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购模式的选择,是任何一个企业在选择开展并购活动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前文的分析,并购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到并购效应实现与否,而且还关乎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竞争优势的强弱。同时,并购项目一旦启动,就具备很大的不可逆性,并购模式选择的错误将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因此,选择何种并购模式,是并购方在决定进行并购时必须慎重考虑和得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本章中,作者综合分析了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这为并购公司选择有效的并购战略从而提高并购活动创值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1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本质是盈利,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而在日益激励的全球竞争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首先必须具备并且不断地增强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并购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投资决策与行为,理应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经济利润为中心。因此,以致力于研究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发展起来的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核心理论为并购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4.1.1 竞争优势理论与并购模式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该理论将以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其核心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即产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商、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33]。该理论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即市场)高度相关,并且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是企业所处的产业。产业的结构影响竞争的规则,五种竞争力模型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因此,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单元是行业、企业和产品,关键点是通过对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企业在产业中的合理位势,通过战略的实施对五种竞争力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甚至可以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的位势就成了竞争优势的源泉。

按照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应根据产业吸引力和自身在市场中的位势来制定和实施战略。该理论对并购模式选择的意义表现在:(1)并购企业分析所处行业的特性和位势。如果并购公司现处的产业有吸引力,则选择进行横向并购扩大自身的规模,或纵向并购巩固自身的地位;如果并购企业现处的产业缺乏吸引力,则应通过混合并购实行战略转移与撤退。(2)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战略的实施影响五种竞争力形成的格局。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相关混合并购进入某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它可以利用关联征服单一业务的竞争对手或具有较差业务单元阵列的竞争对手。(3)并购企业在决定进行混合并购时,通过分析产业吸引力来确定进入的产业。

但是,作者认为,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选择并购模式有其内在缺陷。表现在:第一,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并不代表没有盈利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高利润的企业,在吸引力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鲁梅尔特(Rument)的研究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产业内的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是产业间分散程度的4-6倍。由此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完全来自外部的市场力量[34]。第二,该理论隐含着企业可以在任何有吸引力的产业取得成功。波特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根据在竞争者理性的前提假设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用该理论指导企业选择并购模式,很容易诱导企业进入一些看似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混合并购。现有的经验研究已证明,企业间的能力差异与产业

间的结构差异相比,前者更能解释企业间绩效的差异[35]。

4.1.2 资源基础理论与并购模式的选择

资源基础理论范式构造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框架。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一系列各自具有其用途的资源所组成的集合。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资源差异来解释的[36]。资源基础理论明确提出了与产业组织学派不同的两点假设:(1)产业中的企业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是异质的;(2)战略性资源不是完全流动的,也就是说,资源具有粘性,因而使得异质性可以持续。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具有特殊性质的资源。该理论进一步指出,这种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等特征。当资源有价值并且稀缺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企业可以获取李嘉图租金,获得竞争优势;当资源还是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时,那么李嘉图租金得以保持,企业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37]。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应制定和实施基于资源的竞争战略。该理论对并购模式选择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并购,获取和补充企业必须具备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当企业不具备或缺少在该行业的战略资源,而且也很难在要素市场上获取时,企业可以选择进行横向并购或纵向并购。当企业不具备或缺少在该行业的战略资源,而且在要素市场上难以获取,通过横向并购或纵向并购获取的成本大于获取进入其他行业所需的战略资源时,企业可以选择进行混合并购。(2)根据企业自身战略资源所具有的特性选择并购模式。如果并购企业拥有可以重复使用而不会贬值的战略资源(如品牌、知识、声誉、管理模式等)以及可以顺利转移到目标行业的资源(如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时,则可以通过横向并购扩大企业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如果并购企业所需要的战略资源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即缺乏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的可转移性时,则可以通过纵向并购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而进行相关混合并购企业一般拥有丰富的复用性资源,进行无关混合并购的企业拥有丰富的可分割性资源。

但是,作者认为,资源基础理论也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目前该学派对资源的定义仍不够清晰,对资源所涵盖的范围和具体内容也比较模糊,因此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第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因而资源并不是生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38]。第三,资源基础理论忽视了企业资源所存在的产业环境。企业资源的价值评估不能仅局限于企业自身,而应放在产业环境中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才能判断出优劣。第四,资源基础理论忽视了运用资源的能力。实际上,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与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相关,而且也与企业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能力相关,资源配置的能力影响资源运行的效率。

4.1.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并购模式的选择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的,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共同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逻辑是[39]:(1)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这种优势的持续性。竞争优势持续性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日历时间概念,而是说竞争对手没有能力复制相应的竞争优势。(2)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直接支撑,而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是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能力的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能力都同等重要,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能力,即核心能力,才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看来,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具有稀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