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1-6章)_重点
变态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第二章的只是要点
第一章绪论本章将回答的问题1、变态心理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元素在判定变态心理中的作用?2、什么是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在判定心理障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人类认识变态心理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有关变态心理的观点有何特点?4、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如何判断心理障碍?——基本元素 1.痛苦:自己家人 2.适应不良:健康:3.不合理:无法理解、荒谬怪异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冲动是魔鬼安嘉和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旁观者不适:让人不舒服7.违背标准心理咨询师考试标准:一、常识性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区分1、偏离统计常模 2、对某一习俗偏离 3、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无缘无故杀人)4、古怪无效的观念行为5、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生理变化为基础 2、统计学标准:测量偏离正常 3、内省标准:病人内省观察者内省4、社会适应标准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2、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相对稳定性原则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心理障碍的定义心里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判定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 2.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 3.注意判断者的不同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2、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实践任务(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史前社会代表人物巫师和祭司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外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战场,如果邪恶的灵魂获得了胜利,它就会像寄生虫一样占据了人的身体,并控制着人的行为,使患者常常表现出疯狂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
2、意志障碍 包括意志病理增强、意志减弱、意志丧失。 3、行为动作异常 (1)随意动作异常,包括木僵、蜡样屈曲、 违拗症、被动服从、刻板动作、作态等。 (2)意志和其他行为异常,包括强迫动作、 兴奋性行为等。
五、意识障碍与智力障碍 1、对外界的意识障碍 ①昏迷状态、昏睡状态、浑浊状态、意识 模糊、意识朦胧(包括神游症、梦游症) ②自我意识障碍,包括人格解体、交替人 格、双重人格及多重人格等。 2、智力障碍
五、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异常的多维度因 素,认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 因素导致了心理异常的产生,主张从三 方面去分析和矫治心理的异常。 2、贡献与不足
心理病理学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错幻:①错觉;②幻觉 2、感知综合过程障碍:①空间知觉综合障 碍,如视物变形症、视物错位症。②时 间关系综合丈障碍,如时间飞逝、时间 停滞不前、非真实感等。③自身的知觉 综合障碍,如自身躯体结构的变形等。
3、两种动力学理论的比较 ①共同点 ②异同点 ③各种的贡献与不足
三、行为认知模式
1、行为主义理论 ①基本观点:强调环境及后天的学习在 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异常是 不良学习的结果。主要原理包括经典条 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模仿原理等。 主张通过行为学习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来 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 ②贡献与不足
维持因素: 1.随意停药; 2.病人角色的强化; 3.社会歧视
四、诊断与防治
1、特点 特点:①有重精神病症状;②社会功能 发病期基本丧失;③部分有人格改变; ④无自知力;⑤需要药物长期治疗。 2 . 诊断标准(见精神病诊断手册) 3、防治:三级防治
五.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思考:怎样区别妄想症和妄想型精神分裂 症?
《变态心理学》讲义(1)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第一章概述一、变态心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
(一)、含义:1、佩奇:是心理学的分支,它主要研究变态的精神行为过程。
2、科里曼:是心理学的特殊领域,主要通过发展和综合的心理学原则来分析变态行为。
3、基斯卡:是特定研究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学科。
4、罗森、福克斯、戈里高里:试图了解和解释在常态和普通人格结构中的变态行为。
总结: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规律及其矫治的学科。
对定义的理解:1、是一门特殊学科;2、都强调研究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3、在研究变态的时候需要参照常态;4、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更注重理论、原则,应用研究更注重预防、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既研究主观世界(主观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客观的环境。
(二)、研究内容。
以上方面出现问题时,就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变态心理学研究范畴。
1、发展历史、研究方法;2、划分变态和正常心理的标准;3、介绍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病因学)。
4、症状和综合征;5、预防和治疗。
三、变态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历史回顾。
1、早期阶段(迷信时期,奴隶制之前)。
(1)、考古学的发现;(2)、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印度、中国、古巴比伦)认为精神病的病因是魔鬼附体,治疗者是神父或者巫师,治疗方法:烧屎尿、鞭打、饥饿等,治疗原则:对身体的侮辱,使善良的精灵不忍呆在这儿,使恶鬼不愿呆在这儿。
2、中世纪前的光明时期(自然主义时代,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1)、古希腊、古罗马的贡献希波克里特(气质体液说:黄黑、胆汁、血液、黏液),古希腊医学之父。
①朴素唯物主义:首次提出病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模式,用大脑疾病解释大脑的变态疾病。
②对病因的解释:遗传、情感、环境、肌肉和神经紧张;③病因分类:a、躁狂症;b、抑郁症;c、谵妄症。
(谵妄:由高热、中毒以及其他疾病而引起意识模糊、短时间内精神错乱的症状。
如说胡话,不认识熟人等)总结:他是病理学和人道主义的丰碑。
(完整word版)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 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 )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言与历史回顾心理障碍:是在个体身体内部出现的导致了个体痛苦或功能受损,不是个体在其文化背景下对某一事件特定的反应,主要不是与社会偏离或冲突的结果。
心理障碍的特征:个体痛苦,功能受损,偏离社会规范,功能障碍心理学方法的历史演变:早期鬼神学、早期生物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心假设是精神病是由于个体体内无意识冲突造成的。
心理结构理论的要点:弗洛伊德将心理或心灵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基本部分。
本我一出生就存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出生后的六个月开始,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存在在意识层面。
防御机制理论的要点:自我在保护自己免受焦虑折磨时使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有压抑、否认、投射、替代、反向形成、退行、合理化、升华。
精神分析疗法的要点:自由联想,患者不加思考地直接说出出现在他头脑里的任何东西。
解析,分析师给患者指出他某些行为的意义。
移情分析,患者对分析师的反应,反映了患者之前对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分析师帮助患者理解和解释这些反应。
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童年经历塑造成人期人格,当代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仍然赞同这个观点。
无意识影响着行为,这是当下认知神经科学与神经病理学中的焦点。
人类行为的起因与目的有时是不明显的,这使后来的研究者们意识到人类行为的起因与目的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看待事物不要停留在表面。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约翰·华生。
经典条件反射:肉食可以自动的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不需要事先的学习,喂给狗的食物就被称为非条件刺激,狗受到食物的刺激而分泌唾液的反应被称为非条件反射。
在给狗喂食前多次给中性刺激的铃声,之后铃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而当食物不再随着铃声出现,狗就逐渐不再分泌唾液,最终消失。
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于解释恐惧症。
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是指借助事后的愉快事件增强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倾向。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不愉快事件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用于解释持续的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正是品行障碍的关键特征。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概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精神分裂症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焦虑障碍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进食障碍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物质滥用与依赖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心身疾病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人格障碍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性和性别认同障碍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儿童心理障碍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心理异常与社会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考点整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始于20世纪,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如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固着:接受的过多或过少刺激会造成“性心理”固着,产生异常。
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神经衰弱和癔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神经衰弱——兴奋过程的优势,抑制过程的薄弱。
癔病——抑制过程的优势,兴奋过程的薄弱。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阻或“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也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总结
变态心理学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8、怎么做?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第九章、心境障碍一、躁狂症1、临床表现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躯体症状2、分类轻躁狂/重性躁狂/谵妄性躁狂3、病程标准,一周二、抑郁症1、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不足症状群,焦虑/自罪自责/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扭曲/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受损2、病程标准,2周3、特殊类型隐匿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三、双相障碍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变态心理学》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变态的定义及其历史1、判断一个人的具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变态,诊断专家们常常会意见不一致。
2、判断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元素是: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性;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3、痛苦:①变态使人痛苦;②此外,痛苦不是变态的充分条件;③痛苦是变态性质的一个基本元素。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
4、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5、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行为3个方面功能的损伤。
6、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必须是伴随痛苦而产生的,这一点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成分。
7、功能损伤这个概念是非常有用的,虽然它并不能够完全让人满意。
8、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考虑种族、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
9、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①判断的误差;②观察者之间的分歧;③观察者和行为者之间的分歧;④不要轻易下诊断。
10、在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只有2万名精神科医生。
而在美国,2.5亿人口中有20万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11、早期对变态成因的认识:①超自然的解释:在史前社会,万物有灵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的信仰被广泛传播,心理障碍常常被归因于万物有灵论。
②生物学原因:a把心理上的疾病归于躯体。
b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包括:希波克拉底、梅迪以及心理障碍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观点。
c希波克拉底和盖仑思想中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多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希波克拉底假设,正常的大脑机制涉及四种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粘液。
③心理学原因:a催眠b从梅斯梅尔到弗洛伊德: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被广泛地使用。
12、18世纪末期,精神病患者被当作动物对待的观点遭到了批评。
尽管不是十分有效,但却加速了人本治疗的进程。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
不同于常人的行为不能都被看作是异常的, 比如运动员的行为、乐手的行为或智能超 群者的行为,虽然不同于常人,但也属于 正常的范围。
异常的判别指标
• 统计学指标: 此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
测量。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调查,一般认为 75%以上 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都可看作是正常的。 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 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
• 第一部分:基本问题 变态心理学的涵义、分类、历史、研究方法以 及解释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观点。 • 第二部分:各症分述 人格障碍、性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病、儿童心理 障碍 • 第三部分:干预 评估、诊断、治疗、预防
四、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 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
五、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 从中世纪的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 时代的变更(比奈尔Pinel) • 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 (克雷丕林Kraepelin) • 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 的变更(弗洛伊德Freud) • 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 普兰的变更
• 病程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异常 心理过程的现状和演变的特点,并对这 些特点予以数量上及性质上的估价。 • 治疗性实验——依据一定的病因学理论, 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验证该方法的 效果。
衡量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许又新)
• 体验标准: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 评价。 • 操作标准:工作、学习有效率,人际关 系良好。 • 发展标准: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大, 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 行动措施。
变态心理有程度的不同
《变态心理学》笔记和名师钱铭怡习题详解
《变态心理学》笔记和钱铭怡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概论1.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变态心理学、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概念;2.变态心理的评价标准;3.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4.实验法的分类;5.案例研究的优缺点。
一、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2)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3)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二)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这种用词方法是公众和专业人士均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说法。
心理异常一词可能更多地用于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而行为异常更加偏重表述个体外显行为的异常现象。
1.神经病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2.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3.精神病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4.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适用专业:心理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的特点有别于其它心理学课程,是以现象学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鉴别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其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能够理解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原因,结合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做出解释;了解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原则。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呈现:案例讲授、医院见习、小组表演、小组辩论、见习报告撰写、案例讨论,以及观看能够体现相应疾病特点的VCD录像等影像资料,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充分与学习的内容相链接,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对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障碍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
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课堂讨论等活动,力求系统、准确、客观、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课外时间增加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要求,通过医院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识别和鉴别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其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精神病理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教学重点是变态心理学基础理论、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变态心理分类、诊断与评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
如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与防治课程难点:难点章节是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与评估;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并发症或相似症状病例的诊断治疗。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调查法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临床心理学的概述;(2)临床心理学的发展阶段;(3)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
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与否,不存在普适性的标准和规则,行为的正常与否与社会的常模有关。
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判断标准:①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设计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②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标准(参考文化相对论);③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主要根据致病因素和症状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④统计学标准:以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
各种不同的同级内容涉及:①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的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比例;②患病率:指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患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案例研究曾是变态心理学发展中影响最大的研究方法,即对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优势】1,内容丰富详实;2,可有机会记录下非常独特的个体的经验;3,有助于个体提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观点的产生。
【不足】1,由于案例研究往往来自于个案,其结果无法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去;2,不同的案例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有差异的,其结果无法重复;3,案例研究更多是借助于访谈进行的,个案本身对其经历或体验的报告可能存在偏差。
(1~3章)变态心理学重点整理
变态心理学重点整理(简单版)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的特征:(一)变态心理是统计学的偏离:(二)变态心理是社会规范的偏离:(三)变态心理是个人痛苦的体验(四)变态心理是行为功能障碍(五)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2.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变态心理学是在正常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异常心理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形式和分类,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心理障碍的防治实践。
(2)具体任务包括4点:①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②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③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④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3.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1)变态心理学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2)变态心理学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3)变态心理学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觉4.变态心理的定义:(1)广义: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轻重不一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总称。
(2)狭义: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5.正常心理与变态心理的关系正常心理心理和异常心理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移行、相互转化和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只能是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连续体。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物因素又称躯体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结构、生理、生化、感染、年龄和性别等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找到结构上或有形的病理变化。
(2)常见生物因素:(一)遗传(二)脑结构(三)躯体疾病(四)神经生化(五)化学物质(六)性别与年龄二、心理因素(1)“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异常心理形成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点、认知过程、自我知觉、因果性归因、情绪状态、应对水平、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心理防卫方式、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变态心理学知识ppt课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 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 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 心理现象。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 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 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 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 病的原因。”
自我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处理“本我”与 “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 理性冲动 ,导致两种后果:压制不住就产生异常 心理和行为;压制得住会导致潜意识中冲突的变 形
4、简评
不合理之处: 当年弗洛伊德解释和判断问题时,无论如何,
在方法论上存在原则上的失误。 心理学界的批评,主要在方法论方面 :当时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 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 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 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 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 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 带有恐怖性质。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心理是脑的功能”的判断已 显雏形
中世纪,禁闭、水淹、火烧 17世纪以后,打破神学统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发展,一直延
续至今(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
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 (Hippocrates) 体液学说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 布罗卡失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单选】
1. 属于心理障碍判断标准的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 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的是:认知学派
3. 创造“患者中心治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4. 希波克拉底关于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是一种:生物学的观点
5. 在心理障碍的评估中,人格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验
【判断】
1. 痛苦是所有心理障碍的共同特点(F)
2. 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T)
3. 效度是信度的必要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F)
【名词解释】
1. 心理障碍——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记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填空】
1. 行为主义有3个最基本的假设:环境决定论、实验化和乐观主义
2. 第一个提出个体全程发展理论的是:埃里克森
3. 临床访谈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和结构化访谈
【简答】
1.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把心理障碍分为哪10种类别?(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论述】
1. 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单选】
1.属于知觉障碍的是:视幻觉
2.属于思维逻辑障碍的有:语词新作
3.属于意识障碍特点的是:谵妄状态、昏睡、朦胧状态
4. 妄想的特点包括:没有事实依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
5. 感知觉障碍是在精神病人中较为常见的认知障碍,一位病人把房顶的一只猫看成是一只老虎,吓得不敢动,属于:错觉
【判断】
1.妄想的特点之一是没有事实依据,病人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T)
2.思维不连贯属于思维联想障碍(F)
3. 病人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夜以继日地从事一项自认为很有意义其实是很荒谬、无聊的事情,这是情感高涨(F)
4. 幻觉和妄想分别属于知觉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T)
5. 蜡样屈曲是运动行为障碍的一种(F)
【名词解释】
1. 幻觉——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2. 妄想——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3. 自知力——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填空】
1. 妄想的特点有:没有事实依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2. 精神发育迟滞、痴呆是认知障碍中智能障碍的表现
3. 错构的病人与幻觉的病人一样具有错误而歪曲的思维意识,那么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歪曲的思想是否基于正确的事实上
4. 病人在接受痛苦的刺激时仍会体验到愉快的感觉称作:感觉倒错
5. 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失、意志倒错
【简答】
1. 请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
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
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它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
2. 自知力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如何?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在临床上的痊愈。
【案例】略
第三章神经症
【单选】
1.“过分担心处于特定情境,如在酒会大厅中,没有可以立即使用的出口”是:场所恐惧症症状的关键特征之一
2. 关于惊恐障碍与恐惧症的说法正确的是:惊恐障碍不限于特定情境,恐惧症局限与特定的环境
3. 小丽正值高三,学业压力很大。
由于数月前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失利,她开始畏惧考试,担心自己晕场,担心高考失败。
尽管她在考场上仍能正常发挥,但在生活中,她开始失眠,情绪不稳,易怒;她的神经总是很紧张,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
有时,还伴随全身肌肉的紧张。
这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已经时轻时重地持续两个月了。
你认为小丽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广泛性焦虑
4. 惊恐障碍属于:焦虑障碍
5. 强迫症状有: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仪式动作可使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受损;意识到强迫与反强迫的冲突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6. 关于神经症的特点正确的是: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自知力基本完整、主动求治;躯体尚无明确的器质性改变或者有病理生理变化;病人感到痛苦却无能为力
7.小刚每次走到黑暗的地下室时,就会过分地害怕,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总是过分担心没有一个即刻能用的出口逃生,因此,他极力回避去黑暗的地下室,小刚可能患有:场所恐惧症
8. 恐惧症包括: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
【判断】
1. 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所以这些强迫想法都来自于病人外部。
(F)
2. 某人恐惧社交,在众人面前说话时常常结巴、脸红。
平时总是尽量避免一切公共聚会,在无法避免时便会极度担心、焦虑、紧张不安,并伴有运动性不安。
他为此非常苦恼,到医院就诊,本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及焦虑症(F)
3. 马大姐一次午睡时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右臂受了些伤,她到附近的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只是擦破了皮,不碍事。
但马大姐就是不相信,坚信自己右臂骨折了,不能动了,马大姐患了疑病症(F)
【名词解释】
1.惊恐障碍——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有时出现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
2.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3.广泛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4.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5.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映,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填空】
1.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
2.恐惧症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