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六淫篇,风邪和寒邪前文已总结,本文开始总结湿邪、暑邪、燥邪、火邪一、湿邪A、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B、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ZDAY132: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病因(一)六淫

ZDAY132: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病因(一)六淫

ZDAY132: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病因(一)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反常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又称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知识点:(一)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二)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是指其易使腠理疏松开张而有汗出。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

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邪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

如风疹块(荨麻疹)。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三)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所以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

又“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温煦气化功能减弱,人体机能活动降低,从而表现为寒证。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

寒邪伤人,阴气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为寒邪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7.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源流。

【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

(三)湿邪: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

(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五)热(火)邪:阳邪,炎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六)暑邪:阳邪,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

二、疠气(一)疠气的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疠气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预防隔离。

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损伤相应内脏(2)首先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3.多发为情志病证;4.影响疾病转归。

二、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偏嗜饮酒。

三、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三节病理性病因一、痰饮(一)痰饮的概念: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二)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引致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

第十三单元外感病因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阳邪——春季主气,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其性开泄——腠理疏松,汗出,恶风。

易袭阳位:易侵犯体表、阳经和上部(头、面),如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风邪为病,其病位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

如风痹(行痹):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①发病快、急②变化多、传变快如风疹之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眩晕、震颤、抽搐等。

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

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而伤人致病。

二是指风邪伤人致病最多。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阴气盛“阴盛则寒”伤阳—温煦气化失责,见寒证“阴盛则阳病”寒伤肌表——伤寒:恶寒寒邪直中于里——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见脘腹冷痛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寒痹(痛痹):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重。

3)寒性收引收引:收缩和牵引。

寒可以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

寒邪伤及肌表,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等。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邪:夏季主气,火热所化炎热:高热上炎,扰动心神暑邪伤人多见高热、面赤、脉洪大、心烦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升散:上升发散。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六淫:六气与六淫: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季节性与地域性、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外入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入里,由浅及深。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之风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中医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外感病因(六淫)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则成为六淫邪气而伤害像模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

一、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由于六淫致病多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或“时病”。

二、六气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三、六淫与六气的关系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当自然界气候异常超过人体的侧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即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四、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由于气候变化的特殊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见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如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等。

5.易转化性六淫致病还具有病性转化的特点,如寒邪致病,可因失治或误治,而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如风寒感冒先侵入肌表,而后二轻转为里热,即从太阳病症转化为阳明病症。

6.具有现代病因六淫致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细菌、病毒等生物性因素和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所引起的病变。

五、六淫致病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正常与否具有相对性“六淫”致病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正常与否具有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暴冷暴热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太过或不及,如“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与人体正气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

中医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 发生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与季节有关, 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特点。

六淫致病特点:风为阳邪, 善行而数变, 故发病迅速, 多为阳证;风性燥烈, 风性上行, 多侵犯人体上部, 如颈痈、抱头火丹等。

其导致的疾病, 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 痛无定处, 走注甚速, 常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寒主收引, 寒胜则痛, 寒邪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 血脉流行失常, 易患冻疮、脱疽等病。

寒为阴邪, 致病一般多为阴证, 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 患部多表现为色紫青暗, 不红不热, 肿势散漫, 痛有定处, 得暖则减, 化脓迟缓, 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暑为热邪, 行于盛夏, 发病多夹湿邪。

由于外受暑热, 蕴蒸肌肤, 汗出过多, 或汗出不畅, 以致暑湿逗留, 易生痱瘩;复经搔抓, 破伤染毒, 即可发生暑疖, 甚至导致暑湿流注。

暑为阳邪, 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 故其致病多为阳证, 患部掀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 或伴滋水, 或痒或痛, 其痛遇冷则减, 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

湿为重浊之邪, 以长夏感受者多。

湿性下趋, 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 多与湿邪有关。

湿性粘滞, 着而难去, 为阴邪, 致病每多缠绵难愈, 或反复发作, 湿邪致病, 常与风、寒、暑、热兼夹为患, 外科疾病中以湿热、暑湿致病多见, 如臁疮、下肢丹毒、湿疮、囊痈、暑湿流注等, 湿邪致病特点:局部肿胀、起水疱、糜烂、渗液、瘙痒, 常伴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

燥邪为病, 有凉燥与温燥之别, 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 以温燥者居多。

燥为阳邪, 易伤阴液, 多致皮肤干燥皲裂, 外邪乘机侵袭, 易致生痈, 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

燥邪致病特点:易侵犯手足、皮肤、粘膜等部位, 出现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 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学中描述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理论。

这六种气候变化本是自然界正常现象,但当它们异常变化或人体正气不足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风邪侵袭人体,多从皮毛而入,使腠理疏泄,导致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风寒、风热等,使病情更加复杂。

二、寒邪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特点,易伤阳气。

当寒邪侵袭人体,会出现畏寒、肢冷、脉紧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疼痛、拘挛等,如寒邪侵袭关节,可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三、暑邪暑邪具有炎热、升散的特点,易耗气伤津。

暑邪侵袭人体,常见发热、口渴、汗出、乏力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中暑,出现神昏、抽搐等危急重症。

四、湿邪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易阻气机。

湿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溏泄等症状。

湿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湿热、寒湿等,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五、燥邪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点,易伤津液。

燥邪侵袭人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燥邪致病,多表现为干咳、便秘等。

六、火邪火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的特点,易生风动血。

火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神昏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七、六淫的相互转化六淫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风邪可以转化为寒邪,寒邪日久可化热,湿邪蕴久可生热成湿热,燥邪亦可转化为火邪。

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中医学“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观,因此在治疗上,要根据六淫的转化特点,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八、六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六淫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邪气的强弱,还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正气旺盛,六淫难以侵袭;正气不足,六淫则乘虚而入。

因此,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保健的根本在于培补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九、六淫的防治原则1. 未病先防:在六淫气候变化之际,及时调整生活作息,顺应自然,避免邪气侵袭。

4.1外感六淫

4.1外感六淫

4.1.1六淫概述那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外感致病因素:六淫。

首先,我们学习六淫的概述淫,是过度、不正常的意思。

六淫,就是6种,过度的,不正常,超过限度的气候。

6种气候,又称为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6种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

正常六气是不会损伤人的。

但是如果超过了限度,六气就会变成六淫,成为致病因素。

六气如何变成六淫呢?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有3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比如:夏天本应该热,但是,夏天温度一直是35度以上,就可能会引起病变。

或者,冬天应该冷,但如果冬天不冷,反而温暖,也会容易导致病变。

第二个原因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

比如:6月飞雪,六月天本来应该是天气炎热,但是出现了寒冷的冰雪,这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

第三个原因,就是气候突变,比如说,天气突然从30度一下降到20度,或者从10多度突然一下升高到20几度,这都会容易使六气,变成了6种致病邪气。

六淫的致病特点,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个是外感性:六淫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

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第二个是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常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春天多风,夏天多暑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邪。

第三是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比如:在南方,夏天通常是比较炎热而潮湿,所以,南方的暑湿证或者湿热证,会比较多见。

而在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而寒冷,所以,寒邪致病,可能会比较多见。

第四是相兼性。

六淫致病,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合邪致病。

比如,寒邪、热邪可单独致病,也可以风寒,风热,或暑湿这样两种邪气,或者风寒湿3种邪气,合邪犯病。

第五是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面,其证候可以发生转化。

比如,最初感受的是寒邪,最后变成了热证。

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风邪。

风邪,是指自然界中间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的这种外邪。

风为春季主要气候,所以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

但是,一年四季都会有风,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受到风邪而导致病变。

中医原理之中医平衡内外:外感六淫

中医原理之中医平衡内外:外感六淫

中医原理之中医平衡内外:外感六淫中医病因简介中医学认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统⼀,它们不断地产⽣⽭盾、解决⽭盾,这种动态平衡,维持⼈体的正常⽣理活动。

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不能⽴即⾃⾏恢复时,就会发⽣疾病。

五⾏与⾝体脏腑的联系破坏⼈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现代西医学⼀向从纯物理⾓度去分析疾病的成因,⽽⼤多数病因经已受到确认,例如细菌、病毒、化学因素等。

虽然西医学能针对性地排除这些致病因素,缓解相应症状,但对整体帮助不⼤,机体内在病变仍旧未能恢复。

中医认识病因,除上述客观条件外,还通过分析疾病表现来推求病因,依据症状去了解内在缺憾和发病途径为其主要⽬的,并作为药物治疗的指引,称为'辨证求因'。

中医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外在六淫邪⽓侵袭及情志内伤。

内、外因素相互影响,以阴阳及五⾏原则去理解展发展变化。

⾃然现象和⾝体的五⾏属性中医把有关致病因素统称为'病邪'。

外在'六淫'病邪,指外界⾃然⽓候⽅⾯;内在'七情'病邪指精神活动⽅⾯。

古代医家对病因作过归类,如《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

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什么是外感六淫?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类依赖天地万物⽽⽣存,亦遵循四季规律⽽成长发育。

风、寒、暑、湿、燥、⽕,本是⾃然界四季⽓候的正常变化,被称为'六⽓'。

由于六⽓异常变化,发⽣太过(如暴热、暴冷等)或不及时(如春天⽓温不暖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超出⼈体适应能⼒,就成为致病因素,这种情况下中医称为'六淫'或'六邪',属外在病源。

归纳六淫致病的特点有﹕六淫致病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候、居住环境有关。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篇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篇ppt课件

暑邪
03 以清暑、解暑、祛暑为治疗原
则,常用药物有香薷、扁豆、 绿豆等。
湿邪
04 以利湿、渗湿、祛湿为治疗原
则,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 泽泻等。
燥邪
05 以润燥、养阴、生津为治疗原
则,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 玉竹等。
火邪
06 以清热、泻火、解毒为治疗原
则,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 黄柏等。
调理脏腑功能
湿邪侵袭
湿邪易阻遏卫气营血运行 ,导致肢体困重、胸闷等 症状。
火邪侵袭
火邪易迫入营血,导致高 热神昏、烦躁等症状。
04
CATALOGUE
六淫的治疗原则
祛除病邪
风邪
01 以辛散、祛风、胜风为治疗原
则,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 麻黄等。
寒邪
02 以温散、散寒、祛寒为治疗原
则,常用药物有桂枝、附子、 干姜等。
详细描述
暑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的特性,常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湿邪
总结词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
详细描述
湿邪具有沉重、浑浊、粘滞的特性, 常表现为肢体沉重、关节疼痛、食欲 不振等症状。
燥邪
总结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详细描述
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常表现为口渴、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篇
目录
• 六淫概述 • 六淫的分类与特性 • 六淫致病机理 • 六淫的治疗原则 • 六淫的预防与调护
01
CATALOGUE
六淫概述
六淫的定义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并非单指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 候变化,而是对异常气候变化和自然界反常现象的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病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

六淫六淫又称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淫的概念是从六气转化而来,六种气候因素四季轮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就会产生六淫。

夏天当热不热冬天当冷不冷,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暴寒暴暖都会让人生病,对病人来说六气就转化成了六淫,对抵抗力强没有生病的人来说就是六气。

即使气候正常,也有抵抗力差的人会生病,所以六淫不管天气是否正常,都是客观存在的。

六淫的致病特点1、季节性;一般来说春天多风,夏天多暑,长夏多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其中以暑邪和燥邪较为突出。

2、地域性;以中国而言,一般西北多燥寒,东南多湿热,沿海地区会加上风。

具体情况还要依据当地的地形环境来定,如潮湿环境多湿邪,干燥高温环境多暑邪火邪燥邪等。

3、相兼性;六种邪气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侵入人体。

以风邪为代表,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相兼致病。

4、转化性;六淫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以向不同方向转化。

转化方向多由人体体质决定,如阴虚体质缺津液,容易化燥;阳虚体质阳气不足,容易化湿等。

5、外入性;六淫邪气多由人体表层(肌腠、口鼻等)侵入,初期多为表证,随着时间推移向不同方向转化,成为里证。

六淫各自的性质与特点风邪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升发向上向外、使肌腠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的外邪称之为风邪,因其“动”的特性,所以是阳邪。

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常有,所以风邪引起的疾病不限于春季。

风性升发向上向外,所以易伤阳位(人体上部、外部)。

肺是人体最上面的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受风邪侵袭引起肺气不宣,会有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喘等症状;此外风邪向上游走上扰头面,会有头(上)身痛的症状;风性使肌腠开泄,毛孔疏松,会有恶风、汗出、发热(低热)的症状;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病位也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等;此外还有多变的特性,发病急变化快,如癫痫、中风、面瘫等;风性主动,有动摇不定的特性,所以风邪作用人体后会有不自主的动作,如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长,风使肌腠开泄,使其他邪气易于侵袭人体,所以常和其他病邪联合使人致病。

中医病因-外感六淫

中医病因-外感六淫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阳胜则热”
➢ 暑邪为火热之气所化 ➢ 火热属阳
热邪
壮热、心烦、面赤、烦躁、脉洪大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风邪
•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寒邪
➢ 升散
暑热之气蒸迫,则气向上、外发散,易上犯头目,见头昏目眩

暑邪
➢ 扰及心神(升)

湿邪
心五行属火,通于夏,见心烦,甚至神志昏迷
燥邪 热邪
➢ 耗伤津气
腠理开泄,汗出伤津(散),见口渴喜饮,唇舌干燥、尿少便干 气随津泄,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
气随液脱危象
风邪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热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 暑多夹湿
➢ 夹湿:暑热季节,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水汽弥漫 ➢ 暑湿合患(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口唇、鼻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燥邪
➢ 涩滞:津亏不敷,脏腑失于滑泽
热邪
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咳出
风邪 寒邪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燥易伤肺
六 暑邪
淫 湿邪
➢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自口鼻、皮毛入
燥邪
➢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伤肺津
热邪
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
燥邪
热邪
风邪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热邪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阳邪:风性具有向上、向外的特征 ➢ 轻扬:易侵犯人体上部、外部等阳位 ➢ 开泄:皮肤腠理失于固密 ➢ 阳位:头面、咽喉、皮肤、腰背、心肺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病因。

外感六淫》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2号参赛选手,我教学设计的内容是“中医病因—外感六淫”.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由何晓晖等主编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医基础学》。

它是中医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由于外感病因中六淫是全章节的基础,所以对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关系以及六淫致病的特点需熟悉掌握,并正确运用辩证求因的方法,论治疾病。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六淫的基本概念;掌握六淫与六气的关系及致病特点.能力目标:能通过症状找病因,正确运用辩证求因的方法情感目标: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并增强对中医专业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六淫与六气的关系,以及六淫致病特点;教学的难点是灵活的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论治疾病。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初次接触中医医学课程,理解有难度但有兴趣2.中医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疲劳厌倦感。

三.教学方法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用 1、情景联想法2、提问探究法3、讨论分析法 4、临床实践法;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活动主线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临床实践为主四.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循序渐进法、对比总结法、加强练习法及分析讨论法进行学习五.教学过程(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我构思了以下六步来组织课堂。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照片,让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通过联系生活,情景想象,集体发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进而感悟,使其顺利的把季节与大自然气候联系起来.这样就构建了本节课的初始概念—六气学说,从五季引申到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例如南方,长江以南,多阴雨、多潮湿,那么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的人得病,易于感受湿邪;到北方,多寒冷、多干燥,在这个地理环境下的人,那么感受六淫邪气,多感受寒邪,是讲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生活工作环境,就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下,感受六淫之邪,也有它的特殊性。

比如炼钢工人、铸造工人,在高温作业的这个环境里进行工作,他就容易感受火邪和暑邪。

这是生活工作环境,体现出来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所以产生这种变化,它体现了地域性,六淫致病的地域性。

(四)相兼性。

是指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常常是互相结合起来,同时侵袭机体,很少有仅仅是一种六淫侵袭机体,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侵袭机体,有这样一个规律。

所以我们在探索病因、辨证求因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六淫侵袭到机体以后,通过它的临床表现判定它有几种成分存在?是一种呢?还是两种呢?还是三种呢?比如同学们将来在学习《临床内科学》的时候,讲那个痹证关节炎,长期浸泡在水湿环境里面,比如沿海的渔民,经常出海,容易得痹证,西医叫关节炎。

中医看从外界环境六气的变化对他有所影响,判定关节炎、痹证,它的病因是风、寒、湿三者同时侵袭机体,导致痹证的发生,叫做“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那么这个病和这个病因的关系,叫风寒湿的关系,就体现了六淫致病的相兼性。

(五)转化性。

不论哪种邪气,单一的也好,是相兼也好,一旦侵袭机体以后,在机体的病变发展过程中,它们的性质常常互相转化,其中以寒邪和热邪的转化表现最为突出。

初始可以是寒邪侵袭机体,但在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原来的寒邪可以转化为热邪;反之,初始可能是表现为热邪,但是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由热邪可以转化为寒邪。

它也体现了六淫侵袭机体以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性质发生改变,讲的是病理变化的性质改变。

这不仅讲六淫可以互相转化。

再回到我们前面讲中医确定是不是六淫?是辨证求因。

是根据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寒邪还是热邪?实际上六淫的相互转化性,是指六淫侵袭机体以后,反映出的病理变化的属性的变化,本质上是这样的。

用阴阳学说来理解,也体现了阴和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但这种转化要有条件的。

比如感冒,开始时候发冷,冷得厉害,那么过一阵可能是热得厉害。

初始的时候是寒邪侵袭了机体,为什么过了一个阶段以后表现为发高烧呢?用六淫的一般特征来理解,这就体现了六淫致病它的相互转化性。

上述是指六淫侵入机体以后,它致病的特征和性质、它的一般规律。

注意反复强调它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

六淫,从现代环境科学来看,除了气候因素之外,还包括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多种因素在内。

现代环境科学,从环境的改变,如果就环境的变化而言,作为有害因子侵袭机体的话,作个病因的话,那么按照中医来思考,都应该属于外感的范畴。

但是中医学外感六淫,仅仅讲了六种致病因素,还不能囊括现在的生物学因素、大气的物理变化和环境的化学因素在内,那么这些就为我们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到目前为止,我们用中医理论还难以圆满地解释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这就需要同学们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去进一步发展它、完善它。

所以它是中医病因学当前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同学们将来有可能在中医理论当中进行原始创新的关键问题。

下面我们逐一的来讲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学习的方法是:一个性质,它体现出一个什么特点?注意致病的特点,这个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有什么特征?把这三者联系起来学习,不要孤立地记住它是它的性质。

(一)风邪首先讲风邪的概念。

什么叫做风邪?风邪是指在六淫当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

风邪为病,一般称为外风病。

就六气而言,风邪为春季的主气;在五行,风气与肝相通应。

在季节上,风邪以春季为多,但四时皆有。

风邪的概念要掌握这样几个要素。

其次,讲风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邪具有轻扬开泄的属性。

怎样理解它有轻扬开泄的属性?轻扬开泄的属性是指风邪具有轻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它的这个属性的致病特点,根据轻清、升散、向上、向外这样的性质,它的致病特点表现为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体现为上、外。

体现上部,风侵袭人体的上部,肺为五脏六腑之长,所以就内在的脏腑而言,肺为华盖、肺为娇脏,风邪最容易侵犯人体的脏腑的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异常。

比如最常见的伤风感冒,它一定会出现咳嗽,这个咳嗽的特征就反映了风邪轻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征。

感冒不仅咳嗽,而且还会出现发冷发烧。

发冷发烧,中医说肺宣发卫气,护肌表的功能失调,就是肌表的卫邪的功能失调,体现了风邪侵袭机体向外的特征。

怎样理解风性开泄?前面讲两个字,轻扬的属性,它那个性质、它的致病特点、它临床表现的症状特点。

怎样理解风邪开泄的属性呢?风邪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的属性。

这个属性,表现为它的致病特点是指风邪易于导致肌腠开疏,或者叫肌腠开泄,它表现的症状特点就(是)易于出汗。

汗孔开张,易于出汗。

与恶寒相对,称之为轻微的恶寒,叫做怕风。

用中医的术语叫做恶风。

注意这个恶风和恶寒,统属于恶寒范畴。

但是恶风和恶寒,恶风较恶寒为轻,将来我讲寒邪的时候进一步讲它。

这就是风邪的第一个性质和致病特点,轻扬开泄的性质和它的致病特点。

什么是轻扬?什么是开泄?它具体的致病特点是什么?就按照这样一个思维方式来掌握风邪的第一个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善行数变。

(1)是善行,它具这样属性。

什么是风邪的“善行”呢?是指风邪具有易于行走而无定处这样一个性质。

这个性质表现在临床特征上,它的致病特征上,具有病变部位游移不定,走行而无定处的特点,症状具有动的特征。

疾病的部位,忽儿此,忽儿那。

比如我们西医所说的皮肤病的荨麻疹,中医叫做风。

讲,它忽尔发痒,这儿起个包,骚痒,忽儿那儿起包,叫行走不定。

这就是风邪善行的一个特征,即它的症状的主观的感觉,有走窜的特征。

从外观看,某些病理变化的部位,它行无定处,就是病变的部位、症状,患者的感觉,有走窜、走动的特征,动的特征,就是走窜不定的特征,这是第一、“善行数变”里面“善行”。

善行强调一个行,就是动态,病位要动态,症状、患者自己的感觉要动态,症状的表现有动态,行。

(2)数变。

数变的属性,强调一个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发病急骤这样一个特征。

它的致病特点,也是风邪致病以后,病变的性质具有变化的特点,这样的属性,善于变化的属性,表现为致病特点,它的病理变化,变化无常,发病急。

前面从“善行”举了一个荨麻疹。

荨麻疹这个特点,不仅表现为病位游移不定,而且也表现出来数变,忽儿好,忽儿发病。

中风,我们定它有风邪,就是中风,中于风,将来这个风,其病变不完全是外感的风,但是它具有外感风的特征。

高血压脑出血,全身抽搐,我们说动,强调它行,它有风的属性。

而且迅速就昏迷,乃至于死亡。

如何来解释呢?数变。

就(是)发病急、变化快。

在讲前面的课程中曾经提到,小孩感冒以后,发烧,很快会出现印堂,就是鼻根那地方发青,很快小儿抽搐,中医说叫有风,术语叫抽风。

为什么说有风呢?它发病急,变化快,体现了“数变”这样一个属性,它的致病特点有这样一个特征,这就叫做风邪的善行数变。

(三)风性主动。

实际上我们在讲善行数变,已经讲到动字,讲了行和变,实际是动态的概念,已经讲到了。

风性主动,《内经》讲叫“风胜则动”。

怎样理解“风性主动”呢?是指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属性。

表现为致病特点、病理变化具有动的特征。

比如抽搐、震颤。

所谓震颤,可以为头不断地震颤,不管别人问他什么事情?不管他同不同意?他永远是点头。

到老的时候,肝阳上亢,那么有风,他总点头,你问他什么?那不管内心不同意,他都表示OK,同意;也有的人到老了以后,这个手总动,坐着不停地动,倒不是小孩坏毛病,坐着那个老动啊,跷二郎腿啊,手足那个不停地动,是另外的问题。

他总是不自觉地无法控制地动,中医把这个叫什么呢?用症状描写叫做震颤。

震颤,这个症状表现为特征,动摇不定,总是在点头,总表示同意。

正常的,咱们头不能乱动啊,他就是不管谁说啥,不管他想什么?总是不断地点头,频频点头,表示同意,把这个叫做震颤,表现为动摇不定的特征。

抽,是指手脚抽筋,往一起抽,抽搐。

抽,就有拘急收缩这个动作。

小孩发高烧,突然抽了,仰放平在床上,用手颈后上伸进去,从腰伸进去,中间悬空了,就像拉了弓似的,反过来一样,叫做角弓反张,表现为症状特征——角弓反张,同时又在不断地动,而不是静止的,把这些都叫做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都属于“风胜则动”的改变。

所以反过来,震颤,一看有震颤这样的症状表现,我们立刻想到他表现的特点动摇不定,再往前推,他是风邪的属性,因此,就定他有风。

就根据震颤,就定他有风了。

这是第三个性质,“风胜则动”。

实际上传统上讲“风胜则动”,是包括了“善行”,包括了行和变,只是在动里面突出强调症状的动摇性、运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