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 九年级下册教材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

2.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的教学课件。

3.练习题: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30度,斜边长为1,求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中,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

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三个函数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切线长定理》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7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

切线长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涉及到圆的切线性质和几何图形的对称性。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含义,掌握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2.难点: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切线长定理。

2.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直观展示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切线长定理。

3.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4.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3.准备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用于直观展示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圆和一条切线,引导学生观察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出问题:“切线与圆有什么特殊的性质?”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说课稿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圆形的桌面、地球仪等,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4.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5.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章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章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一、本章教学的指导意见:本章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说起,引出第一个三角函数——正切。

因为相比之下,正切是生活当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数概念,如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

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是在正切的基础上、利用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说理得到的。

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引入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对于一般包括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问题,需要借助计算器。

教科书仔细地介绍了如何从角得值、从值得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章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测量物体的高度”两节外,很多实际应用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一般说来,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

研究图形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数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即进行量化,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也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从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会计算包括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4.能够借助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回顾与思考》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回顾与思考》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回顾与思考》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回顾与思考》是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

本章通过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的开方与乘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与思考,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对于数的开方与乘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混淆和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开方与乘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的运用。

2.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点的PPT,用于呈现和讲解。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计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或者计算一个三角形的周长等。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本的回顾与思考的内容,包括数的开方与乘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操练(10分钟)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材教案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材教案

课题: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1.创设情境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设疑启发法.通过设置疑问,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3.观察对比法.通过归纳类比,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法:1.自主探索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分析,提高数学分析能力.2.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过程,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导入新课直角三角形就像一个万花筒,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我们在欣赏了它神秘的“勾股”、知道了它的边的关系后,接着又为我们展现了在它的世界中的边角关系,它使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它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问题(多媒体演示).活动内容1: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处理方式:首先我们可将小岛A确定,货轮B在小岛A的南偏西55°的B处,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在A的“下偏左”55°位置.C在B的正东方,即C在B的右边.且在A南偏东25°处,即C在A的“下偏左”25°位置.在Rt△ABD中,∵tan55°=BDAD,∴BD=AD tan55°.在Rt△ACD中,∵tan25°=CDAD,∴CD=AD tan25°.设AD=x,则BD=tan55°x,CD=tan25°x.∵BC=BD-CD, ∴tan55°x-tan25°x=20,解得,x=20tan55tan25︒-︒≈20.79,即AD≈20.79海里.设计意图:“学数学、用数学”应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不忘的数学宗旨.我们教育的学生,不只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用知识.将实际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想象问题情境,将自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才能顺利的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分析探索, 新知学习活动内容1:回答下列问题.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处理方式:(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过程)(实物投影展示)法1:由题意可知∠DAC=30°,∠DBC=60°,AB=50m.因为CD是两个直角三角形Rt△ADC和Rt△BDC的公共边,所以,设CD=x,在Rt△ADC中,∵tan30°=CDAC,∴AC=tan30CD︒,即AC=3x.法2:在Rt△BDC中,∵tan60°=CDBC,∴BC=tan60CD︒,即BC=33x.又∵AB=AC-BC=50m,∴3x-33x=50.解得,x=253≈43,∴CD≈43m.即塔CD的高度约为43m.(实物投影展示)∵∠DAC=30°,∠DBC=60°,∴∠ADB=30°,∴∠DAC=∠ADB,∴AB=BD=50.在Rt△BDC中,∵sin60°=CD BD,∴CD=sin60°BD=50×32=253≈43m.即塔CD的高度约为43m.设计意图: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想一想”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如何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转化能力.三、拓展升华, 变式思考活动内容1:在这个问题中,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而在实际测量时,应该考虑小明的身高,更准确一点应考虑小明在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如果小明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为1.6m,其他数据不变,此时塔的高度为多少?你能画出示意图吗?处理方式:(3分钟时间思考,交流,并实物投影展示.)如图所示,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可知CC'≈43m,则CD=43+1.6=44.6m,即如果考虑小明的高度,塔的高度为44.6m.以开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进而得出推论。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锐角三角函数
2 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
3 三角函数的计算
4 解直角三角形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第二章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 二次函数的应用
5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圆
1 圆
2 圆的对称性
*3 垂径定理
4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5 确定圆的条件
6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7 切线长定理
8 圆内接正多边形
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方程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圆的运算、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由于圆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对圆的兴趣和认知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

2.难点:圆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圆的模型、图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圆有什么认识?圆有哪些性质?”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圆的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圆的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切线长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圆的切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和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圆的切线性质和切线长定理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实例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直观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圆的切线性质和切线长定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和黑板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切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操作几何模型,发现切线长定理的规律。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切线长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并解释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切线长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切线长定理的主要内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切线长定理:1.定义:从圆外一点引出的切线与圆的半径垂直。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一. 教材分析《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应用题类型,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于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为对实际情况理解不深,而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发现法等。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情境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如:什么是锐角三角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高?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电视塔的高度?如何测量树的高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呈现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2《圆的对称性》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2《圆的对称性》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3.2《圆的对称性》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而本节课《圆的对称性》则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圆的轴对称性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对称性质,进而推导出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即为圆的对称轴。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对称性,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八年级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并运用轴对称的性质。

但他们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圆对称性质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圆的对称轴的定义及性质。

2.能够运用圆的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对称性的理解。

2.圆的对称轴的定义及性质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和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圆的对称性,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圆的对称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对称性。

2.准备圆规、直尺等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对称性质的理解。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圆对称性的运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图片,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对对称性产生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能称为对称图形?”让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呈现圆的轴对称性实例,如圆形的剪纸、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圆的对称性质。

同时提出问题:“圆有对称轴吗?如果有,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一个圆形,并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圆的对称轴。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主要介绍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因此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学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角三角形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课件。

2.教学素材:提供相关案例,如实际问题、例题等。

3.学习工具:准备好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身高、测距等,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5分钟)呈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同时,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体会直角三角形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针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设计一系列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王晓晓一、教学容分析:l、本册书的主要容主要有:二次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圆;统计与概率。

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过程中,在锐角函数值与边的比值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概念,并用数学符号做出表示,便于说明和解决许多涉及三角形计算与测量的实际问题。

教材把解三角形的知识融入到现实背景中,可以结合比、比例、图形相似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说理证明,加深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作好理论准备。

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

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思想奠定基础。

对于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获得一批几何事实。

关注圆与直线形之间的在联系,形成对圆和几何图形的整体性认识。

探索活动中关注识别复杂图形中几何要素和基本图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关注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运动变化(图形的位置关系),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理,确认有关结论。

《统计与概率》一章中,主要目的是对前面学过的容进行回顾与整理,进一步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重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试验操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关系和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在联系。

2、教材设计与容组织的考虑(1)为了能够准确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及对坐标平面中直线“斜率”几何意义的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先引入“锐角的正切”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接下来讨论正弦、余弦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附答案).zip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附答案).zip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附答案).zip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涵盖了本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

本教学设计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每个章节都包含详细的讲解、例题解析和练习题。

教学设计中还穿插了一些拓展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仍不够深入,解题方法单一,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下册的全部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解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概念,如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概率统计等。

2.针对重难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例题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阐述问题的解题思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3.资料:与教材相关的案例、习题和拓展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阐述问题的解题思路。

在此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针对所学知识点,给出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正弦、余弦、正切三个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解决三角形及三角恒等式等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代数和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锐角三角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实际问题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锐角三角函数的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圆 8 圆内接正多边形》教材教案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圆 8 圆内接正多边形》教材教案

3.8圆内接正多边形教案课题:3.8圆内接正多边形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2、会通过等分圆心角的方法等分圆周,画出所需的正多边形;3、能够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作出一些特殊的正多边形;4、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学习重点: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学习难点:利用直尺与圆规作特殊的正多边形.教法与学学指导: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讲练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生:圆规,铅笔、直尺、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下列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吗?提问:1.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2.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处理方式】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正多边形与圆联系起来.并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二、探究新知,尝试发现活动一: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形,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入正多边形的概念概念:叫做正多边形.(注:各边相等与各角相等必须同时成立)提问:矩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菱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n(n≥3)条边,就叫正n边形.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叫正三角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叫正四边形.活动二:分析、发现:问题:正多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发现: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都有内切圆和外接圆,并且为同心圆.分析:正三角形三个顶点把圆三等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把圆四等分.要将圆五等分,把等分点顺次连结,可得正五边形.要将圆六等分呢?师生共同归纳: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的正多边形叫做圆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该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把圆分成n(n≥3)等份: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活动三:探究等分圆周问题:为什么等分圆周就能得到正多边形呢?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板书证明正五边形的过程:如图,∵AB BC CD DE EA====∴AB BC CD DE EA====3BAD CAE AB==∴C D∠=∠同理可证:A B C D E∠=∠=∠=∠=∠∴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A、B、C、D、E在⊙O上,∴五边形ABCDE是圆内接正五边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证明,方法不限.说明:(1)要判定一个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除根据定义来判定外,还可以根据这个定理来判定,即:依次连结圆的n(n≥3)等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2)要注意定理中的“依次”、“相邻”等条件.(3)此定理被称为正多边形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根据它判断一多边形为正多边形或根据它作正多边形.在师生共同作图的基础上,归纳出:正多边形与圆有着密切的联系.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且它的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具有旋转不变性.正多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当n为偶数时,它也是中心对称图形,且绕中心旋转360n︒,都能和原来的图形重合.结合图4,给出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同样说明正多边形与圆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A【处理方式】学生先试着独立完成,如有疑难可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师进行点拨.【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正多边形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正多边形的性质、相关概念.活动四:例题探究例.如图:在圆内接正六边形ABCDEF中,半径是OA=4,OM⊥AB垂于M,求这个正六边形的中心角,边长和边心距.分析:要求正六边形的边长,只要求AB的长,已知条件是外接圆半径,因此自然而然,边长应与半径挂上钩,很自然应连接OA,过O点作OM⊥AB垂于M,在Rt△AOM中便可求得AM,又应用垂径定理可求得AB的长.解:连接OA,由于ABCDEF是正六边形,所以它的中心角等于3606︒=60°,△OB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它的半径.因此,所求的正六边形的边长为4.在Rt△OAM中,OA=4,AM=12AB=2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边心距OM=22AMOA-=2224-=32【处理方式】学生先试着独立完成,如有疑难可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师进行点拨.【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正多边形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正多边形德性质、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五:做一做利用尺规作一个已知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分析:要画正六边形,首先要画一个圆,然后对圆六等分.在学生作图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作图.师生归纳出等分圆周的方法:1.用量角器等分圆:依据: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相等.操作:两种情况:其一是依次画出相等的圆心角来等分圆,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是麻烦;其二是先用量角器画一个圆心角,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该圆心角所对弧的等弧,于是得到圆的等分点,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但画图的误差积累到最后一个等分点,使画出的正多边形的边长误差较大.2.用尺规等分圆.思考:如何作正八边形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处理方式】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教师巡回引导,并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归纳、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学习成果分享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活动六:方案设计某学校在教学楼前的圆形广场中,准备建造一个花园,并在花园内分别种植牡丹、月季和杜鹃三种花卉.为了美观,种植要求如下:(1)种植4块面积相等的牡丹、4块面积相等的月季和一块杜鹃.(注意:面积相等必须由数学知识作保证)(2)花卉总面积等于广场面积(3)花园边界只能种植牡丹花,杜鹃花种植在花园中间且与牡丹花没有公共边.请你设计种植方案:(设计的方案越多越好;不同的方案类型不同.)要求①尺规作图;②说明画法;③指出作图依据;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画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等分圆周方法的掌握程度.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认真思考后,设计出最美的图案,并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处理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设计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小组讨论,适时进行点拨.【设计意图】解决操作层面问题.可提议用不同方法,以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此阶段通过“观察-联想-质疑-归纳-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品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实现学法指导的目的.四、课堂小结: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处理方式】学生小组内畅所欲言,互讲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对小组总结情况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在学习成果分享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五、达标检测,反馈提高1.如图1所示,正六边形ABCDEF 内接于⊙O ,则∠ADB 的度数是( ).A .60°B .45°C .30°D .22.5°2、半径相等的圆内接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边长之比为( )A B ,3:2:1C ,1:2:3D3.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 中,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P ,则∠APB 的度数是( ). A .36° B .60° C .72° D .108°4.若半径为5cm 的一段弧长等于半径为2cm 的圆的周长,•则这段弧所对的圆心角为( ) A .18° B .36° C .72° D .144°(1) (2)5.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那么正六边形的中心角是______度,半径是______,边心距是______,它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6.有一个边长为3cm 的正六边形,若要剪一张圆形纸片完全盖住这个正六边形,则这个圆形纸片的最小半径为 .7.在△ABC 中,∠ACB=90°,∠B=15°,以C 为圆心,CA 长为半径的圆交AB 于D ,如图2所示,若AC=6,则AD 的长为________.8.如图所示,已知⊙O 的周长等于6 cm ,求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设计意图】设计此组题旨在从正反两方面灵活掌握圆内接正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也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圆内接正多边形的 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六.分层作业,自由拓展(1)必做题:课本99页 习题3.10 第1题、2题、3题.. (2)选做题:试一试如图⑴⑵⑶⑷,M ,N 分别为⊙O 的内接正三角形ABC ,正四边形ABCD ,正五边形ABCDE ,…正n 边形ABCDE …的边 AB ,BC 上的点,且BM=CN ,连结OM ,ON , ⑴ 求图⑴中∠MON 的度数 ⑵ 图⑵中∠MON 的度数是 .⑶ 请探究∠MON 的度数与正n 边形边数n 的关系为 .⑴ ⑵ ⑶ ⑷【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