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合集下载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中医认为,耳朵和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分别循行于耳中与耳的周围。

耳不但通过经络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耳又与脏腑的生理、病理直接有关。

如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耳针疗法选穴原则:一是根据病变部位选穴。

在疾病定位后,可以在耳郭上选取相应的耳穴,如胃痛选胃穴;泄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二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如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肤病和肺病时,可以选肺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病、小肠病可选小肠穴亦可选心穴;耳为肾之外窍,耳鸣可以选肾穴;心开窍于舌,舌红、舌烂可以选心穴;肝开窍于目,目赤红肿可以选肝穴,如比等。

三是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胃肠疾病选交感;关节痛选皮质下等。

四是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高血压病选高血压点和降压沟,目疾选耳尖穴等。

总之,耳穴治病首先确定病变所在部位,然后在耳郭的相应部位选穴,也可以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取穴。

针柄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点即压痛作为治疗部位。

针刺前,一定要严格消毒。

采用5分的毫针,进针的深度以不透过软骨为原则,通常留针30分钟。

可在耳穴上压丸或压菜籽,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效果好,而且便于在家中操作。

耳针选穴要少而精,多取患侧,有时也取健侧,或双侧同用。

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耳针疗法是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上的特定腧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

耳郭特定腧穴不仅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特殊的效果,而且对疾病的诊断亦有一定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唐代《备急千金要》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和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

可见中医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久远。

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黄帝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十四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

”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关系时更为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厘正按摩要述》进一步将耳郭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观察耳郭形态和色泽的改变,可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疾病。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
含锌的食物可以预防耳鸣等。
05
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现 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认识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生理联系
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与全身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朵上分布着众多的穴 位,这些穴位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对应,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连接。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病理联系
当体内脏腑器官出现病变时,会在耳朵上的相应穴位出现反应,如压痛、敏感、变色等。这些反应可 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
供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耳朵与经络的关系
耳朵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01
耳朵与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 经和足少阴经有直接联系,这些 经脉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穴位分 布。
02
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可以调 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治 疗与这些经脉相关的疾病。
耳朵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 脉等,它们对十二经脉起到统率和调 节的作用。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目录
• 耳朵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耳朵与脏腑的关系 • 耳朵与经络的关系 • 耳朵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 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现代研究
01
耳朵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耳朵的解剖结构
01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 耳三部分组成。
02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主要负责收集声音。
03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 鼓室,负责传递声音。
耳朵上的一些穴位也与奇经八脉相关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奇经八 脉的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
耳朵与络脉的关系
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它们连接着经脉和脏腑,传输气 血。
耳朵上的一些络脉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直接相关, 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络脉,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肺: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难经· 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 何也?……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 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病理关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 《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肺金受邪,民病疟,……嗌 燥耳聋。”《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虚 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治疗关系:常用的治法有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补肺敛 肺、养阴清肺等。
第二节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
外因:外感邪毒、外伤、饮食所伤 内因:情志所伤、劳倦所伤、脏腑虚损
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 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1 . 急性耳病多属实证热证,常与肝胆有热, 或邪毒侵袭相关; 2 . 慢性 耳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脾亏 虚为主,或肝阳上亢或邪毒滞留有关。

所属关系:耳为心之客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 于心,开窍于耳。”《医贯》卷五说:“心为 耳窍之客。” 生理关系:肾之精气通于耳,心肾相交则耳聪 病理关系:心虚血耗可致耳鸣耳聋。 心肾不交可致听闻扰乱。 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可致危证(脓耳 变证) 治疗关系:养心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开窍 等





所属关系: 1. 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温热经 纬》:肺经之结穴在笼葱,专主乎听。 2.五脏生克关系。为肾之母,而肾主耳。 现代解剖:咽鼓管咽口在鼻咽,与中医之肺之 络会于耳中之理论相吻合。 组织胚胎学:咽鼓管和中耳粘膜同属上呼吸道 粘膜的一部分,与鼻腔粘膜有连续性,咽鼓管、 鼓室内表面均为呼吸粘膜上皮所覆,咽鼓管的 粘膜是由呼吸道粘膜分化而来的真性粘膜。 临床应用:宣肺开窍法治疗耳病的报道。
二、 与经络的关系
耳为宗脉之所聚。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 三 百 六 十 五 络 , 其 气 血 皆 上 于 面而走 空 窍……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

耳与五脏的联系

耳与五脏的联系

浅述耳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耳位于头面两侧,为宗脉之所聚,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亦很密切。

1.耳与肾之间的关系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来,我们就已经知道耳与肾脏之间的关系相当地密切。

肾开窍于耳,《中藏经》中写道“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肾主耳”及“肾在窍为耳”的记述。

肾气通于耳,在《灵枢·脉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

”肾主藏精,肾精充沛则听觉聪敏。

耳有主平衡、辨体位的生理功能,耳主平衡又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之官窍肾藏精,精生髓汇于脑,当肾精充沛,则髓海盈满,则耳得以滋养,以司其职,反之则病,故而《灵枢·海纶》谓之有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

所以耳之病可由于肾精不足引起,肾精充盛则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

2.耳与心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言“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所以有医家提出心主血脉藏神,寄窍于耳,《千金要方》记有“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的句语,明朝《医贯》中亦有着“盖心之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的载述。

《内经》中尚言“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人体一切生理机能活动皆由心所支配,所以《管子·心术上》有言“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物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故当心虚血耗,耳失所养时,亦或是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之际,可导致耳聋、耳鸣、耳痛或耳内生疮。

3.耳与肝之间的关系由于肝肾同源,故而作为肾所主的官窍,耳与肝的关系亦是相当的紧密,耳主平衡,而平衡功能失调的最主要症状就是眩晕,《灵枢·大惑论》述之“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眩晕病在头、脑、目,目为肝之官窍且肝属厥阴,故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的记载,而在《仁斋直指方》中更是有着“厥气搏于耳,是谓厥聋,必有时见眩晕之症”,明确指出邪入于耳,可见眩晕。

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的关系!!
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这在《內经》里就早有定论“肾主耳……在窍为耳”。

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

所以、临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

入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人体经络纵横交错,分布全身,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保证了身体各部营养的供给,同时对于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大的或主要的经络均循经或有分支汇聚于耳,十二经脉中,与耳关系比较密切的经脉和穴位有:
(1)足少阳胆经:此经起于外毗部,向上达头面部,来回曲折,耳周多有分布,并于耳后分出分支进入耳内。

此经分布于头面耳周围的穴位有听会、上关、曲鬓、窍阴、完骨等。

临床上常取这些穴位治疗耳鸣。

(2)手少阳三焦经:其经脉也环绕于耳部,其中一个分支从膻中向上浅出锁骨上窝,上行到颈部联系耳廓后面,再直向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角向下到达面颊部,直至眼下。

另一个分支,从耳郭后边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穴前面,在面颊部和前面那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交。

本经的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等穴为临床治疗耳鸣常用的穴位。

耳诊诊断原理

耳诊诊断原理

耳诊诊断原理
1.耳与经络关系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说明经络与耳部的关系十分密切。

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2.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五脏之中,耳与肾、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

如《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关于耳与心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指出心开窍于耳是因“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耳,故以窍言之,即心以耳为窍。


此外,肝藏血,耳受血始能听。

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合司宗气,肺朝百脉,宗气上贯于耳,耳方能闻。

脾胃为升降之中轴,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上达贯耳,耳方能聪。

因此,耳不仅为肾窍、心窍,同样亦为肝窍、肺窍、脾窍。

耳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但耳具有预报全身脏器生理、病理的全息作用。

所以脏腑组织的病变可反映于耳,通过察耳可较早测知内脏疾患。

综上所述,耳郭是人体体表外窍中的重要荧光屏,是人体信息输出、输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耳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人体各脏器、各部位与耳部皆有集中反映点,脏腑组织有病必然反映于耳,因此,通过察耳可以窥知内脏之疾患。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一)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一)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一)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教学内容
•什么是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
•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黑板、粉笔
•耳针模型或图片
•相关教材、参考书
教学目标
•理解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掌握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
•了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设计说明
本课通过讲解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
件和耳针模型或图片的展示,辅以黑板讲解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介绍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通过课件展示耳穴图和脏腑对应关系
图,解释耳穴与脏腑的联系。

3.讲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或相关理论,说
明耳针治疗如何通过刺激耳穴调整脏腑经络功能。

4.互动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
对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耳朵与脏腑经络
的关系以及耳针治疗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对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并能够理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学生在互动讨论环节
表现活跃,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
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耳穴压豆_精品文档

耳穴压豆_精品文档

提高耳穴压豆疗效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取穴对、穴位准、手法对。 一、取穴对 是提高疗效的第一个缓环节。它要求在正确诊断的基
础上,熟练的、灵活地运用上述知识取穴。取穴要对症,才能得 到预期疗效。 二、穴位准 是提高耳穴疗效的另一个因素。穴位准不是机械地 按耳穴的解剖部位贴压准就算穴位准了,而是在耳穴的这个区域 内贴压准敏感点。因为耳穴虽然不大,但它有一定的区域。当人 患病时,敏感点常不是一个区域,而是这个区域中的点。穴位准 指的是贴压准这个敏感点。这就需要在操作前仔细地用压痛法寻 找压痛点,或用肉眼观察其阳性反应点。 三、手法对 适度的捏、揉、按、压使局部有酸麻胀或发热感。
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 6.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局部红肿,可用皮肤消毒液消毒,每日2-3次,外用消
炎药,防止引起软骨膜炎。 • 7.耳穴压豆的材料应选用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的种子,不宜用尖角或不光滑的
种子,以免按压时损伤皮肤。选用质软的种子,则按压作用不大;若种子发霉亦 不能使用。 • 8.按压时压力不可过大,切勿揉搓,潮湿脱落后应及时更换胶布固定。对胶布过 敏者,可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或改用其他耳针方法治疗。 • 9.留豆时间视季节气候而定。夏季可留豆1-3天,冬季5-6天,每日自行按压3-5次, 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在留豆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等情况。
高机体免疫力)-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 二、经验取穴
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如失眠,即取神门、心、皮质下、交 感等穴。 三、相应部位取穴:如痛症,肩关节痛即取肩关节、腕痛即取腕穴。
耳穴选学原则
四、按藏象辨证取穴: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理论,按照各脏 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例如: 1. 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 2. “肾其华在发” 故肾穴可以治疗脱发。 3.“肺主皮毛 ”,故肺穴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病。 4.“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除取心穴外, 再取小肠穴往往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执业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

执业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

执业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1)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耳之聪司于肾”(《古今医案按》),“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医林改错》)。

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精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

故称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

故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

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2)耳与其他脏腑耳与心“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

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

故曰:“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

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贯·卷五》)。

说明心与耳的生理有关。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

若肝脏功能失调,“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耳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

若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

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肺金受邪……嗌燥,耳聋”(《素问·气交变大论》)。

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

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的关系耳窍位居头面,多条经脉皆汇聚于耳,《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

”在经络的联系下,耳与全身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脏腑的经气、阴液循经温煦滋养耳窍,耳窍得养而聪敏。

反之,脏腑失调,气血失和,经络欠通,则耳窍失养而致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等。

因此,经络的通畅与否,在耳科的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多条经脉循行汇聚于耳,其中与耳窍关系较为密切的经脉有如下几条。

1.足少阳胆经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其经气上达于耳,对耳窍的生理、病理变化影响较大。

耳部实证热证的病理变化,多与胆经失调有关。

《医学心悟》卷2 说:“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

”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道肿胀、疼痛,耳内轰鸣,胀塞疼痛,听力减退,头晕目眩,耳内流脓,色黄质稠,鼓膜穿孔、充血等。

本经常用穴位有听会、上关、头临泣、正营、承灵、颌厌、完骨、头窍阴、浮白、本神、风池、脑空、侠溪、曲鬓等。

2.手少阳三焦经其经脉起于环指之端,向上循行,其中有一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到耳后。

另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胀耳鸣,听力障碍或耳道流脓等。

本经常用穴位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会宗、三阳络、四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等。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额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并从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痛,耳部肿胀,或耳道湿烂,耳内轰鸣,耳聋等。

本经常用穴位有下关、头维、足三里、解溪等。

足太阳膀胱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脉从颠至耳上角。

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鸣、头晕、耳聋、耳胀等。

本经常用穴位有眉冲、五处、通天、络却、昆仑、申脉、束骨、足通谷等。

4.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其中一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聋、耳鸣等。

本经常用穴位有后溪、腕骨、阳谷、天窗、天容、听宫等。

中医:耳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六腑中,耳与肾、心、肝、胆、脾、肺的关系较为密切。

㈠耳与肾络属关系肾开窍于耳,耳与肾同属于水,表里相应,足少阴肾经之络入于耳中。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

《备急千金要方》说:“肾主耳,耳是肾之余。

”现代研究亦认为,内耳与肾的某些组织在结构与反应上,具有某些共同性。

《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血证论》说:“陈修园曰: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于耳中。

”生理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官。

官者,官能、职能之谓也。

肾主藏精,肾之精气上注于耳,则耳窍受养而功能健,听觉聪敏。

故《灵枢》说:“耳者,肾之官也”,又说:“肾者主为外,使之(耳)远听。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类证治裁》亦说:“足少阴肾窍于耳,肾气充则耳听聪,故《经》言精脱者,耳聋也。

”病理关系肾脏失调可致耳病。

若肾精亏虚,或髓海不足,耳窍失养,甚或虚火上扰,则听觉失聪,耳鸣、耳聋、眩晕等症。

如《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肾为元阳之腑,阳虚寒水上泛,亦致耳鸣眩晕。

肾主骨,肾虚则骨弱,易受邪毒所侵为病。

临床上,脓耳之症可见肾虚而耳骨破坏,以致病程久延,耳聋加重、眩晕发作,产生脓耳变症。

诊断关系腰为肾之腑,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腑,又司理二阴。

临床上,耳病而见腰痛、遗精,或阳气不足,小便清长等症,其证多责于肾。

又切肾脉可知耳病。

如《医学正传》卷5:“两尺脉洪或数者,相火上炎。

其人必......................................... 两耳蝉鸣或聋。

”《杂病源流犀烛》卷23:“耳病之源,风则肾脉必虚,热则肾脉必数,虚则肾脉必涩,气郁则肾脉必沉滞,此为久病之脉。

暴病则必浮洪。

若两尺相同,则阴火上冲矣。

盖以肾发窍于耳,故耳病必以肾脉为消息,再兼诊他脉,此其大法也。

耳穴知识汇总

耳穴知识汇总

耳穴知识汇总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一)耳与经络的关系:阳经直接入耳或耳周围,阴经通过各自的经别间接地上达于耳。

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二)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如图1、2)
耳郭是外耳的组成部分,其前面凹陷,后面隆凸。

图1
耳轮:耳轮结节、耳轮脚、耳轮尾;
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
图2
耳屏、对耳屏、三角窝、耳舟、屏上切迹、屏间切迹、轮屏切迹、耳垂。

耳甲:耳甲艇、耳甲腔。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规律概
概念:耳穴是分布在耳郭上的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反应点或刺激点。

分布规律(如图3、4):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躯干部在中间。

图3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邻近;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行排列
图4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五、耳穴的探察
六、耳针的临床应用
七、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关系:肝胆火热上犯于耳。《类证治裁》“有肝 胆火升,常闻蝉鸣” 肝气上逆于耳。 肝血虚,耳窍失养。
治疗关系:常用方法有清肝泻火、疏利肝胆、镇肝 熄风、滋养肝肾、滋补肝血。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脾 所属关系:脾主运化上奉于耳。
生理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 湿。脾的功能正常,则清气上升,浊阴下 降。耳为清窍,得清气濡养而健旺。
邪毒炽盛,内犯心包:若耳病治疗不当或失治,
邪毒久困于里,火热邪毒炽盛,热毒横溢,上犯脑海, 或热入营血,邪犯心包,引动肝风,而致耳脓臭秽, 耳痛加重,头痛发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呕吐、 颈项强直、抽搐等重症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二、肝胆功能失调
肝胆湿热上扰:肝胆湿热内蕴,或兼风热湿邪侵
袭,湿热上犯,蒸灼耳窍,致耳部红肿疼痛,肌肤湿 烂,耳脓黄稠。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二、 与经络的关系
耳为宗脉之所聚。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 阳胆经、均从耳后入 耳中,走耳前。
手太阳小肠经,由目 锐眦入耳中。
足阳明胃经,从颊车 上耳前。
足太阳膀胱经,其分 支从巅至耳上角。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第二节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
外因:外感邪毒、外伤、饮食所伤 内因:情志所伤、劳倦所伤、脏腑虚损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 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1.急性耳病多属实证热证,常与肝胆有热, 或邪毒侵袭相关;
病理关系: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济生方·耳门》 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脑转耳鸣
诊断关系:视耳之好恶,得知肾病的性质。 《医学心悟》: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
治疗关系:常用治法有补肾填精、温补肾阳、滋阴降火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所属关系:耳为心之客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 于心,开窍于耳。”《医贯》卷五说:“心为 耳窍之客。”
第二章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 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能闻五音。
病理关系:肾精亏损,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 鸣耳聋。
诊断关系:耳的病证,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主要是肾虚者,可以从肾
论治。临床上常有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 水等治法。
现代解剖:咽鼓管咽口在鼻咽,与中医之肺之 络会于耳中之理论相吻合。
组织胚胎学:咽鼓管和中耳粘膜同属上呼吸道 粘膜的一部分,与鼻腔粘膜有连续性,咽鼓管、 鼓室内表面均为呼吸粘膜上皮所覆,咽鼓管的 粘膜是由呼吸道粘膜分化而来的真性粘膜。
临床应用:宣肺开窍法治疗耳病的报道。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肺: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第一节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是司听觉,主平衡的器官。耳位于头 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 之一,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一、 耳与脏腑的关系

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灵枢·五阅五使篇》:耳者肾之官也
生理关系: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 枢·脉度篇》
2.慢性耳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脾亏 虚为主,或肝阳上亢或邪毒滞留有关。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一、邪毒侵袭多为风、热、湿三邪。
风热之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邪壅于耳,
引起耳窍肌肤及耳膜红肿、疼痛、耳胀、溢脓、耳鸣、 耳聋等症。
风热湿邪侵犯:或直袭耳窍,或遇素有肝胆湿热
内蕴者,则致内外合邪,邪毒循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犯耳窍,结聚不 散而致耳胀、耳痛、耳内堵闷、耳鸣低沉、肌肤糜烂 或渗黄水。
心阳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阴上济于心,以养 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若肾阴不足,心 火独亢或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致水不 济火,心肾不交而致耳鸣耳聋。 《辨证录·耳痛门》说:“肾不交于心,与心不交 于肾,皆可使听闻之乱。”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肝肾阴虚:“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肾病变
病理关系:(1)脾虚气血不足,清气不能上奉,耳 窍失养。
(2)湿困于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蒙蔽耳窍。
治疗关系:常用治法有健脾益气、健脾燥湿、 温中化湿、清第二章热耳与利脏腑湿经络关。系

所属关系:1.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温热经 纬》:肺经之结穴在笼葱,专主乎听。 2.五脏生克关系。为肾之母,而肾主耳。
生理关系:肾之精气通于耳,心肾相交则耳聪 病理关系:心虚血耗可致耳鸣耳聋。
心肾不交可致听闻扰乱。 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可致危证(脓耳 变证) 治疗关系:养心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开窍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肝胆
所属关系:(1)由经络而发生联系,肝胆互为表里 (2)肝肾同源
生理关系:肝胆之气上通于耳。耳也有 赖于肝胆之气条达和肝血奉养。
三、肾脏虚损
肾阴虚: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
可致耳鸣耳聋、眩晕。肾虚则骨质松脆,易为 邪毒灼腐而出现邪毒内陷的重症。
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
能不足,耳窍失于温养,可致耳鸣耳聋,阳衰 不能温化水液,寒水上犯,停聚耳窍,产生耳 眩晕。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心肾不交:耳为肾之窍,为心之客窍。生理上,
肝火上扰:肝主升发、疏泄,喜条达,暴怒伤肝或
肝郁化火,气火上逆,上扰清窍,则致耳鸣耳聋、耳 眩晕。如若肝火燔灼耳窍肌膜,伤及津液,腐肌成脓, 致耳内红肿疼痛剧烈,脓液稠黄。
肝阳上亢:若郁怒焦虑,气郁化火,内耗阴血,
阴不制阳,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阳亢于上, 引起耳鸣耳聋、眩晕
第二章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难经·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 也?……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 ,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病理关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肺金受邪,民病疟,……嗌燥 耳聋。”《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虚则少 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治疗关系:常用的治法有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补肺敛 肺、养阴清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