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PPT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仔细辨别,试解释下列句中的重要虚词( 指出用法,然后解释)。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注释检测
1、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 4、许之
5、越国以鄙远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焉用亡郑以陪邻
8、行李之往来
9、共其乏困
11、既东封郑 13、将焉取之 15、因人之力而敝之 17、以乱易整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2、又欲肆其西封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6、失其所与 18、吾其还也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晋师撤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齐读课文
研读课文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段话,找
出能够体现烛之武说辞内在层次逻辑关
系的四个词语,并具体说说各层次之间 的关系。
分析人物形象
13
烛之武形象分析
1、志士。 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 ”性格。 3、辩士。 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 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辩 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 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戍——戍守; 师——军队; 夕——晚上 及——达到
如何学习文言文: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思考:1、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2、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晓 舍 郑 (利于秦)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利 赐 晋 (负于秦)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 虚词辨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4。行李之往来
4。助词,主谓之间
5。夫晋,何厌之有? 5。助词,宾语提前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为君,即晋惠公。
君图之。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 望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辩士
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没有那人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Leabharlann 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 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 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 添了文章的戏剧性。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评略得当。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守卫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秦伯高兴了,就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 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 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
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去:离开 知:通“智”,明智 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fán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w见éi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zh今uì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b,ǐ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b矣èi 。若亡郑而有益于b君ó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
为:给予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
赐:恩惠
惠公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
朝、夕:在早上、在晚上(名作状) 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
济:过河
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作家作品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 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 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 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 《资治通鉴》
基础积累
7、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整体感知
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任 务 活 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 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 军(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活动2:解读内容 思考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①写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紧张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表明战争原因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可能是因为 秦、晋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并未合兵一处,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 了有利条件。
形容词→名词
基础积累
5、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基础积累
6、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页)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页)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 年逃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 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过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并没有感化 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必需要,还是在两年后 发动了这次战争。
《左传》介绍
《左传》本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具体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春秋》体例,记 述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 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 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 军

郑军
大家还了解哪些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如:《春秋》《左传》等。
国别体: 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
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国语》 《战国策》。
纪传体: 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
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
朗诵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来自句和节奏烛之武是在什么状况下退秦师的?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 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 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 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 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新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4张PPT

▪ .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
▪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 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
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精品PPT
第二段: 临危受命
▪ 1、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 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 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 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
精品PPT
文学常识
一、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 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 (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 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精品PPT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精品PPT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侵损、削减
1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夫: 那
精品PPT
词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 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 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在东部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 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函陵
氾水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体史书。
1、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2、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 3、烛之武退秦师的? 晋:它惹我。 秦:但它没有惹我。 晋:走嘛,事成分你好处。 秦:怎么不早说呢。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郑:大哥,你好好想想嘛。 秦:好的,不打了,我最不喜欢打打
杀杀的。
郑:多谢多谢。
秦:我再留点人帮你们。 郑:好大哥,讲义气。
秦:走了,不送。
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怎样?其中最 关键的是哪一句?
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原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 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结
1、报效国家不在年纪大小 2、报效国家不在职位高低 3、将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自己确定主题,写一段规劝同学的话,尽量说服 对方。
参考:
1、劝同学不要打游戏。 2、劝同学注意易容仪表。 3、劝同学上课不要睡觉。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赢好感)
2、亡郑不利于君,留郑有利于君 (析利害)
3、晋背信弃义在先且贪得无厌 (挑矛盾)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破联盟)
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句?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在国家危难面前: 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
2、在强秦面前: 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 勇有谋。
危亡之际挺身行, 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 劝退秦国虎狼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秦晋围郑
叙事结构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而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 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高妙的劝说艺术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有理——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有利——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有节—— 不卑不亢 有体——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理——摆事实、讲道理 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
函( hán )
氾( fán )
缒( zhuì)
阙( quē )
朝( zhāo)济而夕设版焉
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ì ) 逢(pánɡ)孙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提示】“已”同“矣”。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共”通“供”,供给。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 【提示】“说”通“悦” ⑷失其所与,不知。 【提示】“知”通“智”
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提示】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提示】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知识拓展】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四种类型
一、名词+名词 例如:陈胜王(称王)。(《陈涉世家》)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及意义。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有
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
⑴夜缒而出,见秦伯。
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
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
【提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提示】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提示】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⑸邻之厚,君之薄也。 【提示】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 往今来,多少志存高远之士,面对社会、命运的不公,紧 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一份力量。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他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 击退百万之师的。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的重 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客观地 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 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
3.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提示】表面是谦虚,实际是指责郑伯一直不重用他, 埋没了其才能。
4.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退兵的? 【提示】本段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仅125个字,却
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说出了秦、晋联 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 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5.请简要概括出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体——得体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 于秦伯,一口一个“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 厉害得失。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 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 基础。
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 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
⑵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 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 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 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 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 只是略作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 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 武的形象。
(2)夜缒(烛之武)而出 (3)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4)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 介宾短语后置)
(2)何厌之有 (有何厌 ── 宾语前置)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 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文章第一段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来说明攻方的势态,暗示郑国 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 发展作了铺垫。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之:结构助词,的。
之 子犯请击之
之:代词,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连词,表承接。 而:连词,表转折。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其:指示代词,那。
1.省略句
省略主语
省略宾语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 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 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 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 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 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第一段对原因和形势的叙述,不但为故事的发展埋下 了伏笔,还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何作用? 【提示】一是交代烛之武的情况,是一位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能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改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 为重。话虽不多,但却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描写其英勇的精 神作了必要铺垫。
——亡郑对秦有害 ——舍郑于秦有益 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利——化被动为主动 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 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 (戒心、贪心、疑心……) 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节——不卑不亢 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却本国尊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 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 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提示】能言善辩、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机智勇敢、 不卑不亢。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述。 【提示】⑴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
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 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 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 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 “晋侯、秦伯围 郑”“国危矣”。
二、名词+而+动词 例如:弦(装上弦)而鼓之。(《工之侨献琴》)
三、名词+代词 例如:驴不胜其怒,蹄(踢)之。(《黔之驴》)
四、所+名词
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志”跟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做
记号”。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其含义。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提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 义,请客的主人。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提示】夫人:古义,那个人,文中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 的妻子的尊称。

晋师撤离
开端
烛 之
发展

退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 、助晋、舍郑、共乏 秦晋离郑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展开联想和想象,设想一下烛之武回到郑国后的 情景。
THANKS
感谢各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