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蝉的意象
古诗中的动物意象
古诗中的动物意象1、蝉(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例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
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
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
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例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例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例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例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例4: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例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
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惋。
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蝉”意象的含义解析
• 简要分析尾联“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
足”是怎样“言志”的。因为注释里提供 了对褚云的介绍,尤其是有了“居官清慎 ”这四个字,算是送给学生一把解读的钥 匙,从“居官清慎”的“清”和“饮露非 表清”的“清”中不难比较其含义;从“ 轻身易知足”这样的诗句里归纳出“知足 常乐”的意思来。
•
9.诗言志,简要分析尾联“饮露非表清 ,轻身易知足”是怎样“言志”的。(6分 )
“蝉”意象的含义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 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一、高洁品质的象征者 把蝉作为高洁品质进行歌咏的传统要上溯到魏 晋南北朝
• 太宗的名臣,虞世南更有一首咏蝉名作:
•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咏蝉诗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蝉,句 句又是在写人。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声音和习性,而句句又 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类似于蝉的下巴上的细 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 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 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 诗的后两句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 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句诗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是,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自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权势和 捧场所能得到的。 •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为人为官之道。他作为唐贞观 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 ,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 ,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蝉中表现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的诗句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蝉常常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修身养性、品格高尚的象征。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蝉的诗句,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蝉的形态和声音,更蕴含了对修身养性、追求高尚品德的思考和探索。
一、蝉鸣可代表修身养性在古诗中,蝉的鸣声常常被描绘为凄美动人,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遥闻水唱恶,清晓蝉虫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通过蝉的噪声表达了作者离别的愁绪,表现出修身养性、感时浪迹的情感。
蝉的鸣声,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正如修身养性之道,需要恒心和坚守,需要在各种环境下保持清醒和坚定。
二、蝉蜕体代表人格高尚古人常以蝉的蜕体为比喻,来形容人格高尚、脱俗的人。
在《庐山早发白帝城》中,杜甫有“四时之景不同,道德之人不同如此。
”的名句,正是通过蝉的蜕体比喻人格高尚的道理。
蝉蜕体的换新,与人追求道德美德的过程有着共通之处,都需要不断超越自我,舍弃旧的陋习,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更高尚的境界。
三、蝉翼薄代表内在修养蝉翼薄、透明,给人一种淡泊、纯粹之感。
在《鹧鸪天·人生几何》中,苏轼写到“人生几何,怀古犹伤。
”蝉翼薄、容易受伤,正如人的内心需要保持脆弱敏感,才能真正体味人生百态,把握生活的美好。
这种脆弱却又坚韧的特质,正代表了一种深层次的内在修养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诗文中描绘蝉的形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探索。
蝉的修身养性、追求品格高尚的形象,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内在的升华。
在生活中,蝉的形象也常被引申为道德高尚、修身养性的象征。
人们以蝉为师,不断追求内在的美好,不断修炼自己,以成就更高尚的品格。
从蝉身上汲取的道德力量,也让我们明白了道德的珍贵和修身的价值。
正如古人所言:“蝉生(千年),不语不食,遁世而不为。
”蝉以其“静”、“默”、“持久”、“高洁”、“脱变”等特质,成为了道德风范。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需要不断关注并培养这些与蝉相类似的品质,不断追寻道德的高尚,追求心灵的净化。
浅谈诗歌中的“蝉”意象
为蝉 声远传 的原因是因为蝉 居在 高树 上 , 而不 是依靠秋 风 , 言外之意是一个 品格 高 尚的人不需要
外 在的凭借 , 自能声 名远扬 。 这是一首 咏蝉 的诗句 , 讴歌 了蝉 的高洁 品格 , 但更是一篇托物 言志之 作 。如骆宾 王《 在狱 咏蝉 》 : “ 西陆蝉声 唱 , 南冠 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 来对 白头 吟。露重 飞难进 , 风 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 洁 , 谁为表予心 。 ” 全篇 以蝉 比兴 , 以蝉寓 己 , 蝉、 人浑然一体 , 以寄托诗人遭受
然之精气 , 才搏得 了“ 清洁 ” 的美誉 。 蝉 的翅膀称 为蝉 翼 , 常被 用来 比喻极其 轻薄 的事物 , 而女 子两鬓 的发型恰 巧薄如蝉翼 , 所 以
诗人往往 用蝉翼指称女子 的双 鬓 。 唐诗 人 白居易在《 井底 引银瓶 》 和《 江南喜逢萧九彻 因话长安 旧
游戏赠五 十韵 》 中分别写道 : “ 忆昔在 家为女时 , 人言举动有殊 姿。 婵娟 两鬓秋 蝉翼 , 宛转双蛾远 山
与颂扬蝉的高洁相反 , 咏蝉诗 中也有一些是讥讽蝉 的污浊 的。 唐末 诗人 陆龟蒙和罗隐的《 蝉》 诗便 是如此 。在陆之笔下 , 蝉是卑鄙无能之辈 : “ 只凭风作使 , 全仰柳为都 。 一腹 清何甚 , 双翎 薄更
鬻 誊
本栏 目特邀 主持 : 邱 兼顾
浅谈诗歌 中的“ 蝉’ ’ 意 象
◇ 李 林
庄子 在《 逍遥游》 中写道 : “ 朝菌不知晦朔 , 蟪蛄不 知春秋。” 这里 的蟪蛄其 实就是蝉。蝉 , 在大
自然里是 种很 不起 眼 的小 昆虫 , 它朝 饮甘露 , 暮 咽高枝 , 夏 生秋亡 , 在苍茫 的宇宙 中显得 微不 足
之动创造恬淡静谧 的意境是作家们 常用的手法 。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
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也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蟋蟀——“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
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地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螟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诗经·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
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
意象解读之蝉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 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 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 “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 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 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全诗取譬贴切,
暑往寒来、岁月轮回、物换星移本是自然 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面对理想幻灭、功 业难成的境遇,失意志士听到蝉噪声声, 看到落叶萧索,夕阳西下,低沉与失落的 感伤便油然而生,悲其所遇,无法快然自 足,当然感慨老之将至,那正是想“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早蝉
雍裕之
从一声声的蝉叫中感觉 到的应该是溽暑变得渐渐清 凉,可从另一个角度讲,夏 去秋来,时光飞逝,有梦未 圆、有志未遂的文人志士便 有白驹过隙、时不我待之慨 叹,作者之苦正源于此。
陆畅
噪柳鸣槐晚未休, 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 刚傍愁人又送愁。
落日早蝉急, 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 梦里故园秋。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
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 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柳永则 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 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 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 纷纭。“高柳”二字,一则表示了蝉嘶所 在之地,再则又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 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柳”含 “留”意,“蝉”谐“惨”音。真可谓愁 情满怀、伤感无限。
“蝉”意深远D以虞世南《蝉》、白居易《早蝉》和贾岛《病蝉》为例
“蝉”意深远D以虞世南《蝉》、白居易《早蝉》和贾岛《病蝉》为例摘要:本文以虞世南《蝉》、白居易《早蝉》和贾岛《病蝉》为例,初步探讨初唐、中唐、晚唐中关于蝉意象的变化,分析三首诗中蝉意象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赏析“蝉”意象在唐诗中的运用,初步探究其不同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白居易;贾岛;虞世南;蝉意象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
蝉有五德,晋陆云《寒蝉赋》曰:“(蝉)头上有?q,则其文也。
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
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古代诗词中的咏蝉作品历代不衰,唐代亦是如此。
我们发现,在唐代的咏物诗中,咏蝉诗是很有特色的一类,吸引不少学者对其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关于唐代咏蝉诗的学位论文研究,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朱晓平的《唐代咏蝉诗研究》,对唐代咏蝉诗进行整体梳理和宏观透视,深入探讨唐人咏蝉诗的创作情况,探究唐人咏蝉诗中独特的视角和意蕴,除了文学角度之外,还有考察蝉在艺术、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表现;西北师范大学魏勇军的《唐代咏物诗与唐诗意境之构成》,则从咏物诗之“咏物”特点切入,沿着唐诗发展轨迹,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全唐诗》中的66首唐代咏蝉诗进行了列表考察,并对历代评价最高和为人所知的三首咏蝉诗即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进行了比较,探讨唐诗意境构成及其发展变化;青海师范大学杨微的《唐代蝉意象研究》,主要从蝉意象的政治,离别,光阴属性三个角度进行赏析;湖北大学胡明霞的《唐诗蝉意象研究》从唐代咏蝉诗的繁盛原因,蝉诗的创作主体,蝉诗抒发的情感类型以及蝉意象的流变特点角度进行阐述。
期刊论文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尹宝莲,李春华的《咏物诗意象实现的认知分析》,以咏物诗《咏蝉》为例,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咏物诗意象实现的认知过程。
如西北师范大学魏勇军的《唐代咏物诗与唐诗意境之构成》,较多论文是以咏物为对象进行研究,单独研究“蝉”意象的较少。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
浅 析 古诗 词 中 的 “ 蝉’ ’ 意 象
@ 王 志慧
摘要 : 古诗词 中的蝉不仅 点明时令 , 更是承载 了各种情思 , 有感时伤 事, 有离愁乡思, 亦有标榜高洁之用。 关键词 : 蝉 ;时令;伤逝 ; 愁苦 ; 高洁 胡应麟《 诗薮》 : 古诗之妙 , 专求意象 。 ”所谓意象 , 就是客观物象 经 过创作 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 造出来 的一种 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 意 象就是寓“ 意” 之“ 象” , 就是 用来寄托 主观情 思 的客观物 象。在芸芸 万 物中, 蝉 因其居高饮露 、 声远 时短等特 点 , 受 到诗六 首 其 十二》 中写到 : “ 玄蝉 号 白露 , 兹岁已 蹉跎 。群物从大化 , 孤英将奈何 。 ” 诗 歌以蝉 自喻 , 表 面写蝉 面对 白露 的 到来 , 面对死亡 的无可奈何 , 实际写的是对个人 已近暮年 的无奈 与叹息 。 闻愁意结 , 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 , 先听浑相似 。衡 门有谁听? 日 暮槐 花里 。 ” ( 白居易 《 早蝉》 ) 唐代大诗人 白居易因“ 力 挽狂澜 而未逮 , 忠 心报 国而被贬 ” , 这 已让他 心中充满愤 懑 , 心情异 常沉重 , 而秋蝉 的声声 哀鸣 , 又唤起 了在黄 昏暮 年对家 园的思念 。于是 , 这 蝉声便 将这 些复杂 而悲凉的情绪 淋漓尽致 的渲染 了出来。 “ 今朝蝉忽鸣 , 迁客若 为情 ?便觉 年老 , 能令万感 生” ( 唐 司空曙《 新蝉》 ) “ 蝉声未发前 , 已自 感 流年 。一 入凄凉耳 , 如闻断续 弦” (唐 刘禹锡 《 答 白刑部 闻新蝉》 ) 这些诗 亦表达
一
、
是早秋 的将至 。 二、 “ 红树蝉声满夕阳” 的伤逝 蝉 的生命短暂 , 夏生而秋终 , 庄子 的“ 不 知春秋 ” 一语 说 的就 是蝉 。 因此蝉 鸣容易使诗人产生万 物永恒 、 生命短 暂之悲 , 而秋蝉 的嘶 鸣更 易 引起 “ 物华将尽 之感 。诗人写 蝉 , 其实 寄寓 的是个 人对 时光 流逝 的叹 惋, 对生命本体 的执着和悲叹 , 是“ 夕 阳无 限好 , 只是近黄 昏” 的无奈与惜
李商隐诗歌中的“蝉”意象
要 :李商隐笔下的“ 与 以往诗人所吟咏的“ ” 蝉” 蝉 有很 明显的 区别 , 没有着意抒 写“ 的 清高不食 , 他 蝉” 而
是重在 阐发 “ 所 蕴含 的幽怨惆怅 的涵 义。李商 隐诗歌 中的“ ” 所以会有 这样 的 内涵, 蝉” 蝉 之 主要 源 于他 幽愁敏 感
的悲剧性格和 晚唐颓丧 的时代风 气。 关键词 :蝉 ;幽怨 ;敏 感 中图分 类号 :I0 .2 .4 2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2—62 ( 02 0 0 2 — 3 1x 2 1 ) 3- 0 1 0
一
、
“ 士失职而志不平" 贫 的抱怨
他 所倾 力 书写 的 “ ” 我 们 常 见 的 以蝉 寓 情 蝉 与 的诗作 有 所不 同 , 笔 下 的蝉 蜕 去 了文 人 的清 高 寒 他
收 稿 日期 :0 11 —3 2 1 —21
瑟却增添了处于末世险境 中的愁怨 , 流露 出“ 士 贫 失 职而 志不平 ” 的抱 怨 。 首先 , 商 隐最 为 后人传 唱的 咏蝉诗 , 诗 在这 李 此 点尤 为 明显 :本 以高 难 饱 , 劳 恨 费 声 。 原 本 就 “ 徒 ” 因高处不 胜寒 而难 以果 腹 , 怎料 到 自己 的一 切 清 寒 苦 守到 头来 都是徒 劳 , 枉费 了声 声凄 寒 的呜 声 , 从首 联的两句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幽怨之情 。颈联 “ 五更疏 欲 断 , 树 碧 无 情 。 诗 人 更 加 明 显 地 阐 明 一 ” 了 自己的 “ 情 ” 五更 时 分 , 值寒 夜 最 深 时 , 怨 : 正 而蝉 声 却 于此刻 呜 咽欲断 , 凄寒 难耐 , 而周 遭 碧树 却依 然 然 青青 故我 , 动 于衷 , 言 当时 环 境 的冷 酷 无 情 。 无 极 自身 的凄切 困境 与 环境 的漠 漠 无 知 两 相 对 比 , 成 形 种难 以言说 的悲苦辛 酸 。据刘 学锴 、 恕 诚 的 余 《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的考证 , 认为此诗似作于汴州 幕时 , 若遵 此说 , 商 隐 于 大 中五 年 春 , 李 因幕 主 卢 弘 止病 逝而 罢 幕 , 而且 爱 妻 王 氏此 时 也 已病 人 膏 肓 。 言及于此 , 我们 已明显感受到诗人 笔端的那 股怨懑 之情 , 叶嘉 莹 在 《 首 咏 花 的诗 和 一 些 有 关 诗 歌 的 几 话》 曾评 价道 :一个 人 , 其 一 个 善 感 的人 , 中 “ 尤 当面 对着 ‘ 一碧无 情 ’ 的青 青 绿 叶 时 , 自会 产 生 出一 种 悲 哀寂 寞难 以述说 的微 妙 的感 情 。 J更 何 况 是 李 商 ”2 6 隐这 种拥 有极 其敏 感 内心 的 诗人 , 对 此 情 此 景 更 面 加会 让他 联想 到 自己相 似 的 悲哀 与无 助 , 想 到 自 联 己困苦缠身却身处孤立无援的境地 , 自有一种愁怨 无诉 的抑郁。清代的施补华在《 岘慵说诗》 中曾说 : “ 三百 篇 比兴 为 多 , 人 犹 得 此 意 , 唐 同一 咏蝉 , 世 虞 南‘ 居高 声 自远 , 是藉 秋 风 ’ 清 华 人 语 ; 宾 王 非 是 骆
古诗词中“蝉”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摘要:古诗词中的蝉不仅点明时令,更是承载了各种情思,有感时伤事,有离愁乡思,亦有标榜高洁之用。
关键词:蝉;时令;伤逝;愁苦;高洁胡应麟《诗薮》:“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芸芸万物中,蝉因其居高饮露、声远时短等特点,受到诗人的青睐,成为其寄托情思的物象。
一、“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的时令最先出现蝉的作品是《诗经·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蜩,就是蝉。
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
“五月鸣蜩”,就是“正值五月盛夏,蝉声不绝于耳”。
此句点名了蝉鸣的季节,可见,诗人已经注意到蝉鸣的时令性。
此外,《礼记·月令》中也说“(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也反映出蝉这一物种的生物节律。
由于蝉的生命活动主要在夏秋之际,因此寒蝉的嘶鸣又往往引起诗人对秋季的关注。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当树梢传来寒蝉时断时续的流鸣,当燕子成双结对翩然南飞,诗人不由怅然感叹秋天的到来。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骆宾王《在狱咏蝉》)“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这些诗作,无不流露出诗人因蝉鸣而生发的秋思。
因此,在古代诗词中,蝉鸣首先表现的是时序之变:是仲夏的来临,是早秋的将至。
二、“红树蝉声满夕阳”的伤逝蝉的生命短暂,夏生而秋终,庄子的“不知春秋”一语说的就是蝉。
因此蝉鸣容易使诗人产生万物永恒、生命短暂之悲,而秋蝉的嘶鸣更易引起“物华将尽”之感。
诗人写蝉,其实寄寓的是个人对时光流逝的叹惋,对生命本体的执着和悲叹,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与惜时。
陈子昂在《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中写到:“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蝉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蝉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哎呀,你知道吗?蝉这小小的生灵,在咱们古诗词里那可有着不一
般的意象呢!
就说虞世南的吧,“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
藉秋风。
”这蝉多高洁呀,喝着清露,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间传出。
难
道这不像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用借助外力,自身的美好也能被众
人知晓?
再看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这蝉啊,因为身处高位难以饱腹,白白地鸣叫却无人理会。
这不
就跟咱们生活中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一样吗?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
回报,多无奈呀!
还有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那寒蝉的叫声凄惨
急切,在长亭外,傍晚时分,刚下过一阵急雨。
哎呀,这蝉声一出来,离别的愁绪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就好像是在催促着人们赶紧
分别,多让人伤感呐!
你说,这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是不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有时
高洁,有时无奈,有时又充满了离愁别绪。
我觉得呀,蝉在古诗词中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它来抒发内心
的种种感受,这多有意思啊!。
古诗中“蝉”的意象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们有的是作者的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借蝉鸣衬幽静,有的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腔愁绪……1、作者的自况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作者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中,唐代虞世南的《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远传,作者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所致。
独特的视角蕴涵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代李商隐写的《蝉》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的难饱正与作者自己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世人所了解的苦恼。
2、报秋的使者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中的“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作者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作者的身边共话别情。
据《礼记·月令》记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
宋代姜夔的《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3、衬托环境幽静唐代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
精品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蝉意象解读——诗意地栖息的蝉
谢谢大家!
尾联:想象
姜夔名句--“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
离别 伤时 之蝉
离别: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离别 在即,任何事物的触动都能勾起内心的伤感, 这时若有几声蝉鸣从高柳中传出,那更是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了。
伤时:古人认为蝉夏生秋死,蝉也就成 了生命短促的象征。文人志士在功名未就、 壮志未酬时往往会发出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的感慨。
诗意地栖息的蝉
----古代诗歌鉴赏蝉的意象解读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
蝉寂漠而无声。 --《楚辞》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北朝 王籍
咏蝉三绝 --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北宋 柳永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高洁之蝉
目录
蝉
2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 3 “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 4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的讽刺之蝉
高洁之蝉
古人认为蝉栖居高枝,而不衔草木筑巢; 弃秽饮露,而不以粒粟为食;高标孤处, 无求少欲,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 咏之颂之,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唐 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 尊其品格。”
1 高洁之蝉(一)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 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 太宗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 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 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 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 在力量才被重用的宣言。
:悲秋思绪
2 羁旅乡思之蝉
早蝉 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解析古代诗歌中蝉的意象
解析古代诗歌中蝉的意象一、显示出时间的变化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
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
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
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1、阅读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答复下列问题。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有人说,这首诗明写蝉,暗伤己。
请予以分析。
二、映射出悲凉的情调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气氛,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
2、阅读许棠的《蝉》,答复下列问题。
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有人说,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
请予以分析。
3、阅读朱熹的《宿寺闻蝉作》,答复下列问题。
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
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听到蝉鸣为何惊?三、赋予蝉高格之形象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
诗人常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4、阅读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答复下列问题。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请予以分析。
答案:1、答案:该诗外表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答案: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表达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蝉》诗词鉴赏6篇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6篇《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
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
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
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
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
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
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刘勰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隐喻虽多种多样,但要以贴切吻合为最高标准。
“切至”就是形神兼备,形犹不似,遑论神似?在《赋得蝉》中,诗人将自然之物——蝉人格化,以此审视自身的人格价值和生存环境。
对于这首诗,一般理解过程大致是,前两句直接描写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隐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
这里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
颔联和颈联写蝉在寒秋日暮之时,哀嘶悲鸣,声音短促,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借蝉之口直接抒写:蝉餐风饮露,无所厚求,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容易知道满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构成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因为“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中已经蕴含了知足常乐的意思。
解读一首诗,肯定要注重其语境,什么是语境呢?用燕卜荪的话说,即“语境就是与我们诠释某个词语有关的一切事情。
”文本中字或词意义的确定都要依赖于词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一首诗句中意义的确定必然受到其它字词句的语境限制,即一首诗中每一个词、语句的意义都要彼此相互确定,这种相互确定的过程就使得文本的语义之间呈现网状化的现象,使文本的意义缠绕含混,蕴藉多义,仅凭读者从头到尾一次阅读,是不可能意识到其错综复杂的意义丛的。
蝉古诗意思解释20字
蝉古诗意思解释20字蝉古诗意思解释蝉,这是一种神奇的昆虫,也是夏天的使者。
它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愉和美好的回忆。
蝉的古诗是一种表达对蝉的赞美和敬仰的方式,也是一种探讨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在让我们一起揭开蝉古诗的意思。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蝉常常被描绘成一种高雅而神秘的生物。
诗中常用蝉来象征骄阳似火的夏天,也用它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变幻。
蝉的古诗通常以描写蝉的外貌和特点为主,以及蝉鸣的声音和活动为辅。
通过描绘这些细节,诗人们试图抓住蝉这一微妙的生命瞬间,进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蝉的外貌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诗人们常用“翠莹”、“寒玉”、“碧玉”等词语来形容蝉的身体颜色和光泽。
这些形容词使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只晶莹剔透、美丽动人的蝉在阳光下摇曳生姿的景象。
蝉的身体被描绘得如此细腻和逼真,恍若能在诗人笔下栩栩如生。
除了外貌,蝉的鸣叫声也是诗人们热衷描写的对象。
蝉鸣的声音是夏日田园里最为清脆悦耳的乐章,也是大自然中最为动人的音乐之一。
诗人们常用“嘹喨”、“咿咿呀呀”等形容词来描写蝉鸣的声音,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蝉鸣的真实声音。
蝉鸣声的高亢和豪迈之美让人陶醉其中,也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蝉的活动也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
蝉在夏天繁忙而有序地度过自己的短暂一生,它会从地下爬到树上,蜕变成翅膀的昆虫。
蝉的活动被诗人们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蝉从蜕变到展翅高飞的壮丽场景。
蝉的蜕变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美和歌颂。
蝉的古诗通常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为主题,也透露着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蝉的短暂一生和高亢的鸣叫声让人们感叹时间的飞逝和生命的易逝。
诗中常常以蝉为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转瞬即逝的感慨。
蝉的古诗不仅仅是对蝉的赞美,更是一种哲思和思考的结果。
通过对蝉的细致描绘和深层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蝉古诗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蝉的美丽外貌、动人鸣叫声和顽强精神给人们带来了美妙和思考。