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基础知识整理)
1、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原因与规律的科学。
2、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楚,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3、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4、幻觉:患者在周围的环境中并无任何刺激,但患者却能产生感觉。
5、抑郁症:经历了一次或多次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被称为抑郁症,也称为单相障碍,容易复发。
6、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
7、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8、神经性呕吐: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
神经性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情不愉快、心理紧张、内心冲突有关,无器质性病变,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由于总的进食量不减少,所以体重无明显减轻。
部分病人具有癔症性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好表演、易受暗示等。
9、记忆障碍: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
10、分离性障碍的病因:①生物学观点大脑功能缺失②心理动力学观点防御焦虑③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观点社会角色的分离④认知观点记忆功能失调11、物质滥用:指对药物的使用导致人们难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带来人际关系以及法律上的问题。
12、物质依赖:指对物质以强迫性的方式使用,并且从生理和心理上对人均造成了损害,随着使用物质而使人体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时人就在生理上产生了对物质的依赖13、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4、多动症注意障碍:15、紧张型木僵状态: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郁,常会保持同一姿势。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工作重点: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治疗途径及效果①神经病:属神经病学范畴。
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②精神障碍:属精神病学范畴。
包括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和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老年痴呆)③精神病:属精神病学范畴。
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
器质性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和中毒性精神病;功能性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症及情感性精神病。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较轻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④心理障碍:属心理学范畴。
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精神疾病:精神病——紊乱、失常(药物)神经症——削弱、失调(自寻烦恼、感到痛苦)人格障碍——“怪”、偏离(可能白干)使人遭受痛苦,即重性精神障碍,害人不浅精神发育迟滞——缺陷、没有意思评价标准:①以经验为标准(病人主观体验、治疗者主观判断)②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及社会适应的情况进行判别③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差;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症状项目多少)④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最早发现的神经递质。
将神经冲动传到周身的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睡眠和阿尔采默氏病有关)多巴胺DA: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兴奋剂作用于多巴胺。
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1、理解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2、掌握常见的精神症状3、了解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心理病理现象的简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习者要掌握如何判定精神活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明确精神症状的4个特点、精神检查时的5点注意事项了,解异常精神活动的2个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常见10种精神症状的种类及5种常见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类型。
学习者可以参考精神病学类的书籍进一步学习,如果能够去精神病院实习则能够更深刻的把握这些心理病理现象;在学习这些k心理病理现象时,应重点掌握幻觉、妄想、自知力的临床描述及特点。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精神病理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及其心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为精神症状,本章谈到的心理病理现象等同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症状。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病态)还是正常,一般应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它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并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在精神检查中,有如下注意事项:第一,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第二,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的,即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的。
变态心理学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1、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障碍与异常心理的科学;研究心理学异常、表现形式、原因、机制、鉴别、评定的方法,矫正、预防和措施。
2、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3、各种不同的判别标准:(1)Barlow和Durand:心理上的失调、感到痛苦或受到损害、非典型性的反应(2)Nevid,Rathus和Greene:不同寻常的行为、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对现实的解释或感知是错误的、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行为是危险的(3)张伯源、陈仲庚: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统计学标准4、发展历史人物:希波克拉底:由自然因素造成的柏拉图:生理需求驱动加尔:颅相学弗洛伊德:与内心冲突有关,冲突与性欲有关。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观点5、大脑的主要结构额叶:语言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高级的认知功能颞叶:控制听觉和部分视觉加工系统顶叶:感觉的内在整合中心,调控运动和躯体感觉枕叶:控制是觉得分辨和视觉的记忆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7、对生物医学模型的评价(1)对于心理病理学,其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和研究是极具吸引力的,如果心理疾病是由生物学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用生物学方法治愈它,方法可能更快、更便宜。
(2)对于生物学派理论是不能不加批评的接受的,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学治疗都是成功的。
(3)同时,生物学研究也会因出伦理学问题。
8、常见心理防御机制(1)退化:心理发展从较高阶段退回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为,以阻止焦虑并满足目前需要。
(2)否认现实:拒绝感知和接受现实(3)转移:用另一个目标作为替代品,从而安全的释放或满足冲动。
(4)合理化:创造一个可接受的借口,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开脱。
(5)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
(6)认同:采用处于高位的某个人的想法、价值观,以期提高自我价值。
变态心理学重点
一、绪论1.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变态心理学又叫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
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学科。
2.研究内容仅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
3.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
4.神经病: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
5.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
精神病学研究的所有内容。
.6.精神病:广义与精神疾病同;狭义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三个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
7.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的理解。
8.异常心理的辨别标准: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的、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
9.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0.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流行病学法、案例研究。
二、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1.心理动力学模型: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变态人格: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或良知。
2.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它的协调功能。
3.焦虑是警告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
三、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1.心理评估概念:心理评估是指评估者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2.评估手段:观察法、会谈法、测验法3.美国DSM多轴诊断系统4.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等级诊断原则:是否正常、是否由器质病变引起、主导症状是精神病性还是非精神病性、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鉴别,诊断6.多轴诊断原则:临床症状、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一般医学情况、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功能的全部评定。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一、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研究精神异常、人格畸变和心理障碍的科学。
2.变态行为的特征:不正常、违背社会规范、病态。
二、变态心理学的类别1.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2.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3.性别身份障碍:如性别认同障碍。
4.恋物癖和恋物狂:指向不寻常的物体或情境发展出迷恋、依赖或性快感。
5.性行为障碍:如性偏执、性虐待等。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评估病人的症状和行为来探究变态心理现象。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测量和观察变态行为。
3.统计学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研究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现象。
四、变态心理学中的常见疾病和症状1.强迫症:表现为频繁的、不自主的、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和思维。
2.焦虑症:表现为持续的、过分担忧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和不安。
3.抑郁症:表现为长期的、严重的低落情绪,伴随着失去兴趣、自卑、睡眠障碍等症状。
4.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现实感受和幻觉的分裂,意识混乱、人格解体等。
5.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内疚感和同情心等。
6.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认同困扰、情绪不稳定等。
五、变态心理学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于精神障碍,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心理分析等,通过改变病人的思维和行为来缓解症状。
3.环境疗法:改变病人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应性训练和支持,促进康复。
4.社会支持: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资源,帮助病人重建社交网络和自我认同。
六、变态心理学与社会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安维稳具有重要意义。
2.对变态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变态行为的警惕性。
3.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高变态心理疾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复习要点,旨在帮助你回顾和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笔记和名师钱铭怡习题详解
《变态心理学》笔记和钱铭怡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概论1.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变态心理学、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概念;2.变态心理的评价标准;3.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4.实验法的分类;5.案例研究的优缺点。
一、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2)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3)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二)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这种用词方法是公众和专业人士均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说法。
心理异常一词可能更多地用于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而行为异常更加偏重表述个体外显行为的异常现象。
1.神经病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2.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3.精神病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4.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 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4、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观点,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
6、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以被突然打断。
患者会体验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旁观者会发现患者在谈话进行时突然中断。
7、刻板动作:患者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8、机能性幻听:是指患者在出现客观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声,是指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中回响。
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11、强迫意向:患者怀有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它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且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本我从此得到满足是因为疾病本身。
继发性获益:症状可以让患者免于承担责任,得到更多照顾。
3、器质性:症状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证据,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4、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情感假性幻觉:患者的幻觉想想不清晰,位置不精确,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感觉到主要区别体现在患者所体验到的映像的定位差异:假性幻觉的映像只是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而真性幻觉的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变态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变态心理;思维奔逸;思维迟缓;神经症;癔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二、重要人物克雷培林;梅斯梅尔三、分类神经症;癔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痴呆;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分离障碍;转换障碍;四、辨析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获益与继发性获益;器质性与功能性;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恐惧与焦虑;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惊恐障碍与恐怖症;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分裂型人格与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与人格分裂;强迫性思维与强制性思维;易性癖与异装癖;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五、基础知识如何判定其精神活动是否异常;精神症状的基本特点;自知力的检查步骤;病理性妄想的特点;神经症的特点;强迫症患者的特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躁狂症的临床表现;人格分裂的临床表现;人格分裂的子人格交流方式;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重点复习:常见病理现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判别变态的基本要素1.痛苦.:痛苦是变态性质的一个基本要素。
但是,它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变态。
2.适应不良:一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使个人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是决定此行为是否变态的基本元素。
3.不合理: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适当的理由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变态。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观察者不适7.违背标准变态心理的定义:一)心理障碍:它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断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1.心理功能紊乱它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
认知——思维——思维迟缓;关系妄想情感——情感倒错行为——刻板动作、木僵2.痛苦或功能损伤(1)痛苦(2)功能损伤3.非典型性反应,即行为反应是不被一定文化所期待。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其重点在于探讨人类异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异常的原因和影响。
变态心理学涉及到人类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变态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变态性欲、强迫症等。
变态心理学的重点之一是研究人类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变态心理的形成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变态心理学的另一个重点是研究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
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往往给个体本身和他人带来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对于个体而言,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自我否定和社交困难等。
而对于社会来说,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可能引发犯罪行为和社会恶性事件,对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保护个体和社会的利益。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确立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目前,关于变态心理疾病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尚存在争议,各国和学者之间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也不完全一致。
因此,在进行变态心理学研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状况和标准开展工作,以避免过于主观或武断的判断。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和数据。
由于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特殊性,相关疾病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诊断和治疗,且对外界保密性较高。
这使得研究者难以直接接触和观察研究对象,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案例研究等间接获取信息。
同时,由于存在隐私和伦理问题,研究者需要严格遵守研究伦理的要求,确保研究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参与者的权益。
总之,变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心理学学科,重点研究人类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
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
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
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变态心理学 重点内容
变态心理学重点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也称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广义上是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轻重不一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总称。
狭义上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2、变态心理学的特征统计学的偏移、社会规范的偏离、个人痛苦的体验、行为功能障碍、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2)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3)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4)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
4、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素研究(1)遗传(2)脑结构(3)躯体疾病(4)神经生化(5)化学物质(6)性别与年龄(二)心理因素研究(1)个性特点个性又称人格,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缺陷是正常个性的异常偏移,是影响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人格障碍是个性缺陷的极端,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心理障碍类型。
极端内向、敏感、孤僻、多疑、偏执、自我中心、追求完美、心胸狭窄、嫉妒等与异常心理的形成、预后和防治有明显的关系。
(2)认知方式认知偏差是具有倾向性特定的不良“认知模式”。
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它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
(3)应对水平应对又称应对策略。
制约应对方式的因素:应激源、环境条件、人格(决定性因素)根据应对的指向性分类: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社会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以及家庭、单位和社团组织等给与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社会支持分类:主观感觉支持、客观支持、个人利用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实质支持(三)社会因素研究(1)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遭遇的重大变故。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3)评价标准(郭念锋):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
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
①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
②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
③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④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⑤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
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①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
②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
变态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2、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3、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4、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⑴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它们一旦产生冲突,必然引起一些改变。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
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与否,不存在普适性的标准和规则,行为的正常与否与社会的常模有关。
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判断标准:①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设计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②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标准(参考文化相对论);③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主要根据致病因素和症状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④统计学标准:以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
各种不同的同级内容涉及:①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的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比例;②患病率:指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患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案例研究曾是变态心理学发展中影响最大的研究方法,即对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优势】1,内容丰富详实;2,可有机会记录下非常独特的个体的经验;3,有助于个体提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观点的产生。
【不足】1,由于案例研究往往来自于个案,其结果无法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去;2,不同的案例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有差异的,其结果无法重复;3,案例研究更多是借助于访谈进行的,个案本身对其经历或体验的报告可能存在偏差。
(1~3章)变态心理学重点整理
变态心理学重点整理(简单版)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的特征:(一)变态心理是统计学的偏离:(二)变态心理是社会规范的偏离:(三)变态心理是个人痛苦的体验(四)变态心理是行为功能障碍(五)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2.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变态心理学是在正常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异常心理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形式和分类,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心理障碍的防治实践。
(2)具体任务包括4点:①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②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③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④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3.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1)变态心理学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2)变态心理学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3)变态心理学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觉4.变态心理的定义:(1)广义: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轻重不一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总称。
(2)狭义: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5.正常心理与变态心理的关系正常心理心理和异常心理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移行、相互转化和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只能是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连续体。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物因素又称躯体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结构、生理、生化、感染、年龄和性别等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找到结构上或有形的病理变化。
(2)常见生物因素:(一)遗传(二)脑结构(三)躯体疾病(四)神经生化(五)化学物质(六)性别与年龄二、心理因素(1)“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异常心理形成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点、认知过程、自我知觉、因果性归因、情绪状态、应对水平、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心理防卫方式、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变态心理学考试重点及应答技巧
首先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心理反应的协调性,个性心理的稳定性)。
当然这道题目也可以从(统计学标准、文化标准、功能标准、心理测验标准)的角度来回答,两种答案都不能算错;然后是CCMD-3中对于心理障碍的分类,但这一块内容很多,通常在自学考试中超过5个条目以上的知识点是不会考的,即使考,只要写出5条以上就能给分了。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如此。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神病等概念的异同。
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心理问题”的内容。
但自考版的《变态心理学》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
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
一般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心境障碍,主要包括抑郁发作(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躁狂发作(躁狂症Mania Disorder)、双向障碍(躁郁症)、持续性心境障碍(即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等,可以认为是慢性的躁郁症和抑郁症)。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发作时间标准是2周、而躁狂发作则是1周即可,但躁狂和抑郁并不完全呈相反关系,躁狂发作患者也会常常处于痛苦和焦虑中。
另外,区别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的重要指标是除了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以外有没有其他的伴随症状。
尽管恶劣心境也会产生自杀倾向,但会因为产生种种顾虑而放弃,因此这是与MD的本质区别。
神经症,目前CCMD-3包括恐怖症(FD)、焦虑症(AD)、强迫症(OCD)、躯体化障碍(SD)、神经衰弱五类。
其中恐怖、焦虑、强迫是重点,神经衰弱因为已经被边缘化,被考到的概率不高,在美国DSM和WHO的ICD中是没有这一项的。
在美国,FD、AD、OCD、SD都被归入了“焦虑障碍”一大类中,因为他们都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绪论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冬季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工作重点: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待定】?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2、个案调查法3、实验法(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CCMD-3的主要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疮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2、儿茶酚胺3、去甲肾上腺素4、多巴胺5、5-羟色胺6、r(伽马)-氨基丁酸7、神经肽第五章认知心理障碍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幻觉相关:幻觉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见到。
不过对正常人来说一般都是片段的,持续时间也很短,如果反复出现大量的幻觉或持续时间很长就应看做是病理状态。
作为病理过程的幻觉,按其内容的性质来看,可以是肯定的,中性的,否定的与命令性的。
分类:1、按照感知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唤触以及内脏和本体感受器的幻觉等。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重点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本质性质与特点。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两个基本命题: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②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推演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④“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或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
3、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
4、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5、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应、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6、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常识性区分: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②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③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④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的区分:①统计学角度;②文化人类学角度;③社会学角度;④精神医学角度;⑤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的区分:①医学标准;②统计学标准;③内省经验标准;④社会适应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
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
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
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一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1)非真实感与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
幻觉可主动摄取,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
(幻觉)(2)内感性不适与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与思维不连贯: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
(4)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前者的观念或思维是自已的,明知想法不必要,但控制不住自己;后者的观念或思维是异已的,在大脑中不自主地涌现,感到陌生。
◆前者感到痛苦和烦恼;后者表现淡漠、无所谓。
◆前者主要见于强迫症;后者见于分裂症。
(5)超价观念与妄想:◆前者观念片面而偏激,后者观念病理而固执;◆前者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后者观念毫无事实根据;◆前者观念形成有一定性格基础,后者观念不一定与性格有关;◆前者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后者观念可不具有情感色彩;◆前者观念无逻辑性错误,后者观念可有逻辑性错误。
(6)情感迟钝与情感淡漠:前者表现为情感反应的量减少,更具特征性的是患者的一些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感(例如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等)逐渐受损,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例如,某早年丧父的女患者,多年来母女相依为命,情意深重。
病后患者对母亲变得疏远和冷淡,对母亲关心体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病前相比,判若两人。
后者表现为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7)疑病(超价)观念与疑病妄想疑病观念是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坚信不疑的错误观念。
疑病妄想是内容荒谬的,患者坚信不疑的思维。
二者在表现上都是患者坚信不疑,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
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8)内脏性幻觉与疑病妄想疑病妄想常常是继发于内脏性幻觉的,就是说先有内脏性幻觉——我的肝腐烂了,再有疑病——我的肝有病,并对此坚信不疑。
内脏性幻觉是知觉,是患者的主观体验,疑病妄想是思维,是对主观体验作出的主观判断。
4、症状对应的疾病比如2008年5月考试第50题:感觉减退多见于( A )。
(A)抑郁状态(B)感染后虚弱状态(c)睡眠障碍(D)精神运动性抵制这种症状对应疾病的试题实属难题。
重点掌握以下容易疏忽的对应关系:感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感觉减退可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内感性不适多见于神经症。
一般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但是心因性幻觉见于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
非真实感多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超价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注意狭窄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意识障碍、智能障碍。
记忆增强多见于躁狂状态和偏执状态。
意志增强多见于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和躁狂状态。
意志减退多见于抑郁症。
意志缺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和痴呆。
5、补充内容里的考点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说过,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所以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这是因为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焦虑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焦虑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焦虑推动人格的发展。
S.Freud强调本能和焦虑,他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即焦虑神经症,它将焦虑分为道德性焦虑、客体性焦虑、神经性焦虑。
下列表达中符合H.Selye(1956)对“应激”的理解的是:是机体的一种状态,表现为特殊的综合征、是生物系统里的一种非特异性变化。
关于“应激”一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是引起焦虑的各种外面刺激、是机体的一种状态、是外在环境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A.Lewis(1967)基于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焦虑情绪指向未来、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焦虑情绪是一种不快的和痛苦的体验、身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我们把焦虑情绪稍加归并和简化后,焦虑症状主要包括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精神运动性不安、伴有身体不适感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教材中的描述,烦恼与焦虑的不同在于烦恼主要是对过去的事的后悔和对现状的不满。
焦虑几乎完全是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恐惧、不论什么事总害怕会出现最坏的结局、烦恼主要表现为对现状的不满。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精神创伤是异乎寻常的,也就是对几乎所有人都是创伤性的。
事情发生后数星期至数月才起病,这种潜伏期是特征性的。
称为精神创伤后迟发的焦虑障碍。
关于“激越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伴有不快或痛苦情绪的显著精神运动性兴奋。
对发作经过不能清楚地回忆起来。
比惊恐发作持久的时间长。
与惊恐障碍不同的一种精神状态。
焦虑和抑郁是有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在诊断系统中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主要包括抑郁症是较高等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
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而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症。
即使焦虑更明显、只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就应该诊断为抑郁症。
《诊断心理学》重点和难点一、泛化——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根本依据泛化: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概念见基础知识部分。
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
所以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举例:案例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外企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外企公司,因人际关系好,能力强。
工作很勤奋,深得上司及客户的好评,很快晋升为部门经理。
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政策的变化,求助者所在部门的业务逐渐萎缩,公司进行调整,他被调整到其他部门作普通职员。
职务没有了,工资待遇也降了两千余元,求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喝闷酒,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发脾气,甚至乱扔家里的东西。
虽然目前的收入足以使他衣食无忧,但他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躁。
甚至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前途很担忧,对妻子、朋友的劝说也听不进去,以前他是同事、同学的聚会的召集人,现在却经常找理由逃避聚会,工作效率也降低了。
觉得妻子不理解他,有时和妻子吵架,对女儿发脾气。
最近出现胸闷、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主动前来咨询。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由经理被调整到普通职员)。
所以未泛化,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案例二: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今年以某市状元成绩考入大学,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独立生活。
每日的学习很紧张,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手忙脚乱,疲惫不堪,感到不适应,非常想家。
有时睡不着,常常梦到父母,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
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
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效率不高。
无心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总盼着早点放假回家。
求助者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因生活琐事与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想换宿舍学校没同意,心情不好、内心痛苦。
经班主任老师做工作后没有明显好转,所以在同乡的陪同下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女,性格柔弱、温顺,在家很受宠爱,自幼没有单独离开过家,上大学前很多生活琐事都由父母料理,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用洗,她认为只有家里才是最安全舒适的。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独立生活),而是很多与最初刺激事件有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
所以已经泛化,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别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