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常见的溶液--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
3. 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分类;
3. 溶液的制备方法;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5. 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浓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教学;
2. 实验示范;
3. 互动讨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出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介绍溶液的分类、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方法;
3. 实验示范:进行溶解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与总结:带领学生讨论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对浓度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实验器材;
3. 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评估:
1.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并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2. 出示相关浓度习题,检测学生对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课后反思: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水和常见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级
水和常见溶液
所需时
课内共用 4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2 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的核心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 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 的内容,同时整合了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二级主题“化学 物质的多样性”中的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 物质——水,以及水溶液,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 的巨大贡献。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本主题 单元由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自然界中的水;专题二溶液的形成; 专题三: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个专题涵盖了日常生活以及 科学研究中水以及水溶液的应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体现了物质 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水的组成和构成,能解释物质的三态 变化。 2、认识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的特征;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溶液。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体会物 质分类研究的思想。 4、认识溶解度,并能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 1、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水的天然循环,形成“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 不断循环”的认识。 2、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体会物质分类研究的思想。 单元主要学习方式: 本主题的核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学生以小组合 作的形式进行课前信息的采集、课堂实验探究、对实验探究中获取的 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整合梳理辅以教师的关键点拨是本单元的主要学 习方式。 预期成果: 个人完成绘制溶解度曲线图,完成节约用水的宣传材料(可以是幻灯 片、手抄报、宣传影片等);小组合作完成净化黄泥水、配制一定溶 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分离食盐与硝酸钾的混合物等实验探究;集体完 成专题作业测评和主题单元测评。
初中化学课程第三单元《溶液》教案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伴随热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
3.通过硝酸钾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二者的转化。
4.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能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并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化学概念,感受化
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有关溶液组成的计算对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
对应课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7.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溶液时如何形成的?
2.一中溶质能否无限量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3.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水和常见的溶液教学纲要
•
A. 食盐
B. 蔗糖
C. 味精
D. 芝麻油
• 例2.(2012.泰安市)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 )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
• 例3.(2012•绵阳)地球上71%的面积覆盖着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
要的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将1gCaO投入到99g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该实验能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
论依据是
。
例3.(2012.青岛市)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金刚石
B.空气 C.海水
D.碘酒
例4、(2012.南允市)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
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
A.氧气、水、空气 B.氮气、氯酸钾、钢
C.可燃冰、干冰、冰水混合物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将不同层次 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实验或学习小组,以期整体推进。
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要 求
课 标要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 2.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5、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 源
• 例10、(云南昆明,2011)100g某硫酸铜溶液恰 好与5.6g铁完全反应。求:(1)生成铜的质量。
• (2)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 确到0.1%)
例11.(云南楚雄,2011)(6分)将6.5g锌放入盛有50g 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的 物质的总质量为56.3g。请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多少?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018-2019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向学生主要介绍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再从物质的状态、种类介绍溶质、溶剂,再介绍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的概念,溶液的特征,以及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浮力之后,对物体浮沉状况的巩固和深入,也为后一节物质的溶解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也已体会到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作比较和判别。
对于溶解,学生印象较深的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气体和液体的溶解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的思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出结论来,这为本节课中溶液概念的得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学会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
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对照观察,用分类的思想对分散状况进行简单分类,学会辨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3.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过程,提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溶液的组成、混合物的概念。
3.知道水是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2.体验衣服污渍用水难以除去而用其他溶剂可除去,感受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四)STSE通过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询问学生:喝豆浆时味道太淡该如何解决?预设:往其中加砂糖、食盐、酱油等。
《第一章3水是常用的溶剂》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下
《水是常用的溶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水作为溶剂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水作为溶剂的特性和应用”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水作为溶剂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溶解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水作为溶剂的实例,如制作糖水、盐水等,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结果。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就“水作为溶剂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小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总结本次作业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注意安全,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 实践活动:学生需真实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并附上相关照片或图片。
3.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观点,形成小组统一观点。
4. 作业报告: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字迹工整。
可以包括本次作业的学习内容总结、实践心得以及个人见解等。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践活动、小组讨论以及作业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
2.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反馈,指出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自我反思:学生需在收到作业反馈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次作业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附加建议为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水作为溶剂的理解,教师可以考虑在下一课时安排一个与水有关的趣味实验或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演示】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 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水 乙醇【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回答】 汽水.【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水的电离 教案
水的电离教案教案:水的电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20章“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第2节“水的电离”。
本节主要介绍水的电离现象,包括电离的概念、电离度的含义以及影响电离度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电离现象,理解电离度的概念,掌握影响电离度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电离现象、电离度的概念及影响电离度的因素。
难点:影响电离度的因素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自来水的净化、矿泉水的生产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电离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介绍水的电离现象: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电离,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
(2)讲解电离度的概念:电离度是指溶液中已电离的物质占总物质的百分比。
(3)介绍影响电离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和浓度等。
3.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电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离度的概念。
4.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电离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溶液的酸碱度、判断溶液的性质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水的电离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水的电离电离度:已电离的物质占总物质的百分比影响电离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和浓度七、作业设计1. 描述水的电离现象,并说明电离度的概念。
2. 影响电离度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 根据下列数据,计算溶液的酸碱度:pH=4.5,[H+]=10^4.5mol/L。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水的电离现象及其应用。
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电离现象,加深对电离度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活动与探究一]蔗糖溶解在水中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结论:蔗糖消失在水中食盐消失在水中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回答:溶解其他物质的作用2、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活动与探究二]:碘加入水中------不溶碘加入汽油中----溶解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溶解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不溶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难溶于水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溶液单元设计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主要内容之一。
本主题单元所学知识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有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溶液,在生产中更是应用广泛,如化工产品的生产、农药和化肥肥料的使用大多在溶液中进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分散体系。
其内容突出了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九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溶液的形成。
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专题二:溶解度。
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能正确使用、分析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与方法;学会观察图像、表格,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认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专题三:溶液的浓度。
掌握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会读、识、用溶解度曲线图,会分析配制溶液的步骤、实验仪器,玻璃棒在操作中的作用和实验误操作的后果,会进行在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P2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一、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与特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理解溶液的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3.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产生的溶液,引出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讲解:依次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以及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有些则不能。
3.实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5.总结: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
六、板书设计:
1.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溶液的组成。
3.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4.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围绕溶液的定义、特性和溶解度展开,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和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溶液的知识。
《4.1 我们的水资源》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4、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一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思考,引导阅读课本,进行归纳总结总结 Nhomakorabea纳所学知识
环节五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例子,以及防止水污染的措施,进行短暂的小组交流后作答。
学生积极思考,小组交流,自由作答
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
教师:市民用的自来水或饮用水一般都来源于?自来水厂的水来源于? 水库中水能否直接饮用?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设计者
单位授课年级九年级
章节名称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第一节爱护水资源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标准及活动探究的建议)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①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教师:咱们从今天起开始学习第四章生命之源---水,打开课本及其讲义(导学案),课本98页,第一节分两个课题。
学生准备,进入学习状态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化学兴趣小组参观营海盐田。
第一板块:溶液
【问题思考,快速反应】
1.海水的溶剂是含量最多的溶质是
还有其他溶质吗?
2.取一烧杯澄清的海水,上部、中部、下部都一样咸吗?若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变,氯化钠会不会从中分离出来?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6.通过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主整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能力。
2.体会从混合物中提取物质的思路,并归纳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感受化学学科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视频,感受海洋的丰富资源,回顾梳理有关溶液组成的知识。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开始复习之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走入生活】
指出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医用酒精硫酸铜溶液盐酸碘酒
思考回答
巩固溶质、溶剂的相关内容。
【知识梳理(一)】
学生梳理归纳溶液的组成、特征
初步构建知识网络的一部分。
【问题思考,合作交流】
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快速回答问题并进行小梳理。
问题组(一)
1.蒸发池中的海水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吗?
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2.结晶池中水分蒸发到何时开始析出食盐晶体?
3.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吗?你是如何理解饱和溶液的?
4.取一杯海水,你有那些方法将其变为食盐的饱和溶液?
【知识梳理(三)】
学生梳理有关水的知识,构建网络。
巩固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线测试(三)】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板块:整理归纳,检测提升】
【知识整合】
组织学生填写知识树叶,学生整合知识
学生粘贴知识树叶
通过形象而生动的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构建知识网络。
【挑战自我】
【化学视角:认识水】
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
(1)从资源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
(2)从组成角度看: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从微粒角度看: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4)从变化角度看: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伴随能量变化。
水通电分解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学生小检测
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
1.回顾今天复习的内容,尝试自主绘制出水与常见溶液的知识网络图。
2.复习指导2-2练习题。
拓展练习,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学反思: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
小组合作
交流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梳理知识
利用生活实际问题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引导学生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问题组(二)
1.海水“晒盐”采用的是结晶的哪种途径?结晶还有其他途径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2.你选择结晶方法时依据什么?
3.你怎样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其要素是什么?
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知物质,感受化学学科的奇妙。
【学以致用】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用方程式解释:
1.“神舟九号”飞船的燃料氢气的来源;
2.碳酸饮料;
3.食品干燥剂--生石灰的干燥原理;
学生书写方程式
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训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知识归纳】
学生总结整理水的化学性质
梳理归纳水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归纳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结晶
学生快速反馈、复习、梳理水的净化的知识;思考总结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导入,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复习梳理知识。
了
【走入生活】
自去年十月起,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大范围干旱。人们饮水都成了问题。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了解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树立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与性质。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和结晶的含义,理解并会分析溶解度曲线。
3.总结归纳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构水与常见溶液的知识体系。
课题
水与常见的溶液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3年4月3日
授课人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及结晶现象。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沉降、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创设情境:
照片展示:胶州市“三河治理”前后,云溪河剪影。
【问题思考,快速反应】
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快速回答问题并进行小梳理。
1.如何去除天然水中的悬浮杂质?
2.人们常用什么来吸附水中的气味和色素?
3.如何去除天然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4.净化天然水通常采取哪几部操作?其净化程度最高的是哪一步?
展示水的人工净化步骤
学生梳理知识,构建有关溶液的网络。
学生完善拓展网络体系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同时归纳能力得提升。
【在线测试(二)】
学生练习,反馈
通过设置有梯度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链接】
学生做题
学生讲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渗透结晶可以用于分离提纯混合物。
第二板块:认识水
饱和石灰水、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热水、冷水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
巩固物质溶解时伴随能量变化情况。
巩固固体物质溶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以及结晶方法。
合作交流,展示方案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二)】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你能帮当地农民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吗?如何检验?
(2)如果地下水硬度过大,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来降低硬度?
(3)我们洗衣服通常使用洗衣粉,你知道其原理吗?
(4)身处旱区之外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快速抢答
巩固硬水、软水的区分方法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巩固乳化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渗透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分组交流讨论,
分组进行实验,
自主学习分析总结。
展示思考获得的成果。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了解结晶现象。
体会从混合物中提取物质的思路,并归纳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室现有饱和石灰水和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要想使其中的氢氧化钙,硝酸钾分别析出,你有哪些方案?
提供的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