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精神科兴奋、冲动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科兴奋、冲动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科兴奋、冲动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疾病患者的活动、意志行为障碍,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表现为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增多,易激惹等。

(1)兴奋、躁动、有明显暴力行为的患者,应安置在一级病室,24h专人管理。

(2)当班护士应掌握暴力行为患者的床号、姓名和病情。

严格交接班,防止意外。

(3)对言语增多或激惹性较高的患者加强引导,以诚恳的态度接触患者,避免与患者争执,减少激惹因素,据其特点或爱好安排适当的活动,稳定其情绪。

(4)对有伤人、损物行为的患者,严密观察,提高防范意识,切勿单独与患者同处一室,防止受伤害。

(5)对极度兴奋、躁动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约束保护;夜间影响他人休息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待情绪平稳后,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约束。

(6)对持续兴奋、躁动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其躯体情况,保证饮食与水分的摄入,同时,重视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7)一旦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患者情绪,疏散困观患者∶如果患者手中有危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巧妙夺取,遵医
嘱给予隔离或约束。

(8)做好病情记录和交接班。

精神科约束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科约束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科约束患者护理常规
约束性保护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医护人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

(1)遵医嘱使用约束技术。

紧急情况(患者出现自伤、伤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下护士可先执行约束,再报告医生补开医嘱。

(2)约束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其合作。

(3)约束过程中注意掌握手法和力度,避免动作粗暴,造成肢体骨折等意外。

(4)约束体位正确、舒适、松紧适宜,每2h更换体位一次。

(5)检查约束肢体有无红肿、发绀情况,有无自行解脱现象,一旦症状有所改善或患者安静入睡后即解除约束。

(6)对约束的患者,应定时喂水、喂饭,及时处理大小便,保持床褥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7)被保护约束的患者应安置在重症病室,加强巡视,防止受其他患者袭击、伤害并防止患者解脱约束带发生意外。

(8)约束带应班班交接,随时清点,发现丢失及时查找,防止患者作为自杀、自伤的工具。

(9)做好约束登记,包括约束的原因、约束带的数目、约束体位、时间及约束者签名等。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前、约束过程中、解除约束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从保护性约束定义出发,给予患者及家属解释说明约束的目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结果: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适应症,注意避免心理、生理上的伤害,减少引发纠纷的几率。结论:保护性约束不得做为惩罚病人的手段,减少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治疗护理顺利进行。
1.2由于约束给患者带来自尊受到伤害,对约束的体验是痛苦而深刻的,引起患者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加以反抗治疗,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交流时态度要和蔼,充分说明保护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减少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
1.3保护性约束应由有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开上医嘱,并且必须注明约束的形式,约束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如需继续约束应重新评估和再次下达医嘱,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先实行约束,在约束后应由当班医师(必须在3小时内)补开医嘱。
【参考文献】
[1]施忠英,张菊英,徐德君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护理要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5.
[2]石慧珍,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中潜在的问题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
[3]李凤丽,吴强,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82-02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它是限制患者的行为,以保护患者本人和他人的安全,以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保护措施。

冲动护理干预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冲动护理干预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冲动护理干预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1 原因分析1.1 保护措施过当,对干预后果不了解。

年轻力壮患者,在发生冲动时不易控制,干预时若方法不得当,易造成损伤。

其中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病例就是因为在干预时用力过猛,保护性约束时间过长,未及时更换体位至患者损伤。

1.2 自我防护知识缺乏: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易发生冲动行为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科学合理应用安全的防范知识和技巧,随时将防范意外事件贯穿到整个医疗护理中。

有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防护意识,对其行为估计不足,致意外发生。

有的是在无人支援情况下,强行制止患者,造成意外发生。

1.3 与家属沟通欠缺:因冲动干预后引起家属强烈不满,未能及时掌握家属心理或沟通的态度生疏,多使用书面语言,使家属对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不理解、不支援,从而引起家属不满。

1.4 责任心不强,监护措施不到位:因工作人员未将患者单独隔离,监控在视线内,使其他患者进入病室,为冲动患者解除约束带,致患者伤害他人及工作人员。

1.5 心里护理措施不到位:被约束患者安静后,应及时解除约束,同时要解释和劝慰患者使其理解约束的必要性,否则患者会产生抵触情绪。

2 对策2.1 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巧和护理知识的培训:精神患者在幻觉妄想支配下极易发生冲动行为,护理人员应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有效控制患者冲动的方法,行动上要快、轻、准,避免撕、拉、拽等猛烈动作。

约束时要处于功能位,定时更换体位,给予适当按摩,使皮肤免受约束带伤害,方以减轻患者对约束的抵触情绪,患者更易于接受。

2.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有冲动行为的患者,要注意接触方式,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正面接触,站在患者侧面易于脱离或免受攻击的位置,最好有3位以上的工作人员参与,一个人与其进行语言沟通,使患者麻痹和注意力不集中时,对患者进行马上约束。

2.3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互动:与家属沟通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和主要性,签定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同意书,取得家属理解、信任、支持,是做好干预治疗工作的保障。

精神科冲动患者紧急预案

精神科冲动患者紧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精神科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患者冲动行为对他人或自身造成伤害,确保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精神科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冲动行为紧急情况。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冲动行为,防止事态扩大。

3. 规范冲动行为处理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紧急处置小组:由精神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医生、心理咨询师、保安等人员组成。

2. 设立应急值班室:负责接收紧急情况报告,协调各部门处理。

3. 制定应急预案培训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培训。

四、应急预案流程(一)发现冲动行为1. 发现患者有冲动行为迹象时,立即报告值班室。

2. 值班室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紧急处置小组组长。

3. 紧急处置小组组长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二)现场处置1. 确保患者及周围人员安全,必要时进行隔离。

2. 与患者沟通,安抚情绪,了解冲动原因。

3.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急救。

4. 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患者情绪稳定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 如患者仍无法控制情绪,可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并立即通知医生。

-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后续处理1. 对冲动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患者表现、处理措施等。

2.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再次发生冲动行为。

3. 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情况总结,分析不足,改进工作。

五、应急预案措施(一)保护性约束1. 保护性约束仅限于患者有伤害自己或他人危险时使用。

2. 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3. 约束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意外。

(二)心理干预1. 针对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

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素质。

3.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治疗1.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目的对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要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及时发现冲动的先兆;密切观察治疗及用药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健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护理干预冲动行为是一种发生较急,历时短暂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同时伴有激动和口头或躯体攻击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可起源于内部感受或外部影响,此时自控力降低。

严重者可有情感爆发(愤怒、激越),甚至导致自伤或伤人的暴力行为[1]。

1.潜在冲动行为的处理做好冲动的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外表、动作和姿势、情感、言语、及对周围人的反应进行全面准确评估是防范冲动攻击行为的基础。

1.1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尤其是新入院及外出活动回病房的患者要严格检查,防止携带危险品入病房,去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减少危险行为发生的保证。

特别对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安置于重症室内,专人看护,必要时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1.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环境对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对患者起着积极地作用,病房的空间与床位避免过分拥挤。

保证病房环境安全、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物品陈设简化、整洁,尽可能减少刺激性噪音。

能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陌生感,消除紧张情绪。

使其能够安心住院治疗。

1.3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对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加强服药监护,防止吐药、藏药,以尽快控制病情,有效地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入院初期兴奋冲动的患者要尽早有效用药,同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1.4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症状护理:冲动行为一般多发生于新入院及病情有波动的患者当中,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绝大多数发生毁物、伤人暴力冲动行为的患者都有表情、情绪、行为等异常反应的先兆,对入院初期精神症状丰富及幻觉妄想明显的患者进行重点看护,严密巡视观察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性暗示信息,了解病人的心态,防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摘要】目的:通过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的分析,来提高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保护性约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0-01就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往往会因为受到妄想、幻听、敌对等各种病态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

因此,怎样才能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就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针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其中女性50例,男性60例。

患者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7岁。

被冲动行为干预保护性约束在床时间<24小时162例,≥24小时32例。

1.2 方法1.2.1 保护性约束前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情绪进而行为,医生已下医嘱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医嘱分为书面医嘱及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必须在治疗执行后3小时内补充书面医嘱),护士工作的重点是评估、解释及沟通。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使用制度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使用制度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使用制度1.约束指征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指征,避免滥用约束现象的发生。

凡具有下列情况的患者,在无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考虑实施保护性约束。

(1)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

(2)明显的攻击行为,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全。

(3)极度兴奋、冲动,扰乱医疗秩序。

(4)自伤或伤人行为。

(5)意识障碍危及自身安全。

(6)特殊治疗的需要,如进行肌内注射、输液或其他治疗时患者不合作,需强制执行。

2.实施措施、注意事项(1)人院时,应向患者监护人告知约束有关事项,并签订《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

(2)约束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医生开具保护性约束医嘱,护理人员遵医嘱执行约束(不得擅自约束患者)。

(3)紧急情况下(精神症状支配下突然发生冲动伤人、自伤甚至危及其他患者生命时),护士可按医生口头医嘱先实施约束,由当班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4)约束时应按保护性约束操作规范进行,无论患者接受与否,都应耐心解释,说明约束目的。

(5)约束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手法和力度,避免动作粗暴,造成肢体骨折、扭伤等意外。

3.约束患者的护理要点(1)约束患者应安置在重症病室,实行一级护理,加强巡视,防止受其他患者袭击、伤害或挣脱约束带发生意外。

(2)约束肢体应始终处于功能位置,松紧适宜;避免双上肢呈“倒八字”姿势约束。

护士每15~30min遇视一次,每小时评估一次,每2h松解活动肢体一次,更换体位做好约束相关记录。

(3)患者人睡后要解除约束,如病情需要持续约束者,应减少约束部位,调节约束长度至患者可翻身的余地。

(4)持续约束时间,白天不超过4h,夜间不超过12h。

超过时间需由医生重新评估,再开医嘱。

(5)约束期间,做好生活护理(喂水、喂饭、协助排便、料理个人卫生等),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

(6)患者情绪稳定后,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评估,解除约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摘要:探讨精神科临床应用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对病人的身心影响及应用效果,采用回顾性分析 2018 年1—6 月,对我院女性患者使用约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率尚有下降空间,约束保护有待进一步规范。

本文旨在探讨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应用过程中通过科学实施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提高约束保护的技能,及制定人性化模式,降低约束风险,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家属的满意度,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治疗。

关键词:保护性约束;精神科住院患者;应用;护理措施;前言:在住院精神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对受精神症状影响而出现冲动、伤人、毁物、外走、自杀、自伤、治疗不合作等患者采取保护性约束,从而保障患者本身及他人安全,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

据有关资料统计,精神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应用保护性约束的应用率达到 40%。

然而,保护性约束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护理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此项护理操作不能得到患者本人的认可,患者和家属也容易对采取保护性约束的目的产生误解,同时由于约束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强烈反抗,也会造成患者本身或工作人员的伤害,从而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保护性约束是涉及生理、心理、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复杂课题。

一、临床资料2018 年 1———6 月我院共收治了 512 名患者,使用约束保护 70例,均为女性,年龄 15 -55 岁,由精神科医师确诊:精神分裂症 27例,躁狂症 20 例,抑郁症 18 例,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 5 例。

二、保护约束带分析及效果1. 保护性约束用具常用保护性约束用具床档:防止老年患者坠床;传统条索状宽布约束带:约束患者肩部、手腕、脚踝:约束后不影响翻身和活动。

有研究对传统约束带和德国磁扣式约束带进行比较显示,德国磁扣式约束带不易脱出,不影响血液循环,患者活动度大,更加舒适,给患者及家属的感观好,无论是科学实用性、约束效果、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约束带,但造价相对昂贵。

【精神科护理】保护性约束使用注意事项

【精神科护理】保护性约束使用注意事项

【精神科护理】保护性约束使用注意事项一、什么是保护性约束约束性保护,在精神科诊疗过程中,通过约束工具适当限制精神病患者冲动、自伤、伤人、治疗不合作等行为,以保证患者安全的方法。

二、保护性约束的作用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保护性约束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保护患者安全的护理措施。

三、使用保护性约束注意事项1、评估患者:掌握保护性约束应用指征,确认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以及肢体活动等情况,约束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尊重患者尊严和隐私以及家属的意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保护性约束必须是病情允许,主管医生或当班医生开医嘱方可执行,保护性约束作为保护患者安全、保证治疗的一项护理措施,不可作为惩罚患者的手段。

3、移动不合作患者时,应将力气平稳地使用在患者全身,不可强拉一肢体或部位,以防扭伤及骨折;过分躁动的患者,要多安排几名工作人员,动作或步调要协调一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控制步骤或相关问题,要事先设计好方案。

4、约束时将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松紧适宜,以能伸进一、二手指为原则,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

5、保护性约束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病情稳定或治疗结束后,及时解除约束。

需较长时间约束者,每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并活动肢体,协助患者翻身。

6、做好被约束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定时喂水,协助患者大小便,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并防止患者挣脱约束带而发生危险。

7、做好保护性约束记录。

包括约束原因、时间、约束部位、解除约束时间以及执行人等,并做好交接班。

四、小结精神科护理风险贯穿每个治疗、操作环节和过程。

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

图片来源:网络1精神科护理【收藏】噎食的急救--海姆立克急救法【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查房记录【收藏】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汇总【精神科护理】精神科住院患者如何预防噎食【精神科护理】提升精神科护士慎独精神的重要性【收藏】精神科用药注意事项(仅供参考)【收藏】常见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2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消除抑郁隐患,从儿童做起【抑郁症】的病因,是因为执着还是因为压力?【精神卫生科普】女性比男性患抑郁症的概率高,为什么?【抑郁心理】春季抑郁高发,如何预防抑郁【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时髦病吗?【抑郁心理】消除抑郁隐患,从儿童做起。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特有的护理医护人员精神科家属医嘱约束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特有的护理医护人员精神科家属医嘱约束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特有的护理医护人员精神科家属医嘱约束导语约束的目的是保护。

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始终让墙外的人们充满好奇,即便是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也不知道里面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那些看起来行为模式混乱的患者怎么才能够控制住情绪直至治愈呢?面对那些特别暴力和过度消极的患者,我们是怎么制止的呢?下面我们来简单谈谈精神科的独特护理: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的独特护理"当我们遇到特别冲动,行为特别乱的病人,要试着与其沟通,如果沟通无效,就告知主治医生并遵医嘱将病人用约束带约束在床上,以此制止他们的冲动行为,这一过程就叫保护性约束。

听着就像是“哪个病人不听话了,就把他绑到床上”那么简单。

其实不然,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治疗的一种独特的护理操作技术,并不是用来惩罚病人的。

它的另一个名称是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指在精神科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地限制其行为的医疗保护措施。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稳定高涨的情绪,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保护性约束"对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需要一定的指征,不可以随意滥用。

精神卫生法明文规定: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禁止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

1治疗护理不合作的患者很多精神病患者入院时就否认自己有病,并且不安心住院,企图逃跑。

护理治疗,如:打针、输液也不能很好的配合。

经过医护人员反复的心理疏导无效时,就会实施保护性约束,以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2有明显的攻击和伤害他人行为的患者精神病患者有一部分伴有幻觉和被害妄想,经常听到有人在对他说话,有人要害他,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会让他们无原因的去攻击他人。

还有一部分患者属于躁狂易激惹,和他人有一点不和就容易动手打人。

对于这类患者,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是指为了保护患者和他人的安全,在临床护理中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特殊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患者的精神状态或行为异常,为了避免其危害自己或他人,保护性约束可能会变得必要。

然而,保护性约束患者涉及伦理和法律问题,因此在应用这些措施时需要特别谨慎,并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尊严与权益。

一、保护性约束的定义和适应范围保护性约束是指通过限制患者的自由行动和行为来保护其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使用安全带、固定带、轮椅固定装置、护理床栏杆等。

保护性约束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患者对他人或自身构成严重危险:如患者具有极度的攻击性、自残倾向等行为;2.患者无法理性判断和自控:如丧失理智、不能正常思考或决策等;3.患者需要紧急的医疗干预:如患者突发暴力行为,需要立即停止其伤害行为。

二、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原则1.最小限度原则:保护性约束应该在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明确判断患者无法进行自我约束,并且具有危险行为或危险趋势时使用。

应尽量采取轻度的保护性约束手段,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侵犯其权益。

2.明确目的原则:在使用保护性约束之前,医务人员必须明确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并将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同时,应与患者或其家属作出充分的沟通和解释,让其充分理解约束的原因和效果。

3.定期评估原则:医护人员需定期对患者的约束措施进行评估,一旦患者安全状况改善,应及时解除或调整约束措施。

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避免约束导致的并发症和心理负担。

4.文化和伦理尊重原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尽量尊重其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三、保护性约束的实施过程和要点1.评估和判断: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行为状态和表现,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同时,排除其他非约束措施可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2.安全环境的准备:确保患者周围的环境安全,避免锐利或易燃物品的存在,确保约束患者的设备设施的完好和可靠。

医院精神科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制度(标准版)

医院精神科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制度(标准版)

精神科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制度
精神疾病所导致的患者的非理性行为,不仅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威胁着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保护性约束的方法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为合理使用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定本制度。

一、保护性约束是为限制患者活动,使用物理方法强制约束患者的一种医疗护理手段。

二、属下列情况的病人,可考虑保护性约束:
①极度兴奋躁动,用药短时间内难以控制其躁动者;
②有自伤、自杀、毁物、伤人、外跑行为者,其他较少限制的措施使用后无效;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谵妄状态、癫痫伴有意识障碍;
④治疗需要,如冬眠治疗、输液或其他治疗不合作者;
⑤其他特殊情况需暂时约束者。

三、对须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由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评估病情,在遵循上述应用原则的情况下,下达医嘱。

值班医生不在现场时,也可由护理人员先行给予保护性约束措施,再立即通知医生。

四、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应尊重患者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权。

在住院知情同意书中,接诊医生应详细解释相关条款,取得监护人的理解和同意,并在实施保护措施前再签署采取措施的知情同意书(情况紧急时可事后补签)
五、在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时,应遵照相关流程,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

六、严禁出于惩罚目的对患者实施强制物理约束措施。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应用过程中通过科学实施保护性约束及制定人性化护理模式。

方法分析保护性约束的医疗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保护性约束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

结果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应用过程中通过科学实施保护性约束及制定人性化护理模式,减少了自伤与他伤的发生,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论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应用过程中通过科学实施保护性约束及制定人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标签: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措施1 一般情况1.1保护性约束的涵义约束分为躯体约束和化学药物约束,躯体约束国际上没有通用的定义,美国医疗财政管理局将躯体约束定义为使用任何物理或机械性设备、材料、工具附加在或临近与患者的躯体,使患者不能轻易将其移除,限制患者自由活动或是患者不能正常接近自己的身体。

精神科的保护性约束实质是躯体约束,主要利用约束用具保护精神疾病患者及周围环境免遭伤害,故称为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一项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简单的捆绑技术,它包含一定的医疗风险[1-3]。

1.2 应用原则①患者当时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的危险性;②为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③有其他较少限制的措施,但在当时无法提供或使用无效。

1.3适应对象①对新入院的患者有兴奋躁动、自伤、伤人及毁物表现者;②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外逃者;③具有严重的自杀、自伤行为者;④癫痫大发作者;⑤拒绝治疗如输液不合作者;⑥其他特殊情况随时需要约束者。

2 保护性约束对患者的影响2.1躯体方面的影响可直接引起神经损伤,增加关节挛缩,肌力丧失,医院感染,压疮,便秘,大小便失禁,深静脉血栓,骨折等。

使用胸部约束带不当导致胃部挤压伤如窒息死亡。

有时由于被约束患者活动范围、保护能力受限,可能发生被其他患者伤害事件。

如果对约束工具管理不当,可被患者用作自缢工具。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一、引言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由于精神功能的障碍,往往会出现自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在精神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措施,旨在保护患者和周围人群的安全,防止患者因精神症状导致的冲动行为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然而,保护性约束也可能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探讨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二、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1. 负面情绪:精神病患者在受到保护性约束时,可能会产生恐惧、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被束缚、失去自由,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

2. 生理反应:长时间的约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此外,约束部位可能出现皮肤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3. 行为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试图摆脱约束,这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

另一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消极退缩,对治疗和护理失去信心。

三、护理干预措施1. 充分评估:在实施保护性约束前,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约束必要性。

与医生密切沟通,遵循医嘱,确保约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 尊重患者: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意愿,向患者解释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3. 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定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4. 舒适约束: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位置,约束带松紧适宜,避免过度束缚。

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状况,防止出现压迫性损伤。

5.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关于精神病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方法,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6.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生活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

精神科常见引起冲动行为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精神科常见引起冲动行为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沈 渔 ,主 编 .精 神 病 学 【 .第 3 版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4 M】
社 , l 9 : 1 4—1 8 98 6 6.
为病人提供安静 、舒适的修养环境 。对有谩骂 ,怒视 他人 ,
情 绪 激 动 ,大 声 喊 叫 ,拒 绝 治疗 等 冲 动 先 兆 : 因命 令 性幻 昕 , 对 被 害妄 想 , 兴 奋 躁 动 ,抑 郁 自伤 导 致 出现 的 冲 动 倾 向 的病 人 ,
作者单位:2 0 9江苏 南京 1 2 0
南京脑科医院

7— 3
有 伤人工具 ,以免发 生不测。做好病房 的安全 管理,对病房的
管道设施及时检查维修 ,生活用品用后及 时收好,避免发生意
外。改善医院 的就诊环境 ,充分做好导 医工作 ,保持 良好的就
诊 秩 序 。这 样 ,可 减 少 患 者 之 间 、 患者 与 家 属 之 间 的 冲 突 ,杜
精神分裂症病 人的肇事肇祸 率显 得十分重要 。以下就如何分析 精神病人 的冲动行为及原 因以及相应 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
曼鉴 2 曼 0 1
【 中图分类N 】R 7 - 43 【 文献标识码 】A
Ht 曼黧 A t 2曩 N em主 a r u ls h e 0 t1 u 1g 0 uo s. 8
文 寿 娟 4
【 文章编号 】17 - 7 3( 0 0 8 0 7 - 1 6 2 3 8 2 1 )0 - 0 3 0
冲 动 行 为 。 当 幻 听 “ 令 ” 其 打 人 时 ,会 毫 不 犹 豫 地 执 行 , 尤 命
绝连锁 反应造 成的攻击 、冲动伤人行 为。
2 3加 强 工 作 责任 心 ,及 时 发现 问题 ;以患 者 为 中心 ,做 好 .

精神病患者使用约束带的护理

精神病患者使用约束带的护理

精神病患者使用约束带的护理1、使用保护性约束前的护理评估病情医护人员要意见一致,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尽量不用,绝对不准用约束用具作为惩罚患者的工具。

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护理行为,患者会产生较强的敌对情绪和反抗行为,家属和患者对保护性约束往往不甚理解,有时会产生较大的误会,以致产生医疗纠纷。

因此,在实施保护性约束前应向家属说明约束的作用和目的,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保护患者时避免误伤患者,还要做好自我保护⑴。

选择合适的约束方法和用具1、对于长期卧病、神志不清、轻度躁动患者在床两侧加床档,保护患者不致坠床;对于体质虚弱能坐椅活动的老年痴呆或精神病患者,可短时间选用一根约束带经胸、腹部、两腋下穿过,在椅背打结进行保护性约束,松紧适宜,保证患者有一定的活动度,但要避免患者顺着椅背挣脱约束而发生意外;2、对有明显自伤自弃行为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避免其自伤可选择一根约束带约束双手或给患者穿保护衣来保护患者;对治疗不合作躁动患者,可针对局部注射部位进行约束,必要时约束双手,避免患者自行拔除针头,避免在靠近约束部位或活动关节处进行穿刺,以免患者躁动使针头滑脱或肿胀而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3、对于极度兴奋、冲动伤人、自伤、不合作患者,常需多人协助选择多根约束带进行约束,首先从侧面接触患者,两人从两侧同时约束其两腕,接着约束两下肢踝关节,然后约束双肩,仍躁动不安者可在膝部加用一根约束带,松紧适宜,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肢体末端肿胀,过松易滑脱,一般以伸入两指为宜。

2、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护理病情观察使用约束带时应放衬垫,注意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有无因患者挣扎致约束带过紧引起肢体末端肿胀,并根据患者病情定时放松约束。

对兴奋躁动患者约束时,不能强拉肢体,以防扭伤及骨折,尽量保持功能位置,用力要平衡,步调一致,避免用力过猛。

进行肩部约束时,引起臂丛神经损伤。

经常巡视患者并进行局部按摩和肢体活动。

严重冲动伤人患者视病情轮流放松约束部位,以确保安全,并防止约束带脱落或被患者自己或其他患者解开,造成患者冲动或自缢的严重后果。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对策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对策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原因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临床资料。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有关原因,如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情绪不稳、思维混乱等。

结论:通过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有关因素,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可以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冲动行为;干预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异常,病情越严重则上述异常表现越明显[1]。

因为患者的意志受到病态心理的支配,所以会对外界表现出敌意与攻击性,引起自杀、自伤、伤人及毁物等不良事件[2]。

据文献报道,约60%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既往暴力行为[3]。

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因患者的冲动行为给医护人员及周围其他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常见,鉴于此,抑制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其攻击性是护理工作的关键[4]。

1资料与方法1.1 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男性住院患者4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年龄22~62岁,平均(38.4±9.2)岁;已婚18例、未婚3例、离异27例;冲动行为的表现:冲动毁物行为、对他人的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行为、不配合治疗(如住院,拒食,拒药,输液,肌注)、外走行为、自杀自残等行为。

1.2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保护性约束法、隔离法、语言干预、强制给药及MECT治疗。

2 护理对策2.1密切观察病情在护理工作中,预防攻击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认真阅读病历,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经过、病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及社会背景等。

如病人既往曾发生过攻击行为,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资料:床号、姓名、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饮食、护理要点及心理状态。

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重症病室,专人看护,24小时不离视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精神科病人冲动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

精神科病人冲动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

精神科病人冲动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
一、冲动防范预案
冲动行为是指直接伤害他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病人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性影响。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及终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其方法归纳如下:
(一)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及病区危险品的管理工作。

(二)多方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减少诱发因素。

(三)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对有冲动趋势的病人应明确告之行为造成的后果,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组织适当的娱乐活动,使其旺盛的精力得到应有的疏泄,转移分散其冲动意图。

(四)加强病区的巡视工作,对有冲动倾向的病人,其动态表现应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力争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五)对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的病人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有效控制精神症状。

(六)一旦发生病人冲动,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病人情绪,疏散围观病人。

(七)如果病人手中有危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巧妙夺取。

(八)遵医嘱隔离、约束病人,并用药控制病人情绪,做好约束病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九)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二、病人冲动应急处理流程
图 冲动应急处理流程 病人冲动
当班护士
用简洁语言稳
定病人情绪 疏散围观病人
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通知医生 乘其不备夺取手中危险品
隔离约束冲动病人
遵医嘱用药控制病人情绪 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摘要:保护性约束作为躯体保护的一种,主要是运用约束性措施保护精神病患者免受自身或者周遭的伤害,是治疗精神病患者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文章旨在探讨保护性约束的约束措施及其具体的运用。

保护性约束措施包括约束用具和约束形式两种。

常见的约束用具有旧式约束带、新式约束衣、约束背心、约束带、约束椅、约束床等。

而约束形式分为体力控制和机械控制两种。

在实施约束性措施过程中,应做到保护性约束前的评估和准备、保护性约束中的观察和保护性约束后的护理。

恰当的约束形式和约束工具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约束形式;约束工具1.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分为躯体约束和化学约束,是指在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限制其行为活动以期保护其免受自身或者周遭伤害的医疗保护措施。

美国医疗界对躯体约束性的定义是使用任何物理或者机械设备限制患者自由活动以期对患者进行保护,保护性约束的实质其实就是躯体性保护。

在中国,由于2009年湖北巴东县女服务员邓玉娇因刺死官员被警方立案,后被鉴定为精神病患者对其进行保护性约束,随后,保护性约束成为网络热词。

保护性约束在使用过程中应追寻以下原则:①患者当时有伤害自己或者危害他人的行为;②使用约束性保护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疗患者;③其他较少限制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失去效用。

因此,其约束对象往往针对精神病患者,并且是处于发病状态的精神病患者,约束性保护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自杀、自伤、伤害周围等意外的发生。

2.保护性约束措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在保护精神病患者免受自身或者外力的伤害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保护性约束措施包括约束用具和约束形式两种。

约束形式分为体力控制和机械控制。

在临床过程中,往往先通过体力控制进行,如果体力控制达不到预设的结果,再进行约束性控制,这个时候就需要恰当的约束工具。

常见的约束用具有旧式布制约束带、新式约束衣、约束背心、约束带、约束椅、约束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6-11-21T15:00:19.0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4期作者:卿凤唐
[导读]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0036
【摘要】目的:通过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的分析,来提高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保护性约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0-01
就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往往会因为受到妄想、幻听、敌对等各种病态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

因此,怎样才能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就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针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其中女性50例,男性60例。

患者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7岁。

被冲动行为干预保护性约束在床时间<24小时162例,≥24小时32例。

1.2 方法
1.2.1 保护性约束前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情绪进而行为,医生已下医嘱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医嘱分为书面医嘱及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必须在治疗执行后3小时内补充书面医嘱),护士工作的重点是评估、解释及沟通。

①了解病史掌握患者的主要情况,即知道患者的姓名、诊断、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治疗及护理问题、有无冲动行为。

干预治疗的禁忌证,如骨质疏松等[1]。

②评估患者配合程度。

询问家属或能够沟通的患者,了解近日患者有无外伤或皮肤破损。

接触患者时,态度亲切、耐心,语言温和、友善,说明需暂时约束其行为的原因和必要性,尽量消除患者对工作人员的敌意。

尽可能在约束前先检查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做到心中有数。

③控制现场环境。

避免病室混乱、拥挤,将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

如对刚入院患者,因其拒绝住院治疗而需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尤应重视与家属的解释和沟通,可请医生与护士一同向家属说明情况,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如家属有异议或家属间意见不统一时,即使医生已下医嘱,也需立即汇报医生处理,切勿盲目执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1.2.2 保护性约束中的护理
①评估及记录。

如患者已在多人协助下被保护性约束上床后,首先进行安全检查,取下发夹等不需要的饰品及危险品。

如有首饰等贵重物品,最好在护士协助下请家属自行取下带走。

如无家属在场,必须在两名工作人员取下清点后交给护士长保存。

护士需再次评估患者的皮肤,重点是双侧腋下、手腕、足踝部等保护带加压部位,双侧耳廓、手肘、足跟及骶尾部等长时间卧床易受压部位。

根据评估结果、病情确定使用保护带的部位、根数及安放衬垫的部位。

制定翻身、活动肢体的计划,必要时填写翻身卡。

及时建立约束患者巡视记录单,详细书写护理记录[2]。

②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将患者保护性约束于重症室床上,未约束患者不能进入该房间,以免发生伤害或被伤害意外。

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床边应有工作人员专人看护;照料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协助患者大小便,保持床铺柔软、平整、整洁、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和臂丛神经麻痹的发生。

1.2.3 保护性约束后护理
如病情稳定,医嘱予停止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在做好解释工作后为患者解除保护带。

解除约束时,应再次检查患者的皮肤,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刚停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患者的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如告诉患者发脾气和砸物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感到极为愤怒或伤心时,可用转移注意力或向家人、工作人员倾诉等方法发泄,不要采取过激行为。

保护性约束是一项暂时性的治疗方法,一般每次不宜超过24小时。

否则,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情绪均会明显增加[3]。

然而,已保护性约束24小时,但患者情绪仍未控制,很可能解除约束后仍会出现冲动行为、伤人或伤己,如遇此种情况,护士一定要请负责医生一同向家属解释和沟通,耐心说明仍需保护的原因,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一旦发现保护性约束时间已超过24小时,护士应与医生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如患者见到家人时较安静,可在家属探视时暂时解除约束,等家属离开时再给予保护性约束;在患者使用镇静药物入睡后,暂时解除约束,醒来后再给予保护性约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保护性约束是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多种方法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

它是保证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常规治疗的正常执行、维护良好住院环境等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但若护理不到位、沟通不到位,就有可能起反作用,甚至导致治疗不能进行或医疗纠纷的发生。


理人员应掌握专科护理技巧和护理知识,为患者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

此外,在治疗前后做好解释工作,充分体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取得家属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总而言之,在精神科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冲动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然后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预防和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13,12:96+124.
[2]袁颖,张广亚,杜向东,陈彦方.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06:424-425.
[3]殷学涛,许静翔,周玉来. 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武警医学,2015,04:411-4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