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而+动词 例如:弦(装上弦)而鼓之。(《工之侨献琴》)
三、名词+代词 例如:驴不胜其怒,蹄(踢)之。(《黔之驴》)
四、所+名词
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志”跟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做
记号”。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其含义。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提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 义,请客的主人。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Biblioteka Baidu门时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提示】夫人:古义,那个人,文中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 的妻子的尊称。
⑵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 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 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 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 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 只是略作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 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 武的形象。
体——得体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 于秦伯,一口一个“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 厉害得失。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 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 基础。
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 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 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高妙的劝说艺术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有理——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有利——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有节—— 不卑不亢 有体——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理——摆事实、讲道理 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
——亡郑对秦有害 ——舍郑于秦有益 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利——化被动为主动 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 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 (戒心、贪心、疑心……) 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节——不卑不亢 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却本国尊严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 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 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 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 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 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3.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提示】表面是谦虚,实际是指责郑伯一直不重用他, 埋没了其才能。
4.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退兵的? 【提示】本段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仅125个字,却
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说出了秦、晋联 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 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5.请简要概括出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夜缒(烛之武)而出 (3)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4)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 介宾短语后置)
(2)何厌之有 (有何厌 ── 宾语前置)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 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文章第一段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来说明攻方的势态,暗示郑国 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 发展作了铺垫。
第一段对原因和形势的叙述,不但为故事的发展埋下 了伏笔,还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何作用? 【提示】一是交代烛之武的情况,是一位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能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改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 为重。话虽不多,但却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描写其英勇的精 神作了必要铺垫。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展开联想和想象,设想一下烛之武回到郑国后的 情景。
THANKS
感谢各位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 往今来,多少志存高远之士,面对社会、命运的不公,紧 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一份力量。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他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 击退百万之师的。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的重 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客观地 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 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之:结构助词,的。
之 子犯请击之
之:代词,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连词,表承接。 而:连词,表转折。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其:指示代词,那。
1.省略句
省略主语
省略宾语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 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 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晋师撤离
开端
烛 之
发展

退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 、助晋、舍郑、共乏 秦晋离郑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提示】能言善辩、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机智勇敢、 不卑不亢。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述。 【提示】⑴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
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 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 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 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 “晋侯、秦伯围 郑”“国危矣”。
函( hán )
氾( fán )
缒( zhuì)
阙( quē )
朝( zhāo)济而夕设版焉
佚( yì ) 逢(pánɡ)孙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提示】“已”同“矣”。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共”通“供”,供给。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 【提示】“说”通“悦” ⑷失其所与,不知。 【提示】“知”通“智”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秦晋围郑
叙事结构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而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提示】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提示】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知识拓展】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四种类型
一、名词+名词 例如:陈胜王(称王)。(《陈涉世家》)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及意义。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有
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
⑴夜缒而出,见秦伯。
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
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
【提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提示】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提示】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⑸邻之厚,君之薄也。 【提示】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