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6课《运动的小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6《运动的小车》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6《运动的小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要了解和掌握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简单的物理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对周围的运动物体有所观察。
但是,他们可能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小车运动的原因,对于一些物理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小车的运动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车运动的原因,掌握简单的物理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车运动的原因,掌握简单的物理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培养探究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思考、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思考小车运动的原因,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小车运动原理。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小车的运动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原因。
3.讲解: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小车运动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
4.实践: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加深对小车运动原理的理解。
5.总结:通过学生总结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地呈现小车运动的原因,通过图示和文字的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小车的运动,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如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车为载体,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小车有一定的兴趣,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具体操作实验和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实验法、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小车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探究小车的运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力和运动的关系。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小车运动更远、更平稳等。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如设计一辆理想的小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6《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6《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小车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板、绳子、尺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车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车运动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力的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强调力的作用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小车运动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6《运动的小车》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6《运动的小车》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小车模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小车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力的作用效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实验验证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讲解法: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模型、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斜坡等)。
2.学具:学生手册、笔。
3.课件:相关实验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车在轨道上行驶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小车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小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小车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状况,引导学生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手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的小车》教案
4. 使用计时器记录小车从斜 坡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
5. 使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水平 面上滑行的距离。
操作步骤规范化和注意事项提示
01
注意事项
02
03
04
确保斜坡稳定,防止小车在滑 行过程中倾倒。
在测量下滑力时,保持测力计 与斜坡平行。
准确记录时间和距离数据,以 便后续分析够解释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 动状态。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 秒表、尺子)对小车的运动进 行测量和记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方式,引导 学生自主发现小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促进 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如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观察运 动规律等。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提出创新性问题 。
启发式、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 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帮
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 验和观察中主动探究小车的运动
结果分析讨论和拓展延伸
结果分析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 。
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如有差异,分析可能 原因。
结果分析讨论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在小车上加载不同质量的物体,探究质量对小车运动的 影响。
改变斜坡角度,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斜面,观察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 响。
内在联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力是影响小车运动状态的关 键因素,而速度则是描述小车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些知识 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框架。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6《运动的小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6《运动的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与力学相关的事物,如滑梯、秋千等。
但是,学生对小车运动原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的运动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的运动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车,观察和记录其运动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车的运动原理。
2.讲解法: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小车运动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斜坡、阻力板、测量工具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以及其他实验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小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车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如斜坡角度、阻力板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小车的运动原理。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并讲解实验原理,加深学生对小车运动原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小车运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载货小车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小车的运动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过程中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各种运动现象有过观察和体验,对于小车的运动原理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深层次原理,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讲解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3.讨论法: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心得,培养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板、毛巾、砝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运动的小车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小车运动的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斜坡、木板、毛巾)上的运动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讲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小车运动的原因,加深对小车运动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运动的小车》精品课件
较近
坡度
较远
越大 能量
随堂训练 一、判断题。
随堂训练 二、选择题2.从课时练中选取。
下课了!
橡皮槌和小车在运动的情况下具有能量,运动的橡皮锤可以击打音叉、运动 的小车可以推行木块。 2. 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四、拓展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 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 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 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每次都要从斜坡的 同一位置释放。
木块的起始位 置做标记。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释放小车
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记录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二、探索 2.撞击实验
如何确定终点?
起点固定
木块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确定为终点
二、探索 2.撞击实验
活动手册P11
越远
越快 越大
三、研讨 1. 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6.运动的小车
一、聚焦 物体都具有能量吗 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
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二、探索 1.敲击实验 第一次缓慢敲击,第二次快速敲击 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二、探索 2.撞击实验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6《运动的小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6《运动的小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小车运动的现象,从而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引导法: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从而加深对小车运动原理和条件的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轨道、滑轮等。
2.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起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兴趣。
我会拿出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动小车,使其运动。
然后我会问学生:“大家看到了什么?小车为什么会运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呈现(10分钟)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呈现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图片和实例。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操练(15分钟)学生会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他们会根据实验要求,使用小车、轨道、滑轮等教具,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运动的现象,并让他们思考和分析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6.运动的小车》优秀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6.运动的小车》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如何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简单的机械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运动的小车,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自主发现小车运动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车的运动原理,学会如何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如何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小车运动的原理。
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小车,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车的运动原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车的运动。
3.制作: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车,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的运动原理,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车的运动原理1.动力:……2.阻力:……3.摩擦力:……4.材料:……5.设计:……6.制作:……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小车运动原理的掌握程度。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规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小车运动有自己的认知。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他们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小车运动的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规律,如何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车、斜坡、轨道等实验器材。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小车比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是怎么运动的?为什么能运动?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上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运动?小车运动的速度和斜坡的角度有关系吗?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斜坡角度下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规律:小车在斜坡上运动时,斜坡的角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尝试调整小车的质量和斜坡的角度,观察小车运动的情况。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小车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中的物品制作一个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和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第6课时 运动的小车
是 乙和丙 (填“甲和乙”“乙和丙”或“甲和丙”)。比较甲、 乙实验可知,坡度越 大 ,小球滑到底部的能量越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判断题。
1.食物放在桌面上,它没有运动,所以它不含任何能量。(
)
2.呼啸的狂风能将大树连根拔起,说明狂风具有能量,但微风✕没有
能量。
(
)
✕
四、如图所示是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和具有能量大小之间关系的实 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将相应序号填入图中左侧对应的方框内。 ①小车的起始位置 ②木块的质量、大小 ③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④小车的质量、大小 ⑤小车的运动方式 ⑥坡度的大小 点拨:本实验研究的是小车的运动快慢和具有能量大小之间的关 系。做对比实验时,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即斜面的坡度大小,其 他条件都不改变。
A.缓缓开出的列车 C.高速行驶的轿车
B.高速行驶的列车
3.(多选)如图所示,从斜面上释放小车,下列( BC )会影响小车 的行驶距离。
A.木板质量
B.小车释放高度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滚动的足球具有能量 B.行驶的车辆具有能量 C.振动的音叉不具有能量
C.木块位置
5.近年来,由高空抛物引起的事故越来越多,即使是一支铅笔、一 个苹果等很轻的物体,从高处落下后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这是 因为( B )。
3.小车从三个不同坡度滑下来,到达水平面时速度最快的是 坡度 三。 4.通过实验发现,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具有的能量 越大 。
五、暑假到了,爸爸带典典到水上乐园玩他最喜欢的水上滑道。滑 下来的人具有能量,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典典回来做了如 图所示的实验(a比b轻),请回答以下问题。
甲
乙
3.6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4.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制作小车和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将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了解小车运动的动力来源,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实验观察施加不同力的小车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探究摩擦力、重力等因素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摩擦力条件下小车的运动距离,分析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3.6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3.6节“运动的小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探究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以及运用简单的机械原理制作小车。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开展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等基本物理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探究小车运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分组讨论、提供操作指导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小车模型及其配件
-测量工具(尺子、计时器)
-实验材料(木板、滑轮、绳子)
-工具箱(螺丝刀、扳手、胶带)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车的制作、小车运动的原理、小车运动的影响因素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也能够进行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小车运动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究中,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小车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2.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
3.PPT课件和教学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呈现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让学生对小车运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情况,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机器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以上是对于《运动的小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法的优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6.运动的小车》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小车》说课稿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运动的小车》。
一、说教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动力和阻碍运动的摩擦力。
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并指出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体会“小槌运动的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对象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都会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板块,教科书用一段说明性文字给出了关于能量的知识。
第一句话是让学生明了一切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不会构成我们身边变化的世界。
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自然界的能量丰富多彩,例举了包括本单元涉及到更多的一些具有能量的事物和现象。
最后用一句话告诉学生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
二、学情分析不少儿童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
他们知道发光、发热的物体是有能量的,也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儿童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概括性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6 运动的小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掌握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
2.教学难点:小车运动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小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小车运动的原理: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车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原理。
3.实验探究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4.总结和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思考。
5.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小车,并进行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两个部分。
小车运动的原理部分可以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包括动力、质量和摩擦力等因素。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案
皮筋
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
气球中的气不足或者气球太小,驱动力太小
打足气球里的气,或用两个气球,加强驱动力
橡皮筋打滑
摩擦力过小
把两根橡皮筋缠绕起来,增加摩擦力
活动三:评估与改进
1、教师引导:经过大家的制作和测试与改进环节,相信每个小组的小车都很完善,下面我们对各小组的小车进行评估。
2、出示评估标准,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小车的评估标准。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
课 题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之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知道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部分组成,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图。
3、通过模拟食道工作和胃工作的实验,进一步了解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过程,体会食道和胃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撞击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聚焦
1、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
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6、学生分小组活动,敲击音叉,并且分别感受音叉的不同之处。
7、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说一说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时用手触摸音叉,会感音叉受到很轻的震动。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响,用手触摸音叉,会感受到音叉明显的震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6 运动的小车》教案
《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运动的小车》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
教科书用飞驰的赛车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教科书中列举了一些现象,比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等,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能量,此时聚焦问题“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引发学生思考什么状态下的物体具有能量。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这部分主要包含两个有层次的观察体验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敲击实验,分别用不同的速度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一方面要分辨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另一方面要用手去触摸音叉,感受它的振动情况。
了解声音强弱和音叉振动幅度大小的变化是由于物体所具有不同大小的能量引起的,即通过观察声音的大小来推断能量的大小。
第二个活动是撞击实验,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撞击木块,通过改变斜面的高度来改变小车撞击木块的速度,并测量撞击前后木块移动的距离,通过比较距离的大小来推断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包含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运动的橡皮槌敲击音叉时会发出声音,即让音叉具有声能,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一定的能量;运动的小车撞击木块后,把木块推出一段距离,说明了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
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每次实验的不同结果,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本课主要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大小也不同。
【学生分析】学生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会使用“能量”一词。
他们知道从食物中可以获得能量,但是在学生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
正因为能量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具有能量所产生的某种现象来认识、理解,本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一是敲击音叉实验,观察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振动情况,对比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二是研究放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的小车滑下后,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案(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练习教科版含答案1填空题(1)轻轻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______ ,它发出的声音_______。
用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______它发出的声音________。
声音的强弱和物体_____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
(2)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称为声音的________。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__________来描述。
2判断题。
(1)我们改变电视机的音量时,改变的是声音的强弱。
( )(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高低会发生变化。
( ) (3)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的幅度不会发生变化。
()3选择题。
(1)在弹奏吉他时,若想要使它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可以()。
A.调节弦的松紧度B.用的力气大一点C.用的力气小一点(2)某一根琴弦发出较强的“5”这个音,和它发出较弱的“5”这个音相比,琴弦振动()。
A.速度较大B.幅度较大C.幅度较小(3)敲击音叉的力越大,发出的声音()。
A.越高B.越低C.越响(4)声音的轻重不可以用()来描述。
A强弱B.音量C.音高(5)电视机的声音太小了,用遥控器把声音调大了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机的()。
A.声音强弱发生了变化B.声音高低发生了变化C.声音音色发生了变化(6)下列关于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短相同时,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更强B同一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强C.同一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7)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由7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弦组成。
小雅弹古琴时,要使它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可以()。
A、弹更粗的琴弦B.弹得更用力一些C.轻轻地弹4探究题。
在鼓面上撒上一些豆子,敲打鼓面可以看到豆子上下跳动。
(1)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2.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教学重点】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斜面、木块、纸带、软尺、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