桌面上,由后向前推力度由轻到重。
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共同分享好吗?摩擦生热2、感觉有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如果我们手运动的方向是向前,那刚才你感受到的力是向后)说得真好,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和学生共同交流出:运动接触面上阻碍运动的力2、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生活中,你在哪儿感受过摩擦力?生举例:推箱子、擦桌子、走路接着问:什么与什么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师补充:人在游泳,会不会产生摩擦力呢,飞速疾驰的洗汽车会产生哪些摩擦力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科学上将它称为阻力。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运动》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速度的认识,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运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速度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定义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定义,能运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速度的定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分。
2.难点:速度的概念的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探究速度: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并能运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4.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物体位置的不变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置的变化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5课《生物与非生物》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明白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
但是,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2.难点: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让学生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验验证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类。
4.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与非生物1.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7.无需营养8.无法进行呼吸9.无法排出废物10.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1.无法生长和繁殖12.非细胞构成八.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冷和热》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冷和热的基本概念,以及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冷和热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冷和热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对冷和热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冷和热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冷和热的基本概念,知道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冷和热的基本概念,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冷和热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冷和热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冷和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冷和热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对冷和热的基本概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冷和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冷和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冷和热的基本概念以及冷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一、设计意图四下的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体现了与“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
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教材的组织线索。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起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强化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和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游戏,科学DIY等。
重视科技史的学习。
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单元分析本教材为2021年新编写的新苏教版教材,全册共五个单元,17课内容。
每个单元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编写内容。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冷和热》,分别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
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水受热、遇冷以后产生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地球、月球与太阳》,分别由《地球》《月球》《太阳》《太阳钟》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
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
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暑等计时工具。
这四课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先了解某个天体的客观特征,然后探索该天体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并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应用于实际。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冷和热》教材分析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冷和热》教材分析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冷和热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
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
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
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研究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讨论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小企鹅的追问下很快明白,光凭手指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水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水的冷热需要使用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然后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做热水变凉实验,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规律。
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发现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温度计的液泡应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为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先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在操作中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观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最后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这些温度计虽然在外形、结构上不同,但它们都能测量温度。
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温度计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选择的依据与所测量的温度范围以及特殊需求有关。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骨骼》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骨骼》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骨骼》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骨骼的基本知识,包括骨骼的构成、作用以及保护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骨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骨骼、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注意到骨骼的存在,但对于骨骼的深入了解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骨骼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骨骼的基本知识,包括骨骼的构成、作用以及保护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骨骼、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骨骼的基本知识,包括骨骼的构成、作用以及保护等。
2.教学难点:骨骼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如何保护骨骼健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骨骼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骨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骨骼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骨骼的构成:引导学生观察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构成,如骨膜、骨质、骨髓等。
3.了解骨骼的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骨骼在人体中的作用,如支撑、保护、运动等。
4.学习骨骼的保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骨骼健康,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骨骼与健康的关系,并提出课后探究任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骨骼的基本知识构成:骨膜、骨质、骨髓作用:支撑、保护、运动保护骨骼: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优秀教案《关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关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与第一课骨骼一样,都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运动中获得认识。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本课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这也是本课的结构线索。
教材没有对关节的作用和类型作任何文字上的介绍,始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
综观本课的四个主要活动,它们从两个方面来分别引导学生认识关节的两大基本作用。
第一方面,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
这一方面的内容可分为逐渐递进的三个步骤:1.找关节,认识人体主要关节的部位。
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身体,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图上标示出来。
2.绑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教材指导学生用夹板或木棍阻碍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的运动,体会关节受阻时的活动困难.从中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教材以三组动作为例,要求学生固定关节后做关节能活动时可轻易完成的动作,体会丧失关节功能后的不便,表现关节的功能。
3.体验关节运动,了解关节的一些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材以图示的方法展现出三种关节及其不同的运动方式,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节类型寻找身体上同类型的关节,从而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上不同关节的运动方式,进一步巩固关节的运动作用。
第二方面,认识关节的缓冲作用。
在此方面,教材设计了一个身体挺直状态与膝关节弯曲状态下的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头部受到的震动,从而发现关节具有缓冲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关节的运动和缓冲作用是并列的。
在本课中教材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关节的运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运动,也对人体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但对于关节的活动方式、作用等仅仅是一些浅显的认识。
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应在活动中进行,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切身感受,探究身边的科学知识,认识关节的重要性,从而懂得主动去保护它们,爱惜自己。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我们来养蚕》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我们来养蚕》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养蚕》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蚕的生长特点和发育过程。
教材还提供了养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但是,他们对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养蚕的基本方法。
难点:蚕的发育过程的观察和理解,养蚕的实践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和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养蚕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蚕的生长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蚕的发育特点。
3.养蚕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养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交流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养蚕成果,分享养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蚕的生长过程和养蚕的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
主要包括蚕的生长阶段、发育特点和养蚕方法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日寨上小学科学学科期初教材
解读发言稿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厦门市寨上小学黄爱华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
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 ~年级) 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
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
因此,本单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认识运动的实体;第二个层面为了解运动的保障。
第二单元养蚕
单元概要分析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
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
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案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
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
应该说,本单元的教案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蚕卵和桑叶等实物材料对有些地区来说不易获得;二是养蚕技术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尚属空白;三是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案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案中,显得比较散碎。
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蚕
1 / 3
卵和人工合成饲料可从教具公司购得;养蚕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如果师生养蚕都没成功,也
可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
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案目
标了。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本单
元依据《科学 ( ~年级 ) 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
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
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
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
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案,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
的现象及组成要素。
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
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
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
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
的探究。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
够的注意。
本单元依据《科学 ( ~年级 ) 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
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
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
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
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
初步体验与感受。
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以及
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
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
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
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
教材共有课:第一课“力在哪里”,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第五课“降落伞”。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
2 / 3
单元概要分析
一、本单元主要的建构依据
本单元为技能训练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 ( ~年级 ) 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
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
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建构的。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
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
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
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二
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在总结证
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调查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
调查经常针对的是
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问题与事件,也可以针对正在发生的连续性或者顺序性事件 ( 比如追踪调查 ) 。
只要选择的科学探究问题适中,学生就有能力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公平条件,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如何测量、建立模型,如何合作与交流,以及体验到相应的情感,生成相关的价值等。
与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
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
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
的根据是什么。
这个根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
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测未来,但是我们更鼓
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的准则。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