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课件(共32张ppt)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课件(共32张ppt)
交代结果。( √ )
2.文中两次写到“笑”,第一次是寺僧对讲学家在落水处 和下游找石兽做法的嘲笑,第二次是老河兵对讲学家主观
臆断的做法感到可笑。( × )
【解析】第一次“笑”是讲学家对寺僧在落水处和下游 找石兽做法的嘲笑。
河中石兽
3.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 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 目行动的态度。( √ )
重点河句中子石兽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 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河中石兽
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研__究__、__探__求___
物理:_事__物__的__道__理__、_规__律_
9.是非木杮
是:___这______________
10.湮于沙上
湮:___埋__没____________
11.不亦颠乎
颠:___颠__倒__,__错__乱______
1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__,__这__里__是__“__冲__刷”
【解析】寺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
5.下列河对中文石兽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第二段叙写了讲学家分析石兽随着水流越埋越深, 应该在原地寻找,现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B.本文先议后叙,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其 中“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老 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话后,所说的话。 D.文中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解析】本文先叙后议,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及结 果,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不更颠乎( )曳铁钯( )
“颠”通“癫”,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一起。
助词,无义。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往下游去。
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求,寻找。
船桨。这作动词用,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干( ) 门圮( ) 船棹(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ɡān

zhào

yān
niè
kǎ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河中石兽 复习课ppt课件

河中石兽 复习课ppt课件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 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 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 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 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 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 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到,在
终于,到底
划船
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拖着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
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译
讲学,教书 听说 这件事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复习课ppt课件

《河中石兽》复习课ppt课件

1、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一义同:
今并义列:,并且
〔2〕阅十余。阅:古义:经过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别动词,是
〔4〕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 原来是 今义:盖子,盖住
〔5〕但矢其一。 但:古义:只 今义:但是
古今异义




不潮湿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理〞 的,所以人们能服气;老河兵的观念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 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压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 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添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描 写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显露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认 ,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客观臆断去 判别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老河兵: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 阅历以为:当求之于上流 。〔有实践阅历,自信, 沾沾自喜〕
主题了解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外表道 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可 根据客观来臆断呢?
主题
结尾以议论点明主题,挖 苦了那些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 人,又以反问的方式阐明认识事 物的方法是全面深化地调查探求 事物的特性,不能客观臆断,实 际才干出真知。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 zhì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niè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 不已,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河中石兽》(共33张PPT)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_《河中石兽》(共33张PPT)
河中石兽
【清】纪昀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 4.反复练习,提升中考应试能力。
请快速写出下面句子红色字的意思。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盖石性坚重 4.是非木柿 5.尔辈不能究物理
一起 经过,经历 句首发语词 这 事物的道理、规律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 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
第3段:写老河兵的“笑”,“笑”的对 象则变成了讲学家。
老河兵“笑”,是自信具有实际经验的笑, 从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然则天下之事……可据理臆断欤”点明 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古诗, 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 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 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3.文章叙述中有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 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通过写老河兵的“又笑曰”,
才引出正确的办法。( √)
4.文中的老河兵从实际出发,根据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
及故相事互的关结系局是,准在确数指里出外应的到河河流的上上游游找寻到找了石石兽兽。。( √)
5.故事的结局是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说明只有老河兵综合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ppt课件(40页)(很实用)语文版..

《河中石兽》ppt课件(40页)(很实用)语文版..

寺僧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脱 离
2、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忽 略了“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于是) 拖着
踪迹
划船
划着几 拖着铁耙, (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只小船,
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讲学、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一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
你们这些人
fèi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大水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不可“据理臆断”。
•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 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 十余年后,在下游和石兽落地 的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 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
,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
地中,不更颠乎?”
故事的结局:如其(老河兵)言,果得(石兽)于数里外 。
• 问题二: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个 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课件(25张PPt)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课件(25张PPt)
(2)山门圮于河 (3)二石野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求石兽于水中 (6)棹数小舟
临[F]:靠近 干:水边,河岸 圮: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求[F]:寻找 棹:船桨,这里指划(船)
中考复习中考专题复习课件ppt课件《 河中石 兽》中 考复习 课件(25张PPt)优秀课件精品课 件免费 课件公 开课课 件ppt课 件课件 下载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 石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
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zhào)数小舟,曳(ye)铁钯
(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中考复习中考专题复习课件ppt课件《 河中石 兽》中 考复习 课件(25张PPt)优秀课件精品课 件免费 课件公 开课课 件ppt课 件课件 下载
中考复习中考专题复习课件ppt课件《 河中石 兽》中 考复习 课件(25张PPt)优秀课件精品课 件免费 课件公 开课课 件ppt课 件课件 下载
1.词语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干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xue)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u)流逆上矣。求之下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中考复习中考专题复习课件ppt课件《 河中石 兽》中 考复习 课件(25张PPt)优秀课件精品课 件免费 课件公 开课课 件ppt课 件课件 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和令人 惊讶的结果,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 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4
二、小组合作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 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 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
4
4、解释红色加线的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5
4、解释重点的字

募 曳 是 确论 已 但

求 尔辈 携 凡 遂 臆断

竟 究 沿 盖 溯流

棹 物理 颠 啮 如
6
5、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
(2)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过了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 )
(4)是非木杮
古义:( 代词,这 )
今义:( 并列

今义:( 阅读

今义:( 物理学 )
今义:( 判断动词,是 )
7
6、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 众服为确论
介词, 被 动词, 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
闻之笑曰
代词,代打捞石兽这件事
吾欲之南海
之 何陋之有
动词,到、往 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和谓语之间,无意义
15
二、小组合作
3.请分别分析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包含着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 刻画了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 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16
二、小组合作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 有什么启示?
8
7、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9
8、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介词结构后置,“于河圮” 状语后置,于上流求之
(2)省略句
以为顺流下矣 省略主语,“僧”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10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纪昀
1
一、自主先学
【独立完成,发现疑难处记得用红笔做上标注】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 纪昀 ,字 晓岚, 是 清 (朝代)著名文学家。该书是一部以 笔记 形式
写成的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他编纂的
《__四__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__万__里__长__城___”,对
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11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河水反激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 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 洞。
(5)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
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了,难道可以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里,无迹。
译:(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了,于
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2)尓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呢?
(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石头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
12
二、小组合作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及包含的道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 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 出了正确的方法? 3.请分别分析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笑” 的含义。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13
二、小组合作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 理?
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
去判断事物
18
三、快乐达标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其反激之力
D.一老河兵闻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
1、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2、不能片面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
3、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 理论家。
17
三、快乐达标
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 晓岚, 是 清 (朝代)著名文学家。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写出文中说明这个 道理的原句。
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
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
“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
“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
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
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
2、读准字音Ǐ
河干( gān ) 圮 ( pǏ ) 棹 zhào
( )yè
yān
fèi
曳鉄钯(niè ) 湮 ( kǎn)
木杮 sù
( ) yÌ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3
3、读准停顿(只画一处) (1)是 ̸ 非 木 杮; (2)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 (3)众 ̸ 服 为 确 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 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