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017)

合集下载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多变易逝 区 别 感官直接感知 浮现在事物表面
规律(本质联系)
相对平静稳定 隐藏于现象之中 抽象思维把握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事 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 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1)守株待兔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状况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价格上 涨 获利 增加 生产 扩大 供过于 求 价格下 降
看到了事物的变化,但否认了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 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供不应 求
生产 缩减
获利 减少
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不是暂时的联系
规律
区 别
含义 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
规则
人们制定出来的 供大家共同遵守 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 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 被制定,修改或 者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 制定、修改、补 充或废除
联 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 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
含 区 义 别
静止
指宇宙间一 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 过程。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它发 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 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 体)。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 识 运 动
物质
把 握 规 律
含 义
含义
运动
静止
规律


人与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 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的载体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的载体 ——人 脑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2)规律的特征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现 在是静止状态,有的同学 确认自己时刻都在运动。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并尝试着说明你的理由。
保 持 100 百 分 80 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60 40 20
1Leabharlann 2345
6
7
天 数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蒸汽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标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2. 了解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分类及其特点。

2. 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教具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平时喜欢的运动类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运动的认识。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如体育运动、户外运动、室内运动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区分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如运动需要有规则、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等。

三、运动规律的认识(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不同运动的规律,如力学规律、运动轨迹等,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规律的应用,如运动中的力的作用、运动速度的变化等,并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15分钟)1. 设计一些运动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如用不同力度推动物体的距离变化、用不同速度跑步的耗时比较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

五、运动的益处(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并关注运动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运动的认识。

通过讲解运动的分类和规律,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运动并掌握运动的规律。

通过理论知识的介绍和实践活动的引导,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运动的概念,并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物体的特征。

2.掌握物体的平直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2.实验器材:计时器、直线轨道、小球、测量尺、摄像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运动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速度快的运动画面,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

2.概念解释:介绍运动的定义和运动物体的特征,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识点解释:利用幻灯片展示,详细介绍物体的平直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4.实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分析不同物体在平直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行为和规律。

5.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认识到的运动规律,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中。

第二课时:实践探究运动1.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通过互动问答巩固知识。

2.实验介绍:简要介绍实验流程和所需器材,并解释实验目的。

3.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流程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并与理论知识互相印证。

5.实验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互评。

第三课时:规律应用与拓展1.规律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运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规律解析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碰撞运动、斜抛运动等更复杂的运动情况,并帮助学生拓展运动规律的应用范围。

3.小结复习: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

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总结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完整)《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完整)《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单元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不差钱》的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heng!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heng!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情境一: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情景二:让一组学生列举“离开物质的运动”或“离开运动的物质",另一组学生进行反驳,同时允许第一组进行争辩。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引言运动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进行的活动,无论是古代的狩猎、战斗,还是现代的体育竞赛,运动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了解运动的规律和把握运动的要点对于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运动的基本原理、运动的规律以及把握运动的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运动的基本原理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1. 力学原理力学原理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

根据力学原理,物体的运动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所决定的。

常见的力学原理包括牛顿三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等。

了解力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运动的力学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运动的规律。

2. 生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

人体运动涉及多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包括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了解生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内部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训练和提高运动能力。

3. 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在运动过程中,心理状态会对运动的表现产生影响。

例如,焦虑、压力会对运动员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有利于发挥最佳水平。

了解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发挥运动潜力。

运动的规律1.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规律进行训练和提高,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运动的规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运动前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预热肌肉、提高身体的灵活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恢复阶段:运动后合理的恢复活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避免肌肉酸痛和疲劳。

•训练周期性:合理安排训练的周期,包括有计划的训练、休息和恢复,可以避免训练过度和运动伤害。

2. 运动的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和心理特点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训练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和效果。

3. 运动的适应性人体对于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运动会出现适应性反应。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3.规律是客观的三、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体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教学设计】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题训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

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及反思

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及反思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虽然能感受到物质的运动,但是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五、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犯怎样的错误4.规律的含义及特性5.规律的客观性对于我们的要求导入:歌曲《山不转水转》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新授:【探究一】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1、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意思?2、运动和物质有何关系?3、世界上有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4、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总结:(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课件显示:惠能的观点;刻舟求剑的故事。

1、刻舟求剑2、《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提问:这两个人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

这两个观点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

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

考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精讲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这是从物质的存在状态上讲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二规律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理解注意:图表右侧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特别提醒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客观性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违背规律。

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运动的规律和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运动的规律和特点;3.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重点1.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难点1.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1)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波动运动等。

(2)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包括:•运动的三大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运动的特点:相对性、相互性、连续性、不可逆性等。

3. 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学生能够掌握运动的规律和特点;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但是,本节课的实验环节需要更加细致的安排和准备,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主题:认识运动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运动规律的概念;2.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材;2.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场景,用于学生观察和实验;3.准备与运动规律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教学活动: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运动规律”。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要了解运动规律的欲望;-提问:“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例,向学生解释运动规律的概念。

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让学生易于理解;-提问:“平时你们有没有观察过一些物体的运动,并发现它们有一些规律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举例说明。

3.实验探究(3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场景,比如让一颗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并观察其运动;-让学生观察滚下来的小球,在观察的时候,引导他们思考一些问题:“滚下来的小球速度是不是一直都是相同的?它加速的时候有什么特点?退慢下来的时候有什么规律?”;-提供一些实验工具给学生,比如一个倾斜的平面和磁铁小球,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向学生讲解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

4.进一步理解(2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认识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会放开手臂,身体就能旋转起来?为什么打高尔夫球,球杆越长,球就飞得越远?”;-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多给予肯定性回答。

5.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点。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运动规律的小论文。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介绍一个他们所感兴趣的运动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概念解释、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和小结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运动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7: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7: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动的含义及其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及关系;
(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世界观):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方法论)
镜头一:今年,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想一想: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它有何错误?
答: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
(3)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要求坚决反对
A、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学生议一议:(下面观点是否正确)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思考探究:我们在具体学科中学过哪些具体规律?
学生:万有引力规律、遗传变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
学生活动:
请判断下列哪些联系属于规律?
①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守株待兔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根据看书判断后,老师要求学生说明原因,从中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的含义。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生活与哲学课时教案:4、2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课题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水平目标
(1)使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水平。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2)使用运动、规律的观点驳斥一些错误观点。
(3)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理解规律的水平。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强化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件展示:磁悬浮列车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规律的实例?
3、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
•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变害为利(如: 三峡大坝) •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 地球引力,发射卫星、 飞船为人类服务(如: 卫星上天)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主 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 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他宣称: 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 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 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守株待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结论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 然的联系
对于规律的理解: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状态。材料中“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 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 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 飞行中的子弹。
(3)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 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阶级斗争规律
▲新陈代谢
▲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结论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人类对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 或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人与规律什么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现规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 生的,永动机要动必需要有能量提供,如柴油 的化学能经过燃烧产生热能,热能又推动活塞 而带动马达产生动能。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 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 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 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 结果番茄长到达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 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 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 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①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 动。(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如都江堰工程)
小结: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体 动中有静
运动 规律
静止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静中有动
普遍性
客观性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
知识结构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 的固有属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 规律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的特征:
①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 况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 其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 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 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如拔苗助长)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3)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
结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和( 相对静止)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规律的特征:
②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 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 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特征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这说明 什么?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规律
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 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
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不选。
【答案】B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 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 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 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 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 过程中认识规律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
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 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 没有看到引力呢?”( ) A 、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 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 揭示规律 B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 身所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C 、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 认识了现象就认识了规律 D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联系,感觉不到,可以凭主观 现象而得到
结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问题: 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运动的关 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3)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想一想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是 绝对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
下列材料说明什么观点?
•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自然界是不断运动的
•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运动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
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
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 了相对静止,B项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 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静者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