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下的中国人-------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构造、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展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展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根底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根底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拟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兴旺,气候温和,雨量充分,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小议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小议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议中国⼈的乡⼟情结乡⼟情结⼏千年来,多情的中国⼈⼀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

不管你⾛到哪⾥,不管你在⼲什么。

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情不⾃禁的開始想家了。

想的那么厉害,差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个中国⼈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今,不管男⼥。

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的情结。

正是这种情结成为中国历代⽂⼈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式,从各种⾓度加以显现。

是故乡。

唤起了他们⼼灵深处最美好的回顾。

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仿佛回到了那单纯⽆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创伤得到了临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

在这⾥,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数骚⼈墨客,他们毫⽆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数灿烂的诗篇和⽂章。

⽽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旧离不开思乡。

游⼦,家,乡愁。

⽽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

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

当时离乡别井的⼈们,都习惯在远⾏之前,从井⾥取出⼀撮泥⼟,珍重地包藏在⾝边。

他们把这撮泥⼟叫做“乡井⼟”。

所以直到如今,海外华侨的床头箱⾥。

还有⼈藏着这种乡井⼟!试想想。

在⼀撮撮看似平庸的泥⼟⾥,寄托了⼈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是啊,这就好像中国⼈得了⼀种思乡病,我们⽆时不刻地在思乡和故乡的⽗⽼啊。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些代表家乡的信物时,那种情怀就格外强烈。

于是李⽩就写了《静夜思》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这⾸诗不⽤多说,可谓妇孺皆知。

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虽不太了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韵让⼈朗朗上⼝。

⽆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后,背起书包。

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通常⽩天还好,可是⼀到了夜深⼈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

就难免⼀阵阵地在⼼头泛起波澜。

何况是⽉明之夜,更何况是明⽉如霜的秋夜。

想想别⼈都在合家团聚,⾃⼰却孤独⽆助。

乡土情结ppt课件二

乡土情结ppt课件二

一、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魂牵梦萦(yíng) 绮(qǐ)窗 桑梓(zǐ) 忐忑(tǎn tè)不安 屹(yì)立 怯(qiè) 生生 搭讪(shà) 悠邈(miǎo) 崎岖(qí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 歔 ( xī xū) 发 轫 ( rèn) 濠 ( háo) 水 翰苑(yuàn) 褪(tuì)色 崎岖(qíqū)酒 阑(lán)灯灺(xiè) 二、释义: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 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 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 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 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高考链接__ 03年高考语文题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C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
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 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 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 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 究对偶,顺其自然。
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 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 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 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 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研读第四节
❖ 年少离家后的遇到的各种情况可能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 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 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春风得意。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出体现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古诗文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出体现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古诗文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乡土情结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现象。

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中,更在于那些古老的诗文中,记录了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深情款款。

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古诗文中的文字,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乡土情结。

一、山水之怀山水之间,蕴藏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便表达了对黄土高原的眷恋。

在《静夜思》中,王之涣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在异乡对月的思念,如同远方的亲人一般,让人感受到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田园之思乡土情结中,田园之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展现了故乡丰收的景象,令人感叹时光荏苒。

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更是通过对农田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安宁、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乡愁之歌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通过歌颂家乡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用“家住南浦水,远隔天涯地角”表达了在异地的思乡之情。

而陆游的《秋夕》则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为开篇,表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奈之情。

四、岁月之长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沉淀。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岁月如梭,沧海桑田的感慨。

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则透露出对故土历史的思考和眷恋之情。

五、异乡之怨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常伴随着游子在异乡的怨怼。

杜牧的《秋夕》中“惆怅今年好风景,萧条画角频吹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土世情薄,人情恶》中,辛弃疾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归乡的渴望。

而陆游的《秋夕》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在表达对故土深厚情感的表露了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憧憬。

十、心灵之回乡土情结的文化现象也体现在游子心灵的回归。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亲戚故旧,乡人父母,既没名位,益慕羁旅,辎重车甲,十馀万口,徙倚中原,适口陆海,同穴窅理,以幽陋相保焉。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 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 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 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 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 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 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 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 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 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 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 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 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 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 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 痴,眼中落泪”。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 ,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 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 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 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 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 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 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 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 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行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行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1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基础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人情doc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人情doc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不论尊卑,故乡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关键词】思乡游子故乡乡愁【正文】1、游子思乡1.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这首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

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1.2、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将要远行,慈母连夜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服,那针脚又细又密,缝得结结实实。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 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 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 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 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 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 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 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思乡——爱国
永远给我,碧浪轻波,心中的歌。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 寒梅著花③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著花:开花。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 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 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白描记言的手法 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 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 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寓巧于朴, 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 味浓郁,栩栩如生。 味浓郁,栩栩如生。
4. 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
遇有哪些?(第四节) 遇有哪些?(第四节) ?(第四节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 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 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 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春风得意。 有的春风得意。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小议中国人乡土情结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几千年来,多情的中国人一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干什么,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想家了。

想的那么厉害,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心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无数骚人墨客,他们毫无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和文章。

而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然离不开思乡,游子,家,乡愁。

这主要以诗歌,文章,曲词等形式展现出来。

有时候我都会不禁会写出这么几句: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而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父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

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

我查过资料,有读者认为: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所以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是啊,这就好像中国人得了一种思乡病,我们无时不刻地在思乡和故乡的父老啊,最念念不忘的差不多就是我们的心上人了。

从思乡主题话语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从思乡主题话语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映 的乡土情 结 、 国情 怀 。与此 紧 密联 系 的是 思 乡 乡 的话 语 , 是 现 实社 会 生 活最 常 见最 广 泛 的话 它


怀 乡思 亲 。 托月 寄 兴
大凡中国人 。当人生理想追求 陷入渺茫, 生
活道 路 坎坷 曲折 的 困境 都会 有 强 烈 的怀 乡思亲 ,
对生我养我的故乡 自然产生特殊的感情 , 又喜欢 以家乡的月亮为关照物象来寄托思念 。“ 月是故
子说包子好吃是指肉馅好吃 , 表示嘴上一感官快
适 。由于感 官 生理 强烈需 求 而得 到 某种满 足 。而
“ 月是故乡明” 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 的观点上来 “ 看待它们” f 。i ] 它已是人们对其审美化的理念 , 考 察起来 , 了具有表示感官快适外 , 除 还具 有表示 审美判断 。还有如 王昌龄的《 送柴御使》 明月何 “ 曾是两乡” ;李 白的 《 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专 。 对审美对象而言:月亮”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 , “
承性。 也流淌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乡土情结 ; 中国文化; 思乡
中 图分 类 号 : o . 文献标 识 码 : I 6 2 2 A 文 章 编号:6 2 26 (0 60 一 o2 o 17 — 8 820 )4 O9 _ 3
中国文化 的最 为有价值 的部分是 它的人文 精神 , 而人文精神 的重要表现之一 , 就是它所反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8 06 卷第 4期
总第 7 9期
巢湖学院学报
C a h olg o ra h o u C l eJ un l e
No4 V 1 .0 6 … o. 2 0 8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行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行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基础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作文(精选5篇)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作文(精选5篇)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作文(精选5篇)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作文(精选5篇)一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所谓“根”无疑是浓浓的乡情。

自古以来,“故乡”永远都是心灵的寄托,返璞归真,归的亦是一份童真。

曾经很不明白,为何古往今来赞咏故乡的文人墨客如此之多,读他们的文章初时只感觉文字很美,但其中的意境却似懂非懂。

直至今日,在外求学的我,才似乎体会到了一丝韵味。

故乡之思,永远都是游子的至诚抒怀,历久弥香,情之愈浓,思之愈切。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凝聚成故乡的情,细细的品尝,却也耐人寻味。

已经好久没回到故乡了,但故乡的画面在脑海中却依然清晰,细细寻味,回首往日的点点滴滴,却让人欲罢不能。

故乡之美,美的是山,是水,是那淳朴的乡情。

也曾深深的记得,上山采野果的执著,下水摸鱼的专注,沙滩雕塑的烂漫和草地狂奔的喜悦,也曾因偷摘乡亲的果子被逮个正着,也曾一身灰不溜丢回家被父母打骂,也曾扮鬼吓哭小女孩,甚至恶意拔下别人辛苦种下的庄稼,并不讨论善恶之分,但童年的伙伴,童年的乐趣,童年的点滴,因为不成熟才显得尤为珍贵。

如果说童年的故乡是我玩乐的天堂,那如今的故乡则是我无形的恩师。

懵懂的阶段,依稀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事的原则,而故乡则无形中浸渍了我的整个血液,教我成长。

故乡的.山,铸就了我稳重的性格,故乡的水,塑造了我灵动的心理,山的稳重让我懂得人性的魅力,深沉,博大;水的灵动,让我获取了智慧的源泉。

故乡的山水,伴我成长,教我成人,让我的心志一步步走向成熟。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和故乡分开,乡亲们常说,山里的娃一定要走出大山,闯出事业。

于是,在无声的期盼中,亦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故乡,而这一走,竟是七年!七年之中,间断地回过几次故乡,去闻闻故乡的空气,去亲近故乡的山水,抚摸故乡的花草,听听熟悉的乡音。

每次回去,总能感觉得到故乡对我深切的思念,而就是这种思念,也让我深深的懂得,我永远有个深爱的故乡,故乡永远都是我的牵挂,而我,也永远都是故乡的人。

《乡土情结》读后感(2篇)_850字

《乡土情结》读后感(2篇)_850字

《乡土情结》读后感(2篇)_850字11-10-03古有"睹物思人",可人的思想是不会受到束缚的,思人亦会思乡,若感情丰富、热爱祖国之人,又会联想到思国。

一个人的思念不会断断续续、不会心血来潮,一个人的思念是永远不会欺骗自己的心。

思人。

那人或许是父母、或许是友人、或许是爱人,对他(她)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随时回忆,与此同时,每想起一件事都会从中获取他的感受,这便是思人。

思乡。

每个人的思乡感情都不同,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可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就如《乡土情结》的柯灵所说的——令人魂牵梦萦、得意时想它、失意时想它的故乡!思乡的起源多数来自于人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背井离家。

是啊!待在故乡、享受亲人给予的无限温暖,谁会想到故乡会那么重要,重要到离家以后每天时时刻刻都想回到故乡的怀抱!我想:在这大千世界里最顽强的东西就非思乡莫属了吧!思国。

这不一定得是远赴他国后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可以是思考国家,即从祖国的利益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

留学生就属于这一类。

现在,远在他国的人多数是为了祖国将来能发展得更好而留学他国。

科学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

祖国不能落后,祖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人,思乡,思国……第二篇:柯灵把他的乡土情结写活了,感人至深。

文章共五段。

首段叙述何谓乡土情结,下概念。

接着,按时间顺序,从童年时期家乡给我的印记开始,父母亲的爱,亲族的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田塍草垛,听祖母讲故事,祖祖辈辈的辛酸史,像烙印一样镌刻在我的心头,“我”也一天天的成长起来。

少年伊始,为着出去实现理想抱负,做出一番事业的浪漫主义理想,少年出去远航。

当然,更多的远走他乡,是希冀着找一份营生,有一口饭吃,减少一份家里的开支。

像浮萍,像柳絮,像漫天遍野的蒲公英,失根的苇草。

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到了老年,在异域漂泊的游子思念故土,他们期望能回到家,看看当年的老房子,家门口的那棵老榆树,落叶归根的期盼,日愈强烈。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第一篇: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

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设计者姓名杜伟群所在学校所教年级九年级研究学科语文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在九年级古诗词复习中,学生发现吟咏思乡情愫的诗歌确实不少。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禁问道:“老师,为什么古人会写下那么多思乡的诗句?”有些同学就回答:“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想家不能立刻回去,又没有电话打回家,就会思乡了。

”真的那么简单吗?如果谁通信工具发达,随时可以打电话回家就不会思乡,那么每年那挤破头的春运现场,那冒着严寒风雨兼程的摩托返乡大军又如何解释呢?于是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让学生探究一下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了解一下我们华夏民族“根”的文化。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现在的青少年大多自小就生活在城市里,对故乡的意识很淡薄,他们往往只在父辈的口中知道故乡所在,但体会不懂乡情的浓厚,甚至跟某些媒体唱到“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刀。

”导致人情的冷漠。

试想没有了思乡的根,又何谈爱国的情?3、课题介绍所谓乡土情结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它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拥有乡土情结的人他们不会忘记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情结不应因此消失。

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本课题的研究以思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学习契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品读经典、上网查询、翻阅史料等方式与渠道,探究华夏民族的乡土情结,感受一个民族向心力之所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教学目标:1、学习性目标:收集有关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并做好分类,品味文学作品的选材与写作特色。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李琳春运期间,每当看到各地车站候车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重重的行囊,总感到有种欣慰。

那些疲惫焦急的面容下藏着舒心的笑容,他们在心里默念着:回家……春晚舞台上,忘不了阎肃老先生慈祥的笑容:“都到家了吗?”还有什么是比这更贴心的问候?无论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是四海为家的游子;无论是在乡间村野,还是在繁华市井,总有一个词会令那牢固的情感堤坝土崩瓦解,会令再坚强的人也潸然泪下,它的名字就叫——家鸟念旧林,鱼思故渊,恋家也仿佛是中国人的天性。

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体会家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

这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长期熏染造成的,它已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汩汩流淌的血液之中,想摆脱也摆脱不了。

在交通通信极为落后的古代,古人把酒当歌,借诗书怀,那泪迹斑斑的辛酸苦楚穿过浩浩长空悲怆而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殷殷期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隐隐无奈;“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凝望;“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轻轻吟唱……中国人的思乡是诗意的,这些只言片语是他们心灵的慰藉。

诗不老,情未灭直至今日,仍会不小心碰掉几颗眼泪。

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人仍有浓郁的乡土情结---“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席慕容)“三十年前/我从柳梢头望你/你圆/我也圆三十年后/你从椰树梢头望我/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我也满”(舒婷)这些柔美的文字总会不经意触痛游子心中最柔软的弦。

中华民族似乎是一个感性的民族,但他们同样崇尚“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四海为家”的豪迈我想中国人的温情脉脉与坚强隐忍都源自一种责任,家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巢,更是一种责任。

四处奔波,目的是用奋斗的血汗打造一个更温暖更稳固的巢。

他们异乡的梦里却从未丢掉家乡的那轮月亮。

偶尔听到熟悉的乡音,会激动的热泪纵横。

在外奔波的人,一想到家,所有的艰辛痛苦涣然冰释。

古代在朝廷做官的,上了年纪便要告老还乡,纵使巴黎的浪漫,纽约的华美也羁绊不了回家的步伐。

浅析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浅析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浅析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传统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深深地扎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整个心灵世界,本文以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为角度阐述传统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的种类,然后分析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及这种情结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中国人乡土情结引言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乡土情结,弥漫在各个阶层,贯穿在每个朝代,同时也反映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

乡土情结,即对家乡和故土所抱有的一种浓浓的深情,最大表现就是思归。

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很多思念家乡的作品,如《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这首“千古羁旅行役之祖”的歌,唱的就是登上了高冈,思念家乡的心声。

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几千年来广为传诵的作品,其中浓浓的乡土情结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思乡之情。

这种情结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当代,在当代作品中,余光中的《乡愁》更是首深深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的短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般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短短十六行诗,写出了人生四个阶段对故土的思念和愁绪。

乡愁成了挥之不去萦绕一生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的心中,也萦绕在每一个中华游子的心田。

一、乡土情结的种类作为传统中国人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乡土情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演变为归隐情结的乡土情结。

拥有这类情结的人不满或厌恶世俗的黑暗,萌生出回家归隐的想法。

这种情况促使人渐渐淡漠世俗中肮脏的生活而转向去家乡去寻求一片净土,寻求自己灵魂的所在。

这种情结已经被抽象化,家乡在人的内心当中已不是那山、那水、那人,而是被升华为灵魂的所在、生命的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

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得再远,每个人都想回到家乡,血缘联系着他们的子孙。

有的地方到今天还修订族谱,自己来自哪里?子孙迁往哪里?一一记载,代代相传,寻根、寻源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

游子思乡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将要远行,慈母连夜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服,那针脚又细又密,缝得结结实实。

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缝进了母亲那宽厚、无私的爱。

爱同样传递给儿子,儿子的心里铭记着母亲,这种养育之恩如何才报答得尽?游子带着浓浓的母爱走天涯,心里总是暖烘烘的。

想家乡,想家,想亲人,还不如直接地说是想母亲所给予的温馨的回忆。

‚‘比在家庭的怀抱里觉得更好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像这样的地方,当然是没有的,法国的这一句古歌,实在是把人情世态道尽了。

‛(郁达夫的《还乡后记》)‚当微雨潇潇之夜,你若身眠古驿,看看萧条的四壁,看看一点欲尽的寒灯,倘不想起家庭的人,这人便是没有心肠者,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呀!我们在客中卧病的时候,每每要想及家乡,就是这事的明证。

‛(郁达夫的《还乡后记》)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草窝”。

“草堆”、“破窑”那有什么关系?只要曾经在那里生,那里长,那里就是你永生的回忆,到死都会念着它。

郁达夫一生为求知,为救国四处漂泊;每一次离开家后,虽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塑造了理想,可思乡的滋味,使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去嘉兴、杭州上学,“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

而邻里亲戚,也都来送行我,吃过夜饭,大家手提着灯笼,排成一字,沿江送到夜航船停泊的埠头,齐叫着‘顺风!顺风!’才各回去。

”他内心满载着亲人们的祝福,满载着他们的希望离家……古话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树高千丈,枝繁叶茂,根在底下不断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保证它们的生长。

秋天一来,树叶离开枝头,飘落地面,沤制肥料供给树根,如此循环往复。

海外华侨退休养老时,常常想起过去,怀念故乡,有的人趁着尚能走动的身体,回家乡看看,看看儿时的伙伴,看看故乡的山山水水,似乎要把一切装进大脑,来细细地回味人生;有的人要求儿女把他的骨灰送回故乡,葬在祖先的身旁。

传说:狐死首丘。

人说,狐狸是美丽的精灵,死的时候还想念生它的方向,昭示了念旧的情结。

比它更为聪明的人类有着更丰富的情感,更想死后让灵魂有个家。

征人望乡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这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更吹羌笛关山月”写了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征人思归又不得归,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尽在诗中。

历代统治者为了拓边、守边,使得无数的征人翘首望乡,甚至终老,从青丝守到了白头,回家时,见不到双亲,出现在眼前的只是:房子里鸡鸣兔窜,处处长满了杂草。

于是有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征人归乡不得,大好的青春年华挥洒在荒漠的边陲,享受不到正常的人伦之乐,只好借酒浇愁,麻痹自己,忘掉一切。

战争是一场灾难,战争毁灭了一切,战争使得人无家可归,即使有家也归不得。

像杜甫的“三吏”、“三别”记载了“安史之乱”期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人被迫离乡背井。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人们被迫离家,家也离弃了他们。

“国破山何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中家书是多么金贵啊!因为从家书可以得知家人的消息,表明亲人还活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

女子想家读《红楼梦》书,看《红楼梦》电视剧,有个情节总让读者、观众感伤不已,那就是:探春出嫁,一大家子人站在海边高处,每个人心里抑郁万分。

探春远嫁,何时才能见面;贾府的一个个女子走了,最伤心的是贾宝玉。

‚忽然听见袭人和宝钗那里讲究探春出嫁之事,宝玉听了,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

唬得宝钗袭人都来扶起说:‘怎么了?’宝玉早哭的说不出来,定了一回子神,说到:‘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

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

二姐姐呢,碰着了一个混帐不堪的东西。

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

史妹妹又不知要到那里去。

……‛探春坐着海船渐渐地消失于天的尽头,一曲“奴去也,损残年,告爹娘,莫牵念……”,忧郁、凄凉的旋律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耳际,骨肉分离惨烈撕扯着爹娘的心肝。

那旋律里蕴涵着探春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犹如猫狗四处流落,运气好,遇见个好男人,一生能幸福地生活;不幸如迎春碰着“混帐东西”,日日以泪洗面,遭遇拳打脚踢,浑身没有一块完好的肉,嫁去才一年多,带着不尽的人世辛酸含恨而去了。

中国民间有女子哭嫁的习俗。

据说早先出嫁女要哭三天三夜,母亲也陪着哭,女子哭声中包含着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请父母原谅将来不能在跟前尽孝,更包含着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恐惧,离开眼前熟悉的环境,父母的疼爱,去跟一个没见过面的男人生活一辈子,此时对父母的依恋、不舍,自然促使她痛哭不已。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刘兰芝恩爱无比,却被婆婆活活拆散,刘兰芝容貌美丽,多才多艺,聪明、勤劳、能干,悉心侍奉着公婆,但婆婆看着不顺眼,“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就要求儿子把这媳妇休了。

孝字当头的社会里,软弱的焦仲卿屈从于母亲的威压,夫妻无奈分离,女子只得回娘家。

可见丈夫、公婆都是女子命运的主宰,他们能否容纳、包容女子,也构筑了女子往后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女子思家往往是因为不如意的生活而引发的。

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蔡文姬在动乱中被掠到匈奴。

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女子远离故土,无时不想念着故乡,前者创作的琵琶曲,后者的《胡笳十八拍》虽带有北方民族曲调的风格,但丝丝缕缕乐音中都倾诉了思乡之苦,融入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

据说,昭君墓朝着南方,向着她的故乡。

蔡文姬后来虽被曹操赎回,但又陷入母子分离的痛苦之中。

乡愁余光中的《乡愁》诉说着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的亲情,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割断了母子、夫妻、亲人、同胞的联系;然而血缘的联系是割断不了的。

历史留给海峡两岸人民的痛苦何时才能消失?香港作家黄河浪所诉说的思乡之苦虽已经解决,但若去细细品味他作品中的乡思之情,依旧能勾起海外侨胞思乡的情丝,产生共鸣。

他用榕树叶卷成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它勾起作者对故乡的回忆:‚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小溪、鹅卵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童年的岁月……‛(《故乡的榕树》)乡愁是一种怀旧心态,是对自己人生过程的回顾,是美的积淀。

它包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深沉的爱,对那些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它作为精神食粮伴你走进新的人生旅程。

冰心在留学美国的途中写了《乡愁》诗,“我们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

……我的朋友!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

为着故乡,我们原只是小孩子!不能作壮语,不忍作壮语,也不肯作壮语了!”一群留学的孩子,在思索着为什么而去国离家,只为着国家与民族,当然他们还小,他们的能力还有限。

作者意识到仅仅说一些豪言壮语是没有用的,此刻的乡愁中融进了对个人与民族命运的思索。

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灾难与痛苦,外国列强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的生活朝不保夕,这一系列激起了多少爱国人士为之赴汤蹈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